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密謀的暗流
我用現代知識拯救大明 作者:泥巴超酷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朝堂之上,氣氛空前凝重。新生代官員的崛起和改革的推進逐漸撼動了原有的權力結構,讓一部分人無比焦慮。以周延儒為首的頑固派,聯合宦官勢力,試圖發動一次最後的阻擊。
夜幕降臨,一個別院府邸內,一群人正在談話。
“我們不能再等下去了。”周延儒聲音低沉,但話語中透著焦急,“葉知秋和那些年輕人正在瓦解我們的根基。如果再不采取行動,遲早會被清算。”
“但他們手握改革大義,背後還有陛下支持。我們貿然行動,隻會自取滅亡。”一名士紳謹慎地說道。
“陛下的支持並非不可動搖。”另一名宦官冷笑,“我們隻需在關鍵時刻製造足夠的動亂,讓陛下懷疑這些改革者的能力,他就不得不收迴權力。”
“不錯。”周延儒點頭,“我們可以挑撥改革派與地方之間的矛盾,製造混亂。同時,聯合朝中反對改革的人,向陛下施壓。”
眾人紛紛點頭,一場陰謀正在醞釀中。
夜色如墨,清冷的月光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禦書房內卻依然燈火通明。崇禎端坐在書案前,麵前的心鏡術緩緩展開。金色的光芒在空氣中投射出一幅動態畫麵,如流水般清晰,卻帶著某種不真實的神秘感。
王安立於一旁,低聲匯報:“陛下,清流最近動作頻繁,尤其是周延儒,已與宦官勢力接觸多次。他們試圖在即將到來的大朝會上聯手,阻擊改革。”
“哦?”崇禎的聲音淡然,但目光中卻帶著一絲寒意,“他們想如何阻擊?”
“據我們截獲的情報,周延儒計劃在大朝會上散布對改革的不利言論,挑撥陛下對地方新政的信任。同時,他們私下安排了一些地方勢力製造小範圍動亂,意圖證明改革導致了局勢失控。”指揮使謹慎地補充道,“宦官則通過朝廷內的資源網絡,暗中煽動部分中立官員轉而支持頑固派。”
崇禎冷笑一聲:“這些人,真是冥頑不靈。”
“玄天策,分析周延儒與宦官勢力的計劃。”崇禎下達指令。
玄天策頓時投射出一幅場景:周延儒府邸內燈火通明,幾名身影模糊的士紳和宦官圍坐在一張長桌旁,正在低聲密談。
“改革已經威脅到我們的生存,如果不盡快行動,後果不堪設想。”周延儒的聲音透著急迫,“我們必須在朝堂上抓住最後的機會。”
“陛下對葉知秋等新生代官員極為信任,隻靠言辭恐怕無法打動他。”一名士紳低聲說道。
“所以才需要地方的配合。”另一名宦官冷笑,“隻要我們製造出足夠的混亂,讓陛下懷疑這些改革者的能力,削弱他們的權力指日可待。”
“具體怎麽做?”周延儒追問。
“我們已經安排了幾處地方小範圍騷亂,謠言也正在傳播。隻要時機成熟,陛下自然會對改革失去耐心。”
整個場景被係統清晰地記錄下來,崇禎麵無表情地注視著每一個畫麵,眼中寒意漸濃。
係統的畫麵一轉,另一個場景浮現:曹化淳正在密室內與一名暗影中人交談。
“周延儒那邊已經安排好了,接下來就看我們如何在朝堂上發力。”曹化淳說道,語氣中帶著不屑,“那些新生代,不過是一群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怎麽可能撐得住?”
