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東林黨的被動
我用現代知識拯救大明 作者:泥巴超酷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河南,改革試點地區之一,這片曾因糧荒和賦稅問題而動蕩不安的土地,如今迎來了新的希望。崇禎派出的地方官員和玄衛記錄員收集了詳實的數據:
農戶的稅賦減輕三成,農民收入有所提高,許多人重新投入土地改良和基礎設施建設。
糧倉係統的重整使得糧食分配更加高效,不僅穩定了市場價格,還建立了充足的災備儲糧。
地方治安顯著改善,流民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重返家鄉務農者逐漸增多。
一份份詳細的報告匯集到了京城,崇禎在禦書房中翻閱著這些數據,目光中閃爍著欣慰的光芒。他緩緩放下折子,轉頭對王承恩說道:“試點改革已見成效,是時候讓朝廷和天下百姓都知道這一切了。”
數日後,朝會如期而至。乾清宮內,大臣們站列兩旁,崇禎端坐於龍椅之上,神情平靜而威嚴。內侍走到殿中,捧著一份厚厚的奏報,恭敬地呈上:“陛下,這是河南改革試點的最新成果,請陛下過目。”
崇禎接過奏報,目光掃過眾臣,語氣平靜卻充滿力量:“朕今日召諸位,是為了將河南試點的實際成效呈現給朝廷。此改革,關係到百姓疾苦,事關大明未來。朕希望每一位官員,都能認真聽取。”
他揮手示意,內侍開始大聲宣讀奏報。
糧倉改革的成效:改革後糧倉製度更加透明,地方儲糧增加了兩成,市場價格波動大幅減小。
稅負調整的成果: 農民稅賦減輕,每戶平均節省兩鬥糧,重新投入農田建設者人數增長三成。
地方秩序的恢複:曾一度出現動蕩的地區,犯罪率下降,村鎮複蘇,貿易往來漸漸活躍。
奏報的宣讀如同一道響雷,震撼了整個朝堂。原本試圖再度質疑改革的東林黨成員,此刻卻無從開口。周延儒緊握著袖中手指,指節發白,他的目光閃動,試圖尋找任何漏洞,但報告中的數據詳實而精確,每一條都顯得無可挑剔。
一名頑固派官員忍不住低聲說道:“這些數據……難道都是真的?”
周延儒沒有迴答,他的臉色陰沉,額角隱隱滲出冷汗。
崇禎將一切盡收眼底,他目光微微一冷,淡淡開口:“朕知道,有些人曾質疑試點會擾亂地方,但事實已經證明,試點不僅穩定了地方秩序,還為百姓謀得了實利。諸位大人,還有何質疑?”
話音未落,整個朝堂一片寂靜。幾名中立派官員交換了目光,顯然已被奏報中的數據說服。
短暫的沉默後,一名中立派官員出列,恭敬地說道:“陛下英明,臣聽聞河南之地的確變化巨大。改革雖有陣痛,但顯然成效初顯。臣願繼續支持試點的推進。”
他的發言猶如破冰之錘,立刻引發更多中立派官員的響應。接連有幾人出列,紛紛表達了對試點改革的支持並提議進一步推廣至更多地區。
東林黨成員目睹這一切,麵麵相覷。錢謙益低聲說道:“現在不是反駁的時候,冷靜,等時機再行動。”他心裏明白,此刻的任何爭辯都隻會加劇東林黨的被動局麵。
看到朝堂上的風向轉變,崇禎適時開口,他的聲音低沉有力:“改革是為了大明的長遠穩定,朕深知其中的艱難。但正因為如此,朕才需要你們每一位大人,共同為這片江山努力。”
他轉頭看向葉知秋和幾名年輕官員:“河南的成功,離不開幾位愛卿的努力。朕希望你們能夠再接再厲,將改革試點的成果繼續擴大。”
葉知秋出列跪拜,神情堅定:“臣等必不負陛下所托!”
崇禎滿意地點頭:“很好,河南和山西的試點將作為模板,逐步推廣到其他地區。同時,朕要對試點中表現優異的地方官員予以嘉獎,以激勵各地推行改革。”
朝會散後,東林黨核心成員悄然聚集在周延儒的府邸中。房間內燈火通明,但氣氛沉悶如死水。周延儒端坐主位,麵色鐵青,雙手緊握茶盞,久久未發一言。
“今日朝堂之上,奏報將改革的成果呈現得如此完美,我們竟無法找到任何反駁的機會。”一名頑固派成員憤憤說道,語氣中充滿了壓抑的怒火。
另一人冷笑一聲,語調低沉:“改革的試點看似成功,但我們都清楚,所謂的‘數據’不過是朝廷用來塑造輿論的工具。河南的民生真如他們所說的那般改善?試點背後是否隱藏著未被揭露的問題?”
