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府內,燭火搖曳,殿中卻寂靜無聲。太子坐在主位,目光凝重地掃過在場的幾位心腹官員。
“諸位,近來朝堂之風愈發不正,張維平一黨囂張跋扈,不顧百姓疾苦,我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太子的聲音沉穩而低緩,隱含著怒意。
一名年長的官員拱手道:“殿下,張黨勢力盤根錯節,雖然沈尚書一派有所抗衡,但也力有不逮。若殿下能出麵號召,或許能凝聚清流,共同遏製張黨。”
另一名年輕官員卻皺眉道:“殿下,此舉恐怕會招來張黨的猜忌與皇上的不滿。您目前尚未儲位穩固,若被視為結黨營私,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太子微微點頭,語氣略顯疲憊:“本宮自然明白此事的風險。但若任由張黨繼續妄為,隻會讓朝政更為混亂。既然父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本宮隻能在暗中行動了。”
他轉向一名熟悉沈正華的心腹官員,吩咐道:“與你的嶽父沈尚書聯係,請他擇機前來太子府,本宮想聽聽他的看法。”
心腹猶豫了一下,還是點頭道:“是,殿下。”
兩日後,沈正華接到了來自太子府的密信。他站在書房內,手捧信件,眉頭緊鎖。趙青雲站在一旁,注意到老師的神情,忍不住問道:“沈大人,可是出了什麽事?”
沈正華搖搖頭,將信件遞給趙青雲:“太子希望與我見麵,談張黨的事情。”
趙青雲眉頭一皺:“太子此時與您接觸,恐怕會引來張黨的注意,甚至給您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沈正華苦笑:“正因如此,我才猶豫不決。但太子的立場終究是清晰的,他對張維平的行為並無好感,這或許是清流一派的轉機。”
趙青雲思索片刻,說道:“既然如此,不妨見上一麵。不過,我們必須做好萬全準備,以防張黨探知消息。”
當夜,沈正華喬裝成普通文士,在趙青雲的陪同下,悄然前往太子府。太子早已在後堂等候,見到沈正華,連忙起身迎接:“沈大人,您能來,本宮心中甚慰。”
沈正華拱手行禮:“殿下,草民身份前來,還請殿下見諒。”
太子搖頭:“沈大人何必如此多禮。朝堂之事,本宮一直心中有數,卻苦於無人可與商議。張黨亂政之事,想必您比本宮更清楚。”
沈正華點頭:“殿下英明。張維平一黨不僅擾亂朝綱,更侵蝕邊疆軍權,危害國家根基。若再任其發展,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太子握緊拳頭,目光堅毅:“沈大人,您放心,本宮絕不會讓這種人繼續猖狂。隻要您能聯絡清流官員,本宮定會鼎力支持。”
趙青雲在旁補充:“殿下,此事非同小可,我們必須步步為營,確保計劃周密,避免打草驚蛇。”
太子點頭:“趙青雲,我聽聞你雖是翰林院新進士,卻深受沈大人器重。不知你有何高見?”
趙青雲思索片刻,說道:“張黨的關鍵在於他們掌握著皇帝的信任。要想撼動張維平,必須從證據入手,同時爭取中立勢力。”
太子點頭道:“好!若能收集到確鑿證據,本宮定會上奏父皇,為天下百姓討迴公道!”
