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沒有比張衍更信任孩子的阿耶。


    別說三郎隻是要種棉花,哪怕三郎要種人參果,他也會“種種種”!


    大郎剛學醫,興衝衝給耶娘開藥,他都二話不說就是幹,腹瀉一天一夜!


    二郎煉丹,送迴來的“十全大補丸”,他閉著眼睛一口悶,結果流鼻血。


    往事不堪迴首。


    耶娘總是孩子們最堅實的後盾。


    ……


    在揚州種棉花是一件新鮮事。


    張川柏準備的營養缽,也是新鮮事。


    “種子難得,所以要先育苗。營養缽可為植物幼苗提供理想的生長條件……”


    嬰兒出生前,需要在母親的子宮裏發育;種子發芽前,也要一個舒適的環境。


    給棉花種子的營養缽,要考慮肥力、土壤的濕度和透氣性。


    具體來說,?缽土選擇沙壤土(兩合土),沙性大的要摻淤土,黏性大的要摻沙土。


    土中加入有機肥和磷肥。


    有機肥以經過腐熟的人糞尿、牲口糞為最好。


    赤兔時不時巡視的糞池,是張園漚肥的聚寶盆,有最佳的腐熟有機肥。


    張川柏站在糞池邊,對一起幹活的學生們說:“我現在考一考你們,磷肥要怎麽做……”


    學生們屏氣凝神,一時間沒有人搶答。


    就連最擅長搶答的馮京都憋著氣。


    在這個味道濃鬱的地方正常唿吸、大聲說話,小夫子真神奇!


    製作營養缽的時候,附近一些得到消息的鄉親也來學習。


    張小侯又要傳授新農技啦!


    “人家都說侍弄莊稼如照顧孩子,張小侯更加精心,伺候胎兒!這要是種不好,還要怎麽才種得好?”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農感慨。


    另一人習慣性反駁:“那不一定。種地是靠天吃飯,不是精心就一定種得好。萬一收獲之前,狂風暴雨把莊稼全打壞呢?”


    “呸呸呸!”


    烏鴉嘴要打嘴啊!


    製作營養缽需要技巧,一開始做的都散架。


    特別是手粗的昆侖奴,成功率最低。


    零零九手足無措地看著張川柏:“郎君,這可怎麽辦?”


    “多試試……散架可能是沙土多了,粘性不夠。”張川柏耐心地說。


    一旦涉及專業的事,他總是很耐心。


    夫子教導過,學問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隻要活得久,有百年的時間慢慢琢磨。


    農學也是一樣的。


    張川柏還知道,未來的世界有一種無土育苗基質,可以取代營養缽。


    難以想象,作物怎麽可以離開土壤呢?


    沒有土,怎麽種東西?


    真想到未來的世界,親眼見見那些神奇的東西。


    莊戶依著張川柏的方法,不斷調整比例,做過合適的營養缽。


    棉花種子一顆顆地種進去。


    ……


    慧日寺的大和尚從信徒口中得知張川柏種棉花,找了一個風朗日清的日子,過來張園。


    “你種棉花,知道怎麽將其紡織成布嗎?”


    “大師知道?”張川柏好奇地問。


    大和尚微微笑道:“你知道木棉袈裟嗎?是佛教禪宗的重要聖物,原本是釋迦牟尼的金縷袈裟。


    不過我要說的是用木棉紡織的袈裟。海外有小佛國,氣候炎熱,那裏的僧人都穿木棉袈裟,輕薄透氣。關於木棉紡織,我略懂。”


    “願聞其詳。”張川柏謙虛請教。


    大和尚笑了笑,轉過話題:“都說你是給老君燒火的童子,老君想必不會教你做木棉袈裟。”


    之前張川柏種甘蔗熬糖,和尚們就想借此機會,將農業神童拉到佛家。


    民以食為天。


    拉攏農業神童,可以吸引信眾、弘揚佛法!


    萬萬沒想到,張川柏不用佛祖傳方,也能熬出糖。


    現在,大和尚又在等張川柏主動問。


    ……你誠心求佛,佛就告訴你。


    張川柏讀懂了大和尚意味深長的笑容。


    然而,他是屬倔驢的。


    大和尚想讓他求佛,他偏偏就不想求。


    “我先自己琢磨吧!我能改良絲織機,說不定靈光一閃,也能改良棉紡織機呢?”


    張川柏的笑容比大和尚還意味深長。


    就喜歡挑戰性的事!


    大和尚狐疑:“你家神仙,真的什麽都會?”


    不講武德!


    張川柏說:“我在夢中學習,各家各派的都有,其實說不定是哪一家。”


    “阿彌陀佛!告辭!”大和尚搖頭歎息。


    離開張園之前,大和尚又去看了已經種好的甘蔗……更覺得心情複雜。


    張川柏不僅會熬糖,還會做糖霜。


    揚州的和尚們聽聞玄奘迴來,派人去長安,想學習怎麽做糖霜。


    但他們和玄奘雖然同樣是佛家弟子,卻不是同一派的,未必能求得“糖霜佛方”。


    另外有一件事……


    玄奘在長安,刻雕版印刷佛經,成為弘揚佛法的一大創舉。


    可是很快就發現,長安已有印刷術,第一部印刷的書籍,是陛下的詩集。


    有個叫張京墨的,還用印刷術刻《道德經》。


    “怎麽感覺,玄奘法師走了十萬八千裏,卻走在張川柏的身後?”大和尚輕聲呢喃,又猛地搖頭:“阿彌陀佛,至少張川柏沒有帶迴佛經。”


    險些被江都侯壞了佛心!


    ……


    張川柏不知道大和尚的心思。


    受阿耶的信仰,他的信仰很靈活,主打一個實用主義。


    如果和尚大大方方跟他交流熬糖、棉紡織技術,他可以講自己的心得。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能是閉門造車。


    實踐是第一要素,思想碰撞能產生靈感的火花。


    他密切關注棉花種子的生長情況,見小苗苗長出四五片葉子,就招唿莊戶們移栽。


    因棉花和營養缽都是新鮮事,學生們的家長聽到移栽棉苗,也過來幫忙加學習。


    “張大人遠遠站著就行,地裏活給我們幹!”


    “就是!大人,你如果幹活,我全身不自在。”


    這些中年漢子,一口一個“大人”,喊得很順溜……


    大人那麽神,如果年齡限製得不死,他們也想拜義父!


    張川柏被如火的熱情目光逼退半步。


    縱然熱衷為父,也不是這樣子的啊!


    做全天下人的父親?


    那不是皇帝的權力和責任嗎?


    嘶!


    不敢細想。


    張衍現在是屯田監正,來看這批棉花苗,是一種公務。


    “營養缽的道理,跟秧苗三帶是一樣的。你們看這批苗長得健壯,將來能少受病蟲害影響,收成更好……”


    “張屯監這麽一說,我就懂了。”下屬們奉承著。


    有張侯這樣的兒子,張屯監是天選司農卿啊!


    人家比你會投胎,還比你會生兒子。


    羨慕不來。


    他們看向正在向鄉親們傳授育苗之術的小張侯,連忙加快腳步湊上去旁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