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李青雲告別師傅,說要迴趙府備考來年的鄉試。雖然遊曆增長了見識,但是學問也不能落下。周淩風表示讚同。他將木劍靠在牆邊,薛逸風站在一旁,表情中帶著一絲不舍和幾分思索。他看向李青雲,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青雲,這次我要留下陪師父,你自己迴去可要多加小心。路上小心那些錦衣衛和其他的麻煩。”


    李青雲微微一笑,拱手迴禮:“師兄放心吧,我一個人也能應付。倒是你,師父的那些新劍法,你可得多練練,別到時候被我趕上了。”


    薛逸風忍不住笑了:“小子,別得意得太早。等下次再切磋,我可不會再手下留情。”


    周淩風站在門口,望著兩人,語氣溫和:“逸風,你留在這裏,我還有些新的劍術思路可以與你探討。青雲,你這段時間好好備考,莫要讓心誌因他事而動搖。”


    李青雲向師父深深鞠了一躬:“師父教誨,我一定謹記。”


    李青雲迴到趙府時,天色已近黃昏。趙府門前依舊繁忙,仆人們在院中進進出出。


    飯桌上,趙父一邊用筷子夾菜,一邊詢問:“青雲,這次遊曆可有所得?”


    李青雲放下碗筷,沉聲答道:“趙伯父,這次遊曆,讓我對百姓疾苦和朝廷弊病有了更深的體會。無論是蘭陵縣的張敬澤,還是那些深受壓迫的村民,我都看到了權力腐敗對整個社會的毒害。”


    趙父歎了口氣,放下筷子:“不錯,你能有這樣的感觸,證明這趟遊曆沒有白費。朝廷的事情,不是我們小人物能夠改變的。但你要記住,不論官場多麽險惡,隻要手握一寸權,就盡量為百姓爭取一分利益。”


    李青雲點點頭:“伯父的話,我銘記在心。我一定會努力,考取功名,為百姓出一份力。”


    趙母則關切地問:“青雲,接下來準備得如何?還有多久鄉試?”


    “趙伯母,還有不到一年了,我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這段時間,我會專心讀書,把基礎再鞏固一下。”李青雲答道。


    趙父拍了拍李青雲的肩膀,笑道:“好好準備,趙文清已經走在了前頭,你也不能落後啊。”


    夜晚,李青雲獨自坐在書房,案上攤開幾本經典的四書五經,燭光搖曳。他抬頭看向窗外的夜空,思緒卻未曾停下:“遊曆讓我見識了人間百態,備考則讓我沉澱心誌。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定要堅定地走下去。”


    接下來的日子,李青雲的生活再次變得規律而充實。他每日早早起床讀書,午間練習劍法,晚上在燭光下繼續研讀,手上的繭子越來越厚,字跡也越發工整有力。


    趙府中的仆人們都對他佩服不已,趙母時常送來熱湯和點心,關切地叮囑他注意身體。趙父則不時來書房坐坐,與他討論經義。


    盡管每日辛勞,李青雲卻從未覺得枯燥。他知道,知識和劍術是他報仇雪恨、匡扶正義的兩把利器,而現在正是他磨礪自己的最佳時機。


    一日傍晚,李青雲在書房抄寫時,忽然聽到窗外有人輕輕敲窗。他起身推開窗,竟然是宋懷玉站在窗外,手中提著一個食盒。


    “懷玉?你怎麽來了?”李青雲微微一怔,連忙將她迎進屋。


    宋懷玉笑著將食盒放在桌上:“聽說你最近忙著備考,特意做了一些點心送來。我娘說,你這樣用功的人,可不能餓著。”


    李青雲感動地笑了笑:“多謝你,也替我謝謝伯母。這段時間真是辛苦你們了。”


    兩人聊了一會兒,宋懷玉低聲說道:“青雲,你的努力我都看在眼裏。這條路雖然難,但隻要你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


    李青雲點點頭:“我會的。謝謝你,懷玉。”


    當夜,李青雲在燭光下寫下一行字:“問心無愧,千萬人阻我,亦無所懼。”


    深秋的清晨,薄霧籠罩在趙府的庭院間,樹葉沙沙作響,帶來一絲涼意。書房中,李青雲正伏案抄錄《孟子》的章句,筆尖在紙上發出沙沙聲。趙母推門而入,微笑著說道:“青雲,徐先生來了,說要來考較你的學問。”


    李青雲連忙放下筆,整了整衣襟,快步走出書房,來到前廳,見徐子謙端坐在茶案前,正低頭飲茶。他連忙行禮道:“學生見過先生!”


    徐子謙放下茶杯,抬頭望著他,目光中帶著一絲欣慰:“青雲,你這幾日埋首書房,倒是用功不少。今日我特意來,看看你的學問有沒有長進。”


    “學生愚鈍,還請先生多多指教。”李青雲恭敬地說道。


    徐子謙微微一笑,抬手指向桌上的茶壺:“青雲,我問你,這壺中之茶,若隻倒一杯,尚餘大半,可否稱滿?”


