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透過樹梢灑在山間的空地上,清風拂過草木,帶來陣陣清涼。李青雲站在練劍場地中央,雙手緊握劍柄,目光凝聚,試圖按照周淩風的指導調整姿勢。
周淩風站在一旁,神情冷峻,雙手抱胸,銳利的目光盯著李青雲的動作,不時發出指點:“腳再穩一點,劍鋒不能抖,力量要從腰胯發出,而不是隻靠手腕。再來!”
李青雲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再次調整動作,揮出一劍。他的動作雖然仍顯得生硬,但劍鋒已逐漸變得穩健,破風聲也更加清晰。
練了近半個時辰後,周淩風揮了揮手:“好了,歇一會兒吧。”
李青雲收起劍,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水,稍微平複了一下急促的唿吸,走到周淩風身旁坐下。他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前輩,我有件事想和您商量。”
周淩風挑了挑眉,目光從山林望向李青雲,語氣平靜:“說吧。”
李青雲組織了一下語言,才緩緩說道:“前輩,我想一邊練劍,一邊繼續讀書。村裏的老村長告訴我,村東竹林深處住著一位辭官歸隱的高人,他曾在朝中做過大官,學識淵博。我想去拜訪他,請他教我。”
周淩風聽後,目光微微一凝,片刻的沉默後,他微笑了一聲:“原來是他。”
李青雲愣了一下,疑惑地問:“前輩,您認識他?”
周淩風緩緩起身,走到空地中央,目光看向遠處的山巒,聲音低沉而帶著一絲譏諷:“當然認識。那位辭官歸隱的高人,當年可是朝中炙手可熱的翰林學士,名為徐子謙。我與他見過幾次,也交談過幾次。他為人博學多才,滿腹經綸,的確是個讀書的好先生。”
李青雲聽到周淩風的話,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前輩,既然您對他評價這麽高,那他為什麽會辭官歸隱?”
周淩風迴過頭來,目光中透著一抹冷意,聲音中夾雜著幾分憤慨:“為何辭官?因為他看不慣朝廷的腐敗和皇帝的無能。那些高高在上的人,隻知沉迷聲色犬馬,卻對百姓的死活毫不關心。他是個心懷天下的讀書人,但卻無力改變朝廷的現狀,所以憤而辭官,隱居於此。”
李青雲沉思片刻,又問道:“那您和他關係如何?您剛才提到曾經交談過幾次,是不是……”
“哼,”周淩風冷哼一聲,打斷了李青雲的話,“我和他雖見過幾次,也算認識,但並不算朋友。我們的理念不同,走的路也完全不同。他是個滿懷理想的讀書人,而我……不過是一介劍客罷了。”
李青雲疑惑地問:“哪裏不同?”
周淩風走到李青雲身旁,低頭看著他,語氣中多了一絲認真:“徐子謙相信筆能勝過劍,他覺得學識與理想能夠改變世界。而我知道,腐朽的朝廷,空有學問是行不通的。與其用筆寫無用的諫言,不如用劍清理那些敗類。”
李青雲聽著周淩風的話,心中一陣震動。他仰起頭問:“那他怎麽看您呢?”
周淩風冷笑了一聲,語氣中帶著幾分自嘲:“他覺得我不過是個武夫,成不了什麽大事。但他沒想過,在這亂世之中,隻有劍才能真正守護所珍視的人。”
李青雲沉默了一會兒,目光堅定地看向周淩風:“前輩,我想試試。我想既練劍,也讀書。您說得對,劍能守護,但學識也能讓人明辨是非。我不想放棄任何一種可能。”
周淩風盯著李青雲,目光中閃過一絲複雜。他沒有立即迴答,而是沉默地望著遠處的山巒,許久,他才開口說道:“青雲,我不攔你去找徐子謙。但記住,學問可以讓你更有見識,但別被那些冠冕堂皇的道理蒙蔽了眼睛。無論如何,你必須保持清醒,記住自己的初衷。”
李青雲重重點頭:“前輩,我明白了。無論學劍還是讀書,我都不會忘記父親的教誨,也不會迷失方向。”
周淩風轉過身,拔出長劍,目光變得鋒利:“既然你想兼修,那就更要加倍努力。劍術的路沒有捷徑,若想真正掌握淩風劍法,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現在,繼續練劍!”
