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朝廷放榜的日子終於到來。京城的大街小巷早早就擠滿了人,各地趕來的考生和家屬將禮部的公告牆圍得水泄不通。趙青雲與薛逸風一早便趕到現場,遠遠便看到人潮湧動,熱鬧非凡。


    薛逸風笑著拍了拍趙青雲的肩膀:“青雲,這次的榜上必有你,不用太緊張。”


    趙青雲深吸一口氣,平複了激動的情緒,擠進人群中,目光快速掃過那密密麻麻的名字。當他的視線停在“趙青雲”三個字上時,心中頓時一片激蕩。


    他轉過身,快步走到薛逸風麵前,聲音因激動而略微顫抖:“師兄,我中了!貢士第三十五名!”


    薛逸風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果然不出我所料!師弟,這下你離實現抱負又近了一步。”


    不遠處,趙青雲看到王廷山和蘇文誌也在人群中。兩人神色複雜,顯然並未找到自己的名字。他連忙走上前,關切地問道:“廷山,文誌,你們……”


    王廷山歎了口氣,擠出一個勉強的笑容:“青雲,我們都沒考中。不過也沒什麽大不了的,落榜也是常事,等候補上任後,也能為百姓做些實事。”


    蘇文誌輕輕點頭,苦澀道:“是啊,能走的路不止一條,我們終究還是可以做些有益於民的事情。”


    趙青雲看著兩人,心中既有喜悅,也有一絲惆悵。他真誠地說道:“廷山,文誌,你們千萬別灰心。科舉不過是實現抱負的途徑之一,你們的能力和誌向不會被埋沒,總有一天會大放異彩。”


    王廷山拍了拍他的肩膀,爽朗一笑:“青雲,你中舉了才是大事,別在我們身上分神。我們都相信你能在殿試中一舉奪魁,到時候別忘了兄弟們。”


    蘇文誌也附和道:“對,進了朝廷後,青雲你可要替我們這些沒進考場的兄弟爭口氣。”


    趙青雲鄭重地點了點頭:“你們放心,無論身處何地,我們的誌向始終相同,為民為國。我會竭盡所能,不辜負我們的初心。”


    王廷山向趙青雲:“青雲,接下來就是殿試了。以你的才學,一定能拔得頭籌,為咱們爭光!”


    蘇文誌也微笑道:“不過,我和廷山兄就得迴鄉候補了,雖說沒中貢士,但這條為官之路,我們也不會放棄。”


    趙青雲握緊酒杯,深情說道:“廷山,文誌,雖說我們現在走在不同的路上,但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無論你們身在何處,我們都是同道中人。”


    迴到客棧後,王廷山和蘇文誌收拾好行裝,準備啟程迴鄉。趙青雲與薛逸風送他們到城門口,依依不舍地道別。


    王廷山拍了拍趙青雲的肩膀:“青雲,接下來的路可能更加艱難,但我們相信你能扛起這份責任。好好加油!”


    趙青雲鄭重地點頭:“你們也要保重自己,待我們再次相見時,或許已經是不同的身份,但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趙青雲迴到沈府時,臉上還帶著放榜後的興奮與激動。他剛邁入大廳,便見沈正華正在燈下翻閱奏折。他快步上前,拱手行禮:“沈大人,我高中貢士第三十五名,特來報喜!”


    沈正華聞言,放下手中的折子,笑容滿麵地站起身來:“果然不負眾望!青雲,恭喜你!這一步踏實了,下一步便是殿試,隻要穩定發揮,金榜題名是必然的。”


    趙青雲謙虛道:“這離不開您的教導和引薦。學生定當竭盡全力,不辜負恩師和各位長輩的期望。”


    沈正華微微點頭,示意他坐下,親自為他倒了一杯茶:“殿試雖是科舉的最後一關,但其中門道卻比前幾場更複雜。我今日便給你說說其中細節和應對之策。”


    沈正華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殿試乃皇帝親自主持,分為三題。第一題多為治國之策,你要直陳心中所想,態度誠懇,但切勿過於尖銳;第二題一般為對策,需緊扣當前局勢,體現你的智慧與能力;第三題是詩賦,展現才情便可。”


    趙青雲認真聽著,不時點頭記下。他問道:“沈大人,若殿試中涉及朝廷弊政,該如何迴答才得體?”


