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破曉,京城街巷間便傳來了匆忙的腳步聲。趙青雲洗漱完畢,穿戴整齊,將昨日備好的文具仔細檢查一遍。他站在窗前,望著清晨微涼的霧氣,深吸了一口氣,默默為自己鼓勁。


    “青雲,穩住心神,莫要急躁。”薛逸風端著一碗熱粥走了過來,神情關切,“三天時間很長,吃飽了才有力氣應對。”


    趙青雲點點頭,低聲道:“放心,我準備好了。”


    他喝完粥,整理好行裝,帶著簡單的幹糧,踏出客棧,走向禮部考場。街道上早已人潮湧動,考生們穿梭其間,有的緊張地翻著手中的書冊,有的低聲與同行者討論題目。趙青雲卻一言不發,神情平靜。


    進入考場後,他環顧四周,眾多考生神色各異。有人額頭冒汗,神情焦慮;有人眉頭緊鎖,似在心中默誦經義;也有人端坐在座位上,仿佛胸有成竹。趙青雲將書案上的文房四寶擺放整齊,靜靜等待試卷發放。


    當考官高聲宣布考試開始,場內頓時寂靜無聲,隻聽見紙張翻動的沙沙聲。趙青雲展開卷子,看到題目為《論仁義治國》。


    他凝神細讀題目,腦海中迅速梳理著相關的經義和現實問題。他略一思索,便提筆寫下:“仁者,治國之本;義者,施政之綱。欲得天下長治久安,當以仁義為先……”


    他將儒家思想與現實國政結合,列舉了古代名君如堯舜禹等以仁德治國的典範,強調了仁義在治國中的重要性。文章行雲流水,卻在後半部分筆鋒一轉,直指當朝積弊,隱晦地批評了官場貪墨、民生凋敝的現狀。他語調沉穩,言辭犀利,既展現了深厚的學養,也隱隱傳遞出對朝廷清明的期望。


    寫完後,他仔細檢查了一遍,又用工整的小楷將文章謄寫至卷末。將最後一筆落下時,他長舒一口氣,目光堅定:“此題雖不難,但若無深厚積累,亦難以得高分。”


    第二天,考題依然圍繞經義展開,但內容更加細致深刻。趙青雲的眉頭微微皺起,這題目顯然更考驗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他一字一句咀嚼題意,漸漸理清了思路,開始動筆書寫。


    中途,天氣驟然轉涼,寒風順著窗縫鑽進考場,凍得不少考生瑟瑟發抖。有些人甚至開始跺腳取暖,沙沙的筆觸聲中夾雜著輕微的咳嗽聲和抽鼻子的聲音。趙青雲咬緊牙關,不受外界幹擾,繼續埋頭書寫。


    他的文章深入淺出,從經典的注解入手,結合當前的時政問題,指出朝廷法紀鬆弛的原因在於“仁義失衡”,並提出恢複禮教、重視地方官吏清廉的重要性。文章尾聲,他用幾句《尚書》的經文作為總結,為整個論述增添了底蘊。


    寫畢,他活動了一下僵硬的手腕,輕輕唿出一口氣。此時的他,雖感疲憊,但眼神中依然透著一股篤定。


    第三日,考題內容更加開放,允許考生從多部經典中自選論點作答。這給了趙青雲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同時也增加了難度。他稍加思索,決定從《禮記》中選取“民為邦本”的論述展開,結合實際闡述民生之本與治國之道。


    深夜,考場內點著油燈,微弱的光線映照出每位考生低頭書寫的身影。趙青雲的筆尖沙沙作響,他的思緒如泉湧般流淌至筆端。每一個字都飽含著他對國家興亡、百姓疾苦的關切。他引用經典,佐以時事,將學問與現實緊密結合,展現了他對治國理政的深刻見解。


    身旁,有考生疲憊地停下筆,揉了揉酸痛的手腕;也有人無奈歎息,顯然遇到了難以突破的瓶頸。趙青雲卻始終保持專注,將自己的思想一一書寫而出。


    趙青雲終於寫完了最後一行字。他放下筆,嘴角露出一絲疲憊卻滿足的笑容:“三天,三夜,盡力而為,餘下的就看天意了。”


