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韓國疲秦之計
大秦帝國之降生嬴氏宗族 作者:隨風憶流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來到嬴政繼位次年,這一年,被正式稱之為秦王政元年(公元前 246 年)。
自莊襄王逝世後的這半年來,嬴恪在朝堂上久未露麵,他選擇居住在鹹陽城外寧靜的農莊之中,對於朝堂之上的紛紛擾擾,也是極少插手。
雖說嬴恪久不上朝,然而對於朝堂之事,他在閑暇之餘仍會過問黑冰台的情報,還會仔細查看影衛的奏報,以此做到心中有數。
此時的秦國政事,大多由相國呂不韋一手處理。而嬴政因未滿加冠之年,隻能在旁坐聽朝政,並無實際的決定權。
嬴政 13 歲繼位,按照秦國律法,君王在加冠之前是不能親政的。這主要是出於對君王心智成熟程度的考量,需確保其具備足夠的智慧和能力,以保證有效理政。
秦國的加冠禮通常在 21 歲至 23 歲之間可以隨時舉行,如此算來,嬴政的虛位之期至少要經過 8 年時間。
在這漫長的 8 年時間裏,嬴政雖然名義上是秦王,但實際上真正的皇權主要掌握在嬴恪、蒙驁、呂不韋和其母親趙姬手中。
呂不韋作為嬴政父親嬴異人時期的丞相,在嬴異人去世後,順理成章地繼續掌握著大權。
嬴政的母親趙姬,往期在趙國與呂不韋也是舊相識。因此,趙姬對於呂不韋所決定的政事,大多都不予反對。
這也致使在嬴政親政之前,呂不韋、趙姬和嬴恪以及蒙驁四人形成了兩個政治勢力。又因看似嬴恪對於朝堂之事久不插手,使得呂不韋一人一直牢牢掌握著實際的權力。
但隨著嬴政的逐漸成長,呂不韋害怕權利的流失。在明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年(公元前 245 年)左右,將自己門客嫪毐o ai)送給趙姬,以圖獲得趙姬支持,從而讓自己的勢力再度得以加強,以限製嬴恪、蒙驁等一家獨大。
清晨,溫暖的陽光剛剛灑在雕刻精美的窗花上,嬴恪的農莊中一片寧靜祥和。
嬴恪還在寢室中酣睡,梅蘭竹菊四個侍女已經在寢室外安靜地等待。嬴恪的寢室中,輕柔的幔帳微微垂落,他仍沉浸在甜美的夢鄉之中。
直至那燦爛的陽光透過窗欞,絲絲縷縷地照在他俊朗的臉上,他才悠悠轉醒。
聽到嬴恪醒來的動靜,秦梅和秦蘭身姿輕盈地進入寢室,輕手伺候他起身,為他穿上精致華美的錦服。
洗漱完畢,嬴恪悠然踱步至庭院。庭院中,假山錯落有致,流水潺潺作響,綠樹鬱鬱蔥蔥,遮蔭蔽日。他深吸一口清晨那清新宜人的空氣,心情格外舒暢愉悅。
早膳早已被秦菊和秦竹精心地擺在了庭院中的石桌上,珍饈美饌,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嬴恪緩緩坐下,開始悠然自得地享用這豐盛無比的早餐。
嬴恪在吃著早膳時,突然仿佛想起了什麽。
“梅兒,近日朝堂可有什麽大事發生啊?”
秦梅手中拿著湯羹,正準備給嬴恪盛粥,聽到嬴恪的問話,她將手中的湯羹交給了秦蘭,恭敬地迴答道。
“近日朝堂之上,並無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不過上次李斯來農莊時,影衛曾提及韓國要對我大秦實行疲秦之計。”
“昨日韓國開始布局了,早朝時有從韓國而來的鄭國,提議大王和呂相,在涇河和洛河之間,修建一條渠道,引涇河之水流經關中平原,讓三原、富平和蒲城三縣附近的澤鹵之地變成百萬良田。”
嬴恪聽著秦梅的話,手中的筷子微微一頓,目光瞬間變得深邃起來,沉吟片刻後笑道。
“這疲秦之計,倒是有些意思,但韓國不知彼之毒藥,吾之蜜糖啊。那呂不韋和王上是何態度?”
