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剛剛了解到唐三彩是洛陽唐代發展時期的產物,同一時期的產物“泥咕咕”雖說興起源頭不在洛陽,但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自然而然會在城內的百姓手中流傳。


    浚縣泥咕咕是中原地區原始鳥崇拜的物化形態,是農業文明與民俗文化的衍生品,其始於遠古,興於隋唐,其形體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隻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泥咕咕的名稱由此而來。


    黎陽鎮楊圯屯是浚縣泥咕咕的主要產地,其主要作品有曆史人物、戲曲人物、十二屬相、小動物、飛禽、騎馬人等。


    泥咕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帝時代,那時的人們就開始用泥塑型,這基本可以看作是浚縣泥咕咕的最早起源,之後它在民間自發發展。


    漢朝時期,浚縣就已經有了專門製作泥咕咕的民間藝人,並開始了泥咕咕的陶化工藝技術(原始的製陶工藝在泥玩具中開始應用),在當時的畫像石刻中也有類似的泥玩具形象出現。


    南北朝時期為浚縣廟會的形成時期,泥咕咕成為廟會中一種具有地方特色民間工藝美術品。


    隋唐時期,在大窫山黎陽倉戰役中,由於瓦崗軍中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徐茂功奉李密之命堅守黎陽倉,其部將楊璣紮寨黃河金堤(今楊璣屯一帶),以收容疲病士卒,屯兵墾田,休養生息。


    稼穡之餘,士兵們與當地有泥塑技藝的民眾一起挖取黃河膠泥,捏製泥人泥馬,緬懷犧牲將士。在當時,浚縣泥咕咕出現了大量隋唐人物造型和軍事題材的作品。


    宋代是中國瓷器藝術臻於成熟的時期,也是中國陶瓷發展的輝煌時期,在民間的宋瓷遺存中,出現了大量造型類似於浚縣泥咕咕的玩具作品。


    元明清之時,廟會規模不斷擴大,泥咕咕借助浚縣古廟會得到了傳承與發展,成為了一種帶有民間美術特性的商品。


    浚縣泥咕咕根據題材和種類劃分為飛禽、走獸、人物、風物四個大類,有一百多個品種,各種題材的作品各具特色。


    飛禽類作品除斑鳩、燕子外,還有公雞、孔雀、鳳凰、雁、鴛鴦等。小的在方寸之間,大的高達厘米,造型簡練豐滿、淳樸生動。


    動物類作品不僅有獅子、猴、馬、牛、狗、老虎,還有獨角獸、麒麟等。造型手法簡練,風格淳樸,生動傳神。


    人物類作品則粗獷淳樸,造型手法嚴謹,崇尚寫實,在內容題材方麵多為曆史英雄人物像,或古典文學中的典型人物,或擬人化的十二生肖等。藝人們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運用簡練概括的表現手法,表現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變化,有誇張,以小見大,注重形象特征以及人物神情、外貌的塑造。


    民俗風情類作品則主要取材於豫北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在藝術形式上吸取漢代泥陶的營養,運用簡練概括大寫意的筆法,抓住人物形象特征,從而塑造出一組組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神情的頑童和農民形象,常見的作品有:《賣瓜》《理發》《趕集》《孩子王》《歌唱家》等。


    浚縣泥咕咕的審美特征主要有兩點:一是傳神。浚縣泥咕咕每件作品都表現出“略貌取神”的特點,不論禽鳥、動物、人物還是民俗風情,都具有靈性。浚縣泥咕咕在捏製、著色上都突出表現傳神之美。


