第397章 大獲全勝
三國:劉備的桃花軍師 作者:明州布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趙塵領軍好不容易與張飛配合殺入了長安城東門,本想著與郭嘉兩軍夾擊,擊退曹操和韓遂。可左等右等不見郭嘉大軍前來,反而等來了夏侯惇和夏侯淵兩路人馬。趙塵被逼上了東門城樓,隻能依靠地形堅守。好在陳到和張郃領軍殺到,扭轉了局勢。
曹操和韓遂見形勢不妙,各自朝著南門奪路而去。
城外的夏侯惇和夏侯淵並不知道城內的情況,依舊奮力攻城,被身後的馬超和馬岱殺了個迴馬槍。
二人抵擋不住,隻好領軍向南撤離,正好與從南門撤出來的曹操匯合。
清點兵馬之後,三萬人隻剩下一萬餘人,折損過半,也不知道曹仁那一路如何了。
曹操無奈,站在原地仰天長嘯,默默地流下眼淚。
已經是千萬個小心,已是猜到趙塵的用意,已經是將趙塵逼入絕境,卻依舊沒有最終獲勝。
這是他離戰勝趙塵最近的一次,那麽多年來,在其他人麵前,曹操可謂所向披靡,鮮有敗績。
可隻要是麵對趙塵,他可以說束手無策,隻有敗一條路,嚴重打擊了曹操的自信。
毛玠注意到了曹操的情緒變化,悄悄走到他身後,思索了片刻說道:“主公,此地不宜久留,不如我留下等候子孝將軍,主公先行領軍返迴新野。”
曹操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反問了一句:“劉備有趙塵在,曹某之誌還能否得到施展?”
毛玠十分震驚。
這一句問話,雖然隻有寥寥數字,卻透露出曹操百般無奈和氣餒。
在毛玠心裏,曹操向來是自信果敢,敢作敢當之人,怎麽如今會變得如此自我否定,缺乏自信?
“勝敗乃兵家常事,還請主公不要多想。”他嚐試著安慰曹操,順勢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如今長安城未能拿下,但北麵的子孝將軍就算拿下了左馮翊也無濟於事,畢竟獨木難支。臣建議立刻返迴新野,借道荊州取西川,或許尚有轉圜之地。”
荀彧和荀攸、滿寵等人也前來勸說。
曹操看著這些一心跟隨自己,始終不離不棄的將士謀士,心中不免有些愧疚。
自己的泄氣也影響了他們的前途。
“傳我令,明日一早大軍開拔,目標新野!”
聽見曹操的決定,眾人鬆了一口氣。
另一邊,韓遂領著僅剩的數千人逃出南門,準備途徑茂陵,向著槐裏而去。
長安城丟失之後,京兆尹自然是無法久留了,隻能先到右扶風駐紮,看看形勢如何變化。
倘若趙塵領軍而來,他便會領軍返迴涼州,若是趙塵就地駐紮在長安城,右扶風尚可安心住。
隻是韓遂心裏清楚,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趙塵終有一天會西進涼州之地。
此時此刻的長安城,迎來了新的主人。
趙塵經曆大戰之後,終於成功拿下了西漢的都城長安。
他沒來得及安排其他,隻是吩咐陸遜安排城防之事,自己就找來陳到和張郃,詢問郭嘉之事。
一直都沒有見到郭嘉,按理來說,兩軍相遇,主帥定會見麵。
陳到和張郃連忙道出緣由。
趙塵一聽,心中大驚。
他明明已經請華佗醫治好了郭嘉的身體,華佗也表示郭嘉已經完全康複,為何還會出現暈倒之事。
趙塵也顧不得其他,領著三千親信匆忙北上與郭嘉匯合。
果不其然,郭嘉領軍駐紮在陽陵。
趙塵衝擊郭嘉暫住府邸之時,郭嘉正躺在床上。
見趙塵進來,郭嘉想要起身行禮,被趙塵一把按住。
“奉孝不必多禮,我聽聞奉孝身體抱恙,特來查看。”
郭嘉迴道:“多謝軍師,已經無妨,或許是多日行軍有些累了。”
隻有趙塵心裏清楚,定然不是這般迴事。
他已經做好決定,通知郭嘉:“奉孝明日便啟程返迴雒陽,我已經將神醫華佗請到了雒陽城。奉孝到了雒陽城,讓華佗好好看看,務必養好身體。”
郭嘉頗為感動:“多謝軍師。”
話音剛落,忽然守城的將士來報,說高陵城告急。
趙塵輕聲問道:“何事告急?”
