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騷亂初現
我用現代知識拯救大明 作者:泥巴超酷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擴展試點後,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兩廣各地鋪開。減稅、清賦、整頓吏治的政策初見成效,但利益的調整從來伴隨著陣痛。地方的舊勢力,尤其是依靠剝削積累財富的士紳階層,對這些措施的推進尤為抵觸,甚至在部分地區挑動民間製造騷亂。
傍晚時分,葉知秋剛結束一天的公文處理,便接到了緊急情報。
“總督大人,臨水縣的幾個鄉鎮發生了騷亂!有人煽動村民反對減稅政策,謠傳朝廷此舉是為了掠奪糧食!”
葉知秋眉頭一皺,目光冷厲:“這明顯是有人在背後搗鬼。臨水縣的百姓本就生活困苦,如今卻成了被利用的工具。”
“是的,大人。”一名幕僚說道,“根據情報,那些鄉鎮的士紳最近私下活動頻繁,極可能是這次騷亂的幕後推手。”
葉知秋冷笑一聲,語氣中帶著堅定:“不論是誰,敢阻撓改革,就要付出代價。”
騷亂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兩廣,朝廷派駐的年輕官員立即進入戒備狀態。他們迅速組成小隊,深入受影響的村莊,與百姓麵對麵溝通,同時查清幕後黑手。
張子嶽是葉知秋親自提拔的一名年輕縣令,他性格沉穩,有著極強的執行力。接到指令後,他第一時間趕往臨水縣的鬧事鄉鎮。
“鄉親們!”他站在村口的高台上,麵對聚集的村民,毫不怯場,“朝廷推行改革,是為了讓你們日子好過!那些散播謠言的人,他們真正的目的你們想過沒有嗎?”
台下的村民麵麵相覷,有些人仍然神色警惕:“大人,我們不懂這些。可為什麽說是減稅,地裏的糧還是被收走了?”
張子嶽耐心地解釋:“糧被收走,是那些貪官汙吏和士紳勾結,把原本減免的稅賦變成了自己的收入。這種害群之馬,朝廷絕不會姑息。”
說完,他命人當場展示從士紳家中搜出的賬本和贓物,並宣讀葉知秋的命令:立即退還村民被掠奪的糧食和財物。
一輛輛滿載糧食的馬車駛入村中,村民們看著熟悉的糧袋,紛紛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真的是我們的糧!”一位老人顫抖著上前,摸著糧袋失聲痛哭。
張子嶽繼續說道:“總督大人說過,朝廷是你們的靠山,隻要你們相信我們,我們就一定會為你們做主。”
短短幾天時間,鄉鎮內的局勢迅速平息。張子嶽不但穩定了民心,還將煽動騷亂的幾名士紳帶迴了縣城問罪。
臨水縣騷亂的迅速平息固然是一場勝利,但地方士紳根深蒂固的勢力,不可能因一場短暫的挫敗就徹底偃旗息鼓。要讓改革真正落地,他必須從製度和行動兩方麵同時下手。
迴到總督府後,葉知秋召集了兩廣地區的主要官員,以及新近派駐的年輕官員,召集到一起,他先將臨水縣處理騷亂的經驗總結分享給在座的每一位官員。
“鄉親們不是我們的敵人,他們之所以站在錯誤的一邊,是因為有人故意誤導他們。”葉知秋的聲音沉穩而有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些誤導者,同時通過實際行動讓百姓看到朝廷的誠意。”
他隨即提出了三項明確的原則:“其一,凡是出現謠言和騷亂的地方,必須快速掌握真相。時間拖得越久,民心越容易被動搖,局麵就越難控製。其二,公開透明地處理所有與騷亂相關的案件。不論涉及到的官員、士紳背景多深厚,隻要有確鑿的證據,便立即處理,絕不姑息。其三,政策宣傳必須下沉到鄉村。我們不能指望每一位百姓都能讀懂政令,但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明白改革對他們的好處。”
