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20歲正式親政,許多人都認為身為丞相的呂不韋會成為嬴政的眼中釘肉中刺,像白起一樣。
即便他沒有反心,但這並不耽誤昭襄王嫌他礙眼,最後讓他不得不示弱服軟,最後還傷了腿才堪堪保命。
呂不韋是鬥不過嬴政的。
因為嬴政才是秦王,無論呂不韋有多大的權勢,但秦國的軍隊隻認得秦王。
可不知道為什麽,嬴政並沒有什麽大舉動,隻是封楚薑為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這對於積極進取,想要吞並他國的秦國來說,確實是一個重要的位置,但楚薑原本就已經在朝中出沒已久,許多政策上也有著她的影子,隨著嬴政的親政而開始走到明麵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後就沒有別的了。
新的秦王仿佛根本不在意這個聲望極大,掌管朝政多年的丞相一樣。
這很反常。
恰巧此時,韓國人鄭國以修築水利灌渠為名來到秦國,被人發現其人是間諜,於是一些王族和大臣們都對秦王說:
“從各諸侯國來奉事秦國的人,大都是為他們的故國主君遊說,以離間秦國而已,請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驅逐。”
此意指呂不韋。
他們說驅趕客卿隻是一個借口,更多的還是試探秦王的態度,看看嬴政什麽態度。
如果他想對呂不韋出手,那自然會有所行動,也會因此記得他們,不出手也沒什麽,他們要趕走的是旁的客卿,又不是丞相。
最多不過是被罵一句,沒什麽大不了的,秦國法律裏又沒有進言失誤要被砍頭或者降職的說法。
就挺沒意思的。
嬴政有容人之量,呂不韋又沒有什麽出格之舉,嬴政也沒有對他下手的意思,所以楚薑就直接出麵辯駁了:
穆公請來由餘、百裏奚、蹇叔、丕豹、公孫支 ,孝公的商鞅,惠王的張儀,昭王的範雎都是客卿,對秦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正是因為這些人,所以許多有才能之人都會選擇秦國來實現政治抱負。
這些客卿和秦國難以割舍,說什麽驅逐,簡直荒謬可笑。
楚薑拿這些人舉例子,那些要驅逐客卿的人很快就沒了聲響,其實要是硬要算起來,楚薑也是從楚國帶來的賢士,但那部分楚國國土已經變成了秦國的,楚薑也拿到了秦國的戶籍,所以一般都直接認為她就是秦國人。
而且,誰不知道楚薑代表的就是秦王政。
她發聲便是嬴政發聲,而嬴政竟然真的不打算對呂不韋出手!
朝臣心中的震驚自然與楚薑無關,她現在想的是鄭國這個人,有人提議要除去這個間諜。
鄭國是什麽不重要,但他的渠比較重要。
鄭國的意思是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按照計劃完工後,可以使關中變為天下糧倉。
這是利在千秋的事情,即便出發點是為了讓秦國疲弊,但建成的後果卻是造福秦人,所以楚薑提議讓鄭國繼續修渠,嬴政立馬準許,兩人默契的把鄭國的事輕拿輕放。
君子論跡不論心。
無論他安的什麽心,隻要最後對秦國有利就好。
終於結束了朝會,楚薑和呂不韋默契的留到了最後,然後並排而走。
如同其他朝臣所想,楚薑出麵站台,就是代表了秦王的意思,這自然也安了呂不韋的心,於情於理,呂不韋都應該感謝一下楚薑。
楚薑這些年和呂不韋相處不錯,雖然都背後提防著對方,但也勉勉強強算是朋友了,呂不韋不搞事對秦國來說是好事兒。
她剛想跟他多客套幾句,就餘光看到了旁邊的小太監,一下子想起了什麽有趣的事,不由自主的問了一句:
“聽說你手下有一個人,可以用那裏轉車輪,真的嗎?”
呂不韋:??
看著呂不韋那副不解的樣子,就知道他沒聽說過,楚薑就很尷尬了。
還好他不知道,不然她的形象可不就毀於一旦了!
雖然她真的好奇,但這麽問出來也真的是尷尬。
楚薑清了清嗓子,若無其事的轉過頭,假裝自己什麽也沒說過一樣,繼續恭維呂不韋兩句,表示她和陛下都認為他是大秦梁柱,相信他雲雲,隨後就頭也不迴的走了。
什麽嫪毐,什麽車輪,她可不知道。
而數月後,聽到手下婢女悄悄討論嫪毐轉車輪的呂不韋:……
什麽?什麽地方轉的?
先是震驚了一會兒,隨後呂不韋就認真考慮起來要不要把這人送給楚薑。
好像聽說楚薑丈夫去世多年了……
遠在楚國的宋玉:?