太子深夜召見心腹幕僚方靖,於東宮書房內密議。書案上擺放著最新整理的朝堂局勢圖,上麵標注了張維平一黨、清流官員,以及中立勢力的分布。
方靖拱手道:“殿下,張維平黨羽遍布朝堂,從工部、禮部到刑部,幾乎無所不在。要撼動他,恐非一朝一夕之功。”
太子眉頭緊鎖,語氣低沉:“本宮不是不知張維平的勢力深厚,但他擅權專斷,屢屢以私謀國,若再不加以製衡,隻會令朝綱敗壞,國本動搖。”
方靖思索片刻,道:“殿下,微臣以為,如今清流派雖勢弱,但沈正華、趙青雲等人正積極搜集張黨的罪證。若能暗中支持他們,或許能讓張黨在朝堂上失去一些根基。”
太子點頭:“本宮正有此意。但此事須謹慎,不可讓父皇知曉,否則他定會認為本宮插手朝堂爭鬥,反倒加重對張維平的倚重。”
方靖深以為然:“殿下英明。微臣與清流中的許多人有所往來,可試著搭橋聯絡。”
次日,方靖秘密約見沈正華,在一家不起眼的茶樓內,兩人低聲交談。
“沈尚書,太子殿下深知您忠心為國,對張黨的種種行徑亦深感憂慮。殿下願為您提供一些幫助,隻是暫不便公開表態。”方靖開門見山。
沈正華目光微沉:“太子殿下若真心為朝局著想,老臣願意全力配合。但張黨勢力根深蒂固,非一兩件罪證即可撼動。”
方靖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一封信遞給沈正華:“殿下已備下資源,若您需要人力、物資或情報,都可通過此信聯係殿下的幕僚。殿下隻希望尚書大人能穩步推進,既不失時機,又不急功近利。”
沈正華收下信,目光堅定:“方先生請放心,老夫一向小心謹慎,斷不會打草驚蛇。”
數日後,沈正華開始按照計劃逐步加大對張黨的施壓。他命趙青雲繼續整理薛逸風從邊疆帶迴的證據,同時利用手中職權暗中調換了一些禮部與工部的關鍵職位,將張黨的一些外圍官員換成中立或傾向清流的人。
趙青雲注意到禮部新調來的幾名官員行事公正,便與許文端商議,在翰林院內組織了一場針對宮廷修繕的討論會。他們以文會為名,吸引了一批反對張黨的人士參與,為接下來的行動奠定了基礎。
張維平並非全然不知。錦衣衛的報告很快呈到他案頭,關於清流暗中活動的動向,他嗤之以鼻:“一群書生,能成什麽氣候?隻會耍嘴皮子功夫。”
但對於太子的隱秘支持,張維平卻感到一絲不安。他召來劉坤:“派人盯緊東宮與沈正華的來往,尤其是那趙青雲,他最近的舉動太過活躍。”
劉坤抱拳領命:“大人放心,屬下定會盯緊,不讓他們有半點可乘之機。”
張維平冷冷一笑:“棋局才剛開始,本官倒要看看,清流和太子能走到哪一步。”
夜幕降臨,張府燈火通明,張維平坐在書房,聽著劉坤的匯報。他眉頭緊鎖,手中的茶盞不自覺地輕輕碰擊桌麵,發出清脆的聲響。
“你是說,太子殿下最近頻繁與沈正華等清流接觸?”張維平目光陰沉,語氣中帶著一絲冷厲。
劉坤低聲迴道:“是的,大人。我們的人已經確認,太子最近頻繁召見沈尚書、許文端等人,且討論的內容多與國政有關。殿下似乎對您的擴建皇宮之策頗有微詞。”
張維平冷哼一聲:“一個未登基的儲君,倒是學會了插手朝政。”他放下茶盞,目光掃向在場的心腹們,“沈正華本就是我朝中最大的絆腳石,如今又有太子插手,局勢不容小覷。諸位,有何對策?”
一名心腹官員站出,拱手道:“大人,殿下與清流勢力聯手,無非是想借邊疆和賦稅之事對您發難。隻要我們能及時掌控局勢,讓太子的盟友中出現分裂,便可擊破這場聯盟。”
張維平點頭:“具體說說。”
那人答道:“許文端雖與沈正華同屬清流,但與沈尚書的理念並非完全一致。若能在許文端身上做文章,讓他對太子的信任動搖,便能削弱清流的凝聚力。”
張維平露出一抹冷笑:“不錯,分而化之,一直是對付這些書生的上策。劉坤,你負責盯緊許文端,若有可利用之處,務必加以放大。”
劉坤拱手應道:“屬下明白。”
另一名心腹官員低聲說道:“大人,除了清流,還有一人必須提防——趙青雲。此人雖是新科進士,卻屢屢插手朝廷大事,甚至連邊疆的事情都有他的影子。屬下擔心,他與沈正華的關係,恐怕也是太子爭取的重點。”
張維平眼中寒光一閃:“趙青雲……他倒是讓本官意外了幾次。不過,一個新進士,能掀起多大的浪花?”
