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朝堂上,百官濟濟一堂,張維平身穿一襲紫袍,威嚴地站在班列中。他的臉上掛著沉穩的笑意,仿佛一切盡在掌控之中。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份笑容背後,隱藏著一場精心布局的反撲。
禮部尚書站出列,遞上一封奏折:“陛下,臣有本奏!”
皇帝接過奏折,眉頭微蹙,冷聲道:“奏何事?”
禮部尚書拱手答道:“近日沈尚書等清流官員,上奏張大人擴建皇宮之事,實為勞民傷財。然臣卻發現,許多關於擴建的奏折,均由禮部核實無誤,此中恐有別有用心之人,意圖借機破壞朝廷和諧。”
沈正華聞言,麵色一沉:“禮部尚書此言差矣!擴建皇宮耗費巨大,又適逢邊疆用兵,百姓早已怨聲載道。臣所奏,皆為民意,何來別有用心?”
張維平輕輕咳嗽一聲,緩緩上前道:“沈大人此言未免失之偏頗。擴建皇宮雖耗費不小,但能彰顯天威,招徠四方之朝貢,使我大國形象得以鞏固。況且,邊疆將士之糧餉已妥善處理,豈能因小失大?”
皇帝聽罷,未置可否,隻是淡淡道:“此事暫且擱置,容朕再細察。”
朝堂之爭雖未分勝負,但張維平深知,這場博弈才剛剛開始。退朝之後,他召見了錦衣衛指揮使劉坤。
張維平凝視著劉坤,語氣陰冷:“沈正華等人依仗太子撐腰,已對我形成威脅。這幾日,你需密切監視太子和清流派的一舉一動,尤其是沈正華與翰林院趙青雲。”
劉坤低頭領命:“屬下明白。大人可還有其他吩咐?”
張維平緩緩點頭:“此外,邊疆的餘波還未平息。趙青雲的朋友薛逸風似已將證據送至京城,務必查清那些材料的下落,一旦找到證據,將其銷毀。”
與此同時,太子府內燈火通明,太子正召集幕僚商議對策。
“張維平欺上瞞下,肆意妄為,若不將其製衡,朝綱勢必大亂。”太子的語氣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怒火。
一名幕僚上前獻策:“殿下,可聯絡沈正華等清流官員,一方麵通過輿論施壓,另一方麵由監察司暗中搜集證據,揭發張維平的罪行。”
太子點頭:“此計可行。但張維平狡詐多端,必須謹慎行事。必要時,可調動太醫院的人手,以防不測。”
張維平也在暗中布局。他向皇帝呈遞了一封密折,聲稱清流派聯合太子,試圖掌控朝政,進而架空皇權。他在折中隱晦地提及,沈正華與邊疆問題的證據有關聯,意圖借此抹黑皇權威嚴。
皇帝看完密折,臉色陰晴不定。他將折子扔在桌案上,心中暗自盤算:“張維平和太子各有算盤,朕須借此機會,讓他們互相牽製,為朕所用。”
錦衣衛在京城的監視行動加劇,沈正華府邸前出現了許多陌生麵孔。趙青雲隱約察覺到危機,連夜將證據交給監察司主官蘇文,希望能借助監察司的力量公開張維平的罪行。
然而,張維平早已派人盯緊監察司的一舉一動。與此同時,他調動邊疆駐軍,製造緊張局勢,以轉移朝廷的注意力。
趙青雲從沈正華府中歸來,發現自家門前被人做了記號。他心中一驚,意識到危險正在逼近。他點燃一盞燈,鋪開紙筆,寫下一封密信,交給心腹送往太子府。
“隻要能揭穿張維平的真麵目,我趙青雲,就算粉身碎骨,也無怨無悔。”
朝堂內的爭鬥愈演愈烈,張維平深知清流派和太子的合作已逐漸威脅到自己的根基。他召集心腹官員和錦衣衛頭目,製定了一係列針對性的反撲計劃。
張府書房內,燭火搖曳,張維平與心腹們聚在一起。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率先開口:“大人,據線人迴報,太子近日多次密會沈正華,明顯是在策動清流派。我們是否要采取行動?”