李青雲立刻站起身來,握緊劍柄,站到場地中央。山間迴蕩著劍刃劃破空氣的聲音,少年堅定的身影在晨光中顯得更加堅毅,他知道,無論是劍道還是求學,都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第二天一早,李青雲將自己僅存的銀錢掏出來,決定去買些簡樸卻誠意滿滿的禮物。他知道,禮物雖輕,但卻是自己表達決心與尊敬的重要方式。他走進村中的小集市,精心挑選了一籃新鮮的雞蛋和一壺村裏最好的自釀米酒。他將這些禮物整齊地裝進籃子裏,背起行囊,朝著村東的竹林走去。
走了約莫一盞茶的功夫,竹林深處逐漸顯露出一座幽靜的小院。院牆是用青石壘成的,雖然年代久遠,但依舊整潔。院門半掩,門前的小徑兩旁種著幾株翠竹和幾株含苞的菊花,顯得雅致而脫俗。院子周圍種滿了翠綠的竹子,幾隻麻雀在枝頭跳躍,嘰嘰喳喳地叫著。院門半掩,門前掛著一塊木牌,上麵刻著兩個遒勁有力的字:“靜廬”
李青雲站在門前,停下腳步,略微調整了唿吸。他放下籃子,整理了一下衣衫,心中默念:“禮多人不怪,先表達誠意再說。”
他走到主屋前,輕輕敲了敲門,聲音中透著恭敬:“請問是徐先生在家嗎?小子李青雲,特來拜訪。”
片刻後,門緩緩打開,一名中年男子出現在門口。他身著素色長衫,身形略顯消瘦,但精神矍鑠,一雙眼睛雖深藏在皺紋之中,鬢邊已有些微霜,但眉宇間透著一股書卷氣。他打量了李青雲一眼,目光中帶著一絲疑惑:“你是何人?為何來此?”
李青雲連忙深深一躬,將籃子放在地上,抬頭說道:“先生,我叫李青雲,聽村中長輩提起您滿腹經綸,心中仰慕,特來拜訪,想向您請教學問。”
男子微微挑眉,目光掃過李青雲放在腳邊的籃子:“你帶的東西,又是何意?”
李青雲連忙解釋道:“這是一些村裏的土特產,不成敬意,隻是表達小子的一點心意。”
男子沒有立即接過,而是淡淡說道:“學問之事,豈是帶些雞蛋和米酒就能換得的?你這禮物倒像是用來求醫的。”
李青雲的臉瞬間漲得通紅,但他很快鎮定下來,直起身,語氣堅定地說道:“先生說得對,學問是心誠之事,禮物輕重本不重要。但我是真心求學,希望先生能給我一個機會。”
李青雲抬起頭,目光中帶著一絲懇切:“先生,家父常教導我,讀書才能明理,學識才能治國。我雖然身處困境,但心中從未放棄追求學問的念頭。今天冒昧前來,隻希望能拜您為師,求您教我讀書明理。”
男子看著李青雲堅定而懇切的神情,臉上的冷意略微緩和了一些。他推開門,走迴院中,揮了揮手:“進來說吧。”
李青雲提起籃子,跟隨男子走進小院。院子裏栽種著幾株古樹,樹蔭下放著一張青石桌,桌上整齊地擺放著幾本泛黃的書卷和一盞青瓷茶壺,茶香嫋嫋。
男子坐下,端起茶盞輕啜了一口,才開口問道:“我姓徐,名子謙。既然你想跟我讀書,那就先說說你的來意。你為何想學問?”
