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過後,京城的晨霧籠罩著金碧輝煌的宮殿,空氣中透著一絲肅殺的涼意。
皇帝召集了一次小範圍的禦前會議,參與者隻有太子、張維平、沈正華,以及數名資曆深厚的重臣。皇帝坐在禦座上,臉色平靜,看不出喜怒。他慢悠悠地開口:“近日有傳言說,東宮與朝中某些人走得頗近,是不是有什麽議題需要朕知曉?”
太子微微躬身,語氣恭敬卻不失鋒芒:“父皇,兒臣身為儲君,自當與各位大臣商討國事,為陛下分憂。這些傳言,恐怕是有心人刻意挑撥。”
張維平上前一步,麵露微笑:“殿下所言極是,不過臣以為,如今國庫空虛,邊疆局勢緊張,若非必要,不宜多生枝節。”
沈正華拱手道:“臣以為,東宮身為儲位,與朝臣議事是職責所在。若連正常的君臣交流都被視為異動,那才是真正的禍患。”
皇帝目光一轉,看向沈正華,沉聲道:“沈愛卿的意思是,有人在挑撥朕與東宮的關係?”
沈正華坦然應答:“陛下明察,此事若無確鑿證據,臣以為不宜妄下結論。”
皇帝淡然一笑:“好,那就先觀察著吧。此事朕自有定論。”
迴到東宮後,太子麵色陰沉。他將心腹幕僚召集起來,低聲說道:“今日朝會,父皇雖未明確表態,但顯然已經察覺到張維平的意圖。本宮絕不能讓張黨繼續坐大。”
一名老臣提議:“殿下可利用沈大人清譽無暇的優勢,反擊張維平的攻勢。同時,殿下應與監察司主官蘇文聯係,通過法紀之名剔除張黨的觸角。”
另一名年輕的幕僚則建議:“殿下,不如從張維平手下的錦衣衛入手。劉坤雖忠於張黨,但其手下難免有人不滿。若能策反一二,也許能直接掌握張黨的行動。”
太子沉吟片刻,點頭道:“你們各自分頭去辦。另外,派人查清張維平最近的舉動,特別是他與邊疆的聯係。邊疆的劉世安,或許就是他致命的軟肋。”
與此同時,張府燈火通明。張維平正在與幾名心腹密議。
劉坤抱拳稟報道:“大人,太子近來動作頻繁,不僅拉攏了沈正華,還與監察司有接觸。屬下已經加派人手,密切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張維平冷笑:“太子不過是乳臭未幹的小子,沈正華那班清流也掀不起風浪。隻要皇上不發話,他們終究是白忙一場。”
一名心腹官員卻露出憂色:“大人,東宮若能掌握劉世安在邊疆的證據,恐怕對我們不利。”
張維平眯起眼睛,沉聲道:“邊疆那邊我自有安排,劉世安不是那麽容易失手的。眼下最重要的,是先穩住京城的局勢。”
他頓了頓,目光淩厲:“散布更多關於太子的流言,製造東宮與清流內部的矛盾。另外,加強對監察司的滲透,確保他們不會輕易行動。”
幾日後,趙青雲與沈正華、許文端在沈府密會。
趙青雲將從薛逸風處接到的最新邊疆情報展示給二人:“這是劉世安與敵軍交易的詳細賬目,以及私藏物資的證據。這些內容若能公開,張黨的邊疆勢力必然崩塌。”
許文端仔細翻閱後,眼中露出一絲欣喜:“如此確鑿的證據,確實能一舉扳倒劉世安。但問題在於,如何將這些內容遞交至陛下禦前。”
沈正華思索片刻,說道:“此事須得徐徐圖之。張維平在陛下麵前仍有一定影響力,貿然呈上這些證據,恐怕會適得其反。”
趙青雲點頭:“不如以邊疆糧草不足為由,由太子提議重新審查軍需賬目,藉此機會將這些證據混入調查中,迫使劉世安暴露。”
沈正華歎道:“這是個好主意。不過,太子能否順利推動此事,還得看我們如何協助。”
這場權力的博弈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太子與清流官員逐步推進,試圖用證據撬動張黨的根基;而張維平則加緊布局,試圖在對手行動之前反將一軍。
趙青雲迴到住處,提筆寫下一封信,寄往邊疆,信中叮囑薛逸風繼續深挖劉世安的罪行,同時暗中提醒張福生加強對邊疆局勢的觀察。
夜深人靜,趙青雲立於窗前,望著滿天星鬥,心中暗暗發誓:“這一局,無論如何,我都要勝!”
