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皇宮內一片靜謐,唯有禦書房內的燈火依舊明亮。皇帝坐在龍椅上,麵前是一張鋪開的朝廷勢力分布圖。燭光映照著他的臉龐,神色複雜。
內侍總管曹公公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伺候著。皇帝抬起頭,聲音低沉而平靜:“張維平最近的動靜不小啊。”
曹公公微微彎腰,恭敬道:“陛下,張相一方麵大力推動擴建皇宮的工程,另一方麵似乎正在對沈正華一派進行反擊。錦衣衛的動作也越來越多。”
皇帝微微一笑,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朕知道他對朕的猜忌,也知道沈正華那群書呆子的心思。滿朝文武,誰真心為朕著想,誰隻是想奪權,朕都看得清楚。”
曹公公小心翼翼地問道:“陛下,那張相之事,是否需要朕再暗中敲打敲打?”
皇帝擺擺手:“不用。張維平這個人雖有野心,但他暫時還需要朕的信任來穩固地位。朕要用他製衡清流,也要用清流牽製他。隻有這樣,朝堂才能在朕的掌控下運轉。”
曹公公遲疑了一下,又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最近似乎也在與沈正華走得較近。”
皇帝聞言,神色一冷:“太子終究是年輕氣盛,不懂朝堂之道。他以為聯絡清流就能穩固儲位,但卻不知,無論是張維平還是沈正華,他們的存在都是朕的一部分棋局。朕絕不會允許任何人破壞這個平衡,包括太子。”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眺望著深沉的夜色:“傳朕的旨意,明日設宴,召張維平、沈正華,還有太子前來。朕要親自敲打敲打他們,讓他們知道,朕才是這天下的真正主宰。”
曹公公連忙應聲,退下去傳旨。
待曹公公離開後,皇帝獨自站在窗前,沉思片刻,嘴角浮現一絲冷笑:“這天下,終究是朕的天下。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怎麽鬥,都是在為朕效力罷了。”
他重新走迴龍椅前,拿起一封密信,信上是邊疆傳來的最新消息。信中提到,邊疆的貪腐問題已被暗中調查,但線索卻未能直接指向張維平。皇帝沉思片刻,低聲道:“再讓他們鬥一陣子吧,等時機成熟,朕自然會一一收網。”
他將密信投入火盆,看著信紙在火中化為灰燼,眼神中透出一股深不可測的寒意。
清晨,太和殿的琉璃瓦在晨光中熠熠生輝,皇帝端坐於禦座之上,眉頭微皺。他手中握著一份密報,靜默許久。
“趙青雲,竟是李景榮的遺子。”皇帝低聲說道,語氣中既有些許感慨,也夾雜著一絲複雜的情緒。
太監總管小心翼翼地在一旁稟告:“陛下,此事已確認無誤。李青雲雖隱姓埋名多年,但並未做過任何不法之事。他潛心讀書,步入仕途,所作所為皆無可挑剔。”
皇帝放下密報,輕歎一聲:“李景榮當年確實得罪了許多人,但他畢竟是一代忠臣,為朝廷鞠躬盡瘁。如今,時過境遷,舊事不提,禍不及家人。”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望向遠處的皇宮內苑:“朕累了,天下之大,能平穩治理便是幸事。傳旨,命趙青雲即日起恢複李姓,賜名李青雲,以慰忠魂。”
太監總管連忙跪地:“陛下英明,奴才這就去傳旨。”
禦旨傳至翰林院時,李青雲正在翻閱一卷史冊。當他接過聖旨,聽到“恢複李姓”的內容時,手微微顫抖,心中五味雜陳。
