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華與趙青雲在書房內促膝長談,燭光映在二人凝重的臉上,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壓抑的緊迫感。
沈正華緩緩開口:“趙青雲,邊疆的局勢雖然已經有所掌握,但顯然還不足以徹底扳倒張維平。他的手段隱秘,若要將他的罪行公之於眾,還需要更確鑿、更關鍵的證據。”
趙青雲點頭:“大人所言極是。如今錦衣衛的監控日益緊密,我們在京城的行動已極為受限,若要取得突破,必須依靠外力。”
沈正華沉思片刻:“邊疆仍然是關鍵點,劉世安的腐敗和私通敵軍的罪行是突破口。薛逸風曾在邊疆冒險,表現出非凡的機智和膽識。不如再讓他前往一次,查明更多內幕。”
趙青雲眉頭微皺:“此事極為危險,薛逸風上次就險些喪命。我擔心他會再次暴露。”
沈正華歎息道:“如今時局危急,每一步都充滿風險。但若我們無所作為,張黨勢必更加猖獗。你與薛逸風的交情深厚,他必會理解你的苦衷。”
趙青雲寫信給薛逸風
趙青雲迴到住處,提筆寫下一封信:
薛兄:自上次分別,愚弟每日思念不已,聞君安然無恙,甚感欣慰。然近日朝局波譎雲詭,張黨陰謀愈深,邊疆線索尤為重要。沈大人意欲請君再赴邊疆,查明更多內幕。此行兇險非常,若君有為難之處,愚弟絕不勉強,盼複。
趙青雲敬上
信件寫好後,他反複檢查,確認無隱患後才交給信使。
幾日後,薛逸風的迴信送到,字跡蒼勁有力,透著他的決心:
青雲賢弟:信已拜讀,君之苦衷,吾深諒之。雖千裏險途,刀山火海,吾亦在所不辭。然此行須周全計劃,方可萬全。吾將先與周師父商議,擇日動身,定不負眾望。
薛逸風
趙青雲讀罷,心中百感交集。他明白,這一趟薛逸風不僅是為朝廷查明真相,更是為自己的一片赤誠而戰。
沈正華接到薛逸風願意行動的消息後,立即開始部署。他親自挑選了一批忠誠的官員和信使,與邊疆相熟的舊部聯係,確保薛逸風在邊疆行動時能獲得最大支持。
“趙青雲,”沈正華語重心長地叮囑道,“薛逸風的任務至關重要,但我們在京城的行動也必須同步進行。張維平不是易與之輩,他的反撲隻會更加猛烈。我們必須做好萬全準備。”
趙青雲點頭:“大人放心,我已聯係了許文端和其他同僚,盡可能分散張黨的注意力。”
夜色中,薛逸風騎馬離開周淩風的山莊,身後是裝滿必備物資的馬車。周淩風站在門前,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山路盡頭,喃喃道:“風兒,切記,萬事小心,莫讓師父和兄弟們失望。”
與此同時,趙青雲望著夜空,心中暗暗祈禱:“薛兄,願你平安歸來,這一次,我們必須成功。”
薛逸風一路北行,途中天氣逐漸轉冷。行至一個山穀時,忽然風雪交加,原本平整的山道被積雪掩埋,行路變得異常困難。薛逸風隻得牽著馬緩步前行,心中暗想:“如此惡劣的天氣,反倒是個掩護,錦衣衛再想追蹤我,隻怕也得費一番工夫。”
他低頭仔細辨認著被積雪覆蓋的路跡,不料腳下一滑,差點跌入一旁的山溝。他連忙穩住身形,將馬匹安撫好,又繼續前行。夜幕降臨時,他終於找到一個避風的岩洞,便在洞中生火取暖。
坐在火堆旁,薛逸風將沈正華交給他的地圖攤開,反複研究。他指尖停留在地圖上的一處標記——一座邊鎮小城,正是劉世安的駐地。他默默計劃著如何打入城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第二日清晨,風雪稍歇,薛逸風策馬繼續趕路。數日後,他終於抵達邊鎮。與上次來到此地相比,鎮上顯得更加蕭條,街道上滿是泥濘,商販的叫賣聲也變得稀疏。
薛逸風換上了一身粗布衣衫,裝扮成普通商人,混入人群。他邊走邊觀察,發現鎮上的士兵多了不少,每隔百步便能看到巡邏的身影。他心中暗暗警惕:“看來劉世安已經察覺到京城的動靜,開始加緊戒備了。”
在一家茶館,薛逸風坐下點了壺粗茶,故作隨意地與店小二攀談:“小哥,這鎮上怎會如此蕭條?”