李青雲想了想,語氣中透著幾分沉重:“先生,我家中遭遇冤屈,家父李景榮含冤而死。我雖年少,但深知自己力量微薄,既不能為父親討迴公道,也無力守護身邊之人。我開始學習劍術,希望能強大自己的身軀,但我明白,僅靠劍是遠遠不夠的。我想用學問武裝自己,懂得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在未來扭轉命運。”
聽到“李景榮”這個名字,徐子謙的表情微微一變,沉默了片刻後,他才開口問道:“李景榮……他可是都察院左都禦史李景榮,我聽聞過,因我辭官較早,所以未曾謀麵,但是聽聞他正直清廉,朝中許多人敬重他。”
李青雲點了點頭,眼中浮現一抹悲痛:“正是家父。他因直言彈劾權臣,得罪了當朝首輔張維平,被誣陷謀反,滿門抄斬。我僥幸逃出,但父親、母親和家人都……”
話未說完,李青雲已哽咽,眼眶微微泛紅。他低下頭,攥緊了拳頭,努力平複自己的情緒。
徐子謙聽到這裏,臉色驟然變得凝重,語氣中透著一絲憤慨:“朝廷的腐敗與黑暗,我早已見怪不怪。那些高高在上的權貴,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枉殺忠良。你父親是個好官,他的遭遇令人痛心。”
他頓了頓,歎了口氣:“當年,我辭官歸隱,便是不願再參與這烏煙瘴氣的權力鬥爭。沒想到,竟連你父親這樣的清官都不能幸免。”
李青雲抬起頭,目光中帶著一絲懇切:“先生,家父常教導我,讀書才能明理,學識才能治國。我雖然身處困境,但心中從未放棄追求學問的念頭。今天冒昧前來,隻希望能拜您為師,求您教我讀書明理。”
徐子謙聽完,微微點頭,但語氣依舊淡然:“你的話聽著有些道理,但學問不是為了複仇。你是否明白,真正的學問,是為了讓世間更公平,而不是僅為個人的恩怨?”
李青雲低下頭,沉思片刻,隨後抬頭說道:“先生,複仇確實是我此刻的動力,但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為更多人討迴公道,讓不公的事情不再發生。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所以才想向您請教。”
徐子謙放下茶盞,目光微微一凝,沉吟片刻後說道:“你這話還算有幾分誠意。但要學問,得先立誌。我可以教你,但我希望你明白,學問之路漫長且艱難,你能堅持得下來嗎?”
李青雲雙手緊握成拳,語氣堅定:“先生,我一定會堅持。無論多難,我都不會退縮。”
徐子謙盯著李青雲的眼睛,目光中透出一絲複雜。他沉吟片刻,緩緩說道:“青雲,你父親為人正直,我雖與他未曾謀麵,但他是值得尊敬的好官。看在他的份上,我願意收你為學生。”
李青雲聽到這句話,心中一喜,連忙跪下行禮,鄭重說道:“學生李青雲,拜見先生!請先生放心,我一定勤奮學習,不負您的教誨。”
徐子謙看了李青雲許久,終於緩緩點頭:“好,我可以教你。但今日不談學問,我先問你一件事。學問如做人,貴在誠信。既然你說是真心求學,那就拿出真心來。”
他站起身,走到院子中央,指著一旁的書架說道:“那架子上的書,都是我平日珍藏之物。你可從中任選一本,讀它一晚,明早來與我談談心得。”
李青雲走在書架前,目光在一排排陳舊的書卷上掃過。他知道,這是徐子謙珍藏的書籍,每一本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他不敢草率挑選,生怕讓徐子謙覺得他不夠認真。,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本封麵上寫著《道德與治國》的書卷上。書的邊角微微卷起,顯然被人多次翻閱過。他想起父親生前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從道德始。”
他伸出手,輕輕將書取下,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轉身對徐子謙深深一鞠躬:“先生,我選擇了這本書。多謝您的教誨,我會認真閱讀。”深深鞠躬:“多謝先生指點,我明日一定如約而來。”
