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皇宮禦書房燈火通明。身著飛魚服的錦衣衛指揮使劉坤低頭站在案前,神情恭敬。他緩緩說道:“陛下,張維平近日在朝中動作頻繁,極力推動擴建皇宮之事,並暗中派人監視沈正華與趙青雲。沈正華一派也在加緊活動,尤其趙青雲,已經聯合了一些中立官員,試圖揭發張維平的邊疆罪行。”
皇帝坐在龍椅上,手中執著一卷奏折,微微一笑:“趙青雲?那新科進士倒是膽子不小。”
劉坤接著說道:“不過,張維平未雨綢繆,已命人嚴控邊疆,並銷毀部分證據。此事目前陷入僵持,但朝堂上的對峙已愈發明顯。”
皇帝放下奏折,靠在椅背上,目光深邃:“張維平和沈正華,一個是朕倚重的實幹派,一個是朝堂中的老頑固。他們爭鬥,倒是為朕省了不少心。說說看,你怎麽看待此事?”
劉坤斟酌片刻,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張維平雖有功於朝,但斂財貪腐之事人盡皆知。若他權勢再大,恐會掣肘朝綱。不過沈正華那邊,手握清名,卻勢力漸大,或許也非良久之選。”
皇帝微微點頭,目光落在殿外昏黃的月色上:“朝中爭鬥從來如此。朕既不偏向,也不偏袒,隻希望他們各自用心做事。至於鬥得過火了,朕自會替他們收拾殘局。”
劉坤稍稍一頓,接著說道:“張維平似乎打算在下次朝會上彈劾趙青雲,指控他結黨營私、暗通沈正華,試圖撼動朝堂穩定。”
皇帝挑眉一笑,語氣悠然:“趙青雲倒是個聰明人,剛入翰林院便敢掀起如此風浪。可惜,他太急了,步子太大,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陛下的意思是……”
“讓他吃些苦頭,免得日後真以為朕的朝堂是由他來做主。”皇帝眼神淩厲,“至於張維平,留著他與沈正華鬥下去。鬥得越厲害,朕才越有餘地。再給劉世安傳個旨,讓他徹查邊疆事務,朕倒要看看,他還能掩蓋多久。”
劉坤退下後,皇帝獨自一人留在禦書房。他望著案前的沙盤,上麵標記著朝廷各方勢力的分布。張維平、沈正華、趙青雲,這些名字如同棋子,被他一一拿捏在手中。
“朕的江山,容不得任何一方勢力獨大。”皇帝低聲自語,“張維平雖貪,卻能製衡沈正華。而趙青雲,這股新生力量或許能為朕帶來些新意。”
他輕輕拿起一顆棋子,放在沙盤中央,喃喃道:“各方博弈才是平衡之道。隻有他們互相掣肘,朕才能獨掌乾坤。”
正當皇帝沉思之際,皇後攜一盞茶進來,輕聲說道:“陛下又在看朝堂的事情?深夜當心龍體。”
皇帝接過茶盞,露出一抹微笑:“朝中風波不斷,朕若不多操心,如何能穩固江山?”
皇後坐在他身旁,目光溫柔卻帶著深意:“陛下心思縝密,自然無人能及。但臣妾聽聞,沈尚書與張維平的爭鬥已經牽連甚廣。若再任由他們發展下去,恐怕會影響朝廷根基。”
皇帝輕輕放下茶盞,笑道:“愛妃多慮了。朕不過是放長線釣大魚。等時機成熟,自會收網。”
皇後欲言又止,最終隻是點頭:“陛下謀略高遠,臣妾豈敢多言。但請陛下保重龍體,莫要讓這些瑣事傷神。”
皇帝輕輕一笑,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眼中滿是深不可測的意味:“朝堂的瑣事,便是朕的江山根基。這盤棋,才剛剛下到精彩之處呢。”
皇宮深處,東宮的書房內,燭光搖曳。太子朱恆軒正在批閱奏折,他麵前擺放著一份工部的工程報告,眉頭緊鎖,顯得心事重重。站在一旁的太子伴讀魏衡小心翼翼地問道:“殿下,您為何這般憂心?”
