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沈正華府中燭光搖曳。沈正華、趙青雲與許文端三人圍坐在書房內,案幾上攤著從王三川府中取得的賬本與信件,字跡清晰,卻無比沉重。
沈正華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些許無奈:“青雲,文端,這些證據已經證明了張黨通過修繕城牆斂財的事實,更涉及邊疆物資供應的問題。然而,僅憑這些,還不足以扳倒張維平。”
趙青雲眉頭緊皺,點了點頭:“大人說得對。這些證據雖足夠指控王三川,但若不能追溯到張維平本人,恐怕隻能治下人之罪,根本動搖不了張黨的根基。”
許文端補充道:“更何況,張維平早已在朝堂布下天羅地網,許多官員都被他籠絡或鉗製。我們若貿然行動,隻會打草驚蛇。”
趙青雲抬頭看向沈正華,眼中閃過一抹堅毅:“沈大人,那我們該如何取得更直接的證據呢?這些賬目表明,邊疆物資問題是關鍵,或許調查邊疆可以找到突破口。”
沈正華沉吟片刻,點了點頭:“邊疆的確是線索所在。但問題在於,我們幾人都在朝堂之上,調動不易。若想暗中調查邊疆,最好讓江湖人士出麵。既能避人耳目,又不容易牽連朝中勢力。”
趙青雲若有所思,忽然開口:“大人,我認識一個合適的人選。我的師兄薛逸風,江湖經驗豐富,且膽識過人。他曾數次陪我遊曆各地,對邊疆情況也有所了解。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或許能有更大把握。”
許文端眼中閃過一絲欣賞:“薛逸風?聽聞他是你師父周淩風的大弟子,武功高強,為人仗義。若有他相助,的確是最優選擇。”
沈正華點頭表示認可:“既然如此,青雲,你盡快與薛逸風取得聯係。讓他以江湖人的身份前往邊疆打探。我們這邊則伺機而動,待他有了消息再作打算。”
趙青雲略顯猶豫地說道:“沈大人,文端兄,雖然薛師兄值得信任,但邊疆之行風險極大,我擔心單憑他一人會孤掌難鳴。是否需要再安排其他協助?”
許文端擺了擺手:“青雲,此事牽扯甚廣,動靜不能過大。薛逸風獨行反而更為安全。若有必要,我們可以從各地派遣密探,與他接應。”
沈正華點頭附和:“不錯。我們在京城也需保持低調,避免張黨察覺。青雲,這件事你安排即可,但務必讓薛逸風小心行事。”
趙青雲鄭重行禮:“我明白了。我會立刻與薛師兄聯絡,詳細告知此事的來龍去脈。”
在結束討論時,沈正華凝視著趙青雲,語氣中多了一絲擔憂:“青雲,此事關乎大局,也關乎你我性命。你務必要慎之又慎,切莫被情緒左右。”
許文端輕輕歎了口氣,拍了拍趙青雲的肩膀:“青雲,我們雖在暗中謀劃,但張維平乃老謀深算之人,一旦風吹草動,他定會展開反擊。你身處翰林院,表麵上應低調行事,不可顯露分毫。”
趙青雲點頭,神情堅定:“兩位大人放心,我定當謹慎行事,絕不讓張黨察覺我們的意圖。”
夜深,趙青雲坐在書案前,案上點著一盞油燈,他鋪開信紙,深吸一口氣,提筆書寫:
“薛師兄親啟:
師兄別來無恙?得知你近來行蹤隱秘,定是勤修武藝,為江湖行道做好準備。青雲在京城一切安好,翰林院事繁而不擾,隻因心有所念,特來訴此。