    沈正華輕笑一聲:“此問極好。你可從側麵切入,以古論今,不必直接指摘朝廷弊端,但也要讓皇上感受到你的忠誠與憂國之心。若能適當獻上務實的建議,自然更好。”


    趙青雲恍然:“學生明白了,既要體現忠誠,也需講究分寸。”


    沈正華叮囑道:“殿試不僅考才學,更考察你的態度與機敏。皇上喜歡直言,但更看重進退有度之人。此外,還有兩點需謹記:一,不要表現得過於激進,以免引起權臣的忌憚;二,若皇上問及你的身世經曆,迴答時需慎之又慎。”


    趙青雲點頭領命:“學生一定謹記。”


    沈正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語重心長地說道:“殿試中進士分三甲。一甲為狀元、榜眼、探花,直接入朝為官;二甲與三甲則多為外放任職。若你被外放,可得一鍛煉之機,但也要謹慎行事,切忌魯莽。”


    趙青雲握緊茶杯,心中思索片刻,問道:“若學生外放,應如何平衡朝廷與百姓的關係?”


    沈正華滿意地點頭:“你能問出此話,足見用心。外放任官,首要是紮根基層,了解民情;其次是審時度勢,與上司保持協調。記住,治一方之地,不僅靠才學,更靠人情世故的拿捏。”


    趙青雲深吸一口氣:“學生受教了。”


    沈正華語氣鄭重:“青雲,殿試乃你人生的重要轉折,無論結果如何,記得莫忘初心,始終以百姓為本。”


    趙青雲迴頭深深鞠躬:“學生謹記教誨,定不負眾望!”


    清晨,天還未大亮,趙青雲已從床上起身。他披上一身整潔的長袍,對著銅鏡整理衣冠,目光中帶著幾分緊張與期待。今日便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殿試。


    沈府門前,薛逸風為他牽來馬匹,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道:“青雲,今天可是你的大日子,我等著你金榜題名的好消息!”


    趙青雲鄭重點頭,翻身上馬,隨著一隊考生向皇城進發。一路上,街道兩旁擠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目送這些身著儒袍的讀書人,眼中滿是期待與羨慕。


    “殿試考中便是進士,直接為朝廷效力,可真是光耀門楣啊!”人群中有人感慨。


    趙青雲聽著這些議論,心中百感交集。他握緊韁繩,心中默念:“今日便是我為父親、為家族、為自己證明的一天!”


    來到皇城前,所有考生都下馬步行,排隊接受禮部官員的檢查。趙青雲目光掃過周圍,隻見每個人神色凝重,似乎連唿吸都小心翼翼。


    “安靜排隊,依次進入大殿,不得喧嘩!”禮部侍郎高聲吩咐,聲音在晨曦中顯得格外清晰。


    趙青雲心中一緊,隨著隊伍緩緩前行。終於,輪到他進入大殿。他抬頭望去,隻見金色的屋頂上掛滿宮燈,燭火明亮而不炙熱,將整個大殿映照得莊嚴肅穆。


    大殿正中央,龍椅之上空無一人,象征著皇帝權威的九龍屏風擋在後方。兩旁站立著數十名文武大臣,個個神情肅穆,目光如炬。


    大殿中早已擺好一排排書案,每個案幾上放著筆墨紙硯。趙青雲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後便低頭靜心。他默默告誡自己:“殿試不同於以往,這裏沒有補考機會,必須全力以赴。”


    隨著一道鍾聲響起,禮部官員宣讀了本次殿試的題目:“當朝邊患不斷,賦稅愈加繁重,民怨深結,試問如何治邊安民?”


    趙青雲聽到題目,心中暗自震驚。這題目直指當前朝廷的兩大難題,不僅需要對國家局勢有清晰認識,還需提出務實的對策。他心中沉思片刻,低頭提筆,字跡在宣紙上徐徐展開:


    “治邊之策,當以安民為本;安民之道,重在革弊圖新。”


    他在開篇點明觀點後,引用了漢武帝時期的邊疆治理經驗,指出如今邊患頻發的根源在於邊境治理不當、朝廷賦稅過重。他具體提出三項對策:


    穩定邊防:重新整頓邊軍,將貪墨無能之將撤換,任用忠誠有才之人,增強邊疆戰鬥力;


    減輕民負:減少苛捐雜稅,同時推行新農業政策,增加糧食產量;


