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城,一派祥和。


    劉禪、橋蕤策馬同行,在城中閑逛著。


    突然,劉禪似乎想到了什麽,冷不丁地對身側的橋蕤說道:“你兄長此番或許有性命之憂。”


    橋蕤聽後,麵露疑惑地看了過來:“殿下何出此言?我兄長又怎麽會有性命之危?”


    “兗州新任的刺史喚作劉岱,對吧?”


    “正是!”


    “聽說他頗有野心,一定要知會你兄長多多提防此人。”


    “殿下是說,這兗州刺史劉岱會加害吾兄?”


    橋蕤心中始終不信。


    要知道,他兄長可是手握重兵,又豈是尋常刺史所能對付得了的。


    別說刺史,就是州牧來了也未必管用。


    不過,劉岱此人還真不是尋常人物,雖然他統兵能力比孔融還差勁,但他政鬥水平相當高明。


    加上他與袁氏的關係非常密切,這讓橋瑁的處境堪憂。在劉禪的前世記憶中,橋瑁最終的確死在劉岱手上。


    至於原因,眾說紛紜。有傳言說是,橋瑁居功自傲,得罪了刺史。


    也有說法是,橋瑁拒絕借糧給劉岱,所以被砍了。


    以上這些說法,太過牽強,劉禪自然是不信的,他更傾向於自己的判斷,就是兩個字:奪權。


    兩人各自迴府後,劉禪看在橋蕤的麵子上,當即秘密安排了人手,令他們做好營救橋瑁的準備。


    臨淄王城,弘農王寢殿。


    劉禪與唐姬兩人小別勝新婚,接連幾番雲雨,一直折騰至深夜。


    不知不覺之中,唐姬已沉沉睡去。


    “看來她是真的累了。”劉禪看著唐姬熟睡的模樣,不禁心中莞然。


    劉禪能明顯感覺到,自他突破煉氣境以來,體能變得強大了許多,感知上也提升了一小截。隻要他屏氣凝神,就能輕鬆聽到方圓百米內的各種聲音。


    床榻上,身側的唐姬好像正在做著什麽美夢。


    隻見她輕輕翻了個身,下意識挽起劉禪的手臂,嘴角不經意間還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


    或許,有劉禪在身邊的日子,才會讓她真正感覺到安全。


    這段時間,也確實苦了她,不僅要照顧何太後,更要關注她們的處境。


    雖然劉禪留給她的書信之中,寫了一些囑咐,但具體如何實施,對她來說,依舊是個考驗。


    總的來說,她做得非常完美。甚至還利用唐、荀兩家的交情,成功為劉禪拉攏了荀彧。


    說起來,這荀彧還是唐姬的姑夫。


    也正因為這層關係,荀彧最終才選擇了劉禪,才同意帶領荀氏子弟棄冀州而投青州。


    雖然荀攸的勸說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卻沒有姻親來得有份量。


    這幾日,通過與荀氏族人的接觸,劉禪心中對世家豪門的態度也有所改觀。荀彧帶過來的這些人,大多都是荀氏八龍的後代,是有真才實學的。


    劉禪發現自己的認知似乎進入了一個誤區。


    他以前覺得世家豪門是吞噬大漢的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但這半年的經曆告訴他,正是這些世家豪門給他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像荀氏這樣有才幹的世家子弟,若出來做官,造福整個大漢,那又有何妨?


    像甄氏這樣願意幫助他劉禪起事的商賈富戶,又何嚐不能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或許,錯的不是世家豪門,而是人才的選拔機製。


    選賢任能,對於每一任當權者來說,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此刻的大漢,實施的是察舉製,就是由高級官員推薦任用的一種製度。


    一般來說,朝廷的三公九卿、州牧、刺史、郡守、列侯等一眾大佬才有推薦人才的資格。


    這就無法避免其中一些人出於私心,特意舉薦自己的門生故吏、親朋好友,於是便有了結黨營私。


    最終能上位的都是庸碌之輩,而真正有能力、有操守的士子卻無法獲得晉升。


    從此,大漢政治混濁,腐敗叢生,逐漸走向衰敗。


    皇帝被孤立,無法接觸和信任真正有才能的人,無奈之下隻能選擇外戚和宦官。任人唯親,而不看其才;親近小人,而疏遠賢臣。


    日積月累之下,帝國腐朽至極。一旦有人登高一唿,天下響應,則轟然倒塌。


    說到底還是用人出了問題。


    對於此時的大漢來說,察舉製度有著明顯的漏洞。


    “那又該如何彌補這個漏洞呢?”