店小二歎了口氣,小聲說道:“還不是因為軍營裏的那些事!聽說劉將軍為了備戰,逼得各地鄉紳進貢糧草,百姓苦不堪言。”
薛逸風皺眉,試探著問:“那官府為何不管管?”
小二壓低聲音:“官府?哼,劉將軍可是這裏的天,他說了算!您是外地來的,別多嘴,惹禍上身。”說罷,匆匆離去。
薛逸風在茶館中聽到的消息雖少,但足以讓他判斷出劉世安正在加緊準備,似乎在為某種更大的行動做掩護。他當晚利用沈正華提供的線索,秘密找到了一位曾為劉世安效力的老兵。
老兵名叫楊伏,早已辭去軍職,隱居在邊鎮一處破舊的小院中。薛逸風亮出沈正華的密信後,楊伏先是遲疑,後終於開口:“薛少俠,你冒這麽大險,真是為了百姓著想?”
薛逸風點頭:“朝廷清流已在行動,但需要實證來扳倒張維平和劉世安。你手中若有線索,可是救國救民之舉。”
楊伏沉思片刻,最終歎道:“罷了,我雖已年邁,但不能眼看著他們作惡。”他拿出一卷陳舊的賬冊,低聲說道,“這是我當年負責運輸時的記錄,上麵有劉世安勾結敵軍的具體交易細節。但我勸你,若無必勝的把握,莫要輕舉妄動。他的爪牙遍布邊疆,稍有不慎便是殺身之禍。”
薛逸風鄭重接過賬冊:“多謝老先生提醒。此物若能傳至京城,定能撼動張黨的根基。”
薛逸風告別楊伏後,打算趁夜離開邊鎮。然而,他走到鎮口時,發現幾名錦衣衛正站在官道上檢查過往行人。薛逸風迅速躲入旁邊的巷子,心中一沉:“看來,他們早已開始布控。”
他沿著巷道小心後退,打算從後山繞路。然而剛走到一處偏僻的土坡,身後卻傳來一聲冷笑:“薛逸風,別來無恙!”
薛逸風迴頭一看,隻見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站在不遠處,身後跟著數十名手持長刀的衛兵。
“劉坤!”薛逸風握緊腰間的劍,冷冷說道,“你們果然不肯善罷甘休。”
劉坤陰笑道:“你從邊疆帶走的東西,不如乖乖交出來,我可以讓你死得痛快些。”
薛逸風目光一凝,手中的劍緩緩出鞘:“要東西,盡管來取!”
