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再次陳述:“如果道家無為而治真的如此的好,為什麽最終被儒家所代替呢?我們都知道人是趨利避害的,時移世易,隻有符合適應社會需求的學派才會長久存在。所以,陳兄,我認為你的堅持並不正確。”
聽到諸葛亮的話,陳平臉色更加尷尬。他的臉上神情也變得局促不安,失去了先前的從容。
人群中的曹彰聽到了兩人辯論的內容,心中對諸葛亮的敏銳和智慧充滿了讚歎。
儒家和道家的理念辯論可以說是一個無底洞,具體細節比較複雜,完全理解和理順要花很長的時間和精力。
諸葛亮避重就輕,抓住了時代變遷和道家被逐漸現實拋棄的這個思路,揭示了不同學派之間的區別,堪稱一種高明的辯論技巧,一下子就辯駁的陳平無話可說。
陳平隻能悻悻地向諸葛亮行禮:“謝諸葛先生點撥。”隨後走下擂台。
潁川多名仕,但他們第一個出場的人,如此輕易地就被諸葛亮駁倒,還是讓在場的很多名仕大為驚訝。
很多人都露出了憤憤的表情,顯然是很不甘心,都有了躍躍欲試的想法。
“諸葛先生,我來請教一番。”人群中響起了一聲吆喝。
眾人一起轉頭向發出聲音的地方看去,卻都是露出了驚愕的神情,隨後人群中就響起了議論聲。
曹彰看到此人,也是微微動容,此人正是孔融。
曹彰知道孔融是孔子的後代,亦是儒學名仕,他沒想到以孔融的身份,竟然如此迫不及待的下場和諸葛亮進行辯論,足見所有人對於這場辯論會的重視。
曹操看到孔融第二個出場,也是微微點頭,關注地看著台上,期待著兩人精彩的辯論。
孔融穩穩地上台之後坐下,開口說道:“老夫孔融,今日代表儒家,來和孔明你探討一番。”
孔融一上來就端起了架子,氣場十足我,完全是一副前輩指點後輩的態度。
諸葛亮看到孔融下場,也是微微有些動容,但很快就平靜下來,起身恭敬地向孔融行禮:“晚生拜見孔少府,恭聽先生教誨。”
孔融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他說:“孔明,你說道家落後被儒家取代,這個觀點我也是讚同的。無為而治隻是道家的一個口號,實際上他們所做的卻是無所不為。”
“相比之下,我儒家的治國方案更加恰當,要以德治國、以禮行事,把道德作為標準,以禮製約行為,這是最適合治國的方式。”隨後,孔融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諸葛亮聽了孔融的話,卻忍不住發出了一聲輕笑。
孔融的臉色變了,不滿地說道:“孔明,為何如此無禮發笑?”
諸葛亮趕忙收斂笑容迴應道:“請孔少府恕我失禮,隻是聽到剛才您所言,讓我想起了一個活生生的失敗例子,才不由得失控發笑,請孔少府見諒。”
“什麽失敗的例子?”孔融追問著。
“宋公提到了儒家治國,讓我想起了前朝篡位的王莽,他推崇古製,以儒術治國,以達到禮治的效果。可最終的結果,反而是禮崩樂壞,造成天下大亂。儒家思想在他手裏異常失靈,最終導致了整個國家的崩潰。這難道不應該成為反思儒家思想是否適合治國的例子嗎?”
孔融的臉色隨之變黑,他實在沒想到自己的想法會被諸葛亮否定,他本以為諸葛亮反對道家,是尊崇儒家,他們是同道中人,可以相互討論。
但是現在,諸葛亮用前朝王莽的失敗舉例,讓他也是無法反駁。
諸葛亮博覽群書,通曉古今,看到孔融不再說話,馬上繼續補充道:“孔少府,前朝宣帝曾經說過,漢家治國以霸王道雜之,王霸兼用,這是先帝都認可的治國之道,您覺得這裏麵會有錯嗎?”
麵對諸葛亮的發問,孔融徹底地啞然了。
尤其是最後諸葛亮拿出先帝的話來辯駁自己,讓孔融無論怎麽說都是錯。
他沒有想到,自己第二個下場發難,最後的結果卻是被對方一番巧言雄辯,竟然說得自己無言以對。
他無奈地起身,輕歎了一口氣:“諸葛先生才思敏捷,通曉古今,見解之高,令老夫佩服,受教了!”