京城與邊疆的風雲已然連接,正義與腐敗的較量在不斷升溫。而這場鬥爭的最終結果,將決定大明江山的命運走向。
消息如同暗流湧動,迅速傳迴了張維平的耳中。他坐在書房中,聽著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匯報,麵色鐵青。
“啟稟大人,沈正華與太子一係走得越來越近,他們正在密謀聯合反對派,在下一次朝會上對您的擴建計劃發難。”劉坤恭敬說道。
張維平沉默片刻,冷笑一聲:“這些人倒是膽大妄為,真以為我會坐以待斃?劉坤,本官命你即刻采取行動,把握時機,分化他們的聯盟。”
劉坤點頭:“屬下已在安排。翰林院的趙青雲,是沈正華一係的關鍵人物之一。屬下有辦法,讓他身敗名裂。”
“很好,但不要急於動手。我們需要一個讓他們內部分裂的契機。”張維平眼神深邃,輕輕撫摸著桌上的一卷奏折,“還有,那些反對擴建的官員,想辦法查查他們的私事,必要時給他們一些‘提醒’。”
劉坤低頭領命退下,張維平的目光則落在桌上的一封密信上。他打開信件,細細閱讀,嘴角露出一絲冷笑:“太子啊太子,你也不過如此。既然你插手,那本官便讓你知道,這朝堂從來不是你說了算的地方。”
數日後,張維平在暗中部署了一場針對太子陣營的行動。他命劉坤安排了一次“突襲檢查”,以“肅清朝堂”為名,對翰林院進行突擊搜查,並將目標對準趙青雲。
這一日,趙青雲正在翰林院整理一份地方官員的廉政記錄,忽然接到消息,錦衣衛以貪汙和通敵的罪名闖入院內,聲稱要搜查所有人的文書和私人物品。
翰林院內一片嘩然,許文端當即站出來質問:“劉指揮使,這是什麽道理?翰林院乃國家文脈所在,豈能如此蠻橫無禮?”
劉坤陰冷一笑:“奉旨辦事,還請許大人莫要阻撓。”
趙青雲見狀,心中暗驚,但麵上不露聲色。他上前一步,沉聲道:“若是奉旨,那我們自當配合。但若沒有實據,便是擾亂朝綱,此事必追究到底。”
劉坤冷冷盯著趙青雲,目光中透著不善。他隨手揮了揮,錦衣衛們四處搜查起來。片刻後,一名校尉走上前來,手中拿著一本“賬冊”,高聲喊道:“指揮使,這裏發現了一本涉嫌通敵的賬目!”
趙青雲看向那賬冊,心中微震,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場陰謀。他沉聲說道:“此物並非翰林院所有,請指揮使詳加查證,莫要冤枉忠良!”
劉坤冷笑道:“賬目就在這裏,有何冤枉?趙青雲,本指揮使會向上呈報,至於如何處置,自有皇上定奪。”
趙青雲深吸一口氣,平靜地說道:“既然如此,那便請指揮使盡快呈報。翰林院自有清白。”
當錦衣衛將“罪證”送入宮中,太子已收到消息。他召集沈正華與幾名親信大臣,共同商議對策。
“此事分明是張維平設下的局,意圖打擊我們的盟友。”太子怒聲道,“沈大人,您怎麽看?”
沈正華捋須道:“殿下勿急。錦衣衛所搜出的‘證據’,實為贓物栽贓,此事並非難以辯駁。隻是,我們需要更強的聲勢,揭露張維平的險惡用心。”
許文端補充道:“殿下,若能請皇上親自幹預,將此案暫時交由刑部複核,或許可以拖延時日。”
太子沉吟片刻,點頭道:“就按這個方向去辦。另外,趙青雲是個忠心耿直的人,我們不能讓他受到冤屈。”
張維平收到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密報後,迅速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他的心腹官員和部下齊聚府中,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張維平冷冷開口:“朝中局勢愈發緊張,沈正華那老狐狸和太子也摻和了進來。現在,不是退讓的時候。”
他目光掃過眾人,停在劉坤身上:“劉指揮使,你說太子暗中聯絡了清流勢力,證據是否確鑿?”
劉坤點頭:“屬下已派人監控沈正華府邸,多次發現有東宮心腹往來。太子與清流勢力勾結,恐怕圖謀不小。”
張維平眼神陰沉:“很好。那麽,就讓太子知道,宮裏的鬥爭不是他能隨便插手的。”他轉向禮部尚書張懷玉:“宮中擴建皇宮的資金是否到位?”