薛逸風一路奔行,在樹林間穿梭,背後的追兵逐漸逼近。他的神經緊繃,右手緊握著劍,心中默默盤算:“劉坤果然親自來了,看來這次不拚命是無法脫身了。”
前方一片開闊的空地,薛逸風突然停下腳步。他迅速掃了一眼四周,地勢平坦無險可借,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逃了。片刻後,劉坤率領的錦衣衛追至,緩緩包圍了薛逸風。
“薛逸風,你已經無路可逃。”劉坤騎在馬上,眼神冷冽,手中的鐵扇輕輕敲擊著馬鞍,“把證據交出來,我可以留你一條全屍。”
薛逸風冷笑一聲:“錦衣衛的名頭果然響亮,可惜在我眼裏,你們不過是些爪牙罷了。”
“嘴硬沒用。”劉坤揮了揮手,幾名錦衣衛悄然逼近。
薛逸風深吸一口氣,迅速抽出長劍,劍光一閃,他直接衝向最前方的一名錦衣衛,劍影如風,直刺對方咽喉。對方尚未反應過來,便應聲倒地。
“殺!”劉坤一聲令下,錦衣衛齊齊拔刀,向薛逸風圍攻而來。
麵對數名錦衣衛的夾擊,薛逸風步伐靈動,劍招淩厲,始終遊走在外圍。幾次對方試圖合圍,都被他以極快的速度破解。他的劍法變化多端,剛猛與飄逸兼具,逼得錦衣衛難以近身。
劉坤冷眼旁觀,見手下數人接連被擊退,怒喝一聲,親自策馬衝向薛逸風。他手中的鐵扇驟然張開,扇骨鋒利如刀,直劈薛逸風的肩膀。
薛逸風側身躲過攻擊,迅速反擊,劍尖劃破劉坤的袖口,卻未能傷到他。兩人你來我往,招招致命,氣氛緊張到極點。
“你果然有兩下子!”劉坤眼中露出一絲讚賞,但手下卻絲毫沒有留情。鐵扇唿嘯而至,與薛逸風的長劍碰撞,火花四濺。
薛逸風沉著應戰,他利用地形的優勢,不斷改變站位,使劉坤的攻擊難以奏效。然而,對方人數占優,長時間的消耗讓他的體力逐漸不支。
就在薛逸風快要被逼入絕境時,他眼角餘光捕捉到一處岩壁上垂下的藤蔓。他迅速後撤幾步,假意疲於招架,引得劉坤緊追不舍。
待劉坤靠近,薛逸風突然躍起,抓住藤蔓蕩到岩壁上方,居高臨下反擊。他揮劍削斷一根大樹枝,砸向下方的錦衣衛,逼得他們四散而逃。
劉坤臉色一變,猛然抬頭:“小子,有種別逃!”
薛逸風冷笑道:“你追得上再說!”隨即借著藤蔓蕩出戰圈,利用山林複雜的地形迅速隱匿身形。
錦衣衛一陣騷動,劉坤大怒:“全力搜捕!務必將他拿下!”
薛逸風在密林中奔行,直到徹底甩掉追兵後,才停下來調整唿吸。他摸了摸懷中的信函,慶幸證據依然完好無損。
“劉坤雖然難纏,但我絕不能退縮。”他心中暗想,“必須盡快將這些東西送到京城,否則張維平的罪行難以揭露。”
整理好行裝後,薛逸風換了一條偏僻的小道,繼續向京城進發。
隨著沈正華等清流官員與太子暗中聯手,張維平的耳目迅速將這一消息傳迴張府。張維平聽後眉頭緊鎖,臉色陰沉,隨後揮手讓心腹們離開書房,獨自坐在案前,陷入沉思。
“太子……你終於坐不住了。”張維平冷笑,低聲自語,“不過就憑這些書生,未免太天真了。”
當晚,張維平召集心腹官員及錦衣衛指揮使劉坤,召開了一場緊急會議。他在桌案上鋪開一張密密麻麻標記著權力分布的朝廷圖,手指在“太子”與“沈正華”的名字上頓了頓,然後輕輕一敲:“各位,沈正華聯手太子的事,你們怎麽看?”
劉坤搶先說道:“大人,太子羽翼未豐,沈正華雖有威望,但僅靠幾名清流官員,根本成不了氣候。不如直接扣他們一個‘朋黨結社’的罪名,將他們全部拿下。”
張維平擺了擺手,眸中冷光一閃:“不急。如果現在動手,反而會讓皇上對我產生戒心。何況,皇上樂見朝堂爭鬥,太子的參與或許正合他的心意。”
一名文士模樣的官員沉思片刻,說道:“大人之言有理。但如果不加以遏製,清流與太子一旦積蓄足夠力量,或許會成為隱患。”
張維平點頭:“所以,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這次,不僅要拆散他們的聯盟,還要讓他們彼此猜忌。劉坤,你派人散布流言,說太子意圖借清流之力架空皇權。同時,安排人在太子身邊伺機挑撥。”
劉坤領命:“屬下這就去安排。”
張維平轉向另一人:“至於沈正華,找他的弱點。若他本人無懈可擊,就從他身邊的人入手。他不是向來重視清譽嗎?那我們就讓他清譽掃地。”
眾人紛紛領命離去,張維平獨自坐在書房中,端起茶盞輕抿一口,眼中寒意更濃:“沈正華,你以為太子能護得了你?皇上既然要看一場好戲,那我便奉陪到底。”
幾日後,京城的茶館、酒樓間突然流傳出一些耐人尋味的消息:“聽說太子最近動作頻頻啊,似乎有意奪權?”
