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平在得知錦衣衛截獲的密報後,臉色陰沉地坐在書房內。他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冷聲道:“看來沈正華與趙青雲等人背後確有隱秘動作,不隻是朝堂爭論,而是已經威脅到了我的根基。”
他轉頭對站在一旁的劉坤說道:“沈正華之流不過一群迂腐書生,但趙青雲,這個新晉進士,卻似乎是一顆暗棋。我懷疑,他就是當年李景榮的餘孽,必須盡快除掉。”
劉坤一凜,拱手應道:“大人放心,我會安排人手,密切監視趙青雲的一舉一動,伺機而動。若他露出破綻,立刻將其抓捕。”
張維平點點頭,目光閃過一絲狠厲:“不僅如此,邊疆那邊的局勢也要盡快處理幹淨。薛逸風送出的證據雖然被截下,但他們顯然還掌握了其他線索。派人去邊疆,傳令劉世安,清除一切隱患。”
與此同時,張維平意識到朝堂之上的形勢正在悄然轉變,太子的動向尤其引起他的注意。他對身邊心腹文士陸敬南說道:“太子那邊,你要多加留意。他似乎正在與沈正華等人接觸,這對我們來說不是好兆頭。”
陸敬南輕聲道:“太子的想法早已顯露,若不加以引導,恐怕會威脅到大人的布局。”
張維平冷笑道:“太子不過是一個書生心性,尚不足懼。我們可以暗中推動幾件事,讓他卷入一些無關緊要的爭鬥,削弱他的威望。”
陸敬南低聲問道:“是否需要讓陛下知曉太子的不滿?”
張維平搖頭:“皇帝心中自有權衡,若太子失去信任,對我們未必有利。現在的關鍵是讓太子失去民間的支持,同時將沈正華那一派孤立。”
次日,京城傳出一條消息,某地工部負責的河堤工程出現重大問題,導致洪災泛濫,數百百姓流離失所。張維平借機在朝堂之上大做文章,言辭犀利地質問沈正華。
“沈大人,你口口聲聲以民為本,但為何你工部治下的工程屢屢出現問題?今日的洪災,百姓如何自處?”
沈正華冷靜迴擊:“張大人,此事尚在調查之中,請勿輕下斷言。若有官員瀆職,本官絕不姑息,但若有人借機抹黑清流,本官也會嚴查到底。”
趙青雲站在堂下,眉頭微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場洪災或許並非偶然,而是張維平一手策劃的陷阱,用以轉移視線並削弱沈正華的聲望。
朝堂爭論不休,皇帝最終裁決,命沈正華查明河堤工程的問題,同時責令張維平協調賑災事務。
趙青雲下朝後,立即找到許文端,與他低聲商議:“這次的洪災,我懷疑是張維平的手筆。工部曆來管理嚴格,怎麽會突然出現這樣的疏漏?”
許文端點頭:“張黨如今勢大,為了扳倒我們一派,必定會不擇手段。但我們若能找到洪災背後的證據,或許可以將此事反轉,削弱張黨的威勢。”
趙青雲沉聲道:“我會從民間入手,收集更多線索。許兄,你在朝中留意動向,必要時通知沈大人。”
兩人分頭行動,一場圍繞洪災的真相與政治鬥爭的較量再次拉開帷幕。
翌日,朝堂之上,張維平神情自若,絲毫未顯昨日密議後的焦慮。待早朝例行事務議畢,他從容出列,手持一封奏折,語氣沉穩卻不失力度地說道:“陛下,微臣近日收到一份密報,言稱有人在翰林院暗中聯絡地方勢力,圖謀不軌,實為朝廷隱患。微臣鬥膽,懇請陛下派錦衣衛徹查此事,以肅清朝堂風氣。”
皇帝坐在龍椅上,眼眸微眯,略帶深意地掃視眾臣。張維平的話語如同投下一顆石子,激起一池漣漪,百官麵麵相覷,朝堂瞬間靜謐無聲。
聽聞張維平之言,沈正華麵色一沉,但他很快恢複鎮定,拱手出列,聲音鏗鏘:“陛下,微臣以為,若真有此等大事,應由三法司共同審理,方能確保公正。若僅憑密報便啟動錦衣衛,恐致使朝堂動蕩,百姓疑慮。”
此話一出,張維平嘴角微揚,帶著些許嘲諷的笑意:“沈尚書所言雖有道理,但此事關係重大,三法司運轉繁冗,恐怕難以及時製止隱患。再者,錦衣衛乃陛下親軍,其忠誠毋庸置疑,豈能讓流言肆意傳播?”