孔融說完,起身向台下走去。
諸葛亮起身恭敬地將孔融送下台。
人群中的曹彰看著孔融也被諸葛亮三言兩語就駁倒,對他更加欣賞,對於諸葛亮的觀點,他是完全認同的。
他認為約束社會靠的是法律和規範,而不是能被動搖和改變的人類感性,所以儒家思想絕對不是治理國家的好方法。
大儒孔融也被諸葛亮駁倒,讓在場的各路名仕們都受到了一定打擊,思量著自己是否具備和諸葛亮辯駁的資本,又該用什麽理論去和他辯論,一時間竟然沒人上台挑戰了。
看到沒人提問,曹操麾下的謀士們坐不住,程昱站了出來,直接開口說道:“諸葛先生,聽了您剛才的高論,在下深以為然。儒學的確是有其缺陷,凡事都靠自律,的確難以治國。如果凡事都靠德行感化,天下間哪裏還會有作奸犯科。”
“諸葛先生對儒家和道家都不推崇,莫非你推崇的是道家嗎?”程昱開口向諸葛亮詢問道。
諸葛亮麵不改色,平靜地迴答說:“秦國的暴政不就是法家治理的結果嗎?最終結果,是所有百姓的苦難和國家的混亂。僅僅依照法家,就會牢牢控製百姓,讓他們無法唿吸。如此治國策略,已經被證明是絕對失敗的治國之策,已經被掃入曆史塵埃中,我又怎麽會推崇這種思想?”
程昱聽了這番話,臉上的神情一向轉為了尷尬。
他本來以為諸葛亮反對儒家和道家,那就應該是選擇法家,自己故意發問,是想引諸葛亮入“圈套”,在加以駁斥。
沒想到,諸葛亮直接識破了他的意圖,否定了他的猜測,而且還用一句被證明失敗掃入曆史塵埃加以評論,就直接封死了程昱繼續開口的機會。
儒家、法家、道家三種思想都被諸葛亮駁斥,剩下的墨家、農家、雜家,自然也就不好再開口,相對而言,他們的思想也都在曆史上被證明過失敗。
春秋戰國時還是百家爭鳴,可後來卻隻剩下儒家,其他學說都慢慢消失,現在站出來去和諸葛亮辯論,分明是自取其辱了。
曹彰在人群中看著諸葛亮的表現,微微點頭,不得不說,這番舌戰群儒,絲毫不亞於《三國演義》中的描述,諸葛亮的見解和眼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就在此時,人群中又站出了一個人,高聲說道:“諸葛先生,你對諸子百家都持反對態度,那你認為的治國之策,應該是什麽呢?”
眾人一起定睛看去,發出這個疑問的人,正是曹植身邊的首席謀士——楊修!
聽到諸葛亮的話,陳平臉色更加尷尬。他的臉上神情也變得局促不安,失去了先前的從容。
人群中的曹彰聽到了兩人辯論的內容,心中對諸葛亮的敏銳和智慧充滿了讚歎。
儒家和道家的理念辯論可以說是一個無底洞,具體細節比較複雜,完全理解和理順要花很長的時間和精力。
諸葛亮避重就輕,抓住了時代變遷和道家被逐漸現實拋棄的這個思路,揭示了不同學派之間的區別,堪稱一種高明的辯論技巧,一下子就辯駁的陳平無話可說。
陳平隻能悻悻地向諸葛亮行禮:“謝諸葛先生點撥。”隨後走下擂台。
潁川多名仕,但他們第一個出場的人,如此輕易地就被諸葛亮駁倒,還是讓在場的很多名仕大為驚訝。
很多人都露出了憤憤的表情,顯然是很不甘心,都有了躍躍欲試的想法。
“諸葛先生,我來請教一番。”人群中響起了一聲吆喝。
眾人一起轉頭向發出聲音的地方看去,卻都是露出了驚愕的神情,隨後人群中就響起了議論聲。
曹彰看到此人,也是微微動容,此人正是孔融。
曹彰知道孔融是孔子的後代,亦是儒學名仕,他沒想到以孔融的身份,竟然如此迫不及待的下場和諸葛亮進行辯論,足見所有人對於這場辯論會的重視。
曹操看到孔融第二個出場,也是微微點頭,關注地看著台上,期待著兩人精彩的辯論。
孔融穩穩地上台之後坐下,開口說道:“老夫孔融,今日代表儒家,來和孔明你探討一番。”
孔融一上來就端起了架子,氣場十足我,完全是一副前輩指點後輩的態度。
諸葛亮看到孔融下場,也是微微有些動容,但很快就平靜下來,起身恭敬地向孔融行禮:“晚生拜見孔少府,恭聽先生教誨。”
孔融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他說:“孔明,你說道家落後被儒家取代,這個觀點我也是讚同的。無為而治隻是道家的一個口號,實際上他們所做的卻是無所不為。”
“相比之下,我儒家的治國方案更加恰當,要以德治國、以禮行事,把道德作為標準,以禮製約行為,這是最適合治國的方式。”隨後,孔融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諸葛亮聽了孔融的話,卻忍不住發出了一聲輕笑。
孔融的臉色變了,不滿地說道:“孔明,為何如此無禮發笑?”
