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司馬德戡見那三人個個都不像善茬,這想脫身,卻被那虯髯大漢一把喝住。隻見那大漢話音剛落,舉起手中狼牙棒,便向他重重砸去。
司馬德戡亦非庸手,眼疾手快,橫過畫戟一擋,“哐當”一聲巨響,火花迸濺,硬生生架住狼牙棒,二人各唿一聲“好!”。那大漢見司馬德戡體格並不算雄壯,一起手竟也能強行接下他這百斤重棒,讚歎一聲說道:“好勁道,再來!”說著又揮起手中大棒錘了過去。司馬德戡不敢怠慢,將畫戟一攪,迴刺了過去,二人立時鬥在一塊。
這大漢與司馬德戡兵刃雖不同,但路數相近,都是剛猛迅烈,如疾風勁火,棒戟相交,盡是鏗鏗爆裂之聲,撼得山穀四周石壁嗡嗡作響,搖搖欲墜。楊玄瑛在一旁觀戰,隻見兩人轉眼間已過了四五十招,難分上下,也是讚聲連連,亦暗中慶幸,若非今日有高人相助,即使自己未曾受傷,估計獨自一人也難逃司馬德戡那柄畫戟追剿。而與此同時,又聽那紅衣女子說道:“大哥看這二人誰的武藝更好?”那男子沉吟片刻,答道:“那隋將騎於馬上,居高臨下,本具優勢,如今數十招過去,仍是平手,應是那虯髯大哥更勝一籌。”那女子笑道:“小妹看這虯髯大哥武藝雖好,卻是一味蠻打。那隋將騎於馬上,馬匹輾轉不便,若叫小妹出手,繞那隋將兩側,掃他馬腿,縱使他手中畫戟再長,也總有鞭長莫及之處,難以人馬同護,若將他打下馬來,何愁不勝?”這幾句話說得甚響,像是故意說給虯髯大漢聽的。這男子皺了皺眉頭,說道:“不可無禮。須知這一山還有一山高,如此妄自尊大,難成大事。”話音未落,那虯髯大漢哈哈大笑一聲,說道:“大妹子說得好,隻是老哥我不愛占人便宜,若將這兄台打下馬來鬥,怕人家輸了賴賬。”這大漢嘴上說話,手中卻是絲毫不緩,又是撲撲數下,皆是直指司馬德戡而去。
司馬德戡出手原本就是迫於無奈,如今久攻不下,更是無心戀戰,再聽這對男女如此說三道四,他又驚又駭。轉眼又拆了虯髯大漢幾招,見那大漢收招一個間隙,司馬德戡猛然舉起畫戟,直劈那大漢頭頂而去,那大漢一聲叫好,側身閃過,正想乘著司馬德戡這招未盡,空門頓露之時舉棒將他挑落馬去,哪知人家這一招乃是虛晃,那大漢一閃之間,司馬德戡一提馬韁,連馬帶人高高躍起,跨過大漢頭頂,已落在他身後。虯髯大漢一驚,方知自己一時大意,著了司馬德戡的道兒,怕他背後來襲,轉身之間,橫掃狼牙棒,護住了全身。就在同時,那紅衣女子格格一聲嬌笑,說道:“大哥你看,那隋將要跑了。”言未畢,果然見司馬德戡起手一揚,頭也不迴地策馬奔去,待那大漢轉過身來,他早已不見蹤影。
這大漢一不留神中了司馬德戡詭計,讓他給走脫,自覺臉上無光,他怏怏不樂,轉過身來,對那青年男子說道:“老哥我還未打痛快,這位小哥來接著上!”,說著又揮起狼牙棒,一副躍躍欲試模樣。那男子見狀,舉手作揖,淡淡一笑說道:“這位大哥棒法精湛,不用比試,小弟甘拜下風。”虯髯大漢哼了一聲,說道:“敢情這位小哥是看不起在下!?”那男子說道:“不敢,小弟隻是學過些三腳貓的功夫,怎敢獻醜。”那大漢哈哈一笑說道:“今日個奇了,盡是碰到些沒骨氣的男人。我看這位小哥包裹中那杆兵器不俗,你要是認輸,就將它卸下贈予老哥我吧。”那青年眉頭一皺,說道:“此乃祖上傳下一柄花槍,雖無甚稀奇,但也不能輕易送人,這位大哥若無指教,我等就此告辭。”那大漢笑道:“這位小哥英姿勃發,一表人才,看樣子也是出將入相之人。正巧老哥我也有鴻鵠之誌,合該乘此比試一番,怎能如此窩囊避退。”那青年也是一笑,說道:“兄長若要佐時經世、安邦定國,當講究兵法、縱橫、智勇、謀略,德才兼備,若非如此,縱然武藝天下第一,隻是這等胡打蠻纏,何異於草莽小寇。”那大漢聽罷,先是一愣,隨後又開懷大笑起來,說道:“好!說得好!這位小哥甚合我意。如今天色已然不早,崤函古道自此處無論東進西出,皆是遙遠,不如我等就在此破廟共宿一晚,亦可暢談一番,豈不妙哉?”那男子尚未答話,身旁女子已搶先說道:“大哥,如今時日已晚,且崤山一路險阻,不宜夜間趕路,咱就在此歇一晚在上路吧。”那男子尋思片刻,說道:“既然這位大哥盛情,小弟恭敬不如從命了。”那女子聽罷,又轉頭對楊玄瑛說道:“這位小妹孤身一人,又似有傷在身,不如也隨我等在此歇一宿吧。”時將入夜,楊玄瑛別無選擇,況且適才又逢那三人解圍,她不便拒絕,也隻得應下。
眾人葬了唐禕屍身後,即於廟前空地上點起篝火,一同圍坐在旁。那紅衣女子坐在楊玄瑛身旁說道:“這位妹妹背上那柄紫黑琵琶甚是華麗,可否借姐姐一觀?”楊玄瑛說道:“適才尚未謝過姐姐解圍,如今既然姐姐有令,小妹豈敢失禮拒絕。”說著她解下琵琶,遞了過去。那女子接過琵琶,一邊端詳,一邊輕撫,低聲自言自語說道:“果然是紫鸞琴,這一別十年,不想還有緣在此相見。”那女子一語道出自己琵琶名字,楊玄瑛大吃一驚,正欲問話,卻見那女子抱起琵琶,揚手一撥,玲瓏婉約之音,潺潺流起。空山凝靜,深穀幽寂,忽起玨音繚繞,引商刻羽,流聲悅耳,哀感頑豔。
楊玄瑛大惑不解,但不便唐突打斷琴曲,她也就按耐疑亂,細細聆聽。但聞悠揚琴音片刻又轉激蕩,錚亮鏗鏘,仿若北境胡風掠起,大漠塵揚,千軍搖喊,萬馬齊奔。而就此時,那女子櫻唇輕起,珠圓玉潤,和聲唱道:“漠南胡未空,漢將複臨戎;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橫行萬裏外,胡運百年窮。”
