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時光荏苒,轉眼到了鄉試的時間。
深秋的早晨,趙府庭院中秋風蕭瑟,金黃的落葉鋪滿青石地麵,給整座府邸增添了一絲肅穆的氣氛。李青雲一襲簡樸的長衫,站在堂前與趙父趙母告別。
趙母雙手攥著李青雲的行囊,眼圈微紅:“青雲,這次鄉試是大事,你一定要穩住心神,別太過緊張。”
趙父則拍了拍李青雲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青雲,你這些年苦讀,我都看在眼裏。考場雖兇險,但你誌向堅定,莫要被外物所擾。我們等你的好消息。”
李青雲鄭重地拱手行禮:“伯父伯母放心,青雲定當竭盡全力,不負期望。”
離開趙府前,李青雲獨自來到後院,見到正摘下院中棗樹枝頭紅棗的宋懷玉。她看見李青雲,連忙將手中的籃子放下,走上前說道:“青雲,我已經讓廚房準備了一些幹糧,路上記得按時吃飯,不要餓著自己。”
李青雲笑了笑:“懷玉,你總是這麽細心。謝謝你。”
宋懷玉低下頭,輕聲說道:“青雲,這次去省城,壓力一定很大。但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會支持你。隻要你盡力了,就問心無愧。”
李青雲看著她清澈的眼睛,鄭重地點頭:“懷玉,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等我迴來,我們再一起商量未來。”
宋懷玉將一塊香囊遞給他:“這是我親手做的,希望能給你帶來好運。”
李青雲接過香囊,放在胸前,目光堅定:“我一定會全力以赴。”
李青雲告別趙府後,來到村中的徐子謙書院。書案前,徐子謙正翻閱著一卷古籍,看到李青雲到來,放下書卷,神情中多了幾分欣慰。
“先生,學生今日啟程赴省城參加鄉試,特來辭別。”李青雲恭敬地拱手行禮。
徐子謙轉過身,目光中帶著欣慰:“青雲,你這些年的努力我都看在眼裏。這次鄉試,不僅是對你學問的考驗,也是對你心性的磨礪。記住,無論成敗,問心無愧即可。”
李青雲鄭重點頭:“學生謹記先生教誨。”
徐子謙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一本小冊子遞給他:“這是為師平日整理的詩賦心得,你路上看看,或許會有些幫助。”
李青雲接過冊子,鄭重道謝:“多謝先生厚愛,學生必將不負所望。”
“青雲,你的學問已有大成,此次鄉試,必能一展所學。不過,考場如戰場,文不比劍,更需穩紮穩打。”徐子謙緩緩說道。
李青雲恭敬地行禮:“先生教誨,學生謹記。”
徐子謙頓了頓,又說道:“但要記住,功名並非一切。無論結果如何,都不要忘了初衷。”
李青雲心中一震,眼中閃過堅定的光芒:“學生絕不會忘記報國為民的誌向。”
從書院離開,李青雲來到山上的茅屋,周淩風正在院中修剪枯枝。他抬眼看見李青雲,停下手中的動作,略帶感慨地說道:“青雲,這一去省城,或許會見識到許多權謀與爾虞我詐。記住,不管外界如何風雲變幻,你要守住心中的那把劍。”
李青雲點頭:“師父,我一定不負您的教誨。”
周淩風笑了笑,語氣中多了幾分輕鬆:“好好應試。迴來後,我再看你的劍術有沒有進步。”
“師兄,謝謝你的鼓勵。我們一起努力,改變這腐敗的世道。”李青雲答道,語氣中滿是堅定。
薛逸風站在一旁,拍拍李青雲的肩膀,半開玩笑地說道:“師弟,這次鄉試,你誌在必得。我相信,不久後你定能大展宏圖。”
李青雲笑了:“師兄放心,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周淩風打斷兩人的調侃,遞給李青雲一個小包裹:“裏麵是幾瓶藥粉,旅途難免有磕碰受傷,用得上。”
李青雲接過,感激地說道:“師父,師兄,學生定不負教誨。”
周淩風點點頭,語重心長地說道:“去吧,記住,無論身在何處,保持本心。”
山路間,秋風送來陣陣涼意,樹葉在地上沙沙作響。李青雲帶著行囊,緩步下山,迴頭看了一眼站在茅屋門口的師父與師兄,目光中滿是感激。
“這一去,是為了功名,更是為了將來。” 他在心中默默發誓。
再次來到省城,李青雲找到了一家名為“德興居”的客棧住下。這家客棧雖不奢華,但幹淨整潔,主要接待來應試的士子。店家為人熱情,見李青雲背負書箱,一身書生氣,便熱情招唿:“公子可是來趕鄉試的?這間客房剛打掃過,您看看可滿意?”
