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說的都是康熙年間對內對外硬方麵的麻煩,但對內從中華民族誕生之日開始,便有了一個令人頭疼的麻煩——黃河水患。明潘季馴所治理河患的故事還曆曆在目,治河地區的潘公祠也如同武侯祠一樣,在人們心中有所重量。
其實黃河並不是一個有感性的思維實體,也並非存心與中國人作難。它的問題一方麵是因為穿過了寧夏和內蒙古沙漠,還有經過黃土高坡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和黃土;另一方麵就是到達了孟津以後那麽地勢相對平坦,水流不快,泥沙沉積下來,越來越厚,河床也越來越高,隻能“改道”。
自東漢以後,治理河患的越來越多的河道官僚中的糊塗蛋,摒棄了大禹治水的“疏、浚、導、引”的四字方針,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去用因治水無果的鯀的辦法,非要去築堤來堵。而“改道”也就成了小規模、象征性的改一改罷了。
堤壩修築的越來越高,這樣就讓黃河的若幹個“澤”全被隔絕,最為可怕的是下流的若幹分水口也被堵了,這樣那麽多黃河之水往哪走呢?怎麽能不“發火”呢?
康熙繼位的時候,當時的黃河所走的路是和今天的地圖上黃河不一樣的。從順治朝到康熙初年的時候,黃河決口的事情一直不斷絕於河道的奏章中,其中康熙九年四月的時候那一次,尤其厲害,淮安、揚州兩府各縣(要知道現如今的黃河是不走這邊的)的土地被淹的所剩無幾,要知道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文明發達,農民以土地為最主要的收入甚至唯一收入,沒有收入的時候,佃農還需要交稅給地主,最後隻能成為逃難的難民,在沒有吃的時候,隻能是“民大饑,皆相食”。
既然有了水患,就治理唄。當時的河道總督叫王光裕,用的方法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搞了七八年之久,毫無功效,相信這七八年的時間裏,民眾是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的。
康熙十六年二月,王光裕被免職,即位河道總督的是靳輔。他是漢軍鑲黃旗的人,曾經擔任過安徽巡撫,本來他對治河沒有什麽研究,但為人處事穩紮穩打,想要把黃河治理好,並且物色到了一個浙江錢塘人陳潢。
靳輔從康熙十六年治河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十一年的時間裏,還是完成了不少的工程的。
首先,他在淮陰以東的黃河兩岸,修築了建築的堤壩,一直造到了距離海岸的隻有二十裏的地方。
其次,他加強了加強淮陰以西的堤壩,讓水能夠更為集中,更加有力的去衝刷河床的泥沙,這樣以後,黃河獲得了淮河的助力,居然能夠衝刷掉自身積累的泥沙,奔流到海不複迴。
再然後,他知道運河關係到了國家的漕運,不應該長時間因為黃河的問題而中斷,他除了修築運河的閘口以外,還花費了很多的銀子去加開了一段新河,稱為“中河”。在這項工程完成了以後,漕運也開始暢通了起來。
最後,為了保護黃河周邊各縣的農田,防止再次溢出來黃河的洪水,修築了許多的“減水壩”,在堤下開了若幹個小口,可以在方便的時候放水,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保護農田,甚至還可以在農田缺水的時候,給農田灌溉。
以上四項著實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此時,朝中直隸巡撫漢軍旗於成龍反對他,說他用錢太多,說“中河”並不能通行船隻,說“減水壩”會造成以後的決口(這著實是有罪推定了),總之,就是說他的治理方法不合理不正確。
康熙無奈之下,將靳輔召迴北京,在康熙二十七年三月讓他和於成龍等在宮裏的乾清門當麵辯論,康熙親自主持他們的這場辯論會。
靳輔的辦法雖然很對,但辯論卻失敗了,原因呢不是他不會說話,而是於成龍在北京這地界比他更有人附和。
靳輔被無辜免職,他的智囊陳潢也在押解北京的途中逝世了。康熙任命一個叫王新命作河道總督,一事無成,三年後被免職。康熙這個時候又想到了靳輔,靳輔無可奈何之下,隻好又來治河,幹了幾個月就積勞而死。
康熙讓於成龍試試,也是看看他是不是隻會嘴皮子,於成龍就很聰明,當時辯論的時候嘴上說了一堆妙法,結果真的上陣的時候,又用的全是靳輔的主意,把事情做的還算妥帖,康熙也就不說他什麽了,在康熙三十九年,於成龍死在了任上。
後續的治水工程,在康熙四十七年大功告成。黃河倒也懂事的很,不再害民,一直到了鹹豐六年,它繞過了淮河和運河,改道而走,在去山東入海,一直到了今天黃河的模樣。
其實黃河並不是一個有感性的思維實體,也並非存心與中國人作難。它的問題一方麵是因為穿過了寧夏和內蒙古沙漠,還有經過黃土高坡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和黃土;另一方麵就是到達了孟津以後那麽地勢相對平坦,水流不快,泥沙沉積下來,越來越厚,河床也越來越高,隻能“改道”。
自東漢以後,治理河患的越來越多的河道官僚中的糊塗蛋,摒棄了大禹治水的“疏、浚、導、引”的四字方針,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去用因治水無果的鯀的辦法,非要去築堤來堵。而“改道”也就成了小規模、象征性的改一改罷了。
堤壩修築的越來越高,這樣就讓黃河的若幹個“澤”全被隔絕,最為可怕的是下流的若幹分水口也被堵了,這樣那麽多黃河之水往哪走呢?怎麽能不“發火”呢?