楊玄瑛聽到此處,更是訝異。這一闕“出塞”,說的是西漢武帝北擊匈奴,大將軍衛青、霍去病執銳披堅,長驅虜庭,橫掃千軍,焚巢搗穴之事,整一曲風骨傲然,氣吞六合,激越之處亦是讓人聯想起昔日冠軍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之壯心豪情。而這其中,更讓楊玄瑛吃驚的,則是此詩不是別人所作,正是昔日其父楊素北伐突厥,於大軍過靈州、渡陰山之時,緬想感懷數百年前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而作。
但此刻,那女子還自顧繼續唱道:“兵寢星芒落,戰解月輪空;嚴鐎息夜鬥,騂角罷鳴弓;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至一曲唱罷,她放下琵琶,歎了口氣說道:“不想這時日久了,已有些手生。”話音未落,楊玄瑛迫不及待問道:“姐姐究竟是何人?”那女子一笑,將琵琶遞迴,又從背囊中取出一柄拂塵,一擩塵須,笑道:“玄瑛妹子十年不見,怎不認得姐姐了?”楊玄瑛初時心中已有答案,隻是不敢貿然確定,如今又見了那柄拂塵,疑惑盡釋,脫口說道:“真的是紅拂姐姐?!”紅拂說道:“正是姐姐。沒想到那日大興楊府一別,轉眼十年,玄瑛妹子也已出落得玉立婷婷,全然認不出來了,若非適才古道上見了這柄琵琶紫黑,酷似紫鸞,頗為好奇,趕了這趟渾水,還就與玄瑛妹妹錯過了。”原來紅拂本姓張,乃楊素府中琴伎,也常於楊素會客之時持一柄拂塵、著一身紅衣立侍一旁,故被喚做“紅拂”。楊玄瑛自幼出身尊貴,又是楊素唯一女兒,楊府上下丫鬟下人對她多是恭敬,都不敢僭越親近於她,隻有紅拂喜愛她聰慧,教了她一手琵琶,更與她姐妹相稱,亦是免去了她幼年時諸多侯門寂寞。十年前紅拂不辭而別,離開楊府,那是楊玄瑛尚且年幼,故今時日已久,也就淡忘了紅拂樣貌,直至此刻一見這柄拂塵,方才認出。
楊玄瑛一路走來,正心中抑鬱之時,與故人不期而遇,自然高興萬分,禁不住撒起嬌來,一把拉住紅拂,噘嘴佯嗔而道:“紅拂姐好狠心,那年為何突然拋下小妹一人,不辭而別?”紅拂聽罷,麵泛紅暈,轉頭看了看那青年男子,說道:“還不是為了他。當年他來楊府做客,讓姐姐見了,甚是仰慕,於是就這般稀裏糊塗跟著他出來巡走江湖了。”說著又看了一眼那男子,一副含情脈脈神情,其中各種原委,不用細說,已讓人全然明白。
而那青年男子正坐於對麵,聽完二人對話,也知道了楊玄瑛來曆,當即起身作揖而道:“原來是越公之女,在下姓李名靖,字藥師,昔日拜訪越公之時,幸得紅拂姑娘垂青,才一同出來浪跡江湖......”李靖尚未說完,一旁的虯髯大漢已按耐不住,插嘴大聲說道:“嗬嗬,好啊!原來一個是越公司徒楊素之女,一個是柱國將軍韓擒虎之侄,你們皆是貴人,難怪一看都是氣質非凡,就老哥我一個是莽夫草寇了。”李靖剛報上名號,立刻被那大漢道破家門,他心中一愣,轉身恭敬說道:“英雄不問出處。這位大哥性情豪爽,出手不凡,想必也是一方英傑,敢問尊姓大名?”那大漢一揚手,哈哈笑道:“豈敢豈敢,老哥我出身草莽,姓張,在家排行第三,賤名不敢與諸位尊貴並提,喚我''虯髯客''就是。”說著從背囊中拿出一個酒囊,高高舉起,繼續說道:“難得今日碰到諸位英雄,當豪飲盡興,方不負此聚。”說著喝了一大口,遞給李靖。李靖接過酒囊,說道:“張大哥氣概幹雲,他日必能成就一番偉業,小弟在此也敬張大哥一杯。”說著飲過一口,又遞給了紅拂。紅拂笑道:“如今天下大亂,正是英雄豪傑有所作為之時,小妹雖不勝酒力,也願敬兩位大哥成就大誌。”說著喝了一小口,將酒囊遞給了楊玄瑛。楊玄瑛不便推辭,也接過酒囊,想到自洛陽一戰以來連日挫折,莫說樊子蓋、屈突通,自孤身走出邙山大營以來,所遇之人,宇文博、獨孤彥雲、李靖、虯髯客,各各身懷異能,她方知強中自有強中手,暗嘲自己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還大言不慚地說要反隋,著實可笑。想到此處,她不禁黯然說道:“小女子胸無大誌,隻願得一隅安身,有這青燈古琴長伴足以。”說著也喝過一口。這酒乃是烈酒,一口下肚,隻覺腹中翻滾燃燒,一股辣味直衝咽喉,教她禁不住咳了兩聲。
虯髯客見狀,哈哈一笑,說道:“小妹子何出此言?聽說小妹子在臨清關前,不損一兵一卒,以一曲琵琶逼死河東銀槍衛玄,亦令老哥佩服,隻恨無緣親眼目睹當日情形啊。”說著又接過酒囊,喝了一口。李靖說道:“確實如此,臨清關一役,楊姑娘以詭陣困敵,魔音催命,早在衛州一帶廣為泛傳。楊姑娘年紀輕輕,承越公衣缽,有此造詣,令人欽佩。”楊玄瑛慘然一笑,說道:“隻是些雕蟲小技,如何能入大雅之堂。若非小妹狂妄自大,勸了兄長造反,又怎會落得如今這幅慘淡局麵,也是愧對先父一生英明。”李靖說道:“令兄反隋,順應民心,亦令在下敬佩。隻是這時機有待商榷,行事又過於倉促,才會至此。此行若能順利入關,應有轉機,再不濟退入巴蜀,守成應也不是問題。”虯髯客說道:“不錯,大隋開皇盛世餘威尚在,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因此朝中文武重臣,朝外各路藩王雖不乏異心之人,但審時度勢,無人願做出頭之鳥,仍在觀望,等待局勢明朗。令兄雖位極人臣,卻敢為天下先,也算一方豪傑,隻可惜勢單力孤,原本洛陽一戰若勝,占據上風,引得朝野內外觀望重臣藩王來投,亦能成事;但今洛陽失利,不僅丟了先機,又遭朝廷成圍剿,恐怕前途堪憂。”楊玄瑛聽了,沉默不語,一臉愁容,低下了頭去,李靖見狀,安慰說道:“楊姑娘也不必氣餒,在下看令兄起義,雖如星火,卻可燎原,相信推翻暴政指日可待,楊姑娘兄妹隻需留得有用之身,他日必有用武之地。”楊玄瑛聽罷,輕歎了一口氣。自下邙山這一路亡命走來,諸多事情又浮上腦海,可一想到即便尋得兄長,此後又該何去何從,她心中煩亂不堪,也就不再言語,獨自坐那胡思亂想。
