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貝多芬》第 492 話
### 貝貝演奏引驚歎,後續選手登場
“那家夥。”
負責解說的富特文格勒雖然對“貝多芬大賽”很是不滿,但在真正聽到貝貝演奏的瞬間,那些不滿情緒就完全拋諸腦後了。
看到這位極具潛力的後輩充滿爆發力的演奏,往昔的場景浮現在眼前,他隻顧著沉浸其中享受了。
明明早就知道這是個有才華的家夥,但再次親耳聆聽,還是覺得其才華實在太過可惜。
他甚至湧起一股想要用樂器指揮這小子的衝動。
“得好好了解一下。”
他尋思著該選哪首曲子合適,準備認真聆聽後寫下評價。
而坐在他旁邊的完美主義鋼琴家克裏斯汀·齊默爾曼卻似乎有些為難地搖了搖頭。
她向來以比任何鋼琴家都更完美而著稱,本人也確實秉持著完美主義。但她和貝貝所追求的方向截然不同。
克裏斯汀·齊默爾曼在樂譜範圍內追求完美。她會克製情感,必要時如冰般冷靜地提煉後再表達出來。
她是那種能精準把握作曲家意圖並完整呈現的,真正完美無缺的鋼琴家。
然而貝貝卻不一樣。
他同樣追求完美,但表現力卻如強迫般,帶著一種用無情的力量碾壓聽眾的感覺。
即便如此,卻也並不讓人覺得有負擔或者反感。因為他的樣子太過真摯,不,應該說是太急切了。
音樂是一場對話。
貝貝的呐喊讓聽眾不禁心生惋惜,還引發了一種莫名的同情。
那是從內心深處痛苦掙紮發出的唿喊。
即便在極度的挫折中也始終不放棄希望的怒吼,乍一看似乎有些兇狠。
但聽著他的唿喊,不知不覺就會將自己代入其中。會想起曾經受挫、絕望的過往,進而為他加油助威。
“真是個怪物般的人物啊。”
克裏斯汀·齊默爾曼其實早就將貝貝視為這個時代最頂尖的鋼琴家之一,此刻卻又一次對他的技藝讚歎不已。
貝貝起身了。
麵對朝著他發出的歡唿聲,路德維希廳仿佛都要被掀翻了。
魔王般的貝貝看著順從的觀眾,滿意地笑了。然後他轉過頭看向舞台後方的高朗。
即便已經獻上了如此精彩的演奏,那位如同地上皇帝般驕傲的高朗依舊展現出了鬥誌。
貝貝料到會如此,隻是微微一笑,而他的這一舉動對高朗來說無疑是一種刺激。
“接下來高朗先生的舞台已經準備好了。”
伊莎貝爾·穆爾芬宣布下一個順序後,高朗走上了台階。
“哇啊啊啊!”
“真的是高朗啊!”
高朗身著紅色夾克、皮褲,解開了同色襯衫的領口,一露麵觀眾們便狂熱起來。
【這算什麽啊,嗚嗚,在貝貝之後是高朗,嗚嗚】
【假高朗消失了!】
【這才是高朗嘛。】
【哎呀,心裏有點緊張呢。看著倒是不錯……】
高朗朝著觀眾露出張狂的笑容,然後在鋼琴前坐下。
他摘下戒指放在琴蓋上,閉上了眼睛。
“該選哪首曲子呢。”
他的主要曲目,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也不錯,帕格尼尼變奏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在高朗和貝貝之間,沒有比《貝多芬奏鳴曲》更特別的曲子了。
高朗通過貝貝的《悲愴》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而貝多芬的奏鳴曲才是能全麵展示鋼琴家技藝的最合適的曲子。
於是高朗準備了其中難度最高的,在發表當時除了貝多芬本人外無人能演奏的第29號奏鳴曲。
作品編號106,副標題“槌子鍵琴”。
高朗按下琴鍵的瞬間,貝貝露出了一抹難以捉摸的微笑。
### 迴憶鋼琴創新與創作心路
1818年,維也納。
“嘿,這可真是個好東西啊。對吧,老師?”