“但陛下的態度始終是關鍵。他們成功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陛下的支持。”暗影中人低聲迴應,“如果不能動搖陛下,我們的行動就沒有意義。”
曹化淳出一抹陰冷的笑意:“陛下也不過是人,看到局勢不穩,他自然會動搖。到時候,我們隻需推波助瀾。”
玄天策記錄下的每一句話都讓崇禎的目光愈發冷冽。
“這群烏合之眾倒是精明,曹化淳真的是百足之蟲啊留他一命還不知足,想當第二個魏忠賢嗎。”崇禎輕聲說道,但語氣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可惜,他們不了解朕,更低估了朕的決心。”
合上心鏡術,崇禎目光看向王安:“這些證據足夠讓他們在朝堂上無地自容。”
“陛下,那我們是否立即采取行動?”王安試探性地問。
“不急。”崇禎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冷笑,“朕要他們在朝堂上自取其辱,再親手揭穿他們的圖謀。隻有這樣,才能徹底壓製這些人,讓他們不敢再妄動。”
他隨即吩咐:“玄衛繼續密切監視頑固派的動向,確保他們的每一步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同時,提前調動禁軍,一旦他們試圖在地方製造混亂,立即平息。”
指揮使領命,退下後迅速展開部署。
夜深人靜,崇禎獨自站在禦書房的窗前,俯瞰著寧靜的紫禁城。
“東林黨的掙紮,是改革的必經之路。”他低聲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冷峻,“朕需要的,不僅是平息這場風波,還要讓所有人看到,新生代和改革的力量,足以壓倒一切阻力。”
他的目光越過宮牆,似乎穿透了黑夜,看向了更遠的未來。
“葉知秋等人正在地方展現出色的執行力,而朕將在朝堂上擊碎一切反對的聲音。”他握緊拳頭,目光堅定,“這場博弈,朕必勝無疑。”
夜風輕拂,崇禎轉身迴到書案前,提筆在奏折上寫下幾行字:“天道昭昭,改革乃國之本根,阻礙者,當清之。”
燈火映照下,他的身影顯得格外高大而孤獨。明天的朝會,不僅關乎他的皇權威望。也關乎大明的未來。
幾日後,皇城中,所有朝臣齊聚大殿。一場關於兩廣改革推演的大朝會正式開始。
周延儒率先站出,語氣懇切:“陛下,微臣以為,兩廣改革雖初見成效,但政策推行過急,已引發地方騷亂。若繼續這樣下去,隻怕會激化矛盾,動搖國本。”
他的言辭看似中正平和,但每一個字都在暗中挑撥改革的合理性。
“周大人此言有理。”另一名東廠官員附和,“如今地方士紳和百姓之間矛盾重重,若不加以調整,恐怕難以善後。”
朝堂上,支持頑固派的官員紛紛點頭,場麵一時傾向於反對改革的聲音。
站在一旁的年輕官員們臉色微變,但礙於場麵一時無法插話。他們轉頭看向崇禎,等待陛下的迴應。
崇禎緩緩站起,目光掃過朝堂,語氣淡然卻帶著一股壓迫感:“朕聽得出來,你們的擔憂,似乎是為了天下大局著想。”
周延儒心中一喜,以為皇帝動搖了。
然而,崇禎話鋒一轉,聲音中透出森冷:“可朕怎麽聽說,有人為了自己的私利,暗中勾結宦官,挑動地方騷亂,試圖阻撓改革?”
此言一出,朝堂內頓時一片嘩然。許多中立官員滿臉震驚,紛紛看向周延儒和他的黨羽。
“陛下,此言從何說起?”周延儒強作鎮定,聲音中卻帶著微微的顫抖,“微臣一心為國,絕無二心!”
“絕無二心?”崇禎冷笑一聲,揮手示意。
王安當即上前,呈上一卷密報和幾封信函,恭敬道:“陛下,這是周延儒等人密謀的證據,包括勾結宦官,指使地方士紳煽動騷亂的具體細節。”
崇禎接過信函,高聲讀出其中的內容。每一句都直指周延儒的罪行,朝堂內鴉雀無聲。
“周延儒,朕再問你一句,這些事情可是你所為?”崇禎目光如電,直視對方。
周延儒臉色煞白,癱坐在地上。他知道,一切都完了,玄衛比當初的錦衣衛更可怕,任何狡辯都無濟於事。
“陛下,老臣……一時糊塗,請陛下寬恕!”他跪地磕頭,試圖求得一線生機。
崇禎冷聲道:“你勾結宦官,煽動騷亂,意圖破壞改革,這是何等罪行!若朕寬恕你,又如何向天下交代?”
他揮手示意:“周愛卿,告老吧,其他涉案宦官和士紳,一律緝拿歸案!