劉坤附和道:“大人,此人確實不容小覷。他與薛逸風的關係緊密,而薛逸風又直接參與了邊疆證據的獲取。或許從趙青雲下手,能牽出更多線索。”
張維平沉吟片刻,冷冷說道:“既然如此,就讓錦衣衛加強對趙青雲的監控。此外,派人製造些小麻煩,讓他在翰林院無暇他顧。”
“至於薛逸風……”張維平目光一冷,“傳令邊疆,若此人再踏入軍營一步,格殺勿論。”
為了進一步掌控局勢,張維平決定在京城內外同時施壓。他命人向皇帝進言,彈劾沈正華與太子走得太近,試圖影響朝政決策。他還通過心腹在朝中散布謠言,暗示清流一派與民間不滿情緒有勾連,試圖煽動地方叛亂。
與此同時,他命劉坤親自去見禮部尚書,要求加快皇宮擴建的進程,用實際行動向皇帝展示張黨的“效忠”。
張維平站起身,負手而立,看著窗外夜色深沉,冷冷說道:“局勢雖複雜,但隻要我們掌握節奏,依舊能立於不敗之地。太子和沈正華?哼,不過是螳臂擋車。”
翌日清晨,京城內出現了更多錦衣衛的身影。他們四處打探趙青雲的行蹤,試圖從他身邊的書僮或友人下手,尋找突破口。
劉坤親自帶隊,召見了翰林院的幾名同僚,威脅利誘,要求他們密切注意趙青雲的一舉一動。與此同時,他還安排人故意製造一起劫案,試圖嫁禍趙青雲與民間不法分子有牽連,以此削弱他在朝中的聲譽。
張維平坐在書房中,燭火在他冷峻的麵容上跳動。他已經察覺到朝堂上風向的細微變化,太子與沈正華的接觸並未逃過他的耳目。雖然皇帝表麵保持中立,但張維平深知,皇帝向來是喜歡用平衡之術,將各方勢力互相牽製。
“太子還是不夠沉穩,早早就按捺不住要和這些清流攪合在一起。”張維平嘴角微微上揚,“不過,這正好給了我機會。”
他喚來錦衣衛指揮使劉坤,低聲吩咐道:“太子身邊是否有可以突破的弱點?”
劉坤微微一躬身:“太子左右侍從中,有幾人欠下不小的賭債。我們的人正在盯著,若稍加引導,或許能找到切入口。”
張維平點頭:“很好。不僅要盯,還要製造機會,掌控這些人。我要知道,太子和沈正華之間究竟在密謀什麽。”
他抬手端起茶盞,冷聲補充:“還有,繼續緊盯趙青雲。這個年輕人不簡單,他和薛逸風的往來,不能輕易放過。”
次日早朝,張維平突然發難,他當堂奏道:“陛下,近來京城流言四起,有些官員不僅私下結黨,還妄議國事。這等行為,恐怕會動搖朝廷根基,影響百姓信任。”
皇帝皺眉:“張卿此言何意?有證據嗎?”
張維平拱手:“臣雖無確鑿證據,但錦衣衛已捕獲一些邊境傳迴的密信,內容含糊不清,卻提及‘清流’與‘反黨’之語。臣懇請陛下準許徹查,以肅清朝綱。”
沈正華出列反駁:“陛下,臣以為張大人此言未免過激。大明朝堂向來以議政為重,若因無稽之言輕動刀斧,豈不是讓人寒心?”
皇帝目光冷漠地掃視兩人,最終緩緩說道:“張卿所言有理,但沈卿的話也非無據。此事暫且交由刑部與錦衣衛共同調查,嚴查流言起源。”
張維平躬身:“臣領旨。”
沈正華心中警鈴大作,張維平顯然是想借此整頓清流,順便摸清太子動向。他退迴隊列,暗暗思索對策。
朝會結束後,張維平返迴府中,立刻召集心腹議事。
“此番奏請徹查,不僅是給沈正華施壓,也是敲打太子和他的支持者。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把朝堂重新掌控在手中。”
文士許瀾提出:“大人,太子近日的舉動頗為冒進,或許可以通過他的侍從找到突破口。若能讓太子身邊出現內鬼,接下來的反撲便更為順利。”
張維平點頭,目光轉向劉坤:“這件事,就交給錦衣衛去辦。”
劉坤抱拳:“屬下定不負所托。”
與此同時,他派出密探加緊搜集邊疆線索的流向,並試圖通過禮部與工部,切斷沈正華掌控的官員與太子的聯絡渠道。
另一邊,張維平的反撲也波及到趙青雲。翰林院內突然有同僚試探性地問起:“趙兄,近日聽聞你與沈尚書頗為親近,莫非也對清流一派有所傾向?”
