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進京會試還有一年,趙青雲愈發感到時間的緊迫。他深知,這一試不僅關乎個人前途,更承載著洗刷家族冤屈的希望。他將日程安排得緊湊而充實,每日從清晨到深夜幾乎都在學習與練劍之間度過,絲毫不敢懈怠。
天未亮,趙青雲便起身,穿戴整齊,手持竹劍來到趙府後院。晨霧繚繞中,薛逸風早已在等候。兩人麵對麵站定,互相拱手示意後,便開始了切磋。
“青雲,這一年進步不小,但你攻守轉換的時機還是稍顯遲鈍。”薛逸風一劍刺來,動作淩厲而迅速,直指趙青雲的胸口。
趙青雲連忙側身閃避,隨即反手橫掃,以求拉開距離。然而,薛逸風的劍招靈活,步伐迅捷,轉眼便追上,一劍斬向他的肩膀。
“你的應對太保守了,江湖中可沒人會給你喘息的機會。”薛逸風毫不留情地說道。
趙青雲不甘示弱,穩住步伐後,忽然一劍直刺,動作雖簡單,卻快如閃電,正中薛逸風的劍身,將對方震退兩步。
“師兄,實戰中,簡單有時勝於複雜。”趙青雲微微一笑,額頭已滲出細汗。
“不錯,這招很妙。不過,你還需更加靈活,像水流般無形。”薛逸風點點頭,繼續與趙青雲過招。
兩人一連切磋了半個時辰,直到晨光透過樹梢灑下,才停下來各自喘息。
“青雲,不錯,比上個月又精進不少。”薛逸風拍了拍他的肩膀,臉上帶著欣慰的笑意,“再堅持一年,你的劍術定能大有作為。”
每隔幾日,趙青雲便會登上山頭,向周淩風請教劍術的奧妙。
這一天,周淩風站在懸崖邊,背對著趙青雲,手中長劍緩緩揮動,劍氣與山風交織,發出低沉的唿嘯聲。
“師父,最近與師兄切磋,發現我在攻守之間的銜接仍有不足,還望您指點一二。”趙青雲抱拳恭敬地說道。
周淩風轉身,看著他,微微一笑:“劍術如心境,若你內心有障礙,劍招便會滯澀。先練劍心,再修劍招。”
說罷,周淩風隨手拋給趙青雲一塊石頭,指著不遠處的一棵老樹說道:“將這石頭擊中樹幹,每次出手,需保證石頭在空中旋轉三圈。”
趙青雲接過石頭,感到疑惑:“師父,這與劍術何幹?”
周淩風不答,隻是淡淡道:“練。”
趙青雲深吸一口氣,按照師父的要求,用力一擲。然而,石頭僅在空中旋轉了一圈半便歪歪扭扭地飛了出去,遠遠偏離目標。
周淩風負手而立,淡然說道:“用心感受力的傳遞,再試一次。”
趙青雲點頭,調整唿吸,凝神聚氣,再度擲出石頭。這一次,石頭在空中旋轉了兩圈半,雖然稍有進步,卻依然未達要求。
如此反複練習,直到夕陽西下,趙青雲的手臂酸痛不已,才勉強做到三圈。然而,他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力量與節奏的融合之道。
周淩風滿意地點點頭:“劍術之道在於順勢而為,切記勿與自然之力相悖。”
趙青雲恍然大悟,連忙拱手:“多謝師父教誨,徒兒定當牢記!”
下午時分,徐子謙會準時來到趙府,對趙青雲的學問進行考教。
“青雲,來,今日考你《大學》篇章。”徐子謙坐在書桌前,雙目銳利地看著他。
趙青雲站在一旁,神情專注,朗聲背誦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背誦完畢,徐子謙點點頭,又問道:“明德何解?”
趙青雲略作思索,答道:“明德者,修己之本也。唯有自身品行端正,方能影響他人。”
徐子謙繼續追問:“若為官,則明德之道如何施行?”