大朝會的結果迅速傳遍朝野,頑固派的最後掙紮徹底失敗。這場勝利不僅穩固了改革派的地位,也讓崇禎對改革的信心更加堅定。
夜晚,禦書房內,崇禎翻閱著新生代官員們遞交的奏報,目光中帶著欣慰。
“朕的改革,絕不會因為幾個人的私欲而停滯。隻要有這些熱血的年輕人,天下就一定會改頭換麵。”
夜幕降臨,一個別院府邸內,一群人正在談話。
“我們不能再等下去了。”周延儒聲音低沉,但話語中透著焦急,“葉知秋和那些年輕人正在瓦解我們的根基。如果再不采取行動,遲早會被清算。”
“但他們手握改革大義,背後還有陛下支持。我們貿然行動,隻會自取滅亡。”一名士紳謹慎地說道。
“陛下的支持並非不可動搖。”另一名宦官冷笑,“我們隻需在關鍵時刻製造足夠的動亂,讓陛下懷疑這些改革者的能力,他就不得不收迴權力。”
“不錯。”周延儒點頭,“我們可以挑撥改革派與地方之間的矛盾,製造混亂。同時,聯合朝中反對改革的人,向陛下施壓。”
眾人紛紛點頭,一場陰謀正在醞釀中。
夜色如墨,清冷的月光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禦書房內卻依然燈火通明。崇禎端坐在書案前,麵前的心鏡術緩緩展開。金色的光芒在空氣中投射出一幅動態畫麵,如流水般清晰,卻帶著某種不真實的神秘感。
王安立於一旁,低聲匯報:“陛下,清流最近動作頻繁,尤其是周延儒,已與宦官勢力接觸多次。他們試圖在即將到來的大朝會上聯手,阻擊改革。”
“哦?”崇禎的聲音淡然,但目光中卻帶著一絲寒意,“他們想如何阻擊?”
“據我們截獲的情報,周延儒計劃在大朝會上散布對改革的不利言論,挑撥陛下對地方新政的信任。同時,他們私下安排了一些地方勢力製造小範圍動亂,意圖證明改革導致了局勢失控。”指揮使謹慎地補充道,“宦官則通過朝廷內的資源網絡,暗中煽動部分中立官員轉而支持頑固派。”
崇禎冷笑一聲:“這些人,真是冥頑不靈。”
“玄天策,分析周延儒與宦官勢力的計劃。”崇禎下達指令。
玄天策頓時投射出一幅場景:周延儒府邸內燈火通明,幾名身影模糊的士紳和宦官圍坐在一張長桌旁,正在低聲密談。
“改革已經威脅到我們的生存,如果不盡快行動,後果不堪設想。”周延儒的聲音透著急迫,“我們必須在朝堂上抓住最後的機會。”
“陛下對葉知秋等新生代官員極為信任,隻靠言辭恐怕無法打動他。”一名士紳低聲說道。
“所以才需要地方的配合。”另一名宦官冷笑,“隻要我們製造出足夠的混亂,讓陛下懷疑這些改革者的能力,削弱他們的權力指日可待。”
“具體怎麽做?”周延儒追問。
“我們已經安排了幾處地方小範圍騷亂,謠言也正在傳播。隻要時機成熟,陛下自然會對改革失去耐心。”
整個場景被係統清晰地記錄下來,崇禎麵無表情地注視著每一個畫麵,眼中寒意漸濃。
係統的畫麵一轉,另一個場景浮現:曹化淳正在密室內與一名暗影中人交談。
“周延儒那邊已經安排好了,接下來就看我們如何在朝堂上發力。”曹化淳說道,語氣中帶著不屑,“那些新生代,不過是一群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怎麽可能撐得住?”
