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覺前,懷素躺在床上想,今年剛過完年,就完成了種芭蕉和種茶樹兩件大事。接下來還要種神農絲苗,養禾花魚。到時計劃再增加2~3個幫手,減輕懷雲、懷雨的負擔,也把自已從俗事中解放出來,往後除了重大事件,其餘的都交給懷雲來做。
而這這一年就是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也是懷素十五歲之年。十五歲被稱為束發之年。這個年齡段的男孩會將原先的兒童發式解散,紮成一束,表示他們已經進入成年階段。同時,這個年齡也是男孩開始學習文武之藝的時期,因此也被稱為誌學之年。
懷素雖是出家之人,雖不貪圖名利,但誌學之心卻更甚於常人。
想著想著,就睡著了!
第二天醒來,懷素吃過早飯,就把懷雲叫上,一起去看看種好的芭蕉苗和茶樹苗。
在路上,懷素問懷雲:“上次我跟你講讓你找兩個師弟的事有沒有合適人選啊?”
懷雲答道:“年前,有個租種我們僧田的佃戶,叫孫老七的,他有兩個遠房親戚,父母雙亡,問我可否介紹進寺院,我也沒路子,沒有答應他。要不然我們現在就去,他家就是那棟房子。”
說完,懷雲用手指了指荒山旁邊的一棟房子。
“那走吧,去看看。”
不一會兒,懷素和懷雲來到了孫老七家。
孫老七正在家修理農具,見懷素和懷雲進來,忙放下手中活計,招唿懷素和懷雲坐下敘話。
懷雲也不客套,直接問孫老七:“孫叔,年前,你說你有兩個遠房親戚,想進寺院,具體是怎麽個情況,能說說嗎?”
“這個啊,是我遠房表哥的兩個孩子,去年我表哥兩夫妻意外身亡,留下兩個兒子,一個十三、一個十一,孤苦無依。現跟著他堂叔一起生活,堂嬸不待見他倆,過的很淒慘。年前我見他倆可憐,想問問你有沒有路子,把他倆弄進寺院,好歹也能活下去啊。”
懷素一聽,原來是兩個苦命的孩子啊,能招來綠天庵,也算是結了一份善緣。
於是問道:“孫叔,能否帶我們去見下這兩個孩子。”
孫老七道:“沒問題的,他們就住河對麵的諸葛廟村,坐船過河走不遠就到他家了。”
“那我們現在就走吧!下午還能趕迴來”懷素道。
於是,三人就走到渡口過河,剛下了船,就看到渡口不遠處有一座小廟宇,上麵寫著“諸葛廟”,想必也就沒多遠了。
正如懷素所料,河邊下船後,經過諸葛廟,往前走了大約半裏地,就看到一棟土磚房,旁邊有一類似於豬圈一樣的茅草屋。
孫老七對著土磚房門口喊道:“楊四狗,在家嗎?”
屋內有人應道:“誰啊?有什麽事進屋說?”
孫老七明顯不想進屋,在外麵喊道:“我是孫老七,有事找你,你出來一下吧!”
過了一會,從土磚房的大門口,走出了一個約三十五六歲,滿臉憔悴的男子。
孫老七將其拉到一旁,兩人嘀嘀咕咕的扯了一陣子,就來到懷素和懷仁麵前。那個憔悴男子問道:“你們就是綠天庵的?”
懷素點了點頭,迴道:“是的,施主有什麽問題要問嗎?”
那憔悴男子道:“我叫楊四狗,你們要找的小斌和小琪是我的堂侄,現在跟著我過,隻是我家條件也不好,養不起他們兩個,加上我老婆又不待見他們,如果你們綠天庵能招他倆進去,也是他倆的造化。”
懷素道:“施主放心,綠天庵其它的不敢保證,吃飽飯絕對是沒問題的。”
“那我就放心了。我叫他倆過來吧。”楊四狗邊說邊向旁邊的茅草屋走去。
不一會兒就從茅草屋裏帶出兩個瘦骨嶙峋、衣衫襤褸的小孩。
懷素看著兩個小孩,衣衫襤褸,頭發蓬亂,臉上也髒兮兮的,眼神怯懦卻不失光彩。應該是堂叔說了些什麽,所以他們心中燃起了希望。
懷素心想,這趟來的還好,看來倆孩子還對生活有所期待的。於是上前問道:“你們兄弟倆介紹一下自己吧!”