趙青雲保持微笑:“身為翰林,整理典籍是分內之事,至於政治紛爭,恐怕不是我的擅長。”
他明白,張黨正在試圖削弱自己與沈正華的關係。他與許文端在私下商議:“當前之計,必須隱忍,避免成為正麵打擊的目標。”
許文端點頭:“張黨現在殺氣騰騰,我們須謹慎行事。不過,薛逸風那邊的消息若能盡快傳迴京城,或許是一個突破點。”
“諸位,近來朝堂之風愈發不正,張維平一黨囂張跋扈,不顧百姓疾苦,我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太子的聲音沉穩而低緩,隱含著怒意。
一名年長的官員拱手道:“殿下,張黨勢力盤根錯節,雖然沈尚書一派有所抗衡,但也力有不逮。若殿下能出麵號召,或許能凝聚清流,共同遏製張黨。”
另一名年輕官員卻皺眉道:“殿下,此舉恐怕會招來張黨的猜忌與皇上的不滿。您目前尚未儲位穩固,若被視為結黨營私,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太子微微點頭,語氣略顯疲憊:“本宮自然明白此事的風險。但若任由張黨繼續妄為,隻會讓朝政更為混亂。既然父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本宮隻能在暗中行動了。”
他轉向一名熟悉沈正華的心腹官員,吩咐道:“與你的嶽父沈尚書聯係,請他擇機前來太子府,本宮想聽聽他的看法。”
心腹猶豫了一下,還是點頭道:“是,殿下。”
兩日後,沈正華接到了來自太子府的密信。他站在書房內,手捧信件,眉頭緊鎖。趙青雲站在一旁,注意到老師的神情,忍不住問道:“沈大人,可是出了什麽事?”
沈正華搖搖頭,將信件遞給趙青雲:“太子希望與我見麵,談張黨的事情。”
趙青雲眉頭一皺:“太子此時與您接觸,恐怕會引來張黨的注意,甚至給您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沈正華苦笑:“正因如此,我才猶豫不決。但太子的立場終究是清晰的,他對張維平的行為並無好感,這或許是清流一派的轉機。”
趙青雲思索片刻,說道:“既然如此,不妨見上一麵。不過,我們必須做好萬全準備,以防張黨探知消息。”
當夜,沈正華喬裝成普通文士,在趙青雲的陪同下,悄然前往太子府。太子早已在後堂等候,見到沈正華,連忙起身迎接:“沈大人,您能來,本宮心中甚慰。”
沈正華拱手行禮:“殿下,草民身份前來,還請殿下見諒。”
太子搖頭:“沈大人何必如此多禮。朝堂之事,本宮一直心中有數,卻苦於無人可與商議。張黨亂政之事,想必您比本宮更清楚。”
沈正華點頭:“殿下英明。張維平一黨不僅擾亂朝綱,更侵蝕邊疆軍權,危害國家根基。若再任其發展,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太子握緊拳頭,目光堅毅:“沈大人,您放心,本宮絕不會讓這種人繼續猖狂。隻要您能聯絡清流官員,本宮定會鼎力支持。”
趙青雲在旁補充:“殿下,此事非同小可,我們必須步步為營,確保計劃周密,避免打草驚蛇。”
太子點頭:“趙青雲,我聽聞你雖是翰林院新進士,卻深受沈大人器重。不知你有何高見?”
趙青雲思索片刻,說道:“張黨的關鍵在於他們掌握著皇帝的信任。要想撼動張維平,必須從證據入手,同時爭取中立勢力。”
太子點頭道:“好!若能收集到確鑿證據,本宮定會上奏父皇,為天下百姓討迴公道!”