太子將奏折扔到桌上,冷哼一聲:“張維平又在折騰,擴建皇宮的工程動輒耗費百萬兩銀子,工部已經捉襟見肘。父皇竟然還點頭應允,簡直是荒謬!”
魏衡低聲道:“張維平向來善於討好陛下,他的提議雖勞民傷財,卻能贏得陛下歡心。這也是他在朝堂屹立不倒的原因。”
太子站起身,背負雙手在書房中踱步,語氣愈發冷峻:“父皇自登基以來,一直偏信張黨之言,卻不曾聽取忠臣的苦諫。如今邊疆動蕩,民生凋敝,他卻隻知享樂,終有一天會釀成大禍。”
魏衡抬起頭,試探性地問道:“殿下為何不勸諫陛下?”
太子苦笑:“勸諫?父皇如今對我已有戒心,視我為政敵。他身邊圍滿了張維平這樣的佞臣,我這番話,說了又有何用?”
魏衡歎息:“殿下,您才是儲君,將來的天下終究是您的。若要有所作為,或許可以暫時隱忍,積蓄力量,等到時機成熟再……”
太子擺手打斷他的話:“隱忍?我隱忍了太多年。如今朝堂上的忠臣被打壓,張黨氣焰囂張,邊疆將領如劉世安之流隻知貪墨斂財。再這樣下去,等我登基,怕是隻有一個爛攤子了。”
他停下腳步,迴頭看向魏衡,語氣中透著幾分冷厲:“張維平,必須得早日除去。否則,我的大明江山,將徹底被他搞壞!”
魏衡猶豫片刻,低聲提醒:“殿下,張維平權勢滔天,朝中多半官員皆受他掌控。若貿然對他出手,恐怕……”
太子微微眯起眼睛,語氣中透出深思:“的確,張維平之勢如日中天,我現在不能輕舉妄動。但不動手不代表我無計可施。”
這時,一名宦官匆匆而來,低聲稟報:“殿下,陛下召您前往禦書房。”
太子神色一凜,深吸了一口氣:“看來父皇終究還是要試探我了。”他整了整衣冠,對魏衡說道:“你留在東宮,繼續關注張黨的一舉一動,我去會會父皇。”
禦書房中的交鋒
禦書房內,皇帝端坐龍椅,麵前擺著一盞清茶。他目光銳利,緩緩開口:“太子,聽聞你近日對朝堂上的一些事情頗有微詞?”
太子沉穩地行禮:“兒臣不敢對父皇決策妄加評議,但擴建皇宮一事,的確讓許多忠臣大人感到擔憂。”
皇帝冷笑一聲:“許多忠臣?是沈正華那老頑固,還是趙青雲那乳臭未幹的進士?這些人不過是道聽途說,哪裏了解朕的全盤計劃?”
太子挺直了身子,語氣平和卻堅定:“父皇,邊疆未寧,國庫緊張,百姓負擔沉重,此時擴建宮殿,難免招致非議。忠臣進諫,未必是對父皇的不敬,而是為了大明社稷考慮。”
皇帝目光微冷,語氣淩厲:“太子,你是儲君,當明白何為君權威嚴。你說得沒錯,這大明社稷終究會交到你手中。但你現在需要做的,不是站到那些書生一派,學他們指責朕,而是學會掌控權術,讓這些人各盡其職,互相牽製,為你所用。”
從禦書房出來,太子麵色複雜。他緩緩走迴東宮,長歎一聲:“父皇以為自己高高在上,掌控一切,卻不知江山根基已搖搖欲墜。”
魏衡迎上來,輕聲問道:“殿下,陛下如何說?”
