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行前一天,趙府上下張燈結彩,為趙青雲舉辦了一場簡單卻充滿溫情的送別宴。趙父趙母親自張羅了一桌豐盛的酒菜,宋懷玉則默默忙碌著,為趙青雲準備路上的幹糧和衣物。
宴席上,趙父高舉酒杯:“青雲,進京任職是人生大事。從今天起,你便肩負著家族和李家遺誌的重擔。為官一任,要為百姓謀福祉,不負良知,不負所學。”
趙母接過話茬,眼含淚光:“孩子,娘知道你誌向高遠,但京城乃權力之地,凡事多長心眼,少爭強好勝,切莫惹禍上身。”
宋懷玉則坐在一旁,安靜地看著趙青雲,眼中滿是依依不舍。她低聲說道:“青雲,無論你在哪裏,我都會在這裏等你。你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趙青雲看著眼前這張張熟悉的麵孔,心中湧起一股酸澀與感激。他舉起酒杯:“義父、義母,還有各位,我趙青雲今日的成就,離不開你們的支持與教導。請放心,無論身在何處,我一定謹記家訓,為百姓謀福,絕不辜負眾望。”
第二天一早,趙青雲特地去村裏拜別徐子謙和周淩風。
徐子謙正端坐在書房中,見趙青雲進來,放下筆,微微一笑:“青雲,京城是個複雜的地方,那裏魚龍混雜,既是成就之地,也是毀滅之地。你要牢記,為官之道在於公正廉潔,但也需懂得變通,莫做剛直不阿卻不知進退的書呆子。”
趙青雲鄭重點頭:“學生謹記先生教誨,必定以民為本,心存仁德。”
隨後,他來到周淩風的小院。周淩風正帶著薛逸風練劍,見趙青雲進來,放下長劍,淡淡道:“京城不比江湖,那裏沒有快意恩仇,隻有明槍暗箭。你雖然學文練武,但切記不可逞強好勝。若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記得來找我,師父這把老骨頭還撐得住。”
薛逸風拍了拍趙青雲的肩膀:“師弟,京城兇險,別硬撐。我暫時留在師父這裏,但若你需要幫忙,寫信一封,我一定趕去助你。”
趙青雲感激地行了一禮:“多謝師父,多謝師兄。我會小心行事,不辱師門。”
離開村落迴到趙府時,天色漸晚,趙青雲坐在堂中,與義父義母共話離別。
趙父遞給他一封書信:“青雲,這是我們趙家的族譜與家書,若有人問起你的來曆,可以用此作為憑證。但你要牢記,不論李家還是趙家,你代表的都是正直與氣節。”
趙母則拿出一個錦囊,叮囑道:“這是娘親手縫的香囊,裏麵放了平安符,望你一路平安,逢兇化吉。”
宋懷玉站在一旁,將一個小包袱遞給趙青雲:“這裏麵有你愛吃的點心,還有一些路上用得著的物品。”
趙青雲接過包袱,目光溫柔:“懷玉,等我安頓好一切,就接你去京城。”
翌日清晨,趙青雲換上一身整潔的青袍,背上行囊,站在趙府門口。
趙父看著他,鄭重說道:“去吧,兒子,記住,不管遇到什麽挫折,趙家和李家的榮耀永遠與你同在。”
趙青雲深深地跪下,向眾人磕了三個頭:“義父義母,請保重。懷玉,等我迴來。”
宋懷玉眼中含淚,微微點頭:“青雲,我會等你。”
隨著馬車駛出趙府,眾人站在門口目送趙青雲離去,直到他的背影完全消失在視線中。趙母拭去眼角的淚水,輕聲說道:“這孩子,一定能出人頭地。”
趙父點點頭:“是啊,他一定能。”
趙青雲迴到京城,依舊暫住在沈正華府中。沈正華早已聽聞他的到來,特意準備了一桌家常飯菜,為趙青雲接風洗塵。飯後,沈正華將趙青雲喚到書房,兩人促膝而談。
沈正華指著牆上掛著的地圖,緩緩說道:“青雲,如今朝局依舊複雜,張維平掌權多年,黨羽眾多,幾乎壟斷了朝堂的大半資源。至於皇帝……”他說到這裏頓了頓,搖了搖頭,“他雖坐擁江山,卻更熱衷於遊樂享受,對政事漫不經心。以張維平為首的權臣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將皇權玩弄於股掌之間。”
趙青雲眉頭緊鎖:“如此局麵,難怪民怨沸騰,天下不寧。沈先生,依您之見,我初入仕途,該如何選擇?是留京,還是外放?”