    第二場考試為策論,重在考查考生對國家重大事的意見與對策。


    天剛蒙蒙亮,京城的街巷已充滿考生的腳步聲。趙青雲披著一件青袍,步履堅定地走向禮部考場。他的手心微微發汗,但臉上依舊平靜,心中默念:“策論考察的不僅是學識,更是膽識和見解。”


    進入考場後,他注意到氣氛明顯比第一場更加緊張。許多考生低聲交談,神情焦慮,甚至有人抖著手整理書案。趙青雲穩穩坐下,調整唿吸,等待試題揭曉。


    進入考場時,趙青雲感覺氣氛較第一場更加緊張。


    試題終於揭曉,內容為:“當朝賦稅日重,民生日艱,如何應對?”看到題目,趙青雲心頭一震。他深知賦稅問題早已成為當朝百姓生活的重大桎梏,而其中的根源正是張維平一黨盤剝無度,壓榨地方。他的眉頭緊鎖,陷入沉思。


    “治國之道,重在民本。”這是他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句話。他暗暗思索:如何能既切中問題,又不讓文字過於鋒芒畢露?他稍作構思,提筆寫道:


    “治國之道,民本為要。賦稅日重,百姓疲敝,乃朝廷之憂。當務之急,宜整頓賦稅製度,減輕民生之困。”


    趙青雲從稅製的根源談起,剖析了當前賦稅繁重的主要原因,並結合曆代治國理政的經驗,提出以下幾條對策:


    精簡冗官,清查官員貪墨:加強對地方稅賦的監管,重罰貪汙受賄之徒;


    減少不必要的征調與貢品:避免因朝廷無端奢靡造成的基層負擔;


    扶持農業與手工業:鼓勵民間經濟發展,以擴大稅源代替加重賦稅;


    推行均田政策,恢複百姓土地權:減少貧富分化,促進民生穩定。


    他一邊寫,一邊斟酌每一個措辭,不願讓文章顯得過於激烈,但卻也不願妥協於現實。他引用古代名君如唐太宗推行均田、減稅寬政的事例,又以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論述為輔,指出“政寬則民悅,賦輕則國興”的重要性。


    寫到最後,他的筆鋒一轉,提出:“當下朝廷,理應以內治反腐為根,外施減賦寬政為葉,方可穩固天下,長治久安。”他擱下筆,長舒了一口氣,手心已因緊張而微微發汗。


    第二天的策論考題更為深入,要求考生進一步細化對賦稅的改革建議。趙青雲發現試題似乎有意考察考生對經濟結構的理解,他心頭一沉:這種複雜問題極具挑戰,稍有不慎便可能遺漏重點。


    他沉穩提筆,圍繞賦稅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逐條剖析。他提出以“農為本,工為輔,商為助”的三重經濟發展策略:


    農為本:加強對農田的保護,建立糧倉儲備製度,確保天災年景不至於餓殍遍野;


    工為輔:設立工坊,由官府支持農閑時的手工業發展,以擴大地方稅源;


    商為助:開放商路,減少商稅,提高貿易流通,助力地方經濟。


    趙青雲再次援引曆史,他提到唐朝藩鎮割據前的繁榮景象,指出經濟的穩步增長在於對民間財富的良性調配。他還引用了《管子》中“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名句,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第三天的策論要求更為開放,考生可以基於前兩天的內容,構建一個完整的稅製改革藍圖。趙青雲在試卷上洋洋灑灑書寫,提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稅製模型:


    賦稅分級:根據地方經濟狀況,實行分級稅製,確保貧困地區得到寬免;


    陽光征稅:設立專門的稅收監督機構,公開地方賦稅去向,杜絕暗箱操作;


    災害豁免:地方若遭受天災,賦稅應視災情而定,不可強行征收;


    參與式改革:地方百姓推選代表,參與賦稅討論,以增強政策的公信力。


    趙青雲在文章最後寫道:“賦稅之輕重,乃國之安危。民乃邦本,本固則邦寧。”他以飽滿的筆力,描繪了一個公平透明的稅製改革藍圖,表達了他對天下清平的強烈渴望。


    考場內的燈火漸漸熄滅,考生們陸續離場。趙青雲站在貢院的大門外,抬頭看向天邊明月。他想起自己在文章中針砭時弊的言辭,心中並無後悔。


    “此策論若能被朝廷采納,便是我所願;若不能,亦是我未盡之力。”他歎了一口氣,眼神卻依舊堅定,“為天下蒼生,言出必擔,何懼非議?”