李青雲環顧四周,滿意地點點頭:“這房間甚好,就住下了。”
安頓好後,他剛放下書箱,門外響起了敲門聲。一名年輕人探頭進來,笑著說道:“兄台,可否打擾?”
李青雲抬頭,見來人年紀與自己相仿,身穿青衫,眉目間透著一股機靈勁兒。他連忙起身拱手:“兄台請進。”
來人走進房間,自我介紹道:“在下蘇文誌,來此赴考。聽掌櫃說,隔壁住了一位才俊,特來結識一番。”
李青雲笑了笑,迴禮道:“在下趙青雲,來自江南一隅,幸會。”
兩人正聊得投機,又有一人敲門進來。此人身材高大,麵容剛毅,略帶靦腆:“兩位兄台,在下王廷山,聽得書聲,冒昧來此相識,還望見諒。”
李青雲與蘇文誌連忙起身相迎。三人寒暄幾句後,坐下暢談,漸漸發現彼此誌趣相投,話題越發投機。
蘇文誌話語間帶著幾分風趣:“這次鄉試聽聞題目嚴苛,不知二位兄台準備得如何?”
王廷山直言不諱:“在下倒是準備了幾年,可這次科場考的不隻是才學,還有運氣,誰能保證自己考中呢?”
李青雲點點頭:“確實如此。不過不論結果如何,盡力而為便好。我們有緣在此相識,也算是一場機緣。”
三人彼此介紹了自己的經曆。蘇文誌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個教書先生,對他寄予厚望;王廷山則家境清貧,幼時靠親戚資助才得以讀書,這次鄉試是他的第三次嚐試。
蘇文誌笑著打趣道:“王兄倒是比我們有經驗,得空可要多多指點。”
王廷山擺擺手:“哪敢妄談指點,我們互相切磋便是。”
蘇文誌歎道:“天下士子數不勝數,然而能為百姓辦實事者寥寥。二位以為,當今世道為何如此?”
王廷山皺眉,低聲道:“還不是因朝廷腐敗、官吏貪墨。考中又如何,怕是連縣衙的事情都難以開展。”
李青雲沉思片刻,迴答道:“朝廷雖腐,但仍有明主賢臣。我們雖為草芥,卻不可因此妄自菲薄。能為百姓謀一寸之福,便是讀書的意義。”
蘇文誌聞言,眼中多了一分敬佩:“趙兄此言甚好。我輩讀書人,當為百姓立命,而非隻為功名。”
王廷山點頭:“趙兄所言,正是我所思。”
三人談到深夜,越聊越是投機,臨別時約定,鄉試結束後再聚共談結果。
考試的第一日,天未亮,李青雲便被客棧的敲門聲喚醒。掌櫃在門外喊道:“趙公子,今日鄉試首場,該早些動身了。”
李青雲翻身坐起,心中微微緊張。他簡單洗漱,整理好文具和幹糧後,背上書箱出了門。清晨的街道被燈籠映得朦朧,已能見到許多士子朝貢院方向湧去。他與蘇文誌、王廷山匯合後,一同趕往考場。
貢院門前,士子們排成長龍。李青雲環顧四周,看到有人低聲背誦文章,有人眉頭緊鎖,神情嚴肅。輪到他時,驗了身份後,官吏交給他一塊刻有姓名和座號的木牌,並指引他前往座位。
第一場:策問——時政論述
入座後,李青雲攤開考卷。首場的題目要求士子論述當前時局,圍繞“天下治亂之根本何在”展開闡述。
他深吸一口氣,端正坐姿,提筆開始審題。腦中迅速迴憶平日讀書積累的材料,他在草稿紙上寫下幾個關鍵詞:民心、製度、吏治、法紀。
“治亂之根,民心為首。”李青雲輕聲念道,隨後在答題紙上寫下開篇:
“天下治亂之根,本在人心。民心若安,國家自興;民心若失,必至衰亡。治國者,當以民為本,正綱紀,修吏治,以法明德,則治道可興。”
