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缽育苗之後再移栽,有一個明顯的好處,經驗豐富的老農都看出來——種子的發芽率高,幼苗長得更茁壯。
“三郎,你這樣育苗,能省多少棉種?”張衍大聲問出來。
張川柏迴答:“沒有用普通方法播種過,沒法對比。正常情況下,我預估能節省一半的種子。”
鄉親們的議論聲頓時變得更大。
此時大多數農民種地,都很難精耕細作,作物的產出投入比低。
張川柏之前提出的“再生稻”,為什麽產量不如兩季稻,還能獲得歡迎?
可以節省一季的稻種!
現在棉花種子是稀罕物,節省種子更為重要!
“好好學!將來我家種棉花,也這樣做!”
“咦?除了種棉花,其它莊稼,是不是也能用營養缽?”
對於有種地天賦的民族來說,最擅長舉一反三。
張川柏站在較高的大石頭上,居高臨下地說:“有些人參與過做營養缽,有些人沒有,我再詳細講一遍……”
另外,棉花種植的注意事項,也要交代清楚!
萬一他來年不在江都,鄉親們也能自己種。
“苗期要重點防治蟲害,如蝸牛、地老虎、蝽、蚜等,怎麽除蟲?之前說過的農藥……”
張川柏說話的時候,議論聲都會停止,所有人都認真聽。
小張侯那麽小,卻站得那麽高,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個巨人,不是神仙佛祖。
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
張川柏是附近唯一一戶種棉花的,棉苗除蟲這項工作,也是他第一個麵對的。
在鄉親們看來,小張侯是在用自家的地,做一項項新的嚐試。
“難怪皇帝封他為江都侯呢!他就是帶著我們江都人吃飽穿暖啊!”一個老人感慨。
另一個人習慣性反駁:“他還有俸祿,又有其他收成,又不指望棉田吃飯。種得好不好,有什麽關係?”
“嘿!我說你這人,怎麽別人說什麽都要反駁?”
“習慣了,習慣了……”
迴想一下,似乎是從小被父母責罵,就總是給自己找理由。
長大之後,麵對什麽事都喜歡換個角度思考。
……
張川柏先來到江都城的迴春堂。
農藥也是藥。
黎蘆治療惡瘡、去死肌、疥癬、頭禿的藥用價值,還是他帶著大兄研究的。
大兄因此考入太醫署。
“黎兄,多日不見,又在磨藥?為何我每次見到你都在磨藥?”
張川柏走到藥櫃旁邊,踮起腳問。
醫館的櫃台高,十二歲的張三還不夠高。
黎平頭也不抬地說:“我不磨藥,誰來磨呢?醫師說想收兩個新學徒,一直沒遇到合適的。”
“不會吧?甄醫師口碑那麽好,迴春堂要招學徒,那還不是應者如雲?”張川柏疑惑。
黎平說:“我們也不是什麽人都要的。”
“哦……學醫的人,品性最重要。”張川柏了然。
黎平放下手中的東西,擦幹淨手說:“前兩日醫師還說,你的農學堂有兩個不錯的苗子,他們若願意,就收過來……你今日來,有什麽事?”
“我想收黎蘆。”張川柏步入正題,“這次種棉花,需要的黎蘆藥水多。你們幫我收,我出錢買?”
“你不自己帶著學生去采?”黎平笑道,“是了……你現在是身兼多職,是大忙人!我記得醫師收著一些,我幫你問問。收到直接送去張園?”
“直接送去。”
“遠誌加官升職,聽說他在前線立功了?”
黎平見到門口有人經過,聲音不自覺地拔高。
路過的人聽到,不禁走進來旁聽。
哪個哪個?
在前線立功加官?
策勳十二轉上柱國?
張川柏謙虛地說:“仰仗陛下英明神武、將士們奮勇殺敵,阿兄僥幸立得一點微末之功。陛下恩典,給阿兄加朝請郎,升太醫署醫監。”
朝請郎是什麽官,黎平不關心。
太醫署,那可是學醫之人心中神聖的殿堂。
他努力壓著嘴角,讓自己不要顯得那麽沒見過世麵——看看人家張川柏多淡定!
但還是聲音再次拔高,喊著說:“諸位聽聽!我師弟是太醫署醫監!”