李靖與虯髯客一見投緣,繼續把酒暢談古今之事,期間虯髯客又說了此行出關中,乃為遊曆中原,尋訪結交天下英雄,已備日後稱霸一方,兩人聊得酣暢淋漓,興致盡頭,便結拜了兄弟,共約日後時機成熟之時,攜手共造千秋功業。紅拂仍坐於楊玄瑛身旁,看出她心中愁苦,又是一番好言相慰。楊玄瑛心中雖是鬱悶,但畢竟難得重逢幼時親密之人,被紅拂一番疏導,總算略有開懷,二人又敘了一些過往之事。直至深夜,眾人眼花耳熱,醉意十足,這才收了攤子,入廟休息。
次日清晨,李靖與紅拂二人欲往關中,正與楊玄瑛同路,而虯髯客前往中原,雖與眾人不舍,也隻能依依別過,獨自上路。楊玄瑛等三人別過虯髯客,又繼續沿著崤函古道西進,走了半日,到了三岔路口。這岔路繼續西行,可去潼關前桃林縣,南去則通往弘農,走北麵山道則可與官道會於董杜原西麵山穀。
三人正要繼續西進,忽見北路一隊難民倉惶而來,李靖前去詢問,其中一人說道:“昨日傍晚有一路大軍於董杜原上紮起大營,與函穀官軍對峙起來,瞧這架勢,一場大戰在所難免。這戰火一起,殃及池魚,我等正逃難去。”楊玄瑛聽了,驚問道:“可知那路大軍從何而來?又是何旗號?”村民答道:“好像是從弘農宮來的,打著楚王旗號。”楊玄瑛一聽,險些暈去,自洛陽大戰之敗以來,已有整整六日,大軍若是急行西進,西京大興都快到了,可兄長怎會仍然在此徘徊,還在董杜原擺出與隋兵決戰之態。而李靖聽罷,說道:“楊姑娘,楚王不正是令兄旗號?按腳程算來,早該過了潼關,為何於此徘徊不前?”楊玄瑛蹙額說道:“小妹也不知明其中原委。”正說著她猛然想起昨日於夏後皋祠遇到司馬德戡情形,居然如此湊巧,她仔細尋思,恍然大悟,失聲唿道:“不好!”說著她忙轉對李靖、紅拂一拜,著急說道:“兄長危矣,小妹就此告辭,日後有緣再報昨日解圍之恩。”紅拂見狀,甚是詫異,問道:“玄瑛妹子為何如此著急?”楊玄瑛答道:“紅拂姐有所不知,宇文大軍兩日前應已住進函穀關,如今卻仍按兵不動。昨日午後遇見司馬德戡,必是宇文述派來走探崤函古道地勢之後迴營複命。而兄長亦昨日傍晚營於董杜原,應是中了宇文述圈套,被其牽製所致。若宇文述分出一路人馬經此奇襲,正可繞兄長之後,斷西進之途,腹背夾擊。如此看來,宇文述於函關遲遲未動,必定是欲於董杜原上將兄長一網打盡!”紅拂說道:“既然宇文述成竹在胸,玄瑛妹子此去兇險萬分,不如先與姐姐同去關中,朔方豪族梁師都占山為王,也有數萬人馬,且與突厥素有來往,妹子不如請他前去救援令兄。”楊玄瑛說道:“司馬德戡昨日迴營,料宇文述尋兄長決戰就在這幾日。此去朔方遙遠,遠水難救近火,突厥更是鞭長莫及,小妹當務之急,得先尋得兄長,讓他防備此路奇兵,再尋破敵之法。”望著楊玄瑛心切模樣,知道已勸不住她,紅拂猶豫良久,終還是歎息說道:“隻可惜姐姐與大哥尚有要事在身,不能助令兄一臂之力。玄瑛妹子還請自己保重,莫要勉強,若是有難,可去太原尋姐姐與大哥。”楊玄瑛點頭稱是,當即拜別李靖、紅拂二人,便匆匆往北上路。
這一路急行北上,約莫又走了兩個時辰,山間隘道逐漸寬敞起來,引入一個深穀之中,穀前立著一個殘破石碑,上刻“斷雲峪”。楊玄瑛見了那石碑,方知此穀乃是“崤山七十二峪”之一,也正是東周時期晉襄公設伏全殲伐鄭秦軍,生虜百裏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員秦將之處。楊玄瑛走入穀中,隻見此穀前窄後寬,東西兩麵臨著陡立峭壁,如兩道巨斧斬斷天穹,穀中濕氣氤氳,聚起五色詭雲,時濃時淡,時聚時散,仿若埋骨此處秦軍士兵之亡魂不散,雖經千年,仍淒然徘徊在側,苦苦尋覓輪迴之路,讓人看得頓起怵惕惻隱之心。
楊玄瑛小心走進斷雲峪,越走越深,直至深穀另一端時,是個方圓數十丈的山坡,坡頂有個土夯廢台,台基周圍地麵凹凸不平,縱橫交錯百道淺壑,其間偌大碎石散亂一地,細細看去,整個土丘皆有人為打造之處。楊玄瑛自幼熟讀經史,按照《春秋左氏傳》記載,當年秦軍出征之時,大夫蹇叔哭別西乞術、白乙丙二子,料其必在崤山南北二陵之間中伏兵敗身亡,想起自己一路走來,先過崤山南陵夏後皋墓,又過斷雲峪秦晉古戰場,此一處遺跡,如所料不差,應該就是被稱為崤山北陵之“文王避雨台”。
楊玄瑛登上坡頂高台,又迴望斷雲峪,隻見穀壑深不見底,虛霧縹緲,譎雲繞繚,再加山間陰風掠過,淅淅颯颯聲中,恍又聞秦晉兵戈交鋒之響、中伏軍士慘烈之嚎。山險環繞,若蒙籠者,易入難出,是為天牢之地,當年晉襄公設伏於此,又豈有不全殲秦軍之理;秦將三人入穀遇襲,有豈有逃出升天之路。想到此處,楊玄瑛靈機一動,計上心頭,眼下不正可效仿晉襄公,於此伏擊隋軍偷襲奇兵,即便敵將是宇文博,亦可教他有來無迴。計略已定,她又馳馬北去,不消片刻,終於到了董杜原,遙遙望見原上數十裏連營,旍旆搖搖,戈矛熠熠。雖曆經洛陽慘敗,但大寨仍不見頹氣陰雲,她略鬆了一口氣。