師兄,此次修書並非僅為敘舊,更為要事相托。近日,朝中局勢愈發緊張,權臣張維平黨羽猖獗,尤以城牆修繕一事斂財為甚。其親信王三川貪墨之證已然到手,但為扳倒此黨,需更為確鑿的證據。而據朝中同僚之見,此證當在邊疆調配物資之中。
邊疆曆來艱險複雜,非得江湖經驗者不可勝任。師兄素來膽識過人,江湖閱曆豐富,弟鬥膽請師兄出麵,前往邊疆打探詳情。此行風險頗多,弟已與沈大人商議,務必謹慎行事,不可輕敵。
為此事周全,弟鬥膽建議,師兄可先向師父周淩風與徐子謙先生請教。二位皆閱曆深厚,定能助師兄謀劃良策。
此事非同小可,還請師兄三思而行。如若師兄願意接下此重任,請速迴信,青雲當全力相助。盼師兄珍重。
弟 趙青雲謹書”**
書信托付
趙青雲寫罷,仔細檢查了一遍。他將信件用蠟封好,放入信封中,又在信封上蓋上自己的印章。隨後,他將信交給了沈正華府中的一位可靠的家仆。
“將這封信火速送往周淩風師父的村莊,不可耽擱,也不得讓外人知曉。”趙青雲反複叮囑。
家仆恭敬地接過信,點頭道:“少爺放心,我定親自送到。”
家仆離去後,趙青雲仍坐在書案前,思緒萬千。他想起了薛逸風的機敏與果決,心中既是安慰又是擔憂。
他自言自語:“師兄向來膽大心細,但邊疆不同於江湖,這裏牽扯朝堂勢力,每一步都需步步為營。希望師父與徐先生能助他籌謀良策。”
趙青雲的手輕輕撫過書案上攤開的賬冊與信件,這些文字雖無聲,卻如同一把尖刀,刺向朝廷腐朽的心髒。他低聲喃喃:“張維平,權傾朝野;可他必然有疏漏之處。這次我們若能抓住機會,不但可挫其銳氣,更可為天下百姓出一口氣。”
家仆一路疾行,數日後,來到周淩風所在村莊。當他敲開周淩風家的大門時,正巧見到薛逸風在院中練劍。劍光如流星,淩厲迅捷。
“薛少俠,有少爺的密信。”家仆恭敬地呈上信件。
薛逸風收劍,接過信件,目光一沉。他緩緩拆開信封,細細閱讀,神情從疑惑到專注,最後眼神中帶上一抹肅然。他抬頭對家仆說道:“告訴青雲,我會親自迴信,但此事事關重大,我需先與師父和徐先生商議。”
薛逸風隨即將信件交給周淩風和徐子謙,兩人讀後各自陷入沉思。片刻後,周淩風開口:“邊疆一事,牽扯甚廣,青雲的信中所提確有幾分道理。但邊疆複雜,單靠江湖之力恐怕難以探得核心。”
徐子謙點頭附和:“張維平能在朝堂屹立不倒,自有其精明之處。要扳倒他,需步步為營。這封信中雖未明言,但青雲的言外之意是希望能從邊疆的物資調配中找到張維平的致命弱點。”
薛逸風抱拳道:“師父,徐先生,徒兒願往邊疆一探。但此事徒兒不敢獨斷,還請二位指點。”
周淩風目光深邃,緩緩說道:“此行兇險,但若你心誌堅定,我可以教你一套逃脫的技巧,關鍵時刻或能保你性命。”
徐子謙接道:“若需輔佐,我可寫信給邊疆某些舊識,請他們暗中相助。”
薛逸風鄭重點頭:“徒兒謹記教誨。待我整理妥當,便啟程邊疆。”
三人深夜商議,各自心懷憂慮,卻都抱著一線希望。
薛逸風在師父周淩風的屋中獨坐,麵前的燈火明明滅滅。他攤開信紙,提筆蘸墨,字跡行雲流水,卻透著幾分淩厲與果斷。
“青雲吾弟親啟:
見信如麵。汝信已閱,字裏行間,盡顯憂國之誌,師兄甚感欽佩。汝之所托,事關天下蒼生與朝廷正道,師兄豈能袖手旁觀?
