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日子一如既往,趙青雲忙碌於整理經史文獻、起草皇帝禦用文章。看似簡單枯燥的工作,卻是每一位進士進入仕途的第一步。他明白,在這座表麵安靜的院中,隱藏著無數未來朝堂的中堅力量。而他,正試圖在這其中尋找一線希望。


    這天午後,趙青雲剛整理完一卷大明會典,正欲稍作歇息,陳遠之忽然走近,壓低聲音說道:“趙兄,午後不忙,我們去東街茶樓坐坐吧?”


    趙青雲心中一動,臉上卻不動聲色,微微一笑:“陳兄相邀,自當應允。”


    兩人約定好時辰,分別離開書房。趙青雲迴到自己座位,心頭暗自思忖:“陳兄此邀,想必另有深意。看來,他或許已有所決定。”


    東街的茶樓不大,二樓靠窗的位置擺著一張方桌,陽光透過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陳遠之早已在此等候,見趙青雲上樓,忙站起招唿道:“趙兄,請坐。”


    趙青雲微微點頭,坐下後環顧四周,見周圍並無熟人,才笑道:“陳兄請我來此,想必有話要說?”


    陳遠之端起茶杯輕抿一口,隨即放下,神情複雜地說道:“趙兄,你我同入翰林院,算是同窗同僚。這段日子與你共事,心中頗有感慨。你心存百姓,對朝堂之事敢言敢為,讓我欽佩。”


    趙青雲微微一怔,隨即笑道:“陳兄過譽了。我不過是盡綿薄之力,希望能為百姓謀些福祉罷了。”


    陳遠之苦笑一聲,語氣低沉:“但這朝廷的腐敗與權臣的肆意妄為,你我二人又能改變多少?趙兄,你可知我為何猶豫不決?”


    趙青雲正色道:“願聞其詳。”


    陳遠之歎了口氣:“我的父親乃禮部侍郎陳崇道,雖無實權,卻也身在官場多年。他曾告誡我:為官之道,在於保全自身。如今張維平一黨如日中天,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複。”


    趙青雲眼神微動,語氣真誠:“陳兄,令尊之言雖有道理,但若人人都選擇保全自身,朝廷何時才能清明,百姓何時才能脫離苦海?”


    陳遠之眉頭緊鎖,陷入沉思。片刻後,他抬起頭,目光複雜地看向趙青雲:“趙兄,你是否真有把握,與那張黨一爭高下?”


    趙青雲目光堅定,聲音沉穩:“我無法保證成功,但若不試,便永無可能。”


    陳遠之聞言,神色微動,似有決心,但終究沒有表態。他端起茶杯掩飾內心的掙紮,而趙青雲則沒有再多言,耐心等待對方的迴應。


    第二天清晨,翰林院內,趙青雲正伏案書寫,一封信箋悄然放在了他的書桌上。他抬起頭,見不遠處的陳遠之微微頷首,隨即轉身離去。


    趙青雲拿起信箋展開,隻見上麵寫著幾行小字:


    “趙兄所言,令我深思。我雖無大誌,但願助君一臂之力。若有事相托,盡可言明。”


    趙青雲握著信箋,嘴角浮現一抹笑意:“這陳兄,終究還是邁出了這一步。”


    與此同時,張維平府邸內,幾名心腹幕僚正在議事廳中低聲討論著。張維平負手站在廳堂中央,眉頭微皺,顯得心事重重。


    一名幕僚上前稟報道:“大人,這些日子翰林院內有些風聲傳出,說是新進的趙青雲與陳遠之等人來往密切,似有異動。”


    張維平冷哼一聲:“區區翰林院的小卒,能翻出什麽風浪?不過是些書生意氣罷了。”


    另一名幕僚謹慎道:“大人,雖如此,但趙青雲乃沈正華一係,與徐子謙關係密切,若不早作防範,恐怕日後會成為隱患。”


    張維平思索片刻,緩緩點頭:“此言有理。傳我命令,盯緊趙青雲的一舉一動,但不可輕舉妄動。”


    幕僚齊聲應諾,迅速退下。張維平目光陰沉,低聲自語道:“想與我鬥?那就讓你們見識見識,什麽叫朝堂權術。”


    趙青雲將陳遠之的信箋收好,神情複雜。他既感到欣慰,又隱隱生出幾分憂慮。陳遠之雖表態支持,但翰林院中的局勢錯綜複雜,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燒身。而他的一舉一動,恐怕早已落入張維平的眼中。


    當日午後,沈正華如往常一樣召見趙青雲談話。兩人在書房中坐定後,沈正華拿出一份朝廷文書,低聲道:“青雲,這是今日內閣剛頒布的旨意,張維平提議成立‘京師城建司’,表麵上是為了修繕城牆、治理水利,但實際是以此為借口,大肆斂財。”


    趙青雲接過文書,快速瀏覽,心中一震:“先生,張維平如此明目張膽,朝堂中難道沒有反對之聲?”