夜幕降臨,月黑風高,楊玄瑛終於趕迴大營。楊玄感以為此前洛陽一役,楊玄瑛已然落難,此刻聽哨衛報她歸來,兄妹重逢,自然欣喜若狂,他趕緊奔出大營前來迎接。楊玄瑛隨著兄長迴了大帳,帳內不僅李密、李子雄皆在,韓世鍔竟也安然。眾人再次齊聚,都是唏噓不已,又各自說了一番洛陽戰後情形,楊玄瑛這才知道,原來那日邙山主營見洛陽火起,李密領兵沿邙山南麓前去伏擊屈突通,楊玄感直奔龍光門與李子雄裏應外合殺入皇城,眼見就要攻破玄武門,樊子蓋、宇文博救兵殺到,那宇文博確實厲害,竟以一己之力擊退了楊、李二人。而李密伏擊屈突通雖然成功,但關鍵時刻又有司馬德戡率人殺出洛陽,最終不敵司馬、屈突二人表裏合擊而敗走。楚軍失利之後,隻有西進,李密用計誆了函穀新關守將,這才讓大軍得以安然過了函關。西進途中,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楊玄感從李密之策,打開永豐倉放糧,引得遠近難民來投,好歹又聚了萬人兵馬。不過大軍本急行直奔潼關,哪料楊玄感西進途中聽聞弘農太守蔡王楊智積派人掘了華陰楊氏祖墳,他勃然大怒,恰逢此刻又有弘農楊氏父老來報弘農宮兵力空虛,他不顧李密等人勸諫,執意率大軍立刻調轉方向,攻略弘農宮。這一戰雙方激戰三日難分勝負,楊玄感終迫於兵鋒衰退而撤,待他再迴董杜原之時,得報關中勤王援兵已駐入潼關,西進之路被徹底切斷。如此一來,楊玄感隻能與宇文述決一死戰了。
楊玄瑛聽後,歎了一口氣,說道:“兄長當初不聽我等諫言,才會落敗。如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此番決戰,雖對我軍全然不利,可看來亦無法避免。”李密說道:“如今進退失據,這也不是埋怨之時,我等當齊心協力,共謀退敵之策。”楊玄瑛無可奈何,也隻得點頭稱是。而李密又說道:“為今之計,可設法北渡黃河,前往晉地這一條路。”但李子雄說道:“此處黃河水流湍急,我軍又無舟船,如何渡河?”李密說道:“遣人沿黃河南岸搜羅民家船隻,集於風陵渡,可以渡河,隻是需一些時日。”楊玄瑛說道:“宇文述發動總攻,必在這幾日中,隻怕時不待我。”李密尋思片刻,說道:“可一邊準備決戰宇文述,一邊前去尋集船隻。”眾人一番議論,均覺眼下已陷入絕境,隻能按著李密之策去行事。大議既定,楊玄感立刻開始著手部署:遣趙懷義領五百人前去風陵渡搜羅船隻,準備渡河適宜;楊玄瑛與韓世鍔領二千人前去斷雲峪設伏,擊殺宇文述奇襲大軍;李密、李子雄則與楊玄感繼續留在主營,於董杜原上搶修工事,以備決戰之用。調度停當,各人皆領命而去。
可楊玄感散去眾人,卻喊住了楊玄瑛。軍帳中隻剩他兩兄妹兩人,楊玄瑛見其兄一副心事重重模樣,知道他已為戰事心力交瘁。可她正欲出言勸慰,卻聞楊玄感歎息說道:“都是愚兄一時意氣用事,才會牽累眾人,此番董杜原決戰,勝負難料,瑛妹如有機會,不用顧及愚兄,盡管自己先行逃去。”楊玄瑛忙說道:“兄長何出此言,自父親去世,二叔出走後下落不明,隻剩兄長與小妹相依為命,如今生死關頭,又如何教小妹舍棄兄長獨自逃命?”楊玄感聽罷,輕撫楊玄瑛發梢,又歎了一口氣,說道:“也罷,此番決戰,破釜沉舟,也並非全無勝算。瑛妹此去斷雲峪,自當保重,莫要勉強。”楊玄瑛點了點頭,正要拜別,楊玄感似乎又想起事來,說道:“瑛妹自幼學習陰陽之術,如今大戰在即,當為我軍占上一卦。”楊玄瑛一怔,說道:“大戰在即,迷信這些陰陽玄學,恐會折損軍心士氣,還望兄長三思。”楊玄感說道:“無妨,此處隻有我兄妹二人,不傳出去,如何影響軍心士氣。況且倘若是個吉卦,也能奮愚兄之誌。”楊玄瑛搖頭說道:“兄長還是安心備戰,所謂天無絕人之路,今背水一戰,必有脫困之法,何須迷信陰陽命數。”楊玄感一臉愁容,說道:“愚兄數日來心神不寧,若得瑛妹卜個吉相,安愚兄煩亂之心,亦可令愚兄安心應戰。”
楊玄瑛再三推辭不過,也隻能應下,這便取出流雲槊,畫地為盤,因楊玄感起兵反隋故為客,宇文述大軍守成故為主,來演主客之算。此值大業九年癸酉,應以太乙式入陽遁第十局:太乙居九宮,天目在呂申,計神在大神,始擊臨陰德,排盤完畢,楊玄瑛盤坐於前,取了數枚石子,依次堆於盤上,細心演算起來。自古以來,以太乙神數推算命理,上至國運盛衰興亡,下至黎民福禍生死,皆無半點差池,不過以太乙式占命之人,卻總由於泄露天機過多而不得善終,因此古往今來,方客術士也都不願用太乙式來算卦占象。而太乙神數算法也頗為複雜,不僅需要熟諳陰陽,亦須精通數理,此刻楊玄瑛皆為心算,及其耗費心神,不知不覺間額上已析出豆大汗珠。楊玄感立於一旁,生怕打亂她心思,也是大氣皆不敢出,全神貫注盯著她看。
約摸過了一炷香時間,楊玄瑛越算神情越是凝重,漸漸緊鎖雙眉。楊玄感見狀,心中忐忑不已,開始暗自後悔,大軍出征在即,確實不該如此迷信,強迫楊玄瑛以演命來預判戰事結果。可他正想到此處,楊玄瑛已將手中最後一枚石子顫悠悠置於正北大威午位,統觀全盤,隻見主大將居七宮,客大將居二宮,太乙與主將挾客將於二宮,這所謂“太乙天目挾於客”,即客敗而主勝,而依此局八門方位,正北乃是死門,客大將被囚於此大兇之門,客將必死!楊玄瑛雖早已料得此戰勝算甚微,但見了這番結果,仍麵色煞白,瞠目結舌,直愣在那。楊玄感不懂陰陽命理之術,自然也看不明白太乙圖,但他一見楊玄瑛這幅麵容,心中已然有數,一聲哀歎,也不再追問。
兩人同時沉默片刻,楊玄瑛終於抬起頭來,雙目盈盈欲淚,正待開口說話,楊玄感卻猛地拔出腰間佩劍斬落,青峰掠過,“砰”一聲響,地上煙塵散去,但見一道深痕已將太乙圖斷作兩半。而楊玄感切碎命盤,橫眉立目,舉起長劍,直指天頂,昂首憤然說道:“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誓將以此劍斬破天命!”這正是:
刑天幹戚舞誌猛,共工怒撼天柱崩。