“什麽奪權?太子可是與清流結盟了,說是要整頓朝綱呢。”“哼,清流還不是想趁機謀取高位?這可真是狼狽為奸。”
這些言論迅速傳播開來,引起了朝中不少人的議論。與此同時,張維平暗中派人偽造了一些奏折,稱沈正華私下與太子往來頻繁,甚至有勸立儲的言辭。奏折送至皇上禦前後,皇帝麵無表情地看完,卻不動聲色,將其放到一旁。
張維平並未就此止步。他暗示劉坤加大對沈正華和趙青雲的監視力度,同時秘密安排人收買太子身邊的太監,探查太子的計劃,並伺機製造矛盾。
某日早朝,張維平突然上奏:“陛下,臣近日聽聞朝中某些官員與東宮走動密切,私下議論儲位之事。這種言行,若不加以整頓,恐傷皇家威嚴。”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嘩然。皇帝眉頭微皺,看了一眼站在下首的太子和沈正華,卻沒有立即表態。
沈正華出列,拱手道:“陛下,臣身正不怕影斜,願接受任何調查。若有不當之處,臣甘願受罰。”
太子雖未出聲,但臉色鐵青,顯然已經察覺到張維平的意圖。
張維平的反撲如寒風驟雨,將京城的權力鬥爭推向新的高潮。趙青雲、沈正華和許文端一行人也察覺到,張維平正在試圖通過輿論與權謀來削弱他們的力量。
趙青雲在與沈正華的一次密談中說道:“張維平的手段越來越肆無忌憚。若再不行動,隻怕我們這些人的處境會更加危險。”
沈正華點頭:“沒錯。我們必須反擊。”
局勢已經劍拔弩張,而這場朝堂之爭,也即將迎來更為驚險的局麵。
沈正華緩緩開口:“趙青雲,邊疆的局勢雖然已經有所掌握,但顯然還不足以徹底扳倒張維平。他的手段隱秘,若要將他的罪行公之於眾,還需要更確鑿、更關鍵的證據。”
趙青雲點頭:“大人所言極是。如今錦衣衛的監控日益緊密,我們在京城的行動已極為受限,若要取得突破,必須依靠外力。”
沈正華沉思片刻:“邊疆仍然是關鍵點,劉世安的腐敗和私通敵軍的罪行是突破口。薛逸風曾在邊疆冒險,表現出非凡的機智和膽識。不如再讓他前往一次,查明更多內幕。”
趙青雲眉頭微皺:“此事極為危險,薛逸風上次就險些喪命。我擔心他會再次暴露。”
沈正華歎息道:“如今時局危急,每一步都充滿風險。但若我們無所作為,張黨勢必更加猖獗。你與薛逸風的交情深厚,他必會理解你的苦衷。”
趙青雲寫信給薛逸風
趙青雲迴到住處,提筆寫下一封信:
薛兄:自上次分別,愚弟每日思念不已,聞君安然無恙,甚感欣慰。然近日朝局波譎雲詭,張黨陰謀愈深,邊疆線索尤為重要。沈大人意欲請君再赴邊疆,查明更多內幕。此行兇險非常,若君有為難之處,愚弟絕不勉強,盼複。
趙青雲敬上
信件寫好後,他反複檢查,確認無隱患後才交給信使。
幾日後,薛逸風的迴信送到,字跡蒼勁有力,透著他的決心:
青雲賢弟:信已拜讀,君之苦衷,吾深諒之。雖千裏險途,刀山火海,吾亦在所不辭。然此行須周全計劃,方可萬全。吾將先與周師父商議,擇日動身,定不負眾望。
薛逸風
趙青雲讀罷,心中百感交集。他明白,這一趟薛逸風不僅是為朝廷查明真相,更是為自己的一片赤誠而戰。
沈正華接到薛逸風願意行動的消息後,立即開始部署。他親自挑選了一批忠誠的官員和信使,與邊疆相熟的舊部聯係,確保薛逸風在邊疆行動時能獲得最大支持。
“趙青雲,”沈正華語重心長地叮囑道,“薛逸風的任務至關重要,但我們在京城的行動也必須同步進行。張維平不是易與之輩,他的反撲隻會更加猛烈。我們必須做好萬全準備。”