張川柏:“……”
黎兄就差拿個喇叭,滿大街喧嘩。
在路人的議論聲中,一個人走進來說:“黎平,你又不低調了。”
“醫師迴來了!”黎平眉開眼笑。
張川柏也迎上前:“我前日去甄家,沒見到醫師。今日過來,以為又見不著。現在想見醫師一麵,得提前預約。”
甄聞道微微仰著頭說:“因為我是太醫署醫監的授業老師啊!”
他說著,對走進店裏的客人笑道:“我的小徒當上了太醫署醫監,同門都為他高興。”
拿著喇叭,再重複三遍!
張遠誌當上太醫署醫監了!
“原來如此!醫師,你給我看看,我需不需要吃點什麽藥補一補?”
“給我看,先給我看……張三郎君,你過來是買什麽藥?”
客人對太醫署有種迷之敬仰。
連帶看張川柏的目光,都更加熱烈。
張川柏一一迴答。
從前是他給家人帶來榮耀,現在大兄也給他帶來榮耀。
兄長們長大了,能頂門立戶,小三郎老懷寬慰。
待客人們散去,張川柏重複了一遍做農藥給棉苗殺蟲的事。
甄聞道說:“自從你們兄弟提出黎蘆的種種藥用,我每年都收一批。現在黎蘆的價格,都比以前貴了。”
“醫師研究出什麽新用途?”張川柏好奇地問。
甄聞道微笑:“黎蘆能散結,可治鼻中息肉。這個,是黎平親自試過的。”
黎平連連點頭:“我試過的……第一次用藥猛了點,差點把自己毒死,幸好醫師及時救治。”
張川柏微妙地沉默一瞬。
他好像知道為什麽甄醫師名氣那麽大,收靠譜的學徒卻不容易。
城中同行都知道迴春堂學生愛研究新藥,還愛以身試藥。
條件好一點的人家,不敢讓子弟來迴春堂!
甄醫師又說:“現在人人都羨慕我,收到好學生。陛下凱旋時,已經有一批將士迴來,你阿兄怎麽還沒迴來呢?”
“他這次在契苾何力部,大軍掃平百濟、一統半島,阿兄就能迴來了。”張川柏估算著時間,也不禁期待。
甄聞道疑惑:“我記得,在百濟旁邊的新羅一直對大唐很恭敬,還配合大唐打高句麗。你說的一統半島是什麽意思?”
很老實的新羅,我們怎麽收複?於禮不和啊!
“三郎,你這樣育苗,能省多少棉種?”張衍大聲問出來。
張川柏迴答:“沒有用普通方法播種過,沒法對比。正常情況下,我預估能節省一半的種子。”
鄉親們的議論聲頓時變得更大。
此時大多數農民種地,都很難精耕細作,作物的產出投入比低。
張川柏之前提出的“再生稻”,為什麽產量不如兩季稻,還能獲得歡迎?
可以節省一季的稻種!
現在棉花種子是稀罕物,節省種子更為重要!
“好好學!將來我家種棉花,也這樣做!”
“咦?除了種棉花,其它莊稼,是不是也能用營養缽?”
對於有種地天賦的民族來說,最擅長舉一反三。
張川柏站在較高的大石頭上,居高臨下地說:“有些人參與過做營養缽,有些人沒有,我再詳細講一遍……”
另外,棉花種植的注意事項,也要交代清楚!
萬一他來年不在江都,鄉親們也能自己種。
“苗期要重點防治蟲害,如蝸牛、地老虎、蝽、蚜等,怎麽除蟲?之前說過的農藥……”
張川柏說話的時候,議論聲都會停止,所有人都認真聽。
小張侯那麽小,卻站得那麽高,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個巨人,不是神仙佛祖。
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
張川柏是附近唯一一戶種棉花的,棉苗除蟲這項工作,也是他第一個麵對的。
在鄉親們看來,小張侯是在用自家的地,做一項項新的嚐試。
“難怪皇帝封他為江都侯呢!他就是帶著我們江都人吃飽穿暖啊!”一個老人感慨。
另一個人習慣性反駁:“他還有俸祿,又有其他收成,又不指望棉田吃飯。種得好不好,有什麽關係?”
“嘿!我說你這人,怎麽別人說什麽都要反駁?”
“習慣了,習慣了……”
迴想一下,似乎是從小被父母責罵,就總是給自己找理由。
長大之後,麵對什麽事都喜歡換個角度思考。
……
張川柏先來到江都城的迴春堂。
農藥也是藥。
黎蘆治療惡瘡、去死肌、疥癬、頭禿的藥用價值,還是他帶著大兄研究的。
大兄因此考入太醫署。
“黎兄,多日不見,又在磨藥?為何我每次見到你都在磨藥?”