告別徐子謙後,李青雲帶著那本書迴到小屋,李青雲點燃了油燈,將書卷展開放在桌上。他端端正正地坐下,翻開第一頁,看到上麵寫著:“道者,天之經也;德者,人之本也。”
這短短一句話讓他頓時陷入沉思。他喃喃自語:“道是天地之理,德是為人之本……這應該是說,做人必須有原則與根基,才能立於世間。”
書中的語言晦澀,很多字句他需要反複咀嚼才能領悟。他一邊讀,一邊在紙上記下自己的心得與疑問。每當有不理解的地方,他便停下來,將內容反複默讀幾遍,試圖找到其中的邏輯與聯係。
夜漸深,油燈的火焰微微跳動,屋內一片寂靜,隻有紙筆摩擦的沙沙聲和李青雲輕聲念讀的聲音。汗水從他的額頭滑落,但他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他的眼中透著專注與執著,仿佛整個世界隻剩下眼前的書卷與燈火。
書中有一段話讓他感觸頗深:“治國者,當以德為本,以民為先。若無德,則國無根;若無民,則國無存。”
李青雲低聲說道:“這句話像是父親教導過的意思。父親的一生都在踐行這句話,可為何這樣的人卻落得如此下場?”
他握緊拳頭,咬了咬牙:“或許正因如此,我才更應該學問與劍術並進,既要明白道理,也要有守護的力量。”
天剛蒙蒙亮,李青雲便整理好自己的心得,揣著書卷,帶著滿心期待再次走向竹林深處的小院。走進院子時,徐子謙正坐在石桌旁,悠然地喝著清茶。看到李青雲進來,他放下茶盞,淡淡說道:“看你的神色,昨夜應該花了不少功夫。”
李青雲恭敬地站在一旁,點了點頭:“先生,書中的內容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有了很多思考。”
徐子謙微微挑眉,示意他坐下:“那就說說,你從中學到了什麽。”
李青雲坐下,小心翼翼地打開書卷,翻到其中一頁,指著那段文字說道:“書中說‘治國者,當以德為本,以民為先。若無德,則國無根;若無民,則國無存。’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治理國家的人要有德行,而百姓則是國家的根基。若失去了這兩者,國家就會分崩離析。”
徐子謙點了點頭,眼中多了一絲讚許:“不錯,這段話的確如此。但你可知,這隻是表麵意思,背後還有更深的含義?”
李青雲疑惑地搖了搖頭:“還請先生賜教。”
徐子謙抬眼看向遠處的竹林,緩緩說道:“德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修養,更是國家製度的體現。若製度腐敗,不公之事頻繁發生,哪怕領導者個人再有德行,也無濟於事。反過來,民為國之根,不僅是生計之民,更是人心之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才是根本之道。”
李青雲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先生所言讓我恍然大悟。父親生前正是希望通過德行和公正去改變那些不公的製度,但卻因為觸犯權貴而遭此不幸。或許正因如此,我才更需要學會如何真正理解德行的內涵。”
徐子謙端起茶杯,輕輕吹了吹茶麵,語氣平靜:“你父親是個好官,難得的好官。但要改變一個腐朽的體製,絕非一人之力。既然你選擇了這條路,就要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
李青雲鄭重地點頭:“先生,我願意努力,無論多難,我都不會放棄。”
徐子謙看著他,眼中多了一絲欣慰,放下茶杯說道:“好。既然你有這份心,那我便教你。明日開始,每日卯時來此,先從書法練起,書法是修心之道,也是學問的第一步。”
李青雲站起身來,深深一鞠躬:“多謝先生成全,我一定會努力。”
這一天,李青雲的求學之路正式開始。他明白,這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磨礪心性的修煉。而他,也將用自己的堅持與努力,逐步邁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周淩風站在一旁,神情冷峻,雙手抱胸,銳利的目光盯著李青雲的動作,不時發出指點:“腳再穩一點,劍鋒不能抖,力量要從腰胯發出,而不是隻靠手腕。再來!”