張懷玉遲疑道:“部分資金已撥,但恐怕會引起沈正華一派的反彈。”
張維平冷笑:“反彈?那就讓他們反彈。我們需要的是更大的動作,將他們的注意力引開。”
張維平揮手,示意一名幕僚上前。這人名叫杜元慶,是張維平的謀士。杜元慶微微一笑,開口道:“大人,屬下以為,不如放出一個假消息,牽製清流的注意力。比如傳出太子欲廢張黨中人,取而代之為東宮親信的消息,這樣不僅可以分化太子的盟友,也能打亂沈正華一派的布局。”
張維平聽後,滿意地點頭:“妙計!立即安排人散布消息,確保既能掀起風浪,又不引火燒身。”
劉坤補充道:“此外,屬下會暗中調查沈正華一派內部是否有弱點,一旦找到破綻,立即著手處理。”
張維平安排好一切後,又秘密上奏皇帝,請求重新調整邊疆軍餉的分配,同時暗示沈正華在處理工部事務時效率低下,甚至提議調派沈正華去地方任職。
皇帝看著奏折,表情沒有一絲波動。他沉吟片刻,吩咐內侍總管:“把奏折留著,朕再思考幾日。”
張維平深知皇帝對他信任有加,但也不敢掉以輕心。他暗中下令加強對京城各勢力的監視,同時派心腹接觸部分中立官員,承諾分潤擴建宮殿的利益,以此爭取更多支持。
在張府的密室內,幾名心腹重臣與錦衣衛指揮使劉坤齊聚。張維平手指輕輕敲擊桌麵,冷冷地說道:“沈正華那群所謂的清流,已聯絡上了太子。而趙青雲那個小子,動作愈發頻繁。若再不遏製他們,我們的根基必將動搖。”
劉坤微微躬身:“大人放心,我們已經掌握趙青雲的住處和日常活動,可以安排一次意外,讓他再無翻身之地。”
張維平搖頭:“不行,他是新科進士,若出事,難免引起朝野議論。必須找到能讓他身敗名裂的把柄。”他頓了頓,目光轉向另一名心腹,禮部尚書魏長文:“沈正華與趙青雲頻頻接觸,必須切斷他們的聯絡。魏大人,你在禮部安排的人,是否可以製造些障礙?”
魏長文點頭應道:“自然可以。隻要稍加操作,便能拖延他們的行動。”
幾天後,一道旨意從禮部下達,要求翰林院暫時擱置手頭的編纂任務,轉而整理一批緊急的禮儀文書。趙青雲作為新科進士,自然被分派到了最繁忙的工作組。
沈正華對此深感不滿,但無奈職責所在,也隻能加班加點完成工部的緊急任務。兩方的聯係因此大受影響。
與此同時,劉坤手下的錦衣衛開始暗中散布流言,聲稱趙青雲出身不明,有可能與某起舊案有關聯。流言迅速在翰林院內傳開,趙青雲的處境變得更加微妙。
麵對接踵而來的壓力,趙青雲雖心中憤怒,卻不敢貿然行動。他將自己關在房內,仔細整理從薛逸風送迴的邊疆證據,並加緊與監察司的蘇文秘密聯絡。
“他們顯然已嗅到了危險,開始主動出擊了。”趙青雲低聲說道。他給沈正華寫了一封密信,將錦衣衛的流言告知,並提醒其加強防範。
此時的太子也敏銳地察覺到了張維平的反撲。為了穩住清流派的力量,他秘密召見沈正華,在宮中密室與其會麵。
“沈尚書,朕早已不滿張維平的胡作非為。他不僅擾亂朝綱,還試圖操控父皇的決策。若放任不管,後果不堪設想。”太子語氣堅定。
沈正華微微拱手:“殿下所言極是,但張黨的勢力根深蒂固,若無確鑿的罪證,恐難以撼動。”
太子點頭:“罪證一事,朕自會想辦法。你們要做的,就是聯合那些忠心為國的臣子,共同在朝堂上壓製張維平的氣焰。”
與此同時,劉坤的錦衣衛逐漸擴大了監控範圍,試圖找到趙青雲與薛逸風之間的聯絡點。然而,薛逸風的行蹤一向隱秘,令錦衣衛一籌莫展。
趙青雲則加倍小心,將所有關鍵文件藏於翰林院的一處隱秘地點。他深知,這場鬥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而每一步棋,都必須走得更加謹慎。
皇帝召集了一次小範圍的禦前會議,參與者隻有太子、張維平、沈正華,以及數名資曆深厚的重臣。皇帝坐在禦座上,臉色平靜,看不出喜怒。他慢悠悠地開口:“近日有傳言說,東宮與朝中某些人走得頗近,是不是有什麽議題需要朕知曉?”