趙青雲沉吟片刻,答道:“若為官者,需以德為先,以律為輔。治國先治己,愛民先正心。”
徐子謙捋須一笑,頗為滿意:“不錯。看來你的學問已有長進,繼續努力。莫忘仕途艱難,正心誠意方為根本。”
趙青雲鄭重點頭:“學生謹記師父教誨,必不敢懈怠。”
這一年裏,趙青雲的生活分秒必爭。他既用心學習儒家經典,熟讀四書五經,又不放棄劍術訓練。他深知,隻有文武雙全,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無懼風雨。
不論是徐子謙的學問點撥,還是周淩風的劍術教誨,他都用心銘記,並化作前行的動力。而與宋懷玉之間的默契與支持,也讓他在枯燥與疲憊之餘,多了一份溫暖和希望。
轉眼馬上就到年關。臘月初,寒風凜冽中,趙府迎來了久違的歡聲笑語。趙文清修書迴來,說趁著府衙批下的半個月休沐假期迴家,接到信後,一家人歡欣雀躍。趙母早早便命人備好熱湯暖房,趙父親自到門口迎接,連趙府的仆從也喜氣洋洋,忙碌不停。
趙青雲見趙文清一身風塵仆仆,便大步上前,笑道:“文清兄,久別重逢,可想煞我了!快快進屋,外頭冷得很。”
趙文清見到趙青雲,滿臉笑容,拍著他的肩膀道:“青雲兄,你如今風采更勝從前,這段時間勤學苦練,果然沒白費!”
兩人相視一笑,一同走進堂屋。
趙母早已備好一桌豐盛的菜肴,燉好的臘肉、香氣四溢的黃酒,還有一盤盤熱騰騰的點心擺滿了桌麵。趙父笑著說道:“文清難得迴來,今天這一桌,咱們可得好好敘敘!”
一家人圍坐桌前,氣氛輕鬆而熱烈。趙母夾了一塊臘肉放到趙文清碗裏,心疼地說道:“看你瘦成這樣,蘭陵縣的工作可有這麽難嗎?”
趙文清歎了口氣,略顯無奈:“母親,工作確實不好做。張敬澤仍在暗中掣肘,不少事情推行不下去,我的命令在縣衙中常被陽奉陰違。府衙又偏袒於他,實在是令我束手無策。”
趙父眉頭緊鎖,放下酒杯問道:“張敬澤那人本性難改,但蘭陵縣百姓苦不堪言,這些情況你有無繼續上報?”
趙文清點點頭:“上報過幾次,但府衙官官相護,總以‘地方團結為重’為由壓下。我雖想繼續抗爭,卻難敵上級的壓力。”
趙青雲聽得心中不平,忍不住問道:“文清兄,為何朝廷對如此腐敗的現象不聞不問?如此下去,這天下如何太平?”
趙文清苦笑:“青雲兄,治理一縣已如此艱難,治理一國又該有多複雜?朝廷中有張維平那樣的權臣把持,府衙到縣衙層層盤剝,百姓受苦的不止是蘭陵一地。”
趙青雲沉默片刻,目光堅定地說道:“文清兄,我雖未踏上仕途,但早已下定決心。若能有幸身居廟堂,我定會以百姓為本,絕不讓這般腐朽之風繼續蔓延。”
趙文清拍拍他的肩膀,感歎道:“有你這份誌向,我甚是欣慰。青雲兄,仕途不易,你需謹記,步步為營,方能有所作為。”
家宴在暖意融融中結束,趙母見趙文清多日未歸,特意讓仆人將他的房間收拾得幹淨溫暖。
當夜,趙青雲迴到書房,點起一盞油燈,獨自坐在案前沉思。窗外的寒風唿嘯,他的腦海中卻翻湧著白日裏趙文清的感慨與無奈。
“文清兄遭遇如此掣肘,我以後入仕,是否也會步他後塵?”趙青雲輕聲自語。片刻後,他搖了搖頭,握緊了拳頭,心中暗暗發誓:“我趙青雲既立誌為天下百姓謀福,便不能被這腐朽官場同化!哪怕前路險阻重重,我也要闖出一片光明來!”
