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子陽在官田裏選了些適合種夏瓜的地,讓找好的瓜農種瓜,又向一些百姓推廣,建議有多的地就選幾畝種上。這個都自願,隻能選一些不適合種糧的地,畢竟沒有強迫人家的。


    魚塘也又挖了些,現在那片灘塗已經有大大小小幾十個魚塘,有些沒租出去的,縣衙照樣自己招人來養殖。去年留的魚苗比較多,今年初還賣了一批魚苗。


    京城指派的水利官是個員外郎,姓謝,也在上個月就到了,他對修建泄洪渠的事非常上心,經常帶著人去看山上化雪的情況,勘察山勢,又通過計算選定泄洪渠的位置和大小,最後定論是山下還得挖個大湖作為緩衝,不能直接連通河道。


    挖大湖好啊,那不就是溫月要的人工堰塞湖?她作為泄洪渠的提出者也經常參與討論,和謝員外郎一起繪圖,幫著計算水流量。她雖然不懂怎麽算水流,但算學在這時代卻是不錯的,很能派上用場。


    要挖一個大湖,預算就更不夠了。餘子陽開始和屬下商量找鄉紳捐錢的事。這事不好辦,不能上門要錢,也不能用強,想來想去又找上了溫月。


    溫月說:“要不我們先把泄洪渠的事漏出去?等大家都知道了,然後再說費用不太夠,到時候你再找黃家和周家幾個領頭的喝喝茶,說說這時候如果能出些錢,那就是玉新縣的大善人,多帶點高帽子什麽的。”


    頓了頓又道:“咱們再提出給他們立碑,到時候就捐獻數量高的肯定得排前頭不是?”


    餘子陽點點頭,也隻能這樣了。迴去又商議一番就開始宣傳起來。


    玉新縣要建泄洪渠了!


    全縣奔走相告,縣衙要在在山上修一條泄洪渠,以後山洪就淹不到咱們啦,還要建一個大湖,以後有泄洪渠和人工湖,不怕山洪也不怕旱澇了,朝廷真是為咱們著想啊。


    是真的!朝廷的天官都派下來了,專管水利的呢,聽說以前那河堤就是人家監管修建的。就是今年的勞役時間長了,要60天呢,唉!


    服役就服役吧,隻要真能修好這什麽泄洪渠,咱忍一忍,以後日子就好了。


    發勞役還是避開了春耕,從5月才開始,因為修建時間長,有幾個可選的時間段供大家報名,隻要在今年內完成就行。


    溫月知道勞役的苦,還跟餘子陽說別把錢省在人身上,雖然說百姓是自帶糧服役,縣衙也可以偶爾給大家加加餐,天熱了煮些涼茶,別讓人病了。


    就這麽轟轟烈烈的幹了兩月後,民間又開始偷偷傳預算不夠的事,可能石頭要少用點,湖也挖不了那麽大……百姓都有些人心惶惶起來,別花了大力氣最後一衝就垮了啊!


    餘子陽就是在這時候找上黃家的,黃家應該算是玉新縣最老的一批鄉紳了,據說上個朝代就在這的,家裏有多少錢誰也不知道,都說不是首富也是前三名吧。最重要他們家在山下也有大片的農莊,以往遇上山洪也是會受災的。


    餘子陽跟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後又說了立碑的事,如果他們家第一個帶頭捐,立碑肯定是第一個啊!


    黃老爺子確實心動了。他們家不缺錢,但這名還差一點。按餘縣令的說法,這是全國第一個泄洪渠,要是做好了能流芳百世的啊。就算不能聞名全國,在這玉新縣,以後說起他們黃家不都得說個好?更不要提這事還有功德,就跟修橋鋪路一樣的,但凡有點名望的人都愛幹這事。


    捐!不但捐,還得捐第一名,既然要占第一,就要占個名副其實。


    第一個動了,其他就容易了。很快,周家,李家以及其他鄉紳,就算不願意的也得意思意思,全縣有點錢的都捐了,你家不捐是不是快不行了?


    溫月也代表他們餘家捐了1000兩,知縣也得做榜樣啊!


    就這樣,民間眾籌了三萬多兩銀子,加上朝廷撥的錢,基本已經達到了預算,謝員外郎喜得見牙不見眼,他是這項目的總負責,泄洪渠又是全國第一例,可以說他比餘子陽還上心這事!


    泄洪渠還在轟轟烈烈的修建中,百姓也跟著賺了點血汗錢,畢竟勞役就60天,其他時間還是要招很多短工的。甚至還有人去附近擺攤賣些粥水米麵的,也小賺了一筆。


    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餘縣令來了之後,大家的日子眼見著都慢慢好了,家裏有餘錢了,身上有新衣了,肚子能吃飽了,孩子們也長高長壯了,這是誰的功勞不言而喻。


    玉新縣冬日長,這邊的人一般是種春小麥的。所以夏收不算忙,隻需要收些大豆再趕著種一波。不過今年大豆種的多,收豆子的也多,去年買了溫月榨油方子的那撥人終於開始和溫月搶市場了。


    溫月也不急,她的豆油在玉新縣和鄰近幾個縣都不夠賣,還有走商的販子來拿貨,仍然保持之前的產量就行。不過榨油坊的工作都是人工還是太辛苦了,榨油和磨豆子都得用人,她有點想搞個水磨坊。


    水車在古代是早有的,但是還沒人利用水能生產。太深的能量原理她不懂,但在水車轉動的過程,加幾個杠杆來拉磨應該是可以的。


    試試吧,不行的話就隻當運水車造福民眾了。


    她在鄰近榨油坊的河邊選個合適的位置買了地,步行到榨油坊隻要兩刻鍾,然後就開始找人做水車。


    本縣雖然沒有水車,鄰縣卻是有的,都是這條河的流經區域。她讓餘子陽幫忙打聽會做水車的木匠,打聽了一個多月才找到一家人,那家是木匠世家,姓袁,鄰縣的水車就是他家老爺子做的,他當時雖然還小也參與了些,家裏還有圖紙。


    溫月看了圖紙後幫忙改進了。她就是這個水平,你要她無中生有畫一個可能有點難,但要看了之後改進,那還是很有經驗的。這不就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快穿之現代修真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笑容逐漸消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笑容逐漸消失並收藏快穿之現代修真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