    處於賢者時間的劉禪,正在思考這個高深的問題。


    劉禪轉而想到,順帝時期曾推行過的陽嘉新製。就是對察舉製進行了改革,引入考試機製。


    儒生察經學,文吏考章奏,一時間察選清平,湧現出許多賢才。


    與此同時,劉禪還想到了辦學,興百家之學,而不再隻局限於儒家。


    次日清晨。


    臨淄王城,顯陽殿。


    “臣等拜見殿下。”


    盧植領著一眾文臣武將,向劉禪行禮大拜。雖然眾人依舊稱唿他為殿下,實則早已視為主公。


    “眾愛卿平身。今日請諸位前來,實有要事商議。”


    緊接著,劉禪話鋒一轉:“本王想恢複稷下學宮,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殿下此舉甚善。”盧植當即表示讚同。


    昔日齊國的稷下學宮那可是相當輝煌,鼎盛時期幾乎容納了“諸子百家”中的各個學派。


    “學宮尚需祭酒、博士數名,諸位可有推薦?”


    “北海鄭玄對百家之學無所不通,可擔任祭酒。”孔融拱手朝劉禪推薦。


    “不知鄭公可願意擔任此職?”


    劉禪此前也曾去過書信一封,邀請鄭玄出仕,卻被婉拒了。他隻在信中推薦了幾位青州的才俊。


    “殿下當親自前往,以示誠意。”


    孔融雖然也不知鄭玄的心意,但他卻明白一點,對於這種名士,首先得把姿態拉滿,而劉禪隻是寫了封信,這也未免太過潦草。


    “也罷!孤當齋戒三日,親自前往。”


    “殿下可是想要融合昔日的鴻門都學?”說起辦學,盧植是沒有意見的,但他卻擔心劉禪學漢靈帝,亂辦學。


    “有何不可呢?召百家之才,為本王所用。”劉禪就是想要打破獨尊儒術的這種藩籬。


    “不可!昔日那些鴻都學子深受先帝寵信,許多人都在朝廷中樞任職,甚至封侯賜爵,最終搞得民怨沸騰。”


    盧植嚴厲反對,他可不想劉禪重走漢靈帝的老路。


    “盧師莫急,我也沒說讓他們任職啊!朝廷中的要職自然需要真正的賢才來擔任。”


    “那殿下的意思是?”


    “本王想辦的稷下學宮,更專注於術的研究,跟太學還是有所不同的。”在劉禪看來,太學更多的是為了入朝為官。


    盧植聽後,頓時稍稍放下心來。


    “至於學宮的博士,隻要具備某一項專長,都可以擔任。”劉禪接著又耐心解釋道:“如那沛郡的華佗,醫術高明,就可以來學宮擔任醫學博士。”


    “而本王的三位老師,也可為學宮博士。”


    眾人頓時眼前一亮,劉禪這麽一說,仿佛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這麽說,俺張飛也能當個武學博士啥的?”


    “哈哈……!”眾人哄堂大笑。


    唯有劉禪一臉正色地反問:“翼德所說的,又有何不可呢?若士卒們都學會了那丈八蛇矛,豈不是所向披靡?”


    “到時候,翼德可要不吝賜教啊!”


    “這是自然。”張飛當即拍了拍胸脯:“全包在俺身上。”


    經過眾人一番激烈的討論,稷下學宮的雛形初步搭建完成,隻待請鄭玄出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阿鬥穿越昭寧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樸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樸鴨並收藏阿鬥穿越昭寧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