這是一架新鋼琴嗎?
往裏一看,發現有個小錘子和琴鍵相連,一按就能敲擊琴弦,原來是這樣的結構。
難道這就是槌子鍵琴?
<1)槌子鍵琴(hammer(錘子)+vier(鋼琴)):與大鍵琴、古鋼琴不同,是一種具備強弱調節功能的現代鋼琴雛形。>
倫敦的布羅德伍德送來的這架新鋼琴呈現出誘人的紅褐色。
“音量很大,而且踏板的運用應該也能很充分。”
費爾迪南特·裏斯似乎在說著什麽,我轉過頭去,果然聽到他在那嘰嘰喳喳。
“該死的,我都說了多少次別在我後麵說話,你才聽得進去啊?”
“啊,抱歉。我太興奮了。”
那家夥按照我教的,一字一頓地說著。看他嘴唇動的樣子,就知道是興奮得什麽都想說。
我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他便開始介紹這架新鋼琴的特點。
他說這架鋼琴音量更大,共鳴也更好,而且帶有能控製音的開合功能的製音踏板和延音踏板(共鳴),效果非常出色。
也就是說能讓演奏更加豐富、更有效果。
該死的。
我聽不到這樣的鋼琴聲,隻能怪這沒用的耳朵了。
“這種感覺怎麽樣?”
我坐在槌子鍵琴前,發揮想象力彈奏了幾次,費爾迪南特便拍手叫好。
“別光叫好,給我解釋一下!解釋!”
“這部分和您想的有點不一樣。要按照您說的演奏的話,可能得這樣……啊,對了。”
“不錯。”
有費爾迪南特在身邊真是太好了。
多虧了這位出色的鋼琴家,一些原本讓我頭疼的問題多少得到了解決。
“用這架樂器演奏您的曲子,會是什麽效果呢,真好奇啊。”
同樣。
設想用這架樂器來演奏我正在創作的第29號奏鳴曲並完成它,似乎也不錯。
雖然我聽不到。
但如果費爾迪南特或者切爾尼這樣的家夥能出色地演奏出來,那也挺好的。
“現在去吧。”
“好的!我很期待!”
費爾迪南特離開後,我展開了樂譜。
是經過改良的踏板啊。
它能進一步提升鋼琴的表現力,似乎能讓我想要的音樂形態得以實現。
“唉。”
本希望不再那麽痛苦,但這世上卻不斷誕生著我記不住、也無法記住的聲音。
在耳朵失聰之前,我曾反複努力去記住所有聲音,但那些記憶也在一點點褪色。
不知道自己還能繼續創作曲子到什麽時候。
說不定哪天我的曲子就會被當成普通曲子對待,我也可能就隻是個平庸的作曲家了。
費爾迪南特和切爾尼每天都在不斷進步,還有那些在我不知道的地方磨煉自己的音樂家們,即便在現在這個時候,他們也在聆聽新的聲音,在自己的領域裏推動著音樂的發展。
我難道就要這樣被時代淘汰嗎?
“……不,不會的。”
我無法接受“路德維希”就此被遺忘。
為了今後能不斷進步的後輩們,也為了打破自身的局限,我不會停止行動的。
### 新作演奏獲讚與出版計劃
1年後。
接過樂譜的費爾迪南特和切爾尼表情很是滿意。
“天呐……”
“難以置信。這曲子根本沒法演奏啊。”
兩人雖然都是出色的鋼琴家,但看到他們搖頭,反而更讓人覺得有趣。
“別擺出那麽可怕的表情啊,這樣可不好。”
“費,費爾迪南特說得對。這曲子怎麽可能演奏得出來……”
我本希望他們能適當地驚訝一下,展現出弟子該有的氣度,結果卻聽到他們唉聲歎氣,隻好坐到槌子鍵琴前。
隻演奏了第一樂章,迴頭一看,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
“天哪,上帝啊。”
我張著嘴,呆呆地站在那裏,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太棒了,真的太棒了,老師!我敢保證,現在歐洲沒人能演奏出像您這樣的曲子!”