太子搖了搖頭,目光堅毅:“我們要做好準備。這場鬥爭,遠未結束。”
翌日清晨,東宮偏殿。太子朱恆軒召集了幾名親近的幕僚,一名侍從將門輕輕關上,太子揮手示意眾人落座。
“諸位,”太子環顧一圈,語氣低沉卻透著決斷,“朝堂上的局勢已經危如累卵。張維平一黨獨大,民間怨聲載道,邊疆將領私通敵軍。父皇卻沉浸在虛假的繁榮中,甚至斥巨資擴建皇宮。這種情況,若不遏止,恐怕江山社稷難以長久。”
魏衡拱手說道:“殿下,如今朝堂上雖有清流一派,但人數寥寥,與張黨正麵抗衡並不現實。可否嚐試暗中聯絡清流官員,先行積蓄力量?”
太子點頭,目光沉靜:“正有此意。我已初步擬定幾位聯絡的對象,沈正華是工部尚書,掌控全國工程項目,曆來剛正不阿;還有監察司的蘇文,他雖職位不高,但直接掌握張黨的貪墨證據,絕對是關鍵人物。”
另一名幕僚略顯猶豫:“殿下,此舉固然重要,但若動作過大,恐引起張黨的警覺,反而功虧一簣。”
太子思索片刻,語氣堅定:“穩中求進,我們隻聯絡那些真正的忠臣,絕不打草驚蛇。”
三日後,沈正華接到東宮的密函,立刻前往東宮議事廳。太子親自接見,寒暄幾句後,直接切入主題。
“沈尚書,張維平一黨近來步步緊逼,父皇對他的提議幾乎一概照準。如今邊疆、宮廷,處處是他的觸手。您認為朝廷還有多少餘力,能承受這種內耗?”太子開門見山,目光灼灼。
沈正華歎了口氣:“殿下所言非虛。張維平利用工部工程大肆斂財,甚至將國庫挪用,臣早已上奏,卻屢遭壓下。如今局勢已是積重難返。”
太子目光一寒,緩緩說道:“沈尚書,父皇或許尚有疑慮,但我不會袖手旁觀。接下來我會聯絡更多清流官員,但需要您作為領袖,團結他們,等待時機。”
沈正華遲疑片刻,鄭重說道:“殿下若真有振興朝綱之誌,老臣自當效死力!”
東宮暗室,太子密會監察司官員蘇文。蘇文是清流派的重要成員,向來以公正不阿著稱。他剛踏入暗室,便向太子一拜:“殿下召見,敢問有何吩咐?”
太子微微一笑,親自扶起他:“蘇大人不必多禮,今日喚你前來,是想與監察司合作,共同查清張維平一黨在邊疆和宮中貪墨之事。”
蘇文一怔,神情複雜:“殿下,臣早有此意,但監察司權力有限。張黨遍布刑部和都察院,證據尚不足以動搖他們。”
太子沉聲道:“證據很快就會有。我已派人從邊疆帶迴一批材料,證實劉世安私通敵軍。接下來,我需要監察司的力量,將這些證據在朝堂上公開。”
蘇文眼中透出希望之光,躬身道:“殿下,若真有確鑿證據,臣定會全力配合!”
送走兩人後,太子獨坐燈下,書案上攤開了一張京城權力分布圖。他目光如炬,低聲自語:“張維平,你可知道,你一手遮天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東宮內,夜色深沉,清冷的月光透過窗欞灑在書案上。太子朱恆軒凝視著案幾上的一封密信,眉頭微皺。密信是沈正華親筆所書,言辭懇切地表明了對張黨亂政的憂慮,並隱晦提及了一些可以合作的朝中力量。
“沈正華,確實是個正直的人,”太子低聲喃喃,“但他的處境也未必比我好多少。”
魏衡在一旁勸道:“殿下,如今朝堂上清流勢微,但若能聯合這些正直之人,或許能逐步對張黨形成製衡。”
太子點了點頭:“孤也有此意。傳本宮的手諭,邀沈尚書與幾位誌同道合的官員深夜前來東宮一敘。”
幾日後,深夜時分,東宮的密室中,幾盞燭火搖曳,照亮了在座的幾位官員。沈正華正襟危坐,他的神色中帶著幾分憂慮,卻也夾雜著一絲期待。
“沈尚書、許侍郎、李諫議,”太子一一看向幾人,目光沉穩,“今日孤請各位前來,是因為局勢已到了不能再拖延的地步。張維平亂政多年,若再任由他掌控朝堂,隻怕這天下遲早會崩潰。”
沈正華微微頷首:“殿下所言極是。如今張黨勢力滔天,工部、禮部、刑部皆已被其掌控。雖朝中尚存反對之聲,但實難形成合力。”
許侍郎歎息道:“這幾年,反對者不是被貶斥,就是被迫辭官。陛下對張維平的信任更是深不可測,咱們這些人,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太子冷冷一笑:“所以孤才要與諸位合作。張維平再強,也不過是依靠其黨羽在朝中逞兇。若能揭露他的罪行,孤相信陛下終究會認清真相。”
李諫議語氣謹慎:“殿下,此事絕非易事。張黨多年來經營深厚,恐怕證據並不好找。”
太子點頭:“孤明白,因此這需要分步進行。孤近日得知邊疆有人正在搜集張黨的罪證,或許可以作為突破口。”
沈正華目光一亮:“是薛逸風?”