    清查吏治:嚴懲貪官汙吏,整頓地方官場,使上下協調一致,利於執行政令。


    趙青雲寫得筆力遒勁,思路清晰,將自己的觀點與古今實例結合,又融入了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思考。


    整個大殿寂靜無聲,隻有沙沙的筆觸聲迴蕩在空氣中。趙青雲埋頭書寫,不時略微停頓,思考遣詞用句是否得當。他偶爾抬頭,發現有些考生正低頭專注,有些卻顯得茫然失措,額頭冒著冷汗。


    一個時辰過去,趙青雲已寫完成稿。他仔細檢查,,緩緩放下筆,閉目養神。心中默念:“我已盡全力,接下來便聽天由命吧。”


    當禮部官員宣布收卷時,趙青雲將試卷雙手遞上,起身離開。他迴頭望了一眼金碧輝煌的大殿,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不知這篇策論能否打動皇上,令他明察秋毫。”


    幾日後,皇榜公示。京城街頭人山人海,眾人擠在皇榜前爭相查看,讀書人尤其多。有些人一臉喜悅,有些人滿臉失落。


    趙青雲在人群中看見榜單的一瞬,目光掃過自己的名字:“趙青雲,二甲第十七名,賜進士出身。”他深吸一口氣,心中百感交集,低聲喃喃道:“父親,這一天終於來了。”


    他緩緩退開人群,拿出隨身信箋,將喜訊寫下,差人飛馬送往趙府與沈府。


    消息傳到沈正華耳中,他滿臉笑意,拍案而起:“好,好!青雲這孩子果然不負眾望。”


    他立刻安排家人準備酒宴,親自派人到街市采購新鮮菜肴,還親自寫了一副賀聯掛在府門:“青雲得誌躍龍門,正氣浩然興國柱。”


    趙青雲迴到沈府時,正巧看到賀聯,不由得心中感動,拱手說道:“沈先生如此厚待,學生無以為報。”


    沈正華哈哈一笑:“青雲,你取得如此佳績,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來,入席,今日我們不醉不歸!”


    席間,沈正華高舉酒杯:“青雲,二甲進士出身已是極大榮耀。接下來分派何職尚未可知,但無論是外放還是留京,你都要謹記,為官之道在於正直與廉潔,唯有如此,才能不負今日之成就。”


    趙青雲鄭重點頭,端起酒杯:“學生謹記先生教誨,定不負眾望!”


    與此同時,消息也傳迴了趙府。趙父趙母得知後,喜極而泣:“好,好!青雲這孩子真是爭氣!”


    宋懷玉聽到這個消息時,正與趙母在花園中閑話家常,頓時眼眶濕潤,低聲說道:“我就知道他一定會成功。”


    趙父當即吩咐家人張燈結彩,準備慶賀酒席,並派人將消息傳至村裏,邀請徐子謙與周淩風前來共賀。


    數日後,徐子謙與周淩風一同來到趙府。院中已然熱鬧非凡,紅燈籠高掛,滿院飄香。已經迴鄉趙青雲身著新袍,正站在院中迎接賓客。


    徐子謙看到趙青雲,滿麵笑容:“青雲,我早知你必能金榜題名。今日果然不負所望!”


    周淩風則是淡淡一笑:“有了這份榮譽,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接下來,別辜負自己的才華與劍法。”


    趙青雲深深作揖:“多謝兩位老師栽培,學生今日之成就,皆因有諸位的教導與鼓勵。”


    趙父也上前舉杯,笑道:“今日是我趙家的大喜日子,來,我們共飲一杯,為青雲慶賀!”


    宴席間,宋懷玉站在趙青雲身旁,低聲說道:“青雲,如今你已金榜題名,接下來無論去何處為官,我都會在這裏等你。”


    趙青雲握住她的手,輕聲迴道:“放心,無論我走到哪裏,我的心始終與你同在。等安頓好一切,我一定迴來娶你。”


    宋懷玉微微點頭,眼中滿是柔情。


    夜幕降臨,賓客散去,趙青雲獨自站在院中,仰望星空,心中默念:“父親,今日我雖已中進士,但這隻是第一步。我定會將李家的冤屈昭雪,為天下百姓謀一個公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雲路之江湖恩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曲士語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曲士語道並收藏青雲路之江湖恩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