切爾尼說得太快,我都沒怎麽聽清,但能明顯感覺到他很興奮。
那個柔弱的家夥都梗著脖子說話了,可見一斑。
費爾迪南特看著樂譜,搖了搖頭。
“難以置信。鋼琴居然能發出這麽多種音色。這就好像……”
“對。就好像是由10個樂器組成的團隊一樣。沒錯!就是一個,一個管弦樂隊啊!”
“對!這個形容很準確。怎麽會這樣,這不可能啊。”
“老師,您真的太厲害了。您簡直是發掘了鋼琴的無限可能啊!”
“你們慢慢說!說不清楚就寫下來!”
興奮的家夥們說得亂七八糟,我嗬斥了他們一句,他們便手忙腳亂地找紙寫字。
我一邊等著,一邊繼續演奏,完成第二樂章後迴頭一看,他們把寫的東西扔在一邊,又在拍手了。
真是些管不住的家夥。
“再看一遍,還是難以置信。
這種突破性的改編。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奏鳴曲。”
“宣敘調,宣敘調很不錯。天哪!如果這樣都行的話,說不定……”
“對。旋律不重要了。高度和音色都能進一步拓展了。不,老師您不是都已經給我們展示完成版了嗎!”
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麽,心裏憋得慌,我索性直接問結論。
“所以呢。”
費爾迪南特和切爾尼停止了吵鬧,咽了口唾沫。
“怎麽樣。在英國能行得通嗎?”
“那當然!”
“這還用說!我馬上就安排見麵日期。找那個叫阿爾塔裏亞的人應該不錯。我到倫敦也會去了解一下。這可真是,真的是超越了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的功績,重新書寫了鋼琴的曆史啊!”
雖然不知道他又在說些什麽,但既然是15年前就把我的曲子介紹到倫敦的費爾迪南特,那還是可以信任並交給他去辦的。
他在那裏活動了很久,人脈也不少。
“明天,明天我就馬上把他叫來。”
費爾迪南特突然跑了出去,切爾尼則把鼻子湊到樂譜上,這兒看看那兒看看地研讀著。
“試試吧。”
那家夥猛地抬起頭。
“嗯?”
“你在幹什麽呢。得練習一下才能知道能不能行啊。”
“我,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演奏這曲子。”
“吵死了。”
那家夥在鋼琴前坐下,開始按琴鍵。我在一旁看著,不太滿意,但既然他是個天才,那遲早,肯定能超越我現在都沒把握的演奏水平。
我滿心期待,很想聽切爾尼完美地演奏出這首曲子,但現在似乎隻能滿足於讓這些張狂的弟子們見識到老師的偉大了。
第二天。
“很榮幸能見到您,大師。”
費爾迪南特帶來了之前提到的出版商科阿爾塔裏亞。
因為他態度禮貌,又有費爾迪南特的介紹,我便請他在沙發上坐下。
感覺他相當拘謹。
“哪裏不舒服嗎?”
“完全沒有。”
“那您就放鬆坐吧。”
“哈哈。其實挺不好意思的,我興奮得不得了。感覺來這兒的路好長啊,因為能見到偉大的貝多芬啊。”
這人雖然有奉承之嫌,但看起來還算正直,就把他當成一個真誠的朋友吧。
“好了,說說你打算怎麽出版我的曲子吧。”
“好的。”
阿爾塔裏亞展開了他出版過的幾本樂譜。
看上去相當整潔,紙張質量也不錯。
“我們打算使用最高級的材料。當然,在出版前會經常開會,以防出現任何可能的錯誤。”
由於很多人都不能正確理解我的藝術表達,所以他能有這種防患於未然的態度,我暫且還是給了他及格分。
“隻是在倫敦的話……”
他正滔滔不絕地說著,突然話鋒一轉,麵露難色,費爾迪南特見狀趕緊開口。
“老師,在倫敦出版的時候,把曲子分開來發表怎麽樣?”
“什麽?”
“槌子鍵琴奏鳴曲很完美。雖然很完美,但由於它的宏偉和龐大,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會有些困難。在您的家鄉維也納和本土,大家應該能接受,但在倫敦,您的名氣還沒那麽大,所以把第四樂章單獨拿出來發表,您覺得如何?”