然則此行非同小可,邊疆複雜,張維平一黨處處布下棋局,稍有不慎便可能身陷囹圄。吾雖常年行走江湖,亦深知險象環生。師父與徐先生之教誨,吾銘記在心,將步步為營,絕不輕敵。
此行計策如下:先以商賈身份前往邊疆,以觀察物資調配之流向為掩護,暗中探查張維平親信王三川之所為。若得確鑿證據,吾將第一時間送迴京城,交由汝等處理。若事態突變,吾自會隨機應變,以保己身。
青雲,吾知汝心憂天下,然朝堂紛爭非一朝一夕可破,切莫因急於求成而誤了大局。汝需謹守翰林院,積累實力,勿輕舉妄動。此間若有變故,吾必速與汝聯絡,盼汝一切珍重。
信畢,萬望慎重此信,閱後速毀,切勿泄露。此事事關重大,汝我皆當以小心為重。
此致, 敬汝安康。
薛逸風
薛逸風寫罷,放下筆,凝視信紙片刻,眼中帶著幾分堅毅。他將信件用紅蠟封口,又在封口處印上自己的劍形印記,確保信件不被人擅動。
隨後,他喚來送信的家仆,將信交給他。
“此信速交趙青雲大人,切勿耽擱。途中若遇疑事,寧可繞道而行,不可貿然前進。”薛逸風語氣低沉了。
家仆接過信,點頭道:“少俠放心,小人必親自送到趙少爺手中。”
薛逸風思慮片刻,又補充道:“告訴青雲,閱後立刻燒毀,切記此事不可外傳。”
翌日清晨,家仆帶著信件踏上歸程,一路風餐露宿,不敢有片刻停歇。經過數日奔波,終於抵達京城,將信交到趙青雲手中。
趙青雲拆信閱讀時,目光專注,眉頭漸漸舒展開來。他看著薛逸風的字跡,眼中滿是感慨與信任。他輕輕將信放入燭火中,看著火焰吞噬紙張,直到隻剩下一縷灰燼。
趙青雲低聲喃喃:“師兄,保重。我會在京城等你傳迴的消息。”
清晨的薄霧中,林間傳來鳥鳴與風聲,周淩風站在開闊的空地上,手握長劍,目光如炬地望著薛逸風。薛逸風雙手抱拳,神情恭敬:“師父,徒兒已做好準備,請賜教。”
周淩風點點頭,緩緩開口:“逸風,此行兇險重重,邊疆複雜,敵人多如牛毛。若你被圍困,隻有一條生路:以智慧和速度,化險為夷。”
他拾起地上的一根長木棍,指向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看清楚,這棵樹就是你的地形優勢。如果你被敵人追趕,無需戀戰,立刻尋找障礙物,利用地形擾亂敵人視線。”
說罷,他猛然躍起,雙腳點在樹幹上,像一道流光攀至樹冠。他居高臨下,指著腳下的枝葉:“敵人若從地麵圍攻,你便可居高臨下伺機而動,或繞道脫身。記住,逃脫不是懦弱,而是智慧的生存之道。”
薛逸風點頭應道:“師父,那若四麵八方無可倚靠的障礙物呢?”
周淩風從懷中掏出幾顆石子,手腕輕輕一抖,石子如飛星般射向不同的方向,“砰砰”幾聲擊中樹幹,驚起四周的飛鳥。
“若無地形可用,你便製造假象。”他將石子放迴袖中,冷靜說道:“石子擲出之處,聲東擊西。敵人多為追蹤而來,聽覺和視覺是他們的依仗。擾亂他們的判斷,你便可爭取生機。”
薛逸風低頭沉思片刻,又問:“師父,若敵人近身,且人數眾多,我又該如何應對?”