    二是隨意。藝人們捏泥咕咕,多為即興創作。浚縣泥塑藝人善於以己度物,以自身的生命體驗去體悟現實世界。在創作泥塑作品時,能把外部世界納入到自己主觀意念的秩序中,讓客觀對象服從自己的主觀意誌,重新組合構造。其間可以隨意增添、刪減,從不囿於現實實物的品格。在浚縣泥玩具的造型中,物象原型、形式元素、內涵結構的處理,都呈現出藝人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浚縣泥咕咕大多通體為黑色,在用黃色膠泥捏塑好之後,就通體刷上黑色,在黑色底子上用白、紅、藍、黃色描繪紋樣。它完全沿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色觀:黑為深色,白為明色,紅與青(藍)為豔色,黃為中和色。黑色為骨(主調),襯托其他色彩,鮮豔奪目而又不失和諧。


    浚縣泥咕咕的裝飾大多用花草紋,所用花草紋的種類繁多,還可以再次組合,構成一個新的獸類麵形。泥塑人物的麵部刻畫,則借鑒了傳統木版年畫和戲曲臉譜的表現形式,紋飾五彩繽紛,質樸奔放。


    單從外形上看,泥咕咕好像和“淮陽的泥泥狗”沒什麽區別,都是黑色底調再繪製上彩色線條和符號。


    製作時用的胚胎也都是黃河中的膠泥,這裏的泥土比較細膩、柔軟且粘性大,塑造性強,不易開裂,是做泥塑的上佳材料,當地人稱黃膠泥。


    但泥咕咕和“泥泥狗”不同的地方也有許多,比如“泥咕咕”是尾部有兩個小孔,吹響可以聽到咕咕的聲音。


    而“泥泥狗”的兩孔則是頭尾相連,吹出的聲音類似於哨子聲。


    “泥咕咕”的起源於五帝,“泥泥狗”起源於女媧伏羲,本質上的意義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再來說“泥咕咕”和“泥泥狗”的工藝技術,之前我和師傅去淮陽的時候了解到“泥泥狗”的上色工藝是是用高粱杆不斷蘸取顏料進行上色的。


    傳統的浚縣“泥咕咕”其製作工具很簡單,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製作者利用這些器具,經過和水、捶製等工序,將當地的黃膠泥塑成作品,然後蘸上鬆香(現改為墨汁)、洋顏色(現改為水粉顏料)、用自製的麻筆(現改為毛筆)在塑型坯上塗繪,多以黑色為底色,然後再以紅、黃、藍、綠等比較鮮豔的顏色繪出各種圖案,與黑底形成強烈的對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層,放入高與寬約一米左右的磚砌小土窯焙燒。


    浚縣泥咕咕主要有三種製作方法,即:傳統的手工捏製、半模具製作以及在泥玩具上加彈簧。


    浚縣泥咕咕的手工捏製主要分取土、曬土、和泥、捏製、插孔、晾曬、燒製、彩繪、刷漆九個工序。


    半模具製作與傳統手工捏製最大不同就是模具的使用,先用模具做出泥塑的各部分,然後再分別進行手工修整和進一步的捏製,最後把它們縫合在一起。


    在泥玩具上加彈簧這門工藝創於20世紀5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活頭獅子”,其特點是主觀誇大頭部,表現出巨目、大耳、闊鼻和大嘴,“活頭獅子”與其他製作方式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是將頭部、身部和繡球分開捏製,然後再把頭和身用一個彈簧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體。


    浚縣泥咕咕作為民間美術的一個類別,在曆史上成為農耕環境下獨特風格的文化栽體,為民眾階層提供了宗教、情感、審美、娛樂等多方麵的精神支撐。泥咕咕題材廣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造型生動、色彩神秘,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在浚縣泥咕咕中,英雄人物是當地藝人最樂於創作的傳統題材,如:騎馬人、三國英雄人物、隋唐英雄人物等,而這些題材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浚縣的曆史事件密切相關的,浚縣泥咕咕便具有了記錄中原曆史的功能。


    浚縣“泥咕咕”中取材於神話與傳說的形象也有很多,大致上可以分為神仙和神獸兩種。神仙的形象主要以八仙為基礎,神獸則是十二生肖以及傳說中的龍、麒麟、鳳凰等。


    比如八仙的傳說故事在民間影響甚大,八仙是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人得道成仙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精彩故事,所以,每一位神仙都會因為其不同的特點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八仙擁有很多故事,並且八仙並不像玉皇大帝那樣威嚴,人們覺得八仙都是凡人修煉成仙的,更加有人情味,所以人們才敢將八仙的形象通過“泥咕咕”展示出來。


