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碩說出的話,讓楊行秋不得不停下自己的論述。


    霸王道雜之。


    顧名思義,就是將霸道與王道綜合利用的政治方針。


    霸道就是使用暴力、刑法、權勢等強硬手段進行統治。


    王道就是使用仁義、道德、思想等懷柔政策進行管理。


    曹碩引用這句名言,算是高度概括了楊行秋的觀點。


    王賢趁著楊行秋停止論述的間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軌德立化,優事理亂。德化者,道也,事理者,器也,道先於器,器出於道。道本而器末也。”


    楊行秋聽著兩人的觀點,開始分析起來。


    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這是漢宣帝劉詢對太子,未來的漢元帝劉奭說過的話。


    “太子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嚐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原名劉病已的劉詢,在巫蠱之禍、遍遊三輔、海昏被黜、霍光專政、親臨大統、族滅霍氏後。


    結合自身的經曆,將集管理學大成的帝王之術,用一句話說了個明白。


    法家主張人性本惡論,崇尚刑名法術。


    “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


    在法家的思想裏,好利惡害,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人人固有的本性,這種本性是不可改變的。


    “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法家認為道德觀念是隨著個體物質生活的提升而進步。


    儒家主張人性本善論,崇尚仁義道德。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儒家思想主體是“仁政”、“王道”以及“禮製”,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是“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儒家思想主張,“禮、樂、仁、義”,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


    將儒學中所蘊含的人治,王道思想與法家的法治,霸道思想相結合,並以此為手段運轉龐大的行政官僚集團。


    兩者結合,無疑成為封建專製社會理想的政治體製理論基礎,使得社會管理兼具原則性與靈活性。


    漢元帝繼位後,“純任德教”,大量啟用儒生參政治國,走上了真正“獨尊儒術”的道路。


    結果是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使社會矛盾激化,又出現了天災人禍、吏治敗壞、外戚專權、流民四起等一係列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


    證明了漢宣帝劉詢的高瞻遠矚和“霸王道雜之”的正確性。


    至於曹碩為什麽要說這番話,那就要從魏武帝曹操說起。


    祖父是宦官,大長秋曹騰,父親是太尉曹嵩。


    在當時的觀念裏,父親是高貴的三公之一的太尉,而祖父是低賤的宦官。


    從出身上,曹操就是矛盾的集合體。


    “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政敵袁紹就對他的出身進行了猛烈地人身攻擊。


    袁紹出身於第一等的名門世家汝南袁氏,是儒家豪族集團。


    曹操則是法家寒門集團。


    袁氏集團的政治特色是清流名士。


    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一唿百應,被諸侯尊為盟主,是靠他高貴的出身和積累的清名。


    袁紹能夠從韓馥手上得到冀州,離不開響亮的名聲以及名士們的遊說。


    公孫瓚刻薄寡恩,迫害州郡名士,豪族名士紛紛站在有清名的袁紹這一邊。


    “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


    袁紹熱衷於養名,向往清流,這樣的性格讓他周圍也聚集起許攸、郭圖、逢紀、高幹這些名士。


    宦官是服侍皇帝的工作,一般是由出身卑賤或者犯罪被處宮刑的人擔任。


    職能是協助皇帝處理事務,自然會在辦事過程中接觸政務,所以相對於道德禮教,宦官對法令原則更加了解。


    “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曹操就是在的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懂得如何通權達變,曹操便以以吏能見長、思想上傾向法家。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不僅是決定天下局勢的大戰,也是思想上的決戰。


    集高貴和低賤於一身的曹操,既有政治眼界,又有務實才幹。


    用人循名責實,各因其器,思想上儒法兼具。


    高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旗,最終擊敗了“以名取士”的袁紹。


    自此,“霸王道雜之”,外儒內法的政治理念,在曹操的大獲全勝後,成為了後世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


    楊行秋分析著曹碩的話,那種熟悉的恐懼感又一次出現,不覺冷汗直冒。


    不僅是言行舉止,就連思想也是如出一轍。


    曹碩不愧是曹氏子孫。


    楊行秋揣摩著曹碩的話,感覺出另一層意思。


    這是在敲打自己,不要跟他爭董事長的職務。


    正好自己就順勢而為,


    “叔父之言,高瞻遠矚,小侄以為,當推舉為董事長!”


    聽到楊行秋的提議,曹碩滿意地點點頭。


    “不知諸位股東,意下如何?”


    麵帶微笑的曹碩,卻讓顧纓、陸梨、朱拯、張靳毛骨悚然。


    站得更近的王賢開始後悔,說出那些話。


    “同意請舉右手示意!”


    在曹碩的催促下,股東們紛紛舉手表示同意。


    “全票通過!”


    楊行秋說完表決結果,頓覺如釋重負。


    “下一項議題,由董事長任命總經理。”


    “鄙人任命楊旭為總經理,同意請……”


    曹碩剛舉起右手,股東們就表示同意。


    “全票通過!”


    “既成立董事會,鄙人當籌備生產事宜,先行告辭!”


    曹碩轉身離去,楊行秋和王賢,顧纓他們都鬆了一口氣。


    放鬆下來的楊行秋拍了拍王賢的肩膀。


    “軌德立化,優事理亂。說得好啊!王賢。”


    “弟子失言,請尊師責罰!”


    王賢跪在地上,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作為知識分子,尊崇儒家的道德禮教,輕視法家的刑名法術。


    為了清名,標榜道德、非議政治是魏晉知識分子的特點。


    即便經曆了黨錮之禍,廢抑浮華,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


    不過,王賢的話也有可取之處。


    曹操以刑名法術駕馭臣子,確實穩定了道德淪喪的亂世。


    由於沒有重建道德秩序,年幼的齊王曹芳當政,大權旁落於司馬懿。


    因為沒有道德秩序的製約,讓司馬氏成功篡位。


    也就造就了如今的局麵。


    楊行秋沒有責怪王賢的意思,扶起他。


    “蕭相國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後舍人告信欲反狀於呂後。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遂夷信三族。”


    王賢聽著楊行秋突然說起漢朝舊事,不解其意。


    “尊師之言,弟子不明。可否明示?”


    楊行秋感覺該去煉鐵坊看看進展,帶著王賢告辭。


    出了門,楊行秋對王賢說。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女友穿越到東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十十寸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十十寸雨並收藏和女友穿越到東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