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鴨連皮片成薄片,讓桃嬸子攤了幾張薄餅,鴨肉蘸點醬再加幾根蔥絲,裹著餅一口塞進嘴裏,鹹香可口,肉汁四溢。餘子陽大為稱讚,說讓明天還做。
第二天溫月就讓多烤了幾隻,又做了鹵水鹵鵝,給他的同僚和親近的下屬都送了一隻烤鴨和半隻鹵鵝過去,還附送了裹餅子的吃法,得到大家一致好評。
這個朝代春節假期足足有十九天,要過了元宵才開始上衙。
熱熱鬧鬧的過了年,同僚們又紛紛上門來拜年,餘子陽身為本地最大的官,雖然不用給別人拜年,但還是有很多宴席要參加,溫月也跟著去了幾次,很快就又要上衙了。
溫月覺得還是自己的日子好,不用上班。
餘子陽一點都不排斥上班,他今年是要大幹一場的。
第一就是勸農催耕。今年除了種糧食,還要繼續鼓勵大家開荒種豆,去年那麽多人買了榨油機,今年肯定有更多人來收豆子的。另外瓜種和有經驗的瓜農都請來了,也要選一些地方種夏瓜,如果銷量好也是給了百姓另一條賺錢的路;
第二是要統計縣城戶籍,查實隱戶黑戶,以及超出朝廷規製的免稅田;
第三是要擴大魚塘數量,號召百姓多養家禽。去年的魚塘在年底豐收後就有漁民想租了自己做,還有些人沒租到,餘子陽都承諾了今年會增加數量。去年的雞鴨鵝養殖也不錯,今年肯定要繼續實施;
第四就是泄洪渠的事了。雖然外麵雪還沒化,山上更是基本被雪覆蓋,但先要注意化雪時的山洪,後是要注意水流的區域和方向,初步定下泄洪渠的位置。
還要做新年計劃,什麽時候安排百姓服役,不夠的人手還要招人,以及材料、管事等等……
溫月今年幹點什麽呢?
榨油坊步入正軌,各地鋪子的掌櫃都會在月底把錢和賬本送過來匯報情況,她隻要月底看看賬就行了。
生意也不想多做,太操心了。想想任務最後的那個瘟疫,溫月決定要學醫。
嗯,也不算學醫吧,就是看看醫書,學學藥理,多懂一點總是好事。
在坊市的書鋪和縣衙庫房找了幾天,最後就找到四本醫書,《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這是溫月在現代也聽過的名著,還有一本《論草藥和雜病》和一本《經脈穴位》,這也夠溫月看了,能看懂一本都算不錯。
但溫月的目標是瘟疫,並不是要學多深的醫學知識,所以看的時候還是有重點的,這就比純粹的從頭學醫要好一些。
每天下午的研習琴棋變成看醫書,還時不時記一些筆記,晚上也拿著一些雜書遊記看,因為這些書有時候會記錄作者遊曆的見聞和道聽途說,也許就有遇到過瘟疫的。
她還抽時間整理現代社會對瘟疫的各種防範隔離措施,慢慢的也記了不少東西。
餘子陽還笑她呢:“怎麽突然對醫書感興趣了?”
溫月就說小時候就想學的,隻是身份不合適也沒條件,現在正好閑著就看看,醫不了人也能懂點養生。餘子陽就不管她了。
這天餘子陽休休,又和溫月一起窩在書房裏看書。溫月把自己的書房搗鼓得很溫馨舒適,砌了火炕,炕上鋪著厚厚的蠶絲墊和皮毛,還有幾個軟和的大靠枕和放茶點的案幾,常年備著好吃的點心。餘子陽習慣了後看書都喜歡來她這邊,隻有看公文才去自己的書房。
他練完幾篇大字就想找本書看,然後就不小心看到了她整理的《瘟疫防範及救治措施》,疑惑的問她為什麽寫這個?