沈正華迴以一禮,不卑不亢:“張大人所言甚是,隻是陛下治國之道在於民心。若朝廷大肆排查,未必能穩住人心。微臣提議,不如先查明密報來源,待確認後再行處理,豈不更妥?”
皇帝微微頷首:“二位愛卿所言皆有道理。既如此,朕命三法司協同錦衣衛共同調查此事,務必速查速結,不得驚擾朝堂運轉。”
朝堂散後,張維平迴到府邸,立即召集心腹密謀。
“沈正華這老狐狸果然不好對付。”張維平眉頭緊鎖,“三法司的介入顯然是他爭取來的,但隻要錦衣衛主導,這局我仍能掌控。”
一名錦衣衛頭目拱手道:“大人放心,我已派人加緊盯住趙青雲和沈正華等人。他們任何異動,都逃不過我們的眼睛。”
另一心腹官員試探著問:“大人,若此事繼續發酵,是否需要動用更直接的手段?”
張維平冷冷一笑:“必要時不惜一切代價。但眼下,我還不想撕破臉。我們要讓沈正華他們知道,凡是與我作對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與此同時,在東宮,太子與數位心腹密議。
“張維平此人野心勃勃,處處壓製清流,他若不倒,父皇何以信任清正之臣?”太子語氣冷然。
一名太子幕僚建議道:“殿下,張維平與錦衣衛相互勾結,力量過於強大。若想動搖他的根基,必須找到他在邊疆的罪證,或在朝中揭露他的暗中交易。”
太子沉思片刻,道:“我記得翰林院的趙青雲,與沈正華關係密切,此人年紀輕輕便能取得進士頭銜,且敢於與張黨周旋,或許可以成為我東宮的助力。”
幕僚點頭:“若能爭取趙青雲,或許能聯合清流勢力,共破張黨。隻是殿下需慎重行事,免得打草驚蛇。”
太子露出一抹冷笑:“放心,本宮自有分寸。張維平的囂張氣焰,該是削弱的時候了。”
張維平在自己的勢力幾乎無往不利時,突然被太子和沈正華等人形成的反對勢力嚴重威脅。他能感受到自己所掌控的局勢開始發生微妙變化,雖然朝堂上的各方勢力依然在明麵上互相牽製,但他能感受到從內外傳來的壓力。
張維平沉默了片刻,逐漸冷靜下來。他深知,太子和沈正華的聯盟背後,必定藏著他們對自己不滿的根源。而今,若不采取果斷的反擊措施,不僅朝堂上的權力將被削弱,連自己曾經積累的根基都可能一夜間土崩瓦解。
“既然如此,我就要讓他們知道,誰才是這朝堂的真正主宰。”張維平低聲自語,他的眼神漸漸淩厲,仿佛一道寒光透過窗外的月光,刺向遠方。
這時,門外傳來了一陣輕微的敲門聲,隨即一個穿著錦衣衛製服的年輕男子走了進來,行禮後說道:“大人,沈正華和太子一派的活動越來越頻繁,看來他們已經開始有所動作。我們也得提前做好防範。”
張維平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冷笑:“讓他們先鬧,我們就讓他們知道,究竟誰能掌控朝堂。即便他們聯合起來,又能翻起什麽大浪來?”
