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並沒有如曆史一樣大量豢養客卿,反而是楚薑,因為學堂的原因每年都有很多有才能的男女被發掘出來,一部分被推薦成了官吏或者女官之類的,還有一部分優秀的人就進了楚薑的商行,也導致了楚薑身邊門客眾多。
這個就沒辦法了,現在嬴政年幼,秦國一直沒大動幹戈,都是小打小鬧,沒缺太多秦吏,而一旦動手就會有很大的缺口。
這些人都是擇優選擇的,無論是幫她經商還是用來當吏都好,總之是舍不得遣散的的,好在她確實是巨富,不然還不一定養的起呢。
但幹養著也不是辦法,還是擴展一下商業版圖吧,經商經到其他六國,這樣就不會有一種人才過剩的感覺了。
“主上,門外有個楚國來的遊士求見,據說是荀子弟子,仰慕主上風采,特地來拜見。”
楚薑:……
她也是楚國來的,楚國人來秦國投奔她也是挺正常的。
可惜了,楚薑不想再多養人了,左不過都是因為背井離鄉難以生存之人,給些錢讓他自行離去也就罷了。
楚薑剛想說給他拿點錢打發他走,張開的嘴沒有來的說不出話。
她總感覺她忘了點兒什麽……
“那人可有說叫什麽?”
叫什麽?
一般這種來投的無名小卒都沒人認識,都是根據他哪裏來的,是誰的弟子,誰的朋友什麽的來判斷要不要見一麵,畢竟說名字也不認識,他要不是說了荀子的名字,這事兒都不會傳到楚薑耳中。
不過侍衛還是很盡職的,沒亂問楚薑為什麽,不過他確實不太記得那人叫什麽,隻是猶猶豫豫的迴答道:
“小人並不記得那人姓名,隻依稀記得像是是姓李……”
“讓他進來。”
侍衛應下出門後,楚薑才鬆了一口氣。
差點把這人落下,她說呢,又是荀子又是楚國的,合著是李斯啊,這人還是有點兒留下來的必要的。
李斯如今也不過二十出頭,剛剛出師,身著布衣,還帶著明顯的少年氣,或許是因為書讀的多的原因,又著濃濃的書卷氣,長相不是驚為天人,卻也算清秀,再加上本人氣質不凡,顯得人格外俊朗。
見了楚薑以後,便一副激動的樣子,好像真是很敬仰她一樣,但楚薑深知自己名聲不大,絕對沒有到讓人特地來投的地步。
大抵是來了秦國想投奔相國,但意外發現還有一個她這樣和秦王親近,位高權重及其清貴卻名聲不大的人,所以起了賭一把的心思吧。
她是秦王的老師,代太後的權利,手握秦國兩位掌權者的信任,就算是呂不韋偶爾也要討好一下她,若是異地而處,她也該來想辦法親近親近這人才是。
“郎君年紀輕輕,又是荀子高徒,為何不去相國府中一試才華,偏偏來我這裏蹉跎呢?”
她可不是隨便恭維幾句就能打發的人,不是誰想讓她推薦她就去給推薦的,總得找一個讓她願意推薦的理由吧。
“文安君為王師,王之品行為武安君所教導,可見武安君德行,斯自楚來秦後,唯仰慕文安君故來此拜訪。”
很好,這是非要把仰慕自己這個設定給坐實是吧。
行吧行吧,想通過自己上位誇誇自己也正常,畢竟有求於人,隨便他說去吧,她繼續問好了。
“郎君為楚人,緣何來秦呢?”
“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今秦有吞天下誌,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斯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欲投於秦矣。”(李斯和荀子說的,刪減改編化用而成。)
大意呢就是:現在世道不太平,各國打來打去的,秦國有吞並各國的大誌向,是他這樣平民出身的遊說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負的好時機。
他覺得自己的處境不好,又很貧窮,非常痛苦,非常可悲,現在裝不出別人那樣反對世俗,厭惡名利,與世無爭的樣子,想有點兒前途,所以就收拾行李來投奔於秦國了。
這話說的非常真誠,邏輯縝密,言語有序,展現出了很好的政治敏感性和眼光,這才是一個遊說者應該表現的實力,也正是楚薑想要聽到,於是楚薑當即表示很欣賞他,會把他推薦給嬴政,好施展他的才華。
而李斯果然不凡,與嬴政一拍即合。
他認為要成大業就要利用機會並狠下決心。秦穆公沒能東進吞並六國,是為是因為諸侯人多勢眾,周也還沒衰落呢,但秦孝公以後周王朝就走下坡路了,諸侯之間經常你打我我打你的,秦國已經連續六代是霸主了,現在諸侯國打不過秦國,服從秦國就和郡縣服從朝廷一樣,正是一個好時機啊,該動手了,不能猶豫,不然讓諸侯再強盛起來,又訂立合縱的盟約,黃帝複活都沒招了呀。
李斯心腸夠狠,行事果斷,還認為仁義並不能用來治國,雖人師從儒家,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法家推崇者,與嬴政的觀點不謀而合,與李斯交談很是暢快,這讓嬴政在晚間與呂不韋和楚薑見麵時很是興奮。
說起今天發生的事情倒是格外活潑,一下子就有了少年帝王該有的銳氣,而不是平日裏的穩重。
嬴政對李斯很是認可,還特意提拔李斯為長史。
而楚薑和呂不韋不出意外的讚同了嬴政的看法,並且采用了李斯的計策,暗中派遣謀士帶著金玉珍寶去各國遊說。
對各國著名人物能收買的,就多送財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用利劍把他們刺殺掉,或者想辦法陷害,以此離間諸侯國君臣。
嬴政正在一點一點拿起秦王應有的權利,而身為老師和仲父,楚薑和呂不韋在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他們要教會嬴政的,是如何治理一個國家,如何讓這個國家更加強盛,如何讓敵人變得更加弱小。
這個就沒辦法了,現在嬴政年幼,秦國一直沒大動幹戈,都是小打小鬧,沒缺太多秦吏,而一旦動手就會有很大的缺口。
這些人都是擇優選擇的,無論是幫她經商還是用來當吏都好,總之是舍不得遣散的的,好在她確實是巨富,不然還不一定養的起呢。
但幹養著也不是辦法,還是擴展一下商業版圖吧,經商經到其他六國,這樣就不會有一種人才過剩的感覺了。
“主上,門外有個楚國來的遊士求見,據說是荀子弟子,仰慕主上風采,特地來拜見。”
楚薑:……
她也是楚國來的,楚國人來秦國投奔她也是挺正常的。
可惜了,楚薑不想再多養人了,左不過都是因為背井離鄉難以生存之人,給些錢讓他自行離去也就罷了。
楚薑剛想說給他拿點錢打發他走,張開的嘴沒有來的說不出話。
她總感覺她忘了點兒什麽……
“那人可有說叫什麽?”
