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管理理論,形成於二十世紀。
由於工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工業生產逐漸呈現集中化、大型化、標準化的趨勢,也出現了生產部門多樣化、小型化、精密化的趨勢。
工業生產在專業化和聯合化方向上的不斷發展,工業生產對連續性、均衡性的要求提高。
社會化的大生產要求管理模式改變孤立的、單因素的、片麵的現狀,形成全過程、全因素、全方位、全員式的係統化管理。
楊行秋要給股東們講的也正是管理學的基礎理論。
對各種生產要素製定出科學的方法來管理。對工人進行訓練、教育,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
與工人合作,保證所有工作都能按照科學原則來進行。
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獲得最大的生產效率。
這樣高效率的生產方式就會代替低效率的生產方式。
既然朱拯用製兵之術來講明自己的管理理念。
楊行秋也用兵家的理論來開篇。
“誠如閣下所言,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士。然勾踐以越國之寶,親鼓其士,後擊金而退之。何解?”
朱拯說的也確實沒錯,高額的獎勵能夠激勵人們去表現自己。
越王勾踐喜愛勇士,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對將士們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裏。”
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隊形大亂,蹈火而死的人,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過分依賴物質獎勵可能導致人們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失去動力。真正的勇氣和責任感應該來源於內心,而不是外在的激勵。
朱拯的獎勵理論固然是一種管理方式,隻是不能完全適應更高效的生產方式。
“依先生之意,又當如何?”
朱拯反問起楊行秋,該用何種管理方式。
楊行秋迴答說。
“正己而不求於人!”
科學管理的要求是,管理者和工人,工作的分配和責任的分擔是均等的,管理者隻是承擔比工人更勝任的工作。
正人必先正己。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最佳的管理行為是以雙向約束為基本要求的,不僅約束他人行為使之端正,同時也使自己的行為得以規範。
楊行秋認為,在場的人大概沒有反駁《禮記》的理由。
儒家思想總結下來就是,如何管理人類行為的學說。
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前提條件,用德行轉化為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管理的。
確實有接近科學管理理論的部分。
隻是沒有提到過,怎麽提高生產效率和發展生產力。
作為一個延續數千年的理論體係,楊行秋決定補上這重要的一環。
“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盜蹠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
“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
楊行秋的話,把在場眾人的思緒全都打亂了。
這不是韓非的《用人》嗎?
古代善於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並且賞罰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夠少用氣力而建立功業,順應人情,就能夠少用刑罰而推行法令;賞罰分明,伯夷的聖賢和盜蹠的兇惡就不會混淆。這樣一來,黑白就分明了。
放棄法度而憑主觀判斷,就是堯這樣的聖賢也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不要規矩而胡亂猜測,就是奚仲這樣的巧匠也不能做好一個輪子;廢棄尺寸而比較長短,就是王爾也不能準確判斷。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是非常大的,隻是潛力不會自動跑出來,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這種潛力呢?
就是把積累的經驗知識和傳統的技巧,歸納整理並結合起來,然後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規律性的理論,然後利用上述原理將其標準化,消除種種不合理的因素,把有利於提升生產力的因素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一種最好的方法。
也就是韓非提出的,“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
“以人為本。本治則固,本亂則危。”
管理學認為,人是一切活動的中心,管理是人的一種活動形式,管理關係是人的關係,管理是對人的管理目標。
管理學不僅是科學主義也是人本主義。
包括計劃、組織、領導、製度四個方麵。
計劃表現為確立目標和明確達到目標的必要步驟的過程,簡單地說計劃工作就是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 第一是幹什麽,第二是怎麽幹。
組織是為了有效地實現計劃所確定的目標而在組織中進行部門劃分、權利分配和工作協調的過程。它是計劃工作的自然延伸,包括組織結構的設計、組織關係的確立、人員的配置以及組織的變革等。
領導就是管理者利用職權和威信施展影響,指導和激勵各類人員努力去實現目標的過程。管理者激勵他的下屬、指導下屬的行動、選擇最有效的溝通途徑或解決組織成員間的爭紛。
製度包括確立控製目標、衡量實際業績、進行差異分析、采取糾偏措施。
上述四大職能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其中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是組織、領導和控製職能的依據;組織、領導和控製職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環節和必要手段,是計劃及其目標得以實現的保障,隻有統一協調這四個方麵,使之形成前後關聯、連續一致的管理活動整體過程,才能保證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和組織目標的完滿實現。
楊行秋就這樣跟股東們講完了管理學的基本概念。
曹碩聽著楊行秋的話,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由於工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工業生產逐漸呈現集中化、大型化、標準化的趨勢,也出現了生產部門多樣化、小型化、精密化的趨勢。
工業生產在專業化和聯合化方向上的不斷發展,工業生產對連續性、均衡性的要求提高。
社會化的大生產要求管理模式改變孤立的、單因素的、片麵的現狀,形成全過程、全因素、全方位、全員式的係統化管理。
楊行秋要給股東們講的也正是管理學的基礎理論。
對各種生產要素製定出科學的方法來管理。對工人進行訓練、教育,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
與工人合作,保證所有工作都能按照科學原則來進行。
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獲得最大的生產效率。
這樣高效率的生產方式就會代替低效率的生產方式。
既然朱拯用製兵之術來講明自己的管理理念。
楊行秋也用兵家的理論來開篇。
“誠如閣下所言,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士。然勾踐以越國之寶,親鼓其士,後擊金而退之。何解?”
