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浩坐在辦公桌前,迅速撥通了通往港島的電話。


    不久,電話那頭傳來了熟悉的聲音:“浩哥,我是胖子。”


    張天浩直截了當地問:“胖子,你那邊的沉船打撈進展如何?”


    朱胖子帶著一絲調侃的語氣迴答:“哥哥哎,你這時才想起我的打撈生意。放心吧,一本萬利。那些二手軍艦沒人敢惹我,生意好得很。”


    張天浩停頓了一下,然後提出了他的要求:“你能幫我組裝十艘長二百米的軍艦嗎?”


    朱胖子疑惑地問:“哥哥,你要那些軍艦幹什麽?現在打撈了不少二戰的軍艦,修補一下也能用,但結實程度就差些。”


    張天浩解釋道:“我不是要當軍艦玩。你把軍艦上的所有東西都去掉,上麵焊接成橋的平麵,再裝上五十米長、厚五公分的鐵板,能不能連接起來達到三千米,讓行人在上麵行駛?”


    電話那頭沉默了,朱胖子也被這個突如其來的想法弄得一時語塞。他在心裏快速計算了一下,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似乎可行。


    朱胖子說:“浩哥,理論上是可以的,但軍艦在水裏會搖擺不定。”


    張天浩胸有成竹地迴答:“白天過人,晚上把三塊活動鐵板拉起,形成近一百米的距離,足以讓船隻通過。”


    朱胖子似乎明白了張天浩的意圖,這隻是一個臨時搭建的人行橋。


    朱胖子問:“浩哥,你什麽時候需要?不過我沒聽說國內有三千米寬的大河。”


    張天浩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的疏忽,大陸上哪有三千米寬的河流?他想起了浦東的第一座橋,1975年通車,全長三千多米,主橋最多不到一千五。


    他決定先不管那麽多,讓胖子開始改造,然後看看專家能否將其改用於浦東,這樣就能提前二十年開發,不會將那麽好的地方讓給港商。


    張天浩說:“胖子,你先改吧,改好了全部運到黃浦江,但別卸掉船上的動力係統,船上的橋體要全部焊接好,做好防鏽防腐。”


    朱胖子答應了:“好的,沒問題。打撈這些軍艦也沒費多大力,大概需要半年時間,如果一艘接一艘,半個月就能先送過去一艘。”


    張天浩滿意地說:“行,就這樣。”


    掛了電話後,張天浩思考著如何用語言說服魔都的高官


    。資金不是問題,可以慢慢支付。


    張天浩打電話通知閻埠貴帶人迴來,並告訴他找一些懂造橋的專家和魔都的高官一起迴來,有事相商。


    閻埠貴接到通知後,立刻去見了高官,高官聯係了幾名大學的教授,一起坐火車前往四九城。


    路上,不少人詢問閻埠貴具體事宜,閻埠貴雖然不知道張天浩的具體計劃,但還是把調查報告的內容簡單說了一下。


    隨行人員聽後都感到震驚,在黃浦江上建橋,連接浦東和浦西,這可是個大膽的計劃。


    資金至少需要一個億,但現在大家都在為生計奔波,不是所有人都像軋鋼廠那樣富有。


    聽說四九城的許多人為了一些食物不得不去軋鋼廠求助,希望能得到一些必需品,因為軋鋼廠的市場是全國最全的,外國商品也不少。


    以前著名的那棟樓,現在的經理都跑到軋鋼廠上班了。


    張天浩的電話錄音送到了故宮四合院,大家聽了之後都沉默不語,沒有發表意見,因為資金不足,底氣不足,隻能把四九城的建橋專家送到閻埠貴的隊伍中。


    張天浩掛了電話後,帶著人下樓去見金月,醫保科的負責人。


    一進門,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層樓,幾十個人忙忙碌碌,沒有人閑著,每個人的桌上都堆滿了檔案袋。


    張天浩自己的樓層看起來空曠,沒想到別人的辦公區域被檔案袋堵得水泄不通。


    張天浩直接出來上了樓,打電話把陳金生叫過來。


    陳金生實際上就坐在第一層的保安室,他已經學會了安排手下幹活,自己隻需要守著張天浩就行。


    掛了電話,他直接上樓。


    陳金生問:“廠長,有什麽事嗎?”


    張天浩問:“建築隊那邊的活忙不完啊,幹到哪了?”


    陳金生給張天浩續上茶,坐下說:“咱們的廠區差不多了,現在正在建設居民小區和大學。


    劉校長的學校已經建設完畢,沒有地方再擴了。


    大學那邊我前幾天去看了,圈的地有幾棟打好了地基。”


    張天浩說:“你這樣,找個地方,再建一座高樓,九層,每層三千平方,地方要大,要做好防火。把醫保科搬過去,我看了一下,人員烏泱泱的,吵得頭疼,地下放的全是檔案。


    樓房建好後,把廠裏的檔案室、黨辦、審計、財務、人事都搬過去,我這樓讓他們的領導在這辦公,留幾個人,其他的去新樓辦公。”


    陳金生想著是不是人員多了,張廠長感到不安全,對,應該是這樣。


    張天浩要是知道陳金生的想法絕對會哭笑不得。


    他自己隻不過想的是現在地皮不值錢,能用大地方何必小家子氣。


    現在的統計全部都是純手工,手寫,工作量大,放資料的地方也要大。


    陳金生出去沒多少時間就聽到下麵的人傳出來笑聲。


    不是沒人提,是不敢,張天浩的氣場太大。


    這個時代的風氣還是比較好的,人雖然窮但是有誌氣,情願為了交上國家的糧食,自己餓肚子。


    雖然有些是一廂情願,但專家的意見還是要聽的,這時的專家真的是專家。


    軋鋼廠,這個在短短不到三年內名聲傳遍大陸的企業,大家都知道加入軋鋼廠就是代表著吃喝不愁,一家或者一個村子的命運改變,所以有些人就會鋌而走險。


    劉海中,高個子,挺著大肚子,坐著凱迪拉克轎車,後麵跟著兩輛吉普,一輛卡車在大陸各個省穿梭招聘教授。


    雖然現在的政策是城鎮人員下鄉,幫扶村子發展,但下去的竟是一些有文化沒經驗的文化人,紙上談兵。


    萬事就怕開頭人,劉海中聽人說一位曾經留學德國的機械專家在青島居住,曾在外國工作好些年,因家中老人有病,迴來,本地的廠子看不上,一些機密單位進不去,所以在家修身養性。


    劉海中直接帶人就去了青島,見到了那位張廷玉,男,45歲,獨子,北方漢子,高個,長得五大三粗,不像一個學者更像一個衝鋒陷陣的將軍,但說話卻柔聲細語。


    張廷玉在德國的汽車廠上班,老婆李昌鈺是在熱水器廠上班,因為家中的母親病重迴國,這時才發現家裏是因為沒有糧食餓的。


    這時大家也許會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現在不是後世那樣海鮮少稀罕,這時的海鮮沒人要,你就是頓頓大閘蟹都沒問題,就是吃不飽。


    而海鮮因為沒有運輸工具所以打撈上的海鮮隻能自己吃掉,隻有很少一部分新鮮的進入內陸,剩下的都是幹貨,就那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買到的。


    張廷玉夫婦迴來發現自己的專業在本地得不到重用,而自己不能在出去,父母已經因為饑餓病倒,二人在家也是急的手忙腳亂。


    都是經曆過國難的,感情十分牢固,但是還是有一些小脾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之我說都聽著,不許反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楸木的亞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楸木的亞當並收藏四合院之我說都聽著,不許反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