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前朝諸事,最精彩紛亂不過永嘉年間。


    民間有傳,若無永嘉,祁朝便無此後一百五十年。今兒個咱要說的,就是那永嘉年間的二三事。


    這永嘉帝啊,本不該稱帝,他老子昭武皇帝駕崩後,該是永嘉帝之兄,時太子原齊王登基,誰知那太子竟在登基前一晚,死在了女人肚皮上!


    咱在這兒插一嘴,這齊王之死,向來眾說紛紜,一說比一說不著調,都是老百姓胡亂猜的,裏頭的水,深得很喲!


    昭武皇帝活得久,後宮又充實,一共生了十六個兒子,其中五個兒子都能力出眾。永嘉帝排第九,他老子駕崩時他才剛及冠,這前二十歲日日打馬遊街、遛貓逗狗,按理說,這皇位是無論如何都落不到他頭上的。


    怪就怪昭武皇帝五六十了還遲遲不立儲君,上頭五個兒子那是爭得頭破血流、手足相殘啊!


    一直到五個都爭沒了四個,就剩個齊王,昭武皇帝才立了儲君,也就是這,直接給永嘉年間的混亂埋了禍根!


    咱這永嘉帝的風流名頭,想必在座大夥兒都或多或少聽過吧?


    一直到現在,那些名妓,都還口口相傳他的風流韻事呢!


    但咱今天要講的,偏偏就不是這永嘉帝,反倒是永嘉帝的好友、前朝鎮國大將軍——張起靈。


    張起靈,這名字聽著怪吧,誒,人家其實原名不叫張起靈,叫張晏川,字起靈。那為什麽要起個這種晦氣字呢?還得是因為這位鎮國大將軍的八字。


    這張起靈一出生啊,張府一個精通命理的謀士就給他算了一卦,說他這人煞氣太重,一生多與死人打交道,所以要取字為起靈,化一化身上的煞氣,免得年少早夭。


    當時張府也虧得聽了那謀士的話,後來確實證明,這謀士是真有點本事。


    張起靈的父親,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吧,誒對,就是昭武年間的兵部尚書。這都做官做到兵部尚書了,肯定跟皇帝關係相當不錯了,屬於皇帝近臣,也因為這個,張起靈從小就認識永嘉帝,他倆那是打小的兄弟情。


    不過所謂定安四爺,咱們也別忘了另外兩個人——禦史大夫之子,林雲智、林致之,和吏部侍郎之子,傅景鍾、傅光樂(yue)。


    就這四個,從小形影不離。


    要說定安四爺,那這逸聞趣事可就多了去了,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畢竟是當時定安貴女們都伸長了脖子想嫁的人物——


    永嘉帝,無需多言,性格最瀟灑多情,論背景、論性情,那都是第一等風流人物;


    張起靈,人稱定安著名石頭,可見其冷漠寡言;


    林致之,語不驚人死不休,不講長袖善舞,冷麵獨斷第一;


    傅光樂,最是性格溫和,風光霽月十分。


    偏偏就是這麽完全不同的四個人,就跟從小拜過把子似的,聯袂攪動起永嘉十幾年風雲。


    什麽?你問為啥其他三位都成家了,就張起靈一輩子沒成家?


    害,我不都說了麽,這張起靈啊,乃是定安著名石頭。


    關於這個,我就再跟各位看官講個故事吧。


    說是在昭武年間的一次春日宴上,一定安貴女看上了張起靈,就讓自家兄長去問張起靈有沒有娶親的打算,喜歡什麽樣的姑娘。這位姑娘的兄長呢,跟張起靈不熟,但他跟傅光樂熟悉啊,於是就拜托傅光樂幫家妹問問。


    傅光樂也一一幫那姑娘問了,果不其然就被張起靈拒絕了。


    這傅光樂一想,人姑娘長得眉清目秀,家世也相當不俗,總得給個理由吧,於是又問張起靈,你們猜,那張起靈說了什麽?


    他竟然說,自己已經心有所屬了。


    這可把幾人都嚇了一跳,畢竟一天到晚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也沒見這著名石頭對哪位姑娘多加關注呀!


    這下幾人都來興趣了,永嘉帝趕緊追問張起靈心悅哪家姑娘,他找昭武皇帝幫忙賜婚。


    誰知那張起靈居然答——那姑娘在夢裏!


    你說這好笑不好笑?


    後來心悅張起靈的姑娘是徹底傷了心,認為張起靈是在敷衍自己,第二年就找個人嫁了。


    好了說迴正題,永嘉帝登基後前兩年,可以說是步步掣肘,就是個傀儡皇帝,直到他的三個好兄弟逐漸在朝廷站穩了腳跟,他才掌握了部分權柄,勉強算是坐穩了皇位。


    但前朝當時實屬沉屙已久,朝廷腐敗、軍隊乏力、大臣結黨營私、欺上瞞下,一派氣數已盡之象,龍椅豈是一時坐穩就能算了的?