沈正華放下茶杯,目光深沉:“外放為官,能直接接觸百姓,治理一方,但權力有限,且張維平一黨在地方勢力根深蒂固,稍有不慎,便會陷入他們的網中。若留京,則可以利用京中資源,積累更多人脈,觀察朝局走向,但張維平的眼線遍布,稍有風吹草動,也難以脫身。”
趙青雲沉思片刻,緩緩開口:“若我留京,可否先進翰林院?”
沈正華點頭,麵露讚許:“翰林院雖是清貴之地,但職責多為撰寫詔令、編修史書,事務雖繁瑣,卻能避開直接與權臣衝突的鋒芒。你可借此機會了解朝廷運作,同時暗中收集張維平一黨的罪證。”
趙青雲目光堅定:“沈先生,正是我所想。翰林院清貴低調,不惹人注目,但靠近皇權核心,更便於觀察與行動。”
沈正華靠在椅背上,語氣中多了一絲嚴肅:“青雲,留京固然有優勢,但也伴隨諸多危險。張維平之所以能掌權至今,不僅僅是靠手段毒辣,還有其善於利用人性弱點。你初入官場,千萬莫急於表現,要懂得隱忍和偽裝。”
趙青雲鄭重點頭:“學生明白,若不能沉住氣,恐怕連最基本的安全都無法保障。”
沈正華繼續說道:“還有一點,翰林院雖是儲才之地,但並非沒有黨爭。許多權臣的子侄都在其中,表麵清風雅靜,實則暗流湧動。你入職後,需慎言慎行,切勿因一時衝動而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趙青雲目光堅定:“沈先生請放心,我必將謹守分寸。”
兩人談話至深夜,書房的燭光映照出他們臉上的凝重與疲憊。沈正華拍了拍趙青雲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青雲,黎明之前,往往是最黑暗的時刻。你想扳倒張維平,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但隻要你心存正義,必有成功的一天。”
趙青雲鞠躬行禮:“學生定不辱使命,感謝先生的指點。”
第二天一早,趙青雲便將決定告訴了沈正華:“學生願留京入翰林院,積蓄力量,逐步揭開張維平一黨的真麵目。”
沈正華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好!你能有這樣的誌向,老夫甚感欣慰。接下來,便是耐心布局的時候了。”
趙青雲接到吏部的通知後,懷揣激動與期待前往吏部報到。早晨的京城街道上人聲鼎沸,行人絡繹不絕,趙青雲騎馬穿過熙攘的人群,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不安。他清楚,進入翰林院隻是第一步,接下來等待他的將是一段充滿考驗的仕途。
趙青雲到達吏部時,廳內早已聚集了幾位新晉進士。吏部侍郎一臉威嚴地坐在堂上,翻閱著分配名冊。旁邊的官吏有條不紊地安排每位進士的去向。
趙青雲環顧四周,目光落在另外兩名同樣被分配到翰林院的同僚身上。一人年紀稍長,約三十餘歲,穿著考究,麵容沉穩,神態間透著一絲自信。另一人則較為年輕,與趙青雲年紀相仿,眉宇間透露出一股機靈與活潑。
那位年長者率先自我介紹,聲音低沉有力:“在下林紹清,字敬亭,家住江南蘇州。”
那位年輕者緊接著拱手行禮,笑容爽朗:“小弟張子澄,字清遠,乃揚州人士。”
趙青雲抱拳迴禮:“趙青雲,字雲舟,浙江人氏。三人既然同入翰林院,日後多多關照。”
三人寒暄幾句後,吏部侍郎清了清嗓子,開始宣讀分配名單:“趙青雲、林紹清、張子澄,三人俱分配入翰林院,明日辰時,赴翰林院報道。”
趙青雲心中一陣激動,低頭抱拳:“謝大人。”
走出吏部衙門後,張子澄快步追上趙青雲,笑嘻嘻地說道:“趙兄,看來咱們以後便是同僚了,可要互相扶持啊!”