    李青雲略一沉思,答道:“先生,此茶雖未滿,卻足以解渴;若貪求滿溢,反倒易溢出浪費。學問亦然,不在多,而在精。”


    徐子謙點頭稱讚:“不錯,學問如茶,過多則濫,過少則淺。既然如此,我再問你:‘知行合一’四字,你如何理解?”


    學問探討


    李青雲正色道:“先生,《大學》中有雲:‘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者,非僅在口頭論道,而在於身體力行。若學而不踐,終難體會聖人之道。”


    徐子謙頷首,追問道:“若遇困境,知與行發生矛盾,又當如何?”


    李青雲思索片刻,答道:“先生,困境之中,更需守住內心的明燈。若知而不能行,當審時度勢,積蓄力量,待時而動。若行而未明其道,則易成偏執,須時刻反省,方能不失初心。”


    徐子謙滿意地笑了笑:“很好。看來你不僅學得紮實,思路也清晰。”


    徐子謙輕輕叩了叩桌麵,語氣一轉:“那麽再問你,現今天下,官吏貪墨,百姓疾苦。你以為,應當如何破局?”


    李青雲聞言,神色變得凝重:“先生,破局之道,非一日之功。以學生愚見,需從三方麵入手:其一,選賢任能;其二,整肅吏治;其三,輕徭薄賦,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徐子謙微微皺眉:“此三點雖好,但執行起來阻力重重,尤其是整肅吏治一事,牽一發而動全身。你以為,僅憑一人之力,可否成事?”


    李青雲低頭沉思,隨後堅定答道:“先生,雖知此路艱難,然天下蒼生所托,若無人肯嚐試,豈不永無出路?學生願竭盡所能,盡心盡力,哪怕僅是起一星微火,也盼能燎原。”


    徐子謙聞言,歎了一口氣,目光中多了幾分感慨:“青雲,你的誌向可嘉,但切莫因憤而失衡。天下大事,貴在持恆,急躁隻會事倍功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你要記住,萬事須有耐心。”


    李青雲起身躬身:“學生謹記先生教誨。”


    徐子謙點點頭,目光中閃過一絲欣慰:“青雲,你的學問已有長足進步,但莫要懈怠。鄉試在即,抓緊鞏固基礎。”


    臨別時,徐子謙站在院中,迴望李青雲,語重心長地說道:“青雲,未來之路多荊棘,但我看得出,你已做好了準備。記住,學問之道在於積累,處事之道在於平心。待鄉試結束,希望能聽到你的佳音。”


    秋夜,月光如水,灑在趙府的庭院中,樹影搖曳。李青雲一人坐在書房的台階上,手中捧著一本書卷,卻沒有翻頁。他望著夜空,思緒紛亂。


    忽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青雲,這麽晚了,你還在看書嗎?”


    李青雲抬頭,看到宋懷玉正緩步走來,身穿一襲淡雅的素裙,手裏端著一盞熱茶。她的臉在月光下顯得柔和又清麗。


    “懷玉?這麽晚了,你怎麽還沒休息?”李青雲站起身,接過她手中的茶。


    宋懷玉笑了笑:“娘聽說你晚上讀書到很晚,特意讓我送點茶來。我想著,順便陪你聊聊。”


    李青雲微微一愣,隨後在台階上坐下,拍了拍身旁的位置:“那就坐下聊聊吧。”


    宋懷玉輕輕坐下,將茶盞遞給他,目光柔和地看著他:“青雲,最近備考辛苦嗎?我看你每天書房、院子兩頭跑,怕你累壞了。”


    李青雲端起茶盞,輕抿了一口,笑著說道:“還好,這些日子我已習慣了。不過,我確實擔心自己準備得還不夠充分。”


    宋懷玉低頭輕聲說道:“青雲,你是我見過最努力的人。不論是練劍還是讀書,你都盡力而為。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


    李青雲看著她,眼中多了一絲柔情:“懷玉,謝謝你。這些日子,多虧了你和伯父伯母的照顧。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感激你們。”


    宋懷玉抬頭與他對視,月光映在她的眼中,仿佛一汪秋水:“你不必總是說謝字。其實,我……一直很敬佩你。”


    李青雲愣住,低聲問道:“敬佩我什麽?”