叫什麽?
一般這種來投的無名小卒都沒人認識,都是根據他哪裏來的,是誰的弟子,誰的朋友什麽的來判斷要不要見一麵,畢竟說名字也不認識,他要不是說了荀子的名字,這事兒都不會傳到楚薑耳中。
不過侍衛還是很盡職的,沒亂問楚薑為什麽,不過他確實不太記得那人叫什麽,隻是猶猶豫豫的迴答道:
“小人並不記得那人姓名,隻依稀記得像是是姓李……”
“讓他進來。”
侍衛應下出門後,楚薑才鬆了一口氣。
差點把這人落下,她說呢,又是荀子又是楚國的,合著是李斯啊,這人還是有點兒留下來的必要的。
李斯如今也不過二十出頭,剛剛出師,身著布衣,還帶著明顯的少年氣,或許是因為書讀的多的原因,又著濃濃的書卷氣,長相不是驚為天人,卻也算清秀,再加上本人氣質不凡,顯得人格外俊朗。
見了楚薑以後,便一副激動的樣子,好像真是很敬仰她一樣,但楚薑深知自己名聲不大,絕對沒有到讓人特地來投的地步。
大抵是來了秦國想投奔相國,但意外發現還有一個她這樣和秦王親近,位高權重及其清貴卻名聲不大的人,所以起了賭一把的心思吧。
她是秦王的老師,代太後的權利,手握秦國兩位掌權者的信任,就算是呂不韋偶爾也要討好一下她,若是異地而處,她也該來想辦法親近親近這人才是。
“郎君年紀輕輕,又是荀子高徒,為何不去相國府中一試才華,偏偏來我這裏蹉跎呢?”
她可不是隨便恭維幾句就能打發的人,不是誰想讓她推薦她就去給推薦的,總得找一個讓她願意推薦的理由吧。
“文安君為王師,王之品行為武安君所教導,可見武安君德行,斯自楚來秦後,唯仰慕文安君故來此拜訪。”
很好,這是非要把仰慕自己這個設定給坐實是吧。
行吧行吧,想通過自己上位誇誇自己也正常,畢竟有求於人,隨便他說去吧,她繼續問好了。
“郎君為楚人,緣何來秦呢?”
“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今秦有吞天下誌,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斯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欲投於秦矣。”(李斯和荀子說的,刪減改編化用而成。)
大意呢就是:現在世道不太平,各國打來打去的,秦國有吞並各國的大誌向,是他這樣平民出身的遊說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負的好時機。
他覺得自己的處境不好,又很貧窮,非常痛苦,非常可悲,現在裝不出別人那樣反對世俗,厭惡名利,與世無爭的樣子,想有點兒前途,所以就收拾行李來投奔於秦國了。
這話說的非常真誠,邏輯縝密,言語有序,展現出了很好的政治敏感性和眼光,這才是一個遊說者應該表現的實力,也正是楚薑想要聽到,於是楚薑當即表示很欣賞他,會把他推薦給嬴政,好施展他的才華。
而李斯果然不凡,與嬴政一拍即合。
他認為要成大業就要利用機會並狠下決心。秦穆公沒能東進吞並六國,是為是因為諸侯人多勢眾,周也還沒衰落呢,但秦孝公以後周王朝就走下坡路了,諸侯之間經常你打我我打你的,秦國已經連續六代是霸主了,現在諸侯國打不過秦國,服從秦國就和郡縣服從朝廷一樣,正是一個好時機啊,該動手了,不能猶豫,不然讓諸侯再強盛起來,又訂立合縱的盟約,黃帝複活都沒招了呀。
李斯心腸夠狠,行事果斷,還認為仁義並不能用來治國,雖人師從儒家,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法家推崇者,與嬴政的觀點不謀而合,與李斯交談很是暢快,這讓嬴政在晚間與呂不韋和楚薑見麵時很是興奮。
說起今天發生的事情倒是格外活潑,一下子就有了少年帝王該有的銳氣,而不是平日裏的穩重。
嬴政對李斯很是認可,還特意提拔李斯為長史。
而楚薑和呂不韋不出意外的讚同了嬴政的看法,並且采用了李斯的計策,暗中派遣謀士帶著金玉珍寶去各國遊說。
對各國著名人物能收買的,就多送財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用利劍把他們刺殺掉,或者想辦法陷害,以此離間諸侯國君臣。
嬴政正在一點一點拿起秦王應有的權利,而身為老師和仲父,楚薑和呂不韋在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他們要教會嬴政的,是如何治理一個國家,如何讓這個國家更加強盛,如何讓敵人變得更加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