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神農術的介入
我用現代知識拯救大明 作者:泥巴超酷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清晨的乾清宮,崇禎坐在書案前,麵前堆滿了各地試點的最新奏報。溫體仁恭敬地站在一旁,語氣中難掩喜悅:“陛下,高產作物的推廣已覆蓋河南、山西、湖廣等六省,糧食總產量增長一倍有餘。國庫收入穩步提升,地方財政也大幅改善。”
崇禎翻閱著奏折,嘴角微微揚起。他目光停留在一份報告上:“湖廣長沙府的試點表現尤為突出,百姓自發捐獻儲糧,用以支持災區。這說明,改革的根基,已經紮在百姓心中了。”
溫體仁點頭應道:“正是如此,臣以為,下一步可以將試點經驗向更多省份推廣,徹底覆蓋全國。”
“穩中求進,切勿操之過急。”崇禎沉聲道,“每一步都需腳踏實地。繼續優先解糧食問題,讓百姓看到更多實惠。”
盡管整體推廣順利,部分地區仍麵臨挑戰。在山西的一處丘陵地區,由於地勢複雜,水利灌溉困難,農民對高產作物的種植始終抱有疑慮。
葉知秋親自前往視察。當他站在幹裂的田地間,目光掃過滿是愁容的農民時,他沉聲問道:“為何這裏的作物長勢遠不如其他地方?”
一位村民小心翼翼地答道:“葉大人,這地太幹了,水上不來,肥料也流失得快。高產作物雖好,可咱們的地實在種不出好收成。”
葉知秋接到旨意,交一捧土壤給玄衛快馬加鞭送迴京城。
崇禎閉上雙眼,雙手輕撫土壤,神農術的靈力緩緩滲入土壤。他感知到地表以下的水脈被堅硬的岩層阻隔,水分難以到達根係,而土壤中的有機質也嚴重不足。
他睜開眼,對農政司官員說道:“立即調集工程隊,在田間挖設滲透溝渠,打通地下水脈。同時,施用有機肥料恢複土壤肥力。三個月後,這片田地會有顯著改善。”
官員們聽罷,紛紛露出驚訝的表情。副司長試探著問道:“皇上,這些辦法真的能行嗎?”
“朕從不打無把握之仗。”崇禎微微一笑,目光堅定,“三個月後,你們自會見證。”
三個月後,葉知秋再次來到山西的那片試點田地。他站在田埂上,環顧四周,原本幹裂的土地如今鬱鬱蔥蔥,成片的作物隨風起伏,散發出濃鬱的麥香。一群農民正忙碌地收割糧食,臉上掛滿了笑容。
那位曾經質疑過高產作物的老農快步跑上前,雙手緊緊握住崇禎的手,聲音顫抖著說道:“葉大人啊,這迴咱們是真信了!這田,以前一年收三成糧,現在收成翻了一倍,咱們全村人都沾了您的光啊!”
葉知秋著老農的手,語氣溫和而堅定:“這不是本官的功勞,是大家的努力才換來的成果。本官身受皇命隻是希望大明的每塊土地都能像這裏一樣,豐收年年。”
“這高產作物真好!以後咱聽朝廷的,再種這種糧食!”
百姓的歡唿聲在田間迴蕩,每個人的眼中都燃起了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隨行的農政司官員趙涵拿著筆記本,不斷記錄著試點的成功經驗。他邊走邊和村民交流,詢問作物生長中的每一個細節。
“老丈,這些地的水渠是不是按皇上的方法修的?”趙涵問道。
“是的,大人,”一名中年村民迴答,“您不知道,剛開始咱也不信這個‘滲透溝渠’能管用,後來水真能滲下去,這田才有了生機。”
另一名年輕人笑著補充道:“還有那種皇上說的肥料,真的管用!種出來的糧食顆粒比以前飽滿多了!”
趙涵一邊記錄一邊點頭,對身旁的同僚說道:“這些經驗必須盡快整理成冊,送迴京城,作為下一步推廣的依據。”
“趙大人,”同僚提議道,“是否可以將山西的經驗與河南的灌溉模式結合,製定更全麵的種植指導方案?”
趙涵沉思片刻,點頭道:“這是個好主意。改革的核心就是讓百姓受益,多借鑒成功的經驗,少走彎路。”
盡管試點成功,但在推廣過程中仍有阻力。山西的部分丘陵地區,因地勢陡峭和土壤貧瘠,農民對改革依然持觀望態度。
“周大人,這裏地薄水少,能種出糧就不錯了。高產作物雖好,咱怕是種不起啊!”一名老農憂心忡忡地說道。
周景成並未責怪,他走上前,蹲下身,捧起一把土壤仔細察看。土壤中沙礫居多,含水性差,難怪農民會擔憂。
他站起身,對隨行的趙涵說道:“在這種地勢,我們需要調整種植策略。可以試試豆類和薯類作物,這些更適合貧瘠土地,同時還可以改良土壤。”
趙涵點頭:“周大人所言極是,豆類的根係能固氮,確實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複。”
在總結山西試點的經驗後,趙涵帶領農政司官員將這套方法迅速推廣到其他地區。他們設計了簡單易懂的教學圖冊,向各地農民傳授種植技巧。
在湖廣的一個村莊,一名農政司學徒拿著圖冊,在村口搭起講台,對圍觀的村民說道:“這是皇上親自指導的種植方法,不僅能提高收成,還能保護土地。大家照著試試,保證能見效!”