趙青雲微微一笑:“張兄爽朗,為人機敏,倒是個好相處的人。”
林紹清則不緊不慢地跟在兩人身後,插話道:“翰林院雖為清貴之地,但事務繁雜,規矩森嚴,咱們切不可掉以輕心。趙兄、張兄,你們若有疑惑,可隨時向我請教。”
張子澄聞言,調侃道:“林兄看起來頗有經驗,莫不是未卜先知,已經做足了準備?”
林紹清淡然一笑:“不過是家父的叮囑,略知一二罷了。”
趙青雲察覺到林紹清的謹慎與張子澄的灑脫,心中對兩人有了初步的印象。他暗自思忖:張兄性格直爽,易結人緣,卻需注意分寸;林兄則穩重老練,頗具城府,但不知是否深交之人。
三人步行至街邊茶館,一邊品茶一邊談論未來的仕途。張子澄率先開口:“翰林院這等清貴之地,若能好好表現,日後升官自然不在話下。趙兄、林兄可有何打算?”
林紹清放下茶杯,沉聲說道:“翰林院雖清貴,但非長久之地。我父親囑咐過我,需多積累經驗,爭取早日外放為官,方能真正為民造福。”
張子澄點頭稱是,隨後轉向趙青雲:“趙兄又如何看?”
趙青雲稍作沉吟,迴答道:“翰林院近皇權,雖清貴但也暗流湧動。我入仕之初,便是想親眼看看這朝堂的運作,再謀長遠。”
三人各抒己見,雖性格不同,但皆對仕途充滿期待。茶館內的談笑聲漸漸融入熙攘的京城街頭,顯得格外熱鬧。
清晨,晨光熹微,趙青雲整齊穿戴朝服,略顯拘謹地立在銅鏡前整理衣冠。鏡中的他雖仍帶一絲書生的青澀,但眉宇間已多了幾分自信與堅定。他深吸一口氣,心中暗自鼓舞:“今日便是我仕途的第一步,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要以父親的教誨為銘,忠於職守,不負初心。”
出門時,沈正華站在台階下等候,目送他上馬,微笑著叮囑:“初入翰林院,難免會有規矩與束縛,但無論如何,勤懇二字不可忘。凡事多聽多看少說,謹慎為上。”
趙青雲恭敬地答應,騎上馬一路向翰林院行去。
翰林院坐落於京城中心地帶,與皇宮僅隔一條寬闊的禦街。趙青雲抵達翰林院時,見雕梁畫棟的院門前已有幾名同僚在等候。陽光灑在黑漆大門上,金色的“翰林院”三字熠熠生輝,透出一股威嚴與莊重。
他快步走到門前,恭敬地向守門的官吏遞上調令。官吏核對無誤後,微微點頭:“趙大人請進,翰林學士孫大人正在正堂等候諸位新入職的同僚。”
趙青雲向官吏拱手致謝,隨即邁步走入院中。他一路走過鋪滿青石的長廊,看到庭院內種植著幾株蒼勁的古鬆,樹蔭下幾名翰林官正低聲交談,舉止從容優雅,盡顯翰林院清貴之氣。
步入正堂,趙青雲看到林紹清與張子澄早已到達,正站在堂中整理衣冠。林紹清見他進來,微微點頭致意,而張子澄則露出熟絡的笑容,壓低聲音說道:“趙兄,你來的正好,我還擔心你遲到了呢!”
