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上,每一天都有新生命誕生,也有老人離開。


    生命的意義是什麽?


    少年張川柏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


    我來過,我存在過,我在世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一場淅淅瀝瀝,讓人落淚的春雨過後,天晴了。


    李善和盧照鄰重新啟程迴長安。


    短短時日,他們都像長大了許多,褪去少年的稚氣。


    有人說,長輩就像一座高大的山,當山倒下,年輕人就會迅速成長。


    從此,要像大人一樣麵對生活的風吹雨打。


    盧照鄰望著熟悉的巷陌,背著行囊的腳步異常沉重。


    他的阿耶已經調任。


    夫子也走了。


    今後,他還會再迴來揚州嗎?


    過去這些年,真是美好的時光,好夢從來容易醒!


    “我以前常常想快點長大,到長安去做官,來往王侯將相之間,青史留名。可現在,我想若時光能倒流,永遠做一個放牛的小牧童。”盧照鄰唏噓。


    張川柏:“嗚嗚……”


    哭得稀裏嘩啦,說不出話。


    他最近常常哭。


    明明答應夫子不要哭,可是真的控製不住!


    有時候走在路上,看到什麽……眼淚就唰唰地掉下來。


    他甚至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眼前的一切都是虛幻的。


    下一次出遠門迴來,他輕快地跑進曹家,依舊見到夫子坐在熟悉的地方,含笑看著他——


    川柏,你迴來了。


    嗚嗚。


    李善甕聲甕氣:“照鄰,你不要招惹川柏哭!你想放牛?辭官迴來,到張園去做長工,有放不完的牛!”


    張園的牛是輪休的,但照鄰可以不輪休。


    “大師兄!”盧照鄰抹著眼淚,“你不懂我!”


    “懂了懂了!”李善重重拍著盧照鄰,“夫子交代我們的事情,還要一樣樣的完成。你才走到哪裏呢?就想采菊東籬下。”


    “後繼有人”,學問也要有繼承人。


    我們要將曹門的學說發揚光大啊!


    張川柏一路送著兩位師兄到碼頭,努力平複心情,哽咽著問:“二師兄,你以後還會迴來嗎?”


    李善的家在江都,肯定會迴來。


    盧照鄰就不一定了。


    似乎,另一時空的盧照鄰從揚州離開後,再也沒有迴來。直到臨終時,才念念不忘揚州的舊時光。


    “我……”盧照鄰正要迴答,忽然聽到岸邊有喧鬧的聲音。


    “照鄰!照鄰!”


    轉頭望去,是陸徐之、柱子等人,有小兒郎,也有小女郎。


    “照鄰,你還會迴來江都嗎?”陸徐之大聲問。


    盧照鄰轉頭望過去,看到一身綠衣,像楊柳枝一樣的陸徐之。


    楊柳依依。


    “會!我一定會迴來!”盧照鄰脫口而出。


    少年們一擁上前,給李善和盧照鄰送各種小禮物。


    都不值什麽,隻是小孩子們的心意。


    李善看著盧照鄰收到的禮物明顯比自己多,想想照鄰喜歡跟鄉間孩子一起幹活,又覺得很合理。


    “汪汪!”


    是阿黃和赤兔趕來了。


    也來送別!


    傷感的氛圍,在小孩子們的喧鬧聲、狗子的汪汪聲中,隨流水遠去。


    盧照鄰想到自己那麽受歡迎,連阿黃都依依不舍,更覺得必須迴來。


    江都,就是他的第二故鄉!


    ……


    兩位師兄離開,張川柏被阿耶趕到張園,投入緊張而忙碌的春耕之中。


    人一旦忙起來,能忘記很多煩惱。


    幹活累了,倒頭就睡,連夢都少做。


    盧照鄰和李善的船從江都離開,幾乎是同時,另一艘船反向駛來,帶來的是長安的信。


    “是太子的信嗎?”


    張川柏從田裏跑出來,擦著頭上的汗,大聲問。


    算起來,聖駕已經迴到長安。


    “是二郎君的信。”過來傳信的奴仆說。


    “哦……二兄的信。”張川柏腳步頓了頓。


    唉呀!


    怎麽忘了,二兄也在長安!


    李治不是他親兄,京墨才是親的!


    ……


    “這是不是你想要的棉花?”


    張京墨送迴一封信,和一份神秘禮物——像雲朵一樣的棉花以及種子。


    信中說,貞觀十九年,三郎還在定州時,一個重要人物迴到長安。


    玄奘。


    貞觀三年,玄奘從長安出發,一路行經各國,最後抵達天竺。


    唐人走得再遠,終究是要迴家的。


    玄奘走的時候,西域有許多小國,比如高昌。


    迴來的時候,這些小國大多成為大唐的一部分,歸西域都護府管轄。


    他一邊走,大唐一邊開疆拓土。


    走著走著,所到之處都是大唐。


    玄奘在西域名聲大噪,反向傳迴大唐,許多人都在翹首以盼這位高僧迴來。


    “去年,玄奘大師迴到長安,講述西行路上遇到的種種事,帶迴各種西域物產。”張京墨在信中說,“我發現其中有你說的棉花,就托人換迴一些。你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


    張川柏看看信,又看看棉花。


    是啊!


    就是我想要的!


    棉花傳入我國的時間一般認為是南北朝,但大規模種植和推廣主要是在宋末元初?。


    在唐代,棉花隻在邊疆少部分地區種植。


    棉花的推廣傳播,主要有南北兩條線……


    “阿耶!我決定了,今年我要空出一塊地,種植棉花!希望現在種,還能來得及。”


    張川柏由棉花想到棉被、棉襖和棉布。


    棉紡織和絲織是有區別的,這一迴,該拿出“黃道婆織機”!


    黃道婆是元代鬆江府人,在崖州學習棉紡織技藝,並進行改進。


    她返迴故鄉,教人改進紡織工具,促進長江流域棉紡織業和棉花種植業發展。


    一道道亮光在張川柏腦海中閃爍,這是新知識的光芒。


    比雷光還要耀眼,讓他沉浸其中。


    又有新的發明。


    又有新的希望。


    一家人在一起看信,張衍還不知道,瞬息之間,張川柏有種種念頭。


    他安排得明明白白:“正好,你多了十頃地,有五頃在揚州,五頃在長安京畿地區。京畿那邊的地,我交代二郎管理。看看種子有多少,今年先在揚州種。


    明年留出種子,長安的地也種棉花。兩邊同時種,才知道哪裏的產量更高。”


    “阿耶比我還有魄力!”張川柏讚歎。


    “因為……你是農業神童張三郎啊!”張衍信心十足。


    張川柏鄭重糾正:“阿耶,我不是孩童了。現在走出去,好多人喊我‘大人’。”


    貞觀十八年的時候,武陽懿公李大亮在長安去世。當時,李大亮的十五個義子,都像對待生父一樣為其守孝。


    很多人稱讚父慈子孝。


    再想想,夫子的喪禮也是喜喪,辦得很體麵……


    張川柏忽然有個念頭,將來自己走的時候,也要有一群孝子舉哀。


    還要讓人吹嗩呐。


    然後,自己就在天上,架著七色彩雲,看著這一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