太子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不錯。孤聽聞他正在將證據送迴京城,若能與他取得聯係,或許能加快揭露張黨的步伐。”
許侍郎皺眉:“但張黨勢力龐大,恐怕早已在各地布下眼線,薛逸風想要將證據帶迴京城,隻怕會困難重重。”
太子沉思片刻,隨後冷靜地說道:“孤會派出東宮的暗衛,協助保護薛逸風。至於京中,沈尚書,請你盡可能穩住局勢,不讓張黨察覺端倪。”
沈正華肅然起身:“殿下放心,微臣定當竭盡全力。”
夜談結束後,眾官員陸續離去,東宮恢複了寧靜。魏衡上前低聲問道:“殿下,此事是否有些過於冒險?若被陛下察覺,恐怕不利。”
太子苦笑一聲:“天下大勢,本就無從避險。孤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將來的江山打下一個基礎。張維平雖是父皇倚重之臣,但他的大明江山,孤絕不會讓這樣的人染指太深。”
他負手而立,遙望天邊的月光,低聲自語:“或許父皇不懂,但孤明白,隻有公正清明的朝堂,才是萬世基業之本。”
皇帝坐在龍椅上,手中執著一卷奏折,微微一笑:“趙青雲?那新科進士倒是膽子不小。”
劉坤接著說道:“不過,張維平未雨綢繆,已命人嚴控邊疆,並銷毀部分證據。此事目前陷入僵持,但朝堂上的對峙已愈發明顯。”
皇帝放下奏折,靠在椅背上,目光深邃:“張維平和沈正華,一個是朕倚重的實幹派,一個是朝堂中的老頑固。他們爭鬥,倒是為朕省了不少心。說說看,你怎麽看待此事?”
劉坤斟酌片刻,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張維平雖有功於朝,但斂財貪腐之事人盡皆知。若他權勢再大,恐會掣肘朝綱。不過沈正華那邊,手握清名,卻勢力漸大,或許也非良久之選。”
皇帝微微點頭,目光落在殿外昏黃的月色上:“朝中爭鬥從來如此。朕既不偏向,也不偏袒,隻希望他們各自用心做事。至於鬥得過火了,朕自會替他們收拾殘局。”
劉坤稍稍一頓,接著說道:“張維平似乎打算在下次朝會上彈劾趙青雲,指控他結黨營私、暗通沈正華,試圖撼動朝堂穩定。”
皇帝挑眉一笑,語氣悠然:“趙青雲倒是個聰明人,剛入翰林院便敢掀起如此風浪。可惜,他太急了,步子太大,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陛下的意思是……”
“讓他吃些苦頭,免得日後真以為朕的朝堂是由他來做主。”皇帝眼神淩厲,“至於張維平,留著他與沈正華鬥下去。鬥得越厲害,朕才越有餘地。再給劉世安傳個旨,讓他徹查邊疆事務,朕倒要看看,他還能掩蓋多久。”
劉坤退下後,皇帝獨自一人留在禦書房。他望著案前的沙盤,上麵標記著朝廷各方勢力的分布。張維平、沈正華、趙青雲,這些名字如同棋子,被他一一拿捏在手中。
“朕的江山,容不得任何一方勢力獨大。”皇帝低聲自語,“張維平雖貪,卻能製衡沈正華。而趙青雲,這股新生力量或許能為朕帶來些新意。”
他輕輕拿起一顆棋子,放在沙盤中央,喃喃道:“各方博弈才是平衡之道。隻有他們互相掣肘,朕才能獨掌乾坤。”
正當皇帝沉思之際,皇後攜一盞茶進來,輕聲說道:“陛下又在看朝堂的事情?深夜當心龍體。”
皇帝接過茶盞,露出一抹微笑:“朝中風波不斷,朕若不多操心,如何能穩固江山?”