張維平冷笑一聲,語氣不屑:“太子雖有野心,但不過是個尚未掌權的黃口小兒。沈正華這些人,隻敢耍些小聰明,不值一提。不過,他們的動作確實有些過界,是時候給他們一點教訓了。”
一名心腹官員上前一步,低聲道:“大人,如今清流派唿聲日高,太子背後也有不少支持者。若不給予打壓,恐怕會動搖我們的根基。”
張維平冷冷看了他一眼,語氣堅定:“你以為我不知道嗎?這次,我們要一石二鳥,不僅讓他們無法翻身,還要讓皇上更加依賴我。”
張維平命令劉坤派人偽造一份沈正華與邊疆叛軍勾結的書信,同時偽造證據指向太子參與其中。他深知皇帝最忌諱的是親子爭權,這份“證據”若能成功送到皇帝手中,太子的地位必將岌岌可危。
“此計一旦成功,皇上必定重新倚重我們,而沈正華等人也會因此失去立場。”張維平篤定道。
幾日後,錦衣衛暗中將偽造的書信悄悄傳遞到宮中。與此同時,他們在京城散布流言,稱太子與清流派暗中勾結,意圖操縱朝政。
京城百姓雖對傳言半信半疑,但這一風聲很快傳到宮中,皇帝也有所耳聞。
皇帝接到書信後,表麵上未露聲色,內心卻已然警覺。他命心腹太監將書信交由刑部複核,同時暗中派人調查清流派和太子的動向。
張維平得知皇帝的反應後,微微一笑:“一切盡在掌握之中。隻要皇上心生猜忌,太子便不足為慮。”
太子得知這一消息後,憤怒不已。他立刻召見沈正華和趙青雲,將情況說明。
“張維平誣陷本宮,意圖挑撥父皇與我之間的關係,不能坐視不理!”太子冷冷說道,雙拳緊握。
沈正華冷靜分析:“殿下,此時急不得。張維平的手段雖毒,但破綻必定存在。隻要我們找到關鍵證據,便可將他的陰謀揭露。”
趙青雲也點頭附和:“太子殿下,這正是我們反擊的機會。若能趁此一舉瓦解張黨的勢力,便可為殿下鋪平道路。”
一場關於真假書信的較量正在醞釀,而張維平與太子之間的對抗也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皇帝的態度模糊不清,朝堂內外風起雲湧,所有人都在等待這一局的最終結果。
朝會後的第三日,張維平在府邸召集心腹,再次密議對策。此次集會不同於往常,他的語氣異常嚴厲,神情更顯陰鷙。
“太子的動作已經明朗,”張維平緩緩道,手中折扇輕輕敲擊桌案,“他試圖聯絡沈正華等清流,意圖針對本相。這已經不是小打小鬧,而是直接威脅。”
禮部侍郎趙錫朋附和道:“太子不過是皇上手中一枚棋子。皇上未必會真的放權給他。張相可不必過於擔憂。”
張維平冷笑一聲:“你當皇上真不在意?他的威權之所以穩固,正是靠我與沈正華的相爭相鬥。太子若趁機插手,隻會讓皇上的平衡打破,到時,我們全都成了棄子。”
眾人聞言頓時不語,氣氛驟然緊張。
“當務之急,是穩住皇上的信任,同時擊潰太子的根基,”張維平目光如刃,指向錦衣衛指揮使劉坤,“邊疆的薛逸風傳遞的證據是隱患,劉坤,必須徹底切斷所有後路。”
劉坤抱拳:“屬下已經派出密探追查薛逸風留下的線索,但他行蹤詭秘,短時間內未必能得手。”
張維平揮手:“時間我們不多了。加強京中對沈正華和太子府的監控,同時策動內部人製造分裂。務必讓他們自亂陣腳!”