天塌到我家了!
好在最後聽說這是謠言。
即便他沒有反心,但這並不耽誤昭襄王嫌他礙眼,最後讓他不得不示弱服軟,最後還傷了腿才堪堪保命。
呂不韋是鬥不過嬴政的。
因為嬴政才是秦王,無論呂不韋有多大的權勢,但秦國的軍隊隻認得秦王。
可不知道為什麽,嬴政並沒有什麽大舉動,隻是封楚薑為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這對於積極進取,想要吞並他國的秦國來說,確實是一個重要的位置,但楚薑原本就已經在朝中出沒已久,許多政策上也有著她的影子,隨著嬴政的親政而開始走到明麵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後就沒有別的了。
新的秦王仿佛根本不在意這個聲望極大,掌管朝政多年的丞相一樣。
這很反常。
恰巧此時,韓國人鄭國以修築水利灌渠為名來到秦國,被人發現其人是間諜,於是一些王族和大臣們都對秦王說:
“從各諸侯國來奉事秦國的人,大都是為他們的故國主君遊說,以離間秦國而已,請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驅逐。”
此意指呂不韋。
他們說驅趕客卿隻是一個借口,更多的還是試探秦王的態度,看看嬴政什麽態度。
如果他想對呂不韋出手,那自然會有所行動,也會因此記得他們,不出手也沒什麽,他們要趕走的是旁的客卿,又不是丞相。
最多不過是被罵一句,沒什麽大不了的,秦國法律裏又沒有進言失誤要被砍頭或者降職的說法。
就挺沒意思的。
嬴政有容人之量,呂不韋又沒有什麽出格之舉,嬴政也沒有對他下手的意思,所以楚薑就直接出麵辯駁了:
穆公請來由餘、百裏奚、蹇叔、丕豹、公孫支 ,孝公的商鞅,惠王的張儀,昭王的範雎都是客卿,對秦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正是因為這些人,所以許多有才能之人都會選擇秦國來實現政治抱負。
這些客卿和秦國難以割舍,說什麽驅逐,簡直荒謬可笑。
楚薑拿這些人舉例子,那些要驅逐客卿的人很快就沒了聲響,其實要是硬要算起來,楚薑也是從楚國帶來的賢士,但那部分楚國國土已經變成了秦國的,楚薑也拿到了秦國的戶籍,所以一般都直接認為她就是秦國人。
而且,誰不知道楚薑代表的就是秦王政。
她發聲便是嬴政發聲,而嬴政竟然真的不打算對呂不韋出手!
朝臣心中的震驚自然與楚薑無關,她現在想的是鄭國這個人,有人提議要除去這個間諜。
鄭國是什麽不重要,但他的渠比較重要。
鄭國的意思是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按照計劃完工後,可以使關中變為天下糧倉。
這是利在千秋的事情,即便出發點是為了讓秦國疲弊,但建成的後果卻是造福秦人,所以楚薑提議讓鄭國繼續修渠,嬴政立馬準許,兩人默契的把鄭國的事輕拿輕放。
君子論跡不論心。
無論他安的什麽心,隻要最後對秦國有利就好。
終於結束了朝會,楚薑和呂不韋默契的留到了最後,然後並排而走。
如同其他朝臣所想,楚薑出麵站台,就是代表了秦王的意思,這自然也安了呂不韋的心,於情於理,呂不韋都應該感謝一下楚薑。
楚薑這些年和呂不韋相處不錯,雖然都背後提防著對方,但也勉勉強強算是朋友了,呂不韋不搞事對秦國來說是好事兒。
她剛想跟他多客套幾句,就餘光看到了旁邊的小太監,一下子想起了什麽有趣的事,不由自主的問了一句:
“聽說你手下有一個人,可以用那裏轉車輪,真的嗎?”
呂不韋:??
看著呂不韋那副不解的樣子,就知道他沒聽說過,楚薑就很尷尬了。
還好他不知道,不然她的形象可不就毀於一旦了!
雖然她真的好奇,但這麽問出來也真的是尷尬。
楚薑清了清嗓子,若無其事的轉過頭,假裝自己什麽也沒說過一樣,繼續恭維呂不韋兩句,表示她和陛下都認為他是大秦梁柱,相信他雲雲,隨後就頭也不迴的走了。
什麽嫪毐,什麽車輪,她可不知道。
而數月後,聽到手下婢女悄悄討論嫪毐轉車輪的呂不韋:……
什麽?什麽地方轉的?
先是震驚了一會兒,隨後呂不韋就認真考慮起來要不要把這人送給楚薑。
好像聽說楚薑丈夫去世多年了……
遠在楚國的宋玉:?
天塌到我家了!
好在最後聽說這是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