“這樣就是出兩首曲子了,對收入也會有不錯的影響。”
“哼。”
我確實愛錢、珍惜錢,但為了錢就把曲子分割發表,這算什麽理由。
我不悅地看著說出這種不靠譜話的阿爾塔裏亞,費爾迪南特急忙站了出來。
“倫敦人還不太了解您。反正遲早他們會知道這其實是一首曲子的,所以現在就以和他們溝通的感覺去做吧。”
不過費爾迪南特的話也有道理。
如果倫敦人難以接受,那確實應該采取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的方式。
我同意了之後,便拿出樂譜。
把它遞給了費爾迪南特,費爾迪南特又把它拿給阿爾塔裏亞看。
“槌子鍵琴奏鳴曲。好名字啊。能明顯感覺到是利用最新鋼琴創作的奏鳴曲呢。”
“是為未來而作的奏鳴曲啊。”1)
1)貝多芬把槌子鍵琴奏鳴曲的樂譜交給阿爾塔裏亞時,介紹說這是為50年後的鋼琴家們創作的曲子。
因為它具有創新性,打破了現有奏鳴曲的規則,難度也很高,在出版當時除了貝多芬本人外無人能演奏。
不過,又有一位天才,也是切爾尼的弟子,貝多芬的狂熱粉絲弗朗茨·李斯特成功演奏了出來(李斯特還創作了模仿貝多芬槌子鍵琴奏鳴曲的作品)。
然而,槌子鍵琴奏鳴曲的真正意義直到他去世100年後才開始被人們接受。
貝多芬的預測要被超越,他的真正價值要被傳揚,確實需要更長的時間。
“……嗯?”
“像這裏的費爾迪南特或者切爾尼之類的人。我是說這是為我死後還會不斷磨煉技藝的鋼琴家們創作的曲子。”
這首為了拓展鋼琴可能性而創作的曲子。
它也是用來測試未來的鋼琴家們能在音樂、鋼琴以及他們自身技藝上達到何種程度的曲子。
### 貝貝演奏引驚歎,後續選手登場
“那家夥。”
負責解說的富特文格勒雖然對“貝多芬大賽”很是不滿,但在真正聽到貝貝演奏的瞬間,那些不滿情緒就完全拋諸腦後了。
看到這位極具潛力的後輩充滿爆發力的演奏,往昔的場景浮現在眼前,他隻顧著沉浸其中享受了。
明明早就知道這是個有才華的家夥,但再次親耳聆聽,還是覺得其才華實在太過可惜。
他甚至湧起一股想要用樂器指揮這小子的衝動。
“得好好了解一下。”
他尋思著該選哪首曲子合適,準備認真聆聽後寫下評價。
而坐在他旁邊的完美主義鋼琴家克裏斯汀·齊默爾曼卻似乎有些為難地搖了搖頭。
她向來以比任何鋼琴家都更完美而著稱,本人也確實秉持著完美主義。但她和貝貝所追求的方向截然不同。
克裏斯汀·齊默爾曼在樂譜範圍內追求完美。她會克製情感,必要時如冰般冷靜地提煉後再表達出來。
她是那種能精準把握作曲家意圖並完整呈現的,真正完美無缺的鋼琴家。
然而貝貝卻不一樣。
他同樣追求完美,但表現力卻如強迫般,帶著一種用無情的力量碾壓聽眾的感覺。
即便如此,卻也並不讓人覺得有負擔或者反感。因為他的樣子太過真摯,不,應該說是太急切了。
音樂是一場對話。
貝貝的呐喊讓聽眾不禁心生惋惜,還引發了一種莫名的同情。
那是從內心深處痛苦掙紮發出的唿喊。
即便在極度的挫折中也始終不放棄希望的怒吼,乍一看似乎有些兇狠。
但聽著他的唿喊,不知不覺就會將自己代入其中。會想起曾經受挫、絕望的過往,進而為他加油助威。
“真是個怪物般的人物啊。”
克裏斯汀·齊默爾曼其實早就將貝貝視為這個時代最頂尖的鋼琴家之一,此刻卻又一次對他的技藝讚歎不已。
貝貝起身了。
麵對朝著他發出的歡唿聲,路德維希廳仿佛都要被掀翻了。
魔王般的貝貝看著順從的觀眾,滿意地笑了。然後他轉過頭看向舞台後方的高朗。
即便已經獻上了如此精彩的演奏,那位如同地上皇帝般驕傲的高朗依舊展現出了鬥誌。
貝貝料到會如此,隻是微微一笑,而他的這一舉動對高朗來說無疑是一種刺激。
“接下來高朗先生的舞台已經準備好了。”
伊莎貝爾·穆爾芬宣布下一個順序後,高朗走上了台階。
“哇啊啊啊!”
