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對張川柏印象很深。


    無論是麵聖講解生化之學還是把火藥做成炸藥,都體現了一個字——新。


    懂人所不懂。


    非一般的神童。


    “張川柏如何說?”魏征配合地問。


    皇帝摸摸虯須,眉眼含笑:“他分析了這場戰爭,畫出了北方各族的勢力範圍,是來濟教他的。”


    “來濟,是武德年間進士。”魏征恍然。


    能夠中進士的,當然是有識之士。


    這麽多年,來濟一直沉寂,是因為來家的“故人”太多。


    現在一些重要的故人已去,剩下像許敬宗之類,已經無法阻擋他的前程。


    真正的讀書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朕欲召來濟入朝為官。”皇帝說。


    魏征認可。


    朝廷需要更多敢言又言之有物之士。


    “張川柏的信,還寫了壓榨出油法,以及鐵鍋炒菜的菜譜。他畫出了炒鍋的樣子,說有了更多的油,可以請能工巧匠打鐵鍋、普及炒菜。”


    銅鍋陶瓷鍋其實也可以炒菜。


    《齊民要術》中炒雞蛋的做法,明確寫的是銅鍋。


    但銅鍋比鐵鍋更貴!


    而且鐵鍋,更適合爆炒。


    皇帝一直關注張川柏。


    每一次張川柏的表現,都出乎他的意料,又令他驚喜。


    既然張川柏說鐵鍋炒菜更好,皇帝覺得可以讓鐵匠嚐試鑄鍋。


    魏征也點點頭:“柴米油鹽,是民生必備。壓榨出油法,若能獲得更多的油,是造福天下人的技術,和做農具一樣重要。”


    皇帝三番兩次給張川柏獎勵,張川柏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


    一迴到江都,就研究新的技術。


    “張川柏還是太小了。”皇帝忽然說。


    魏征也感歎:“是啊!”


    若是長大了,可到國子監更好地研究新技術,將新技術傳給更多的人。


    ……


    江都。


    張川柏也在跟阿娘嚐試自編菜譜中的炒菜。


    這不是貪吃貪玩,而是做實驗。


    最正經的。


    沒有鐵炒鍋,就用原本的廚具將就著。


    沒條件創造條件!


    吳秀一早買了豬大腸迴來,今日嚐試用家裏的鑊做酸菜炒豬大腸。


    張川柏聽過一個故事:


    妙應真人孫思邈在一家食肆吃飯,店主說什麽都不肯收錢,孫思邈也不肯吃白食,迴報店主一道用便宜材料做豬大腸的方法。


    店主說:“原來神醫不僅會治人,還會治豬腸。”


    豬大腸本來是窮人的食材,若是用貴重調料一起煮,對窮人非常不友好。


    孫思邈連這種事都關心,是把心放在普通人身上。


    當時張川柏就想:“治豬腸?我也會啊!”


    沒有辣椒,不用胡椒花椒及各種貴重的調料,怎麽能把豬大腸做好吃?


    這是神童才知道的!


    “翻開豬大腸,用草葉秸稈裏外清洗幹淨,準備好薑蔥、酸菜,把油燒熱、香蔥炒香,再放入大腸……”


    “刺啦”一聲,是菜下鍋的聲音。


    炒菜騰起的油煙,散發著濃鬱的味道。


    煙熏火燎中,一道帶著酸味的炒豬腸出爐。


    “我嚐嚐,我嚐嚐!”張川柏心急地夾起一塊豬腸。


    嗯……實不相瞞,還是有一點點原味。


    這就是豬腸的特色。


    “我也試試好。”吳秀也夾起一塊。


    片刻之後,她說:“是比放水煮熟的好吃。”


    張川柏說:“娘有絕技,做啥啥好吃,養啥啥長肉!若是用鐵鍋猛火爆炒會更香!”


    唉~~


    不知道李九郎能不能體會我的意思,給我們家送一口鐵鍋。


    宋代常見鐵鍋,在唐代很稀缺。


    冶鐵和鑄鐵鍋的技術,需要時間發展。


    鐵鍋鑄的不好,爆炒、用鍋鏟用力翻,可能會穿底。


    找能工巧匠鑄鍋,張川柏交給有能力的人解決。


    搞出壓榨出油法,已經完成一項重要任務。


    搞科研的人,必須讓金主滿意,


    後麵才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吳秀對自己的廚藝很滿意,城裏知名食肆的菜也不過如此。


    說不定,皇帝都沒吃過酸菜炒豬腸!


    她又炒了一道菘菜,從酸菜缸裏盛出一碗酸薤。


    這兩樣都是大唐餐桌上的常客。


    薤,很多人陌生。


    但提起他的另一個名字,就有人知道了——藠頭。


    葉子又細又長,根塊有些像蒜。


    薤全身都可以吃,但人們更喜歡吃根部。


    新鮮的薤做成酸菜,耐儲存且別有風味。


    飯做好的時候,張衍也迴來了。


    張川柏興高采烈地說:“阿耶快來!今天我能吃三大碗飯!”


    “你是要把大兄二兄的飯都給吃了嗎?”張衍打趣。


    他看看桌上的菜,又是豐盛的一頓。


    一直以來,張衍和吳秀都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吃好。


    條件有限,唯有把便宜的食材做得美味。


    張衍又笑道:“炒雞蛋和炒鴨子,值得被鄭重地寫入《齊民要術》;


    整治豬大腸,是妙應真人的秘方。


    三郎的炒菜食譜,比他們的都要豐富!你之前不是說想靠這個發家致富?”


    張川柏說:“哪怕我們開始食肆,也沒有影響。同樣的菜譜,不同的人做出來是不同的味道。我相信,阿娘做的菜比禦廚還好。”


    有了鐵鍋和油,“炒”自然而然會成為一種主流的烹飪方式。


    已經有炒雞蛋和炒鴨子,自然也能炒更多的東西。


    ……


    長安城忽然多了好些榨油坊,用的是新出現的壓榨出油術。


    去榨油的人聽說,可用胡麻大豆萊菔子作為油料,都又驚又喜。


    胡麻的出油率雖然比大豆高,但是產量不足以滿足用油需求。


    而葷油又必須從動物身上獲取,肥肉的價格比瘦肉還貴。


    吃油自由,成了很多人的夢想。


    有了新的榨油法,萬物皆可炸的一日,終有一日會從夢想成為現實。


    消息靈通的知道,壓榨出油法就是江都神童張川柏發明的,不由得感歎:“是他?那就不奇怪了。”


    和前麵的種種發明相比,榨油法確實不必大驚小怪吧?


    也有人說:“擅長相麵的裴行儉見過張川柏,批下一句‘此子目如星辰,可至卿相’,我想卿相若都像他一般關心民生,是黎庶之福。”


    “裴行儉真的這麽說?”第一次聽說的人很震驚,“相麵算命的人,都喜歡模棱兩可。他說得那麽肯定……將來若是……”


    嘿嘿。


    將來張川柏當不上宰相,裴行儉豈不是砸招牌?


    “可惜張川柏不在長安,否則我真想看看,目光有星辰的小兒郎,究竟是什麽模樣!”


    見不到張川柏,可以去圍觀張遠誌啊!


    太醫署的醫學生張遠誌,是張川柏的親兄長!


    張遠誌做夢都想不到,三郎不在長安,長安處處有他的傳說。


    還幫自己引來各種目光。


    更想不到,三郎還能給他帶來一口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