趙青雲點頭:“大人放心,我已聯係了許文端和其他同僚,盡可能分散張黨的注意力。”
夜色中,薛逸風騎馬離開周淩風的山莊,身後是裝滿必備物資的馬車。周淩風站在門前,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山路盡頭,喃喃道:“風兒,切記,萬事小心,莫讓師父和兄弟們失望。”
與此同時,趙青雲望著夜空,心中暗暗祈禱:“薛兄,願你平安歸來,這一次,我們必須成功。”
薛逸風一路北行,途中天氣逐漸轉冷。行至一個山穀時,忽然風雪交加,原本平整的山道被積雪掩埋,行路變得異常困難。薛逸風隻得牽著馬緩步前行,心中暗想:“如此惡劣的天氣,反倒是個掩護,錦衣衛再想追蹤我,隻怕也得費一番工夫。”
他低頭仔細辨認著被積雪覆蓋的路跡,不料腳下一滑,差點跌入一旁的山溝。他連忙穩住身形,將馬匹安撫好,又繼續前行。夜幕降臨時,他終於找到一個避風的岩洞,便在洞中生火取暖。
坐在火堆旁,薛逸風將沈正華交給他的地圖攤開,反複研究。他指尖停留在地圖上的一處標記——一座邊鎮小城,正是劉世安的駐地。他默默計劃著如何打入城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第二日清晨,風雪稍歇,薛逸風策馬繼續趕路。數日後,他終於抵達邊鎮。與上次來到此地相比,鎮上顯得更加蕭條,街道上滿是泥濘,商販的叫賣聲也變得稀疏。
薛逸風換上了一身粗布衣衫,裝扮成普通商人,混入人群。他邊走邊觀察,發現鎮上的士兵多了不少,每隔百步便能看到巡邏的身影。他心中暗暗警惕:“看來劉世安已經察覺到京城的動靜,開始加緊戒備了。”
在一家茶館,薛逸風坐下點了壺粗茶,故作隨意地與店小二攀談:“小哥,這鎮上怎會如此蕭條?”
店小二歎了口氣,小聲說道:“還不是因為軍營裏的那些事!聽說劉將軍為了備戰,逼得各地鄉紳進貢糧草,百姓苦不堪言。”
薛逸風皺眉,試探著問:“那官府為何不管管?”
小二壓低聲音:“官府?哼,劉將軍可是這裏的天,他說了算!您是外地來的,別多嘴,惹禍上身。”說罷,匆匆離去。
薛逸風在茶館中聽到的消息雖少,但足以讓他判斷出劉世安正在加緊準備,似乎在為某種更大的行動做掩護。他當晚利用沈正華提供的線索,秘密找到了一位曾為劉世安效力的老兵。
老兵名叫楊伏,早已辭去軍職,隱居在邊鎮一處破舊的小院中。薛逸風亮出沈正華的密信後,楊伏先是遲疑,後終於開口:“薛少俠,你冒這麽大險,真是為了百姓著想?”
薛逸風點頭:“朝廷清流已在行動,但需要實證來扳倒張維平和劉世安。你手中若有線索,可是救國救民之舉。”
楊伏沉思片刻,最終歎道:“罷了,我雖已年邁,但不能眼看著他們作惡。”他拿出一卷陳舊的賬冊,低聲說道,“這是我當年負責運輸時的記錄,上麵有劉世安勾結敵軍的具體交易細節。但我勸你,若無必勝的把握,莫要輕舉妄動。他的爪牙遍布邊疆,稍有不慎便是殺身之禍。”
薛逸風鄭重接過賬冊:“多謝老先生提醒。此物若能傳至京城,定能撼動張黨的根基。”
薛逸風告別楊伏後,打算趁夜離開邊鎮。然而,他走到鎮口時,發現幾名錦衣衛正站在官道上檢查過往行人。薛逸風迅速躲入旁邊的巷子,心中一沉:“看來,他們早已開始布控。”
他沿著巷道小心後退,打算從後山繞路。然而剛走到一處偏僻的土坡,身後卻傳來一聲冷笑:“薛逸風,別來無恙!”
