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全球化從大明開始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 作者:石徑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起鄭和下西洋,國人是既自豪也遺憾的。
自豪的是早在六百年前的大明建立之初,咱中國人的足跡就已經出海了。
遺憾自然是後繼乏力,明明咱中國人更早進行遠洋航行,卻未能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為華夏的發展先人一步建立先發優勢。
中國的封建王朝,在明朝逐漸接近頂峰,到了滿清,就已經是在一路走下坡路。
明明兩千年前,自始皇帝嬴政一統天下,開創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在製度建設、文明發展、經濟繁榮等各方各麵,中國可以說數千年來都是世界頂流。
隻可惜,一勞永逸了兩千年,一直到帝製覆滅,始終未能在根本上再進一步。
以至於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說 “中國的曆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曆史的,它隻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這話當然偏頗片麵,廣受批評和質疑,不僅無禮而且無理。
咱也不必因為外國人說了啥就是啥,認同要向內尋而不是向外找,個人如此,國家亦是如此。
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至今仍在,這就是事實。
事實勝於雄辯。
但是,咱關起門來自己人說話,也不得不思考,曆史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麽。
為什麽寧野之前要為大宋花那麽多力氣?
又是幫助趙昺、陸秀夫、張世傑、冉氏兄弟等南宋君臣,為新宋獻計,又是幫助趙頊、蘇軾等北宋君臣,為變法獻策?
那自然是因為,縱觀所有封建王朝,在寧野看來,大宋是有機會出現新製度的萌芽的,經濟、文化、科技發達的大宋長期發展也未必沒有機會跳出君主專製的窠臼。
一來,宋朝商品經濟發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二來,宋朝“不殺士大夫”,也造就了相對寬鬆的文化氛圍,有利於新的政治思想的孕育和傳播。
無論是在北宋搞新聞業也好,還是在新宋搞人民戰爭也好,總體來看,大宋都是比較合適跨越到下一個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封建王朝。
因此,寧野才覺得,應該在頂層設計上,更加鼓勵“以民為本”的思想在大宋的進一步發展。
所有的政治製度,歸根到底,都要為人民服務。
這才符合寧野“中國非一家一姓之中國,而是華夏千千萬萬子民之中國”的思想精神。
因此,現在大明來了,又有鄭和下西洋成功案例在前,寧野怎能不激動?怎能不為全球化從大明開始而設想?
寧野的這些想法,大明祖孫三人,自然是還不知道的。
但是,他們已經知道了一點,那就是,大明也跳不出治亂興衰的循環,大明,也會滅亡。
“這鄭和啊,可牛了。”
寧野迴到朱元璋的提問,將電腦上的圖片放大,以便於他們看清楚路線細節。
“你們看,鄭和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再繼續往西走的話,說不定都能抵達歐洲。”
“相比之下,無論是從應天府出發去澳洲,還是從東北自白令海峽去北美,都相對近得多,當然,困難肯定都是不少的。”
“寧校長,白令海峽在何處?”
去澳洲,除了遠洋航行,在大明別無他法,但去北美,聽寧野的意思,陸地也是可行的,朱元璋當即來了興趣。
北美,畢竟看起來更大。
要是大明真能在海外分封建國,那北美自然就是“東明”,澳洲自然就是“南明”——如此一來,南明的含義也將發生改變了,不同於曆史上對抗滿清的那個南明了——無論哪個成功,都注定會是彪炳史冊的壯舉。
更何況,與其讓那些歐洲人過去殘殺土著,還不如大明過去開疆拓土,傳播王化。
雖然武力想必是少不了的,但華夏曆經千年文明演變,仁義禮智信的文明底線,相比那些列強那可就太高了。
“白令海峽在這裏。”
寧野將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重新切換為世界地圖。
“白令海峽是連接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的海峽,也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原本曆史上,丹麥探險家維他斯·白令於1728年在俄國軍隊任職時候穿過白令海峽,第一次穿過北極圈,白令海峽的名字來自於他。”
“那也就是說,若是由我大明率先穿過此處,這裏就該改叫大明海峽了?”
“哈哈哈,”寧野點點頭,“是的,沒錯。”
“唔……”
聊了這麽久,其實要說朱元璋一點都不心動,那肯定是假的。
甚至,如果朱元璋再年輕二十歲,他都想自己親自出去闖一闖,看看這廣闊天地。
隻是,大明現在離不開他,也離不開朱標。
有了後世的神藥,朱雄英的病已經在好轉。
但是,馬皇後的事兒還沒解決呢,朱元璋時刻記在心裏。此外,朱元璋也不想朱標太勞累,年紀輕輕,身體素質還不如他一個老人家,這可不行。
寧野見時機已到,便準備總結自己的建議。
“大明的航海技術,從鄭和七下西洋來看,其實已經很成熟了,我的建議是,對外分封諸王到海外建國,打造華夏圈內部競爭,對內逐漸改革朝政,鼓勵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
“華夏圈內部競爭是何意?”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你們都聽過這句話吧?”
