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端坐在書房中,案頭攤開一卷密密麻麻的文書。他低頭細讀,眉頭越皺越緊。這些文件是他多日以來,通過各種渠道從工部衙門和城牆修繕工地獲取的賬冊和書信副本。文書內容清楚地顯示,城牆修繕總管王三川在工程中多次虛報材料、克扣工錢,將巨額資金私吞入自己的腰包。
許文端將最後一頁文書合上,喃喃道:“證據確鑿,王三川這條線,可以牽出張維平的腐敗網絡,但此事若處理不當,隻怕會打草驚蛇。”
他抬頭看了看牆上的漏刻,時辰已過申時。他起身披上外袍,命隨從備轎,直奔翰林院趙青雲的住處。
趙青雲正伏案批改文書,聽到敲門聲時略顯驚訝。他打開門,見是許文端,連忙迎了進去。許文端直入正題,將手中的文書遞給趙青雲:“趙大人,這便是王三川侵吞公款的證據。若能將他拿下,張維平的勢力必然受創。”
趙青雲接過文書,仔細翻閱,神色逐漸凝重:“如此明顯的貪腐行為,卻未被上麵察覺,張維平的手段果然厲害。”
許文端冷笑一聲:“察覺又如何?上上下下,多少人分得好處?這就是張黨橫行的根本原因。”
趙青雲點點頭,放下文書:“許大人,這些證據足以扳倒王三川。但僅憑我們之力,恐怕難以推動朝廷對他的追究。”
許文端沉吟片刻:“確實如此。張黨在朝中勢力龐大,若貿然上奏,非但無法奈何王三川,反而會招來反噬。但若等到張維平察覺,證據可能會被毀,屆時更難動手。”
兩人商議良久,決定先試探局勢。許文端提議:“我們可以將部分證據匿名送至監察司,利用他們的職責與權力,對王三川展開調查。但此事必須保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趙青雲略一思索,點頭道:“許大人言之有理。匿名舉報確實是眼下最好的辦法。但我們還需製定後續計劃,以防監察司辦案不力。”
許文端歎了口氣:“我們需要更多支持者。此事若能聯合幾位清流同僚,或許勝算更大。”
趙青雲神色堅定:“我會盡力奔走,與可靠之人商議此事。但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第二日,許文端親自將匿名舉報信送往監察司,並與負責案件的官員悄悄會麵,暗示城牆修繕中的問題。監察司接到舉報後,表麵上並無異動,但私下已派人開始調查。
與此同時,趙青雲在翰林院內與同僚閑聊時,試探性地提起城牆修繕的事情。一位資曆較深的翰林官沉聲道:“修繕費用逐年攀升,卻未見城牆實質性的改觀,實在令人疑惑。”
趙青雲順勢說道:“這其中恐怕有些蹊蹺,若真有問題,朝廷必須查清楚,還百姓一個公道。”
另一位同僚卻搖頭道:“張大人手握實權,此事牽扯太廣,誰敢冒險開罪他?”
趙青雲未多言,但心中已然明白:要想扳倒張維平,必須在行動之前,確保能一擊即中。
幾日後,監察司的調查漸漸有了進展。王三川察覺到風聲,開始派人四處打探消息。他很快將矛頭指向了禮部和翰林院,尤其是趙青雲和許文端。
張維平得知後,召王三川密談。他冷笑道:“許文端和趙青雲,這兩個跳梁小醜,還真以為能掀起什麽風浪?不過,既然他們想玩,就陪他們玩玩。”
張維平命令王三川銷毀一切與修繕相關的賬冊,並安排心腹在監察司內部進行幹預。他心中暗忖:“監察司雖是獨立機構,但沒有皇帝的旨意,他們也不過是紙老虎。”
趙青雲與許文端漸漸察覺到張黨開始反擊的跡象。一次私下會麵時,許文端低聲道:“青雲,張黨已知曉我們的動作,恐怕接下來會對我們進行反擊。”
趙青雲麵色沉靜:“既然如此,那就證明我們的計劃已經奏效。他們越慌亂,我們的機會越大。”
許文端點點頭:“但我們必須加快行動,將更多證據遞交給監察司,讓他們無法中途收手。”
趙青雲神色堅定:“許大人,接下來的日子可能會更加艱難,但我們絕不能退縮。這不僅是為了肅清朝綱,更是為了天下百姓。”
趙青雲與許文端經過一番商議,決定將城牆修繕的證據呈交給監察司,但在遞交之前,他們需要尋求一位可靠的盟友——監察司中立場明確、與張維平勢不兩立的監察使的心腹蘇文。
“蘇文曾經與我有過接觸,他是個有膽識又正直的人,若能爭取到他的支持,此事必然事半功倍。”趙青雲提議道。
許文端點頭:“此計可行。蘇文深得監察使器重,如果由他推動調查,便可繞過張黨的幹擾。”
當晚,兩人派人傳信,約蘇文在城南一處安靜的茶樓相見。茶樓布置素雅,昏黃的燈光灑在古木桌椅上,顯得格外幽靜。蘇文準時而至,他著一身青袍,神情肅然,顯然對這次秘密會麵心中有數。
“蘇大人,又見麵了。”趙青雲拱手行禮。
蘇文還禮後落座,目光掃過桌上的茶壺與杯盞,開門見山道:“兩位大人約我前來,想必與城牆修繕的事有關吧?”