“真的是高朗啊!”
高朗身著紅色夾克、皮褲,解開了同色襯衫的領口,一露麵觀眾們便狂熱起來。
【這算什麽啊,嗚嗚,在貝貝之後是高朗,嗚嗚】
【假高朗消失了!】
【這才是高朗嘛。】
【哎呀,心裏有點緊張呢。看著倒是不錯……】
高朗朝著觀眾露出張狂的笑容,然後在鋼琴前坐下。
他摘下戒指放在琴蓋上,閉上了眼睛。
“該選哪首曲子呢。”
他的主要曲目,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也不錯,帕格尼尼變奏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在高朗和貝貝之間,沒有比《貝多芬奏鳴曲》更特別的曲子了。
高朗通過貝貝的《悲愴》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而貝多芬的奏鳴曲才是能全麵展示鋼琴家技藝的最合適的曲子。
於是高朗準備了其中難度最高的,在發表當時除了貝多芬本人外無人能演奏的第29號奏鳴曲。
作品編號106,副標題“槌子鍵琴”。
高朗按下琴鍵的瞬間,貝貝露出了一抹難以捉摸的微笑。
### 迴憶鋼琴創新與創作心路
1818年,維也納。
“嘿,這可真是個好東西啊。對吧,老師?”
這是一架新鋼琴嗎?
往裏一看,發現有個小錘子和琴鍵相連,一按就能敲擊琴弦,原來是這樣的結構。
難道這就是槌子鍵琴?
<1)槌子鍵琴(hammer(錘子)+vier(鋼琴)):與大鍵琴、古鋼琴不同,是一種具備強弱調節功能的現代鋼琴雛形。>
倫敦的布羅德伍德送來的這架新鋼琴呈現出誘人的紅褐色。
“音量很大,而且踏板的運用應該也能很充分。”
費爾迪南特·裏斯似乎在說著什麽,我轉過頭去,果然聽到他在那嘰嘰喳喳。
“該死的,我都說了多少次別在我後麵說話,你才聽得進去啊?”
“啊,抱歉。我太興奮了。”
那家夥按照我教的,一字一頓地說著。看他嘴唇動的樣子,就知道是興奮得什麽都想說。
我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他便開始介紹這架新鋼琴的特點。
他說這架鋼琴音量更大,共鳴也更好,而且帶有能控製音的開合功能的製音踏板和延音踏板(共鳴),效果非常出色。
也就是說能讓演奏更加豐富、更有效果。
該死的。
我聽不到這樣的鋼琴聲,隻能怪這沒用的耳朵了。
“這種感覺怎麽樣?”
我坐在槌子鍵琴前,發揮想象力彈奏了幾次,費爾迪南特便拍手叫好。
“別光叫好,給我解釋一下!解釋!”
“這部分和您想的有點不一樣。要按照您說的演奏的話,可能得這樣……啊,對了。”
“不錯。”
有費爾迪南特在身邊真是太好了。
多虧了這位出色的鋼琴家,一些原本讓我頭疼的問題多少得到了解決。
“用這架樂器演奏您的曲子,會是什麽效果呢,真好奇啊。”
同樣。
設想用這架樂器來演奏我正在創作的第29號奏鳴曲並完成它,似乎也不錯。
雖然我聽不到。
但如果費爾迪南特或者切爾尼這樣的家夥能出色地演奏出來,那也挺好的。
“現在去吧。”
“好的!我很期待!”