秦梅繼續迴道:“呂相似乎頗為心動,覺得此計若成,可造就關中百萬良田。王上未曾表態,隻是讓眾大臣再行商議。”
嬴恪輕輕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道:“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既要讓我大秦從中得利,又要讓韓國放鬆警惕。”
用完早膳,嬴恪起身在庭院中緩緩踱步,陷入對這韓國疲秦之計的深深思考,思索著如何能讓大秦從中受益。
此時,有侍衛匆匆來報:“公子,蒙驁將軍求見。”
嬴恪微微一怔,隨即說道:“快請。”
不多時,蒙驁將軍大步流星地走進庭院,拱手行禮道:“鎮國君,別來無恙。”
嬴恪笑著迴禮道:“老將軍安好啊,將軍此來,所為何事啊?”
蒙驁麵色凝重,語氣嚴肅地說道:“關於這韓國而來的鄭國,本將軍覺得其中定有蹊蹺,特來與公子商議。”
嬴恪請蒙驁坐下,讓秦竹上茶,說道:“本公子也在思考此事,不知老將軍有何高見啊?”
蒙驁說道:“本將以為,這工程浩大,又勞民傷財,又不知是否可行。若真依了韓國,恐於我大秦不利。”
嬴恪微微頷首,說道:“將軍所言極是,但本公子倒是覺得,此事對於我大秦而言,是為一件好事”
蒙驁原本以為嬴恪會認同他的看法,沒想到嬴恪的想法竟然和他截然相背,不禁急忙說道。
“公子,此事勞民傷財,依我所見,此為韓國疲秦之計,怎會對我大秦有利呀?”
嬴恪看著這位略顯激動的老將軍,不緊不慢地抿了一口茶之後,緩緩說道。
“此次渠道之修建,對於我大秦,必然是有影響,但一旦修成,我關中將新增百萬良田,這百萬良田必將成為我大秦一統天下之重要根基之一,至於那韓國,便是讓其在殘存幾年又能如何啊。”
兩人就此事又深入商討了許久,直至日落西山,殘陽如血,方才各自離去。
而在鹹陽宮中,呂不韋和趙姬也在談論著此事,呂不韋意圖得到太後趙姬的支持,讓鄭國修建這個渠的事情得以成功。
呂不韋說道:“太後,這修建渠道之事,若能成,我之家族與太後家族皆得利處,還有對大秦也皆有益處,太後以為此事如何啊?”
趙姬看了呂不韋一眼,聽聞對自己家族也有好處,說道:“一切但憑相邦做主。”
呂不韋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心中暗自盤算著自己的利益。
與此同時,嬴政在書房中,對著地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自莊襄王逝世後的這半年來,嬴恪在朝堂上久未露麵,他選擇居住在鹹陽城外寧靜的農莊之中,對於朝堂之上的紛紛擾擾,也是極少插手。
雖說嬴恪久不上朝,然而對於朝堂之事,他在閑暇之餘仍會過問黑冰台的情報,還會仔細查看影衛的奏報,以此做到心中有數。
此時的秦國政事,大多由相國呂不韋一手處理。而嬴政因未滿加冠之年,隻能在旁坐聽朝政,並無實際的決定權。
嬴政 13 歲繼位,按照秦國律法,君王在加冠之前是不能親政的。這主要是出於對君王心智成熟程度的考量,需確保其具備足夠的智慧和能力,以保證有效理政。
秦國的加冠禮通常在 21 歲至 23 歲之間可以隨時舉行,如此算來,嬴政的虛位之期至少要經過 8 年時間。
在這漫長的 8 年時間裏,嬴政雖然名義上是秦王,但實際上真正的皇權主要掌握在嬴恪、蒙驁、呂不韋和其母親趙姬手中。
呂不韋作為嬴政父親嬴異人時期的丞相,在嬴異人去世後,順理成章地繼續掌握著大權。
嬴政的母親趙姬,往期在趙國與呂不韋也是舊相識。因此,趙姬對於呂不韋所決定的政事,大多都不予反對。
這也致使在嬴政親政之前,呂不韋、趙姬和嬴恪以及蒙驁四人形成了兩個政治勢力。又因看似嬴恪對於朝堂之事久不插手,使得呂不韋一人一直牢牢掌握著實際的權力。
但隨著嬴政的逐漸成長,呂不韋害怕權利的流失。在明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年(公元前 245 年)左右,將自己門客嫪毐o ai)送給趙姬,以圖獲得趙姬支持,從而讓自己的勢力再度得以加強,以限製嬴恪、蒙驁等一家獨大。
清晨,溫暖的陽光剛剛灑在雕刻精美的窗花上,嬴恪的農莊中一片寧靜祥和。
嬴恪還在寢室中酣睡,梅蘭竹菊四個侍女已經在寢室外安靜地等待。嬴恪的寢室中,輕柔的幔帳微微垂落,他仍沉浸在甜美的夢鄉之中。
直至那燦爛的陽光透過窗欞,絲絲縷縷地照在他俊朗的臉上,他才悠悠轉醒。
聽到嬴恪醒來的動靜,秦梅和秦蘭身姿輕盈地進入寢室,輕手伺候他起身,為他穿上精致華美的錦服。
洗漱完畢,嬴恪悠然踱步至庭院。庭院中,假山錯落有致,流水潺潺作響,綠樹鬱鬱蔥蔥,遮蔭蔽日。他深吸一口清晨那清新宜人的空氣,心情格外舒暢愉悅。
早膳早已被秦菊和秦竹精心地擺在了庭院中的石桌上,珍饈美饌,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嬴恪緩緩坐下,開始悠然自得地享用這豐盛無比的早餐。
嬴恪在吃著早膳時,突然仿佛想起了什麽。
“梅兒,近日朝堂可有什麽大事發生啊?”
