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帶著通關文牒,囑咐沙和尚捧好缽盂,囑咐豬八戒拿穩錫杖,並將行囊與馬匹交給智淵寺的僧人看管後,一行人來到宮門前的五鳳樓。


    他們向宮門守衛行禮,通報姓名,說明自己是東土大唐取經的和尚,前來換取通關文牒,請守衛代為通稟。


    宮門守衛進入殿中,俯伏金階奏道:


    “殿外有四位和尚,自稱來自東土大唐,前來換取通關文牒,現在五鳳樓前候旨。”


    國王聽罷,怒道:


    “這幾個和尚找死,竟敢來此!”


    “巡捕官員為何不將他們抓起來?”


    這時,身邊的太師上前奏道:


    “東土大唐乃南贍部洲的大國,與我朝相隔萬裏,沿途妖怪橫行。”


    “這些和尚定是有高強法力,才能一路西來。”


    “望陛下念中華遠僧之不易,召見他們,驗牒放行,也好結一段善緣。”


    國王聽後準奏,下令宣唐僧師徒進殿。


    唐僧師徒上殿,在金鑾殿階下排列整齊,將通關文牒恭敬遞交給國王。


    國王正展開查看,忽見黃門官急報:


    “三位國師前來覲見。”


    國王聞言,慌忙將關文收起,從龍椅上急急下來,吩咐侍臣擺設繡墩,恭敬迎接。


    唐僧迴頭望去,隻見三位大仙搖搖擺擺走來,身後跟著兩個梳著丫髻、披頭散發的小道童。


    他們徑直入殿,不曾向國王行禮,旁邊的兩班文武百官皆俯身而立,不敢仰視。


    那三位國師徑自上了金鑾殿,對國王不施禮節。


    國王問道:


    “國師,朕並未曾請你們,今日為何親自到此?”


    老道士答道:


    “有一事特來稟報,故而前來。”


    “請問,那四個和尚是什麽來曆?”


    國王答道:


    “他們是東土大唐的僧人,奉旨去西天取經,來此是為了換取通關文牒。”


    三位道士聽罷,拍掌大笑,說道:


    “原來他們還在這裏,我還以為已經走了呢!”


    國王驚訝地問道:


    “國師此話何意?”


    “他們剛剛通報姓名,朕正打算將他們交給國師處置。”


    “但因當駕太師所奏有理,朕念他們遠道而來,不願毀了中華善緣,故而召見驗牒。”


    “不料國師特意提及,莫非他們冒犯了國師,有所得罪?”


    老道士冷笑道:


    “陛下有所不知,這些和尚昨日來到東門外,打死了我的兩個徒弟,放走了五百個被囚的僧人,搗毀了我們的車輛。”


    “夜間他們闖入觀中,毀壞了三清聖像,還偷吃了禦賜的供品。”


    “我們被他們蒙騙,以為是三清天尊下降,特意求些‘聖水’與‘金丹’來獻給陛下,指望延壽長生。”


    “不料他們遺下一些小便,哄騙了我們。”


    “我們每人喝了一口,嚐出滋味,方才發現被騙,正要抓他們時,他們便逃走了。”


    “如今卻仍然在此,真是冤家路窄啊!”


    國王聽罷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處死唐僧師徒四人。


    這時,孫悟空雙手合十,厲聲說道:


    “陛下請暫息雷霆之怒,容我等陳述一番。”


    國王怒道:


    “你們冒犯了國師,國師所言豈能有錯?”


    悟空答道:


    “他說我昨日在城外打死了他的兩個徒弟,可有何人能夠作證?”


    “既然如此,我等願意暫且認下此事,拿兩個和尚抵命,放另外兩個繼續去取經。”


    “他又說我搗毀了車輛,放走了囚僧,此事也無人證實,想來也不至於判死罪,就讓一個和尚領罪吧。”


    “他再說我毀了三清聖像,鬧了道觀,這更是栽贓陷害。”


    國王問道:


    “為何說是栽贓?”


    悟空答道:


    “我等乃東土之人,初到貴地,對街道尚且不熟,如何能知曉道觀所在,更遑論夜裏闖入?”


    “若真如他說,我們遺下小便,他們當時為何不將我們捉住,卻要等到現在才來定罪?”


    “世上假名托姓者不計其數,怎能一口咬定就是我們?”


    “望陛下息怒,細加查驗。”


    國王本就昏庸無能,聽悟空這一番話後,心中拿不定主意,陷入了猶豫之中。


    正當國王疑惑不定之時,又見黃門官進殿稟奏:


    “陛下,門外有許多鄉老請求覲見。”


    國王問道:


    “他們為何事而來?”


    隨即下令宣召入殿。


    不一會兒,三四十名鄉老來到殿前,齊齊跪拜,高唿萬歲,道:


    “陛下,今年春天滴雨未降,恐怕夏季將會旱災荒蕪,百姓難以生存。”


    “特來請陛下下旨,命那位國師爺爺祈求一場甘霖,以救黎民。”


    國王安慰道:


    “鄉老們且退,不久便會有雨了。”


    鄉老們叩謝後退出。


    國王轉向唐僧說道:


    “唐朝僧人,我為何尊道滅僧?”


    “皆因本朝曾多次遇災求雨,而那些僧人從未求得一滴甘霖。”


    “幸得天降國師,才得以解救百姓。”


    “如今你們遠來,竟冒犯國師,按理應立刻治罪。”


    “然而念你等千裏跋涉,暫且寬恕。”


    “但你們敢與我國師賭一場祈雨之勝嗎?”


    “若你們能祈得甘霖濟世,我不僅饒你們無罪,還將換發通關文牒,放你們西行。”


    “若祈不來,就將你們斬首,以示眾人。”


    行者聽罷笑道:


    “小和尚雖是異鄉之人,也略懂祈雨之術。”


    國王聞言,立即命人準備壇場,並說道:


    “擺駕!寡人親自上五鳳樓觀戰。”


    眾臣隨駕而行,不久國王登上五鳳樓坐定,唐僧與行者、沙僧、八戒侍立樓下,三位道士則陪在國王身邊。


    片刻後,一名官員飛馬稟報:


    “祈雨壇場一切準備就緒,請國師爺登壇。”


    虎力大仙起身作揖,辭別國王,下樓而去。


    行者見狀,上前攔住問道:


    “大仙,往哪裏去?”


    大仙答道:


    “登壇祈雨。”


    行者道:


    “先生也太自以為是了,竟不給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僧人一些機會。”


    “也罷,我自認強龍不壓地頭蛇,便先讓先生去祈雨,但須先在陛下麵前講明規則。”


    大仙問道:


    “講什麽規則?”


    行者答道:


    “既然我們都要登壇祈雨,到時若真的降下甘霖,如何分辨這雨究竟是你的功勞,還是我的功勞?”


    “若不講清楚,難免有人混淆功勞,豈不麻煩?”


    國王在樓上聽了,暗自高興道:


    “這小和尚的話倒是有些道理。”


    沙僧在旁聽見,也忍不住暗笑道:


    “大哥滿肚子主意,還沒拿出來呢!”


    大仙卻不以為然,說道:


    “不必講什麽規則,到時陛下自然能夠分辨功勞是誰的。”


    行者反駁道:


    “雖說陛下能夠分辨,但我等遠來初至,未曾與你們相識。”


    “若到時雨降,雙方互相推賴,豈不是一場亂局?”


    “必須先將規則講清楚,才能一決高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白話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間獨舞之幽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間獨舞之幽蘭並收藏西遊白話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