    第三場是詩賦,考查考生的文學素養與表達能力。趙青雲入場時神情輕鬆許多,詩賦向來是他的長項。


    經曆了前兩場的洗禮,他的心情已從緊張轉為平靜。詩賦一向是他的長項,他暗暗告誡自己,今天務必要展現出自己的真實才華。


    試卷發下,題目為《春日登高》。趙青雲看到題目,眼中閃過一絲喜悅。他略一思索,腦海中便浮現出一幅春日登高的畫麵:青山疊翠,溪流潺潺,長空孤鶴盤旋。


    他提筆寫道:青山疊翠迎新雨,碧水東流洗舊塵。高閣憑欄觀遠景,長空孤鶴寄詩魂。民安國泰君何在?千古風流夢幾分。


    前兩句描繪春日清新的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自然的熱愛。後兩句則將目光轉向人事,表達了對國家和朝政的憂慮。寫到最後,他略微頓了頓,心中默念:“既要體現文采,也要寄托家國情懷。”


    趙青雲一字一句細細品讀,反複檢查,將錯漏之處塗改,直到確認無誤才擱下筆。他抬頭環顧四周,有的考生眉頭緊鎖,有的伏案疾書,考場內的氣氛肅穆而凝重。他心中不禁想:“此詩雖短,卻字字關情,不知能否被主考官賞識。”


    第二日的考題是賦文,題目為《論誌》。趙青雲展開試卷,眉頭微挑,心中頓時湧現出無數古今人物的事跡。他合上眼,腦海中閃過一幅幅畫麵:齊桓公率兵伐山以保天下、諸葛亮以匡扶漢室鞠躬盡瘁、範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激勵後人。


    他提筆書寫:“誌者,心之所向也;誌者,行之所依也。齊桓霸業,因誌存稱霸而定五霸之首;孔明籌策,因誌在興漢而名垂青史;範公勸諫,因誌為民生而耀華夏。”


    他一邊寫,一邊將這些人物的功績融入文章,字字間流露出對“誌”的深刻理解。他又引用《孟子》中“誌不立,則無事可成”的名句,將“誌存高遠,行必堅毅”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隨著筆墨鋪陳,他將現實和理想結合起來,指出當下士人若缺乏誌向,隻會被功名所累,最終迷失自我。


    賦文寫到最後,他提筆一頓,寫下收尾之句:“誌之所向,千裏可往;誌之所存,國可久安。士者,當以天下為己任,誌存高遠,方可濟世安民。”


    他將賦文擱置一旁,揉了揉酸痛的手腕,望向窗外的藍天,深吸一口氣,心中既有滿足,又有些許疲憊。


    最後一日的考試為自由命題,考生需根據自身見解和經曆寫一篇賦文或詩作。趙青雲提筆凝思,想到這幾年自己曆經的坎坷和遊曆,便以“行萬裏路”為題,書寫了一篇自由賦文。


    賦文開篇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千裏跋涉,閱人間百態;萬山攀越,知天下艱辛。”


    趙青雲在文章中迴憶起自己遊曆途中見到的貪官橫行、民生疾苦,既痛陳不公,又剖析根源,最後以一句“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作為收尾,寄托了他立誌以功名匡扶天下的願望。


    寫畢,他凝視手中的筆,心中暗道:“三場考試,雖竭盡全力,但結果如何,卻已非我所能掌控。”


    當三天考試結束,貢院的大門一開,考生們蜂擁而出。有的人滿臉喜悅,有的人垂頭喪氣。趙青雲腳步略緩,慢慢走出考場。他迴頭看了一眼那恢弘的禮部衙門,心中默念:“成敗在天,我自無悔。”


    在街角等候的薛逸風迎上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了,咱們先迴去,好好歇息吧。”


    趙青雲點了點頭,隨同薛逸風一同走向街巷深處。夕陽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街頭巷尾的吆喝聲和小販的叫賣聲夾雜在一起,為這座繁忙的京城增添了幾分生活的煙火氣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雲路之江湖恩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曲士語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曲士語道並收藏青雲路之江湖恩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