他深知,在這個權力的漩渦中,隻有不斷增加自己的力量,才是保住一切的唯一辦法。張維平心中暗自盤算,自己必須徹底消除掉沈正華和太子的威脅,同時還得防止外界勢力的幹預。
於是,他指示手下去布置錦衣衛的密探,加緊對沈正華、太子等人的監視,並尋找機會擠壓對方的空間。
在錦衣衛的密探反饋中,張維平發現沈正華和太子近期在私下裏進行了幾次接觸,並且有了越來越多的高層官員與他們關係密切的跡象。張維平立即讓自己的手下將監視的力度加倍,並派遣信使去邊疆聯絡劉世安,進一步加強對外的控製。
“沈正華,太子,你們以為能夠通過聯合對我進行打壓嗎?不過是自尋死路罷了。”張維平在心中冷笑道。
然而,就在張維平準備加大對太子與沈正華的打壓時,他的一個秘密計劃卻被意外泄露。
正如張維平計劃的那樣,他在背後密切聯係劉世安,試圖加大對邊疆的控製。而劉世安也曾是他的重要棋子,過去因張維平的資助和支持,劉世安的權力不斷壯大。可就在張維平滿以為一切順利的時候,劉世安的部隊突然發出了幾封不尋常的信件,內容似乎暗示劉世安有所隱瞞。
這幾封信的內容並未送到張維平的手中,而是被錦衣衛的探子從邊疆直接截獲。趙青雲和薛逸風通過聯係獲得了這些信件後,迅速將其遞交給了沈正華。沈正華看過信件後,意識到這裏有巨大的問題,他開始懷疑劉世安的忠誠,而劉世安這一行為可能意味著他已經開始背離張維平。
“若真如這些信件所言,劉世安已經叛變,那張維平的底牌豈不是早已動搖?”沈正華心中隱隱有所察覺,立刻召集了趙青雲和許文端,商議如何將這個消息進一步調查清楚。
“若劉世安真的背叛了張維平,那我們的機會來了。”趙青雲眼中閃爍著光芒,暗自策劃著接下來的行動。
經過幾日的密切觀察和調查,沈正華和趙青雲終於確定了劉世安與張維平之間的裂痕,雙方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劉世安的確在背後有自己的小動作,和邊疆的部分將領私下達成了協議,甚至試圖與某些敵對勢力進行接觸。
“劉世安果然沒有忠誠可言,這一切都暴露在了我們的眼皮底下。”沈正華沉聲說道,“如果把這一切公之於眾,張維平的根基將會受到沉重打擊,甚至可以引起整個朝堂的動蕩。”
趙青雲點了點頭:“一旦這一切被揭發,張維平將毫無立足之地,朝廷和百姓必然會對他產生巨大的不滿。我們必須盡快策劃行動,趁機借此機會徹底改變局勢。”
但這時,趙青雲卻又皺了皺眉,心中略有顧慮:“但我們也不能急於行動,畢竟劉世安的力量和影響力仍然很大,若貿然行動,恐怕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沈正華眼中閃過一絲睿智的光芒:“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壓製劉世安,而是要尋找切入點,利用他和張維平之間的矛盾,慢慢將張維平的影響力壓製下去。”
張維平收到錦衣衛劉坤的密報後,神情陰沉。他知道,太子近期頻繁與清流官員接觸,沈正華一派正在暗中集結力量,而邊疆的證據隨時可能成為致命一擊。
他冷笑道:“太子還是按捺不住了嗎?不過,他想撼動我的根基,未免太天真了些。”
張維平立即召集心腹,秘密布置反擊計劃。他心腹之中,以禮部尚書王三川和錦衣衛指揮使劉坤最為得力。
第二日早朝,張維平一改往日隱忍姿態,上奏皇帝道:“陛下,臣近日收到密報,邊疆有部分官員私通敵軍,意圖謀逆。這些人居心叵測,甚至企圖挑撥朝廷內部的和諧。臣以為,必須立即派遣錦衣衛清查此事,並懲治相關人員,以正朝綱。”
殿內頓時一片嘩然。沈正華出列反駁:“張大人所言無憑無據,豈能以捕風捉影之事輕言謀逆?朝廷大事,需以民生為本,而非製造恐慌。”
張維平眼中閃過一絲得意,轉身對皇帝說道:“陛下,沈大人言重了。臣並無意挑起朝堂紛爭,隻是此事關乎國本,若不徹查,恐怕外敵會趁機滲透。”
皇帝沉吟片刻,並未直接表態:“此事確實重大,需慎重處理。張愛卿,可有確鑿證據?”