“臣李青雲,叩謝皇恩!”他伏地叩首,聲音中有感激,也有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感。
許文端在一旁替他高興:“李兄,大喜啊!從今日起,你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以本名示人,這不僅是對你個人的肯定,更是對李家忠魂的一種告慰。”
李青雲起身,目光深邃:“我雖恢複了本姓,但此刻心中更感沉重。這是陛下的寬容,還是朝廷平衡權力的棋局之一?我李青雲若想真正告慰父親在天之靈,便需繼續努力,讓這天下有更多公道。”
許文端拍了拍他的肩膀:“李兄,無論如何,這是一大步。接下來,無論張黨還是清流,都會重新看待你。你當小心謹慎,步步為營。”
李青雲點點頭,眼中閃過一抹堅定:“多謝提醒,此心不敢稍懈。如今恢複本名,我的使命才剛剛開始。”
李青雲恢複本名的消息在朝堂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沈正華得知後,與李青雲私下相見。他捋須而笑:“李賢弟,如今你恢複了名號,朝堂之上,必有更多人關注你。但要記住,此名既是榮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李青雲拱手道:“沈大人教誨,晚生銘記於心。此次恩賜,或是陛下對我李家的認可,但張黨之勢未衰,未來之路恐怕更難走。”
沈正華神色一肅:“不錯。張維平恐怕不會輕易容忍你站穩腳跟。你需謹慎行事,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與此同時,張維平在得知此事後,冷笑不已。他坐在府邸書房中,手指輕輕敲擊著桌案。
“李景榮的遺子恢複本姓,嗬,這皇帝真是越來越看不清局勢了。”他對身旁的心腹說道,“不過如此也好,恢複本姓,就等於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目標。既然他已暴露身份,接下來,就該讓他明白,父債子償,是世間最公平的法則。”
心腹躬身道:“大人英明,此事當如何部署,還請明示。”
張維平目光陰冷,緩緩說道:“先試探,再布局,讓他知道,李景榮當年的下場,他李青雲也逃不過。”
夜深,李青雲獨自坐在書房中,燃起一盞燭火。他拿出父親的遺物——一卷舊竹簡,輕輕撫摸著。
“父親,青雲不才,今日終於得以光複李家之名。”他低聲自語,目光炯炯,“但這並非終點。青雲一定會繼續努力,讓您和李家重新得到應有的公道!”
他舉起一杯茶,對著窗外明月鄭重一拜。
夜深時分,翰林院的書房中燭火搖曳,趙青雲,也即如今恢複本姓的李青雲,提筆在白紙上書寫家書。他的筆勢略顯急切,心中壓抑的喜悅幾乎要溢於紙上。
“父母大人親啟:”兒青雲入京已有時日,此間幸蒙天恩,皇上欽賜恢複李姓,重歸本家,實為平生之幸。然此恩雖重,青雲深知家仇未雪,國事維艱,不敢懈怠。
鑒於目前情勢複雜,孩兒不得已暫隱此事於外,僅以筆墨告知二老及諸位恩師。待時機成熟,必親歸故裏,與諸親歡聚共慶……
李青雲停下筆,望著字裏行間透出的期盼與喜悅,腦海中浮現出養父趙老爺慈祥的笑容和趙夫人溫暖的話語。他想象著書信傳到趙府時,家人們欣慰的模樣,嘴角不由浮現一絲微笑。
書信幾日後傳迴趙府,趙老爺捧著信函,眼中滿是激動。他大聲念道:“恢複李姓!這是皇上親賜的恩典啊!咱們青雲真是出息了!”