他轉向另一人:“趙錫朋,你去禮部重新提一份加急擴建皇宮的計劃,將預算大幅上調。用錢封住那些搖擺官員的嘴,同時繼續壓榨地方賦稅,把清流係的財政渠道斬斷。”
趙錫朋露出難色:“可皇宮的風聲已經很大,若再如此恐激起民怨。”
張維平冷笑:“激起民怨又如何?將責任推到地方官身上,他們無力反駁,皇上自會聽從我們的解釋。”
與此同時,太子府內,太子正與沈正華密談。
“殿下若想從張維平手中搶下朝局,不能單靠一時的爭論。”沈正華語氣沉穩,手指輕點桌案,“張維平慣用財權相籠絡,殿下需另辟蹊徑。”
太子微微頷首:“沈大人所言極是。但孤手中權力有限,如何與他抗衡?”
沈正華目光微斂,聲音低沉:“殿下是否聽聞,張維平掌握了邊疆軍權,私通敵國獲利?若能拿到確鑿證據,不但能讓皇上重新評估他的信任,還能讓滿朝文武看清真相。”
太子一驚:“可邊疆路遠,孤人手有限,難以調遣。”
沈正華微微一笑:“薛逸風的情報已經抵達京中,趙青雲正暗中整理這些證據。隻要我們能將證據交給監察司,再聯合一些搖擺的朝臣,自可形成強大的反張力量。”
“趙青雲?”太子低聲念叨,似乎記起了這個名字,“孤聽聞他年少有為,頗有才情。這樣的人若為孤所用,豈非錦上添花?”
沈正華沉吟片刻:“趙青雲雖忠心正直,但其根本目的並非效忠朝廷,而是為父報仇。若殿下能給予他支持,他必傾力相助。”
太子點頭:“好,孤會安排人暗中接觸趙青雲。但務必要保證他的安全,孤不想他落入張維平之手。”
幾日後,禮部突然宣布將皇宮擴建預算提高一倍,引發朝堂震動。與此同時,張黨開始在各個衙門施壓,清流係的幾個官員接連被調離京城,甚至有人被突然問責停職。
趙青雲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往沈正華府邸,與許文端一同討論對策。
“張黨動作越來越快,這明顯是想打亂我們的節奏,”許文端麵露憂色,“再這樣下去,朝局恐怕徹底倒向張維平。”
趙青雲冷靜道:“這也未必是壞事。他們動作越急,越容易留下破綻。”
沈正華點頭:“趙青雲所言有理。但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許文端,你去聯絡更多的中立官員,務必穩住他們的立場。同時,將邊疆證據交給監察司,務必盡快呈報皇上。”
張維平的書房內,燭光明滅。他冷峻的麵容映在燭光下,更顯得陰沉可怕。幾封加急送來的密信攤在桌案上,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筆跡顯得急促淩亂:
“沈正華已與太子私下往來,趙青雲暗中整理邊疆證據,事態嚴峻,需速定策略。”
張維平冷笑,將密信扔入火盆,看著信紙一點點化為灰燼。他輕聲自語:“看來,這些跳梁小醜真以為可以撼動我的根基。”
他一拍案幾,立刻召來幾名心腹,其中包括劉坤與禮部侍郎楊成瑞。
“太子動了心思,沈正華也不安分,邊疆的薛逸風已然把證據送至京城。你們怎麽看?”張維平語氣平靜,卻讓在座的人感到背後陣陣涼意。
楊成瑞咳嗽一聲,試探道:“大人,太子雖有異動,但他缺乏實權,難以形成實質威脅。沈正華雖有一定聲望,但他的盟友並不多,尚不足為慮。”
劉坤冷冷一笑:“楊大人怕是低估了趙青雲和薛逸風的能力。這兩人已取得一定民間支持,若再配合沈正華與太子,朝堂之上恐怕會掀起軒然大波。”
張維平點點頭,眼中露出一抹寒光:“劉坤,立即安排幾名可靠的錦衣衛,製造些小麻煩,讓趙青雲和沈正華自顧不暇。至於太子……此事要慎重,我們不能輕易露出破綻。”
楊成瑞插話道:“大人,我們可以從禮部賬目入手,讓沈正華陷入經濟管理的流言之中。再借由皇帝寵臣李大人向陛下遞奏,質疑沈正華清廉的形象。”
張維平沉思片刻,微微點頭:“此法可行。不過,我們也要有所防備。邊疆那邊,劉世安已經收到了我的密令,他知道該如何清理尾巴。”
他看向劉坤:“如果趙青雲和薛逸風想從京城將證據送到太子或監察司,他們一定會派人秘密遞送。你的錦衣衛必須截住這條線,務必做到滴水不漏。”
劉坤應聲:“屬下明白,我會親自安排。”
張維平緩緩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窗外漸漸升起的明月,冷笑道:“朝堂如棋局,沈正華、太子,不過是我手中的棋子罷了。隻要皇帝不點頭,他們就永遠難以成事。”
他轉身麵向眾人:“記住,我們的目標不是徹底消滅他們,而是讓他們永遠無法形成合力。去吧,執行得幹淨些。”
幾日後,京城的街巷中,一些莫名的謠言悄然流傳:“沈尚書清廉不過是裝樣子,禮部的賬目從未公開過,誰知道其中藏了多少貓膩?”