張川柏走到藥櫃旁邊,踮起腳問。
醫館的櫃台高,十二歲的張三還不夠高。
黎平頭也不抬地說:“我不磨藥,誰來磨呢?醫師說想收兩個新學徒,一直沒遇到合適的。”
“不會吧?甄醫師口碑那麽好,迴春堂要招學徒,那還不是應者如雲?”張川柏疑惑。
黎平說:“我們也不是什麽人都要的。”
“哦……學醫的人,品性最重要。”張川柏了然。
黎平放下手中的東西,擦幹淨手說:“前兩日醫師還說,你的農學堂有兩個不錯的苗子,他們若願意,就收過來……你今日來,有什麽事?”
“我想收黎蘆。”張川柏步入正題,“這次種棉花,需要的黎蘆藥水多。你們幫我收,我出錢買?”
“你不自己帶著學生去采?”黎平笑道,“是了……你現在是身兼多職,是大忙人!我記得醫師收著一些,我幫你問問。收到直接送去張園?”
“直接送去。”
“遠誌加官升職,聽說他在前線立功了?”
黎平見到門口有人經過,聲音不自覺地拔高。
路過的人聽到,不禁走進來旁聽。
哪個哪個?
在前線立功加官?
策勳十二轉上柱國?
張川柏謙虛地說:“仰仗陛下英明神武、將士們奮勇殺敵,阿兄僥幸立得一點微末之功。陛下恩典,給阿兄加朝請郎,升太醫署醫監。”
朝請郎是什麽官,黎平不關心。
太醫署,那可是學醫之人心中神聖的殿堂。
他努力壓著嘴角,讓自己不要顯得那麽沒見過世麵——看看人家張川柏多淡定!
但還是聲音再次拔高,喊著說:“諸位聽聽!我師弟是太醫署醫監!”
張川柏:“……”
黎兄就差拿個喇叭,滿大街喧嘩。
在路人的議論聲中,一個人走進來說:“黎平,你又不低調了。”
“醫師迴來了!”黎平眉開眼笑。
張川柏也迎上前:“我前日去甄家,沒見到醫師。今日過來,以為又見不著。現在想見醫師一麵,得提前預約。”
甄聞道微微仰著頭說:“因為我是太醫署醫監的授業老師啊!”
他說著,對走進店裏的客人笑道:“我的小徒當上了太醫署醫監,同門都為他高興。”
拿著喇叭,再重複三遍!
張遠誌當上太醫署醫監了!
“原來如此!醫師,你給我看看,我需不需要吃點什麽藥補一補?”
“給我看,先給我看……張三郎君,你過來是買什麽藥?”
客人對太醫署有種迷之敬仰。
連帶看張川柏的目光,都更加熱烈。
張川柏一一迴答。
從前是他給家人帶來榮耀,現在大兄也給他帶來榮耀。
兄長們長大了,能頂門立戶,小三郎老懷寬慰。
待客人們散去,張川柏重複了一遍做農藥給棉苗殺蟲的事。
甄聞道說:“自從你們兄弟提出黎蘆的種種藥用,我每年都收一批。現在黎蘆的價格,都比以前貴了。”
“醫師研究出什麽新用途?”張川柏好奇地問。
甄聞道微笑:“黎蘆能散結,可治鼻中息肉。這個,是黎平親自試過的。”
黎平連連點頭:“我試過的……第一次用藥猛了點,差點把自己毒死,幸好醫師及時救治。”
張川柏微妙地沉默一瞬。
他好像知道為什麽甄醫師名氣那麽大,收靠譜的學徒卻不容易。
城中同行都知道迴春堂學生愛研究新藥,還愛以身試藥。
條件好一點的人家,不敢讓子弟來迴春堂!
甄醫師又說:“現在人人都羨慕我,收到好學生。陛下凱旋時,已經有一批將士迴來,你阿兄怎麽還沒迴來呢?”
“他這次在契苾何力部,大軍掃平百濟、一統半島,阿兄就能迴來了。”張川柏估算著時間,也不禁期待。
甄聞道疑惑:“我記得,在百濟旁邊的新羅一直對大唐很恭敬,還配合大唐打高句麗。你說的一統半島是什麽意思?”
很老實的新羅,我們怎麽收複?於禮不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