趙青雲微笑迴應:“從不敢耽誤。”
三人正寒暄間,一名身穿蟒袍的中年官員從屏風後步出,身形穩健,麵容威嚴。他正是翰林學士孫桐山,翰林院中頗有威望的資深大人。他環顧三人,開口道:“諸位新科進士,今日入翰林院,算是官場的第一步。翰林院雖為清貴之地,但事務繁雜,規矩森嚴,你們須謹記:文章需精,品行需正,朝堂言論需謹慎。”
三人一齊拱手行禮:“謹遵教誨。”
孫桐山揮手示意幾名年長的翰林官上前,將三人分別帶往各自的書房。趙青雲被分到院中一間靠窗的小書房,房內布置簡單,但書架上已擺滿典籍,案幾上還放著一疊尚未謄清的奏折。
年長的翰林官笑著說道:“趙大人,這是您今日需要謄抄的奏折,稍後還有一份新書需要編撰。翰林院事務繁忙,但隻要勤懇用心,自能有所成就。”
趙青雲拱手答謝:“多謝大人指點。”
他坐下後,拿起奏折開始謄抄。字體端正清秀,筆鋒流暢,每一個字都仿佛凝聚了他對這份職位的敬畏與期待。不多時,張子澄從隔壁探出頭來,笑著問道:“趙兄,感覺如何?”
趙青雲放下筆,微笑道:“雖然瑣碎,卻能從中學到許多東西。張兄,你呢?”
張子澄咂咂嘴:“我的卷宗可比你這厚多了,看來今日無早退之日了。”
到了午時,孫桐山召集三人一同用膳。席間,孫桐山向三人介紹了翰林院的主要職責,包括編纂國史、草擬詔令、校正文書等。
席間一名老翰林突然歎氣道:“翰林院雖貴為文官之首,但近年來,因朝中權臣爭鬥,院中學士也難免受到牽連。孫學士,不知今日之事能否安然度過?”
趙青雲聽到這話,心頭一凜,意識到翰林院並非表麵上的清淨之地。他低頭細品飯菜,思緒卻早已轉到如何平衡仕途與理想之上。
首日事務結束後,趙青雲收拾好案牘,走出翰林院時已是夕陽西下。他仰望皇城高聳的城牆,心中暗暗發誓:“這裏是權力的中心,也是風雲際會之地。我趙青雲,既已站在這裏,定不負所學,不負初心。”
當天迴到沈府,他向沈正華匯報了翰林院的見聞與感受。沈正華聽後點頭道:“翰林院是朝廷最重要的清貴之地,同時也暗藏著權臣的目光。青雲,你需謹記:不爭一時之長短,凡事沉穩為上。”
宴席上,趙父高舉酒杯:“青雲,進京任職是人生大事。從今天起,你便肩負著家族和李家遺誌的重擔。為官一任,要為百姓謀福祉,不負良知,不負所學。”
趙母接過話茬,眼含淚光:“孩子,娘知道你誌向高遠,但京城乃權力之地,凡事多長心眼,少爭強好勝,切莫惹禍上身。”
宋懷玉則坐在一旁,安靜地看著趙青雲,眼中滿是依依不舍。她低聲說道:“青雲,無論你在哪裏,我都會在這裏等你。你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趙青雲看著眼前這張張熟悉的麵孔,心中湧起一股酸澀與感激。他舉起酒杯:“義父、義母,還有各位,我趙青雲今日的成就,離不開你們的支持與教導。請放心,無論身在何處,我一定謹記家訓,為百姓謀福,絕不辜負眾望。”
第二天一早,趙青雲特地去村裏拜別徐子謙和周淩風。
徐子謙正端坐在書房中,見趙青雲進來,放下筆,微微一笑:“青雲,京城是個複雜的地方,那裏魚龍混雜,既是成就之地,也是毀滅之地。你要牢記,為官之道在於公正廉潔,但也需懂得變通,莫做剛直不阿卻不知進退的書呆子。”
趙青雲鄭重點頭:“學生謹記先生教誨,必定以民為本,心存仁德。”
隨後,他來到周淩風的小院。周淩風正帶著薛逸風練劍,見趙青雲進來,放下長劍,淡淡道:“京城不比江湖,那裏沒有快意恩仇,隻有明槍暗箭。你雖然學文練武,但切記不可逞強好勝。若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記得來找我,師父這把老骨頭還撐得住。”