趙夫人雙手合十,感慨萬千:“老爺,這孩子的命運真是多舛,可如今總算熬出了頭。皇恩浩蕩,也不負我們這些年的栽培。”
一旁的宋懷玉接過信件,反複端詳,眼圈微紅:“青雲哥哥恢複李姓,他該有多開心啊……”她抿了抿嘴,內心既是歡喜,又是隱隱的擔憂。
趙老爺笑著安慰道:“懷玉,這可是大喜事!但也如青雲信中所言,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咱們在家隻需靜待他的好消息。”
徐子謙收到信後,拍案而起:“果然不負我當年教誨!此事雖是皇恩,但青雲這孩子的才華與堅持才是真正的根本。”
周淩風讀罷信,嘴角浮現一絲欣慰的笑容:“恢複本姓,重振門楣,這孩子終於走到了這一步。但接下來,恐怕還有更多風浪在等著他。”
趙夫人更是特意吩咐下人,備下青雲愛吃的菜肴,清掃他的書房:“雖說他還在京城,但我們要時刻準備著,等他迴來,好好慶賀一番。”
趙老爺叮囑道:“現在的青雲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青雲,他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們這邊不需要給他添麻煩,隻需打點好後方,替他穩住家中便是。”
李青雲的家書雖短,卻如春風般溫暖了所有關心他的人。他們在家鄉等待著,而他在京城步步為營。江湖未平,朝堂暗流,他深知,恢複李姓隻是一個起點,真正的挑戰還在前方等待著他去麵對。
張維平在府中收到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密報,得知朝堂上沈正華與李青雲的活動愈發頻繁,隱約已經形成一個反對張黨的聯盟。他冷笑一聲,眼中寒光閃動:“這些小醜,竟敢妄想與我作對。看來,是時候讓他們知道什麽叫做權力的威嚴了。”
張維平召集心腹官員、商賈密會商議。他眉頭緊鎖,語氣冷厲:“沈正華不過是個老書呆子,若能揭出他的些許汙點,便可借此挫其銳氣。而李青雲……既然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就更容易對付。”
心腹之一的禮部侍郎顧然諂媚地說:“大人英明!朝廷上下誰人不服您?隻需放出風聲,稍加施壓,便能讓那些‘清流’膽戰心驚。”
張維平揮手示意顧然閉嘴,轉向劉坤:“京城之外還有什麽動靜?”
劉坤沉聲道:“邊疆雖已重新掌控,但薛逸風這條漏網之魚還是迴到了京城。他必然已經將邊疆的證據送到了沈正華等人手中。”
張維平目光一凝,冷冷地說:“邊疆的事尚且沒有證據,但京城這邊,我們不能再給他們任何機會。劉坤,派人繼續監視李青雲和沈正華,重點是找到他們行動的弱點。還有,製造些麻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劉坤領命離開後,張維平吩咐顧然:“在翰林院挑幾個信得過的人,盯緊李青雲的舉動。若有異動,立刻稟報。”
次日,李青雲正在翰林院校勘古籍,一名同僚遞來一封信,神情複雜:“李兄,有人匿名舉報你生活不檢點,甚至卷入了不明資金的流動。”
李青雲接過信,眉頭一皺,冷聲道:“誰在背後造謠?”
那同僚低聲說道:“這事傳得有鼻子有眼,翰林院裏的議論已經沸沸揚揚了。”
李青雲強壓怒火,心中暗自警覺:“看來是張維平的人動手了。他的動作果然快。”
沈正華聽聞後,也立刻召見李青雲。兩人密談中,沈正華道:“李青雲,這是張維平的試探。他知道你年輕,根基不深,便想用輿論讓你無法立足。但這些汙蔑無法真正傷到你,別輕舉妄動。”
李青雲點頭:“沈大人放心,我會穩住陣腳。但這件事也提醒了我,必須反擊,不能一味被動挨打。”
張維平見挑撥沒有效果,轉而開始在朝堂上散布沈正華的“私德問題”。他唆使一名心腹官員在朝會時提出:“工部尚書沈大人雖有清名,但據傳在家中私養幕僚,似有不當。”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議論紛紛。皇帝雖未表態,但張維平捕捉到皇帝眼中閃過的一絲不滿。他趁機說道:“臣無意冒犯沈大人,但朝廷之事須光明正大。若有私德瑕疵,也需徹查清楚。”
沈正華麵色微沉,毫不退讓:“張大人言重了。臣隻在府中留有幾名長隨,用以協助整理工部事務。若有不當,臣願接受陛下派人核查。”
皇帝看了兩人一眼,語氣淡淡:“既然如此,派人去核查即可。”
朝會後,張維平滿麵春風,而沈正華則麵色陰沉。他與李青雲商議時說道:“張維平步步緊逼,他想讓我自亂陣腳。但隻要我行得正,就不怕他汙蔑。”
李青雲鄭重說道:“沈大人,無論發生什麽,我都會全力相助。張黨固然猖狂,但他們的底細終會暴露,我們絕不能放棄。”
張維平自從收到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密報後,意識到朝堂中對他的質疑聲正在積聚。他站在府中書房,麵色陰沉,仔細盤算著下一步的棋局。書房內,心腹幕僚曹桐正在向他稟報最新的情報。
“大人,太子近期頻頻與沈正華、許文端接觸,似乎意圖將他們拉攏至東宮勢力。”曹桐低聲說道,神情中帶著幾分不安。
張維平冷哼一聲:“太子這個庸碌之輩,平日無所作為,如今竟想插手朝堂之事?沈正華那些書呆子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成不了大事。”
曹桐試探著開口:“大人,太子畢竟是儲君,與他正麵衝突恐怕不妥。是否可以想辦法讓皇上對太子產生疑心?”