劉坤安排的探子混跡在茶樓酒肆,添油加醋地講述沈正華“假清廉”的故事,還特別提到趙青雲與沈尚書“走得太近”,隱約暗示趙青雲也並非清白之人。
與此同時,劉世安收到張維平的命令後,迅速采取行動。他秘密命令駐軍加強邊防,將任何試圖從京城傳遞消息到邊疆的商隊或信使列為重點監控對象。他還向敵軍釋放煙幕消息,試圖掩蓋自己與敵軍交易的線索。
翰林院內,趙青雲聽聞這些謠言,臉色鐵青:“張維平這次動作不小。他不僅想毀了沈尚書的名聲,還想讓我失去朝中的支持。”
許文端低聲道:“趙兄,我們不能硬碰硬。若貿然反擊,反倒顯得我們心虛。”
趙青雲點頭:“我們需要時間把薛逸風送來的證據整理成一份完整的奏折,遞交監察司。隻要證據確鑿,謠言便不攻自破。”
許文端思忖片刻:“那你要多加小心,錦衣衛不會輕易讓你如願。他們的動作,恐怕比我們想象的更快。”
趙青雲深吸一口氣,語氣堅定:“不管如何,這一局,我絕不會退縮。”
禮部尚書站出列,遞上一封奏折:“陛下,臣有本奏!”
皇帝接過奏折,眉頭微蹙,冷聲道:“奏何事?”
禮部尚書拱手答道:“近日沈尚書等清流官員,上奏張大人擴建皇宮之事,實為勞民傷財。然臣卻發現,許多關於擴建的奏折,均由禮部核實無誤,此中恐有別有用心之人,意圖借機破壞朝廷和諧。”
沈正華聞言,麵色一沉:“禮部尚書此言差矣!擴建皇宮耗費巨大,又適逢邊疆用兵,百姓早已怨聲載道。臣所奏,皆為民意,何來別有用心?”
張維平輕輕咳嗽一聲,緩緩上前道:“沈大人此言未免失之偏頗。擴建皇宮雖耗費不小,但能彰顯天威,招徠四方之朝貢,使我大國形象得以鞏固。況且,邊疆將士之糧餉已妥善處理,豈能因小失大?”
皇帝聽罷,未置可否,隻是淡淡道:“此事暫且擱置,容朕再細察。”
朝堂之爭雖未分勝負,但張維平深知,這場博弈才剛剛開始。退朝之後,他召見了錦衣衛指揮使劉坤。
張維平凝視著劉坤,語氣陰冷:“沈正華等人依仗太子撐腰,已對我形成威脅。這幾日,你需密切監視太子和清流派的一舉一動,尤其是沈正華與翰林院趙青雲。”
劉坤低頭領命:“屬下明白。大人可還有其他吩咐?”