張維平躬身道:“臣願以錦衣衛之名擔保,絕不誣告無辜之人。”
皇帝目光掃過朝堂眾臣,淡淡道:“既然如此,就命錦衣衛負責徹查此事,限期三月,務必交出結果。”
沈正華眉頭緊鎖,心中暗想:“張維平此計太過毒辣,他是要借機抹黑我等清流一派,甚至可能趁機清除異己。”
太子在自己的東宮內,接到了朝會上爭執的消息。他握緊手中的玉笏,冷聲道:“張維平果然早有準備,他想借邊疆問題反擊清流派,簡直無法無天。”
東宮講官鄭承歎道:“殿下,張維平的勢力盤根錯節,連錦衣衛都在為他所用。若想扳倒他,必須尋求更多支持。”
太子目光堅定:“孤已聯絡沈正華等人,接下來,便要在皇父麵前爭取主動。張維平能借錦衣衛行事,我便以禦史台和東宮的名義調查其舊部之事。凡有不法之舉,務必讓其暴露無遺。”
鄭承點頭道:“殿下所言極是,微臣會聯絡禦史台的幾位同僚,與東宮合作。”
與此同時,劉坤按照張維平的命令,加派人手監視沈正華、趙青雲等清流官員。他將一封密函遞到張維平手中,恭敬道:“大人,邊疆的證據尚未流出京城,但薛逸風的行蹤已經被發現。屬下建議立刻下令擒拿。”
張維平冷笑一聲:“薛逸風不過是個江湖浪子,抓他太容易,隻是此刻不能驚動太子和沈正華那邊。傳我命令,先穩住邊疆局勢,再尋找確鑿證據反擊他們。”
趙青雲從沈正華府上迴到住處時,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提到,薛逸風已被錦衣衛盯上,請他務必勸阻薛逸風冒險。
趙青雲讀罷,心中一緊:“薛師兄若落入錦衣衛之手,一切努力便會前功盡棄。”
他連夜趕往沈正華府,將此事告知沈正華和許文端。沈正華皺眉道:“錦衣衛對薛逸風下手,意在威懾。趙賢侄,你需盡快通知他,立刻隱匿行蹤。”
當晚,張維平獨自覲見皇帝。他伏在地上,語氣低沉:“陛下,太子頻繁與清流官員接觸,恐怕是對臣下的提議有所不滿。臣擔憂,這會影響朝堂的穩定。”
皇帝緩緩說道:“朕自有分寸。張愛卿,記住,無論你如何爭鬥,若再驚動東宮,朕也容不得你。”
張維平低頭叩首:“臣萬死不敢。”
走出禦書房後,張維平臉色難看。他知道,皇帝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已對他與太子的鬥爭感到不滿。“看來,必須更謹慎些了。”
風暴中的朝堂,勢力此消彼長,而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謀劃。
他轉頭對站在一旁的劉坤說道:“沈正華之流不過一群迂腐書生,但趙青雲,這個新晉進士,卻似乎是一顆暗棋。我懷疑,他就是當年李景榮的餘孽,必須盡快除掉。”
劉坤一凜,拱手應道:“大人放心,我會安排人手,密切監視趙青雲的一舉一動,伺機而動。若他露出破綻,立刻將其抓捕。”
張維平點點頭,目光閃過一絲狠厲:“不僅如此,邊疆那邊的局勢也要盡快處理幹淨。薛逸風送出的證據雖然被截下,但他們顯然還掌握了其他線索。派人去邊疆,傳令劉世安,清除一切隱患。”
與此同時,張維平意識到朝堂之上的形勢正在悄然轉變,太子的動向尤其引起他的注意。他對身邊心腹文士陸敬南說道:“太子那邊,你要多加留意。他似乎正在與沈正華等人接觸,這對我們來說不是好兆頭。”
陸敬南輕聲道:“太子的想法早已顯露,若不加以引導,恐怕會威脅到大人的布局。”
張維平冷笑道:“太子不過是一個書生心性,尚不足懼。我們可以暗中推動幾件事,讓他卷入一些無關緊要的爭鬥,削弱他的威望。”
陸敬南低聲問道:“是否需要讓陛下知曉太子的不滿?”
張維平搖頭:“皇帝心中自有權衡,若太子失去信任,對我們未必有利。現在的關鍵是讓太子失去民間的支持,同時將沈正華那一派孤立。”
次日,京城傳出一條消息,某地工部負責的河堤工程出現重大問題,導致洪災泛濫,數百百姓流離失所。張維平借機在朝堂之上大做文章,言辭犀利地質問沈正華。
“沈大人,你口口聲聲以民為本,但為何你工部治下的工程屢屢出現問題?今日的洪災,百姓如何自處?”