年節將近,趙府張燈結彩,一派喜慶氣氛。趙文清看著弟弟趙青雲與宋懷玉兩人之間日漸升溫的感情,心中不由得感到欣慰。趁著全家人圍坐在堂屋閑聊時,趙文清開口提議道:“父親、母親,青雲和懷玉兩情相悅,不如先讓他們定親吧。青雲弟弟來年還要赴京趕考,等他考取進士,再迴來迎娶懷玉,這也是一件美事。”
趙父聞言,撫須大笑:“文清啊,你這主意不錯!懷玉丫頭是咱們趙家的福星,青雲能娶到她,是他的福氣。”
趙母更是眉開眼笑,拉著宋懷玉的手道:“懷玉啊,你父母早逝,你也是個苦命的孩子,咱們全家早把你當成自家人了。今日若能先把親事定下,我這做舅母的也算放下一樁心事。”
宋懷玉羞紅了臉,輕聲說道:“父母早逝,舅舅、舅母待我如親生女兒,我……我聽從大家安排。”
趙青雲正襟危坐,鄭重說道:“義父、義母,懷玉是我一生所願,我趙青雲此生定會善待於她。但求義父義母允許我們先定親,待我考取功名,再光明正大迎她過門!”
趙母感動地點頭:“青雲啊,有你這話,我和你義父就放心了!”
趙父當即命人查了老黃曆,選定了年前的一個吉日,並吩咐下人采買各類禮品。為了這樁喜事,趙府上下忙碌不已,整個大宅充滿了喜慶的氛圍。
“定親的酒宴要辦得妥帖,徐先生與周先生都是咱們的貴客,少不得請他們來做見證。”趙父交代仆人道,“另外,薛逸風那小子也得叫上,他與青雲感情深厚,怎能缺席?”
良辰吉日如約而至,趙府張燈結彩,喜慶的紅綢掛滿了院牆。堂屋內,徐子謙、周淩風、薛逸風等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定親禮。
趙父舉杯,笑著說道:“今天是我趙家的一件大喜事,承蒙各位貴客光臨,共同為青雲和懷玉見證。我這當父親的心中十分欣慰,特敬大家一杯!”
徐子謙端起酒杯,笑道:“趙兄,今日這對佳偶才子佳人,真是天作之合!青雲少年有誌,懷玉賢良淑德,將來必是一對璧人。”
周淩風也附和道:“青雲啊,這一路走來,雖曆經坎坷,但也難得有這般佳緣。你師父我也放心了。”
薛逸風笑著打趣:“懷玉妹子,你可得管好這小子,別讓他太拚命。咱們學劍的人,累壞了自己可不行。”
宋懷玉被一眾人的調侃弄得羞紅了臉,趙青雲卻一臉坦然,起身拱手說道:“多謝諸位前輩見證,青雲日後定會倍加努力,不負家人和懷玉的期望。”
隨著一聲聲笑語與祝福,定親酒在溫馨的氛圍中飲下。
散席後,趙母拉著宋懷玉的手說道:“丫頭啊,日後青雲去了京城,你在家裏就安心守著我們老兩口。有啥需要盡管說,咱們一家人就是一條心。”
宋懷玉點頭應下:“母親放心,青雲一心考取功名,我定會全力支持他。”
趙父看著眼前的一切,感慨萬分,對趙青雲說道:“青雲,這親事定下了,你也多了一份責任。懷玉是個好姑娘,日後你要對她好,更要讓趙家因為你而榮耀。”
趙青雲鄭重地迴答:“義父請放心,孩兒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也不會讓懷玉失望。”
這一夜,趙府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不斷。趙青雲與宋懷玉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期許。
年節過後,天氣依然寒冷,清晨的薄霧籠罩著趙府的庭院。趙文清一身官袍,站在堂屋前整理行裝,家人圍繞在旁,氣氛中彌漫著濃濃的惜別之情。