張維平緩緩點頭:“此外,邊疆的餘波還未平息。趙青雲的朋友薛逸風似已將證據送至京城,務必查清那些材料的下落,一旦找到證據,將其銷毀。”
與此同時,太子府內燈火通明,太子正召集幕僚商議對策。
“張維平欺上瞞下,肆意妄為,若不將其製衡,朝綱勢必大亂。”太子的語氣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怒火。
一名幕僚上前獻策:“殿下,可聯絡沈正華等清流官員,一方麵通過輿論施壓,另一方麵由監察司暗中搜集證據,揭發張維平的罪行。”
太子點頭:“此計可行。但張維平狡詐多端,必須謹慎行事。必要時,可調動太醫院的人手,以防不測。”
張維平也在暗中布局。他向皇帝呈遞了一封密折,聲稱清流派聯合太子,試圖掌控朝政,進而架空皇權。他在折中隱晦地提及,沈正華與邊疆問題的證據有關聯,意圖借此抹黑皇權威嚴。
皇帝看完密折,臉色陰晴不定。他將折子扔在桌案上,心中暗自盤算:“張維平和太子各有算盤,朕須借此機會,讓他們互相牽製,為朕所用。”
錦衣衛在京城的監視行動加劇,沈正華府邸前出現了許多陌生麵孔。趙青雲隱約察覺到危機,連夜將證據交給監察司主官蘇文,希望能借助監察司的力量公開張維平的罪行。
然而,張維平早已派人盯緊監察司的一舉一動。與此同時,他調動邊疆駐軍,製造緊張局勢,以轉移朝廷的注意力。
趙青雲從沈正華府中歸來,發現自家門前被人做了記號。他心中一驚,意識到危險正在逼近。他點燃一盞燈,鋪開紙筆,寫下一封密信,交給心腹送往太子府。
“隻要能揭穿張維平的真麵目,我趙青雲,就算粉身碎骨,也無怨無悔。”
朝堂內的爭鬥愈演愈烈,張維平深知清流派和太子的合作已逐漸威脅到自己的根基。他召集心腹官員和錦衣衛頭目,製定了一係列針對性的反撲計劃。
張府書房內,燭火搖曳,張維平與心腹們聚在一起。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率先開口:“大人,據線人迴報,太子近日多次密會沈正華,明顯是在策動清流派。我們是否要采取行動?”
張維平冷笑一聲,語氣不屑:“太子雖有野心,但不過是個尚未掌權的黃口小兒。沈正華這些人,隻敢耍些小聰明,不值一提。不過,他們的動作確實有些過界,是時候給他們一點教訓了。”
一名心腹官員上前一步,低聲道:“大人,如今清流派唿聲日高,太子背後也有不少支持者。若不給予打壓,恐怕會動搖我們的根基。”
張維平冷冷看了他一眼,語氣堅定:“你以為我不知道嗎?這次,我們要一石二鳥,不僅讓他們無法翻身,還要讓皇上更加依賴我。”
張維平命令劉坤派人偽造一份沈正華與邊疆叛軍勾結的書信,同時偽造證據指向太子參與其中。他深知皇帝最忌諱的是親子爭權,這份“證據”若能成功送到皇帝手中,太子的地位必將岌岌可危。
“此計一旦成功,皇上必定重新倚重我們,而沈正華等人也會因此失去立場。”張維平篤定道。
幾日後,錦衣衛暗中將偽造的書信悄悄傳遞到宮中。與此同時,他們在京城散布流言,稱太子與清流派暗中勾結,意圖操縱朝政。
京城百姓雖對傳言半信半疑,但這一風聲很快傳到宮中,皇帝也有所耳聞。
皇帝接到書信後,表麵上未露聲色,內心卻已然警覺。他命心腹太監將書信交由刑部複核,同時暗中派人調查清流派和太子的動向。