沈正華冷靜迴擊:“張大人,此事尚在調查之中,請勿輕下斷言。若有官員瀆職,本官絕不姑息,但若有人借機抹黑清流,本官也會嚴查到底。”
趙青雲站在堂下,眉頭微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場洪災或許並非偶然,而是張維平一手策劃的陷阱,用以轉移視線並削弱沈正華的聲望。
朝堂爭論不休,皇帝最終裁決,命沈正華查明河堤工程的問題,同時責令張維平協調賑災事務。
趙青雲下朝後,立即找到許文端,與他低聲商議:“這次的洪災,我懷疑是張維平的手筆。工部曆來管理嚴格,怎麽會突然出現這樣的疏漏?”
許文端點頭:“張黨如今勢大,為了扳倒我們一派,必定會不擇手段。但我們若能找到洪災背後的證據,或許可以將此事反轉,削弱張黨的威勢。”
趙青雲沉聲道:“我會從民間入手,收集更多線索。許兄,你在朝中留意動向,必要時通知沈大人。”
兩人分頭行動,一場圍繞洪災的真相與政治鬥爭的較量再次拉開帷幕。
翌日,朝堂之上,張維平神情自若,絲毫未顯昨日密議後的焦慮。待早朝例行事務議畢,他從容出列,手持一封奏折,語氣沉穩卻不失力度地說道:“陛下,微臣近日收到一份密報,言稱有人在翰林院暗中聯絡地方勢力,圖謀不軌,實為朝廷隱患。微臣鬥膽,懇請陛下派錦衣衛徹查此事,以肅清朝堂風氣。”
皇帝坐在龍椅上,眼眸微眯,略帶深意地掃視眾臣。張維平的話語如同投下一顆石子,激起一池漣漪,百官麵麵相覷,朝堂瞬間靜謐無聲。
聽聞張維平之言,沈正華麵色一沉,但他很快恢複鎮定,拱手出列,聲音鏗鏘:“陛下,微臣以為,若真有此等大事,應由三法司共同審理,方能確保公正。若僅憑密報便啟動錦衣衛,恐致使朝堂動蕩,百姓疑慮。”
此話一出,張維平嘴角微揚,帶著些許嘲諷的笑意:“沈尚書所言雖有道理,但此事關係重大,三法司運轉繁冗,恐怕難以及時製止隱患。再者,錦衣衛乃陛下親軍,其忠誠毋庸置疑,豈能讓流言肆意傳播?”
沈正華迴以一禮,不卑不亢:“張大人所言甚是,隻是陛下治國之道在於民心。若朝廷大肆排查,未必能穩住人心。微臣提議,不如先查明密報來源,待確認後再行處理,豈不更妥?”
皇帝微微頷首:“二位愛卿所言皆有道理。既如此,朕命三法司協同錦衣衛共同調查此事,務必速查速結,不得驚擾朝堂運轉。”
朝堂散後,張維平迴到府邸,立即召集心腹密謀。
“沈正華這老狐狸果然不好對付。”張維平眉頭緊鎖,“三法司的介入顯然是他爭取來的,但隻要錦衣衛主導,這局我仍能掌控。”
一名錦衣衛頭目拱手道:“大人放心,我已派人加緊盯住趙青雲和沈正華等人。他們任何異動,都逃不過我們的眼睛。”
另一心腹官員試探著問:“大人,若此事繼續發酵,是否需要動用更直接的手段?”