李青雲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再次調整動作,揮出一劍。他的動作雖然仍顯得生硬,但劍鋒已逐漸變得穩健,破風聲也更加清晰。
練了近半個時辰後,周淩風揮了揮手:“好了,歇一會兒吧。”
李青雲收起劍,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水,稍微平複了一下急促的唿吸,走到周淩風身旁坐下。他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前輩,我有件事想和您商量。”
周淩風挑了挑眉,目光從山林望向李青雲,語氣平靜:“說吧。”
李青雲組織了一下語言,才緩緩說道:“前輩,我想一邊練劍,一邊繼續讀書。村裏的老村長告訴我,村東竹林深處住著一位辭官歸隱的高人,他曾在朝中做過大官,學識淵博。我想去拜訪他,請他教我。”
周淩風聽後,目光微微一凝,片刻的沉默後,他微笑了一聲:“原來是他。”
李青雲愣了一下,疑惑地問:“前輩,您認識他?”
周淩風緩緩起身,走到空地中央,目光看向遠處的山巒,聲音低沉而帶著一絲譏諷:“當然認識。那位辭官歸隱的高人,當年可是朝中炙手可熱的翰林學士,名為徐子謙。我與他見過幾次,也交談過幾次。他為人博學多才,滿腹經綸,的確是個讀書的好先生。”
李青雲聽到周淩風的話,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前輩,既然您對他評價這麽高,那他為什麽會辭官歸隱?”
周淩風迴過頭來,目光中透著一抹冷意,聲音中夾雜著幾分憤慨:“為何辭官?因為他看不慣朝廷的腐敗和皇帝的無能。那些高高在上的人,隻知沉迷聲色犬馬,卻對百姓的死活毫不關心。他是個心懷天下的讀書人,但卻無力改變朝廷的現狀,所以憤而辭官,隱居於此。”
李青雲沉思片刻,又問道:“那您和他關係如何?您剛才提到曾經交談過幾次,是不是……”
“哼,”周淩風冷哼一聲,打斷了李青雲的話,“我和他雖見過幾次,也算認識,但並不算朋友。我們的理念不同,走的路也完全不同。他是個滿懷理想的讀書人,而我……不過是一介劍客罷了。”
李青雲疑惑地問:“哪裏不同?”
周淩風走到李青雲身旁,低頭看著他,語氣中多了一絲認真:“徐子謙相信筆能勝過劍,他覺得學識與理想能夠改變世界。而我知道,腐朽的朝廷,空有學問是行不通的。與其用筆寫無用的諫言,不如用劍清理那些敗類。”
李青雲聽著周淩風的話,心中一陣震動。他仰起頭問:“那他怎麽看您呢?”
周淩風冷笑了一聲,語氣中帶著幾分自嘲:“他覺得我不過是個武夫,成不了什麽大事。但他沒想過,在這亂世之中,隻有劍才能真正守護所珍視的人。”
李青雲沉默了一會兒,目光堅定地看向周淩風:“前輩,我想試試。我想既練劍,也讀書。您說得對,劍能守護,但學識也能讓人明辨是非。我不想放棄任何一種可能。”
周淩風盯著李青雲,目光中閃過一絲複雜。他沒有立即迴答,而是沉默地望著遠處的山巒,許久,他才開口說道:“青雲,我不攔你去找徐子謙。但記住,學問可以讓你更有見識,但別被那些冠冕堂皇的道理蒙蔽了眼睛。無論如何,你必須保持清醒,記住自己的初衷。”
李青雲重重點頭:“前輩,我明白了。無論學劍還是讀書,我都不會忘記父親的教誨,也不會迷失方向。”
周淩風轉過身,拔出長劍,目光變得鋒利:“既然你想兼修,那就更要加倍努力。劍術的路沒有捷徑,若想真正掌握淩風劍法,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現在,繼續練劍!”