    由於十二生肖是自古傳承下來的記歲形象,因而十二生肖神是眾多民間藝術表現的對象,浚縣“泥咕咕”也是如此。


    “泥咕咕”的十二生肖造型奇特,製作者將它們進行了人格化,並非是簡單的十二種動物形狀,而是將它們製作成了獸頭人身,並且給它們“穿上”服裝,服裝分為了文官服和武官服,極大地增加了可觀賞性,在藝術上也是一種創新。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龍與鳳一直都是高貴且寓意著吉祥的瑞獸,並且在中國傳統圖案中,經常會讓龍鳳搭配,象征著龍鳳呈祥。


    封建皇權在中華民族延續了上千年之久,在皇權時代,龍是天子的象征,而鳳則是母儀天下的皇後的象征,天子身著龍袍,皇後著鳳冠霞帔。因此,龍和鳳作為一種瑞獸也被“泥咕咕”表現了出來,象征著美好、吉祥的事物。


    此外,還有麒麟、獨角獸以及多角獸等也是“泥咕咕”形象的來源。麒麟與龍鳳相像,同樣是一種瑞獸,而獨角獸和多角獸則是依據《山海經》中的形象創作而成,顯得威猛,甚至有些猙獰,但是浚縣當地的民眾認為這種威猛的神獸可以辟邪,震懾邪佞,因而他們對這些神獸也是情有獨鍾。


    每年的正月,浚縣都會舉辦古廟會,在廟會上,泥咕咕被廣泛運用於求子的民俗活動之中,浚縣泥咕咕是當地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


    浚縣“泥咕咕”中用大雁作題材,源於中國北方民間婚俗。古代成婚六禮中多處使用鴻雁。雁屬候鳥,秋冬遷徒至南方溫熱地帶,春夏仍飛迴北方繁殖。所以先民把它看成是適應溫熱氣候的鳥類。溫熱屬陽氣,雁隨溫熱而遷徒,便是隨陽之鳥。據古人陰陽觀念,男為陽性,女為陰性。而雁隨陽的特征也被用來象征婚姻。


    古人婚禮分為六個階段: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在納采、納吉、請期、親迎的階段,男方需要向女方獻雁。並且古人認為雁無論是雌雄哪一方死亡,另一方就會哀鳴而死,是堅貞的鳥類,而且飛行時排列有序,這些特性都與古代禮製相類似。


    因此婚禮送雁,是一種象征意義,即希望愛情堅貞不渝,夫唱婦隨。浚縣“泥咕咕”中的大雁寓意著不離不棄、忠貞不渝。在現代婚禮中,好多親朋好友還會給新人帶去一對雁子造型的“泥咕咕”,當做禮物來帶給新人吉祥的寓意,祝福他們婚姻幸福美滿。


    “泥咕咕”中存在的獅子的形象,在很大的程度上與佛教文化相關,獅子成為了人們心目中可以辟邪的神獸。


    虎在民間工藝品中是常被拿來表現的題材,像布老虎、泥老虎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被視為一種兇猛威武的形象,象征著健康、勇敢、力量等美好的特質。在民間,大人往往會給幼小的孩童穿著上虎頭帽、虎頭鞋等衣物,寓意著有老虎保護著孩童,可以使其健康茁壯地成長。。


    浚縣“泥咕咕”中的虎,有多種表現手法,但大多都是突出虎身上的斑紋,造型簡潔,與民間布老虎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處。


    浚縣泥咕咕曆史久遠,有著濃厚的文化特色,造型古樸,誇張別致,深受廣大群眾和專家學者的好評,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曆史的活化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豫州朝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是池魚非故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是池魚非故淵並收藏豫州朝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