薛逸風拍了拍趙青雲的肩膀:“師弟,京城兇險,別硬撐。我暫時留在師父這裏,但若你需要幫忙,寫信一封,我一定趕去助你。”
趙青雲感激地行了一禮:“多謝師父,多謝師兄。我會小心行事,不辱師門。”
離開村落迴到趙府時,天色漸晚,趙青雲坐在堂中,與義父義母共話離別。
趙父遞給他一封書信:“青雲,這是我們趙家的族譜與家書,若有人問起你的來曆,可以用此作為憑證。但你要牢記,不論李家還是趙家,你代表的都是正直與氣節。”
趙母則拿出一個錦囊,叮囑道:“這是娘親手縫的香囊,裏麵放了平安符,望你一路平安,逢兇化吉。”
宋懷玉站在一旁,將一個小包袱遞給趙青雲:“這裏麵有你愛吃的點心,還有一些路上用得著的物品。”
趙青雲接過包袱,目光溫柔:“懷玉,等我安頓好一切,就接你去京城。”
翌日清晨,趙青雲換上一身整潔的青袍,背上行囊,站在趙府門口。
趙父看著他,鄭重說道:“去吧,兒子,記住,不管遇到什麽挫折,趙家和李家的榮耀永遠與你同在。”
趙青雲深深地跪下,向眾人磕了三個頭:“義父義母,請保重。懷玉,等我迴來。”
宋懷玉眼中含淚,微微點頭:“青雲,我會等你。”
隨著馬車駛出趙府,眾人站在門口目送趙青雲離去,直到他的背影完全消失在視線中。趙母拭去眼角的淚水,輕聲說道:“這孩子,一定能出人頭地。”
趙父點點頭:“是啊,他一定能。”
趙青雲迴到京城,依舊暫住在沈正華府中。沈正華早已聽聞他的到來,特意準備了一桌家常飯菜,為趙青雲接風洗塵。飯後,沈正華將趙青雲喚到書房,兩人促膝而談。
沈正華指著牆上掛著的地圖,緩緩說道:“青雲,如今朝局依舊複雜,張維平掌權多年,黨羽眾多,幾乎壟斷了朝堂的大半資源。至於皇帝……”他說到這裏頓了頓,搖了搖頭,“他雖坐擁江山,卻更熱衷於遊樂享受,對政事漫不經心。以張維平為首的權臣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將皇權玩弄於股掌之間。”
趙青雲眉頭緊鎖:“如此局麵,難怪民怨沸騰,天下不寧。沈先生,依您之見,我初入仕途,該如何選擇?是留京,還是外放?”
沈正華放下茶杯,目光深沉:“外放為官,能直接接觸百姓,治理一方,但權力有限,且張維平一黨在地方勢力根深蒂固,稍有不慎,便會陷入他們的網中。若留京,則可以利用京中資源,積累更多人脈,觀察朝局走向,但張維平的眼線遍布,稍有風吹草動,也難以脫身。”
趙青雲沉思片刻,緩緩開口:“若我留京,可否先進翰林院?”
沈正華點頭,麵露讚許:“翰林院雖是清貴之地,但職責多為撰寫詔令、編修史書,事務雖繁瑣,卻能避開直接與權臣衝突的鋒芒。你可借此機會了解朝廷運作,同時暗中收集張維平一黨的罪證。”
趙青雲目光堅定:“沈先生,正是我所想。翰林院清貴低調,不惹人注目,但靠近皇權核心,更便於觀察與行動。”
沈正華靠在椅背上,語氣中多了一絲嚴肅:“青雲,留京固然有優勢,但也伴隨諸多危險。張維平之所以能掌權至今,不僅僅是靠手段毒辣,還有其善於利用人性弱點。你初入官場,千萬莫急於表現,要懂得隱忍和偽裝。”
趙青雲鄭重點頭:“學生明白,若不能沉住氣,恐怕連最基本的安全都無法保障。”
