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看到已經沒有人可以壓製諸葛亮,也就不得不親自出場了。
畢竟他是曹植身邊的首席謀士,曹丕和曹植辛苦經營才得到了一個中郎將的官職,現在諸葛亮寸功未立,隻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就也能獲得一個中郎將的職位,風頭要壓過曹植,楊修又怎能答應?
楊修開口的一句話,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一起起身跟著附和,高聲地向諸葛亮詢問著,語氣都不是很和善。
畢竟諸葛亮一番話把諸子百家都得罪了,而且他又這麽年輕,難免讓在場的人覺得沒麵子,現在終於有人拋出一個難題,自然都會不約而同地附和。
曹彰在人群中看著楊修,微微點頭,這小子的確是有兩把刷子,比起剛才發言的諸多名仕,楊修的思想意識要高明許多。
他不直接從某種學說去提出辯論,卻反問諸葛亮用何治國,是準備去抓諸葛亮話語中的問題,再進行辯駁,其實這才是最高明的一種辯論方法。
諸葛亮要如何迴應這個難題,才是展現他本領的地方。
畢竟發現問題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難,發現問題還能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高手。
諸葛亮若是迴答的好,自然是滿堂喝彩,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可若是被楊修抓到漏洞加以辯駁,那他之前所有的論點就變成了空談,也就會被一下擊落神壇。
曹彰滿懷期待地看著台上的諸葛亮,等著他針對楊修的問題,做出迴應。
場內的所有人也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諸葛亮,等著他再次開口……
諸葛亮看著所有人期待的目光,神情變得嚴肅認真起來。
“各位,其實治理國家就如同烹製一道小菜,看似簡單,其實卻非常困難,要想做好,需要花費很多的心思,又豈是一種思想,某一家的學說,就能以點概麵,全盤通用的?”
“我認為,治國之術,絕對不是某一家的學說,就可以涵蓋。而是要取百家之所長,兼而有之。在大方向上,可以采取外儒內法,王霸兼用。但在細節上,要有更為細致的安排。”
“身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了解民情,不知道人間疾苦,糧食如何增產,如何躲避各種天災,又是價值幾何,應該如何收稅,才能確保國庫的穩定,且不讓百姓陷入窮困,該如何平衡。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清楚的。”
“各種政策,不是紙上談兵,不是靠嘴來說,而是要走入民間,真正地細致入微去了解,才能針對當時的情況,製定出最為合理的為政方案。
“最根本的,就是要身體力行,腳踏實地,每日都有提高,有進步。”
“如果我們身為治理國家者,都能勤勞務實,才能真正讓百姓衣食富足,實現國泰民安,這就是我認為的治國之策!”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我說的這些,天下又何愁不治?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把心思都放在做實事上,而不是拘泥於以一家之言,去抨擊其他學說,能夠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何愁國家不興旺發達?”
說到最後的時候,諸葛亮直接站起了身。
他的身材本就高大,在正午的陽光照射下,顯得更加挺拔,且神采奕奕。
“要治理國家本就不該有學術之分,門戶之見,應該集各家之所長,勤奮務實。亮雖年輕,蒙司空和後將軍垂青,賜我軍師中郎將之職。在下除了在戰場上幫助後將軍出謀劃策,平定叛逆;更要在治國上集思廣益,安定民生,才不負司空和後將軍對我的信任。”
“亮在此也希望各位名家前輩,亦能拿出各自所學,放棄門戶、年齡的成見,盡心為國家、為司空和後將軍效命。亮在此替司空和後將軍謝過諸位了!”
諸葛亮的這番話說得慷慨激昂,卻又得體到位,既迴答了楊修的提問,也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更是安撫所有人,希望他們接受自己的身份,一起為曹氏家族效命,可謂是滴水不漏,給足所有人麵子的同時,也讓眾人無法再對自己的職務提出質疑。
他的這一番話,首先讓楊修無話可說,心中也對他充滿了欽佩。
這諸葛亮雖然年輕,但見識、眼界果然夠高,思想也有過人之處,難怪能得到曹彰的信任,將他舉薦到高位之上。
“先生高論,楊修受教,日後定當盡力輔助子建公子,全身心為司空效忠!”