太子深夜召見心腹幕僚方靖,於東宮書房內密議。書案上擺放著最新整理的朝堂局勢圖,上麵標注了張維平一黨、清流官員,以及中立勢力的分布。
方靖拱手道:“殿下,張維平黨羽遍布朝堂,從工部、禮部到刑部,幾乎無所不在。要撼動他,恐非一朝一夕之功。”
太子眉頭緊鎖,語氣低沉:“本宮不是不知張維平的勢力深厚,但他擅權專斷,屢屢以私謀國,若再不加以製衡,隻會令朝綱敗壞,國本動搖。”
方靖思索片刻,道:“殿下,微臣以為,如今清流派雖勢弱,但沈正華、趙青雲等人正積極搜集張黨的罪證。若能暗中支持他們,或許能讓張黨在朝堂上失去一些根基。”
太子點頭:“本宮正有此意。但此事須謹慎,不可讓父皇知曉,否則他定會認為本宮插手朝堂爭鬥,反倒加重對張維平的倚重。”
方靖深以為然:“殿下英明。微臣與清流中的許多人有所往來,可試著搭橋聯絡。”
次日,方靖秘密約見沈正華,在一家不起眼的茶樓內,兩人低聲交談。
“沈尚書,太子殿下深知您忠心為國,對張黨的種種行徑亦深感憂慮。殿下願為您提供一些幫助,隻是暫不便公開表態。”方靖開門見山。
沈正華目光微沉:“太子殿下若真心為朝局著想,老臣願意全力配合。但張黨勢力根深蒂固,非一兩件罪證即可撼動。”
方靖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一封信遞給沈正華:“殿下已備下資源,若您需要人力、物資或情報,都可通過此信聯係殿下的幕僚。殿下隻希望尚書大人能穩步推進,既不失時機,又不急功近利。”
沈正華收下信,目光堅定:“方先生請放心,老夫一向小心謹慎,斷不會打草驚蛇。”
數日後,沈正華開始按照計劃逐步加大對張黨的施壓。他命趙青雲繼續整理薛逸風從邊疆帶迴的證據,同時利用手中職權暗中調換了一些禮部與工部的關鍵職位,將張黨的一些外圍官員換成中立或傾向清流的人。
趙青雲注意到禮部新調來的幾名官員行事公正,便與許文端商議,在翰林院內組織了一場針對宮廷修繕的討論會。他們以文會為名,吸引了一批反對張黨的人士參與,為接下來的行動奠定了基礎。
張維平並非全然不知。錦衣衛的報告很快呈到他案頭,關於清流暗中活動的動向,他嗤之以鼻:“一群書生,能成什麽氣候?隻會耍嘴皮子功夫。”
但對於太子的隱秘支持,張維平卻感到一絲不安。他召來劉坤:“派人盯緊東宮與沈正華的來往,尤其是那趙青雲,他最近的舉動太過活躍。”
劉坤抱拳領命:“大人放心,屬下定會盯緊,不讓他們有半點可乘之機。”
張維平冷冷一笑:“棋局才剛開始,本官倒要看看,清流和太子能走到哪一步。”
夜幕降臨,張府燈火通明,張維平坐在書房,聽著劉坤的匯報。他眉頭緊鎖,手中的茶盞不自覺地輕輕碰擊桌麵,發出清脆的聲響。
“你是說,太子殿下最近頻繁與沈正華等清流接觸?”張維平目光陰沉,語氣中帶著一絲冷厲。
劉坤低聲迴道:“是的,大人。我們的人已經確認,太子最近頻繁召見沈尚書、許文端等人,且討論的內容多與國政有關。殿下似乎對您的擴建皇宮之策頗有微詞。”
張維平冷哼一聲:“一個未登基的儲君,倒是學會了插手朝政。”他放下茶盞,目光掃向在場的心腹們,“沈正華本就是我朝中最大的絆腳石,如今又有太子插手,局勢不容小覷。諸位,有何對策?”
一名心腹官員站出,拱手道:“大人,殿下與清流勢力聯手,無非是想借邊疆和賦稅之事對您發難。隻要我們能及時掌控局勢,讓太子的盟友中出現分裂,便可擊破這場聯盟。”
張維平點頭:“具體說說。”
那人答道:“許文端雖與沈正華同屬清流,但與沈尚書的理念並非完全一致。若能在許文端身上做文章,讓他對太子的信任動搖,便能削弱清流的凝聚力。”
張維平露出一抹冷笑:“不錯,分而化之,一直是對付這些書生的上策。劉坤,你負責盯緊許文端,若有可利用之處,務必加以放大。”
劉坤拱手應道:“屬下明白。”
另一名心腹官員低聲說道:“大人,除了清流,還有一人必須提防——趙青雲。此人雖是新科進士,卻屢屢插手朝廷大事,甚至連邊疆的事情都有他的影子。屬下擔心,他與沈正華的關係,恐怕也是太子爭取的重點。”
張維平眼中寒光一閃:“趙青雲……他倒是讓本官意外了幾次。不過,一個新進士,能掀起多大的浪花?”