為,為什麽?溫月卡殼了。
這本是個很好迴答的問題,但她有些心虛,總擔心別人發現她是穿越的,知道以後會發生瘟疫一樣,一時想不到話,就隻好支吾道:“就,就看書啊……”
“寫的太好了!”餘子陽卻沒有等她迴答就一目十行的看完了這份措施,忍不住大叫一聲。雖然他也不懂醫術,但卻知道瘟疫除了本身致病和傳染性可怕,還有民眾的控製也很難。在那種情況下如果陷入無視律法的境地,對瘟疫的救治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這措施不一定都能做到,但可以想象如果事先有這份措施,地方官就有例可循,不會讓城裏輕易陷入慌亂。
他激動的道:“阿月,我本來還覺得你看醫書會看不懂,沒想到你總結出這麽好的東西。這份措施不需要懂醫術,每個人都能學會啊。”
溫月沉默無言。這是她學習現代對瘟疫的處理手段總結的,針對的所有人。
“阿月,我想把這份措施上報朝廷,讓朝廷下發督促每個地方都學會,你說好不好?”想了想又說:“當然還要注明這是你寫的。你說說,你是怎麽想到的?”
溫月隻好開始編:“就是看到以往瘟疫的案例,從結果來推論遇到這些情況的初期應該怎麽應對。其實現在上報朝廷不合適,無緣無故的,你寫個瘟疫措施,別人不得說你晦氣?咱們得找個適當的時機。”
餘子陽冷靜下來:“說的也是,現在沒有瘟疫,上報也得不到重視。”
溫月就握著他的手說:“這本來就是對瘟疫發生期間的處理措施,如果以後發生瘟疫,再上奏朝廷也來得及。”
“如果沒有呢?那你不白寫了?”餘子陽捏捏她的手。
溫月想了想:“那我就寫一本讀書心得,把這個措施也寫上去,總有人會看到的。”
“好!”餘子陽眼睛一亮:“也不用等瘟疫,現在就可以寫這書。”
“這……我的心得現在還不夠一本書啊,你別逼我,又不是什麽要緊事,慢慢來。”
就這樣,溫月有了個寫書的任務,每次看完一本書,都要寫心得和看法。因為她來自後世,有高等教育基礎和更宏大的世界觀,對事情的看法總是比一般古人更先進和人性化的,餘子陽總是歎為觀止,覺得特別好。
時間來到三月,外麵已經青綠一片,去年收成不錯,鄉下各村都在熱熱鬧鬧的準備春耕,也又開了一些荒地出來。
第二天溫月就讓多烤了幾隻,又做了鹵水鹵鵝,給他的同僚和親近的下屬都送了一隻烤鴨和半隻鹵鵝過去,還附送了裹餅子的吃法,得到大家一致好評。
這個朝代春節假期足足有十九天,要過了元宵才開始上衙。
熱熱鬧鬧的過了年,同僚們又紛紛上門來拜年,餘子陽身為本地最大的官,雖然不用給別人拜年,但還是有很多宴席要參加,溫月也跟著去了幾次,很快就又要上衙了。
溫月覺得還是自己的日子好,不用上班。
餘子陽一點都不排斥上班,他今年是要大幹一場的。
第一就是勸農催耕。今年除了種糧食,還要繼續鼓勵大家開荒種豆,去年那麽多人買了榨油機,今年肯定有更多人來收豆子的。另外瓜種和有經驗的瓜農都請來了,也要選一些地方種夏瓜,如果銷量好也是給了百姓另一條賺錢的路;
第二是要統計縣城戶籍,查實隱戶黑戶,以及超出朝廷規製的免稅田;
第三是要擴大魚塘數量,號召百姓多養家禽。去年的魚塘在年底豐收後就有漁民想租了自己做,還有些人沒租到,餘子陽都承諾了今年會增加數量。去年的雞鴨鵝養殖也不錯,今年肯定要繼續實施;
第四就是泄洪渠的事了。雖然外麵雪還沒化,山上更是基本被雪覆蓋,但先要注意化雪時的山洪,後是要注意水流的區域和方向,初步定下泄洪渠的位置。
還要做新年計劃,什麽時候安排百姓服役,不夠的人手還要招人,以及材料、管事等等……
溫月今年幹點什麽呢?