到了這個時候,楊修已經無話可說,隻能是非常恭敬地向諸葛亮深施一禮,隨後向曹操表明忠心。
他本想引諸葛亮出現漏洞,然後將其駁倒。但現在諸葛亮的一番話,反而給他扣上了大帽子,讓他不得不進行附和。
這種感覺讓楊修心裏十分的不舒服,但卻又不得不順著對方的話往下接。這種憋屈的感覺,遠比當初對抗曹彰時,更讓他難受。
楊修的一番話,也讓在場的眾多名仕真正的見識到了諸葛亮的厲害。
他們此時才明白,諸葛亮是真的有治國安邦的能力,絕非隻會誇誇其談的狂生。
本來還站在人群中,準備上台和諸葛亮進行一番辯駁的劉曄,此時也徹底放棄了這個想法。
也徹底明白了曹彰為何會選擇諸葛亮做自己的首席軍師,他的見識、謀略,都遠在自己之上,此時他是徹底的心悅誠服。
其他的各路名仕,看到孔融、楊修先後敗下陣來,甚至都對諸葛浪表達了認可,也意識到自己上台,肯定也占不了便宜,紛紛選擇了退卻,隻能是跟著楊修一起,附和著諸葛亮的說話。
觀禮台上的曹操看著台上的諸葛亮,也是讚許地微微點頭,低聲對身邊的荀彧和郭嘉小聲說著:“文若、奉孝,後生可畏啊。難怪子文如此看重這個孔明,臥龍之名,看來是名不虛傳啊!”
荀彧和郭嘉一起點頭附和著:“此人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前途不可限量!未來可期!”
曹操讚許地點著頭:“子文看人的眼光真的可以,這次他可是得到了得力助手了!”
人群中的曹彰,看著台上意氣風發的諸葛亮,此時也是心中無比的欣慰和高興。
這場辯論大會,以諸葛亮的完勝而告終……
畢竟他是曹植身邊的首席謀士,曹丕和曹植辛苦經營才得到了一個中郎將的官職,現在諸葛亮寸功未立,隻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就也能獲得一個中郎將的職位,風頭要壓過曹植,楊修又怎能答應?
楊修開口的一句話,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一起起身跟著附和,高聲地向諸葛亮詢問著,語氣都不是很和善。
畢竟諸葛亮一番話把諸子百家都得罪了,而且他又這麽年輕,難免讓在場的人覺得沒麵子,現在終於有人拋出一個難題,自然都會不約而同地附和。
曹彰在人群中看著楊修,微微點頭,這小子的確是有兩把刷子,比起剛才發言的諸多名仕,楊修的思想意識要高明許多。
他不直接從某種學說去提出辯論,卻反問諸葛亮用何治國,是準備去抓諸葛亮話語中的問題,再進行辯駁,其實這才是最高明的一種辯論方法。
諸葛亮要如何迴應這個難題,才是展現他本領的地方。
畢竟發現問題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難,發現問題還能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高手。
諸葛亮若是迴答的好,自然是滿堂喝彩,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可若是被楊修抓到漏洞加以辯駁,那他之前所有的論點就變成了空談,也就會被一下擊落神壇。
曹彰滿懷期待地看著台上的諸葛亮,等著他針對楊修的問題,做出迴應。
場內的所有人也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諸葛亮,等著他再次開口……
諸葛亮看著所有人期待的目光,神情變得嚴肅認真起來。
“各位,其實治理國家就如同烹製一道小菜,看似簡單,其實卻非常困難,要想做好,需要花費很多的心思,又豈是一種思想,某一家的學說,就能以點概麵,全盤通用的?”