他的思路越寫越順,結合經史子集中的典故,從民心到製度,再到吏治腐敗對百姓生活的危害,層層剖析,最後提出自己的結論:
“天下治亂,不在天命,而在人為。故為治者,當勤勤懇懇,以百姓之安危為念;為政者,當潔身自好,以正義之心行正義之事。若能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他完成文章後,細心檢查了一遍,確認無誤後交卷。
第二場:經義——四書五經解析
第二場的內容是對《四書五經》中選段的解析。李青雲拿到考卷後,目光掃過題目:
“《孟子》雲:‘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試釋其義。”
他心中默念原文,思索片刻,筆下寫道:
“君子之憂,非為個人得失,而為國家大事。終身之憂,在於百姓之安危;一朝之患,不過個人之生死。此言告誡治國者,當有君子之胸懷,以長遠之慮為念,而非一時之私利。”
李青雲隨後從原文義理出發,結合現實,對這一句進行了詳細闡述。他提到“憂國憂民”的重要性,又列舉曆代君臣因未能深謀遠慮而導致國家衰亡的例子,最後收尾寫道:
“君子之道,在於心憂天下。故國之興衰,不在短期得失,而在長遠之計。”
這篇文章寫得極為順暢,他自感發揮得不錯,收筆時還稍稍鬆了口氣。
第三場:詩賦——創作文采比拚
鄉試的最後一場是詩賦創作,考察士子的文采。題目要求以“江山如畫”為主題作詩,李青雲沉吟片刻,腦海中浮現出旅途所見的風景,提筆寫道:
《江山如畫》
山河遼闊接蒼穹,千裏江流一葉風。
紅日映霞青翠裏,白雲繞峰天地同。
幾多俊才謀治道,一片丹心為蒼生。
但願塵寰長安泰,家家燈火不朽功。
他寫完後,細細品讀,感到滿意,便工工整整地謄寫在答卷上。
九天九夜的鄉試結束後,李青雲從考場中走出,神情略顯疲憊。他與蘇文誌、王廷山在貢院門口相遇,三人相視一笑,彼此鼓勵道:
“這次鄉試,我們已盡力而為,接下來便靜待放榜吧。”
鄉試結束後的日子,等待放榜的時間既漫長又讓人心中忐忑。李青雲與蘇文誌、王廷山商量後,決定趁著這段時間,去省城城外遊玩一番,也借機了解民生。
清晨,三人踏著晨露,出了城門,沿著蜿蜒的小路行走。一路上,青山綠水盡收眼底,稻田與桑林交錯鋪展,農家的炊煙在微風中升起,頗有幾分寧靜的田園氣息。
三人正走著,忽然聽到一陣吆喝聲從不遠處傳來。李青雲循聲望去,見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農正挑著兩筐稻穀,步履蹣跚地走在田埂上。他連忙走上前去,微笑道:“老伯,可需要幫忙?”
老農停下腳步,抬頭看了看這三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咧嘴一笑:“多謝公子,老漢還能撐得住。”
李青雲卻不由分說,接過扁擔,輕輕挑在肩上,問道:“老伯,這稻穀是剛收的嗎?”
老農歎了口氣:“是啊,今年天旱得厲害,莊稼都旱了不少。你們看這稻穀,個頭小,分量輕,連稅都勉強夠交。”
王廷山皺起眉頭:“今年的稅賦很重嗎?”