“夠了。”周延儒終於開口,語氣中透著威嚴,“無論奏報真假,我們必須承認,此刻的形勢對我們極為不利。試點的成功意味著陛下在朝堂上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若我們在這個時候貿然反擊,隻會讓我等清流陷入更深的被動。”
他環視在座的眾人,語氣越發低沉:“眼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隱忍。改革的路越走越深,必然會暴露出問題。隻要我們能找到瑕疵,哪怕是一絲裂縫,就能借機反撲。”
“隱忍?周大人,這難道就是我們的策略?”一名年輕官員不滿地問道,語氣中透著幾分急躁。
周延儒目光一冷,沉聲道:“隱忍不是退縮,而是等待。改革看似順利,但越是複雜的計劃,越容易在細節上出問題。地方上的士紳仍然對改革怨聲載道,百姓對稅製調整的適應需要時間。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機會。”
他停頓片刻,繼續說道:“尤其是河南和山西,試點的成效越被誇大,我們就越要盯緊這些地區。一旦出現問題,無論大小,都要立刻揭露出來。記住,東林黨決不能在這個時候失去耐心。”
眾人聞言,雖不甘心,卻不得不點頭應允。一名官員歎息道:“周大人所言極是。朝堂風向已偏向改革,頑抗隻會讓我們更加孤立。唯有伺機而動,才能扳迴一局。”
另一人咬牙說道:“既如此,我等當分頭行動,緊盯試點動向。隻要抓住一絲紕漏,就可在朝堂上掀起風波。”
周延儒點點頭,語氣嚴肅:“記住,我們的隱忍是為了積蓄力量,而非示弱。陛下步步緊逼,但他的棋局越大,風險也就越高。隻要我們找到突破口,他的改革計劃必將崩塌。”
散會後,周延儒獨自坐在書房中,凝視著燃燒的燭火,眼神深沉。他輕聲自語:“陛下,你以為奏報可以封住所有人的嘴,但真正的棋局從來不是靠一份折子定輸贏的。改革的路,隻會越走越險,我們總會等到失誤。”
窗外夜色漸濃,東林黨選擇了暫時的隱忍,但他們的不甘與焦灼,正在醞釀一場更大的波瀾。
夜晚,乾清宮內燈火通明,崇禎獨自站在窗前,俯瞰著沉寂的京城。他輕聲說道:“河南的成功隻是開始,但這已經足夠讓朕敲響勝利的第一聲號角。”
窗外夜色靜謐,而崇禎的目光卻透著鋒利的光芒。他知道,改革的道路仍充滿荊棘,但試點的初步成功,已經讓頑固的反對派失去了最重要的武器——質疑的正當性。
農戶的稅賦減輕三成,農民收入有所提高,許多人重新投入土地改良和基礎設施建設。
糧倉係統的重整使得糧食分配更加高效,不僅穩定了市場價格,還建立了充足的災備儲糧。
地方治安顯著改善,流民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重返家鄉務農者逐漸增多。
一份份詳細的報告匯集到了京城,崇禎在禦書房中翻閱著這些數據,目光中閃爍著欣慰的光芒。他緩緩放下折子,轉頭對王承恩說道:“試點改革已見成效,是時候讓朝廷和天下百姓都知道這一切了。”
數日後,朝會如期而至。乾清宮內,大臣們站列兩旁,崇禎端坐於龍椅之上,神情平靜而威嚴。內侍走到殿中,捧著一份厚厚的奏報,恭敬地呈上:“陛下,這是河南改革試點的最新成果,請陛下過目。”
崇禎接過奏報,目光掃過眾臣,語氣平靜卻充滿力量:“朕今日召諸位,是為了將河南試點的實際成效呈現給朝廷。此改革,關係到百姓疾苦,事關大明未來。朕希望每一位官員,都能認真聽取。”
他揮手示意,內侍開始大聲宣讀奏報。
糧倉改革的成效:改革後糧倉製度更加透明,地方儲糧增加了兩成,市場價格波動大幅減小。
稅負調整的成果: 農民稅賦減輕,每戶平均節省兩鬥糧,重新投入農田建設者人數增長三成。
地方秩序的恢複:曾一度出現動蕩的地區,犯罪率下降,村鎮複蘇,貿易往來漸漸活躍。
奏報的宣讀如同一道響雷,震撼了整個朝堂。原本試圖再度質疑改革的東林黨成員,此刻卻無從開口。周延儒緊握著袖中手指,指節發白,他的目光閃動,試圖尋找任何漏洞,但報告中的數據詳實而精確,每一條都顯得無可挑剔。
一名頑固派官員忍不住低聲說道:“這些數據……難道都是真的?”
周延儒沒有迴答,他的臉色陰沉,額角隱隱滲出冷汗。
崇禎將一切盡收眼底,他目光微微一冷,淡淡開口:“朕知道,有些人曾質疑試點會擾亂地方,但事實已經證明,試點不僅穩定了地方秩序,還為百姓謀得了實利。諸位大人,還有何質疑?”