沈正華繼續說道:“還有一點,翰林院雖是儲才之地,但並非沒有黨爭。許多權臣的子侄都在其中,表麵清風雅靜,實則暗流湧動。你入職後,需慎言慎行,切勿因一時衝動而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趙青雲目光堅定:“沈先生請放心,我必將謹守分寸。”
兩人談話至深夜,書房的燭光映照出他們臉上的凝重與疲憊。沈正華拍了拍趙青雲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青雲,黎明之前,往往是最黑暗的時刻。你想扳倒張維平,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但隻要你心存正義,必有成功的一天。”
趙青雲鞠躬行禮:“學生定不辱使命,感謝先生的指點。”
第二天一早,趙青雲便將決定告訴了沈正華:“學生願留京入翰林院,積蓄力量,逐步揭開張維平一黨的真麵目。”
沈正華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好!你能有這樣的誌向,老夫甚感欣慰。接下來,便是耐心布局的時候了。”
趙青雲接到吏部的通知後,懷揣激動與期待前往吏部報到。早晨的京城街道上人聲鼎沸,行人絡繹不絕,趙青雲騎馬穿過熙攘的人群,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不安。他清楚,進入翰林院隻是第一步,接下來等待他的將是一段充滿考驗的仕途。
趙青雲到達吏部時,廳內早已聚集了幾位新晉進士。吏部侍郎一臉威嚴地坐在堂上,翻閱著分配名冊。旁邊的官吏有條不紊地安排每位進士的去向。
趙青雲環顧四周,目光落在另外兩名同樣被分配到翰林院的同僚身上。一人年紀稍長,約三十餘歲,穿著考究,麵容沉穩,神態間透著一絲自信。另一人則較為年輕,與趙青雲年紀相仿,眉宇間透露出一股機靈與活潑。
那位年長者率先自我介紹,聲音低沉有力:“在下林紹清,字敬亭,家住江南蘇州。”
那位年輕者緊接著拱手行禮,笑容爽朗:“小弟張子澄,字清遠,乃揚州人士。”
趙青雲抱拳迴禮:“趙青雲,字雲舟,浙江人氏。三人既然同入翰林院,日後多多關照。”
三人寒暄幾句後,吏部侍郎清了清嗓子,開始宣讀分配名單:“趙青雲、林紹清、張子澄,三人俱分配入翰林院,明日辰時,赴翰林院報道。”
趙青雲心中一陣激動,低頭抱拳:“謝大人。”
走出吏部衙門後,張子澄快步追上趙青雲,笑嘻嘻地說道:“趙兄,看來咱們以後便是同僚了,可要互相扶持啊!”
趙青雲微微一笑:“張兄爽朗,為人機敏,倒是個好相處的人。”
林紹清則不緊不慢地跟在兩人身後,插話道:“翰林院雖為清貴之地,但事務繁雜,規矩森嚴,咱們切不可掉以輕心。趙兄、張兄,你們若有疑惑,可隨時向我請教。”
張子澄聞言,調侃道:“林兄看起來頗有經驗,莫不是未卜先知,已經做足了準備?”
林紹清淡然一笑:“不過是家父的叮囑,略知一二罷了。”
趙青雲察覺到林紹清的謹慎與張子澄的灑脫,心中對兩人有了初步的印象。他暗自思忖:張兄性格直爽,易結人緣,卻需注意分寸;林兄則穩重老練,頗具城府,但不知是否深交之人。
三人步行至街邊茶館,一邊品茶一邊談論未來的仕途。張子澄率先開口:“翰林院這等清貴之地,若能好好表現,日後升官自然不在話下。趙兄、林兄可有何打算?”
林紹清放下茶杯,沉聲說道:“翰林院雖清貴,但非長久之地。我父親囑咐過我,需多積累經驗,爭取早日外放為官,方能真正為民造福。”
張子澄點頭稱是,隨後轉向趙青雲:“趙兄又如何看?”