老農放下擔憂,苦笑道:“唉,重啊!一鬥穀得交兩鬥稅,再加上鄉裏的各種攤派,真是苦不堪言。”
三人一邊跟著老農走,一邊繼續交談。
蘇文誌問:“老伯,難道鄉裏的裏正不替百姓分憂嗎?”
老農冷哼一聲:“裏正?他們巴不得再多收幾成,好往上巴結官府。我們這些種地的,哪敢指望他們?”
李青雲眉頭緊鎖,語氣低沉:“可朝廷不是一向倡導仁政嗎?陛下豈會讓地方官如此為非作歹?”
老農聞言停下腳步,目光複雜地看著李青雲:“公子,你們是讀書人,當然信那些聖人之言,可我們這些老百姓,哪裏見過什麽仁政?官老爺們隻管收稅,咱們能保住一口飯吃就謝天謝地了。”
這一番話如一盆冷水澆在三人心頭。王廷山沉聲道:“百姓如此艱難,朝廷卻視若無睹,難怪天下怨聲載道。”
到了田頭,老農將稻穀卸下,對三人道:“多謝幾位公子相幫,要不是你們,我還得多跑一趟。”
李青雲擺擺手,拿出隨身攜帶的水壺遞給老農:“老伯,喝口水潤潤嗓子吧。”
老農接過水壺,感激地喝了幾口,抹了抹嘴,露出一抹苦笑:“公子們是好人,可惜咱這世道,像你們這樣的好人太少了。”
李青雲坐在田埂邊,望著遠處被旱災侵襲的田地,心中五味雜陳。他輕聲道:“老伯,若有朝一日我們能為官,一定會為百姓伸張正義。”
老農歎了口氣,搖搖頭:“公子們心好,但這官場就像這稻田,天旱再怎麽澆水也難見成效啊。”
迴程路上,三人心情都有些沉重。蘇文誌率先打破沉默:“這老伯的話,倒讓我對朝廷的仁政多了幾分懷疑。”
王廷山點頭:“書本上說得再好,也比不上田間地頭這些苦難直觀真實。”
李青雲若有所思:“我們讀書求功名,本是為了天下百姓。若連百姓的疾苦都看不到,做再大的官,又有何意義?”
深秋的早晨,趙府庭院中秋風蕭瑟,金黃的落葉鋪滿青石地麵,給整座府邸增添了一絲肅穆的氣氛。李青雲一襲簡樸的長衫,站在堂前與趙父趙母告別。
趙母雙手攥著李青雲的行囊,眼圈微紅:“青雲,這次鄉試是大事,你一定要穩住心神,別太過緊張。”
趙父則拍了拍李青雲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青雲,你這些年苦讀,我都看在眼裏。考場雖兇險,但你誌向堅定,莫要被外物所擾。我們等你的好消息。”
李青雲鄭重地拱手行禮:“伯父伯母放心,青雲定當竭盡全力,不負期望。”
離開趙府前,李青雲獨自來到後院,見到正摘下院中棗樹枝頭紅棗的宋懷玉。她看見李青雲,連忙將手中的籃子放下,走上前說道:“青雲,我已經讓廚房準備了一些幹糧,路上記得按時吃飯,不要餓著自己。”
李青雲笑了笑:“懷玉,你總是這麽細心。謝謝你。”
宋懷玉低下頭,輕聲說道:“青雲,這次去省城,壓力一定很大。但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會支持你。隻要你盡力了,就問心無愧。”
李青雲看著她清澈的眼睛,鄭重地點頭:“懷玉,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等我迴來,我們再一起商量未來。”
宋懷玉將一塊香囊遞給他:“這是我親手做的,希望能給你帶來好運。”
李青雲接過香囊,放在胸前,目光堅定:“我一定會全力以赴。”
李青雲告別趙府後,來到村中的徐子謙書院。書案前,徐子謙正翻閱著一卷古籍,看到李青雲到來,放下書卷,神情中多了幾分欣慰。
“先生,學生今日啟程赴省城參加鄉試,特來辭別。”李青雲恭敬地拱手行禮。