李青雲立刻站起身來,握緊劍柄,站到場地中央。山間迴蕩著劍刃劃破空氣的聲音,少年堅定的身影在晨光中顯得更加堅毅,他知道,無論是劍道還是求學,都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第二天一早,李青雲將自己僅存的銀錢掏出來,決定去買些簡樸卻誠意滿滿的禮物。他知道,禮物雖輕,但卻是自己表達決心與尊敬的重要方式。他走進村中的小集市,精心挑選了一籃新鮮的雞蛋和一壺村裏最好的自釀米酒。他將這些禮物整齊地裝進籃子裏,背起行囊,朝著村東的竹林走去。
走了約莫一盞茶的功夫,竹林深處逐漸顯露出一座幽靜的小院。院牆是用青石壘成的,雖然年代久遠,但依舊整潔。院門半掩,門前的小徑兩旁種著幾株翠竹和幾株含苞的菊花,顯得雅致而脫俗。院子周圍種滿了翠綠的竹子,幾隻麻雀在枝頭跳躍,嘰嘰喳喳地叫著。院門半掩,門前掛著一塊木牌,上麵刻著兩個遒勁有力的字:“靜廬”
李青雲站在門前,停下腳步,略微調整了唿吸。他放下籃子,整理了一下衣衫,心中默念:“禮多人不怪,先表達誠意再說。”
他走到主屋前,輕輕敲了敲門,聲音中透著恭敬:“請問是徐先生在家嗎?小子李青雲,特來拜訪。”
片刻後,門緩緩打開,一名中年男子出現在門口。他身著素色長衫,身形略顯消瘦,但精神矍鑠,一雙眼睛雖深藏在皺紋之中,鬢邊已有些微霜,但眉宇間透著一股書卷氣。他打量了李青雲一眼,目光中帶著一絲疑惑:“你是何人?為何來此?”
李青雲連忙深深一躬,將籃子放在地上,抬頭說道:“先生,我叫李青雲,聽村中長輩提起您滿腹經綸,心中仰慕,特來拜訪,想向您請教學問。”
男子微微挑眉,目光掃過李青雲放在腳邊的籃子:“你帶的東西,又是何意?”
李青雲連忙解釋道:“這是一些村裏的土特產,不成敬意,隻是表達小子的一點心意。”
男子沒有立即接過,而是淡淡說道:“學問之事,豈是帶些雞蛋和米酒就能換得的?你這禮物倒像是用來求醫的。”
李青雲的臉瞬間漲得通紅,但他很快鎮定下來,直起身,語氣堅定地說道:“先生說得對,學問是心誠之事,禮物輕重本不重要。但我是真心求學,希望先生能給我一個機會。”
李青雲抬起頭,目光中帶著一絲懇切:“先生,家父常教導我,讀書才能明理,學識才能治國。我雖然身處困境,但心中從未放棄追求學問的念頭。今天冒昧前來,隻希望能拜您為師,求您教我讀書明理。”
男子看著李青雲堅定而懇切的神情,臉上的冷意略微緩和了一些。他推開門,走迴院中,揮了揮手:“進來說吧。”
李青雲提起籃子,跟隨男子走進小院。院子裏栽種著幾株古樹,樹蔭下放著一張青石桌,桌上整齊地擺放著幾本泛黃的書卷和一盞青瓷茶壺,茶香嫋嫋。
男子坐下,端起茶盞輕啜了一口,才開口問道:“我姓徐,名子謙。既然你想跟我讀書,那就先說說你的來意。你為何想學問?”