周淩風嘴角微微揚起:“這便是你要學的第二招——‘迷蹤步’。”
他腳尖輕點,身形如風般在林間穿梭,腳步忽左忽右,速度極快,留下一連串殘影。最後,他猛然止步,身體依舊端正,麵色毫無波瀾。
“迷蹤步不在於快,而在於亂。”周淩風解釋道,“你需要通過變換步法,讓敵人看不清你的真實方向。當他們稍有遲疑,你便可伺機脫離。”
薛逸風模仿著周淩風的動作,腳步雖穩,卻總帶著些許生硬。周淩風搖搖頭,走到他身旁,親自指導:“步法要輕,重心要低,腳下需隨地勢變化,草地、石路、泥濘各有不同。再來。”
經過數次練習,薛逸風逐漸掌握了迷蹤步的精髓。他站直身子,額上冒著細汗,目光卻更加堅定:“師父,還有其他招數嗎?”
周淩風微微一笑,撿起地上的樹枝,在地上畫出一條蜿蜒曲折的線:“最後一招,便是‘混跡’。逃脫並非一味逃跑,而是隱入敵人無法觸及之處——或偽裝成他們的一員,或融入環境,徹底消失。”
他指著地上的線條道:“你需隨時觀察周圍環境,找到適合隱藏的地點,如密林、洞穴、草堆等。此外,偽裝需得當,不可露出任何破綻。若有敵人追蹤,切忌慌亂,靜如山,動如風。”
薛逸風若有所悟,抱拳道:“師父教誨,徒兒銘記在心。”
周淩風揮了揮手:“理論不足為憑,今日我要親自追捕你,看看你能否脫身。”
薛逸風剛要點頭應下,周淩風已如疾風般撲來,劍氣橫掃,淩厲無比。薛逸風大驚之下連忙施展迷蹤步,身形左突右閃,但周淩風步步緊逼,將他逼至一棵大樹下。
薛逸風見無路可退,迅速攀上樹冠,準備伺機逃脫。但周淩風不過片刻便追至樹下,他冷笑道:“難道你以為樹上便是安全之地?”說罷,劍氣如狂風般掃過樹幹,震得葉片紛飛。
薛逸風冷靜下來,摸出幾顆石子,朝遠處甩去,製造出響動。周淩風聽見聲響,目光微微一偏,薛逸風趁機躍下樹幹,向另一方向疾馳而去。
片刻後,周淩風緩緩收劍,目光中透著欣慰。他點頭道:“不錯,懂得借地形、擾敵心。雖還有不足,但已不辱師門之名。”
薛逸風深吸一口氣,恭敬道:“多謝師父指點,徒兒一定勤加練習,萬死不辭。”
薛逸風認真點頭,揮劍比劃著剛剛學到的技巧。
與此同時,村中書房內,徐子謙正鋪開信紙,手執毛筆,在燭光下飛速寫著。他的神情肅穆,筆鋒銳利如劍,幾封信被逐一寫成。
第一封信,寫給邊疆一位與他有舊交的清流官員。信中他提及張維平黨羽在邊疆的種種不端之事,請求對方在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給予薛逸風暗中支持。
第二封信,寫給朝廷中與張維平敵對的一位重臣。他在信中簡要說明了薛逸風的使命,並隱晦提到此事可能成為扳倒張維平的重要一步,請對方協調好邊疆的力量。
徐子謙寫完後,將信用蠟封好,又將每封信仔細檢查一遍,確認無誤後交給了信使。他叮囑道:“此事極為重要,務必送達對方手中,不得有任何閃失。”
信使躬身接過信,立刻上馬離去。看著信使的背影,徐子謙長歎一口氣,自言自語道:“青雲、逸風,此行成敗係於天命,但願你們能平安歸來。”
傍晚,薛逸風獨自在林間練劍,腦海中迴想起周淩風的指點。他每一招都練得穩健,每一步都帶著破釜沉舟的氣勢。他停下揮劍,抬頭望著西沉的夕陽,低聲道:“此行雖險,但為師弟、為天下,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無怨無悔。”