皇後坐在他身旁,目光溫柔卻帶著深意:“陛下心思縝密,自然無人能及。但臣妾聽聞,沈尚書與張維平的爭鬥已經牽連甚廣。若再任由他們發展下去,恐怕會影響朝廷根基。”
皇帝輕輕放下茶盞,笑道:“愛妃多慮了。朕不過是放長線釣大魚。等時機成熟,自會收網。”
皇後欲言又止,最終隻是點頭:“陛下謀略高遠,臣妾豈敢多言。但請陛下保重龍體,莫要讓這些瑣事傷神。”
皇帝輕輕一笑,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眼中滿是深不可測的意味:“朝堂的瑣事,便是朕的江山根基。這盤棋,才剛剛下到精彩之處呢。”
皇宮深處,東宮的書房內,燭光搖曳。太子朱恆軒正在批閱奏折,他麵前擺放著一份工部的工程報告,眉頭緊鎖,顯得心事重重。站在一旁的太子伴讀魏衡小心翼翼地問道:“殿下,您為何這般憂心?”
太子將奏折扔到桌上,冷哼一聲:“張維平又在折騰,擴建皇宮的工程動輒耗費百萬兩銀子,工部已經捉襟見肘。父皇竟然還點頭應允,簡直是荒謬!”
魏衡低聲道:“張維平向來善於討好陛下,他的提議雖勞民傷財,卻能贏得陛下歡心。這也是他在朝堂屹立不倒的原因。”
太子站起身,背負雙手在書房中踱步,語氣愈發冷峻:“父皇自登基以來,一直偏信張黨之言,卻不曾聽取忠臣的苦諫。如今邊疆動蕩,民生凋敝,他卻隻知享樂,終有一天會釀成大禍。”
魏衡抬起頭,試探性地問道:“殿下為何不勸諫陛下?”
太子苦笑:“勸諫?父皇如今對我已有戒心,視我為政敵。他身邊圍滿了張維平這樣的佞臣,我這番話,說了又有何用?”
魏衡歎息:“殿下,您才是儲君,將來的天下終究是您的。若要有所作為,或許可以暫時隱忍,積蓄力量,等到時機成熟再……”
太子擺手打斷他的話:“隱忍?我隱忍了太多年。如今朝堂上的忠臣被打壓,張黨氣焰囂張,邊疆將領如劉世安之流隻知貪墨斂財。再這樣下去,等我登基,怕是隻有一個爛攤子了。”
他停下腳步,迴頭看向魏衡,語氣中透著幾分冷厲:“張維平,必須得早日除去。否則,我的大明江山,將徹底被他搞壞!”
魏衡猶豫片刻,低聲提醒:“殿下,張維平權勢滔天,朝中多半官員皆受他掌控。若貿然對他出手,恐怕……”
太子微微眯起眼睛,語氣中透出深思:“的確,張維平之勢如日中天,我現在不能輕舉妄動。但不動手不代表我無計可施。”
這時,一名宦官匆匆而來,低聲稟報:“殿下,陛下召您前往禦書房。”
太子神色一凜,深吸了一口氣:“看來父皇終究還是要試探我了。”他整了整衣冠,對魏衡說道:“你留在東宮,繼續關注張黨的一舉一動,我去會會父皇。”
禦書房中的交鋒
禦書房內,皇帝端坐龍椅,麵前擺著一盞清茶。他目光銳利,緩緩開口:“太子,聽聞你近日對朝堂上的一些事情頗有微詞?”