“但陛下的態度始終是關鍵。他們成功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陛下的支持。”暗影中人低聲迴應,“如果不能動搖陛下,我們的行動就沒有意義。”
曹化淳出一抹陰冷的笑意:“陛下也不過是人,看到局勢不穩,他自然會動搖。到時候,我們隻需推波助瀾。”
玄天策記錄下的每一句話都讓崇禎的目光愈發冷冽。
“這群烏合之眾倒是精明,曹化淳真的是百足之蟲啊留他一命還不知足,想當第二個魏忠賢嗎。”崇禎輕聲說道,但語氣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可惜,他們不了解朕,更低估了朕的決心。”
合上心鏡術,崇禎目光看向王安:“這些證據足夠讓他們在朝堂上無地自容。”
“陛下,那我們是否立即采取行動?”王安試探性地問。
“不急。”崇禎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冷笑,“朕要他們在朝堂上自取其辱,再親手揭穿他們的圖謀。隻有這樣,才能徹底壓製這些人,讓他們不敢再妄動。”
他隨即吩咐:“玄衛繼續密切監視頑固派的動向,確保他們的每一步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同時,提前調動禁軍,一旦他們試圖在地方製造混亂,立即平息。”
指揮使領命,退下後迅速展開部署。
夜深人靜,崇禎獨自站在禦書房的窗前,俯瞰著寧靜的紫禁城。
“東林黨的掙紮,是改革的必經之路。”他低聲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冷峻,“朕需要的,不僅是平息這場風波,還要讓所有人看到,新生代和改革的力量,足以壓倒一切阻力。”
他的目光越過宮牆,似乎穿透了黑夜,看向了更遠的未來。
“葉知秋等人正在地方展現出色的執行力,而朕將在朝堂上擊碎一切反對的聲音。”他握緊拳頭,目光堅定,“這場博弈,朕必勝無疑。”
夜風輕拂,崇禎轉身迴到書案前,提筆在奏折上寫下幾行字:“天道昭昭,改革乃國之本根,阻礙者,當清之。”
燈火映照下,他的身影顯得格外高大而孤獨。明天的朝會,不僅關乎他的皇權威望。也關乎大明的未來。
幾日後,皇城中,所有朝臣齊聚大殿。一場關於兩廣改革推演的大朝會正式開始。
周延儒率先站出,語氣懇切:“陛下,微臣以為,兩廣改革雖初見成效,但政策推行過急,已引發地方騷亂。若繼續這樣下去,隻怕會激化矛盾,動搖國本。”
他的言辭看似中正平和,但每一個字都在暗中挑撥改革的合理性。
“周大人此言有理。”另一名東廠官員附和,“如今地方士紳和百姓之間矛盾重重,若不加以調整,恐怕難以善後。”
朝堂上,支持頑固派的官員紛紛點頭,場麵一時傾向於反對改革的聲音。
站在一旁的年輕官員們臉色微變,但礙於場麵一時無法插話。他們轉頭看向崇禎,等待陛下的迴應。
崇禎緩緩站起,目光掃過朝堂,語氣淡然卻帶著一股壓迫感:“朕聽得出來,你們的擔憂,似乎是為了天下大局著想。”
周延儒心中一喜,以為皇帝動搖了。
然而,崇禎話鋒一轉,聲音中透出森冷:“可朕怎麽聽說,有人為了自己的私利,暗中勾結宦官,挑動地方騷亂,試圖阻撓改革?”
此言一出,朝堂內頓時一片嘩然。許多中立官員滿臉震驚,紛紛看向周延儒和他的黨羽。
“陛下,此言從何說起?”周延儒強作鎮定,聲音中卻帶著微微的顫抖,“微臣一心為國,絕無二心!”
“絕無二心?”崇禎冷笑一聲,揮手示意。
王安當即上前,呈上一卷密報和幾封信函,恭敬道:“陛下,這是周延儒等人密謀的證據,包括勾結宦官,指使地方士紳煽動騷亂的具體細節。”
崇禎接過信函,高聲讀出其中的內容。每一句都直指周延儒的罪行,朝堂內鴉雀無聲。
“周延儒,朕再問你一句,這些事情可是你所為?”崇禎目光如電,直視對方。
周延儒臉色煞白,癱坐在地上。他知道,一切都完了,玄衛比當初的錦衣衛更可怕,任何狡辯都無濟於事。
“陛下,老臣……一時糊塗,請陛下寬恕!”他跪地磕頭,試圖求得一線生機。
崇禎冷聲道:“你勾結宦官,煽動騷亂,意圖破壞改革,這是何等罪行!若朕寬恕你,又如何向天下交代?”
他揮手示意:“周愛卿,告老吧,其他涉案宦官和士紳,一律緝拿歸案!
大朝會的結果迅速傳遍朝野,頑固派的最後掙紮徹底失敗。這場勝利不僅穩固了改革派的地位,也讓崇禎對改革的信心更加堅定。
夜晚,禦書房內,崇禎翻閱著新生代官員們遞交的奏報,目光中帶著欣慰。
“朕的改革,絕不會因為幾個人的私欲而停滯。隻要有這些熱血的年輕人,天下就一定會改頭換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