徐子謙走到他身後,輕聲道:“逸風,記住,朝廷之路險象環生,但真正行走其中的,唯有堅韌與信念方能長存。”
薛逸風轉身,鄭重抱拳:“先生放心,我必不辱命。”
沈正華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些許無奈:“青雲,文端,這些證據已經證明了張黨通過修繕城牆斂財的事實,更涉及邊疆物資供應的問題。然而,僅憑這些,還不足以扳倒張維平。”
趙青雲眉頭緊皺,點了點頭:“大人說得對。這些證據雖足夠指控王三川,但若不能追溯到張維平本人,恐怕隻能治下人之罪,根本動搖不了張黨的根基。”
許文端補充道:“更何況,張維平早已在朝堂布下天羅地網,許多官員都被他籠絡或鉗製。我們若貿然行動,隻會打草驚蛇。”
趙青雲抬頭看向沈正華,眼中閃過一抹堅毅:“沈大人,那我們該如何取得更直接的證據呢?這些賬目表明,邊疆物資問題是關鍵,或許調查邊疆可以找到突破口。”
沈正華沉吟片刻,點了點頭:“邊疆的確是線索所在。但問題在於,我們幾人都在朝堂之上,調動不易。若想暗中調查邊疆,最好讓江湖人士出麵。既能避人耳目,又不容易牽連朝中勢力。”
趙青雲若有所思,忽然開口:“大人,我認識一個合適的人選。我的師兄薛逸風,江湖經驗豐富,且膽識過人。他曾數次陪我遊曆各地,對邊疆情況也有所了解。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或許能有更大把握。”
許文端眼中閃過一絲欣賞:“薛逸風?聽聞他是你師父周淩風的大弟子,武功高強,為人仗義。若有他相助,的確是最優選擇。”
沈正華點頭表示認可:“既然如此,青雲,你盡快與薛逸風取得聯係。讓他以江湖人的身份前往邊疆打探。我們這邊則伺機而動,待他有了消息再作打算。”
趙青雲略顯猶豫地說道:“沈大人,文端兄,雖然薛師兄值得信任,但邊疆之行風險極大,我擔心單憑他一人會孤掌難鳴。是否需要再安排其他協助?”
許文端擺了擺手:“青雲,此事牽扯甚廣,動靜不能過大。薛逸風獨行反而更為安全。若有必要,我們可以從各地派遣密探,與他接應。”
沈正華點頭附和:“不錯。我們在京城也需保持低調,避免張黨察覺。青雲,這件事你安排即可,但務必讓薛逸風小心行事。”
趙青雲鄭重行禮:“我明白了。我會立刻與薛師兄聯絡,詳細告知此事的來龍去脈。”
在結束討論時,沈正華凝視著趙青雲,語氣中多了一絲擔憂:“青雲,此事關乎大局,也關乎你我性命。你務必要慎之又慎,切莫被情緒左右。”
許文端輕輕歎了口氣,拍了拍趙青雲的肩膀:“青雲,我們雖在暗中謀劃,但張維平乃老謀深算之人,一旦風吹草動,他定會展開反擊。你身處翰林院,表麵上應低調行事,不可顯露分毫。”
趙青雲點頭,神情堅定:“兩位大人放心,我定當謹慎行事,絕不讓張黨察覺我們的意圖。”
夜深,趙青雲坐在書案前,案上點著一盞油燈,他鋪開信紙,深吸一口氣,提筆書寫:
“薛師兄親啟:
師兄別來無恙?得知你近來行蹤隱秘,定是勤修武藝,為江湖行道做好準備。青雲在京城一切安好,翰林院事繁而不擾,隻因心有所念,特來訴此。