這時,稍高一點的男孩站出來道:"師傅,我叫楊小斌,今年十三歲了,是大哥。”
接著,矮一點的男孩道:“師傅,我叫楊小琪,今年十一歲了,是弟弟。”
懷素聽到迴答,心裏還是比較滿意的,起碼說的還有點條理。當即決定收下他兄弟倆了。
於是,對楊四狗道:“麻煩你跟我們一起到裏正處辦一下手續吧,辦好後我就帶小斌和小琪迴綠天庵了。”
由於小斌和小琪是孤兒,手續辦的很順利,當天下午懷素一行就迴到了綠天庵。
迴到綠天庵,安頓好小斌和小琪,已是晚飯時分了。
懷雨做了一碗冬筍臘肉和臘牛肉炒幹豆角,還有一碗青菜。兩碗菜香氣撲鼻的暈菜擺在麵前,好久沒吃過肉的小斌和小琪連吃兩碗,而後看了看懷素等人,心裏想吃,卻不敢去盛飯了。
懷素看了兩兄弟一眼,心頭發酸,多麽可憐的孩子啊。同時,也很感欣慰,多懂事的孩子啊,在誘惑麵前還懂得禮儀和克製,不錯!
第二天一早,懷素就帶著小斌和小琪到高山寺找到懷竹住持,幫小斌和小琪剃度和造冊,並賜名懷雷、懷電。
迴來時已是下午。
晚上,懷素安排懷雲、懷雨做了幾個好菜,慶祝一下團隊擴大到五個人了。
懷素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講話:“兄弟們,今天我們綠天庵有五個人了,以後,懷雨、懷雷、懷電你們三個人平時都聽懷雲指揮和安排。大事我再參與進來。”
大家一致讚同,懷素同學從此就可以安心的練字,學經,參禪。
五個人的少年團隊,此刻正開心的聚在一起,笑著、吃著、喝著、談著,展望著美好的明天,暢想著光明的未來。
他們,朝氣蓬勃,意氣風發;
他們,披荊斬棘,逐夢而行;
他們,心中有光,展翅翱翔;
他們,是少年,少年壯誌不言愁!
而這這一年就是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也是懷素十五歲之年。十五歲被稱為束發之年。這個年齡段的男孩會將原先的兒童發式解散,紮成一束,表示他們已經進入成年階段。同時,這個年齡也是男孩開始學習文武之藝的時期,因此也被稱為誌學之年。
懷素雖是出家之人,雖不貪圖名利,但誌學之心卻更甚於常人。
想著想著,就睡著了!
第二天醒來,懷素吃過早飯,就把懷雲叫上,一起去看看種好的芭蕉苗和茶樹苗。
在路上,懷素問懷雲:“上次我跟你講讓你找兩個師弟的事有沒有合適人選啊?”
懷雲答道:“年前,有個租種我們僧田的佃戶,叫孫老七的,他有兩個遠房親戚,父母雙亡,問我可否介紹進寺院,我也沒路子,沒有答應他。要不然我們現在就去,他家就是那棟房子。”
說完,懷雲用手指了指荒山旁邊的一棟房子。
“那走吧,去看看。”
不一會兒,懷素和懷雲來到了孫老七家。
孫老七正在家修理農具,見懷素和懷雲進來,忙放下手中活計,招唿懷素和懷雲坐下敘話。
懷雲也不客套,直接問孫老七:“孫叔,年前,你說你有兩個遠房親戚,想進寺院,具體是怎麽個情況,能說說嗎?”