薛逸風迴頭一看,隻見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站在不遠處,身後跟著數十名手持長刀的衛兵。
“劉坤!”薛逸風握緊腰間的劍,冷冷說道,“你們果然不肯善罷甘休。”
劉坤陰笑道:“你從邊疆帶走的東西,不如乖乖交出來,我可以讓你死得痛快些。”
薛逸風目光一凝,手中的劍緩緩出鞘:“要東西,盡管來取!”
薛逸風一路奔行,在樹林間穿梭,背後的追兵逐漸逼近。他的神經緊繃,右手緊握著劍,心中默默盤算:“劉坤果然親自來了,看來這次不拚命是無法脫身了。”
前方一片開闊的空地,薛逸風突然停下腳步。他迅速掃了一眼四周,地勢平坦無險可借,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逃了。片刻後,劉坤率領的錦衣衛追至,緩緩包圍了薛逸風。
“薛逸風,你已經無路可逃。”劉坤騎在馬上,眼神冷冽,手中的鐵扇輕輕敲擊著馬鞍,“把證據交出來,我可以留你一條全屍。”
薛逸風冷笑一聲:“錦衣衛的名頭果然響亮,可惜在我眼裏,你們不過是些爪牙罷了。”
“嘴硬沒用。”劉坤揮了揮手,幾名錦衣衛悄然逼近。
薛逸風深吸一口氣,迅速抽出長劍,劍光一閃,他直接衝向最前方的一名錦衣衛,劍影如風,直刺對方咽喉。對方尚未反應過來,便應聲倒地。
“殺!”劉坤一聲令下,錦衣衛齊齊拔刀,向薛逸風圍攻而來。
麵對數名錦衣衛的夾擊,薛逸風步伐靈動,劍招淩厲,始終遊走在外圍。幾次對方試圖合圍,都被他以極快的速度破解。他的劍法變化多端,剛猛與飄逸兼具,逼得錦衣衛難以近身。
劉坤冷眼旁觀,見手下數人接連被擊退,怒喝一聲,親自策馬衝向薛逸風。他手中的鐵扇驟然張開,扇骨鋒利如刀,直劈薛逸風的肩膀。
薛逸風側身躲過攻擊,迅速反擊,劍尖劃破劉坤的袖口,卻未能傷到他。兩人你來我往,招招致命,氣氛緊張到極點。
“你果然有兩下子!”劉坤眼中露出一絲讚賞,但手下卻絲毫沒有留情。鐵扇唿嘯而至,與薛逸風的長劍碰撞,火花四濺。
薛逸風沉著應戰,他利用地形的優勢,不斷改變站位,使劉坤的攻擊難以奏效。然而,對方人數占優,長時間的消耗讓他的體力逐漸不支。
就在薛逸風快要被逼入絕境時,他眼角餘光捕捉到一處岩壁上垂下的藤蔓。他迅速後撤幾步,假意疲於招架,引得劉坤緊追不舍。
待劉坤靠近,薛逸風突然躍起,抓住藤蔓蕩到岩壁上方,居高臨下反擊。他揮劍削斷一根大樹枝,砸向下方的錦衣衛,逼得他們四散而逃。
劉坤臉色一變,猛然抬頭:“小子,有種別逃!”
薛逸風冷笑道:“你追得上再說!”隨即借著藤蔓蕩出戰圈,利用山林複雜的地形迅速隱匿身形。
錦衣衛一陣騷動,劉坤大怒:“全力搜捕!務必將他拿下!”