話音未落,整個朝堂一片寂靜。幾名中立派官員交換了目光,顯然已被奏報中的數據說服。
短暫的沉默後,一名中立派官員出列,恭敬地說道:“陛下英明,臣聽聞河南之地的確變化巨大。改革雖有陣痛,但顯然成效初顯。臣願繼續支持試點的推進。”
他的發言猶如破冰之錘,立刻引發更多中立派官員的響應。接連有幾人出列,紛紛表達了對試點改革的支持並提議進一步推廣至更多地區。
東林黨成員目睹這一切,麵麵相覷。錢謙益低聲說道:“現在不是反駁的時候,冷靜,等時機再行動。”他心裏明白,此刻的任何爭辯都隻會加劇東林黨的被動局麵。
看到朝堂上的風向轉變,崇禎適時開口,他的聲音低沉有力:“改革是為了大明的長遠穩定,朕深知其中的艱難。但正因為如此,朕才需要你們每一位大人,共同為這片江山努力。”
他轉頭看向葉知秋和幾名年輕官員:“河南的成功,離不開幾位愛卿的努力。朕希望你們能夠再接再厲,將改革試點的成果繼續擴大。”
葉知秋出列跪拜,神情堅定:“臣等必不負陛下所托!”
崇禎滿意地點頭:“很好,河南和山西的試點將作為模板,逐步推廣到其他地區。同時,朕要對試點中表現優異的地方官員予以嘉獎,以激勵各地推行改革。”
朝會散後,東林黨核心成員悄然聚集在周延儒的府邸中。房間內燈火通明,但氣氛沉悶如死水。周延儒端坐主位,麵色鐵青,雙手緊握茶盞,久久未發一言。
“今日朝堂之上,奏報將改革的成果呈現得如此完美,我們竟無法找到任何反駁的機會。”一名頑固派成員憤憤說道,語氣中充滿了壓抑的怒火。
另一人冷笑一聲,語調低沉:“改革的試點看似成功,但我們都清楚,所謂的‘數據’不過是朝廷用來塑造輿論的工具。河南的民生真如他們所說的那般改善?試點背後是否隱藏著未被揭露的問題?”
“夠了。”周延儒終於開口,語氣中透著威嚴,“無論奏報真假,我們必須承認,此刻的形勢對我們極為不利。試點的成功意味著陛下在朝堂上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若我們在這個時候貿然反擊,隻會讓我等清流陷入更深的被動。”
他環視在座的眾人,語氣越發低沉:“眼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隱忍。改革的路越走越深,必然會暴露出問題。隻要我們能找到瑕疵,哪怕是一絲裂縫,就能借機反撲。”
“隱忍?周大人,這難道就是我們的策略?”一名年輕官員不滿地問道,語氣中透著幾分急躁。
周延儒目光一冷,沉聲道:“隱忍不是退縮,而是等待。改革看似順利,但越是複雜的計劃,越容易在細節上出問題。地方上的士紳仍然對改革怨聲載道,百姓對稅製調整的適應需要時間。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機會。”
他停頓片刻,繼續說道:“尤其是河南和山西,試點的成效越被誇大,我們就越要盯緊這些地區。一旦出現問題,無論大小,都要立刻揭露出來。記住,東林黨決不能在這個時候失去耐心。”
眾人聞言,雖不甘心,卻不得不點頭應允。一名官員歎息道:“周大人所言極是。朝堂風向已偏向改革,頑抗隻會讓我們更加孤立。唯有伺機而動,才能扳迴一局。”
另一人咬牙說道:“既如此,我等當分頭行動,緊盯試點動向。隻要抓住一絲紕漏,就可在朝堂上掀起風波。”
周延儒點點頭,語氣嚴肅:“記住,我們的隱忍是為了積蓄力量,而非示弱。陛下步步緊逼,但他的棋局越大,風險也就越高。隻要我們找到突破口,他的改革計劃必將崩塌。”
散會後,周延儒獨自坐在書房中,凝視著燃燒的燭火,眼神深沉。他輕聲自語:“陛下,你以為奏報可以封住所有人的嘴,但真正的棋局從來不是靠一份折子定輸贏的。改革的路,隻會越走越險,我們總會等到失誤。”
窗外夜色漸濃,東林黨選擇了暫時的隱忍,但他們的不甘與焦灼,正在醞釀一場更大的波瀾。
夜晚,乾清宮內燈火通明,崇禎獨自站在窗前,俯瞰著沉寂的京城。他輕聲說道:“河南的成功隻是開始,但這已經足夠讓朕敲響勝利的第一聲號角。”
窗外夜色靜謐,而崇禎的目光卻透著鋒利的光芒。他知道,改革的道路仍充滿荊棘,但試點的初步成功,已經讓頑固的反對派失去了最重要的武器——質疑的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