    沈正華冷笑一聲:“反對之聲自然有,但都被他以‘危害社稷’的名義壓下了。如今朝廷裏,隻有幾名年邁的大臣敢稍作抵製,餘者皆噤若寒蟬。”


    趙青雲放下文書,眉頭緊皺:“若是這樣,這‘京師城建司’恐怕會成為又一個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


    沈正華點點頭,語氣沉重:“是以,我才要提醒你,若日後被卷入這場漩渦,務必小心行事。張維平不僅掌控內閣,還操控著六部,稍有異動,便會成為他的目標。”


    趙青雲沉思片刻,拱手道:“先生放心,青雲自當謹慎行事。”


    不久之後,趙青雲剛迴到翰林院,便見陳遠之在書房門口等候。他神色匆匆,低聲道:“趙兄,有件事需與你商議。”


    趙青雲請他進屋,兩人落座後,陳遠之壓低聲音道:“今早,院中幾位資曆深的同僚忽然找我閑談,提到了你。”


    “提到我?”趙青雲眉頭一皺,“他們說了什麽?”


    “言辭間頗為含蓄,隻是暗示你近日與沈大人走得近,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陳遠之神情擔憂,“我擔心,他們已開始試探你。”


    趙青雲沉默片刻,心中已然明白。這些老資曆的同僚多半是張維平一黨的耳目,此番試探,無非是想敲山震虎。他心中暗道:“看來,張維平已開始注意到我,接下來必須更加謹慎。”


    “陳兄,看來我們需更加小心了。”趙青雲語氣堅定,“不過此事並非壞事,至少證明我們的存在已被他們所重視。”


    陳遠之點點頭,但眼神中仍有幾分擔憂:“趙兄,朝堂如棋局,我們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枚棋子。若無深謀遠慮,恐怕難以全身而退。”


    趙青雲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陳兄,既然踏上這條路,就沒有迴頭的餘地。隻要心中無愧,縱使前路艱險,也要走下去。”


    翌日早朝,張維平帶著幾名心腹大臣上奏,請求撥款啟動“京師城建司”的相關工程。他一番言辭懇切,句句打在皇帝心坎上。


    “陛下,如今城牆破舊,水利不通,百姓出行不便,若能修繕一新,不僅可令民心大悅,更是彰顯我大明盛世。”


    皇帝微微點頭,似有幾分動心。就在此時,戶部侍郎孫中翰站了出來,拱手道:“陛下,京師修繕雖為要務,但國庫空虛,百姓負擔沉重,若貿然動工,恐有不妥。”


    張維平冷冷一笑,反駁道:“孫大人所言雖有道理,但若因財政困頓而擱置國事,豈非貽笑天下?更何況,我等大臣身為朝廷柱石,豈能因小事而躊躇不前?”


    “張大人此言差矣!”孫中翰聲音陡然拔高,“修繕城牆本是正事,但若因此再加賦稅,豈非舍本逐末?大明朝,莫非要以百姓性命為代價換取政績?”


    兩人針鋒相對,朝堂氣氛一時劍拔弩張。最終,皇帝揮手道:“此事容後再議,退朝!”


    傍晚時分,沈正華獨自坐在書房,迴想著早朝上的爭論,不禁長歎一聲。這時,門房來報:“趙青雲求見。”


    沈正華放下茶杯,吩咐道:“請他進來。”


    片刻後,趙青雲走進書房,向沈正華行禮後說道:“先生,今日朝堂之爭,我已聽聞。張維平步步緊逼,恐怕不會輕易放棄。”


    沈正華點頭道:“不錯。此人手段毒辣,善於籠絡人心,若再不設法遏製,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趙青雲眉頭微皺:“先生可有對策?”


    沈正華沉思片刻,緩緩說道:“暫且觀察。張維平雖有勢力,但內閣中亦有不少忠臣。我會盡力聯合他們,共同抵製此事。”


    趙青雲點點頭,心中卻暗下決心:“我若想扳倒張維平,必須借助先生的力量,同時找到更多的盟友。”


    趙青雲從沈正華的府邸出來,寒夜的微風拂過臉頰,讓他微微清醒了些。他抬頭望著京城的星空,心中卻如一片迷霧:“張維平的勢力盤根錯節,如何才能找到他的破綻?”