三人點了點頭。
“封建君主專製製度,難免出現昏君或者權臣,有了不亞於大明的海外藩國,既能守衛大明正統,也能對本土形成長期刺激,想要始終保持大明的領先地位,就必須不斷進步贏得競爭。”
寧野怕他們不懂,還特地講了 “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故事。
據說,敘拉古國王狄奧尼修斯二世,讓大臣達摩克利斯坐在用一根馬鬃懸掛的寶劍下,以此來顯示帝王雖然坐擁榮華卻危機四伏。
祖孫仨這才聽明白了,這是要大明曆代君臣都深深感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畢竟,你如果不努力,說不定改天人家就從海外打迴來了。
“寧校長,對外咱清楚了,這對內為何要改革朝政?”
“正如我前麵說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到明朝已經逐漸接近頂峰,隨後會一路下滑。如果你朱家貪著帝位不放,最多也就兩三百年,還是逃不過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條繩的曆史周期律。”
開局一個碗,朱元璋聽懂了,這不就是說他嘛。
可這結局一條繩,是啥意思?
寧野看到三人都一臉不解,“哦,忘了告訴你們,明朝末年,吏治腐敗,黨爭不斷,疊加小冰河期天災肆掠,各地大旱、大澇頻繁出現,百姓生活困難。”
“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紛紛興起,農民起義頻發。”
“別看老朱你嚴懲貪官,但到了明末的時候,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為籌措軍費向勳貴大臣借銀,卻無人響應,而李自成進京後,大肆拷掠勳貴,得到了數千萬兩白銀。”
“然後呢?”
得知明末曆史的朱元璋、朱標、朱允炆異口同聲地問道。
------
作者說:
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感謝如下。
感謝【喜歡紫薯苗的獨孤兄】送上「角色召喚」禮物x1,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本書到目前為止收到的第二大單日禮物支持!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榜一!
感謝【雲中君子遊】送上「啵啵奶茶」禮物x1、「點個讚」禮物x1。
感謝【看天上有星星】送上「一封情書」禮物x1。
感謝【雲霞花】送上「花」禮物x1。
接下來準備滿足讀者的期待,寧野學校即將首次迎來古代知名女性角色,角色人選和故事情節還在思考中,創作順利的話,預計會在這個月(2025年1月)上線本小說。
大家繼續給力支持哈!
閱讀快樂噢!
自豪的是早在六百年前的大明建立之初,咱中國人的足跡就已經出海了。
遺憾自然是後繼乏力,明明咱中國人更早進行遠洋航行,卻未能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為華夏的發展先人一步建立先發優勢。
中國的封建王朝,在明朝逐漸接近頂峰,到了滿清,就已經是在一路走下坡路。
明明兩千年前,自始皇帝嬴政一統天下,開創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在製度建設、文明發展、經濟繁榮等各方各麵,中國可以說數千年來都是世界頂流。
隻可惜,一勞永逸了兩千年,一直到帝製覆滅,始終未能在根本上再進一步。
以至於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說 “中國的曆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曆史的,它隻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這話當然偏頗片麵,廣受批評和質疑,不僅無禮而且無理。
咱也不必因為外國人說了啥就是啥,認同要向內尋而不是向外找,個人如此,國家亦是如此。
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至今仍在,這就是事實。
事實勝於雄辯。
但是,咱關起門來自己人說話,也不得不思考,曆史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麽。
為什麽寧野之前要為大宋花那麽多力氣?
又是幫助趙昺、陸秀夫、張世傑、冉氏兄弟等南宋君臣,為新宋獻計,又是幫助趙頊、蘇軾等北宋君臣,為變法獻策?
那自然是因為,縱觀所有封建王朝,在寧野看來,大宋是有機會出現新製度的萌芽的,經濟、文化、科技發達的大宋長期發展也未必沒有機會跳出君主專製的窠臼。
一來,宋朝商品經濟發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二來,宋朝“不殺士大夫”,也造就了相對寬鬆的文化氛圍,有利於新的政治思想的孕育和傳播。
無論是在北宋搞新聞業也好,還是在新宋搞人民戰爭也好,總體來看,大宋都是比較合適跨越到下一個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封建王朝。
因此,寧野才覺得,應該在頂層設計上,更加鼓勵“以民為本”的思想在大宋的進一步發展。
所有的政治製度,歸根到底,都要為人民服務。
這才符合寧野“中國非一家一姓之中國,而是華夏千千萬萬子民之中國”的思想精神。
因此,現在大明來了,又有鄭和下西洋成功案例在前,寧野怎能不激動?怎能不為全球化從大明開始而設想?