太子微微躬身,語氣恭敬卻不失鋒芒:“父皇,兒臣身為儲君,自當與各位大臣商討國事,為陛下分憂。這些傳言,恐怕是有心人刻意挑撥。”
張維平上前一步,麵露微笑:“殿下所言極是,不過臣以為,如今國庫空虛,邊疆局勢緊張,若非必要,不宜多生枝節。”
沈正華拱手道:“臣以為,東宮身為儲位,與朝臣議事是職責所在。若連正常的君臣交流都被視為異動,那才是真正的禍患。”
皇帝目光一轉,看向沈正華,沉聲道:“沈愛卿的意思是,有人在挑撥朕與東宮的關係?”
沈正華坦然應答:“陛下明察,此事若無確鑿證據,臣以為不宜妄下結論。”
皇帝淡然一笑:“好,那就先觀察著吧。此事朕自有定論。”
迴到東宮後,太子麵色陰沉。他將心腹幕僚召集起來,低聲說道:“今日朝會,父皇雖未明確表態,但顯然已經察覺到張維平的意圖。本宮絕不能讓張黨繼續坐大。”
一名老臣提議:“殿下可利用沈大人清譽無暇的優勢,反擊張維平的攻勢。同時,殿下應與監察司主官蘇文聯係,通過法紀之名剔除張黨的觸角。”
另一名年輕的幕僚則建議:“殿下,不如從張維平手下的錦衣衛入手。劉坤雖忠於張黨,但其手下難免有人不滿。若能策反一二,也許能直接掌握張黨的行動。”
太子沉吟片刻,點頭道:“你們各自分頭去辦。另外,派人查清張維平最近的舉動,特別是他與邊疆的聯係。邊疆的劉世安,或許就是他致命的軟肋。”
與此同時,張府燈火通明。張維平正在與幾名心腹密議。
劉坤抱拳稟報道:“大人,太子近來動作頻繁,不僅拉攏了沈正華,還與監察司有接觸。屬下已經加派人手,密切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張維平冷笑:“太子不過是乳臭未幹的小子,沈正華那班清流也掀不起風浪。隻要皇上不發話,他們終究是白忙一場。”
一名心腹官員卻露出憂色:“大人,東宮若能掌握劉世安在邊疆的證據,恐怕對我們不利。”
張維平眯起眼睛,沉聲道:“邊疆那邊我自有安排,劉世安不是那麽容易失手的。眼下最重要的,是先穩住京城的局勢。”
他頓了頓,目光淩厲:“散布更多關於太子的流言,製造東宮與清流內部的矛盾。另外,加強對監察司的滲透,確保他們不會輕易行動。”
幾日後,趙青雲與沈正華、許文端在沈府密會。
趙青雲將從薛逸風處接到的最新邊疆情報展示給二人:“這是劉世安與敵軍交易的詳細賬目,以及私藏物資的證據。這些內容若能公開,張黨的邊疆勢力必然崩塌。”
許文端仔細翻閱後,眼中露出一絲欣喜:“如此確鑿的證據,確實能一舉扳倒劉世安。但問題在於,如何將這些內容遞交至陛下禦前。”
沈正華思索片刻,說道:“此事須得徐徐圖之。張維平在陛下麵前仍有一定影響力,貿然呈上這些證據,恐怕會適得其反。”
趙青雲點頭:“不如以邊疆糧草不足為由,由太子提議重新審查軍需賬目,藉此機會將這些證據混入調查中,迫使劉世安暴露。”
沈正華歎道:“這是個好主意。不過,太子能否順利推動此事,還得看我們如何協助。”
這場權力的博弈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太子與清流官員逐步推進,試圖用證據撬動張黨的根基;而張維平則加緊布局,試圖在對手行動之前反將一軍。
趙青雲迴到住處,提筆寫下一封信,寄往邊疆,信中叮囑薛逸風繼續深挖劉世安的罪行,同時暗中提醒張福生加強對邊疆局勢的觀察。
夜深人靜,趙青雲立於窗前,望著滿天星鬥,心中暗暗發誓:“這一局,無論如何,我都要勝!”