朱拯說的也確實沒錯,高額的獎勵能夠激勵人們去表現自己。
越王勾踐喜愛勇士,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對將士們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裏。”
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隊形大亂,蹈火而死的人,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過分依賴物質獎勵可能導致人們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失去動力。真正的勇氣和責任感應該來源於內心,而不是外在的激勵。
朱拯的獎勵理論固然是一種管理方式,隻是不能完全適應更高效的生產方式。
“依先生之意,又當如何?”
朱拯反問起楊行秋,該用何種管理方式。
楊行秋迴答說。
“正己而不求於人!”
科學管理的要求是,管理者和工人,工作的分配和責任的分擔是均等的,管理者隻是承擔比工人更勝任的工作。
正人必先正己。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最佳的管理行為是以雙向約束為基本要求的,不僅約束他人行為使之端正,同時也使自己的行為得以規範。
楊行秋認為,在場的人大概沒有反駁《禮記》的理由。
儒家思想總結下來就是,如何管理人類行為的學說。
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前提條件,用德行轉化為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管理的。
確實有接近科學管理理論的部分。
隻是沒有提到過,怎麽提高生產效率和發展生產力。
作為一個延續數千年的理論體係,楊行秋決定補上這重要的一環。
“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盜蹠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
“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
楊行秋的話,把在場眾人的思緒全都打亂了。
這不是韓非的《用人》嗎?
古代善於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並且賞罰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夠少用氣力而建立功業,順應人情,就能夠少用刑罰而推行法令;賞罰分明,伯夷的聖賢和盜蹠的兇惡就不會混淆。這樣一來,黑白就分明了。
放棄法度而憑主觀判斷,就是堯這樣的聖賢也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不要規矩而胡亂猜測,就是奚仲這樣的巧匠也不能做好一個輪子;廢棄尺寸而比較長短,就是王爾也不能準確判斷。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是非常大的,隻是潛力不會自動跑出來,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這種潛力呢?
就是把積累的經驗知識和傳統的技巧,歸納整理並結合起來,然後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規律性的理論,然後利用上述原理將其標準化,消除種種不合理的因素,把有利於提升生產力的因素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一種最好的方法。
也就是韓非提出的,“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
“以人為本。本治則固,本亂則危。”
管理學認為,人是一切活動的中心,管理是人的一種活動形式,管理關係是人的關係,管理是對人的管理目標。
管理學不僅是科學主義也是人本主義。
包括計劃、組織、領導、製度四個方麵。
計劃表現為確立目標和明確達到目標的必要步驟的過程,簡單地說計劃工作就是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 第一是幹什麽,第二是怎麽幹。
組織是為了有效地實現計劃所確定的目標而在組織中進行部門劃分、權利分配和工作協調的過程。它是計劃工作的自然延伸,包括組織結構的設計、組織關係的確立、人員的配置以及組織的變革等。
領導就是管理者利用職權和威信施展影響,指導和激勵各類人員努力去實現目標的過程。管理者激勵他的下屬、指導下屬的行動、選擇最有效的溝通途徑或解決組織成員間的爭紛。
製度包括確立控製目標、衡量實際業績、進行差異分析、采取糾偏措施。
上述四大職能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其中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是組織、領導和控製職能的依據;組織、領導和控製職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環節和必要手段,是計劃及其目標得以實現的保障,隻有統一協調這四個方麵,使之形成前後關聯、連續一致的管理活動整體過程,才能保證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和組織目標的完滿實現。
楊行秋就這樣跟股東們講完了管理學的基本概念。
曹碩聽著楊行秋的話,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