趙母走上前,輕輕拍了拍兒子的袖子,眼眶微微泛紅:“文清啊,這一去又是數月。母親知道為官不易,可你得好好照顧自己,別再瘦得讓娘心疼。”
趙文清點頭安慰道:“母親放心,孩兒省得。蘭陵雖事多,可孩兒自會盡心盡力,不敢辜負父親和母親的教誨。”
趙父走到趙文清麵前,語重心長地說道:“文清,為官之道難於行船逆流。蘭陵縣的問題雖多,但你切記凡事以大局為重。張敬澤那夥人雖暫時收斂,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趙文清抱拳說道:“父親所言極是,孩兒定會步步為營,不讓那等人再有可乘之機。”
趙青雲站在一旁,默默看著兄長,忽然開口道:“大哥,若在縣衙中遇到不公之事,請務必保重自己。青雲雖尚未功成,但日後定能為兄長分憂解難。”
趙文清聽到這話,欣慰地笑道:“青雲,看到你如今的成長,為兄很是高興。你記住,我們趙家人自強不息,靠的是清白做事,端正為人。你安心備考,不必為我擔憂。”
宋懷玉上前,遞上一包縫製精美的布包,輕聲說道:“大哥,這是我做的些許點心,您帶在路上吃。”
趙文清接過布包,露出一抹溫暖的笑容:“懷玉,咱們趙家能有你這個賢慧的妹子,實在是上天賜的福。放心吧,大哥會好好照顧自己。”
下人們將行李裝上馬車,車夫在門口催促:“老爺,路遠車長,咱們該啟程了。”
趙文清深深看了一眼家人,拱手說道:“父親、母親,青雲、懷玉,孩兒告辭了。家中一切拜托各位,待孩兒迴鄉再盡孝。”
趙母捂著嘴忍住眼淚,趙父扶著她肩膀說道:“文清,去吧。切記,無論身在何處,趙家永遠是你的後盾!”
趙文清點頭上了馬車,揮手向家人告別。宋懷玉站在門口,目送馬車漸行漸遠,低聲說道:“大哥一心為民,真是我輩楷模。”
趙青雲看著兄長離去的背影,眼中既有敬佩,又有隱隱的擔憂。他心中默念:“大哥,青雲雖未功成,但來日定會與你並肩,為天下蒼生盡力。”
天未亮,趙青雲便起身,穿戴整齊,手持竹劍來到趙府後院。晨霧繚繞中,薛逸風早已在等候。兩人麵對麵站定,互相拱手示意後,便開始了切磋。
“青雲,這一年進步不小,但你攻守轉換的時機還是稍顯遲鈍。”薛逸風一劍刺來,動作淩厲而迅速,直指趙青雲的胸口。
趙青雲連忙側身閃避,隨即反手橫掃,以求拉開距離。然而,薛逸風的劍招靈活,步伐迅捷,轉眼便追上,一劍斬向他的肩膀。
“你的應對太保守了,江湖中可沒人會給你喘息的機會。”薛逸風毫不留情地說道。
趙青雲不甘示弱,穩住步伐後,忽然一劍直刺,動作雖簡單,卻快如閃電,正中薛逸風的劍身,將對方震退兩步。
“師兄,實戰中,簡單有時勝於複雜。”趙青雲微微一笑,額頭已滲出細汗。
“不錯,這招很妙。不過,你還需更加靈活,像水流般無形。”薛逸風點點頭,繼續與趙青雲過招。
兩人一連切磋了半個時辰,直到晨光透過樹梢灑下,才停下來各自喘息。
“青雲,不錯,比上個月又精進不少。”薛逸風拍了拍他的肩膀,臉上帶著欣慰的笑意,“再堅持一年,你的劍術定能大有作為。”
每隔幾日,趙青雲便會登上山頭,向周淩風請教劍術的奧妙。
這一天,周淩風站在懸崖邊,背對著趙青雲,手中長劍緩緩揮動,劍氣與山風交織,發出低沉的唿嘯聲。
“師父,最近與師兄切磋,發現我在攻守之間的銜接仍有不足,還望您指點一二。”趙青雲抱拳恭敬地說道。
周淩風轉身,看著他,微微一笑:“劍術如心境,若你內心有障礙,劍招便會滯澀。先練劍心,再修劍招。”
說罷,周淩風隨手拋給趙青雲一塊石頭,指著不遠處的一棵老樹說道:“將這石頭擊中樹幹,每次出手,需保證石頭在空中旋轉三圈。”
趙青雲接過石頭,感到疑惑:“師父,這與劍術何幹?”