趙青雲稍作沉吟,迴答道:“翰林院近皇權,雖清貴但也暗流湧動。我入仕之初,便是想親眼看看這朝堂的運作,再謀長遠。”
三人各抒己見,雖性格不同,但皆對仕途充滿期待。茶館內的談笑聲漸漸融入熙攘的京城街頭,顯得格外熱鬧。
清晨,晨光熹微,趙青雲整齊穿戴朝服,略顯拘謹地立在銅鏡前整理衣冠。鏡中的他雖仍帶一絲書生的青澀,但眉宇間已多了幾分自信與堅定。他深吸一口氣,心中暗自鼓舞:“今日便是我仕途的第一步,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要以父親的教誨為銘,忠於職守,不負初心。”
出門時,沈正華站在台階下等候,目送他上馬,微笑著叮囑:“初入翰林院,難免會有規矩與束縛,但無論如何,勤懇二字不可忘。凡事多聽多看少說,謹慎為上。”
趙青雲恭敬地答應,騎上馬一路向翰林院行去。
翰林院坐落於京城中心地帶,與皇宮僅隔一條寬闊的禦街。趙青雲抵達翰林院時,見雕梁畫棟的院門前已有幾名同僚在等候。陽光灑在黑漆大門上,金色的“翰林院”三字熠熠生輝,透出一股威嚴與莊重。
他快步走到門前,恭敬地向守門的官吏遞上調令。官吏核對無誤後,微微點頭:“趙大人請進,翰林學士孫大人正在正堂等候諸位新入職的同僚。”
趙青雲向官吏拱手致謝,隨即邁步走入院中。他一路走過鋪滿青石的長廊,看到庭院內種植著幾株蒼勁的古鬆,樹蔭下幾名翰林官正低聲交談,舉止從容優雅,盡顯翰林院清貴之氣。
步入正堂,趙青雲看到林紹清與張子澄早已到達,正站在堂中整理衣冠。林紹清見他進來,微微點頭致意,而張子澄則露出熟絡的笑容,壓低聲音說道:“趙兄,你來的正好,我還擔心你遲到了呢!”
趙青雲微笑迴應:“從不敢耽誤。”
三人正寒暄間,一名身穿蟒袍的中年官員從屏風後步出,身形穩健,麵容威嚴。他正是翰林學士孫桐山,翰林院中頗有威望的資深大人。他環顧三人,開口道:“諸位新科進士,今日入翰林院,算是官場的第一步。翰林院雖為清貴之地,但事務繁雜,規矩森嚴,你們須謹記:文章需精,品行需正,朝堂言論需謹慎。”
三人一齊拱手行禮:“謹遵教誨。”
孫桐山揮手示意幾名年長的翰林官上前,將三人分別帶往各自的書房。趙青雲被分到院中一間靠窗的小書房,房內布置簡單,但書架上已擺滿典籍,案幾上還放著一疊尚未謄清的奏折。
年長的翰林官笑著說道:“趙大人,這是您今日需要謄抄的奏折,稍後還有一份新書需要編撰。翰林院事務繁忙,但隻要勤懇用心,自能有所成就。”
趙青雲拱手答謝:“多謝大人指點。”
他坐下後,拿起奏折開始謄抄。字體端正清秀,筆鋒流暢,每一個字都仿佛凝聚了他對這份職位的敬畏與期待。不多時,張子澄從隔壁探出頭來,笑著問道:“趙兄,感覺如何?”
趙青雲放下筆,微笑道:“雖然瑣碎,卻能從中學到許多東西。張兄,你呢?”
張子澄咂咂嘴:“我的卷宗可比你這厚多了,看來今日無早退之日了。”
到了午時,孫桐山召集三人一同用膳。席間,孫桐山向三人介紹了翰林院的主要職責,包括編纂國史、草擬詔令、校正文書等。
席間一名老翰林突然歎氣道:“翰林院雖貴為文官之首,但近年來,因朝中權臣爭鬥,院中學士也難免受到牽連。孫學士,不知今日之事能否安然度過?”
趙青雲聽到這話,心頭一凜,意識到翰林院並非表麵上的清淨之地。他低頭細品飯菜,思緒卻早已轉到如何平衡仕途與理想之上。
首日事務結束後,趙青雲收拾好案牘,走出翰林院時已是夕陽西下。他仰望皇城高聳的城牆,心中暗暗發誓:“這裏是權力的中心,也是風雲際會之地。我趙青雲,既已站在這裏,定不負所學,不負初心。”
當天迴到沈府,他向沈正華匯報了翰林院的見聞與感受。沈正華聽後點頭道:“翰林院是朝廷最重要的清貴之地,同時也暗藏著權臣的目光。青雲,你需謹記:不爭一時之長短,凡事沉穩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