師兄,此次修書並非僅為敘舊,更為要事相托。近日,朝中局勢愈發緊張,權臣張維平黨羽猖獗,尤以城牆修繕一事斂財為甚。其親信王三川貪墨之證已然到手,但為扳倒此黨,需更為確鑿的證據。而據朝中同僚之見,此證當在邊疆調配物資之中。
邊疆曆來艱險複雜,非得江湖經驗者不可勝任。師兄素來膽識過人,江湖閱曆豐富,弟鬥膽請師兄出麵,前往邊疆打探詳情。此行風險頗多,弟已與沈大人商議,務必謹慎行事,不可輕敵。
為此事周全,弟鬥膽建議,師兄可先向師父周淩風與徐子謙先生請教。二位皆閱曆深厚,定能助師兄謀劃良策。
此事非同小可,還請師兄三思而行。如若師兄願意接下此重任,請速迴信,青雲當全力相助。盼師兄珍重。
弟 趙青雲謹書”**
書信托付
趙青雲寫罷,仔細檢查了一遍。他將信件用蠟封好,放入信封中,又在信封上蓋上自己的印章。隨後,他將信交給了沈正華府中的一位可靠的家仆。
“將這封信火速送往周淩風師父的村莊,不可耽擱,也不得讓外人知曉。”趙青雲反複叮囑。
家仆恭敬地接過信,點頭道:“少爺放心,我定親自送到。”
家仆離去後,趙青雲仍坐在書案前,思緒萬千。他想起了薛逸風的機敏與果決,心中既是安慰又是擔憂。
他自言自語:“師兄向來膽大心細,但邊疆不同於江湖,這裏牽扯朝堂勢力,每一步都需步步為營。希望師父與徐先生能助他籌謀良策。”
趙青雲的手輕輕撫過書案上攤開的賬冊與信件,這些文字雖無聲,卻如同一把尖刀,刺向朝廷腐朽的心髒。他低聲喃喃:“張維平,權傾朝野;可他必然有疏漏之處。這次我們若能抓住機會,不但可挫其銳氣,更可為天下百姓出一口氣。”
家仆一路疾行,數日後,來到周淩風所在村莊。當他敲開周淩風家的大門時,正巧見到薛逸風在院中練劍。劍光如流星,淩厲迅捷。
“薛少俠,有少爺的密信。”家仆恭敬地呈上信件。
薛逸風收劍,接過信件,目光一沉。他緩緩拆開信封,細細閱讀,神情從疑惑到專注,最後眼神中帶上一抹肅然。他抬頭對家仆說道:“告訴青雲,我會親自迴信,但此事事關重大,我需先與師父和徐先生商議。”
薛逸風隨即將信件交給周淩風和徐子謙,兩人讀後各自陷入沉思。片刻後,周淩風開口:“邊疆一事,牽扯甚廣,青雲的信中所提確有幾分道理。但邊疆複雜,單靠江湖之力恐怕難以探得核心。”
徐子謙點頭附和:“張維平能在朝堂屹立不倒,自有其精明之處。要扳倒他,需步步為營。這封信中雖未明言,但青雲的言外之意是希望能從邊疆的物資調配中找到張維平的致命弱點。”
薛逸風抱拳道:“師父,徐先生,徒兒願往邊疆一探。但此事徒兒不敢獨斷,還請二位指點。”
周淩風目光深邃,緩緩說道:“此行兇險,但若你心誌堅定,我可以教你一套逃脫的技巧,關鍵時刻或能保你性命。”
徐子謙接道:“若需輔佐,我可寫信給邊疆某些舊識,請他們暗中相助。”
薛逸風鄭重點頭:“徒兒謹記教誨。待我整理妥當,便啟程邊疆。”
三人深夜商議,各自心懷憂慮,卻都抱著一線希望。
薛逸風在師父周淩風的屋中獨坐,麵前的燈火明明滅滅。他攤開信紙,提筆蘸墨,字跡行雲流水,卻透著幾分淩厲與果斷。
“青雲吾弟親啟:
見信如麵。汝信已閱,字裏行間,盡顯憂國之誌,師兄甚感欽佩。汝之所托,事關天下蒼生與朝廷正道,師兄豈能袖手旁觀?