他目光環視全場,語氣嚴厲:“記住,這場改革不是為了權貴,而是為了百姓為了大明的根基。如果你們連百姓都無法說服,這改革注定失敗。”
葉知秋將這三項原則細化為具體的執行計劃,並成立了兩個專門小組。
情報小組負責追蹤謠言的來源和傳播路徑。他們深入到各個縣城和鄉村,秘密搜集士紳的動向以及可能存在的煽動性活動。通過這些情報,葉知秋迅速掌握了哪些人是騷亂的幕後推手,以及他們采取了哪些手段。
“那些喜歡在背後挑事的士紳,最怕的是曝光。”葉知秋冷笑道,“他們利用百姓的愚昧,隱匿在暗處。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他們拉到明處,讓百姓看清楚他們的嘴臉。”
宣傳小組則由一批擅長溝通的年輕官員組成。他們走村串戶,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向百姓解釋改革的真正意義,同時針對地方士紳散布的謠言,逐條反駁。
一名年輕官員在某鄉村演講時說道:“朝廷的減稅令,是為了讓大家的負擔減輕。如果有誰說這是為了掠奪糧食,那他一定是在騙你們。你們的糧食被搶走,是誰搶的?是那些假借官府之名的士紳和胥吏。”
為了讓百姓更加信服,這些官員還帶上了減稅後實際退還的糧食賬單和物資清單,讓村民親眼看到改革的成效。
僅僅防守還不足以贏得這場改革的勝利。葉知秋決定發起主動攻勢,對煽動騷亂的幕後黑手進行雷霆打擊。
他親自派遣一支秘密調查隊,直插幾位嫌疑士紳的莊園,搜出大量私吞的賑災糧以及用以煽動騷亂的偽造文書。
麵對這些鐵證,葉知秋命人將幾名涉事士紳押送到城中心,當眾宣讀他們的罪行。隨後,他命人當場處置涉案胥吏,將贓款糧食退還給村民。
這一舉措如同驚雷,瞬間震懾了地方的其他士紳。他們意識到,這位總督並非隻會紙上談兵,而是有著真正的執行力和魄力。
在這場風波中,百姓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原本對改革抱有懷疑甚至抵觸的村民們,看到了朝廷的誠意和行動。他們紛紛湧到村口,感謝葉知秋和朝廷官員。
一位年輕的村婦抱著孩子說道:“總督大人,我們都聽說了您的話。隻要朝廷為我們百姓做主,我們一定不會聽那些壞人的謊話。”
葉知秋輕輕拍了拍孩子的頭,笑著迴答:“朝廷一直在為你們做主,隻要你們相信我們,我們一定會讓你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深夜,葉知秋在書房內整理當天的處理結果。一份份文件擺在他麵前,既是成果,也是下一步改革的基礎。
“改革越深入,遇到的阻力就越大。”他低聲自語,眼神中卻透著決心,“但隻要能贏得民心,這些阻力終究會化解。”
他提筆寫下一封奏折,向崇禎匯報近期的改革進展,並請求進一步加派精銳官員協助推進改革。他知道,隻有更強的支持,才能讓這場改革深入到底。
京城內,崇禎收到兩廣的最新奏報。奏報中,不僅詳細匯報了臨水縣騷亂的處理過程,還附上了一些村民寫給朝廷的感謝信。
“陛下,新任總督葉知秋展現了出色的能力,幾位年輕官員也都表現得可圈可點。”內閣大臣說道。
崇禎點了點頭,麵露欣慰之色:“年輕人的銳氣和擔當,是朝廷最需要的。葉知秋不負所托,朕心甚慰。”
他隨即下令:“立即批複兩廣,給予葉知秋和他的團隊更大的權力,同時派遣更多年輕官員協助改革。”
盡管騷亂被平息,但地方士紳顯然不甘心失敗。在一次秘密聚會上,他們再次商議對策。
“葉知秋和他的那些小官確實不好對付。”一名老士紳低聲說道,“但若任由他們改革下去,我們遲早會被徹底清算。”
“所以,我們要轉移目標。”另一人陰險地說道,“直接針對百姓太容易暴露,不如從官員內部入手,製造分裂。”
傍晚時分,葉知秋剛結束一天的公文處理,便接到了緊急情報。
“總督大人,臨水縣的幾個鄉鎮發生了騷亂!有人煽動村民反對減稅政策,謠傳朝廷此舉是為了掠奪糧食!”