徐子謙轉過身,目光中帶著欣慰:“青雲,你這些年的努力我都看在眼裏。這次鄉試,不僅是對你學問的考驗,也是對你心性的磨礪。記住,無論成敗,問心無愧即可。”
李青雲鄭重點頭:“學生謹記先生教誨。”
徐子謙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一本小冊子遞給他:“這是為師平日整理的詩賦心得,你路上看看,或許會有些幫助。”
李青雲接過冊子,鄭重道謝:“多謝先生厚愛,學生必將不負所望。”
“青雲,你的學問已有大成,此次鄉試,必能一展所學。不過,考場如戰場,文不比劍,更需穩紮穩打。”徐子謙緩緩說道。
李青雲恭敬地行禮:“先生教誨,學生謹記。”
徐子謙頓了頓,又說道:“但要記住,功名並非一切。無論結果如何,都不要忘了初衷。”
李青雲心中一震,眼中閃過堅定的光芒:“學生絕不會忘記報國為民的誌向。”
從書院離開,李青雲來到山上的茅屋,周淩風正在院中修剪枯枝。他抬眼看見李青雲,停下手中的動作,略帶感慨地說道:“青雲,這一去省城,或許會見識到許多權謀與爾虞我詐。記住,不管外界如何風雲變幻,你要守住心中的那把劍。”
李青雲點頭:“師父,我一定不負您的教誨。”
周淩風笑了笑,語氣中多了幾分輕鬆:“好好應試。迴來後,我再看你的劍術有沒有進步。”
“師兄,謝謝你的鼓勵。我們一起努力,改變這腐敗的世道。”李青雲答道,語氣中滿是堅定。
薛逸風站在一旁,拍拍李青雲的肩膀,半開玩笑地說道:“師弟,這次鄉試,你誌在必得。我相信,不久後你定能大展宏圖。”
李青雲笑了:“師兄放心,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周淩風打斷兩人的調侃,遞給李青雲一個小包裹:“裏麵是幾瓶藥粉,旅途難免有磕碰受傷,用得上。”
李青雲接過,感激地說道:“師父,師兄,學生定不負教誨。”
周淩風點點頭,語重心長地說道:“去吧,記住,無論身在何處,保持本心。”
山路間,秋風送來陣陣涼意,樹葉在地上沙沙作響。李青雲帶著行囊,緩步下山,迴頭看了一眼站在茅屋門口的師父與師兄,目光中滿是感激。
“這一去,是為了功名,更是為了將來。” 他在心中默默發誓。
再次來到省城,李青雲找到了一家名為“德興居”的客棧住下。這家客棧雖不奢華,但幹淨整潔,主要接待來應試的士子。店家為人熱情,見李青雲背負書箱,一身書生氣,便熱情招唿:“公子可是來趕鄉試的?這間客房剛打掃過,您看看可滿意?”
李青雲環顧四周,滿意地點點頭:“這房間甚好,就住下了。”
安頓好後,他剛放下書箱,門外響起了敲門聲。一名年輕人探頭進來,笑著說道:“兄台,可否打擾?”
李青雲抬頭,見來人年紀與自己相仿,身穿青衫,眉目間透著一股機靈勁兒。他連忙起身拱手:“兄台請進。”
來人走進房間,自我介紹道:“在下蘇文誌,來此赴考。聽掌櫃說,隔壁住了一位才俊,特來結識一番。”
李青雲笑了笑,迴禮道:“在下趙青雲,來自江南一隅,幸會。”
兩人正聊得投機,又有一人敲門進來。此人身材高大,麵容剛毅,略帶靦腆:“兩位兄台,在下王廷山,聽得書聲,冒昧來此相識,還望見諒。”
李青雲與蘇文誌連忙起身相迎。三人寒暄幾句後,坐下暢談,漸漸發現彼此誌趣相投,話題越發投機。
蘇文誌話語間帶著幾分風趣:“這次鄉試聽聞題目嚴苛,不知二位兄台準備得如何?”
王廷山直言不諱:“在下倒是準備了幾年,可這次科場考的不隻是才學,還有運氣,誰能保證自己考中呢?”