張維平目光一閃,隨即笑道:“不錯,與其與太子硬碰,不如讓皇上認為他過於急功近利。至於沈正華……我自有對策。”
張維平召集了一批心腹,包括劉坤在內的錦衣衛高層、工部侍郎張如琢,以及禮部右侍郎嚴慶。眾人聚集一堂,氣氛凝重。
“如今朝堂風聲緊,我們必須采取措施打亂對方的節奏。”張維平語氣平靜,卻透著殺機,“劉坤,你加緊監視趙青雲,必要時製造些‘證據’,讓他在翰林院站不住腳。”
劉坤點頭:“屬下明白。”
張維平轉向嚴慶:“禮部的賬目需要進一步清理,務必不要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嚴慶拱手答道:“請大人放心。”
隨後,他又對張如琢下令:“工部的工程款務必按計劃發放,不可拖延,但要製造出一部分賬目混亂的假象,必要時用來牽製對方。”
會後,張維平迴到書房,將一封密信投入火盆,火光映照在他的臉上。他冷冷地自語:“太子和沈正華想要聯手撼動我的地位,可惜,他們低估了我張維平的手段。朝堂是我的棋盤,所有人不過是棋子罷了。”
內侍總管曹公公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伺候著。皇帝抬起頭,聲音低沉而平靜:“張維平最近的動靜不小啊。”
曹公公微微彎腰,恭敬道:“陛下,張相一方麵大力推動擴建皇宮的工程,另一方麵似乎正在對沈正華一派進行反擊。錦衣衛的動作也越來越多。”
皇帝微微一笑,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朕知道他對朕的猜忌,也知道沈正華那群書呆子的心思。滿朝文武,誰真心為朕著想,誰隻是想奪權,朕都看得清楚。”
曹公公小心翼翼地問道:“陛下,那張相之事,是否需要朕再暗中敲打敲打?”
皇帝擺擺手:“不用。張維平這個人雖有野心,但他暫時還需要朕的信任來穩固地位。朕要用他製衡清流,也要用清流牽製他。隻有這樣,朝堂才能在朕的掌控下運轉。”
曹公公遲疑了一下,又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最近似乎也在與沈正華走得較近。”
皇帝聞言,神色一冷:“太子終究是年輕氣盛,不懂朝堂之道。他以為聯絡清流就能穩固儲位,但卻不知,無論是張維平還是沈正華,他們的存在都是朕的一部分棋局。朕絕不會允許任何人破壞這個平衡,包括太子。”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眺望著深沉的夜色:“傳朕的旨意,明日設宴,召張維平、沈正華,還有太子前來。朕要親自敲打敲打他們,讓他們知道,朕才是這天下的真正主宰。”
曹公公連忙應聲,退下去傳旨。
待曹公公離開後,皇帝獨自站在窗前,沉思片刻,嘴角浮現一絲冷笑:“這天下,終究是朕的天下。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怎麽鬥,都是在為朕效力罷了。”
他重新走迴龍椅前,拿起一封密信,信上是邊疆傳來的最新消息。信中提到,邊疆的貪腐問題已被暗中調查,但線索卻未能直接指向張維平。皇帝沉思片刻,低聲道:“再讓他們鬥一陣子吧,等時機成熟,朕自然會一一收網。”
他將密信投入火盆,看著信紙在火中化為灰燼,眼神中透出一股深不可測的寒意。
清晨,太和殿的琉璃瓦在晨光中熠熠生輝,皇帝端坐於禦座之上,眉頭微皺。他手中握著一份密報,靜默許久。