京城與邊疆的風雲已然連接,正義與腐敗的較量在不斷升溫。而這場鬥爭的最終結果,將決定大明江山的命運走向。
消息如同暗流湧動,迅速傳迴了張維平的耳中。他坐在書房中,聽著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匯報,麵色鐵青。
“啟稟大人,沈正華與太子一係走得越來越近,他們正在密謀聯合反對派,在下一次朝會上對您的擴建計劃發難。”劉坤恭敬說道。
張維平沉默片刻,冷笑一聲:“這些人倒是膽大妄為,真以為我會坐以待斃?劉坤,本官命你即刻采取行動,把握時機,分化他們的聯盟。”
劉坤點頭:“屬下已在安排。翰林院的趙青雲,是沈正華一係的關鍵人物之一。屬下有辦法,讓他身敗名裂。”
“很好,但不要急於動手。我們需要一個讓他們內部分裂的契機。”張維平眼神深邃,輕輕撫摸著桌上的一卷奏折,“還有,那些反對擴建的官員,想辦法查查他們的私事,必要時給他們一些‘提醒’。”
劉坤低頭領命退下,張維平的目光則落在桌上的一封密信上。他打開信件,細細閱讀,嘴角露出一絲冷笑:“太子啊太子,你也不過如此。既然你插手,那本官便讓你知道,這朝堂從來不是你說了算的地方。”
數日後,張維平在暗中部署了一場針對太子陣營的行動。他命劉坤安排了一次“突襲檢查”,以“肅清朝堂”為名,對翰林院進行突擊搜查,並將目標對準趙青雲。
這一日,趙青雲正在翰林院整理一份地方官員的廉政記錄,忽然接到消息,錦衣衛以貪汙和通敵的罪名闖入院內,聲稱要搜查所有人的文書和私人物品。
翰林院內一片嘩然,許文端當即站出來質問:“劉指揮使,這是什麽道理?翰林院乃國家文脈所在,豈能如此蠻橫無禮?”
劉坤陰冷一笑:“奉旨辦事,還請許大人莫要阻撓。”
趙青雲見狀,心中暗驚,但麵上不露聲色。他上前一步,沉聲道:“若是奉旨,那我們自當配合。但若沒有實據,便是擾亂朝綱,此事必追究到底。”
劉坤冷冷盯著趙青雲,目光中透著不善。他隨手揮了揮,錦衣衛們四處搜查起來。片刻後,一名校尉走上前來,手中拿著一本“賬冊”,高聲喊道:“指揮使,這裏發現了一本涉嫌通敵的賬目!”
趙青雲看向那賬冊,心中微震,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場陰謀。他沉聲說道:“此物並非翰林院所有,請指揮使詳加查證,莫要冤枉忠良!”
劉坤冷笑道:“賬目就在這裏,有何冤枉?趙青雲,本指揮使會向上呈報,至於如何處置,自有皇上定奪。”
趙青雲深吸一口氣,平靜地說道:“既然如此,那便請指揮使盡快呈報。翰林院自有清白。”
當錦衣衛將“罪證”送入宮中,太子已收到消息。他召集沈正華與幾名親信大臣,共同商議對策。
“此事分明是張維平設下的局,意圖打擊我們的盟友。”太子怒聲道,“沈大人,您怎麽看?”
沈正華捋須道:“殿下勿急。錦衣衛所搜出的‘證據’,實為贓物栽贓,此事並非難以辯駁。隻是,我們需要更強的聲勢,揭露張維平的險惡用心。”
許文端補充道:“殿下,若能請皇上親自幹預,將此案暫時交由刑部複核,或許可以拖延時日。”
太子沉吟片刻,點頭道:“就按這個方向去辦。另外,趙青雲是個忠心耿直的人,我們不能讓他受到冤屈。”
張維平收到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密報後,迅速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他的心腹官員和部下齊聚府中,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張維平冷冷開口:“朝中局勢愈發緊張,沈正華那老狐狸和太子也摻和了進來。現在,不是退讓的時候。”
他目光掃過眾人,停在劉坤身上:“劉指揮使,你說太子暗中聯絡了清流勢力,證據是否確鑿?”
劉坤點頭:“屬下已派人監控沈正華府邸,多次發現有東宮心腹往來。太子與清流勢力勾結,恐怕圖謀不小。”
張維平眼神陰沉:“很好。那麽,就讓太子知道,宮裏的鬥爭不是他能隨便插手的。”他轉向禮部尚書張懷玉:“宮中擴建皇宮的資金是否到位?”