葉知秋眉頭一皺,目光冷厲:“這明顯是有人在背後搗鬼。臨水縣的百姓本就生活困苦,如今卻成了被利用的工具。”
“是的,大人。”一名幕僚說道,“根據情報,那些鄉鎮的士紳最近私下活動頻繁,極可能是這次騷亂的幕後推手。”
葉知秋冷笑一聲,語氣中帶著堅定:“不論是誰,敢阻撓改革,就要付出代價。”
騷亂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兩廣,朝廷派駐的年輕官員立即進入戒備狀態。他們迅速組成小隊,深入受影響的村莊,與百姓麵對麵溝通,同時查清幕後黑手。
張子嶽是葉知秋親自提拔的一名年輕縣令,他性格沉穩,有著極強的執行力。接到指令後,他第一時間趕往臨水縣的鬧事鄉鎮。
“鄉親們!”他站在村口的高台上,麵對聚集的村民,毫不怯場,“朝廷推行改革,是為了讓你們日子好過!那些散播謠言的人,他們真正的目的你們想過沒有嗎?”
台下的村民麵麵相覷,有些人仍然神色警惕:“大人,我們不懂這些。可為什麽說是減稅,地裏的糧還是被收走了?”
張子嶽耐心地解釋:“糧被收走,是那些貪官汙吏和士紳勾結,把原本減免的稅賦變成了自己的收入。這種害群之馬,朝廷絕不會姑息。”
說完,他命人當場展示從士紳家中搜出的賬本和贓物,並宣讀葉知秋的命令:立即退還村民被掠奪的糧食和財物。
一輛輛滿載糧食的馬車駛入村中,村民們看著熟悉的糧袋,紛紛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真的是我們的糧!”一位老人顫抖著上前,摸著糧袋失聲痛哭。
張子嶽繼續說道:“總督大人說過,朝廷是你們的靠山,隻要你們相信我們,我們就一定會為你們做主。”
短短幾天時間,鄉鎮內的局勢迅速平息。張子嶽不但穩定了民心,還將煽動騷亂的幾名士紳帶迴了縣城問罪。
臨水縣騷亂的迅速平息固然是一場勝利,但地方士紳根深蒂固的勢力,不可能因一場短暫的挫敗就徹底偃旗息鼓。要讓改革真正落地,他必須從製度和行動兩方麵同時下手。
迴到總督府後,葉知秋召集了兩廣地區的主要官員,以及新近派駐的年輕官員,召集到一起,他先將臨水縣處理騷亂的經驗總結分享給在座的每一位官員。
“鄉親們不是我們的敵人,他們之所以站在錯誤的一邊,是因為有人故意誤導他們。”葉知秋的聲音沉穩而有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些誤導者,同時通過實際行動讓百姓看到朝廷的誠意。”
他隨即提出了三項明確的原則:“其一,凡是出現謠言和騷亂的地方,必須快速掌握真相。時間拖得越久,民心越容易被動搖,局麵就越難控製。其二,公開透明地處理所有與騷亂相關的案件。不論涉及到的官員、士紳背景多深厚,隻要有確鑿的證據,便立即處理,絕不姑息。其三,政策宣傳必須下沉到鄉村。我們不能指望每一位百姓都能讀懂政令,但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明白改革對他們的好處。”
他目光環視全場,語氣嚴厲:“記住,這場改革不是為了權貴,而是為了百姓為了大明的根基。如果你們連百姓都無法說服,這改革注定失敗。”
葉知秋將這三項原則細化為具體的執行計劃,並成立了兩個專門小組。
情報小組負責追蹤謠言的來源和傳播路徑。他們深入到各個縣城和鄉村,秘密搜集士紳的動向以及可能存在的煽動性活動。通過這些情報,葉知秋迅速掌握了哪些人是騷亂的幕後推手,以及他們采取了哪些手段。