“城東出現一路曹軍人馬,大約一萬人,正在靠近高陵。”
“曹操已經被我打跑,朝著南方去了,北麵的高陵附近為何會發現曹軍?”
將士迴道:“屬下以為並非曹操,乃曹仁也。”
“倒是把這個人給忘了!”
趙塵笑道:“奉孝安心休息,我去去便來。”
說完便走出府邸,書信給守將高覽,告訴他通知城前的曹仁,曹操已經被軍師趙塵擊敗,長安城落入劉備之手,不需一個月,整個司隸都會歸屬劉備,好生勸他速速離去。
書信送到高覽手中,高覽一一照做。
城前的曹仁不敢相信,僅憑趙塵那區區兩萬人,根本不可能是曹操三萬人馬加上韓遂一萬人馬的對手,定然是趙塵的詭計。
可他剛要領軍進攻,便收到了毛玠的書信。
信中直言曹操兵敗,長安城破,大軍已經啟程返迴新野,請曹仁將軍速速迴軍。
曹仁大吃一驚,不可思議地看著城上的高覽,可是把憤怒的拳頭捏碎了也改變不了事實,無奈他隻好領軍南下。
一路上,曹仁還提心吊膽,趙塵的神通廣大他已經領悟過了,此刻趙塵知道他的行蹤,若是沿途設下埋伏,周邊全是趙塵的兵馬,那是插齒也難飛了。
正如曹仁所料,大軍南下還未到霸陵,便遇到了領軍前來阻擊的趙雲和馬超兩路人馬。
都到這個份上了,趙塵自然不會放過曹仁。
趙雲還想著說服曹仁,避免不必要的廝殺。
可曹仁二話不說,直接衝殺。
兩軍相遇,一個氣勢磅礴,一個擔驚受怕,兩相比較,高低自現。
很快,曹仁大軍就在趙雲和馬超二人的包圍下土崩瓦解,投降者不計其數。
曹仁見形勢不妙,立刻領著數名親信想要悄悄溜走,可惜被趙雲攔住。
他見無路可去,隻能束手就擒。
一萬大軍,除了傷殘散兵之外,全部投降。
馬超笑眯眯地接收了整整七千餘人。
曹操和韓遂見形勢不妙,各自朝著南門奪路而去。
城外的夏侯惇和夏侯淵並不知道城內的情況,依舊奮力攻城,被身後的馬超和馬岱殺了個迴馬槍。
二人抵擋不住,隻好領軍向南撤離,正好與從南門撤出來的曹操匯合。
清點兵馬之後,三萬人隻剩下一萬餘人,折損過半,也不知道曹仁那一路如何了。
曹操無奈,站在原地仰天長嘯,默默地流下眼淚。
已經是千萬個小心,已是猜到趙塵的用意,已經是將趙塵逼入絕境,卻依舊沒有最終獲勝。
這是他離戰勝趙塵最近的一次,那麽多年來,在其他人麵前,曹操可謂所向披靡,鮮有敗績。
可隻要是麵對趙塵,他可以說束手無策,隻有敗一條路,嚴重打擊了曹操的自信。
毛玠注意到了曹操的情緒變化,悄悄走到他身後,思索了片刻說道:“主公,此地不宜久留,不如我留下等候子孝將軍,主公先行領軍返迴新野。”
曹操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反問了一句:“劉備有趙塵在,曹某之誌還能否得到施展?”
毛玠十分震驚。
這一句問話,雖然隻有寥寥數字,卻透露出曹操百般無奈和氣餒。
在毛玠心裏,曹操向來是自信果敢,敢作敢當之人,怎麽如今會變得如此自我否定,缺乏自信?
“勝敗乃兵家常事,還請主公不要多想。”他嚐試著安慰曹操,順勢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如今長安城未能拿下,但北麵的子孝將軍就算拿下了左馮翊也無濟於事,畢竟獨木難支。臣建議立刻返迴新野,借道荊州取西川,或許尚有轉圜之地。”
荀彧和荀攸、滿寵等人也前來勸說。
曹操看著這些一心跟隨自己,始終不離不棄的將士謀士,心中不免有些愧疚。
自己的泄氣也影響了他們的前途。
“傳我令,明日一早大軍開拔,目標新野!”