康熙繼位的時候,當時的黃河所走的路是和今天的地圖上黃河不一樣的。從順治朝到康熙初年的時候,黃河決口的事情一直不斷絕於河道的奏章中,其中康熙九年四月的時候那一次,尤其厲害,淮安、揚州兩府各縣(要知道現如今的黃河是不走這邊的)的土地被淹的所剩無幾,要知道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文明發達,農民以土地為最主要的收入甚至唯一收入,沒有收入的時候,佃農還需要交稅給地主,最後隻能成為逃難的難民,在沒有吃的時候,隻能是“民大饑,皆相食”。
既然有了水患,就治理唄。當時的河道總督叫王光裕,用的方法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搞了七八年之久,毫無功效,相信這七八年的時間裏,民眾是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的。
康熙十六年二月,王光裕被免職,即位河道總督的是靳輔。他是漢軍鑲黃旗的人,曾經擔任過安徽巡撫,本來他對治河沒有什麽研究,但為人處事穩紮穩打,想要把黃河治理好,並且物色到了一個浙江錢塘人陳潢。
靳輔從康熙十六年治河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十一年的時間裏,還是完成了不少的工程的。
首先,他在淮陰以東的黃河兩岸,修築了建築的堤壩,一直造到了距離海岸的隻有二十裏的地方。
其次,他加強了加強淮陰以西的堤壩,讓水能夠更為集中,更加有力的去衝刷河床的泥沙,這樣以後,黃河獲得了淮河的助力,居然能夠衝刷掉自身積累的泥沙,奔流到海不複迴。
再然後,他知道運河關係到了國家的漕運,不應該長時間因為黃河的問題而中斷,他除了修築運河的閘口以外,還花費了很多的銀子去加開了一段新河,稱為“中河”。在這項工程完成了以後,漕運也開始暢通了起來。
最後,為了保護黃河周邊各縣的農田,防止再次溢出來黃河的洪水,修築了許多的“減水壩”,在堤下開了若幹個小口,可以在方便的時候放水,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保護農田,甚至還可以在農田缺水的時候,給農田灌溉。
以上四項著實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此時,朝中直隸巡撫漢軍旗於成龍反對他,說他用錢太多,說“中河”並不能通行船隻,說“減水壩”會造成以後的決口(這著實是有罪推定了),總之,就是說他的治理方法不合理不正確。
康熙無奈之下,將靳輔召迴北京,在康熙二十七年三月讓他和於成龍等在宮裏的乾清門當麵辯論,康熙親自主持他們的這場辯論會。
靳輔的辦法雖然很對,但辯論卻失敗了,原因呢不是他不會說話,而是於成龍在北京這地界比他更有人附和。
靳輔被無辜免職,他的智囊陳潢也在押解北京的途中逝世了。康熙任命一個叫王新命作河道總督,一事無成,三年後被免職。康熙這個時候又想到了靳輔,靳輔無可奈何之下,隻好又來治河,幹了幾個月就積勞而死。
康熙讓於成龍試試,也是看看他是不是隻會嘴皮子,於成龍就很聰明,當時辯論的時候嘴上說了一堆妙法,結果真的上陣的時候,又用的全是靳輔的主意,把事情做的還算妥帖,康熙也就不說他什麽了,在康熙三十九年,於成龍死在了任上。
後續的治水工程,在康熙四十七年大功告成。黃河倒也懂事的很,不再害民,一直到了鹹豐六年,它繞過了淮河和運河,改道而走,在去山東入海,一直到了今天黃河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