    迴到翰林院分配的住處,他的房間窗下擺著一盞微弱的油燈,桌上散落著未整理好的策論稿。他坐下提筆,卻發現心緒難寧,索性放下筆,閉目沉思。


    翌日,沈正華照例入朝,趙青雲則在翰林院繼續整理材料。午後,他正準備出門時,一名小廝匆匆趕來,遞給他一封信:“趙大人,這是沈大人讓我送來的。”


    趙青雲拆開信,隻見上麵寫著:


    “青雲,今日內閣議事,有關京師修繕一事已被通過,張維平通過操控內閣,將預算提高了三成,雖未正式動工,但他似乎另有謀劃。望你小心行事。”


    趙青雲看完信,眉頭緊鎖:“看來,張維平的計劃已進入實質階段,而內閣中的反對聲音正在被逐步壓製。”


    當晚,趙青雲前往沈正華府中商議對策,卻在途中被一名陌生男子攔住。那男子衣著樸素,但眉宇間透著精明,他低聲道:“趙大人,能否借一步說話?”


    趙青雲警覺地打量對方,心中疑惑:“你是誰?”


    男子微微一笑,從袖中拿出一枚刻有“監察司”標誌的銅牌,輕聲道:“我是監察司的蘇衛,受命調查京師修繕一事,聽聞趙翰林正在追查此事,所以特來相見。”


    “監察司?”趙青雲皺了皺眉,雖對其來意感到驚訝,但還是點頭道:“既然如此,請說吧。”


    蘇衛直截了當:“據我們所知,張維平在幕後策劃這次修繕工程,實際上是為了轉移國庫資金,並通過工程迴扣為其黨羽斂財。我來此,是想問趙大人可有線索提供?”


    趙青雲心中一震:“看來,張維平的動作已引起監察司的注意。” 他略一思索,謹慎說道:“我確實在追查此事,但目前尚未掌握確鑿證據。”


    蘇衛點點頭:“如此便好。趙大人若有發現,可通過沈尚書轉告於我。”


    迴到沈正華府中,趙青雲將此事告知沈正華。沈正華麵露思索之色:“監察司雖為獨立機構,但其權力有限,且內部複雜,未必能真正撼動張維平。”


    趙青雲問道:“先生,若監察司已注意到此事,我們是否可以聯合他們,共同施壓?”


    沈正華緩緩搖頭:“不易。若貿然合作,反而容易打草驚蛇。你需暗中收集更多證據,待時機成熟再行動。”


    趙青雲點頭應是,隨即又道:“張維平既能操控內閣,又能影響皇帝,若不從根本上削弱他的勢力,隻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如水中撈月。”


    沈正華歎了口氣:“青雲,你要記住,朝堂如棋局,每一步都須深思熟慮。張維平雖強,但並非無懈可擊。我們需耐心等待,尋找他的破綻。”


    幾日後,趙青雲在翰林院中偶然結識了刑部主事許文端。許文端性格剛直,與張維平一向不合,兩人一見如故。


    一次午間閑談時,許文端談起朝堂局勢,感慨道:“如今朝中局勢混亂,張黨勢力日益猖獗,但我朝終究不可能永遠被他們把持,總有撥雲見日之時。”


    趙青雲順勢問道:“許大人以為,若要改變現狀,當從何處入手?”


    許文端目光深沉:“欲動張黨,先破其根基。張維平的勢力網錯綜複雜,唯有從外圍逐步削弱,方能逐漸瓦解。”


    趙青雲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看來,朝堂中並非沒有可用之人,我若想達成目標,需聯合更多誌同道合之士。”


    就在趙青雲一邊結交盟友、一邊收集證據時,張維平的黨羽也開始有所行動。翰林院內,有人暗中散布謠言,稱趙青雲“行事張揚,心術不正”,甚至有人開始在他的文書中挑刺,試圖削弱他的威信。


    一次例行校稿時,一位名叫周翰的同僚故意在趙青雲的稿件中雞蛋裏挑骨頭:“趙大人,此處文句未免過於偏激,是否需要修改?”


    趙青雲冷靜答道:“周大人,此處文句雖直白,但並無不妥。若有具體意見,請明示。”


    周翰冷笑一聲:“趙大人既如此自信,那便不必改動。隻希望到時不會引起上官不滿。”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趙青雲更加小心謹慎。他白日努力工作,夜晚則繼續與沈正華、許文端等人商討對策。他知道,自己已踏入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而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雲路之江湖恩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曲士語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曲士語道並收藏青雲路之江湖恩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