“我認為,治國之術,絕對不是某一家的學說,就可以涵蓋。而是要取百家之所長,兼而有之。在大方向上,可以采取外儒內法,王霸兼用。但在細節上,要有更為細致的安排。”
“身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了解民情,不知道人間疾苦,糧食如何增產,如何躲避各種天災,又是價值幾何,應該如何收稅,才能確保國庫的穩定,且不讓百姓陷入窮困,該如何平衡。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清楚的。”
“各種政策,不是紙上談兵,不是靠嘴來說,而是要走入民間,真正地細致入微去了解,才能針對當時的情況,製定出最為合理的為政方案。
“最根本的,就是要身體力行,腳踏實地,每日都有提高,有進步。”
“如果我們身為治理國家者,都能勤勞務實,才能真正讓百姓衣食富足,實現國泰民安,這就是我認為的治國之策!”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我說的這些,天下又何愁不治?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把心思都放在做實事上,而不是拘泥於以一家之言,去抨擊其他學說,能夠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何愁國家不興旺發達?”
說到最後的時候,諸葛亮直接站起了身。
他的身材本就高大,在正午的陽光照射下,顯得更加挺拔,且神采奕奕。
“要治理國家本就不該有學術之分,門戶之見,應該集各家之所長,勤奮務實。亮雖年輕,蒙司空和後將軍垂青,賜我軍師中郎將之職。在下除了在戰場上幫助後將軍出謀劃策,平定叛逆;更要在治國上集思廣益,安定民生,才不負司空和後將軍對我的信任。”
“亮在此也希望各位名家前輩,亦能拿出各自所學,放棄門戶、年齡的成見,盡心為國家、為司空和後將軍效命。亮在此替司空和後將軍謝過諸位了!”
諸葛亮的這番話說得慷慨激昂,卻又得體到位,既迴答了楊修的提問,也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更是安撫所有人,希望他們接受自己的身份,一起為曹氏家族效命,可謂是滴水不漏,給足所有人麵子的同時,也讓眾人無法再對自己的職務提出質疑。
他的這一番話,首先讓楊修無話可說,心中也對他充滿了欽佩。
這諸葛亮雖然年輕,但見識、眼界果然夠高,思想也有過人之處,難怪能得到曹彰的信任,將他舉薦到高位之上。
“先生高論,楊修受教,日後定當盡力輔助子建公子,全身心為司空效忠!”
到了這個時候,楊修已經無話可說,隻能是非常恭敬地向諸葛亮深施一禮,隨後向曹操表明忠心。
他本想引諸葛亮出現漏洞,然後將其駁倒。但現在諸葛亮的一番話,反而給他扣上了大帽子,讓他不得不進行附和。
這種感覺讓楊修心裏十分的不舒服,但卻又不得不順著對方的話往下接。這種憋屈的感覺,遠比當初對抗曹彰時,更讓他難受。
楊修的一番話,也讓在場的眾多名仕真正的見識到了諸葛亮的厲害。
他們此時才明白,諸葛亮是真的有治國安邦的能力,絕非隻會誇誇其談的狂生。
本來還站在人群中,準備上台和諸葛亮進行一番辯駁的劉曄,此時也徹底放棄了這個想法。
也徹底明白了曹彰為何會選擇諸葛亮做自己的首席軍師,他的見識、謀略,都遠在自己之上,此時他是徹底的心悅誠服。
其他的各路名仕,看到孔融、楊修先後敗下陣來,甚至都對諸葛浪表達了認可,也意識到自己上台,肯定也占不了便宜,紛紛選擇了退卻,隻能是跟著楊修一起,附和著諸葛亮的說話。
觀禮台上的曹操看著台上的諸葛亮,也是讚許地微微點頭,低聲對身邊的荀彧和郭嘉小聲說著:“文若、奉孝,後生可畏啊。難怪子文如此看重這個孔明,臥龍之名,看來是名不虛傳啊!”
荀彧和郭嘉一起點頭附和著:“此人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前途不可限量!未來可期!”
曹操讚許地點著頭:“子文看人的眼光真的可以,這次他可是得到了得力助手了!”
人群中的曹彰,看著台上意氣風發的諸葛亮,此時也是心中無比的欣慰和高興。
這場辯論大會,以諸葛亮的完勝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