費爾迪南特離開後,我展開了樂譜。
是經過改良的踏板啊。
它能進一步提升鋼琴的表現力,似乎能讓我想要的音樂形態得以實現。
“唉。”
本希望不再那麽痛苦,但這世上卻不斷誕生著我記不住、也無法記住的聲音。
在耳朵失聰之前,我曾反複努力去記住所有聲音,但那些記憶也在一點點褪色。
不知道自己還能繼續創作曲子到什麽時候。
說不定哪天我的曲子就會被當成普通曲子對待,我也可能就隻是個平庸的作曲家了。
費爾迪南特和切爾尼每天都在不斷進步,還有那些在我不知道的地方磨煉自己的音樂家們,即便在現在這個時候,他們也在聆聽新的聲音,在自己的領域裏推動著音樂的發展。
我難道就要這樣被時代淘汰嗎?
“……不,不會的。”
我無法接受“路德維希”就此被遺忘。
為了今後能不斷進步的後輩們,也為了打破自身的局限,我不會停止行動的。
### 新作演奏獲讚與出版計劃
1年後。
接過樂譜的費爾迪南特和切爾尼表情很是滿意。
“天呐……”
“難以置信。這曲子根本沒法演奏啊。”
兩人雖然都是出色的鋼琴家,但看到他們搖頭,反而更讓人覺得有趣。
“別擺出那麽可怕的表情啊,這樣可不好。”
“費,費爾迪南特說得對。這曲子怎麽可能演奏得出來……”
我本希望他們能適當地驚訝一下,展現出弟子該有的氣度,結果卻聽到他們唉聲歎氣,隻好坐到槌子鍵琴前。
隻演奏了第一樂章,迴頭一看,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
“天哪,上帝啊。”
我張著嘴,呆呆地站在那裏,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太棒了,真的太棒了,老師!我敢保證,現在歐洲沒人能演奏出像您這樣的曲子!”
切爾尼說得太快,我都沒怎麽聽清,但能明顯感覺到他很興奮。
那個柔弱的家夥都梗著脖子說話了,可見一斑。
費爾迪南特看著樂譜,搖了搖頭。
“難以置信。鋼琴居然能發出這麽多種音色。這就好像……”
“對。就好像是由10個樂器組成的團隊一樣。沒錯!就是一個,一個管弦樂隊啊!”
“對!這個形容很準確。怎麽會這樣,這不可能啊。”
“老師,您真的太厲害了。您簡直是發掘了鋼琴的無限可能啊!”
“你們慢慢說!說不清楚就寫下來!”
興奮的家夥們說得亂七八糟,我嗬斥了他們一句,他們便手忙腳亂地找紙寫字。
我一邊等著,一邊繼續演奏,完成第二樂章後迴頭一看,他們把寫的東西扔在一邊,又在拍手了。
真是些管不住的家夥。
“再看一遍,還是難以置信。
這種突破性的改編。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奏鳴曲。”
“宣敘調,宣敘調很不錯。天哪!如果這樣都行的話,說不定……”
“對。旋律不重要了。高度和音色都能進一步拓展了。不,老師您不是都已經給我們展示完成版了嗎!”
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麽,心裏憋得慌,我索性直接問結論。
“所以呢。”
費爾迪南特和切爾尼停止了吵鬧,咽了口唾沫。
“怎麽樣。在英國能行得通嗎?”
“那當然!”
“這還用說!我馬上就安排見麵日期。找那個叫阿爾塔裏亞的人應該不錯。我到倫敦也會去了解一下。這可真是,真的是超越了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的功績,重新書寫了鋼琴的曆史啊!”
雖然不知道他又在說些什麽,但既然是15年前就把我的曲子介紹到倫敦的費爾迪南特,那還是可以信任並交給他去辦的。
他在那裏活動了很久,人脈也不少。
“明天,明天我就馬上把他叫來。”
費爾迪南特突然跑了出去,切爾尼則把鼻子湊到樂譜上,這兒看看那兒看看地研讀著。
“試試吧。”
那家夥猛地抬起頭。
“嗯?”