然則此行非同小可,邊疆複雜,張維平一黨處處布下棋局,稍有不慎便可能身陷囹圄。吾雖常年行走江湖,亦深知險象環生。師父與徐先生之教誨,吾銘記在心,將步步為營,絕不輕敵。
此行計策如下:先以商賈身份前往邊疆,以觀察物資調配之流向為掩護,暗中探查張維平親信王三川之所為。若得確鑿證據,吾將第一時間送迴京城,交由汝等處理。若事態突變,吾自會隨機應變,以保己身。
青雲,吾知汝心憂天下,然朝堂紛爭非一朝一夕可破,切莫因急於求成而誤了大局。汝需謹守翰林院,積累實力,勿輕舉妄動。此間若有變故,吾必速與汝聯絡,盼汝一切珍重。
信畢,萬望慎重此信,閱後速毀,切勿泄露。此事事關重大,汝我皆當以小心為重。
此致, 敬汝安康。
薛逸風
薛逸風寫罷,放下筆,凝視信紙片刻,眼中帶著幾分堅毅。他將信件用紅蠟封口,又在封口處印上自己的劍形印記,確保信件不被人擅動。
隨後,他喚來送信的家仆,將信交給他。
“此信速交趙青雲大人,切勿耽擱。途中若遇疑事,寧可繞道而行,不可貿然前進。”薛逸風語氣低沉了。
家仆接過信,點頭道:“少俠放心,小人必親自送到趙少爺手中。”
薛逸風思慮片刻,又補充道:“告訴青雲,閱後立刻燒毀,切記此事不可外傳。”
翌日清晨,家仆帶著信件踏上歸程,一路風餐露宿,不敢有片刻停歇。經過數日奔波,終於抵達京城,將信交到趙青雲手中。
趙青雲拆信閱讀時,目光專注,眉頭漸漸舒展開來。他看著薛逸風的字跡,眼中滿是感慨與信任。他輕輕將信放入燭火中,看著火焰吞噬紙張,直到隻剩下一縷灰燼。
趙青雲低聲喃喃:“師兄,保重。我會在京城等你傳迴的消息。”
清晨的薄霧中,林間傳來鳥鳴與風聲,周淩風站在開闊的空地上,手握長劍,目光如炬地望著薛逸風。薛逸風雙手抱拳,神情恭敬:“師父,徒兒已做好準備,請賜教。”
周淩風點點頭,緩緩開口:“逸風,此行兇險重重,邊疆複雜,敵人多如牛毛。若你被圍困,隻有一條生路:以智慧和速度,化險為夷。”
他拾起地上的一根長木棍,指向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看清楚,這棵樹就是你的地形優勢。如果你被敵人追趕,無需戀戰,立刻尋找障礙物,利用地形擾亂敵人視線。”
說罷,他猛然躍起,雙腳點在樹幹上,像一道流光攀至樹冠。他居高臨下,指著腳下的枝葉:“敵人若從地麵圍攻,你便可居高臨下伺機而動,或繞道脫身。記住,逃脫不是懦弱,而是智慧的生存之道。”
薛逸風點頭應道:“師父,那若四麵八方無可倚靠的障礙物呢?”
周淩風從懷中掏出幾顆石子,手腕輕輕一抖,石子如飛星般射向不同的方向,“砰砰”幾聲擊中樹幹,驚起四周的飛鳥。
“若無地形可用,你便製造假象。”他將石子放迴袖中,冷靜說道:“石子擲出之處,聲東擊西。敵人多為追蹤而來,聽覺和視覺是他們的依仗。擾亂他們的判斷,你便可爭取生機。”
薛逸風低頭沉思片刻,又問:“師父,若敵人近身,且人數眾多,我又該如何應對?”