秦梅手中拿著湯羹,正準備給嬴恪盛粥,聽到嬴恪的問話,她將手中的湯羹交給了秦蘭,恭敬地迴答道。
“近日朝堂之上,並無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不過上次李斯來農莊時,影衛曾提及韓國要對我大秦實行疲秦之計。”
“昨日韓國開始布局了,早朝時有從韓國而來的鄭國,提議大王和呂相,在涇河和洛河之間,修建一條渠道,引涇河之水流經關中平原,讓三原、富平和蒲城三縣附近的澤鹵之地變成百萬良田。”
嬴恪聽著秦梅的話,手中的筷子微微一頓,目光瞬間變得深邃起來,沉吟片刻後笑道。
“這疲秦之計,倒是有些意思,但韓國不知彼之毒藥,吾之蜜糖啊。那呂不韋和王上是何態度?”
秦梅繼續迴道:“呂相似乎頗為心動,覺得此計若成,可造就關中百萬良田。王上未曾表態,隻是讓眾大臣再行商議。”
嬴恪輕輕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道:“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既要讓我大秦從中得利,又要讓韓國放鬆警惕。”
用完早膳,嬴恪起身在庭院中緩緩踱步,陷入對這韓國疲秦之計的深深思考,思索著如何能讓大秦從中受益。
此時,有侍衛匆匆來報:“公子,蒙驁將軍求見。”
嬴恪微微一怔,隨即說道:“快請。”
不多時,蒙驁將軍大步流星地走進庭院,拱手行禮道:“鎮國君,別來無恙。”
嬴恪笑著迴禮道:“老將軍安好啊,將軍此來,所為何事啊?”
蒙驁麵色凝重,語氣嚴肅地說道:“關於這韓國而來的鄭國,本將軍覺得其中定有蹊蹺,特來與公子商議。”
嬴恪請蒙驁坐下,讓秦竹上茶,說道:“本公子也在思考此事,不知老將軍有何高見啊?”
蒙驁說道:“本將以為,這工程浩大,又勞民傷財,又不知是否可行。若真依了韓國,恐於我大秦不利。”
嬴恪微微頷首,說道:“將軍所言極是,但本公子倒是覺得,此事對於我大秦而言,是為一件好事”
蒙驁原本以為嬴恪會認同他的看法,沒想到嬴恪的想法竟然和他截然相背,不禁急忙說道。
“公子,此事勞民傷財,依我所見,此為韓國疲秦之計,怎會對我大秦有利呀?”
嬴恪看著這位略顯激動的老將軍,不緊不慢地抿了一口茶之後,緩緩說道。
“此次渠道之修建,對於我大秦,必然是有影響,但一旦修成,我關中將新增百萬良田,這百萬良田必將成為我大秦一統天下之重要根基之一,至於那韓國,便是讓其在殘存幾年又能如何啊。”
兩人就此事又深入商討了許久,直至日落西山,殘陽如血,方才各自離去。
而在鹹陽宮中,呂不韋和趙姬也在談論著此事,呂不韋意圖得到太後趙姬的支持,讓鄭國修建這個渠的事情得以成功。
呂不韋說道:“太後,這修建渠道之事,若能成,我之家族與太後家族皆得利處,還有對大秦也皆有益處,太後以為此事如何啊?”
趙姬看了呂不韋一眼,聽聞對自己家族也有好處,說道:“一切但憑相邦做主。”
呂不韋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心中暗自盤算著自己的利益。
與此同時,嬴政在書房中,對著地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