趙青雲點頭,將手中的一卷證據交到蘇文手中:“這便是我們多方收集的賬冊與書信,足以證明城牆修繕中的貪墨問題。若能將此事徹查,必能動搖張黨的根基。”
蘇文展開文書,逐頁細看,神色逐漸凝重。他合上卷軸,沉聲道:“確實是重要證據。王三川的貪墨手段粗陋,竟未掩飾賬目的漏洞,看來他們已囂張至極。但如此直接呈交監察司,恐怕會引起張黨的激烈反撲。”
許文端點頭,補充道:“我們也擔心這一點。所以才想請蘇大人從中協調,將證據交至監察使手中,確保張黨無法插手。”
蘇文略一沉吟,緩緩開口:“監察使大人一向主張以正製邪,若有確鑿證據,他必定全力支持。但此事絕非小事,必須慎之又慎。張黨在京城根深蒂固,我們需要周密布置,步步為營。”
三人低聲討論起具體的行動計劃。蘇文提議,由他秘密將部分證據轉交給監察使,試探監察司內部的反應,同時繼續搜集更多證據,將王三川的問題放大化,逼迫張黨內部自亂陣腳。
趙青雲提出:“我們還需在民間製造輿論,讓更多人知道修繕工程的問題。如此一來,即便張黨想掩蓋,也難以平息百姓的憤怒。”
許文端讚同道:“民心不可忽視,但此事需要隱晦進行,若被張黨察覺我們推動輿論,他們定會趁機將罪名推到我們頭上。”
蘇文聞言,點頭補充:“我會安排可靠的人手,在各大工地和相關衙門探聽消息,確保張黨沒有機會銷毀更多證據。”
三人一拍即合,分頭行動。趙青雲與許文端負責聯係可靠的文士,撰寫彈劾奏折備用;蘇文則開始聯絡監察司的親信,為接下來的行動鋪平道路。
茶樓內的燈光漸暗,三人舉杯以茶代酒。蘇文目光灼灼,看向趙青雲:“趙大人,你我雖交情不深,但從交談中,已知你是一位胸懷天下之人。這一戰,不僅關乎朝廷的清明,也關乎千千萬萬百姓的福祉。”
趙青雲端起茶杯,沉聲說道:“蘇大人,若能為天下盡一份力,哪怕粉身碎骨,也絕無怨言。”
許文端也舉起茶杯,神色堅定:“但願此事能有所成,讓張黨惡行昭然於天下。”
第二天清晨,趙青雲與許文端按照前一晚商定的計劃,開始在民間探查與布局,同時等待蘇文那邊的進一步消息。
趙青雲先聯係了幾個曾在鄉試與他相識的文士,這些人文筆精湛,善於以諷喻文章抨擊時弊。他向這些人委婉提出建議,談及修繕城牆中可能存在的不公,並舉出了一些民生受苦的實際事例,暗示他們在文章中適當提及。
一位文士皺眉道:“趙兄,揭露朝廷弊病固然重要,但若得罪了權貴,這些文章一旦流傳開,恐怕會招來滅頂之災。”
趙青雲拱手一禮,語氣真誠:“諸位兄長,若無人發聲,百姓之苦誰人知曉?何況,我們所寫不過是事實,不曾捏造半句。朝廷若有明君,自會明辨是非。”