周淩風嘴角微微揚起:“這便是你要學的第二招——‘迷蹤步’。”
他腳尖輕點,身形如風般在林間穿梭,腳步忽左忽右,速度極快,留下一連串殘影。最後,他猛然止步,身體依舊端正,麵色毫無波瀾。
“迷蹤步不在於快,而在於亂。”周淩風解釋道,“你需要通過變換步法,讓敵人看不清你的真實方向。當他們稍有遲疑,你便可伺機脫離。”
薛逸風模仿著周淩風的動作,腳步雖穩,卻總帶著些許生硬。周淩風搖搖頭,走到他身旁,親自指導:“步法要輕,重心要低,腳下需隨地勢變化,草地、石路、泥濘各有不同。再來。”
經過數次練習,薛逸風逐漸掌握了迷蹤步的精髓。他站直身子,額上冒著細汗,目光卻更加堅定:“師父,還有其他招數嗎?”
周淩風微微一笑,撿起地上的樹枝,在地上畫出一條蜿蜒曲折的線:“最後一招,便是‘混跡’。逃脫並非一味逃跑,而是隱入敵人無法觸及之處——或偽裝成他們的一員,或融入環境,徹底消失。”
他指著地上的線條道:“你需隨時觀察周圍環境,找到適合隱藏的地點,如密林、洞穴、草堆等。此外,偽裝需得當,不可露出任何破綻。若有敵人追蹤,切忌慌亂,靜如山,動如風。”
薛逸風若有所悟,抱拳道:“師父教誨,徒兒銘記在心。”
周淩風揮了揮手:“理論不足為憑,今日我要親自追捕你,看看你能否脫身。”
薛逸風剛要點頭應下,周淩風已如疾風般撲來,劍氣橫掃,淩厲無比。薛逸風大驚之下連忙施展迷蹤步,身形左突右閃,但周淩風步步緊逼,將他逼至一棵大樹下。
薛逸風見無路可退,迅速攀上樹冠,準備伺機逃脫。但周淩風不過片刻便追至樹下,他冷笑道:“難道你以為樹上便是安全之地?”說罷,劍氣如狂風般掃過樹幹,震得葉片紛飛。
薛逸風冷靜下來,摸出幾顆石子,朝遠處甩去,製造出響動。周淩風聽見聲響,目光微微一偏,薛逸風趁機躍下樹幹,向另一方向疾馳而去。
片刻後,周淩風緩緩收劍,目光中透著欣慰。他點頭道:“不錯,懂得借地形、擾敵心。雖還有不足,但已不辱師門之名。”
薛逸風深吸一口氣,恭敬道:“多謝師父指點,徒兒一定勤加練習,萬死不辭。”
薛逸風認真點頭,揮劍比劃著剛剛學到的技巧。
與此同時,村中書房內,徐子謙正鋪開信紙,手執毛筆,在燭光下飛速寫著。他的神情肅穆,筆鋒銳利如劍,幾封信被逐一寫成。
第一封信,寫給邊疆一位與他有舊交的清流官員。信中他提及張維平黨羽在邊疆的種種不端之事,請求對方在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給予薛逸風暗中支持。
第二封信,寫給朝廷中與張維平敵對的一位重臣。他在信中簡要說明了薛逸風的使命,並隱晦提到此事可能成為扳倒張維平的重要一步,請對方協調好邊疆的力量。
徐子謙寫完後,將信用蠟封好,又將每封信仔細檢查一遍,確認無誤後交給了信使。他叮囑道:“此事極為重要,務必送達對方手中,不得有任何閃失。”
信使躬身接過信,立刻上馬離去。看著信使的背影,徐子謙長歎一口氣,自言自語道:“青雲、逸風,此行成敗係於天命,但願你們能平安歸來。”
傍晚,薛逸風獨自在林間練劍,腦海中迴想起周淩風的指點。他每一招都練得穩健,每一步都帶著破釜沉舟的氣勢。他停下揮劍,抬頭望著西沉的夕陽,低聲道:“此行雖險,但為師弟、為天下,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無怨無悔。”
徐子謙走到他身後,輕聲道:“逸風,記住,朝廷之路險象環生,但真正行走其中的,唯有堅韌與信念方能長存。”
薛逸風轉身,鄭重抱拳:“先生放心,我必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