周淩風不答,隻是淡淡道:“練。”
趙青雲深吸一口氣,按照師父的要求,用力一擲。然而,石頭僅在空中旋轉了一圈半便歪歪扭扭地飛了出去,遠遠偏離目標。
周淩風負手而立,淡然說道:“用心感受力的傳遞,再試一次。”
趙青雲點頭,調整唿吸,凝神聚氣,再度擲出石頭。這一次,石頭在空中旋轉了兩圈半,雖然稍有進步,卻依然未達要求。
如此反複練習,直到夕陽西下,趙青雲的手臂酸痛不已,才勉強做到三圈。然而,他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力量與節奏的融合之道。
周淩風滿意地點點頭:“劍術之道在於順勢而為,切記勿與自然之力相悖。”
趙青雲恍然大悟,連忙拱手:“多謝師父教誨,徒兒定當牢記!”
下午時分,徐子謙會準時來到趙府,對趙青雲的學問進行考教。
“青雲,來,今日考你《大學》篇章。”徐子謙坐在書桌前,雙目銳利地看著他。
趙青雲站在一旁,神情專注,朗聲背誦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背誦完畢,徐子謙點點頭,又問道:“明德何解?”
趙青雲略作思索,答道:“明德者,修己之本也。唯有自身品行端正,方能影響他人。”
徐子謙繼續追問:“若為官,則明德之道如何施行?”
趙青雲沉吟片刻,答道:“若為官者,需以德為先,以律為輔。治國先治己,愛民先正心。”
徐子謙捋須一笑,頗為滿意:“不錯。看來你的學問已有長進,繼續努力。莫忘仕途艱難,正心誠意方為根本。”
趙青雲鄭重點頭:“學生謹記師父教誨,必不敢懈怠。”
這一年裏,趙青雲的生活分秒必爭。他既用心學習儒家經典,熟讀四書五經,又不放棄劍術訓練。他深知,隻有文武雙全,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無懼風雨。
不論是徐子謙的學問點撥,還是周淩風的劍術教誨,他都用心銘記,並化作前行的動力。而與宋懷玉之間的默契與支持,也讓他在枯燥與疲憊之餘,多了一份溫暖和希望。
轉眼馬上就到年關。臘月初,寒風凜冽中,趙府迎來了久違的歡聲笑語。趙文清修書迴來,說趁著府衙批下的半個月休沐假期迴家,接到信後,一家人歡欣雀躍。趙母早早便命人備好熱湯暖房,趙父親自到門口迎接,連趙府的仆從也喜氣洋洋,忙碌不停。
趙青雲見趙文清一身風塵仆仆,便大步上前,笑道:“文清兄,久別重逢,可想煞我了!快快進屋,外頭冷得很。”
趙文清見到趙青雲,滿臉笑容,拍著他的肩膀道:“青雲兄,你如今風采更勝從前,這段時間勤學苦練,果然沒白費!”
兩人相視一笑,一同走進堂屋。
趙母早已備好一桌豐盛的菜肴,燉好的臘肉、香氣四溢的黃酒,還有一盤盤熱騰騰的點心擺滿了桌麵。趙父笑著說道:“文清難得迴來,今天這一桌,咱們可得好好敘敘!”
一家人圍坐桌前,氣氛輕鬆而熱烈。趙母夾了一塊臘肉放到趙文清碗裏,心疼地說道:“看你瘦成這樣,蘭陵縣的工作可有這麽難嗎?”