在他的勸說下,幾位文士勉強答應試一試,以“夜談雜記”的形式撰寫文章,投遞到京城的各類書鋪與民間的讀書會中。
與此同時,許文端則安排了可靠的線人,在城牆修繕的工地與王三川的府邸周圍埋伏,搜集新的線索。幾天後,線人迴報,王三川府中最近頻繁出入的幾名賬房先生,以及一個來自邊疆的使者,似乎帶來了某些重要文書。
“邊疆使者?”趙青雲聽到消息,頓時皺眉。
許文端點頭:“據探子所言,王三川親自接待了此人。這說明此事絕非尋常。”
“會不會與傳聞中的邊患挑釁有關?”趙青雲目光深沉,“若真是張黨刻意挑起紛爭,這使者極可能掌握關鍵證據。”
兩人商議決定,趁夜潛入王三川府探查使者留下的痕跡。許文端安排了一名善於夜行的暗探與趙青雲同行,以確保行動安全。
深夜,京城的喧囂漸漸消退。趙青雲與暗探喬裝成運送貨物的車夫,悄然靠近王三川府。府門外有兩名守衛懶散地倚靠在牆邊,偶爾東張西望。暗探用事先準備好的迷煙悄悄撒出,趁著守衛昏迷,帶著趙青雲潛入府內。
府中靜謐無聲,月光灑在青石板上,映出清冷的光輝。兩人沿著陰影匍匐前行,避開巡邏的家丁,直奔書房而去。
“那裏!”暗探指向一扇微微亮著燈光的窗戶。
趙青雲點點頭,心跳略微加速。他小心翼翼地靠近窗邊,從半開的窗縫中望去。書房內,幾個賬房先生正聚在一起,低聲交談,桌上攤開著厚厚的賬本與一封加蓋印章的信件。
“看樣子,他們正在清點款項。”暗探低語,“那封信可能是邊疆使者帶來的。”
趙青雲點頭示意,然後兩人靜靜等待機會。不久後,賬房先生似乎清點完畢,紛紛離開書房,隻留下厚厚的賬本與信件擺在桌上。
趁著四周寂靜無人,兩人如同鬼魅一般,悄無聲息地翻過窗戶,進入了房間之內。屋內一片漆黑,隻有微弱的月光透過窗戶灑下,勉強照亮著他們前行的道路。
趙青雲輕手輕腳地走到書桌前,迅速打開賬本,借著那一絲月光開始仔細翻閱起來。隻見賬本之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項收支明細,而其中有一大塊區域專門標注著“修繕城牆”所用的款項。這些數字觸目驚心,每一筆都數額巨大。然而,當趙青雲順著資金流向一路追查下去時,卻驚訝地發現所有的款項最終竟然都指向了一家位於邊疆地區的軍資供應商。
他心中一緊,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接著,趙青雲又隨手拿起放在一旁的幾封信件,拆開一看,裏麵的內容更是讓他震驚不已。信中詳細羅列了一份關於邊患所需物資的清單,而這份清單與修繕城牆的賬本款項竟然高度重合!