太子沉穩地行禮:“兒臣不敢對父皇決策妄加評議,但擴建皇宮一事,的確讓許多忠臣大人感到擔憂。”
皇帝冷笑一聲:“許多忠臣?是沈正華那老頑固,還是趙青雲那乳臭未幹的進士?這些人不過是道聽途說,哪裏了解朕的全盤計劃?”
太子挺直了身子,語氣平和卻堅定:“父皇,邊疆未寧,國庫緊張,百姓負擔沉重,此時擴建宮殿,難免招致非議。忠臣進諫,未必是對父皇的不敬,而是為了大明社稷考慮。”
皇帝目光微冷,語氣淩厲:“太子,你是儲君,當明白何為君權威嚴。你說得沒錯,這大明社稷終究會交到你手中。但你現在需要做的,不是站到那些書生一派,學他們指責朕,而是學會掌控權術,讓這些人各盡其職,互相牽製,為你所用。”
從禦書房出來,太子麵色複雜。他緩緩走迴東宮,長歎一聲:“父皇以為自己高高在上,掌控一切,卻不知江山根基已搖搖欲墜。”
魏衡迎上來,輕聲問道:“殿下,陛下如何說?”
太子搖了搖頭,目光堅毅:“我們要做好準備。這場鬥爭,遠未結束。”
翌日清晨,東宮偏殿。太子朱恆軒召集了幾名親近的幕僚,一名侍從將門輕輕關上,太子揮手示意眾人落座。
“諸位,”太子環顧一圈,語氣低沉卻透著決斷,“朝堂上的局勢已經危如累卵。張維平一黨獨大,民間怨聲載道,邊疆將領私通敵軍。父皇卻沉浸在虛假的繁榮中,甚至斥巨資擴建皇宮。這種情況,若不遏止,恐怕江山社稷難以長久。”
魏衡拱手說道:“殿下,如今朝堂上雖有清流一派,但人數寥寥,與張黨正麵抗衡並不現實。可否嚐試暗中聯絡清流官員,先行積蓄力量?”
太子點頭,目光沉靜:“正有此意。我已初步擬定幾位聯絡的對象,沈正華是工部尚書,掌控全國工程項目,曆來剛正不阿;還有監察司的蘇文,他雖職位不高,但直接掌握張黨的貪墨證據,絕對是關鍵人物。”
另一名幕僚略顯猶豫:“殿下,此舉固然重要,但若動作過大,恐引起張黨的警覺,反而功虧一簣。”
太子思索片刻,語氣堅定:“穩中求進,我們隻聯絡那些真正的忠臣,絕不打草驚蛇。”
三日後,沈正華接到東宮的密函,立刻前往東宮議事廳。太子親自接見,寒暄幾句後,直接切入主題。
“沈尚書,張維平一黨近來步步緊逼,父皇對他的提議幾乎一概照準。如今邊疆、宮廷,處處是他的觸手。您認為朝廷還有多少餘力,能承受這種內耗?”太子開門見山,目光灼灼。
沈正華歎了口氣:“殿下所言非虛。張維平利用工部工程大肆斂財,甚至將國庫挪用,臣早已上奏,卻屢遭壓下。如今局勢已是積重難返。”
太子目光一寒,緩緩說道:“沈尚書,父皇或許尚有疑慮,但我不會袖手旁觀。接下來我會聯絡更多清流官員,但需要您作為領袖,團結他們,等待時機。”
沈正華遲疑片刻,鄭重說道:“殿下若真有振興朝綱之誌,老臣自當效死力!”
東宮暗室,太子密會監察司官員蘇文。蘇文是清流派的重要成員,向來以公正不阿著稱。他剛踏入暗室,便向太子一拜:“殿下召見,敢問有何吩咐?”