趙文清歎了口氣,略顯無奈:“母親,工作確實不好做。張敬澤仍在暗中掣肘,不少事情推行不下去,我的命令在縣衙中常被陽奉陰違。府衙又偏袒於他,實在是令我束手無策。”
趙父眉頭緊鎖,放下酒杯問道:“張敬澤那人本性難改,但蘭陵縣百姓苦不堪言,這些情況你有無繼續上報?”
趙文清點點頭:“上報過幾次,但府衙官官相護,總以‘地方團結為重’為由壓下。我雖想繼續抗爭,卻難敵上級的壓力。”
趙青雲聽得心中不平,忍不住問道:“文清兄,為何朝廷對如此腐敗的現象不聞不問?如此下去,這天下如何太平?”
趙文清苦笑:“青雲兄,治理一縣已如此艱難,治理一國又該有多複雜?朝廷中有張維平那樣的權臣把持,府衙到縣衙層層盤剝,百姓受苦的不止是蘭陵一地。”
趙青雲沉默片刻,目光堅定地說道:“文清兄,我雖未踏上仕途,但早已下定決心。若能有幸身居廟堂,我定會以百姓為本,絕不讓這般腐朽之風繼續蔓延。”
趙文清拍拍他的肩膀,感歎道:“有你這份誌向,我甚是欣慰。青雲兄,仕途不易,你需謹記,步步為營,方能有所作為。”
家宴在暖意融融中結束,趙母見趙文清多日未歸,特意讓仆人將他的房間收拾得幹淨溫暖。
當夜,趙青雲迴到書房,點起一盞油燈,獨自坐在案前沉思。窗外的寒風唿嘯,他的腦海中卻翻湧著白日裏趙文清的感慨與無奈。
“文清兄遭遇如此掣肘,我以後入仕,是否也會步他後塵?”趙青雲輕聲自語。片刻後,他搖了搖頭,握緊了拳頭,心中暗暗發誓:“我趙青雲既立誌為天下百姓謀福,便不能被這腐朽官場同化!哪怕前路險阻重重,我也要闖出一片光明來!”
年節將近,趙府張燈結彩,一派喜慶氣氛。趙文清看著弟弟趙青雲與宋懷玉兩人之間日漸升溫的感情,心中不由得感到欣慰。趁著全家人圍坐在堂屋閑聊時,趙文清開口提議道:“父親、母親,青雲和懷玉兩情相悅,不如先讓他們定親吧。青雲弟弟來年還要赴京趕考,等他考取進士,再迴來迎娶懷玉,這也是一件美事。”
趙父聞言,撫須大笑:“文清啊,你這主意不錯!懷玉丫頭是咱們趙家的福星,青雲能娶到她,是他的福氣。”
趙母更是眉開眼笑,拉著宋懷玉的手道:“懷玉啊,你父母早逝,你也是個苦命的孩子,咱們全家早把你當成自家人了。今日若能先把親事定下,我這做舅母的也算放下一樁心事。”
宋懷玉羞紅了臉,輕聲說道:“父母早逝,舅舅、舅母待我如親生女兒,我……我聽從大家安排。”
趙青雲正襟危坐,鄭重說道:“義父、義母,懷玉是我一生所願,我趙青雲此生定會善待於她。但求義父義母允許我們先定親,待我考取功名,再光明正大迎她過門!”
趙母感動地點頭:“青雲啊,有你這話,我和你義父就放心了!”
趙父當即命人查了老黃曆,選定了年前的一個吉日,並吩咐下人采買各類禮品。為了這樁喜事,趙府上下忙碌不已,整個大宅充滿了喜慶的氛圍。
“定親的酒宴要辦得妥帖,徐先生與周先生都是咱們的貴客,少不得請他們來做見證。”趙父交代仆人道,“另外,薛逸風那小子也得叫上,他與青雲感情深厚,怎能缺席?”
良辰吉日如約而至,趙府張燈結彩,喜慶的紅綢掛滿了院牆。堂屋內,徐子謙、周淩風、薛逸風等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定親禮。
趙父舉杯,笑著說道:“今天是我趙家的一件大喜事,承蒙各位貴客光臨,共同為青雲和懷玉見證。我這當父親的心中十分欣慰,特敬大家一杯!”