聽見曹操的決定,眾人鬆了一口氣。
另一邊,韓遂領著僅剩的數千人逃出南門,準備途徑茂陵,向著槐裏而去。
長安城丟失之後,京兆尹自然是無法久留了,隻能先到右扶風駐紮,看看形勢如何變化。
倘若趙塵領軍而來,他便會領軍返迴涼州,若是趙塵就地駐紮在長安城,右扶風尚可安心住。
隻是韓遂心裏清楚,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趙塵終有一天會西進涼州之地。
此時此刻的長安城,迎來了新的主人。
趙塵經曆大戰之後,終於成功拿下了西漢的都城長安。
他沒來得及安排其他,隻是吩咐陸遜安排城防之事,自己就找來陳到和張郃,詢問郭嘉之事。
一直都沒有見到郭嘉,按理來說,兩軍相遇,主帥定會見麵。
陳到和張郃連忙道出緣由。
趙塵一聽,心中大驚。
他明明已經請華佗醫治好了郭嘉的身體,華佗也表示郭嘉已經完全康複,為何還會出現暈倒之事。
趙塵也顧不得其他,領著三千親信匆忙北上與郭嘉匯合。
果不其然,郭嘉領軍駐紮在陽陵。
趙塵衝擊郭嘉暫住府邸之時,郭嘉正躺在床上。
見趙塵進來,郭嘉想要起身行禮,被趙塵一把按住。
“奉孝不必多禮,我聽聞奉孝身體抱恙,特來查看。”
郭嘉迴道:“多謝軍師,已經無妨,或許是多日行軍有些累了。”
隻有趙塵心裏清楚,定然不是這般迴事。
他已經做好決定,通知郭嘉:“奉孝明日便啟程返迴雒陽,我已經將神醫華佗請到了雒陽城。奉孝到了雒陽城,讓華佗好好看看,務必養好身體。”
郭嘉頗為感動:“多謝軍師。”
話音剛落,忽然守城的將士來報,說高陵城告急。
趙塵輕聲問道:“何事告急?”
“城東出現一路曹軍人馬,大約一萬人,正在靠近高陵。”
“曹操已經被我打跑,朝著南方去了,北麵的高陵附近為何會發現曹軍?”
將士迴道:“屬下以為並非曹操,乃曹仁也。”
“倒是把這個人給忘了!”
趙塵笑道:“奉孝安心休息,我去去便來。”
說完便走出府邸,書信給守將高覽,告訴他通知城前的曹仁,曹操已經被軍師趙塵擊敗,長安城落入劉備之手,不需一個月,整個司隸都會歸屬劉備,好生勸他速速離去。
書信送到高覽手中,高覽一一照做。
城前的曹仁不敢相信,僅憑趙塵那區區兩萬人,根本不可能是曹操三萬人馬加上韓遂一萬人馬的對手,定然是趙塵的詭計。
可他剛要領軍進攻,便收到了毛玠的書信。
信中直言曹操兵敗,長安城破,大軍已經啟程返迴新野,請曹仁將軍速速迴軍。
曹仁大吃一驚,不可思議地看著城上的高覽,可是把憤怒的拳頭捏碎了也改變不了事實,無奈他隻好領軍南下。
一路上,曹仁還提心吊膽,趙塵的神通廣大他已經領悟過了,此刻趙塵知道他的行蹤,若是沿途設下埋伏,周邊全是趙塵的兵馬,那是插齒也難飛了。
正如曹仁所料,大軍南下還未到霸陵,便遇到了領軍前來阻擊的趙雲和馬超兩路人馬。
都到這個份上了,趙塵自然不會放過曹仁。
趙雲還想著說服曹仁,避免不必要的廝殺。
可曹仁二話不說,直接衝殺。
兩軍相遇,一個氣勢磅礴,一個擔驚受怕,兩相比較,高低自現。
很快,曹仁大軍就在趙雲和馬超二人的包圍下土崩瓦解,投降者不計其數。
曹仁見形勢不妙,立刻領著數名親信想要悄悄溜走,可惜被趙雲攔住。
他見無路可去,隻能束手就擒。
一萬大軍,除了傷殘散兵之外,全部投降。
馬超笑眯眯地接收了整整七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