“你在幹什麽呢。得練習一下才能知道能不能行啊。”
“我,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演奏這曲子。”
“吵死了。”
那家夥在鋼琴前坐下,開始按琴鍵。我在一旁看著,不太滿意,但既然他是個天才,那遲早,肯定能超越我現在都沒把握的演奏水平。
我滿心期待,很想聽切爾尼完美地演奏出這首曲子,但現在似乎隻能滿足於讓這些張狂的弟子們見識到老師的偉大了。
第二天。
“很榮幸能見到您,大師。”
費爾迪南特帶來了之前提到的出版商科阿爾塔裏亞。
因為他態度禮貌,又有費爾迪南特的介紹,我便請他在沙發上坐下。
感覺他相當拘謹。
“哪裏不舒服嗎?”
“完全沒有。”
“那您就放鬆坐吧。”
“哈哈。其實挺不好意思的,我興奮得不得了。感覺來這兒的路好長啊,因為能見到偉大的貝多芬啊。”
這人雖然有奉承之嫌,但看起來還算正直,就把他當成一個真誠的朋友吧。
“好了,說說你打算怎麽出版我的曲子吧。”
“好的。”
阿爾塔裏亞展開了他出版過的幾本樂譜。
看上去相當整潔,紙張質量也不錯。
“我們打算使用最高級的材料。當然,在出版前會經常開會,以防出現任何可能的錯誤。”
由於很多人都不能正確理解我的藝術表達,所以他能有這種防患於未然的態度,我暫且還是給了他及格分。
“隻是在倫敦的話……”
他正滔滔不絕地說著,突然話鋒一轉,麵露難色,費爾迪南特見狀趕緊開口。
“老師,在倫敦出版的時候,把曲子分開來發表怎麽樣?”
“什麽?”
“槌子鍵琴奏鳴曲很完美。雖然很完美,但由於它的宏偉和龐大,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會有些困難。在您的家鄉維也納和本土,大家應該能接受,但在倫敦,您的名氣還沒那麽大,所以把第四樂章單獨拿出來發表,您覺得如何?”
“這樣就是出兩首曲子了,對收入也會有不錯的影響。”
“哼。”
我確實愛錢、珍惜錢,但為了錢就把曲子分割發表,這算什麽理由。
我不悅地看著說出這種不靠譜話的阿爾塔裏亞,費爾迪南特急忙站了出來。
“倫敦人還不太了解您。反正遲早他們會知道這其實是一首曲子的,所以現在就以和他們溝通的感覺去做吧。”
不過費爾迪南特的話也有道理。
如果倫敦人難以接受,那確實應該采取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的方式。
我同意了之後,便拿出樂譜。
把它遞給了費爾迪南特,費爾迪南特又把它拿給阿爾塔裏亞看。
“槌子鍵琴奏鳴曲。好名字啊。能明顯感覺到是利用最新鋼琴創作的奏鳴曲呢。”
“是為未來而作的奏鳴曲啊。”1)
1)貝多芬把槌子鍵琴奏鳴曲的樂譜交給阿爾塔裏亞時,介紹說這是為50年後的鋼琴家們創作的曲子。
因為它具有創新性,打破了現有奏鳴曲的規則,難度也很高,在出版當時除了貝多芬本人外無人能演奏。
不過,又有一位天才,也是切爾尼的弟子,貝多芬的狂熱粉絲弗朗茨·李斯特成功演奏了出來(李斯特還創作了模仿貝多芬槌子鍵琴奏鳴曲的作品)。
然而,槌子鍵琴奏鳴曲的真正意義直到他去世100年後才開始被人們接受。
貝多芬的預測要被超越,他的真正價值要被傳揚,確實需要更長的時間。
“……嗯?”
“像這裏的費爾迪南特或者切爾尼之類的人。我是說這是為我死後還會不斷磨煉技藝的鋼琴家們創作的曲子。”
這首為了拓展鋼琴可能性而創作的曲子。
它也是用來測試未來的鋼琴家們能在音樂、鋼琴以及他們自身技藝上達到何種程度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