“果然不出我所料啊……”趙青雲壓低聲音喃喃自語道,“那張黨竟然假借修繕城牆之名,暗中將如此巨額的款項私吞,轉而用於邊疆的紛爭之中。真是膽大包天!”說著,他緊緊握住手中的信件,仿佛這就是能夠揭露對方罪行的確鑿證據。
站在一旁的暗探默默地點了點頭,表示讚同趙青雲的判斷。然後,他輕聲提醒道:“大人,我們得加快速度了。在離開這裏之前,一定要把書房裏的一切都恢複成原來的樣子,千萬不能引起他們的絲毫懷疑。否則一旦打草驚蛇,後果不堪設想。”
迴到沈正華府中,趙青雲將賬本與信件交給許文端。三人對這些證據進行仔細分析,發現其中涉及的不僅是王三川與張黨的財務勾結,更牽扯到邊疆的軍備供需,可能是一場更大陰謀的冰山一角。
沈正華神情凝重:“這些證據雖然有力,但若直接呈交朝廷,張黨定會百般辯駁。我們需要更明確的證據,直指張維平本人。”
許文端將最後一頁文書合上,喃喃道:“證據確鑿,王三川這條線,可以牽出張維平的腐敗網絡,但此事若處理不當,隻怕會打草驚蛇。”
他抬頭看了看牆上的漏刻,時辰已過申時。他起身披上外袍,命隨從備轎,直奔翰林院趙青雲的住處。
趙青雲正伏案批改文書,聽到敲門聲時略顯驚訝。他打開門,見是許文端,連忙迎了進去。許文端直入正題,將手中的文書遞給趙青雲:“趙大人,這便是王三川侵吞公款的證據。若能將他拿下,張維平的勢力必然受創。”
趙青雲接過文書,仔細翻閱,神色逐漸凝重:“如此明顯的貪腐行為,卻未被上麵察覺,張維平的手段果然厲害。”
許文端冷笑一聲:“察覺又如何?上上下下,多少人分得好處?這就是張黨橫行的根本原因。”
趙青雲點點頭,放下文書:“許大人,這些證據足以扳倒王三川。但僅憑我們之力,恐怕難以推動朝廷對他的追究。”
許文端沉吟片刻:“確實如此。張黨在朝中勢力龐大,若貿然上奏,非但無法奈何王三川,反而會招來反噬。但若等到張維平察覺,證據可能會被毀,屆時更難動手。”
兩人商議良久,決定先試探局勢。許文端提議:“我們可以將部分證據匿名送至監察司,利用他們的職責與權力,對王三川展開調查。但此事必須保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趙青雲略一思索,點頭道:“許大人言之有理。匿名舉報確實是眼下最好的辦法。但我們還需製定後續計劃,以防監察司辦案不力。”
許文端歎了口氣:“我們需要更多支持者。此事若能聯合幾位清流同僚,或許勝算更大。”
趙青雲神色堅定:“我會盡力奔走,與可靠之人商議此事。但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第二日,許文端親自將匿名舉報信送往監察司,並與負責案件的官員悄悄會麵,暗示城牆修繕中的問題。監察司接到舉報後,表麵上並無異動,但私下已派人開始調查。
與此同時,趙青雲在翰林院內與同僚閑聊時,試探性地提起城牆修繕的事情。一位資曆較深的翰林官沉聲道:“修繕費用逐年攀升,卻未見城牆實質性的改觀,實在令人疑惑。”
趙青雲順勢說道:“這其中恐怕有些蹊蹺,若真有問題,朝廷必須查清楚,還百姓一個公道。”
另一位同僚卻搖頭道:“張大人手握實權,此事牽扯太廣,誰敢冒險開罪他?”
趙青雲未多言,但心中已然明白:要想扳倒張維平,必須在行動之前,確保能一擊即中。
幾日後,監察司的調查漸漸有了進展。王三川察覺到風聲,開始派人四處打探消息。他很快將矛頭指向了禮部和翰林院,尤其是趙青雲和許文端。
張維平得知後,召王三川密談。他冷笑道:“許文端和趙青雲,這兩個跳梁小醜,還真以為能掀起什麽風浪?不過,既然他們想玩,就陪他們玩玩。”
張維平命令王三川銷毀一切與修繕相關的賬冊,並安排心腹在監察司內部進行幹預。他心中暗忖:“監察司雖是獨立機構,但沒有皇帝的旨意,他們也不過是紙老虎。”
趙青雲與許文端漸漸察覺到張黨開始反擊的跡象。一次私下會麵時,許文端低聲道:“青雲,張黨已知曉我們的動作,恐怕接下來會對我們進行反擊。”
趙青雲麵色沉靜:“既然如此,那就證明我們的計劃已經奏效。他們越慌亂,我們的機會越大。”
許文端點點頭:“但我們必須加快行動,將更多證據遞交給監察司,讓他們無法中途收手。”
趙青雲神色堅定:“許大人,接下來的日子可能會更加艱難,但我們絕不能退縮。這不僅是為了肅清朝綱,更是為了天下百姓。”
趙青雲與許文端經過一番商議,決定將城牆修繕的證據呈交給監察司,但在遞交之前,他們需要尋求一位可靠的盟友——監察司中立場明確、與張維平勢不兩立的監察使的心腹蘇文。
“蘇文曾經與我有過接觸,他是個有膽識又正直的人,若能爭取到他的支持,此事必然事半功倍。”趙青雲提議道。
許文端點頭:“此計可行。蘇文深得監察使器重,如果由他推動調查,便可繞過張黨的幹擾。”
當晚,兩人派人傳信,約蘇文在城南一處安靜的茶樓相見。茶樓布置素雅,昏黃的燈光灑在古木桌椅上,顯得格外幽靜。蘇文準時而至,他著一身青袍,神情肅然,顯然對這次秘密會麵心中有數。
“蘇大人,又見麵了。”趙青雲拱手行禮。
蘇文還禮後落座,目光掃過桌上的茶壺與杯盞,開門見山道:“兩位大人約我前來,想必與城牆修繕的事有關吧?”