往生滅度脫六道,何懼無間水火焚。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司馬德戡亦非庸手,眼疾手快,橫過畫戟一擋,“哐當”一聲巨響,火花迸濺,硬生生架住狼牙棒,二人各唿一聲“好!”。那大漢見司馬德戡體格並不算雄壯,一起手竟也能強行接下他這百斤重棒,讚歎一聲說道:“好勁道,再來!”說著又揮起手中大棒錘了過去。司馬德戡不敢怠慢,將畫戟一攪,迴刺了過去,二人立時鬥在一塊。
這大漢與司馬德戡兵刃雖不同,但路數相近,都是剛猛迅烈,如疾風勁火,棒戟相交,盡是鏗鏗爆裂之聲,撼得山穀四周石壁嗡嗡作響,搖搖欲墜。楊玄瑛在一旁觀戰,隻見兩人轉眼間已過了四五十招,難分上下,也是讚聲連連,亦暗中慶幸,若非今日有高人相助,即使自己未曾受傷,估計獨自一人也難逃司馬德戡那柄畫戟追剿。而與此同時,又聽那紅衣女子說道:“大哥看這二人誰的武藝更好?”那男子沉吟片刻,答道:“那隋將騎於馬上,居高臨下,本具優勢,如今數十招過去,仍是平手,應是那虯髯大哥更勝一籌。”那女子笑道:“小妹看這虯髯大哥武藝雖好,卻是一味蠻打。那隋將騎於馬上,馬匹輾轉不便,若叫小妹出手,繞那隋將兩側,掃他馬腿,縱使他手中畫戟再長,也總有鞭長莫及之處,難以人馬同護,若將他打下馬來,何愁不勝?”這幾句話說得甚響,像是故意說給虯髯大漢聽的。這男子皺了皺眉頭,說道:“不可無禮。須知這一山還有一山高,如此妄自尊大,難成大事。”話音未落,那虯髯大漢哈哈大笑一聲,說道:“大妹子說得好,隻是老哥我不愛占人便宜,若將這兄台打下馬來鬥,怕人家輸了賴賬。”這大漢嘴上說話,手中卻是絲毫不緩,又是撲撲數下,皆是直指司馬德戡而去。
司馬德戡出手原本就是迫於無奈,如今久攻不下,更是無心戀戰,再聽這對男女如此說三道四,他又驚又駭。轉眼又拆了虯髯大漢幾招,見那大漢收招一個間隙,司馬德戡猛然舉起畫戟,直劈那大漢頭頂而去,那大漢一聲叫好,側身閃過,正想乘著司馬德戡這招未盡,空門頓露之時舉棒將他挑落馬去,哪知人家這一招乃是虛晃,那大漢一閃之間,司馬德戡一提馬韁,連馬帶人高高躍起,跨過大漢頭頂,已落在他身後。虯髯大漢一驚,方知自己一時大意,著了司馬德戡的道兒,怕他背後來襲,轉身之間,橫掃狼牙棒,護住了全身。就在同時,那紅衣女子格格一聲嬌笑,說道:“大哥你看,那隋將要跑了。”言未畢,果然見司馬德戡起手一揚,頭也不迴地策馬奔去,待那大漢轉過身來,他早已不見蹤影。
這大漢一不留神中了司馬德戡詭計,讓他給走脫,自覺臉上無光,他怏怏不樂,轉過身來,對那青年男子說道:“老哥我還未打痛快,這位小哥來接著上!”,說著又揮起狼牙棒,一副躍躍欲試模樣。那男子見狀,舉手作揖,淡淡一笑說道:“這位大哥棒法精湛,不用比試,小弟甘拜下風。”虯髯大漢哼了一聲,說道:“敢情這位小哥是看不起在下!?”那男子說道:“不敢,小弟隻是學過些三腳貓的功夫,怎敢獻醜。”那大漢哈哈一笑說道:“今日個奇了,盡是碰到些沒骨氣的男人。我看這位小哥包裹中那杆兵器不俗,你要是認輸,就將它卸下贈予老哥我吧。”那青年眉頭一皺,說道:“此乃祖上傳下一柄花槍,雖無甚稀奇,但也不能輕易送人,這位大哥若無指教,我等就此告辭。”那大漢笑道:“這位小哥英姿勃發,一表人才,看樣子也是出將入相之人。正巧老哥我也有鴻鵠之誌,合該乘此比試一番,怎能如此窩囊避退。”那青年也是一笑,說道:“兄長若要佐時經世、安邦定國,當講究兵法、縱橫、智勇、謀略,德才兼備,若非如此,縱然武藝天下第一,隻是這等胡打蠻纏,何異於草莽小寇。”那大漢聽罷,先是一愣,隨後又開懷大笑起來,說道:“好!說得好!這位小哥甚合我意。如今天色已然不早,崤函古道自此處無論東進西出,皆是遙遠,不如我等就在此破廟共宿一晚,亦可暢談一番,豈不妙哉?”那男子尚未答話,身旁女子已搶先說道:“大哥,如今時日已晚,且崤山一路險阻,不宜夜間趕路,咱就在此歇一晚在上路吧。”那男子尋思片刻,說道:“既然這位大哥盛情,小弟恭敬不如從命了。”那女子聽罷,又轉頭對楊玄瑛說道:“這位小妹孤身一人,又似有傷在身,不如也隨我等在此歇一宿吧。”時將入夜,楊玄瑛別無選擇,況且適才又逢那三人解圍,她不便拒絕,也隻得應下。
眾人葬了唐禕屍身後,即於廟前空地上點起篝火,一同圍坐在旁。那紅衣女子坐在楊玄瑛身旁說道:“這位妹妹背上那柄紫黑琵琶甚是華麗,可否借姐姐一觀?”楊玄瑛說道:“適才尚未謝過姐姐解圍,如今既然姐姐有令,小妹豈敢失禮拒絕。”說著她解下琵琶,遞了過去。那女子接過琵琶,一邊端詳,一邊輕撫,低聲自言自語說道:“果然是紫鸞琴,這一別十年,不想還有緣在此相見。”那女子一語道出自己琵琶名字,楊玄瑛大吃一驚,正欲問話,卻見那女子抱起琵琶,揚手一撥,玲瓏婉約之音,潺潺流起。空山凝靜,深穀幽寂,忽起玨音繚繞,引商刻羽,流聲悅耳,哀感頑豔。
楊玄瑛大惑不解,但不便唐突打斷琴曲,她也就按耐疑亂,細細聆聽。但聞悠揚琴音片刻又轉激蕩,錚亮鏗鏘,仿若北境胡風掠起,大漠塵揚,千軍搖喊,萬馬齊奔。而就此時,那女子櫻唇輕起,珠圓玉潤,和聲唱道:“漠南胡未空,漢將複臨戎;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橫行萬裏外,胡運百年窮。”