薛逸風在密林中奔行,直到徹底甩掉追兵後,才停下來調整唿吸。他摸了摸懷中的信函,慶幸證據依然完好無損。
“劉坤雖然難纏,但我絕不能退縮。”他心中暗想,“必須盡快將這些東西送到京城,否則張維平的罪行難以揭露。”
整理好行裝後,薛逸風換了一條偏僻的小道,繼續向京城進發。
隨著沈正華等清流官員與太子暗中聯手,張維平的耳目迅速將這一消息傳迴張府。張維平聽後眉頭緊鎖,臉色陰沉,隨後揮手讓心腹們離開書房,獨自坐在案前,陷入沉思。
“太子……你終於坐不住了。”張維平冷笑,低聲自語,“不過就憑這些書生,未免太天真了。”
當晚,張維平召集心腹官員及錦衣衛指揮使劉坤,召開了一場緊急會議。他在桌案上鋪開一張密密麻麻標記著權力分布的朝廷圖,手指在“太子”與“沈正華”的名字上頓了頓,然後輕輕一敲:“各位,沈正華聯手太子的事,你們怎麽看?”
劉坤搶先說道:“大人,太子羽翼未豐,沈正華雖有威望,但僅靠幾名清流官員,根本成不了氣候。不如直接扣他們一個‘朋黨結社’的罪名,將他們全部拿下。”
張維平擺了擺手,眸中冷光一閃:“不急。如果現在動手,反而會讓皇上對我產生戒心。何況,皇上樂見朝堂爭鬥,太子的參與或許正合他的心意。”
一名文士模樣的官員沉思片刻,說道:“大人之言有理。但如果不加以遏製,清流與太子一旦積蓄足夠力量,或許會成為隱患。”
張維平點頭:“所以,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這次,不僅要拆散他們的聯盟,還要讓他們彼此猜忌。劉坤,你派人散布流言,說太子意圖借清流之力架空皇權。同時,安排人在太子身邊伺機挑撥。”
劉坤領命:“屬下這就去安排。”
張維平轉向另一人:“至於沈正華,找他的弱點。若他本人無懈可擊,就從他身邊的人入手。他不是向來重視清譽嗎?那我們就讓他清譽掃地。”
眾人紛紛領命離去,張維平獨自坐在書房中,端起茶盞輕抿一口,眼中寒意更濃:“沈正華,你以為太子能護得了你?皇上既然要看一場好戲,那我便奉陪到底。”
幾日後,京城的茶館、酒樓間突然流傳出一些耐人尋味的消息:“聽說太子最近動作頻頻啊,似乎有意奪權?”
“什麽奪權?太子可是與清流結盟了,說是要整頓朝綱呢。”“哼,清流還不是想趁機謀取高位?這可真是狼狽為奸。”
這些言論迅速傳播開來,引起了朝中不少人的議論。與此同時,張維平暗中派人偽造了一些奏折,稱沈正華私下與太子往來頻繁,甚至有勸立儲的言辭。奏折送至皇上禦前後,皇帝麵無表情地看完,卻不動聲色,將其放到一旁。
張維平並未就此止步。他暗示劉坤加大對沈正華和趙青雲的監視力度,同時秘密安排人收買太子身邊的太監,探查太子的計劃,並伺機製造矛盾。
某日早朝,張維平突然上奏:“陛下,臣近日聽聞朝中某些官員與東宮走動密切,私下議論儲位之事。這種言行,若不加以整頓,恐傷皇家威嚴。”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嘩然。皇帝眉頭微皺,看了一眼站在下首的太子和沈正華,卻沒有立即表態。
沈正華出列,拱手道:“陛下,臣身正不怕影斜,願接受任何調查。若有不當之處,臣甘願受罰。”
太子雖未出聲,但臉色鐵青,顯然已經察覺到張維平的意圖。
張維平的反撲如寒風驟雨,將京城的權力鬥爭推向新的高潮。趙青雲、沈正華和許文端一行人也察覺到,張維平正在試圖通過輿論與權謀來削弱他們的力量。
趙青雲在與沈正華的一次密談中說道:“張維平的手段越來越肆無忌憚。若再不行動,隻怕我們這些人的處境會更加危險。”
沈正華點頭:“沒錯。我們必須反擊。”
局勢已經劍拔弩張,而這場朝堂之爭,也即將迎來更為驚險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