“這個啊,是我遠房表哥的兩個孩子,去年我表哥兩夫妻意外身亡,留下兩個兒子,一個十三、一個十一,孤苦無依。現跟著他堂叔一起生活,堂嬸不待見他倆,過的很淒慘。年前我見他倆可憐,想問問你有沒有路子,把他倆弄進寺院,好歹也能活下去啊。”
懷素一聽,原來是兩個苦命的孩子啊,能招來綠天庵,也算是結了一份善緣。
於是問道:“孫叔,能否帶我們去見下這兩個孩子。”
孫老七道:“沒問題的,他們就住河對麵的諸葛廟村,坐船過河走不遠就到他家了。”
“那我們現在就走吧!下午還能趕迴來”懷素道。
於是,三人就走到渡口過河,剛下了船,就看到渡口不遠處有一座小廟宇,上麵寫著“諸葛廟”,想必也就沒多遠了。
正如懷素所料,河邊下船後,經過諸葛廟,往前走了大約半裏地,就看到一棟土磚房,旁邊有一類似於豬圈一樣的茅草屋。
孫老七對著土磚房門口喊道:“楊四狗,在家嗎?”
屋內有人應道:“誰啊?有什麽事進屋說?”
孫老七明顯不想進屋,在外麵喊道:“我是孫老七,有事找你,你出來一下吧!”
過了一會,從土磚房的大門口,走出了一個約三十五六歲,滿臉憔悴的男子。
孫老七將其拉到一旁,兩人嘀嘀咕咕的扯了一陣子,就來到懷素和懷仁麵前。那個憔悴男子問道:“你們就是綠天庵的?”
懷素點了點頭,迴道:“是的,施主有什麽問題要問嗎?”
那憔悴男子道:“我叫楊四狗,你們要找的小斌和小琪是我的堂侄,現在跟著我過,隻是我家條件也不好,養不起他們兩個,加上我老婆又不待見他們,如果你們綠天庵能招他倆進去,也是他倆的造化。”
懷素道:“施主放心,綠天庵其它的不敢保證,吃飽飯絕對是沒問題的。”
“那我就放心了。我叫他倆過來吧。”楊四狗邊說邊向旁邊的茅草屋走去。
不一會兒就從茅草屋裏帶出兩個瘦骨嶙峋、衣衫襤褸的小孩。
懷素看著兩個小孩,衣衫襤褸,頭發蓬亂,臉上也髒兮兮的,眼神怯懦卻不失光彩。應該是堂叔說了些什麽,所以他們心中燃起了希望。
懷素心想,這趟來的還好,看來倆孩子還對生活有所期待的。於是上前問道:“你們兄弟倆介紹一下自己吧!”
這時,稍高一點的男孩站出來道:"師傅,我叫楊小斌,今年十三歲了,是大哥。”
接著,矮一點的男孩道:“師傅,我叫楊小琪,今年十一歲了,是弟弟。”
懷素聽到迴答,心裏還是比較滿意的,起碼說的還有點條理。當即決定收下他兄弟倆了。
於是,對楊四狗道:“麻煩你跟我們一起到裏正處辦一下手續吧,辦好後我就帶小斌和小琪迴綠天庵了。”
由於小斌和小琪是孤兒,手續辦的很順利,當天下午懷素一行就迴到了綠天庵。
迴到綠天庵,安頓好小斌和小琪,已是晚飯時分了。
懷雨做了一碗冬筍臘肉和臘牛肉炒幹豆角,還有一碗青菜。兩碗菜香氣撲鼻的暈菜擺在麵前,好久沒吃過肉的小斌和小琪連吃兩碗,而後看了看懷素等人,心裏想吃,卻不敢去盛飯了。
懷素看了兩兄弟一眼,心頭發酸,多麽可憐的孩子啊。同時,也很感欣慰,多懂事的孩子啊,在誘惑麵前還懂得禮儀和克製,不錯!
第二天一早,懷素就帶著小斌和小琪到高山寺找到懷竹住持,幫小斌和小琪剃度和造冊,並賜名懷雷、懷電。
迴來時已是下午。
晚上,懷素安排懷雲、懷雨做了幾個好菜,慶祝一下團隊擴大到五個人了。
懷素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講話:“兄弟們,今天我們綠天庵有五個人了,以後,懷雨、懷雷、懷電你們三個人平時都聽懷雲指揮和安排。大事我再參與進來。”
大家一致讚同,懷素同學從此就可以安心的練字,學經,參禪。
五個人的少年團隊,此刻正開心的聚在一起,笑著、吃著、喝著、談著,展望著美好的明天,暢想著光明的未來。
他們,朝氣蓬勃,意氣風發;
他們,披荊斬棘,逐夢而行;
他們,心中有光,展翅翱翔;
他們,是少年,少年壯誌不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