“趙青雲,竟是李景榮的遺子。”皇帝低聲說道,語氣中既有些許感慨,也夾雜著一絲複雜的情緒。
太監總管小心翼翼地在一旁稟告:“陛下,此事已確認無誤。李青雲雖隱姓埋名多年,但並未做過任何不法之事。他潛心讀書,步入仕途,所作所為皆無可挑剔。”
皇帝放下密報,輕歎一聲:“李景榮當年確實得罪了許多人,但他畢竟是一代忠臣,為朝廷鞠躬盡瘁。如今,時過境遷,舊事不提,禍不及家人。”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望向遠處的皇宮內苑:“朕累了,天下之大,能平穩治理便是幸事。傳旨,命趙青雲即日起恢複李姓,賜名李青雲,以慰忠魂。”
太監總管連忙跪地:“陛下英明,奴才這就去傳旨。”
禦旨傳至翰林院時,李青雲正在翻閱一卷史冊。當他接過聖旨,聽到“恢複李姓”的內容時,手微微顫抖,心中五味雜陳。
“臣李青雲,叩謝皇恩!”他伏地叩首,聲音中有感激,也有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感。
許文端在一旁替他高興:“李兄,大喜啊!從今日起,你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以本名示人,這不僅是對你個人的肯定,更是對李家忠魂的一種告慰。”
李青雲起身,目光深邃:“我雖恢複了本姓,但此刻心中更感沉重。這是陛下的寬容,還是朝廷平衡權力的棋局之一?我李青雲若想真正告慰父親在天之靈,便需繼續努力,讓這天下有更多公道。”
許文端拍了拍他的肩膀:“李兄,無論如何,這是一大步。接下來,無論張黨還是清流,都會重新看待你。你當小心謹慎,步步為營。”
李青雲點點頭,眼中閃過一抹堅定:“多謝提醒,此心不敢稍懈。如今恢複本名,我的使命才剛剛開始。”
李青雲恢複本名的消息在朝堂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沈正華得知後,與李青雲私下相見。他捋須而笑:“李賢弟,如今你恢複了名號,朝堂之上,必有更多人關注你。但要記住,此名既是榮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李青雲拱手道:“沈大人教誨,晚生銘記於心。此次恩賜,或是陛下對我李家的認可,但張黨之勢未衰,未來之路恐怕更難走。”
沈正華神色一肅:“不錯。張維平恐怕不會輕易容忍你站穩腳跟。你需謹慎行事,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與此同時,張維平在得知此事後,冷笑不已。他坐在府邸書房中,手指輕輕敲擊著桌案。
“李景榮的遺子恢複本姓,嗬,這皇帝真是越來越看不清局勢了。”他對身旁的心腹說道,“不過如此也好,恢複本姓,就等於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目標。既然他已暴露身份,接下來,就該讓他明白,父債子償,是世間最公平的法則。”
心腹躬身道:“大人英明,此事當如何部署,還請明示。”
張維平目光陰冷,緩緩說道:“先試探,再布局,讓他知道,李景榮當年的下場,他李青雲也逃不過。”
夜深,李青雲獨自坐在書房中,燃起一盞燭火。他拿出父親的遺物——一卷舊竹簡,輕輕撫摸著。
“父親,青雲不才,今日終於得以光複李家之名。”他低聲自語,目光炯炯,“但這並非終點。青雲一定會繼續努力,讓您和李家重新得到應有的公道!”