楊玄瑛聽到此處,更是訝異。這一闕“出塞”,說的是西漢武帝北擊匈奴,大將軍衛青、霍去病執銳披堅,長驅虜庭,橫掃千軍,焚巢搗穴之事,整一曲風骨傲然,氣吞六合,激越之處亦是讓人聯想起昔日冠軍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之壯心豪情。而這其中,更讓楊玄瑛吃驚的,則是此詩不是別人所作,正是昔日其父楊素北伐突厥,於大軍過靈州、渡陰山之時,緬想感懷數百年前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而作。
但此刻,那女子還自顧繼續唱道:“兵寢星芒落,戰解月輪空;嚴鐎息夜鬥,騂角罷鳴弓;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至一曲唱罷,她放下琵琶,歎了口氣說道:“不想這時日久了,已有些手生。”話音未落,楊玄瑛迫不及待問道:“姐姐究竟是何人?”那女子一笑,將琵琶遞迴,又從背囊中取出一柄拂塵,一擩塵須,笑道:“玄瑛妹子十年不見,怎不認得姐姐了?”楊玄瑛初時心中已有答案,隻是不敢貿然確定,如今又見了那柄拂塵,疑惑盡釋,脫口說道:“真的是紅拂姐姐?!”紅拂說道:“正是姐姐。沒想到那日大興楊府一別,轉眼十年,玄瑛妹子也已出落得玉立婷婷,全然認不出來了,若非適才古道上見了這柄琵琶紫黑,酷似紫鸞,頗為好奇,趕了這趟渾水,還就與玄瑛妹妹錯過了。”原來紅拂本姓張,乃楊素府中琴伎,也常於楊素會客之時持一柄拂塵、著一身紅衣立侍一旁,故被喚做“紅拂”。楊玄瑛自幼出身尊貴,又是楊素唯一女兒,楊府上下丫鬟下人對她多是恭敬,都不敢僭越親近於她,隻有紅拂喜愛她聰慧,教了她一手琵琶,更與她姐妹相稱,亦是免去了她幼年時諸多侯門寂寞。十年前紅拂不辭而別,離開楊府,那是楊玄瑛尚且年幼,故今時日已久,也就淡忘了紅拂樣貌,直至此刻一見這柄拂塵,方才認出。
楊玄瑛一路走來,正心中抑鬱之時,與故人不期而遇,自然高興萬分,禁不住撒起嬌來,一把拉住紅拂,噘嘴佯嗔而道:“紅拂姐好狠心,那年為何突然拋下小妹一人,不辭而別?”紅拂聽罷,麵泛紅暈,轉頭看了看那青年男子,說道:“還不是為了他。當年他來楊府做客,讓姐姐見了,甚是仰慕,於是就這般稀裏糊塗跟著他出來巡走江湖了。”說著又看了一眼那男子,一副含情脈脈神情,其中各種原委,不用細說,已讓人全然明白。
而那青年男子正坐於對麵,聽完二人對話,也知道了楊玄瑛來曆,當即起身作揖而道:“原來是越公之女,在下姓李名靖,字藥師,昔日拜訪越公之時,幸得紅拂姑娘垂青,才一同出來浪跡江湖......”李靖尚未說完,一旁的虯髯大漢已按耐不住,插嘴大聲說道:“嗬嗬,好啊!原來一個是越公司徒楊素之女,一個是柱國將軍韓擒虎之侄,你們皆是貴人,難怪一看都是氣質非凡,就老哥我一個是莽夫草寇了。”李靖剛報上名號,立刻被那大漢道破家門,他心中一愣,轉身恭敬說道:“英雄不問出處。這位大哥性情豪爽,出手不凡,想必也是一方英傑,敢問尊姓大名?”那大漢一揚手,哈哈笑道:“豈敢豈敢,老哥我出身草莽,姓張,在家排行第三,賤名不敢與諸位尊貴並提,喚我''虯髯客''就是。”說著從背囊中拿出一個酒囊,高高舉起,繼續說道:“難得今日碰到諸位英雄,當豪飲盡興,方不負此聚。”說著喝了一大口,遞給李靖。李靖接過酒囊,說道:“張大哥氣概幹雲,他日必能成就一番偉業,小弟在此也敬張大哥一杯。”說著飲過一口,又遞給了紅拂。紅拂笑道:“如今天下大亂,正是英雄豪傑有所作為之時,小妹雖不勝酒力,也願敬兩位大哥成就大誌。”說著喝了一小口,將酒囊遞給了楊玄瑛。楊玄瑛不便推辭,也接過酒囊,想到自洛陽一戰以來連日挫折,莫說樊子蓋、屈突通,自孤身走出邙山大營以來,所遇之人,宇文博、獨孤彥雲、李靖、虯髯客,各各身懷異能,她方知強中自有強中手,暗嘲自己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還大言不慚地說要反隋,著實可笑。想到此處,她不禁黯然說道:“小女子胸無大誌,隻願得一隅安身,有這青燈古琴長伴足以。”說著也喝過一口。這酒乃是烈酒,一口下肚,隻覺腹中翻滾燃燒,一股辣味直衝咽喉,教她禁不住咳了兩聲。
虯髯客見狀,哈哈一笑,說道:“小妹子何出此言?聽說小妹子在臨清關前,不損一兵一卒,以一曲琵琶逼死河東銀槍衛玄,亦令老哥佩服,隻恨無緣親眼目睹當日情形啊。”說著又接過酒囊,喝了一口。李靖說道:“確實如此,臨清關一役,楊姑娘以詭陣困敵,魔音催命,早在衛州一帶廣為泛傳。楊姑娘年紀輕輕,承越公衣缽,有此造詣,令人欽佩。”楊玄瑛慘然一笑,說道:“隻是些雕蟲小技,如何能入大雅之堂。若非小妹狂妄自大,勸了兄長造反,又怎會落得如今這幅慘淡局麵,也是愧對先父一生英明。”李靖說道:“令兄反隋,順應民心,亦令在下敬佩。隻是這時機有待商榷,行事又過於倉促,才會至此。此行若能順利入關,應有轉機,再不濟退入巴蜀,守成應也不是問題。”虯髯客說道:“不錯,大隋開皇盛世餘威尚在,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因此朝中文武重臣,朝外各路藩王雖不乏異心之人,但審時度勢,無人願做出頭之鳥,仍在觀望,等待局勢明朗。令兄雖位極人臣,卻敢為天下先,也算一方豪傑,隻可惜勢單力孤,原本洛陽一戰若勝,占據上風,引得朝野內外觀望重臣藩王來投,亦能成事;但今洛陽失利,不僅丟了先機,又遭朝廷成圍剿,恐怕前途堪憂。”楊玄瑛聽了,沉默不語,一臉愁容,低下了頭去,李靖見狀,安慰說道:“楊姑娘也不必氣餒,在下看令兄起義,雖如星火,卻可燎原,相信推翻暴政指日可待,楊姑娘兄妹隻需留得有用之身,他日必有用武之地。”楊玄瑛聽罷,輕歎了一口氣。自下邙山這一路亡命走來,諸多事情又浮上腦海,可一想到即便尋得兄長,此後又該何去何從,她心中煩亂不堪,也就不再言語,獨自坐那胡思亂想。