李青雲想了想,語氣中透著幾分沉重:“先生,我家中遭遇冤屈,家父李景榮含冤而死。我雖年少,但深知自己力量微薄,既不能為父親討迴公道,也無力守護身邊之人。我開始學習劍術,希望能強大自己的身軀,但我明白,僅靠劍是遠遠不夠的。我想用學問武裝自己,懂得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在未來扭轉命運。”
聽到“李景榮”這個名字,徐子謙的表情微微一變,沉默了片刻後,他才開口問道:“李景榮……他可是都察院左都禦史李景榮,我聽聞過,因我辭官較早,所以未曾謀麵,但是聽聞他正直清廉,朝中許多人敬重他。”
李青雲點了點頭,眼中浮現一抹悲痛:“正是家父。他因直言彈劾權臣,得罪了當朝首輔張維平,被誣陷謀反,滿門抄斬。我僥幸逃出,但父親、母親和家人都……”
話未說完,李青雲已哽咽,眼眶微微泛紅。他低下頭,攥緊了拳頭,努力平複自己的情緒。
徐子謙聽到這裏,臉色驟然變得凝重,語氣中透著一絲憤慨:“朝廷的腐敗與黑暗,我早已見怪不怪。那些高高在上的權貴,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枉殺忠良。你父親是個好官,他的遭遇令人痛心。”
他頓了頓,歎了口氣:“當年,我辭官歸隱,便是不願再參與這烏煙瘴氣的權力鬥爭。沒想到,竟連你父親這樣的清官都不能幸免。”
李青雲抬起頭,目光中帶著一絲懇切:“先生,家父常教導我,讀書才能明理,學識才能治國。我雖然身處困境,但心中從未放棄追求學問的念頭。今天冒昧前來,隻希望能拜您為師,求您教我讀書明理。”
徐子謙聽完,微微點頭,但語氣依舊淡然:“你的話聽著有些道理,但學問不是為了複仇。你是否明白,真正的學問,是為了讓世間更公平,而不是僅為個人的恩怨?”
李青雲低下頭,沉思片刻,隨後抬頭說道:“先生,複仇確實是我此刻的動力,但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為更多人討迴公道,讓不公的事情不再發生。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所以才想向您請教。”
徐子謙放下茶盞,目光微微一凝,沉吟片刻後說道:“你這話還算有幾分誠意。但要學問,得先立誌。我可以教你,但我希望你明白,學問之路漫長且艱難,你能堅持得下來嗎?”
李青雲雙手緊握成拳,語氣堅定:“先生,我一定會堅持。無論多難,我都不會退縮。”
徐子謙盯著李青雲的眼睛,目光中透出一絲複雜。他沉吟片刻,緩緩說道:“青雲,你父親為人正直,我雖與他未曾謀麵,但他是值得尊敬的好官。看在他的份上,我願意收你為學生。”
李青雲聽到這句話,心中一喜,連忙跪下行禮,鄭重說道:“學生李青雲,拜見先生!請先生放心,我一定勤奮學習,不負您的教誨。”
徐子謙看了李青雲許久,終於緩緩點頭:“好,我可以教你。但今日不談學問,我先問你一件事。學問如做人,貴在誠信。既然你說是真心求學,那就拿出真心來。”
他站起身,走到院子中央,指著一旁的書架說道:“那架子上的書,都是我平日珍藏之物。你可從中任選一本,讀它一晚,明早來與我談談心得。”
李青雲走在書架前,目光在一排排陳舊的書卷上掃過。他知道,這是徐子謙珍藏的書籍,每一本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他不敢草率挑選,生怕讓徐子謙覺得他不夠認真。,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本封麵上寫著《道德與治國》的書卷上。書的邊角微微卷起,顯然被人多次翻閱過。他想起父親生前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從道德始。”
他伸出手,輕輕將書取下,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轉身對徐子謙深深一鞠躬:“先生,我選擇了這本書。多謝您的教誨,我會認真閱讀。”深深鞠躬:“多謝先生指點,我明日一定如約而來。”