張維平冷冷一笑:“必要時不惜一切代價。但眼下,我還不想撕破臉。我們要讓沈正華他們知道,凡是與我作對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與此同時,在東宮,太子與數位心腹密議。
“張維平此人野心勃勃,處處壓製清流,他若不倒,父皇何以信任清正之臣?”太子語氣冷然。
一名太子幕僚建議道:“殿下,張維平與錦衣衛相互勾結,力量過於強大。若想動搖他的根基,必須找到他在邊疆的罪證,或在朝中揭露他的暗中交易。”
太子沉思片刻,道:“我記得翰林院的趙青雲,與沈正華關係密切,此人年紀輕輕便能取得進士頭銜,且敢於與張黨周旋,或許可以成為我東宮的助力。”
幕僚點頭:“若能爭取趙青雲,或許能聯合清流勢力,共破張黨。隻是殿下需慎重行事,免得打草驚蛇。”
太子露出一抹冷笑:“放心,本宮自有分寸。張維平的囂張氣焰,該是削弱的時候了。”
張維平在自己的勢力幾乎無往不利時,突然被太子和沈正華等人形成的反對勢力嚴重威脅。他能感受到自己所掌控的局勢開始發生微妙變化,雖然朝堂上的各方勢力依然在明麵上互相牽製,但他能感受到從內外傳來的壓力。
張維平沉默了片刻,逐漸冷靜下來。他深知,太子和沈正華的聯盟背後,必定藏著他們對自己不滿的根源。而今,若不采取果斷的反擊措施,不僅朝堂上的權力將被削弱,連自己曾經積累的根基都可能一夜間土崩瓦解。
“既然如此,我就要讓他們知道,誰才是這朝堂的真正主宰。”張維平低聲自語,他的眼神漸漸淩厲,仿佛一道寒光透過窗外的月光,刺向遠方。
這時,門外傳來了一陣輕微的敲門聲,隨即一個穿著錦衣衛製服的年輕男子走了進來,行禮後說道:“大人,沈正華和太子一派的活動越來越頻繁,看來他們已經開始有所動作。我們也得提前做好防範。”
張維平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冷笑:“讓他們先鬧,我們就讓他們知道,究竟誰能掌控朝堂。即便他們聯合起來,又能翻起什麽大浪來?”
他深知,在這個權力的漩渦中,隻有不斷增加自己的力量,才是保住一切的唯一辦法。張維平心中暗自盤算,自己必須徹底消除掉沈正華和太子的威脅,同時還得防止外界勢力的幹預。
於是,他指示手下去布置錦衣衛的密探,加緊對沈正華、太子等人的監視,並尋找機會擠壓對方的空間。
在錦衣衛的密探反饋中,張維平發現沈正華和太子近期在私下裏進行了幾次接觸,並且有了越來越多的高層官員與他們關係密切的跡象。張維平立即讓自己的手下將監視的力度加倍,並派遣信使去邊疆聯絡劉世安,進一步加強對外的控製。
“沈正華,太子,你們以為能夠通過聯合對我進行打壓嗎?不過是自尋死路罷了。”張維平在心中冷笑道。
然而,就在張維平準備加大對太子與沈正華的打壓時,他的一個秘密計劃卻被意外泄露。
正如張維平計劃的那樣,他在背後密切聯係劉世安,試圖加大對邊疆的控製。而劉世安也曾是他的重要棋子,過去因張維平的資助和支持,劉世安的權力不斷壯大。可就在張維平滿以為一切順利的時候,劉世安的部隊突然發出了幾封不尋常的信件,內容似乎暗示劉世安有所隱瞞。
這幾封信的內容並未送到張維平的手中,而是被錦衣衛的探子從邊疆直接截獲。趙青雲和薛逸風通過聯係獲得了這些信件後,迅速將其遞交給了沈正華。沈正華看過信件後,意識到這裏有巨大的問題,他開始懷疑劉世安的忠誠,而劉世安這一行為可能意味著他已經開始背離張維平。
“若真如這些信件所言,劉世安已經叛變,那張維平的底牌豈不是早已動搖?”沈正華心中隱隱有所察覺,立刻召集了趙青雲和許文端,商議如何將這個消息進一步調查清楚。
“若劉世安真的背叛了張維平,那我們的機會來了。”趙青雲眼中閃爍著光芒,暗自策劃著接下來的行動。
經過幾日的密切觀察和調查,沈正華和趙青雲終於確定了劉世安與張維平之間的裂痕,雙方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劉世安的確在背後有自己的小動作,和邊疆的部分將領私下達成了協議,甚至試圖與某些敵對勢力進行接觸。
“劉世安果然沒有忠誠可言,這一切都暴露在了我們的眼皮底下。”沈正華沉聲說道,“如果把這一切公之於眾,張維平的根基將會受到沉重打擊,甚至可以引起整個朝堂的動蕩。”