趙青雲點頭,將手中的一卷證據交到蘇文手中:“這便是我們多方收集的賬冊與書信,足以證明城牆修繕中的貪墨問題。若能將此事徹查,必能動搖張黨的根基。”
蘇文展開文書,逐頁細看,神色逐漸凝重。他合上卷軸,沉聲道:“確實是重要證據。王三川的貪墨手段粗陋,竟未掩飾賬目的漏洞,看來他們已囂張至極。但如此直接呈交監察司,恐怕會引起張黨的激烈反撲。”
許文端點頭,補充道:“我們也擔心這一點。所以才想請蘇大人從中協調,將證據交至監察使手中,確保張黨無法插手。”
蘇文略一沉吟,緩緩開口:“監察使大人一向主張以正製邪,若有確鑿證據,他必定全力支持。但此事絕非小事,必須慎之又慎。張黨在京城根深蒂固,我們需要周密布置,步步為營。”
三人低聲討論起具體的行動計劃。蘇文提議,由他秘密將部分證據轉交給監察使,試探監察司內部的反應,同時繼續搜集更多證據,將王三川的問題放大化,逼迫張黨內部自亂陣腳。
趙青雲提出:“我們還需在民間製造輿論,讓更多人知道修繕工程的問題。如此一來,即便張黨想掩蓋,也難以平息百姓的憤怒。”
許文端讚同道:“民心不可忽視,但此事需要隱晦進行,若被張黨察覺我們推動輿論,他們定會趁機將罪名推到我們頭上。”
蘇文聞言,點頭補充:“我會安排可靠的人手,在各大工地和相關衙門探聽消息,確保張黨沒有機會銷毀更多證據。”
三人一拍即合,分頭行動。趙青雲與許文端負責聯係可靠的文士,撰寫彈劾奏折備用;蘇文則開始聯絡監察司的親信,為接下來的行動鋪平道路。
茶樓內的燈光漸暗,三人舉杯以茶代酒。蘇文目光灼灼,看向趙青雲:“趙大人,你我雖交情不深,但從交談中,已知你是一位胸懷天下之人。這一戰,不僅關乎朝廷的清明,也關乎千千萬萬百姓的福祉。”
趙青雲端起茶杯,沉聲說道:“蘇大人,若能為天下盡一份力,哪怕粉身碎骨,也絕無怨言。”
許文端也舉起茶杯,神色堅定:“但願此事能有所成,讓張黨惡行昭然於天下。”
第二天清晨,趙青雲與許文端按照前一晚商定的計劃,開始在民間探查與布局,同時等待蘇文那邊的進一步消息。
趙青雲先聯係了幾個曾在鄉試與他相識的文士,這些人文筆精湛,善於以諷喻文章抨擊時弊。他向這些人委婉提出建議,談及修繕城牆中可能存在的不公,並舉出了一些民生受苦的實際事例,暗示他們在文章中適當提及。
一位文士皺眉道:“趙兄,揭露朝廷弊病固然重要,但若得罪了權貴,這些文章一旦流傳開,恐怕會招來滅頂之災。”
趙青雲拱手一禮,語氣真誠:“諸位兄長,若無人發聲,百姓之苦誰人知曉?何況,我們所寫不過是事實,不曾捏造半句。朝廷若有明君,自會明辨是非。”
在他的勸說下,幾位文士勉強答應試一試,以“夜談雜記”的形式撰寫文章,投遞到京城的各類書鋪與民間的讀書會中。
與此同時,許文端則安排了可靠的線人,在城牆修繕的工地與王三川的府邸周圍埋伏,搜集新的線索。幾天後,線人迴報,王三川府中最近頻繁出入的幾名賬房先生,以及一個來自邊疆的使者,似乎帶來了某些重要文書。
“邊疆使者?”趙青雲聽到消息,頓時皺眉。
許文端點頭:“據探子所言,王三川親自接待了此人。這說明此事絕非尋常。”