告別徐子謙後,李青雲帶著那本書迴到小屋,李青雲點燃了油燈,將書卷展開放在桌上。他端端正正地坐下,翻開第一頁,看到上麵寫著:“道者,天之經也;德者,人之本也。”
這短短一句話讓他頓時陷入沉思。他喃喃自語:“道是天地之理,德是為人之本……這應該是說,做人必須有原則與根基,才能立於世間。”
書中的語言晦澀,很多字句他需要反複咀嚼才能領悟。他一邊讀,一邊在紙上記下自己的心得與疑問。每當有不理解的地方,他便停下來,將內容反複默讀幾遍,試圖找到其中的邏輯與聯係。
夜漸深,油燈的火焰微微跳動,屋內一片寂靜,隻有紙筆摩擦的沙沙聲和李青雲輕聲念讀的聲音。汗水從他的額頭滑落,但他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他的眼中透著專注與執著,仿佛整個世界隻剩下眼前的書卷與燈火。
書中有一段話讓他感觸頗深:“治國者,當以德為本,以民為先。若無德,則國無根;若無民,則國無存。”
李青雲低聲說道:“這句話像是父親教導過的意思。父親的一生都在踐行這句話,可為何這樣的人卻落得如此下場?”
他握緊拳頭,咬了咬牙:“或許正因如此,我才更應該學問與劍術並進,既要明白道理,也要有守護的力量。”
天剛蒙蒙亮,李青雲便整理好自己的心得,揣著書卷,帶著滿心期待再次走向竹林深處的小院。走進院子時,徐子謙正坐在石桌旁,悠然地喝著清茶。看到李青雲進來,他放下茶盞,淡淡說道:“看你的神色,昨夜應該花了不少功夫。”
李青雲恭敬地站在一旁,點了點頭:“先生,書中的內容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有了很多思考。”
徐子謙微微挑眉,示意他坐下:“那就說說,你從中學到了什麽。”
李青雲坐下,小心翼翼地打開書卷,翻到其中一頁,指著那段文字說道:“書中說‘治國者,當以德為本,以民為先。若無德,則國無根;若無民,則國無存。’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治理國家的人要有德行,而百姓則是國家的根基。若失去了這兩者,國家就會分崩離析。”
徐子謙點了點頭,眼中多了一絲讚許:“不錯,這段話的確如此。但你可知,這隻是表麵意思,背後還有更深的含義?”
李青雲疑惑地搖了搖頭:“還請先生賜教。”
徐子謙抬眼看向遠處的竹林,緩緩說道:“德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修養,更是國家製度的體現。若製度腐敗,不公之事頻繁發生,哪怕領導者個人再有德行,也無濟於事。反過來,民為國之根,不僅是生計之民,更是人心之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才是根本之道。”
李青雲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先生所言讓我恍然大悟。父親生前正是希望通過德行和公正去改變那些不公的製度,但卻因為觸犯權貴而遭此不幸。或許正因如此,我才更需要學會如何真正理解德行的內涵。”
徐子謙端起茶杯,輕輕吹了吹茶麵,語氣平靜:“你父親是個好官,難得的好官。但要改變一個腐朽的體製,絕非一人之力。既然你選擇了這條路,就要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
李青雲鄭重地點頭:“先生,我願意努力,無論多難,我都不會放棄。”
徐子謙看著他,眼中多了一絲欣慰,放下茶杯說道:“好。既然你有這份心,那我便教你。明日開始,每日卯時來此,先從書法練起,書法是修心之道,也是學問的第一步。”
李青雲站起身來,深深一鞠躬:“多謝先生成全,我一定會努力。”
這一天,李青雲的求學之路正式開始。他明白,這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磨礪心性的修煉。而他,也將用自己的堅持與努力,逐步邁向屬於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