太子微微一笑,親自扶起他:“蘇大人不必多禮,今日喚你前來,是想與監察司合作,共同查清張維平一黨在邊疆和宮中貪墨之事。”
蘇文一怔,神情複雜:“殿下,臣早有此意,但監察司權力有限。張黨遍布刑部和都察院,證據尚不足以動搖他們。”
太子沉聲道:“證據很快就會有。我已派人從邊疆帶迴一批材料,證實劉世安私通敵軍。接下來,我需要監察司的力量,將這些證據在朝堂上公開。”
蘇文眼中透出希望之光,躬身道:“殿下,若真有確鑿證據,臣定會全力配合!”
送走兩人後,太子獨坐燈下,書案上攤開了一張京城權力分布圖。他目光如炬,低聲自語:“張維平,你可知道,你一手遮天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東宮內,夜色深沉,清冷的月光透過窗欞灑在書案上。太子朱恆軒凝視著案幾上的一封密信,眉頭微皺。密信是沈正華親筆所書,言辭懇切地表明了對張黨亂政的憂慮,並隱晦提及了一些可以合作的朝中力量。
“沈正華,確實是個正直的人,”太子低聲喃喃,“但他的處境也未必比我好多少。”
魏衡在一旁勸道:“殿下,如今朝堂上清流勢微,但若能聯合這些正直之人,或許能逐步對張黨形成製衡。”
太子點了點頭:“孤也有此意。傳本宮的手諭,邀沈尚書與幾位誌同道合的官員深夜前來東宮一敘。”
幾日後,深夜時分,東宮的密室中,幾盞燭火搖曳,照亮了在座的幾位官員。沈正華正襟危坐,他的神色中帶著幾分憂慮,卻也夾雜著一絲期待。
“沈尚書、許侍郎、李諫議,”太子一一看向幾人,目光沉穩,“今日孤請各位前來,是因為局勢已到了不能再拖延的地步。張維平亂政多年,若再任由他掌控朝堂,隻怕這天下遲早會崩潰。”
沈正華微微頷首:“殿下所言極是。如今張黨勢力滔天,工部、禮部、刑部皆已被其掌控。雖朝中尚存反對之聲,但實難形成合力。”
許侍郎歎息道:“這幾年,反對者不是被貶斥,就是被迫辭官。陛下對張維平的信任更是深不可測,咱們這些人,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太子冷冷一笑:“所以孤才要與諸位合作。張維平再強,也不過是依靠其黨羽在朝中逞兇。若能揭露他的罪行,孤相信陛下終究會認清真相。”
李諫議語氣謹慎:“殿下,此事絕非易事。張黨多年來經營深厚,恐怕證據並不好找。”
太子點頭:“孤明白,因此這需要分步進行。孤近日得知邊疆有人正在搜集張黨的罪證,或許可以作為突破口。”
沈正華目光一亮:“是薛逸風?”
太子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不錯。孤聽聞他正在將證據送迴京城,若能與他取得聯係,或許能加快揭露張黨的步伐。”
許侍郎皺眉:“但張黨勢力龐大,恐怕早已在各地布下眼線,薛逸風想要將證據帶迴京城,隻怕會困難重重。”
太子沉思片刻,隨後冷靜地說道:“孤會派出東宮的暗衛,協助保護薛逸風。至於京中,沈尚書,請你盡可能穩住局勢,不讓張黨察覺端倪。”
沈正華肅然起身:“殿下放心,微臣定當竭盡全力。”
夜談結束後,眾官員陸續離去,東宮恢複了寧靜。魏衡上前低聲問道:“殿下,此事是否有些過於冒險?若被陛下察覺,恐怕不利。”
太子苦笑一聲:“天下大勢,本就無從避險。孤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將來的江山打下一個基礎。張維平雖是父皇倚重之臣,但他的大明江山,孤絕不會讓這樣的人染指太深。”
他負手而立,遙望天邊的月光,低聲自語:“或許父皇不懂,但孤明白,隻有公正清明的朝堂,才是萬世基業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