“那些喜歡在背後挑事的士紳,最怕的是曝光。”葉知秋冷笑道,“他們利用百姓的愚昧,隱匿在暗處。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他們拉到明處,讓百姓看清楚他們的嘴臉。”
宣傳小組則由一批擅長溝通的年輕官員組成。他們走村串戶,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向百姓解釋改革的真正意義,同時針對地方士紳散布的謠言,逐條反駁。
一名年輕官員在某鄉村演講時說道:“朝廷的減稅令,是為了讓大家的負擔減輕。如果有誰說這是為了掠奪糧食,那他一定是在騙你們。你們的糧食被搶走,是誰搶的?是那些假借官府之名的士紳和胥吏。”
為了讓百姓更加信服,這些官員還帶上了減稅後實際退還的糧食賬單和物資清單,讓村民親眼看到改革的成效。
僅僅防守還不足以贏得這場改革的勝利。葉知秋決定發起主動攻勢,對煽動騷亂的幕後黑手進行雷霆打擊。
他親自派遣一支秘密調查隊,直插幾位嫌疑士紳的莊園,搜出大量私吞的賑災糧以及用以煽動騷亂的偽造文書。
麵對這些鐵證,葉知秋命人將幾名涉事士紳押送到城中心,當眾宣讀他們的罪行。隨後,他命人當場處置涉案胥吏,將贓款糧食退還給村民。
這一舉措如同驚雷,瞬間震懾了地方的其他士紳。他們意識到,這位總督並非隻會紙上談兵,而是有著真正的執行力和魄力。
在這場風波中,百姓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原本對改革抱有懷疑甚至抵觸的村民們,看到了朝廷的誠意和行動。他們紛紛湧到村口,感謝葉知秋和朝廷官員。
一位年輕的村婦抱著孩子說道:“總督大人,我們都聽說了您的話。隻要朝廷為我們百姓做主,我們一定不會聽那些壞人的謊話。”
葉知秋輕輕拍了拍孩子的頭,笑著迴答:“朝廷一直在為你們做主,隻要你們相信我們,我們一定會讓你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深夜,葉知秋在書房內整理當天的處理結果。一份份文件擺在他麵前,既是成果,也是下一步改革的基礎。
“改革越深入,遇到的阻力就越大。”他低聲自語,眼神中卻透著決心,“但隻要能贏得民心,這些阻力終究會化解。”
他提筆寫下一封奏折,向崇禎匯報近期的改革進展,並請求進一步加派精銳官員協助推進改革。他知道,隻有更強的支持,才能讓這場改革深入到底。
京城內,崇禎收到兩廣的最新奏報。奏報中,不僅詳細匯報了臨水縣騷亂的處理過程,還附上了一些村民寫給朝廷的感謝信。
“陛下,新任總督葉知秋展現了出色的能力,幾位年輕官員也都表現得可圈可點。”內閣大臣說道。
崇禎點了點頭,麵露欣慰之色:“年輕人的銳氣和擔當,是朝廷最需要的。葉知秋不負所托,朕心甚慰。”
他隨即下令:“立即批複兩廣,給予葉知秋和他的團隊更大的權力,同時派遣更多年輕官員協助改革。”
盡管騷亂被平息,但地方士紳顯然不甘心失敗。在一次秘密聚會上,他們再次商議對策。
“葉知秋和他的那些小官確實不好對付。”一名老士紳低聲說道,“但若任由他們改革下去,我們遲早會被徹底清算。”
“所以,我們要轉移目標。”另一人陰險地說道,“直接針對百姓太容易暴露,不如從官員內部入手,製造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