李青雲點點頭:“確實如此。不過不論結果如何,盡力而為便好。我們有緣在此相識,也算是一場機緣。”
三人彼此介紹了自己的經曆。蘇文誌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個教書先生,對他寄予厚望;王廷山則家境清貧,幼時靠親戚資助才得以讀書,這次鄉試是他的第三次嚐試。
蘇文誌笑著打趣道:“王兄倒是比我們有經驗,得空可要多多指點。”
王廷山擺擺手:“哪敢妄談指點,我們互相切磋便是。”
蘇文誌歎道:“天下士子數不勝數,然而能為百姓辦實事者寥寥。二位以為,當今世道為何如此?”
王廷山皺眉,低聲道:“還不是因朝廷腐敗、官吏貪墨。考中又如何,怕是連縣衙的事情都難以開展。”
李青雲沉思片刻,迴答道:“朝廷雖腐,但仍有明主賢臣。我們雖為草芥,卻不可因此妄自菲薄。能為百姓謀一寸之福,便是讀書的意義。”
蘇文誌聞言,眼中多了一分敬佩:“趙兄此言甚好。我輩讀書人,當為百姓立命,而非隻為功名。”
王廷山點頭:“趙兄所言,正是我所思。”
三人談到深夜,越聊越是投機,臨別時約定,鄉試結束後再聚共談結果。
考試的第一日,天未亮,李青雲便被客棧的敲門聲喚醒。掌櫃在門外喊道:“趙公子,今日鄉試首場,該早些動身了。”
李青雲翻身坐起,心中微微緊張。他簡單洗漱,整理好文具和幹糧後,背上書箱出了門。清晨的街道被燈籠映得朦朧,已能見到許多士子朝貢院方向湧去。他與蘇文誌、王廷山匯合後,一同趕往考場。
貢院門前,士子們排成長龍。李青雲環顧四周,看到有人低聲背誦文章,有人眉頭緊鎖,神情嚴肅。輪到他時,驗了身份後,官吏交給他一塊刻有姓名和座號的木牌,並指引他前往座位。
第一場:策問——時政論述
入座後,李青雲攤開考卷。首場的題目要求士子論述當前時局,圍繞“天下治亂之根本何在”展開闡述。
他深吸一口氣,端正坐姿,提筆開始審題。腦中迅速迴憶平日讀書積累的材料,他在草稿紙上寫下幾個關鍵詞:民心、製度、吏治、法紀。
“治亂之根,民心為首。”李青雲輕聲念道,隨後在答題紙上寫下開篇:
“天下治亂之根,本在人心。民心若安,國家自興;民心若失,必至衰亡。治國者,當以民為本,正綱紀,修吏治,以法明德,則治道可興。”
他的思路越寫越順,結合經史子集中的典故,從民心到製度,再到吏治腐敗對百姓生活的危害,層層剖析,最後提出自己的結論:
“天下治亂,不在天命,而在人為。故為治者,當勤勤懇懇,以百姓之安危為念;為政者,當潔身自好,以正義之心行正義之事。若能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他完成文章後,細心檢查了一遍,確認無誤後交卷。
第二場:經義——四書五經解析
第二場的內容是對《四書五經》中選段的解析。李青雲拿到考卷後,目光掃過題目:
“《孟子》雲:‘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試釋其義。”
他心中默念原文,思索片刻,筆下寫道:
“君子之憂,非為個人得失,而為國家大事。終身之憂,在於百姓之安危;一朝之患,不過個人之生死。此言告誡治國者,當有君子之胸懷,以長遠之慮為念,而非一時之私利。”
李青雲隨後從原文義理出發,結合現實,對這一句進行了詳細闡述。他提到“憂國憂民”的重要性,又列舉曆代君臣因未能深謀遠慮而導致國家衰亡的例子,最後收尾寫道:
“君子之道,在於心憂天下。故國之興衰,不在短期得失,而在長遠之計。”
這篇文章寫得極為順暢,他自感發揮得不錯,收筆時還稍稍鬆了口氣。