徐子謙端起酒杯,笑道:“趙兄,今日這對佳偶才子佳人,真是天作之合!青雲少年有誌,懷玉賢良淑德,將來必是一對璧人。”
周淩風也附和道:“青雲啊,這一路走來,雖曆經坎坷,但也難得有這般佳緣。你師父我也放心了。”
薛逸風笑著打趣:“懷玉妹子,你可得管好這小子,別讓他太拚命。咱們學劍的人,累壞了自己可不行。”
宋懷玉被一眾人的調侃弄得羞紅了臉,趙青雲卻一臉坦然,起身拱手說道:“多謝諸位前輩見證,青雲日後定會倍加努力,不負家人和懷玉的期望。”
隨著一聲聲笑語與祝福,定親酒在溫馨的氛圍中飲下。
散席後,趙母拉著宋懷玉的手說道:“丫頭啊,日後青雲去了京城,你在家裏就安心守著我們老兩口。有啥需要盡管說,咱們一家人就是一條心。”
宋懷玉點頭應下:“母親放心,青雲一心考取功名,我定會全力支持他。”
趙父看著眼前的一切,感慨萬分,對趙青雲說道:“青雲,這親事定下了,你也多了一份責任。懷玉是個好姑娘,日後你要對她好,更要讓趙家因為你而榮耀。”
趙青雲鄭重地迴答:“義父請放心,孩兒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也不會讓懷玉失望。”
這一夜,趙府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不斷。趙青雲與宋懷玉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期許。
年節過後,天氣依然寒冷,清晨的薄霧籠罩著趙府的庭院。趙文清一身官袍,站在堂屋前整理行裝,家人圍繞在旁,氣氛中彌漫著濃濃的惜別之情。
趙母走上前,輕輕拍了拍兒子的袖子,眼眶微微泛紅:“文清啊,這一去又是數月。母親知道為官不易,可你得好好照顧自己,別再瘦得讓娘心疼。”
趙文清點頭安慰道:“母親放心,孩兒省得。蘭陵雖事多,可孩兒自會盡心盡力,不敢辜負父親和母親的教誨。”
趙父走到趙文清麵前,語重心長地說道:“文清,為官之道難於行船逆流。蘭陵縣的問題雖多,但你切記凡事以大局為重。張敬澤那夥人雖暫時收斂,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趙文清抱拳說道:“父親所言極是,孩兒定會步步為營,不讓那等人再有可乘之機。”
趙青雲站在一旁,默默看著兄長,忽然開口道:“大哥,若在縣衙中遇到不公之事,請務必保重自己。青雲雖尚未功成,但日後定能為兄長分憂解難。”
趙文清聽到這話,欣慰地笑道:“青雲,看到你如今的成長,為兄很是高興。你記住,我們趙家人自強不息,靠的是清白做事,端正為人。你安心備考,不必為我擔憂。”
宋懷玉上前,遞上一包縫製精美的布包,輕聲說道:“大哥,這是我做的些許點心,您帶在路上吃。”
趙文清接過布包,露出一抹溫暖的笑容:“懷玉,咱們趙家能有你這個賢慧的妹子,實在是上天賜的福。放心吧,大哥會好好照顧自己。”
下人們將行李裝上馬車,車夫在門口催促:“老爺,路遠車長,咱們該啟程了。”
趙文清深深看了一眼家人,拱手說道:“父親、母親,青雲、懷玉,孩兒告辭了。家中一切拜托各位,待孩兒迴鄉再盡孝。”
趙母捂著嘴忍住眼淚,趙父扶著她肩膀說道:“文清,去吧。切記,無論身在何處,趙家永遠是你的後盾!”
趙文清點頭上了馬車,揮手向家人告別。宋懷玉站在門口,目送馬車漸行漸遠,低聲說道:“大哥一心為民,真是我輩楷模。”
趙青雲看著兄長離去的背影,眼中既有敬佩,又有隱隱的擔憂。他心中默念:“大哥,青雲雖未功成,但來日定會與你並肩,為天下蒼生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