“會不會與傳聞中的邊患挑釁有關?”趙青雲目光深沉,“若真是張黨刻意挑起紛爭,這使者極可能掌握關鍵證據。”
兩人商議決定,趁夜潛入王三川府探查使者留下的痕跡。許文端安排了一名善於夜行的暗探與趙青雲同行,以確保行動安全。
深夜,京城的喧囂漸漸消退。趙青雲與暗探喬裝成運送貨物的車夫,悄然靠近王三川府。府門外有兩名守衛懶散地倚靠在牆邊,偶爾東張西望。暗探用事先準備好的迷煙悄悄撒出,趁著守衛昏迷,帶著趙青雲潛入府內。
府中靜謐無聲,月光灑在青石板上,映出清冷的光輝。兩人沿著陰影匍匐前行,避開巡邏的家丁,直奔書房而去。
“那裏!”暗探指向一扇微微亮著燈光的窗戶。
趙青雲點點頭,心跳略微加速。他小心翼翼地靠近窗邊,從半開的窗縫中望去。書房內,幾個賬房先生正聚在一起,低聲交談,桌上攤開著厚厚的賬本與一封加蓋印章的信件。
“看樣子,他們正在清點款項。”暗探低語,“那封信可能是邊疆使者帶來的。”
趙青雲點頭示意,然後兩人靜靜等待機會。不久後,賬房先生似乎清點完畢,紛紛離開書房,隻留下厚厚的賬本與信件擺在桌上。
趁著四周寂靜無人,兩人如同鬼魅一般,悄無聲息地翻過窗戶,進入了房間之內。屋內一片漆黑,隻有微弱的月光透過窗戶灑下,勉強照亮著他們前行的道路。
趙青雲輕手輕腳地走到書桌前,迅速打開賬本,借著那一絲月光開始仔細翻閱起來。隻見賬本之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項收支明細,而其中有一大塊區域專門標注著“修繕城牆”所用的款項。這些數字觸目驚心,每一筆都數額巨大。然而,當趙青雲順著資金流向一路追查下去時,卻驚訝地發現所有的款項最終竟然都指向了一家位於邊疆地區的軍資供應商。
他心中一緊,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接著,趙青雲又隨手拿起放在一旁的幾封信件,拆開一看,裏麵的內容更是讓他震驚不已。信中詳細羅列了一份關於邊患所需物資的清單,而這份清單與修繕城牆的賬本款項竟然高度重合!
“果然不出我所料啊……”趙青雲壓低聲音喃喃自語道,“那張黨竟然假借修繕城牆之名,暗中將如此巨額的款項私吞,轉而用於邊疆的紛爭之中。真是膽大包天!”說著,他緊緊握住手中的信件,仿佛這就是能夠揭露對方罪行的確鑿證據。
站在一旁的暗探默默地點了點頭,表示讚同趙青雲的判斷。然後,他輕聲提醒道:“大人,我們得加快速度了。在離開這裏之前,一定要把書房裏的一切都恢複成原來的樣子,千萬不能引起他們的絲毫懷疑。否則一旦打草驚蛇,後果不堪設想。”
迴到沈正華府中,趙青雲將賬本與信件交給許文端。三人對這些證據進行仔細分析,發現其中涉及的不僅是王三川與張黨的財務勾結,更牽扯到邊疆的軍備供需,可能是一場更大陰謀的冰山一角。
沈正華神情凝重:“這些證據雖然有力,但若直接呈交朝廷,張黨定會百般辯駁。我們需要更明確的證據,直指張維平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