村民們將信將疑,但還是按照圖冊的指導開始嚐試。幾個月後,村裏的田地也逐漸恢複了生機。
“這真是神了!以後咱就按皇上教的來種!”一名村民興奮地說道。
隨著各地試點的推進,“旱穗”的推廣速度大大加快。更多的地方開始應用山西和湖廣的成功經驗,糧食產量顯著提升。全國糧倉儲備也因此更加充實,為應對未來的不測提供了保障。
崇禎收到地方的反饋報告後,感慨萬分。他在朝會上說道:“今日的成果,離不開地方官員與百姓的共同努力。朕希望,未來的大明,不再有饑荒,不再有貧困。”
朝堂內群臣齊聲迴應:“陛下聖明!”
隨著“旱穗”的全麵推廣,糧食增產的效應逐步顯現。原本因天災和士紳囤糧導致的糧價波動迅速趨於平穩。朝廷在主要糧食市場推行固定區間價格政策,百姓的生活負擔明顯減輕。
在京城的一處集市上,一名年輕婦女提著米袋,滿臉歡喜地說道:“以前一石米都快買不起,現在便宜了不少,家裏人也能多吃點了!”
旁邊的商人附和道:“聽說這是皇上的“旱穗”和糧倉政策,朝廷做得好,咱們日子才好過!”
百姓的支持聲從集市傳向更遠的地方,讓朝廷的威信進一步鞏固。
為了表彰試點地區的成效,崇禎下令在河南、山西等地豎立“改革之碑”,銘刻成功經驗與參與者的名字。這一決定不僅激勵了地方官員和百姓,也成為大明改革曆史上的重要象征。
在河南的一處碑前,一名年輕的農政司官員站在碑下,眼神充滿了驕傲與敬意。他低聲說道:“這是屬於百姓和朝廷的共同勝利。”
夜晚,崇禎獨自坐在乾清宮內的書案前。他的目光落在輿圖上,那些標記著成功推廣高產作物的省份像一顆顆明亮的星辰。
崇禎翻閱著奏折,嘴角微微揚起。他目光停留在一份報告上:“湖廣長沙府的試點表現尤為突出,百姓自發捐獻儲糧,用以支持災區。這說明,改革的根基,已經紮在百姓心中了。”
溫體仁點頭應道:“正是如此,臣以為,下一步可以將試點經驗向更多省份推廣,徹底覆蓋全國。”
“穩中求進,切勿操之過急。”崇禎沉聲道,“每一步都需腳踏實地。繼續優先解糧食問題,讓百姓看到更多實惠。”
盡管整體推廣順利,部分地區仍麵臨挑戰。在山西的一處丘陵地區,由於地勢複雜,水利灌溉困難,農民對高產作物的種植始終抱有疑慮。
葉知秋親自前往視察。當他站在幹裂的田地間,目光掃過滿是愁容的農民時,他沉聲問道:“為何這裏的作物長勢遠不如其他地方?”
一位村民小心翼翼地答道:“葉大人,這地太幹了,水上不來,肥料也流失得快。高產作物雖好,可咱們的地實在種不出好收成。”
葉知秋接到旨意,交一捧土壤給玄衛快馬加鞭送迴京城。
崇禎閉上雙眼,雙手輕撫土壤,神農術的靈力緩緩滲入土壤。他感知到地表以下的水脈被堅硬的岩層阻隔,水分難以到達根係,而土壤中的有機質也嚴重不足。
他睜開眼,對農政司官員說道:“立即調集工程隊,在田間挖設滲透溝渠,打通地下水脈。同時,施用有機肥料恢複土壤肥力。三個月後,這片田地會有顯著改善。”
官員們聽罷,紛紛露出驚訝的表情。副司長試探著問道:“皇上,這些辦法真的能行嗎?”
“朕從不打無把握之仗。”崇禎微微一笑,目光堅定,“三個月後,你們自會見證。”
三個月後,葉知秋再次來到山西的那片試點田地。他站在田埂上,環顧四周,原本幹裂的土地如今鬱鬱蔥蔥,成片的作物隨風起伏,散發出濃鬱的麥香。一群農民正忙碌地收割糧食,臉上掛滿了笑容。
那位曾經質疑過高產作物的老農快步跑上前,雙手緊緊握住崇禎的手,聲音顫抖著說道:“葉大人啊,這迴咱們是真信了!這田,以前一年收三成糧,現在收成翻了一倍,咱們全村人都沾了您的光啊!”