第三場:詩賦——創作文采比拚
鄉試的最後一場是詩賦創作,考察士子的文采。題目要求以“江山如畫”為主題作詩,李青雲沉吟片刻,腦海中浮現出旅途所見的風景,提筆寫道:
《江山如畫》
山河遼闊接蒼穹,千裏江流一葉風。
紅日映霞青翠裏,白雲繞峰天地同。
幾多俊才謀治道,一片丹心為蒼生。
但願塵寰長安泰,家家燈火不朽功。
他寫完後,細細品讀,感到滿意,便工工整整地謄寫在答卷上。
九天九夜的鄉試結束後,李青雲從考場中走出,神情略顯疲憊。他與蘇文誌、王廷山在貢院門口相遇,三人相視一笑,彼此鼓勵道:
“這次鄉試,我們已盡力而為,接下來便靜待放榜吧。”
鄉試結束後的日子,等待放榜的時間既漫長又讓人心中忐忑。李青雲與蘇文誌、王廷山商量後,決定趁著這段時間,去省城城外遊玩一番,也借機了解民生。
清晨,三人踏著晨露,出了城門,沿著蜿蜒的小路行走。一路上,青山綠水盡收眼底,稻田與桑林交錯鋪展,農家的炊煙在微風中升起,頗有幾分寧靜的田園氣息。
三人正走著,忽然聽到一陣吆喝聲從不遠處傳來。李青雲循聲望去,見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農正挑著兩筐稻穀,步履蹣跚地走在田埂上。他連忙走上前去,微笑道:“老伯,可需要幫忙?”
老農停下腳步,抬頭看了看這三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咧嘴一笑:“多謝公子,老漢還能撐得住。”
李青雲卻不由分說,接過扁擔,輕輕挑在肩上,問道:“老伯,這稻穀是剛收的嗎?”
老農歎了口氣:“是啊,今年天旱得厲害,莊稼都旱了不少。你們看這稻穀,個頭小,分量輕,連稅都勉強夠交。”
王廷山皺起眉頭:“今年的稅賦很重嗎?”
老農放下擔憂,苦笑道:“唉,重啊!一鬥穀得交兩鬥稅,再加上鄉裏的各種攤派,真是苦不堪言。”
三人一邊跟著老農走,一邊繼續交談。
蘇文誌問:“老伯,難道鄉裏的裏正不替百姓分憂嗎?”
老農冷哼一聲:“裏正?他們巴不得再多收幾成,好往上巴結官府。我們這些種地的,哪敢指望他們?”
李青雲眉頭緊鎖,語氣低沉:“可朝廷不是一向倡導仁政嗎?陛下豈會讓地方官如此為非作歹?”
老農聞言停下腳步,目光複雜地看著李青雲:“公子,你們是讀書人,當然信那些聖人之言,可我們這些老百姓,哪裏見過什麽仁政?官老爺們隻管收稅,咱們能保住一口飯吃就謝天謝地了。”
這一番話如一盆冷水澆在三人心頭。王廷山沉聲道:“百姓如此艱難,朝廷卻視若無睹,難怪天下怨聲載道。”
到了田頭,老農將稻穀卸下,對三人道:“多謝幾位公子相幫,要不是你們,我還得多跑一趟。”
李青雲擺擺手,拿出隨身攜帶的水壺遞給老農:“老伯,喝口水潤潤嗓子吧。”
老農接過水壺,感激地喝了幾口,抹了抹嘴,露出一抹苦笑:“公子們是好人,可惜咱這世道,像你們這樣的好人太少了。”
李青雲坐在田埂邊,望著遠處被旱災侵襲的田地,心中五味雜陳。他輕聲道:“老伯,若有朝一日我們能為官,一定會為百姓伸張正義。”
老農歎了口氣,搖搖頭:“公子們心好,但這官場就像這稻田,天旱再怎麽澆水也難見成效啊。”
迴程路上,三人心情都有些沉重。蘇文誌率先打破沉默:“這老伯的話,倒讓我對朝廷的仁政多了幾分懷疑。”
王廷山點頭:“書本上說得再好,也比不上田間地頭這些苦難直觀真實。”
李青雲若有所思:“我們讀書求功名,本是為了天下百姓。若連百姓的疾苦都看不到,做再大的官,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