李靖與虯髯客一見投緣,繼續把酒暢談古今之事,期間虯髯客又說了此行出關中,乃為遊曆中原,尋訪結交天下英雄,已備日後稱霸一方,兩人聊得酣暢淋漓,興致盡頭,便結拜了兄弟,共約日後時機成熟之時,攜手共造千秋功業。紅拂仍坐於楊玄瑛身旁,看出她心中愁苦,又是一番好言相慰。楊玄瑛心中雖是鬱悶,但畢竟難得重逢幼時親密之人,被紅拂一番疏導,總算略有開懷,二人又敘了一些過往之事。直至深夜,眾人眼花耳熱,醉意十足,這才收了攤子,入廟休息。
次日清晨,李靖與紅拂二人欲往關中,正與楊玄瑛同路,而虯髯客前往中原,雖與眾人不舍,也隻能依依別過,獨自上路。楊玄瑛等三人別過虯髯客,又繼續沿著崤函古道西進,走了半日,到了三岔路口。這岔路繼續西行,可去潼關前桃林縣,南去則通往弘農,走北麵山道則可與官道會於董杜原西麵山穀。
三人正要繼續西進,忽見北路一隊難民倉惶而來,李靖前去詢問,其中一人說道:“昨日傍晚有一路大軍於董杜原上紮起大營,與函穀官軍對峙起來,瞧這架勢,一場大戰在所難免。這戰火一起,殃及池魚,我等正逃難去。”楊玄瑛聽了,驚問道:“可知那路大軍從何而來?又是何旗號?”村民答道:“好像是從弘農宮來的,打著楚王旗號。”楊玄瑛一聽,險些暈去,自洛陽大戰之敗以來,已有整整六日,大軍若是急行西進,西京大興都快到了,可兄長怎會仍然在此徘徊,還在董杜原擺出與隋兵決戰之態。而李靖聽罷,說道:“楊姑娘,楚王不正是令兄旗號?按腳程算來,早該過了潼關,為何於此徘徊不前?”楊玄瑛蹙額說道:“小妹也不知明其中原委。”正說著她猛然想起昨日於夏後皋祠遇到司馬德戡情形,居然如此湊巧,她仔細尋思,恍然大悟,失聲唿道:“不好!”說著她忙轉對李靖、紅拂一拜,著急說道:“兄長危矣,小妹就此告辭,日後有緣再報昨日解圍之恩。”紅拂見狀,甚是詫異,問道:“玄瑛妹子為何如此著急?”楊玄瑛答道:“紅拂姐有所不知,宇文大軍兩日前應已住進函穀關,如今卻仍按兵不動。昨日午後遇見司馬德戡,必是宇文述派來走探崤函古道地勢之後迴營複命。而兄長亦昨日傍晚營於董杜原,應是中了宇文述圈套,被其牽製所致。若宇文述分出一路人馬經此奇襲,正可繞兄長之後,斷西進之途,腹背夾擊。如此看來,宇文述於函關遲遲未動,必定是欲於董杜原上將兄長一網打盡!”紅拂說道:“既然宇文述成竹在胸,玄瑛妹子此去兇險萬分,不如先與姐姐同去關中,朔方豪族梁師都占山為王,也有數萬人馬,且與突厥素有來往,妹子不如請他前去救援令兄。”楊玄瑛說道:“司馬德戡昨日迴營,料宇文述尋兄長決戰就在這幾日。此去朔方遙遠,遠水難救近火,突厥更是鞭長莫及,小妹當務之急,得先尋得兄長,讓他防備此路奇兵,再尋破敵之法。”望著楊玄瑛心切模樣,知道已勸不住她,紅拂猶豫良久,終還是歎息說道:“隻可惜姐姐與大哥尚有要事在身,不能助令兄一臂之力。玄瑛妹子還請自己保重,莫要勉強,若是有難,可去太原尋姐姐與大哥。”楊玄瑛點頭稱是,當即拜別李靖、紅拂二人,便匆匆往北上路。
這一路急行北上,約莫又走了兩個時辰,山間隘道逐漸寬敞起來,引入一個深穀之中,穀前立著一個殘破石碑,上刻“斷雲峪”。楊玄瑛見了那石碑,方知此穀乃是“崤山七十二峪”之一,也正是東周時期晉襄公設伏全殲伐鄭秦軍,生虜百裏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員秦將之處。楊玄瑛走入穀中,隻見此穀前窄後寬,東西兩麵臨著陡立峭壁,如兩道巨斧斬斷天穹,穀中濕氣氤氳,聚起五色詭雲,時濃時淡,時聚時散,仿若埋骨此處秦軍士兵之亡魂不散,雖經千年,仍淒然徘徊在側,苦苦尋覓輪迴之路,讓人看得頓起怵惕惻隱之心。
楊玄瑛小心走進斷雲峪,越走越深,直至深穀另一端時,是個方圓數十丈的山坡,坡頂有個土夯廢台,台基周圍地麵凹凸不平,縱橫交錯百道淺壑,其間偌大碎石散亂一地,細細看去,整個土丘皆有人為打造之處。楊玄瑛自幼熟讀經史,按照《春秋左氏傳》記載,當年秦軍出征之時,大夫蹇叔哭別西乞術、白乙丙二子,料其必在崤山南北二陵之間中伏兵敗身亡,想起自己一路走來,先過崤山南陵夏後皋墓,又過斷雲峪秦晉古戰場,此一處遺跡,如所料不差,應該就是被稱為崤山北陵之“文王避雨台”。
楊玄瑛登上坡頂高台,又迴望斷雲峪,隻見穀壑深不見底,虛霧縹緲,譎雲繞繚,再加山間陰風掠過,淅淅颯颯聲中,恍又聞秦晉兵戈交鋒之響、中伏軍士慘烈之嚎。山險環繞,若蒙籠者,易入難出,是為天牢之地,當年晉襄公設伏於此,又豈有不全殲秦軍之理;秦將三人入穀遇襲,有豈有逃出升天之路。想到此處,楊玄瑛靈機一動,計上心頭,眼下不正可效仿晉襄公,於此伏擊隋軍偷襲奇兵,即便敵將是宇文博,亦可教他有來無迴。計略已定,她又馳馬北去,不消片刻,終於到了董杜原,遙遙望見原上數十裏連營,旍旆搖搖,戈矛熠熠。雖曆經洛陽慘敗,但大寨仍不見頹氣陰雲,她略鬆了一口氣。