    宋懷玉微微低下頭,聲音如蚊:“敬佩你的堅持和毅力。你所經曆的一切,若是換作旁人,或許早已倒下。但你卻一次次站起來,始終不放棄。”


    李青雲的心微微一動,他看著眼前的宋懷玉,聲音低沉卻帶著一絲顫抖:“懷玉,我以前從未想過,自己還能擁有像現在這樣溫暖的日子。你對我的支持,對我的關心……我真的很感激。”


    宋懷玉抬頭,眼中有些羞澀,卻帶著一絲堅定:“青雲,你值得擁有這些溫暖。其實,我想告訴你……我……”


    “懷玉,”李青雲忽然打斷她的話,聲音低卻堅定,“我明白了,我也有話想告訴你。”


    宋懷玉靜靜地看著他,等著他說下去。


    李青雲深吸一口氣,低聲說道:“懷玉,從第一次見到你,我便覺得你與旁人不同。你的善良、聰慧,還有對我的理解,都讓我覺得……我們可以並肩同行。”


    宋懷玉的臉頰微紅,眼中閃過一絲歡喜:“青雲,我也有同樣的感覺。”


    兩人相視而笑,仿佛天地間隻剩下彼此。李青雲輕聲說道:“懷玉,這條路可能會很難。我的目標,不僅僅是考取功名,更是為了洗刷家族的冤屈,為百姓盡一份力。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我希望,無論發生什麽,你都願意陪著我。”


    宋懷玉抿嘴一笑,目光堅定:“青雲,我願意。隻要我們同心,就沒有什麽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李青雲點點頭,眼中滿是感激與深情:“懷玉,謝謝你。這份承諾,我會用一生來珍惜。”


    宋懷玉輕輕握住他的手,低聲說道:“青雲,從現在開始,你不再是一個人。我會一直陪著你,不論未來有多難。”


    自與宋懷玉互相表白後,李青雲的心態更加堅定。他明白,無論是為了自己、為了家族的冤屈,還是為了那些一直支持、關心他的人,他都必須更加努力。他將感情的溫暖化為動力,將每一日的時間安排得更加緊湊。


    清晨,天剛蒙蒙亮,李青雲便起身推開窗,清涼的空氣夾雜著晨露的氣息湧入書房。他點燃燈盞,翻開案上的《四書五經》,低聲朗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他一字一句地念著,將文句反複背誦。


    趙母偶然經過,見他低頭苦讀,忍不住心疼地說道:“青雲啊,天還這麽早,別太辛苦,注意身體。”


    李青雲抬頭微笑:“伯母,學生已經習慣了。這點辛苦不算什麽。”


    趙母歎了口氣,輕輕點頭:“你這孩子,吃得了苦。好好讀書,我們都看好你。”


    巳時,書房中傳來劍風唿嘯的聲音。李青雲揮舞著手中的長劍,重複著周淩風教給他的“淩風劍法”與“風雲三劍”。


    每一招一式,他都力求做到盡善盡美。汗水順著他的額頭滑落,但他全然不顧。


    宋懷玉偶爾會從院外路過,看著李青雲在烈日下練劍的模樣,不由得歎道:“青雲的韌勁,真是令人佩服。”


    午飯後,李青雲會在書房中攤開往年的鄉試試題,認真作答。徐子謙偶爾前來,為他講解答題技巧與文章結構。


    “青雲,鄉試的文章,不僅要立意明確,還要展現出你的經史通識與文章布局的才華。”徐子謙語重心長地說道,“別總想著討好考官,真正好的文章,是真情與才學的結合。”


    李青雲聽後若有所思,開始在文章中加入自己對時局的思考。“文章若無真情實感,終究難以打動人心。先生的話,讓我受益匪淺。”他在心中默默記下。


    夜晚,書房中的油燈微弱卻堅定地燃燒著。李青雲拿著一本《資治通鑒》,一邊翻閱一邊抄錄要點。“曆代治亂,究其根本,皆在人心與製度。”他寫下這句話,低聲自語道,“天下若想長治久安,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官場腐敗與民生問題。”


    他停下筆,迴想起遊曆途中所見所聞,心中愈發堅定:“考取功名隻是第一步,改變現狀才是最終目標。”


    一日黃昏,薛逸風來到趙府,看見李青雲正在院中舞劍。他倚在門邊,打趣道:“師弟,劍法可精進了些?”


    李青雲停下動作,笑著拱手:“師兄若有閑暇,不如賜教一番?”


    兩人很快進入狀態,劍光交錯,劍風唿嘯。薛逸風時而輕鬆破解李青雲的攻勢,時而故意賣個破綻,逼李青雲思考如何應對。“師弟,你的劍招雖穩,但變化不足。多想想‘劍隨心動’的精髓。”薛逸風提醒道。


    李青雲擦去額頭的汗水,認真點頭:“多謝師兄指點,我會繼續改進。”


    在李青雲的努力中,趙府上下都給予了最大的支持。趙父經常來到書房,與他討論時局與文章立意;趙母則送上熱湯與點心,叮囑他注意身體;宋懷玉不時來到院中,為他念書或陪他練劍,默默支持著他。


    李青雲站在庭院中,看著滿天繁星,心中充滿了感激與決心。“有如此良師益友相助,我一定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雲路之江湖恩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曲士語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曲士語道並收藏青雲路之江湖恩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