張維平得知皇帝的反應後,微微一笑:“一切盡在掌握之中。隻要皇上心生猜忌,太子便不足為慮。”
太子得知這一消息後,憤怒不已。他立刻召見沈正華和趙青雲,將情況說明。
“張維平誣陷本宮,意圖挑撥父皇與我之間的關係,不能坐視不理!”太子冷冷說道,雙拳緊握。
沈正華冷靜分析:“殿下,此時急不得。張維平的手段雖毒,但破綻必定存在。隻要我們找到關鍵證據,便可將他的陰謀揭露。”
趙青雲也點頭附和:“太子殿下,這正是我們反擊的機會。若能趁此一舉瓦解張黨的勢力,便可為殿下鋪平道路。”
一場關於真假書信的較量正在醞釀,而張維平與太子之間的對抗也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皇帝的態度模糊不清,朝堂內外風起雲湧,所有人都在等待這一局的最終結果。
朝會後的第三日,張維平在府邸召集心腹,再次密議對策。此次集會不同於往常,他的語氣異常嚴厲,神情更顯陰鷙。
“太子的動作已經明朗,”張維平緩緩道,手中折扇輕輕敲擊桌案,“他試圖聯絡沈正華等清流,意圖針對本相。這已經不是小打小鬧,而是直接威脅。”
禮部侍郎趙錫朋附和道:“太子不過是皇上手中一枚棋子。皇上未必會真的放權給他。張相可不必過於擔憂。”
張維平冷笑一聲:“你當皇上真不在意?他的威權之所以穩固,正是靠我與沈正華的相爭相鬥。太子若趁機插手,隻會讓皇上的平衡打破,到時,我們全都成了棄子。”
眾人聞言頓時不語,氣氛驟然緊張。
“當務之急,是穩住皇上的信任,同時擊潰太子的根基,”張維平目光如刃,指向錦衣衛指揮使劉坤,“邊疆的薛逸風傳遞的證據是隱患,劉坤,必須徹底切斷所有後路。”
劉坤抱拳:“屬下已經派出密探追查薛逸風留下的線索,但他行蹤詭秘,短時間內未必能得手。”
張維平揮手:“時間我們不多了。加強京中對沈正華和太子府的監控,同時策動內部人製造分裂。務必讓他們自亂陣腳!”
他轉向另一人:“趙錫朋,你去禮部重新提一份加急擴建皇宮的計劃,將預算大幅上調。用錢封住那些搖擺官員的嘴,同時繼續壓榨地方賦稅,把清流係的財政渠道斬斷。”
趙錫朋露出難色:“可皇宮的風聲已經很大,若再如此恐激起民怨。”
張維平冷笑:“激起民怨又如何?將責任推到地方官身上,他們無力反駁,皇上自會聽從我們的解釋。”
與此同時,太子府內,太子正與沈正華密談。
“殿下若想從張維平手中搶下朝局,不能單靠一時的爭論。”沈正華語氣沉穩,手指輕點桌案,“張維平慣用財權相籠絡,殿下需另辟蹊徑。”
太子微微頷首:“沈大人所言極是。但孤手中權力有限,如何與他抗衡?”
沈正華目光微斂,聲音低沉:“殿下是否聽聞,張維平掌握了邊疆軍權,私通敵國獲利?若能拿到確鑿證據,不但能讓皇上重新評估他的信任,還能讓滿朝文武看清真相。”
太子一驚:“可邊疆路遠,孤人手有限,難以調遣。”
沈正華微微一笑:“薛逸風的情報已經抵達京中,趙青雲正暗中整理這些證據。隻要我們能將證據交給監察司,再聯合一些搖擺的朝臣,自可形成強大的反張力量。”
“趙青雲?”太子低聲念叨,似乎記起了這個名字,“孤聽聞他年少有為,頗有才情。這樣的人若為孤所用,豈非錦上添花?”