寧野的這些想法,大明祖孫三人,自然是還不知道的。
但是,他們已經知道了一點,那就是,大明也跳不出治亂興衰的循環,大明,也會滅亡。
“這鄭和啊,可牛了。”
寧野迴到朱元璋的提問,將電腦上的圖片放大,以便於他們看清楚路線細節。
“你們看,鄭和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再繼續往西走的話,說不定都能抵達歐洲。”
“相比之下,無論是從應天府出發去澳洲,還是從東北自白令海峽去北美,都相對近得多,當然,困難肯定都是不少的。”
“寧校長,白令海峽在何處?”
去澳洲,除了遠洋航行,在大明別無他法,但去北美,聽寧野的意思,陸地也是可行的,朱元璋當即來了興趣。
北美,畢竟看起來更大。
要是大明真能在海外分封建國,那北美自然就是“東明”,澳洲自然就是“南明”——如此一來,南明的含義也將發生改變了,不同於曆史上對抗滿清的那個南明了——無論哪個成功,都注定會是彪炳史冊的壯舉。
更何況,與其讓那些歐洲人過去殘殺土著,還不如大明過去開疆拓土,傳播王化。
雖然武力想必是少不了的,但華夏曆經千年文明演變,仁義禮智信的文明底線,相比那些列強那可就太高了。
“白令海峽在這裏。”
寧野將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重新切換為世界地圖。
“白令海峽是連接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的海峽,也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原本曆史上,丹麥探險家維他斯·白令於1728年在俄國軍隊任職時候穿過白令海峽,第一次穿過北極圈,白令海峽的名字來自於他。”
“那也就是說,若是由我大明率先穿過此處,這裏就該改叫大明海峽了?”
“哈哈哈,”寧野點點頭,“是的,沒錯。”
“唔……”
聊了這麽久,其實要說朱元璋一點都不心動,那肯定是假的。
甚至,如果朱元璋再年輕二十歲,他都想自己親自出去闖一闖,看看這廣闊天地。
隻是,大明現在離不開他,也離不開朱標。
有了後世的神藥,朱雄英的病已經在好轉。
但是,馬皇後的事兒還沒解決呢,朱元璋時刻記在心裏。此外,朱元璋也不想朱標太勞累,年紀輕輕,身體素質還不如他一個老人家,這可不行。
寧野見時機已到,便準備總結自己的建議。
“大明的航海技術,從鄭和七下西洋來看,其實已經很成熟了,我的建議是,對外分封諸王到海外建國,打造華夏圈內部競爭,對內逐漸改革朝政,鼓勵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
“華夏圈內部競爭是何意?”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你們都聽過這句話吧?”
三人點了點頭。
“封建君主專製製度,難免出現昏君或者權臣,有了不亞於大明的海外藩國,既能守衛大明正統,也能對本土形成長期刺激,想要始終保持大明的領先地位,就必須不斷進步贏得競爭。”
寧野怕他們不懂,還特地講了 “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故事。
據說,敘拉古國王狄奧尼修斯二世,讓大臣達摩克利斯坐在用一根馬鬃懸掛的寶劍下,以此來顯示帝王雖然坐擁榮華卻危機四伏。
祖孫仨這才聽明白了,這是要大明曆代君臣都深深感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畢竟,你如果不努力,說不定改天人家就從海外打迴來了。
“寧校長,對外咱清楚了,這對內為何要改革朝政?”
“正如我前麵說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到明朝已經逐漸接近頂峰,隨後會一路下滑。如果你朱家貪著帝位不放,最多也就兩三百年,還是逃不過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條繩的曆史周期律。”
開局一個碗,朱元璋聽懂了,這不就是說他嘛。
可這結局一條繩,是啥意思?
寧野看到三人都一臉不解,“哦,忘了告訴你們,明朝末年,吏治腐敗,黨爭不斷,疊加小冰河期天災肆掠,各地大旱、大澇頻繁出現,百姓生活困難。”
“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紛紛興起,農民起義頻發。”
“別看老朱你嚴懲貪官,但到了明末的時候,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為籌措軍費向勳貴大臣借銀,卻無人響應,而李自成進京後,大肆拷掠勳貴,得到了數千萬兩白銀。”
“然後呢?”
得知明末曆史的朱元璋、朱標、朱允炆異口同聲地問道。
------
作者說:
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感謝如下。
感謝【喜歡紫薯苗的獨孤兄】送上「角色召喚」禮物x1,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本書到目前為止收到的第二大單日禮物支持!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榜一!
感謝【雲中君子遊】送上「啵啵奶茶」禮物x1、「點個讚」禮物x1。
感謝【看天上有星星】送上「一封情書」禮物x1。
感謝【雲霞花】送上「花」禮物x1。
接下來準備滿足讀者的期待,寧野學校即將首次迎來古代知名女性角色,角色人選和故事情節還在思考中,創作順利的話,預計會在這個月(2025年1月)上線本小說。
大家繼續給力支持哈!
閱讀快樂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