葉知秋著老農的手,語氣溫和而堅定:“這不是本官的功勞,是大家的努力才換來的成果。本官身受皇命隻是希望大明的每塊土地都能像這裏一樣,豐收年年。”
“這高產作物真好!以後咱聽朝廷的,再種這種糧食!”
百姓的歡唿聲在田間迴蕩,每個人的眼中都燃起了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隨行的農政司官員趙涵拿著筆記本,不斷記錄著試點的成功經驗。他邊走邊和村民交流,詢問作物生長中的每一個細節。
“老丈,這些地的水渠是不是按皇上的方法修的?”趙涵問道。
“是的,大人,”一名中年村民迴答,“您不知道,剛開始咱也不信這個‘滲透溝渠’能管用,後來水真能滲下去,這田才有了生機。”
另一名年輕人笑著補充道:“還有那種皇上說的肥料,真的管用!種出來的糧食顆粒比以前飽滿多了!”
趙涵一邊記錄一邊點頭,對身旁的同僚說道:“這些經驗必須盡快整理成冊,送迴京城,作為下一步推廣的依據。”
“趙大人,”同僚提議道,“是否可以將山西的經驗與河南的灌溉模式結合,製定更全麵的種植指導方案?”
趙涵沉思片刻,點頭道:“這是個好主意。改革的核心就是讓百姓受益,多借鑒成功的經驗,少走彎路。”
盡管試點成功,但在推廣過程中仍有阻力。山西的部分丘陵地區,因地勢陡峭和土壤貧瘠,農民對改革依然持觀望態度。
“周大人,這裏地薄水少,能種出糧就不錯了。高產作物雖好,咱怕是種不起啊!”一名老農憂心忡忡地說道。
周景成並未責怪,他走上前,蹲下身,捧起一把土壤仔細察看。土壤中沙礫居多,含水性差,難怪農民會擔憂。
他站起身,對隨行的趙涵說道:“在這種地勢,我們需要調整種植策略。可以試試豆類和薯類作物,這些更適合貧瘠土地,同時還可以改良土壤。”
趙涵點頭:“周大人所言極是,豆類的根係能固氮,確實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複。”
在總結山西試點的經驗後,趙涵帶領農政司官員將這套方法迅速推廣到其他地區。他們設計了簡單易懂的教學圖冊,向各地農民傳授種植技巧。
在湖廣的一個村莊,一名農政司學徒拿著圖冊,在村口搭起講台,對圍觀的村民說道:“這是皇上親自指導的種植方法,不僅能提高收成,還能保護土地。大家照著試試,保證能見效!”
村民們將信將疑,但還是按照圖冊的指導開始嚐試。幾個月後,村裏的田地也逐漸恢複了生機。
“這真是神了!以後咱就按皇上教的來種!”一名村民興奮地說道。
隨著各地試點的推進,“旱穗”的推廣速度大大加快。更多的地方開始應用山西和湖廣的成功經驗,糧食產量顯著提升。全國糧倉儲備也因此更加充實,為應對未來的不測提供了保障。
崇禎收到地方的反饋報告後,感慨萬分。他在朝會上說道:“今日的成果,離不開地方官員與百姓的共同努力。朕希望,未來的大明,不再有饑荒,不再有貧困。”
朝堂內群臣齊聲迴應:“陛下聖明!”
隨著“旱穗”的全麵推廣,糧食增產的效應逐步顯現。原本因天災和士紳囤糧導致的糧價波動迅速趨於平穩。朝廷在主要糧食市場推行固定區間價格政策,百姓的生活負擔明顯減輕。
在京城的一處集市上,一名年輕婦女提著米袋,滿臉歡喜地說道:“以前一石米都快買不起,現在便宜了不少,家裏人也能多吃點了!”
旁邊的商人附和道:“聽說這是皇上的“旱穗”和糧倉政策,朝廷做得好,咱們日子才好過!”
百姓的支持聲從集市傳向更遠的地方,讓朝廷的威信進一步鞏固。
為了表彰試點地區的成效,崇禎下令在河南、山西等地豎立“改革之碑”,銘刻成功經驗與參與者的名字。這一決定不僅激勵了地方官員和百姓,也成為大明改革曆史上的重要象征。
在河南的一處碑前,一名年輕的農政司官員站在碑下,眼神充滿了驕傲與敬意。他低聲說道:“這是屬於百姓和朝廷的共同勝利。”
夜晚,崇禎獨自坐在乾清宮內的書案前。他的目光落在輿圖上,那些標記著成功推廣高產作物的省份像一顆顆明亮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