榨油坊步入正軌,各地鋪子的掌櫃都會在月底把錢和賬本送過來匯報情況,她隻要月底看看賬就行了。
生意也不想多做,太操心了。想想任務最後的那個瘟疫,溫月決定要學醫。
嗯,也不算學醫吧,就是看看醫書,學學藥理,多懂一點總是好事。
在坊市的書鋪和縣衙庫房找了幾天,最後就找到四本醫書,《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這是溫月在現代也聽過的名著,還有一本《論草藥和雜病》和一本《經脈穴位》,這也夠溫月看了,能看懂一本都算不錯。
但溫月的目標是瘟疫,並不是要學多深的醫學知識,所以看的時候還是有重點的,這就比純粹的從頭學醫要好一些。
每天下午的研習琴棋變成看醫書,還時不時記一些筆記,晚上也拿著一些雜書遊記看,因為這些書有時候會記錄作者遊曆的見聞和道聽途說,也許就有遇到過瘟疫的。
她還抽時間整理現代社會對瘟疫的各種防範隔離措施,慢慢的也記了不少東西。
餘子陽還笑她呢:“怎麽突然對醫書感興趣了?”
溫月就說小時候就想學的,隻是身份不合適也沒條件,現在正好閑著就看看,醫不了人也能懂點養生。餘子陽就不管她了。
這天餘子陽休休,又和溫月一起窩在書房裏看書。溫月把自己的書房搗鼓得很溫馨舒適,砌了火炕,炕上鋪著厚厚的蠶絲墊和皮毛,還有幾個軟和的大靠枕和放茶點的案幾,常年備著好吃的點心。餘子陽習慣了後看書都喜歡來她這邊,隻有看公文才去自己的書房。
他練完幾篇大字就想找本書看,然後就不小心看到了她整理的《瘟疫防範及救治措施》,疑惑的問她為什麽寫這個?
為,為什麽?溫月卡殼了。
這本是個很好迴答的問題,但她有些心虛,總擔心別人發現她是穿越的,知道以後會發生瘟疫一樣,一時想不到話,就隻好支吾道:“就,就看書啊……”
“寫的太好了!”餘子陽卻沒有等她迴答就一目十行的看完了這份措施,忍不住大叫一聲。雖然他也不懂醫術,但卻知道瘟疫除了本身致病和傳染性可怕,還有民眾的控製也很難。在那種情況下如果陷入無視律法的境地,對瘟疫的救治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這措施不一定都能做到,但可以想象如果事先有這份措施,地方官就有例可循,不會讓城裏輕易陷入慌亂。
他激動的道:“阿月,我本來還覺得你看醫書會看不懂,沒想到你總結出這麽好的東西。這份措施不需要懂醫術,每個人都能學會啊。”
溫月沉默無言。這是她學習現代對瘟疫的處理手段總結的,針對的所有人。
“阿月,我想把這份措施上報朝廷,讓朝廷下發督促每個地方都學會,你說好不好?”想了想又說:“當然還要注明這是你寫的。你說說,你是怎麽想到的?”
溫月隻好開始編:“就是看到以往瘟疫的案例,從結果來推論遇到這些情況的初期應該怎麽應對。其實現在上報朝廷不合適,無緣無故的,你寫個瘟疫措施,別人不得說你晦氣?咱們得找個適當的時機。”
餘子陽冷靜下來:“說的也是,現在沒有瘟疫,上報也得不到重視。”
溫月就握著他的手說:“這本來就是對瘟疫發生期間的處理措施,如果以後發生瘟疫,再上奏朝廷也來得及。”
“如果沒有呢?那你不白寫了?”餘子陽捏捏她的手。
溫月想了想:“那我就寫一本讀書心得,把這個措施也寫上去,總有人會看到的。”
“好!”餘子陽眼睛一亮:“也不用等瘟疫,現在就可以寫這書。”
“這……我的心得現在還不夠一本書啊,你別逼我,又不是什麽要緊事,慢慢來。”
就這樣,溫月有了個寫書的任務,每次看完一本書,都要寫心得和看法。因為她來自後世,有高等教育基礎和更宏大的世界觀,對事情的看法總是比一般古人更先進和人性化的,餘子陽總是歎為觀止,覺得特別好。
時間來到三月,外麵已經青綠一片,去年收成不錯,鄉下各村都在熱熱鬧鬧的準備春耕,也又開了一些荒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