    永嘉八年,大旱緊接大水,民不聊生,朝廷東西兩派趁著賑災大肆斂財、中飽私囊,時任戶部侍郎的傅光樂感民生多艱,發誓要打盡蛀蟲,終於費盡心力搜集到部分關鍵罪證,連夜密報紫微殿。


    孰料隻傅府至紫微殿如此距離,密報竟也被內奸截取,次日朝廷嘩然,東西兩派聯合向上施壓,在林致之、張起靈、永嘉帝力保下,傅光樂才免去殺身之禍。


    但為了穩住前朝局勢,永嘉帝不得不妥協,貶傅光樂為應縣縣令,至此遠離京城。說到這兒,各位可知這應縣在哪?


    要我說,永嘉帝為了自己這好友可謂是費盡苦心。應縣乃前朝中線最南縣,雖說環境艱苦,但唯獨不受東西兩派挾製,永嘉帝此舉,是為保全啊。


    自古以來,官員流放或貶職離京,特別是傅光樂這種情況,最易半路出現變故,是以咱這鎮國大將軍、時任兵部庫部主事的張起靈就自請“押送”傅光樂前往應縣。


    聽見這話,東西兩派這些老狐狸肯定不樂意啊!心說你武狀元張起靈跟傅光樂的關係定安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啊?你那是押送麽?你那分明是護送罷!有你護送,那我們還刺殺個屁啊!


    東西兩派的步步緊逼那是徹底惹惱了永嘉帝,一向以溫和著稱的皇帝竟然當朝怒喝——“卿等若不欲張愛卿押送傅光樂,亦可,但勿怪朕以大衛為注,盡曝爾之齷齪於世!”


    東西兩派一聽,這還得了,為了個傅光樂,皇帝竟然連皇位都不想要了,他們自己那些破事,可千萬不能被皇帝小兒拿到明麵上來說啊!這皇帝小兒確實沒什麽權力,但要真是逼急了,誰也不好受,還是算了吧。


    就此,這事兒才勉強算完。


    當然了,傅光樂在前往應縣的路上,確實也遭到多次暗殺,但都一一被張起靈化解了,此後武狀元的名頭是徹底響徹朝廷上下。


    然而世事無常,命運多舛,傅光樂雖身處江湖之遠,但日日心憂其君,加之應縣條件艱苦、公務繁多——永嘉十二年,定安風光霽月之最,歿。


    唉,真實乃草際鳴蛩、驚落梧桐啊。1


    隻可惜傅光樂生有友人相送,死卻難迴故土。


    你問為什麽永嘉帝不讓張起靈接他屍骨迴京?


    答案很簡單,傅光樂被貶後才不過一年,這武狀元就被東西兩派給擠兌到邊疆去了!


    雖說給了他個驍騎參領的名頭,可就大衛當時那軍隊實力,跟讓人到前線送死有什麽區別?


    為什麽他會被擠兌?


    害,還不是因為他老爹年初時突發惡疾,不得不辭去兵部尚書一職,這沒人保他了,可不就被擠兌走了嘛。


    是,按理說,這老爹生病,兒子不該外派,可你也不看看,這東西兩派的老東西是講理講情的人麽?永嘉帝都被逼成什麽樣了?就那種情況,他能保證大衛江山不易主就算有本事了!


    再就是,張起靈他老爹為何突發惡疾,野史上那也是猜測頗多,有說下毒的、有說溺水的、有說受傷的,總之這事兒肯定沒那麽簡單就對了!


    現在人一提到張起靈,都是戰神、威風凜凜雲雲,唉,卻不見他一生之苦喲!


    永嘉十二年,親兄弟似的人走了,自己卻遠在邊疆無法送葬、收屍;


    永嘉十三年,老爹病情垂危,永嘉帝傾整個太醫院之力也隻爭取了半月時間,屢次令他迴京,卻屢次受阻,張起靈權衡再三,最終也隻是上書婉拒了皇帝的好意——


    “今外寇侵擾,邊疆告急,臣不忍使邊民複受烽煙之苦,懇請陛下恩準。並祈陛下代臣告父,兒不孝,歿後必親向父前請罪。”;


    永嘉十四年,大旱,國庫嚴重虧空,張起靈被迫帶兵掘墓以充軍餉。次日朝廷震動,趁機彈劾上書,奏折像雪花一樣送進紫微殿。永嘉帝聯合東派向西派發難,張起靈因此逃過一劫。


    永嘉十六年,時任京兆尹的林致之半夜入京與帝密談,遇刺,護駕身亡,皇帝震怒。此次密談,東西兩派罪證已經收集完全。張起靈在邊關經營多年,永嘉帝也因此徹底握穩兵權。


    次日早朝,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漂杵;


    永嘉十七年冬,邊疆大雪紛飛。趁大衛國庫空虛、朝廷人才凋零、軍隊號令無力,外敵大舉來犯。


    張起靈臨危受命,傳詔的同時永嘉帝立刻修書一封,表明與大衛共存亡,讓張起靈全權指揮、放開手腳打仗。


    張起靈迴信:


    “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前,應是——”


    “兵卒陷沙場,將帥鎮遠疆。”


    永嘉十八年末,鎮國大將軍馬革裹屍;


    永嘉十九年春,大衛勝。


    ——————


    1草際鳴蛩。驚落梧桐。: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在這裏是為了引下一句——正人間、天上愁濃。


    預防針:


    友伴、君臣、家國之情。


    背景架空,勿考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盜墓:你們怎麽都喜歡姑奶奶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杉並收藏盜墓:你們怎麽都喜歡姑奶奶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