沈正華沉吟片刻:“趙青雲雖忠心正直,但其根本目的並非效忠朝廷,而是為父報仇。若殿下能給予他支持,他必傾力相助。”
太子點頭:“好,孤會安排人暗中接觸趙青雲。但務必要保證他的安全,孤不想他落入張維平之手。”
幾日後,禮部突然宣布將皇宮擴建預算提高一倍,引發朝堂震動。與此同時,張黨開始在各個衙門施壓,清流係的幾個官員接連被調離京城,甚至有人被突然問責停職。
趙青雲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往沈正華府邸,與許文端一同討論對策。
“張黨動作越來越快,這明顯是想打亂我們的節奏,”許文端麵露憂色,“再這樣下去,朝局恐怕徹底倒向張維平。”
趙青雲冷靜道:“這也未必是壞事。他們動作越急,越容易留下破綻。”
沈正華點頭:“趙青雲所言有理。但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許文端,你去聯絡更多的中立官員,務必穩住他們的立場。同時,將邊疆證據交給監察司,務必盡快呈報皇上。”
張維平的書房內,燭光明滅。他冷峻的麵容映在燭光下,更顯得陰沉可怕。幾封加急送來的密信攤在桌案上,錦衣衛指揮使劉坤的筆跡顯得急促淩亂:
“沈正華已與太子私下往來,趙青雲暗中整理邊疆證據,事態嚴峻,需速定策略。”
張維平冷笑,將密信扔入火盆,看著信紙一點點化為灰燼。他輕聲自語:“看來,這些跳梁小醜真以為可以撼動我的根基。”
他一拍案幾,立刻召來幾名心腹,其中包括劉坤與禮部侍郎楊成瑞。
“太子動了心思,沈正華也不安分,邊疆的薛逸風已然把證據送至京城。你們怎麽看?”張維平語氣平靜,卻讓在座的人感到背後陣陣涼意。
楊成瑞咳嗽一聲,試探道:“大人,太子雖有異動,但他缺乏實權,難以形成實質威脅。沈正華雖有一定聲望,但他的盟友並不多,尚不足為慮。”
劉坤冷冷一笑:“楊大人怕是低估了趙青雲和薛逸風的能力。這兩人已取得一定民間支持,若再配合沈正華與太子,朝堂之上恐怕會掀起軒然大波。”
張維平點點頭,眼中露出一抹寒光:“劉坤,立即安排幾名可靠的錦衣衛,製造些小麻煩,讓趙青雲和沈正華自顧不暇。至於太子……此事要慎重,我們不能輕易露出破綻。”
楊成瑞插話道:“大人,我們可以從禮部賬目入手,讓沈正華陷入經濟管理的流言之中。再借由皇帝寵臣李大人向陛下遞奏,質疑沈正華清廉的形象。”
張維平沉思片刻,微微點頭:“此法可行。不過,我們也要有所防備。邊疆那邊,劉世安已經收到了我的密令,他知道該如何清理尾巴。”
他看向劉坤:“如果趙青雲和薛逸風想從京城將證據送到太子或監察司,他們一定會派人秘密遞送。你的錦衣衛必須截住這條線,務必做到滴水不漏。”
劉坤應聲:“屬下明白,我會親自安排。”
張維平緩緩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窗外漸漸升起的明月,冷笑道:“朝堂如棋局,沈正華、太子,不過是我手中的棋子罷了。隻要皇帝不點頭,他們就永遠難以成事。”
他轉身麵向眾人:“記住,我們的目標不是徹底消滅他們,而是讓他們永遠無法形成合力。去吧,執行得幹淨些。”
幾日後,京城的街巷中,一些莫名的謠言悄然流傳:“沈尚書清廉不過是裝樣子,禮部的賬目從未公開過,誰知道其中藏了多少貓膩?”
劉坤安排的探子混跡在茶樓酒肆,添油加醋地講述沈正華“假清廉”的故事,還特別提到趙青雲與沈尚書“走得太近”,隱約暗示趙青雲也並非清白之人。
與此同時,劉世安收到張維平的命令後,迅速采取行動。他秘密命令駐軍加強邊防,將任何試圖從京城傳遞消息到邊疆的商隊或信使列為重點監控對象。他還向敵軍釋放煙幕消息,試圖掩蓋自己與敵軍交易的線索。
翰林院內,趙青雲聽聞這些謠言,臉色鐵青:“張維平這次動作不小。他不僅想毀了沈尚書的名聲,還想讓我失去朝中的支持。”
許文端低聲道:“趙兄,我們不能硬碰硬。若貿然反擊,反倒顯得我們心虛。”
趙青雲點頭:“我們需要時間把薛逸風送來的證據整理成一份完整的奏折,遞交監察司。隻要證據確鑿,謠言便不攻自破。”
許文端思忖片刻:“那你要多加小心,錦衣衛不會輕易讓你如願。他們的動作,恐怕比我們想象的更快。”
趙青雲深吸一口氣,語氣堅定:“不管如何,這一局,我絕不會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