諸葛亮趕忙收斂笑容迴應道:“請孔少府恕我失禮,隻是聽到剛才您所言,讓我想起了一個活生生的失敗例子,才不由得失控發笑,請孔少府見諒。”
“什麽失敗的例子?”孔融追問著。
“宋公提到了儒家治國,讓我想起了前朝篡位的王莽,他推崇古製,以儒術治國,以達到禮治的效果。可最終的結果,反而是禮崩樂壞,造成天下大亂。儒家思想在他手裏異常失靈,最終導致了整個國家的崩潰。這難道不應該成為反思儒家思想是否適合治國的例子嗎?”
孔融的臉色隨之變黑,他實在沒想到自己的想法會被諸葛亮否定,他本以為諸葛亮反對道家,是尊崇儒家,他們是同道中人,可以相互討論。
但是現在,諸葛亮用前朝王莽的失敗舉例,讓他也是無法反駁。
諸葛亮博覽群書,通曉古今,看到孔融不再說話,馬上繼續補充道:“孔少府,前朝宣帝曾經說過,漢家治國以霸王道雜之,王霸兼用,這是先帝都認可的治國之道,您覺得這裏麵會有錯嗎?”
麵對諸葛亮的發問,孔融徹底地啞然了。
尤其是最後諸葛亮拿出先帝的話來辯駁自己,讓孔融無論怎麽說都是錯。
他沒有想到,自己第二個下場發難,最後的結果卻是被對方一番巧言雄辯,竟然說得自己無言以對。
他無奈地起身,輕歎了一口氣:“諸葛先生才思敏捷,通曉古今,見解之高,令老夫佩服,受教了!”
孔融說完,起身向台下走去。
諸葛亮起身恭敬地將孔融送下台。
人群中的曹彰看著孔融也被諸葛亮三言兩語就駁倒,對他更加欣賞,對於諸葛亮的觀點,他是完全認同的。
他認為約束社會靠的是法律和規範,而不是能被動搖和改變的人類感性,所以儒家思想絕對不是治理國家的好方法。
大儒孔融也被諸葛亮駁倒,讓在場的各路名仕們都受到了一定打擊,思量著自己是否具備和諸葛亮辯駁的資本,又該用什麽理論去和他辯論,一時間竟然沒人上台挑戰了。
看到沒人提問,曹操麾下的謀士們坐不住,程昱站了出來,直接開口說道:“諸葛先生,聽了您剛才的高論,在下深以為然。儒學的確是有其缺陷,凡事都靠自律,的確難以治國。如果凡事都靠德行感化,天下間哪裏還會有作奸犯科。”
“諸葛先生對儒家和道家都不推崇,莫非你推崇的是道家嗎?”程昱開口向諸葛亮詢問道。
諸葛亮麵不改色,平靜地迴答說:“秦國的暴政不就是法家治理的結果嗎?最終結果,是所有百姓的苦難和國家的混亂。僅僅依照法家,就會牢牢控製百姓,讓他們無法唿吸。如此治國策略,已經被證明是絕對失敗的治國之策,已經被掃入曆史塵埃中,我又怎麽會推崇這種思想?”
程昱聽了這番話,臉上的神情一向轉為了尷尬。
他本來以為諸葛亮反對儒家和道家,那就應該是選擇法家,自己故意發問,是想引諸葛亮入“圈套”,在加以駁斥。
沒想到,諸葛亮直接識破了他的意圖,否定了他的猜測,而且還用一句被證明失敗掃入曆史塵埃加以評論,就直接封死了程昱繼續開口的機會。
儒家、法家、道家三種思想都被諸葛亮駁斥,剩下的墨家、農家、雜家,自然也就不好再開口,相對而言,他們的思想也都在曆史上被證明過失敗。
春秋戰國時還是百家爭鳴,可後來卻隻剩下儒家,其他學說都慢慢消失,現在站出來去和諸葛亮辯論,分明是自取其辱了。
曹彰在人群中看著諸葛亮的表現,微微點頭,不得不說,這番舌戰群儒,絲毫不亞於《三國演義》中的描述,諸葛亮的見解和眼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就在此時,人群中又站出了一個人,高聲說道:“諸葛先生,你對諸子百家都持反對態度,那你認為的治國之策,應該是什麽呢?”
眾人一起定睛看去,發出這個疑問的人,正是曹植身邊的首席謀士——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