劉坤附和道:“大人,此人確實不容小覷。他與薛逸風的關係緊密,而薛逸風又直接參與了邊疆證據的獲取。或許從趙青雲下手,能牽出更多線索。”
張維平沉吟片刻,冷冷說道:“既然如此,就讓錦衣衛加強對趙青雲的監控。此外,派人製造些小麻煩,讓他在翰林院無暇他顧。”
“至於薛逸風……”張維平目光一冷,“傳令邊疆,若此人再踏入軍營一步,格殺勿論。”
為了進一步掌控局勢,張維平決定在京城內外同時施壓。他命人向皇帝進言,彈劾沈正華與太子走得太近,試圖影響朝政決策。他還通過心腹在朝中散布謠言,暗示清流一派與民間不滿情緒有勾連,試圖煽動地方叛亂。
與此同時,他命劉坤親自去見禮部尚書,要求加快皇宮擴建的進程,用實際行動向皇帝展示張黨的“效忠”。
張維平站起身,負手而立,看著窗外夜色深沉,冷冷說道:“局勢雖複雜,但隻要我們掌握節奏,依舊能立於不敗之地。太子和沈正華?哼,不過是螳臂擋車。”
翌日清晨,京城內出現了更多錦衣衛的身影。他們四處打探趙青雲的行蹤,試圖從他身邊的書僮或友人下手,尋找突破口。
劉坤親自帶隊,召見了翰林院的幾名同僚,威脅利誘,要求他們密切注意趙青雲的一舉一動。與此同時,他還安排人故意製造一起劫案,試圖嫁禍趙青雲與民間不法分子有牽連,以此削弱他在朝中的聲譽。
張維平坐在書房中,燭火在他冷峻的麵容上跳動。他已經察覺到朝堂上風向的細微變化,太子與沈正華的接觸並未逃過他的耳目。雖然皇帝表麵保持中立,但張維平深知,皇帝向來是喜歡用平衡之術,將各方勢力互相牽製。
“太子還是不夠沉穩,早早就按捺不住要和這些清流攪合在一起。”張維平嘴角微微上揚,“不過,這正好給了我機會。”
他喚來錦衣衛指揮使劉坤,低聲吩咐道:“太子身邊是否有可以突破的弱點?”
劉坤微微一躬身:“太子左右侍從中,有幾人欠下不小的賭債。我們的人正在盯著,若稍加引導,或許能找到切入口。”
張維平點頭:“很好。不僅要盯,還要製造機會,掌控這些人。我要知道,太子和沈正華之間究竟在密謀什麽。”
他抬手端起茶盞,冷聲補充:“還有,繼續緊盯趙青雲。這個年輕人不簡單,他和薛逸風的往來,不能輕易放過。”
次日早朝,張維平突然發難,他當堂奏道:“陛下,近來京城流言四起,有些官員不僅私下結黨,還妄議國事。這等行為,恐怕會動搖朝廷根基,影響百姓信任。”
皇帝皺眉:“張卿此言何意?有證據嗎?”
張維平拱手:“臣雖無確鑿證據,但錦衣衛已捕獲一些邊境傳迴的密信,內容含糊不清,卻提及‘清流’與‘反黨’之語。臣懇請陛下準許徹查,以肅清朝綱。”
沈正華出列反駁:“陛下,臣以為張大人此言未免過激。大明朝堂向來以議政為重,若因無稽之言輕動刀斧,豈不是讓人寒心?”
皇帝目光冷漠地掃視兩人,最終緩緩說道:“張卿所言有理,但沈卿的話也非無據。此事暫且交由刑部與錦衣衛共同調查,嚴查流言起源。”
張維平躬身:“臣領旨。”
沈正華心中警鈴大作,張維平顯然是想借此整頓清流,順便摸清太子動向。他退迴隊列,暗暗思索對策。
朝會結束後,張維平返迴府中,立刻召集心腹議事。
“此番奏請徹查,不僅是給沈正華施壓,也是敲打太子和他的支持者。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把朝堂重新掌控在手中。”
文士許瀾提出:“大人,太子近日的舉動頗為冒進,或許可以通過他的侍從找到突破口。若能讓太子身邊出現內鬼,接下來的反撲便更為順利。”
張維平點頭,目光轉向劉坤:“這件事,就交給錦衣衛去辦。”
劉坤抱拳:“屬下定不負所托。”
與此同時,他派出密探加緊搜集邊疆線索的流向,並試圖通過禮部與工部,切斷沈正華掌控的官員與太子的聯絡渠道。
另一邊,張維平的反撲也波及到趙青雲。翰林院內突然有同僚試探性地問起:“趙兄,近日聽聞你與沈尚書頗為親近,莫非也對清流一派有所傾向?”
趙青雲保持微笑:“身為翰林,整理典籍是分內之事,至於政治紛爭,恐怕不是我的擅長。”
他明白,張黨正在試圖削弱自己與沈正華的關係。他與許文端在私下商議:“當前之計,必須隱忍,避免成為正麵打擊的目標。”
許文端點頭:“張黨現在殺氣騰騰,我們須謹慎行事。不過,薛逸風那邊的消息若能盡快傳迴京城,或許是一個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