夜幕降臨,月黑風高,楊玄瑛終於趕迴大營。楊玄感以為此前洛陽一役,楊玄瑛已然落難,此刻聽哨衛報她歸來,兄妹重逢,自然欣喜若狂,他趕緊奔出大營前來迎接。楊玄瑛隨著兄長迴了大帳,帳內不僅李密、李子雄皆在,韓世鍔竟也安然。眾人再次齊聚,都是唏噓不已,又各自說了一番洛陽戰後情形,楊玄瑛這才知道,原來那日邙山主營見洛陽火起,李密領兵沿邙山南麓前去伏擊屈突通,楊玄感直奔龍光門與李子雄裏應外合殺入皇城,眼見就要攻破玄武門,樊子蓋、宇文博救兵殺到,那宇文博確實厲害,竟以一己之力擊退了楊、李二人。而李密伏擊屈突通雖然成功,但關鍵時刻又有司馬德戡率人殺出洛陽,最終不敵司馬、屈突二人表裏合擊而敗走。楚軍失利之後,隻有西進,李密用計誆了函穀新關守將,這才讓大軍得以安然過了函關。西進途中,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楊玄感從李密之策,打開永豐倉放糧,引得遠近難民來投,好歹又聚了萬人兵馬。不過大軍本急行直奔潼關,哪料楊玄感西進途中聽聞弘農太守蔡王楊智積派人掘了華陰楊氏祖墳,他勃然大怒,恰逢此刻又有弘農楊氏父老來報弘農宮兵力空虛,他不顧李密等人勸諫,執意率大軍立刻調轉方向,攻略弘農宮。這一戰雙方激戰三日難分勝負,楊玄感終迫於兵鋒衰退而撤,待他再迴董杜原之時,得報關中勤王援兵已駐入潼關,西進之路被徹底切斷。如此一來,楊玄感隻能與宇文述決一死戰了。
楊玄瑛聽後,歎了一口氣,說道:“兄長當初不聽我等諫言,才會落敗。如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此番決戰,雖對我軍全然不利,可看來亦無法避免。”李密說道:“如今進退失據,這也不是埋怨之時,我等當齊心協力,共謀退敵之策。”楊玄瑛無可奈何,也隻得點頭稱是。而李密又說道:“為今之計,可設法北渡黃河,前往晉地這一條路。”但李子雄說道:“此處黃河水流湍急,我軍又無舟船,如何渡河?”李密說道:“遣人沿黃河南岸搜羅民家船隻,集於風陵渡,可以渡河,隻是需一些時日。”楊玄瑛說道:“宇文述發動總攻,必在這幾日中,隻怕時不待我。”李密尋思片刻,說道:“可一邊準備決戰宇文述,一邊前去尋集船隻。”眾人一番議論,均覺眼下已陷入絕境,隻能按著李密之策去行事。大議既定,楊玄感立刻開始著手部署:遣趙懷義領五百人前去風陵渡搜羅船隻,準備渡河適宜;楊玄瑛與韓世鍔領二千人前去斷雲峪設伏,擊殺宇文述奇襲大軍;李密、李子雄則與楊玄感繼續留在主營,於董杜原上搶修工事,以備決戰之用。調度停當,各人皆領命而去。
可楊玄感散去眾人,卻喊住了楊玄瑛。軍帳中隻剩他兩兄妹兩人,楊玄瑛見其兄一副心事重重模樣,知道他已為戰事心力交瘁。可她正欲出言勸慰,卻聞楊玄感歎息說道:“都是愚兄一時意氣用事,才會牽累眾人,此番董杜原決戰,勝負難料,瑛妹如有機會,不用顧及愚兄,盡管自己先行逃去。”楊玄瑛忙說道:“兄長何出此言,自父親去世,二叔出走後下落不明,隻剩兄長與小妹相依為命,如今生死關頭,又如何教小妹舍棄兄長獨自逃命?”楊玄感聽罷,輕撫楊玄瑛發梢,又歎了一口氣,說道:“也罷,此番決戰,破釜沉舟,也並非全無勝算。瑛妹此去斷雲峪,自當保重,莫要勉強。”楊玄瑛點了點頭,正要拜別,楊玄感似乎又想起事來,說道:“瑛妹自幼學習陰陽之術,如今大戰在即,當為我軍占上一卦。”楊玄瑛一怔,說道:“大戰在即,迷信這些陰陽玄學,恐會折損軍心士氣,還望兄長三思。”楊玄感說道:“無妨,此處隻有我兄妹二人,不傳出去,如何影響軍心士氣。況且倘若是個吉卦,也能奮愚兄之誌。”楊玄瑛搖頭說道:“兄長還是安心備戰,所謂天無絕人之路,今背水一戰,必有脫困之法,何須迷信陰陽命數。”楊玄感一臉愁容,說道:“愚兄數日來心神不寧,若得瑛妹卜個吉相,安愚兄煩亂之心,亦可令愚兄安心應戰。”
楊玄瑛再三推辭不過,也隻能應下,這便取出流雲槊,畫地為盤,因楊玄感起兵反隋故為客,宇文述大軍守成故為主,來演主客之算。此值大業九年癸酉,應以太乙式入陽遁第十局:太乙居九宮,天目在呂申,計神在大神,始擊臨陰德,排盤完畢,楊玄瑛盤坐於前,取了數枚石子,依次堆於盤上,細心演算起來。自古以來,以太乙神數推算命理,上至國運盛衰興亡,下至黎民福禍生死,皆無半點差池,不過以太乙式占命之人,卻總由於泄露天機過多而不得善終,因此古往今來,方客術士也都不願用太乙式來算卦占象。而太乙神數算法也頗為複雜,不僅需要熟諳陰陽,亦須精通數理,此刻楊玄瑛皆為心算,及其耗費心神,不知不覺間額上已析出豆大汗珠。楊玄感立於一旁,生怕打亂她心思,也是大氣皆不敢出,全神貫注盯著她看。
約摸過了一炷香時間,楊玄瑛越算神情越是凝重,漸漸緊鎖雙眉。楊玄感見狀,心中忐忑不已,開始暗自後悔,大軍出征在即,確實不該如此迷信,強迫楊玄瑛以演命來預判戰事結果。可他正想到此處,楊玄瑛已將手中最後一枚石子顫悠悠置於正北大威午位,統觀全盤,隻見主大將居七宮,客大將居二宮,太乙與主將挾客將於二宮,這所謂“太乙天目挾於客”,即客敗而主勝,而依此局八門方位,正北乃是死門,客大將被囚於此大兇之門,客將必死!楊玄瑛雖早已料得此戰勝算甚微,但見了這番結果,仍麵色煞白,瞠目結舌,直愣在那。楊玄感不懂陰陽命理之術,自然也看不明白太乙圖,但他一見楊玄瑛這幅麵容,心中已然有數,一聲哀歎,也不再追問。
兩人同時沉默片刻,楊玄瑛終於抬起頭來,雙目盈盈欲淚,正待開口說話,楊玄感卻猛地拔出腰間佩劍斬落,青峰掠過,“砰”一聲響,地上煙塵散去,但見一道深痕已將太乙圖斷作兩半。而楊玄感切碎命盤,橫眉立目,舉起長劍,直指天頂,昂首憤然說道:“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誓將以此劍斬破天命!”這正是:
刑天幹戚舞誌猛,共工怒撼天柱崩。
往生滅度脫六道,何懼無間水火焚。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