張懷玉遲疑道:“部分資金已撥,但恐怕會引起沈正華一派的反彈。”
張維平冷笑:“反彈?那就讓他們反彈。我們需要的是更大的動作,將他們的注意力引開。”
張維平揮手,示意一名幕僚上前。這人名叫杜元慶,是張維平的謀士。杜元慶微微一笑,開口道:“大人,屬下以為,不如放出一個假消息,牽製清流的注意力。比如傳出太子欲廢張黨中人,取而代之為東宮親信的消息,這樣不僅可以分化太子的盟友,也能打亂沈正華一派的布局。”
張維平聽後,滿意地點頭:“妙計!立即安排人散布消息,確保既能掀起風浪,又不引火燒身。”
劉坤補充道:“此外,屬下會暗中調查沈正華一派內部是否有弱點,一旦找到破綻,立即著手處理。”
張維平安排好一切後,又秘密上奏皇帝,請求重新調整邊疆軍餉的分配,同時暗示沈正華在處理工部事務時效率低下,甚至提議調派沈正華去地方任職。
皇帝看著奏折,表情沒有一絲波動。他沉吟片刻,吩咐內侍總管:“把奏折留著,朕再思考幾日。”
張維平深知皇帝對他信任有加,但也不敢掉以輕心。他暗中下令加強對京城各勢力的監視,同時派心腹接觸部分中立官員,承諾分潤擴建宮殿的利益,以此爭取更多支持。
在張府的密室內,幾名心腹重臣與錦衣衛指揮使劉坤齊聚。張維平手指輕輕敲擊桌麵,冷冷地說道:“沈正華那群所謂的清流,已聯絡上了太子。而趙青雲那個小子,動作愈發頻繁。若再不遏製他們,我們的根基必將動搖。”
劉坤微微躬身:“大人放心,我們已經掌握趙青雲的住處和日常活動,可以安排一次意外,讓他再無翻身之地。”
張維平搖頭:“不行,他是新科進士,若出事,難免引起朝野議論。必須找到能讓他身敗名裂的把柄。”他頓了頓,目光轉向另一名心腹,禮部尚書魏長文:“沈正華與趙青雲頻頻接觸,必須切斷他們的聯絡。魏大人,你在禮部安排的人,是否可以製造些障礙?”
魏長文點頭應道:“自然可以。隻要稍加操作,便能拖延他們的行動。”
幾天後,一道旨意從禮部下達,要求翰林院暫時擱置手頭的編纂任務,轉而整理一批緊急的禮儀文書。趙青雲作為新科進士,自然被分派到了最繁忙的工作組。
沈正華對此深感不滿,但無奈職責所在,也隻能加班加點完成工部的緊急任務。兩方的聯係因此大受影響。
與此同時,劉坤手下的錦衣衛開始暗中散布流言,聲稱趙青雲出身不明,有可能與某起舊案有關聯。流言迅速在翰林院內傳開,趙青雲的處境變得更加微妙。
麵對接踵而來的壓力,趙青雲雖心中憤怒,卻不敢貿然行動。他將自己關在房內,仔細整理從薛逸風送迴的邊疆證據,並加緊與監察司的蘇文秘密聯絡。
“他們顯然已嗅到了危險,開始主動出擊了。”趙青雲低聲說道。他給沈正華寫了一封密信,將錦衣衛的流言告知,並提醒其加強防範。
此時的太子也敏銳地察覺到了張維平的反撲。為了穩住清流派的力量,他秘密召見沈正華,在宮中密室與其會麵。
“沈尚書,朕早已不滿張維平的胡作非為。他不僅擾亂朝綱,還試圖操控父皇的決策。若放任不管,後果不堪設想。”太子語氣堅定。
沈正華微微拱手:“殿下所言極是,但張黨的勢力根深蒂固,若無確鑿的罪證,恐難以撼動。”
太子點頭:“罪證一事,朕自會想辦法。你們要做的,就是聯合那些忠心為國的臣子,共同在朝堂上壓製張維平的氣焰。”
與此同時,劉坤的錦衣衛逐漸擴大了監控範圍,試圖找到趙青雲與薛逸風之間的聯絡點。然而,薛逸風的行蹤一向隱秘,令錦衣衛一籌莫展。
趙青雲則加倍小心,將所有關鍵文件藏於翰林院的一處隱秘地點。他深知,這場鬥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而每一步棋,都必須走得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