他舉起一杯茶,對著窗外明月鄭重一拜。
夜深時分,翰林院的書房中燭火搖曳,趙青雲,也即如今恢複本姓的李青雲,提筆在白紙上書寫家書。他的筆勢略顯急切,心中壓抑的喜悅幾乎要溢於紙上。
“父母大人親啟:”兒青雲入京已有時日,此間幸蒙天恩,皇上欽賜恢複李姓,重歸本家,實為平生之幸。然此恩雖重,青雲深知家仇未雪,國事維艱,不敢懈怠。
鑒於目前情勢複雜,孩兒不得已暫隱此事於外,僅以筆墨告知二老及諸位恩師。待時機成熟,必親歸故裏,與諸親歡聚共慶……
李青雲停下筆,望著字裏行間透出的期盼與喜悅,腦海中浮現出養父趙老爺慈祥的笑容和趙夫人溫暖的話語。他想象著書信傳到趙府時,家人們欣慰的模樣,嘴角不由浮現一絲微笑。
書信幾日後傳迴趙府,趙老爺捧著信函,眼中滿是激動。他大聲念道:“恢複李姓!這是皇上親賜的恩典啊!咱們青雲真是出息了!”
趙夫人雙手合十,感慨萬千:“老爺,這孩子的命運真是多舛,可如今總算熬出了頭。皇恩浩蕩,也不負我們這些年的栽培。”
一旁的宋懷玉接過信件,反複端詳,眼圈微紅:“青雲哥哥恢複李姓,他該有多開心啊……”她抿了抿嘴,內心既是歡喜,又是隱隱的擔憂。
趙老爺笑著安慰道:“懷玉,這可是大喜事!但也如青雲信中所言,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咱們在家隻需靜待他的好消息。”
徐子謙收到信後,拍案而起:“果然不負我當年教誨!此事雖是皇恩,但青雲這孩子的才華與堅持才是真正的根本。”
周淩風讀罷信,嘴角浮現一絲欣慰的笑容:“恢複本姓,重振門楣,這孩子終於走到了這一步。但接下來,恐怕還有更多風浪在等著他。”
趙夫人更是特意吩咐下人,備下青雲愛吃的菜肴,清掃他的書房:“雖說他還在京城,但我們要時刻準備著,等他迴來,好好慶賀一番。”
趙老爺叮囑道:“現在的青雲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青雲,他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們這邊不需要給他添麻煩,隻需打點好後方,替他穩住家中便是。”
李青雲的家書雖短,卻如春風般溫暖了所有關心他的人。他們在家鄉等待著,而他在京城步步為營。江湖未平,朝堂暗流,他深知,恢複李姓隻是一個起點,真正的挑戰還在前方等待著他去麵對。
張維平在府中收到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密報,得知朝堂上沈正華與李青雲的活動愈發頻繁,隱約已經形成一個反對張黨的聯盟。他冷笑一聲,眼中寒光閃動:“這些小醜,竟敢妄想與我作對。看來,是時候讓他們知道什麽叫做權力的威嚴了。”
張維平召集心腹官員、商賈密會商議。他眉頭緊鎖,語氣冷厲:“沈正華不過是個老書呆子,若能揭出他的些許汙點,便可借此挫其銳氣。而李青雲……既然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就更容易對付。”
心腹之一的禮部侍郎顧然諂媚地說:“大人英明!朝廷上下誰人不服您?隻需放出風聲,稍加施壓,便能讓那些‘清流’膽戰心驚。”
張維平揮手示意顧然閉嘴,轉向劉坤:“京城之外還有什麽動靜?”
劉坤沉聲道:“邊疆雖已重新掌控,但薛逸風這條漏網之魚還是迴到了京城。他必然已經將邊疆的證據送到了沈正華等人手中。”
張維平目光一凝,冷冷地說:“邊疆的事尚且沒有證據,但京城這邊,我們不能再給他們任何機會。劉坤,派人繼續監視李青雲和沈正華,重點是找到他們行動的弱點。還有,製造些麻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劉坤領命離開後,張維平吩咐顧然:“在翰林院挑幾個信得過的人,盯緊李青雲的舉動。若有異動,立刻稟報。”
次日,李青雲正在翰林院校勘古籍,一名同僚遞來一封信,神情複雜:“李兄,有人匿名舉報你生活不檢點,甚至卷入了不明資金的流動。”
李青雲接過信,眉頭一皺,冷聲道:“誰在背後造謠?”