趙青雲點了點頭:“一旦這一切被揭發,張維平將毫無立足之地,朝廷和百姓必然會對他產生巨大的不滿。我們必須盡快策劃行動,趁機借此機會徹底改變局勢。”
但這時,趙青雲卻又皺了皺眉,心中略有顧慮:“但我們也不能急於行動,畢竟劉世安的力量和影響力仍然很大,若貿然行動,恐怕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沈正華眼中閃過一絲睿智的光芒:“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壓製劉世安,而是要尋找切入點,利用他和張維平之間的矛盾,慢慢將張維平的影響力壓製下去。”
張維平收到錦衣衛劉坤的密報後,神情陰沉。他知道,太子近期頻繁與清流官員接觸,沈正華一派正在暗中集結力量,而邊疆的證據隨時可能成為致命一擊。
他冷笑道:“太子還是按捺不住了嗎?不過,他想撼動我的根基,未免太天真了些。”
張維平立即召集心腹,秘密布置反擊計劃。他心腹之中,以禮部尚書王三川和錦衣衛指揮使劉坤最為得力。
第二日早朝,張維平一改往日隱忍姿態,上奏皇帝道:“陛下,臣近日收到密報,邊疆有部分官員私通敵軍,意圖謀逆。這些人居心叵測,甚至企圖挑撥朝廷內部的和諧。臣以為,必須立即派遣錦衣衛清查此事,並懲治相關人員,以正朝綱。”
殿內頓時一片嘩然。沈正華出列反駁:“張大人所言無憑無據,豈能以捕風捉影之事輕言謀逆?朝廷大事,需以民生為本,而非製造恐慌。”
張維平眼中閃過一絲得意,轉身對皇帝說道:“陛下,沈大人言重了。臣並無意挑起朝堂紛爭,隻是此事關乎國本,若不徹查,恐怕外敵會趁機滲透。”
皇帝沉吟片刻,並未直接表態:“此事確實重大,需慎重處理。張愛卿,可有確鑿證據?”
張維平躬身道:“臣願以錦衣衛之名擔保,絕不誣告無辜之人。”
皇帝目光掃過朝堂眾臣,淡淡道:“既然如此,就命錦衣衛負責徹查此事,限期三月,務必交出結果。”
沈正華眉頭緊鎖,心中暗想:“張維平此計太過毒辣,他是要借機抹黑我等清流一派,甚至可能趁機清除異己。”
太子在自己的東宮內,接到了朝會上爭執的消息。他握緊手中的玉笏,冷聲道:“張維平果然早有準備,他想借邊疆問題反擊清流派,簡直無法無天。”
東宮講官鄭承歎道:“殿下,張維平的勢力盤根錯節,連錦衣衛都在為他所用。若想扳倒他,必須尋求更多支持。”
太子目光堅定:“孤已聯絡沈正華等人,接下來,便要在皇父麵前爭取主動。張維平能借錦衣衛行事,我便以禦史台和東宮的名義調查其舊部之事。凡有不法之舉,務必讓其暴露無遺。”
鄭承點頭道:“殿下所言極是,微臣會聯絡禦史台的幾位同僚,與東宮合作。”
與此同時,劉坤按照張維平的命令,加派人手監視沈正華、趙青雲等清流官員。他將一封密函遞到張維平手中,恭敬道:“大人,邊疆的證據尚未流出京城,但薛逸風的行蹤已經被發現。屬下建議立刻下令擒拿。”
張維平冷笑一聲:“薛逸風不過是個江湖浪子,抓他太容易,隻是此刻不能驚動太子和沈正華那邊。傳我命令,先穩住邊疆局勢,再尋找確鑿證據反擊他們。”
趙青雲從沈正華府上迴到住處時,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提到,薛逸風已被錦衣衛盯上,請他務必勸阻薛逸風冒險。
趙青雲讀罷,心中一緊:“薛師兄若落入錦衣衛之手,一切努力便會前功盡棄。”
他連夜趕往沈正華府,將此事告知沈正華和許文端。沈正華皺眉道:“錦衣衛對薛逸風下手,意在威懾。趙賢侄,你需盡快通知他,立刻隱匿行蹤。”
當晚,張維平獨自覲見皇帝。他伏在地上,語氣低沉:“陛下,太子頻繁與清流官員接觸,恐怕是對臣下的提議有所不滿。臣擔憂,這會影響朝堂的穩定。”
皇帝緩緩說道:“朕自有分寸。張愛卿,記住,無論你如何爭鬥,若再驚動東宮,朕也容不得你。”
張維平低頭叩首:“臣萬死不敢。”
走出禦書房後,張維平臉色難看。他知道,皇帝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已對他與太子的鬥爭感到不滿。“看來,必須更謹慎些了。”
風暴中的朝堂,勢力此消彼長,而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