那同僚低聲說道:“這事傳得有鼻子有眼,翰林院裏的議論已經沸沸揚揚了。”
李青雲強壓怒火,心中暗自警覺:“看來是張維平的人動手了。他的動作果然快。”
沈正華聽聞後,也立刻召見李青雲。兩人密談中,沈正華道:“李青雲,這是張維平的試探。他知道你年輕,根基不深,便想用輿論讓你無法立足。但這些汙蔑無法真正傷到你,別輕舉妄動。”
李青雲點頭:“沈大人放心,我會穩住陣腳。但這件事也提醒了我,必須反擊,不能一味被動挨打。”
張維平見挑撥沒有效果,轉而開始在朝堂上散布沈正華的“私德問題”。他唆使一名心腹官員在朝會時提出:“工部尚書沈大人雖有清名,但據傳在家中私養幕僚,似有不當。”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議論紛紛。皇帝雖未表態,但張維平捕捉到皇帝眼中閃過的一絲不滿。他趁機說道:“臣無意冒犯沈大人,但朝廷之事須光明正大。若有私德瑕疵,也需徹查清楚。”
沈正華麵色微沉,毫不退讓:“張大人言重了。臣隻在府中留有幾名長隨,用以協助整理工部事務。若有不當,臣願接受陛下派人核查。”
皇帝看了兩人一眼,語氣淡淡:“既然如此,派人去核查即可。”
朝會後,張維平滿麵春風,而沈正華則麵色陰沉。他與李青雲商議時說道:“張維平步步緊逼,他想讓我自亂陣腳。但隻要我行得正,就不怕他汙蔑。”
李青雲鄭重說道:“沈大人,無論發生什麽,我都會全力相助。張黨固然猖狂,但他們的底細終會暴露,我們絕不能放棄。”
張維平自從收到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密報後,意識到朝堂中對他的質疑聲正在積聚。他站在府中書房,麵色陰沉,仔細盤算著下一步的棋局。書房內,心腹幕僚曹桐正在向他稟報最新的情報。
“大人,太子近期頻頻與沈正華、許文端接觸,似乎意圖將他們拉攏至東宮勢力。”曹桐低聲說道,神情中帶著幾分不安。
張維平冷哼一聲:“太子這個庸碌之輩,平日無所作為,如今竟想插手朝堂之事?沈正華那些書呆子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成不了大事。”
曹桐試探著開口:“大人,太子畢竟是儲君,與他正麵衝突恐怕不妥。是否可以想辦法讓皇上對太子產生疑心?”
張維平目光一閃,隨即笑道:“不錯,與其與太子硬碰,不如讓皇上認為他過於急功近利。至於沈正華……我自有對策。”
張維平召集了一批心腹,包括劉坤在內的錦衣衛高層、工部侍郎張如琢,以及禮部右侍郎嚴慶。眾人聚集一堂,氣氛凝重。
“如今朝堂風聲緊,我們必須采取措施打亂對方的節奏。”張維平語氣平靜,卻透著殺機,“劉坤,你加緊監視趙青雲,必要時製造些‘證據’,讓他在翰林院站不住腳。”
劉坤點頭:“屬下明白。”
張維平轉向嚴慶:“禮部的賬目需要進一步清理,務必不要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嚴慶拱手答道:“請大人放心。”
隨後,他又對張如琢下令:“工部的工程款務必按計劃發放,不可拖延,但要製造出一部分賬目混亂的假象,必要時用來牽製對方。”
會後,張維平迴到書房,將一封密信投入火盆,火光映照在他的臉上。他冷冷地自語:“太子和沈正華想要聯手撼動我的地位,可惜,他們低估了我張維平的手段。朝堂是我的棋盤,所有人不過是棋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