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吞並鄰國——鄭武公擴張有道
土地不能借
周王室的西遷,證明了鄭桓公的遠見卓識和借地之舉的英明。但對借地給鄭國的鄶國和虢國卻是一場災難。
因此,土地與金錢一樣,是不能借的,借出去容易,收迴來就難了。為什麽?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情的社會,是一個講關係、講人情、講道德的社會,而不是一個講契約的社會。
今天借錢不還,可以找法院,打官司。可以通過第三方強製執行。但這樣做,在中國是傷感情的。
因為中國人不會將錢借給一個不相幹的人,能借給他一定是關係不錯,你想關係不錯,因為點錢,找上法院,關係就沒有了。因為講關係,講人情,因此,你不能看著人家受難,他不還錢,一定是有難處,像楊白勞那樣,既然不能看著人家受難,那麽,當債權人要錢的時,舉債者隻要擺出困難,債權人就不好逼迫了,否則就是沒有人性的黃世仁,鄉裏鄉親的,那有那樣對付楊白勞的。
所以借出的錢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打漂了,因此,對待借錢,要麽大大方方地送給對方,幫人幫到底,讓他紮紮實實地落你個人情。
要麽不借,先輕輕地得罪一下人,免得將來既得罪人,又得罪錢,弄得個人錢兩空。所以過來人都說,不要借錢給人。
錢能不借,土地就更不能借了。
借出去容易,要迴來就不是那麽迴事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劉備借荊州了。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看著不走運的劉皇叔被曹操一路追得屁滾尿流的,從北方一直逃到
江南,心生慈善,為了共同對付曹操,把荊州那塊地方借給了劉備,給他一個棲身的場所。
那想到劉備根本就沒有把自己當外人,占著荊州就不走了。為了共同對付曹操,為了與劉備抱團取暖,孫權一開始沒好意思要。可你老是不要,時間長了,劉備真得就成了那塊地方的主人了。
可是你要是要吧,人皇叔沒有安身之地,你不能趕人家走吧。何況你要是硬趕人家走,曹操會趕你走。
更何況孫權的勢力未必就可以把人家皇叔趕走。劉備那邊態度很明確,我就占著不走了,有本身你來搶迴去。東吳真得搶了,還真得就沒有搶過去。如果諸葛亮不離開荊州,可能東吳真得就失去了荊州。隻是後來守荊州的關羽大意,最後,因為荊州,孫吳與西蜀成為了仇家,西蜀為此傷了元氣,孫吳為此傷了人氣。這就是借荊州借惹的禍。
還有前幾年打仗的科索沃,那是人家塞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人家的聖地。但當當地居民90%都是阿爾巴尼亞人時,科索沃從塞族人手中獨立出去也就是應該的了。同樣,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的發祥地,但當巴基斯坦人占據以後,你就不應該再把人家趕走,把人家拆遷自己住進去。因此,土地是不能借的。
土地一經使用就成為使用者的土地,他就會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生命付
諸在上麵,要讓他搬走,那是要他們的命,隻有通過強大的武力才能做到。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了諸侯,理論上他有權收迴這些土地,可實際上呢?他很難做到。而到了東周,天子沒有了武功以後,那套說辭就更成了寫下來或掛在牆上的美好的製度。隻能看看。
所以鄶國和虢國借出去的那10座城邑是別指望收迴來了。
問題雖是很複雜的,從道義上,鄭國是應該歸還地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這是民間百姓教育孩子的說辭。但鄭國已經不是孩子了,因此,他就不守這個規矩了。從法理上講,兩國是有權利要迴這些土地的。而從實踐中,不要說還這10個城邑,就是加上天子獎勵的土地,鄭國人也覺得根本不夠
居住,鄭國是周天子的近親,要住大房子,而要住大房子,就必須拆遷周邊的鄰居,因此,不要說還這10個城邑,就是再加上十個城邑也無法填滿鄭國人的胃口。實際上,周天子在遷到洛邑後。
對於幫助天子營救天子的功臣自然是少不了獎勵的。由於鄭武公攻打西戎軍隊和迎接新
天子有功,周平王對他進行封賞,把洛陽以東的大片土地賞賜給鄭武公。讓他世襲父親鄭桓公的爵位,做了卿士,留在王室執掌朝政。然而這些土地對鄭武公來說是不夠。
鄭武公是有夢想的,他們要建立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這麽小的空間,怎麽能實踐強國夢。
於是,野心勃勃的鄭武公就開始了大舉措,他要把這兩個國家拆遷了,這樣既不用背負借地不還的原罪,又能擴張國土,富國強國。怎麽辦呢?他使了心眼,借刀殺人,讓鄶國自廢武功,然後輕而易舉地占有鄶國。
鄶國是不是周王室的宗親或功臣建立的諸侯國,而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建立的國家,鄶國在夏代的時候就已經存在,經過商朝,到了周初,又重新接受了周天子的分封。也就是說鄶國在當時是曆史悠久而古老的部族,是夏人的後裔,而與周人關係相對疏遠。雖說周人也說自己是夏人的後裔,但那好像是宣傳的需要。實際上,周人與夏人即使有點關係,也可能遠得聞不到血絲味了。在《史記》中,周王室的太史伯說鄶國的國君是一個貪財好利的人物。有人說《詩經·檜風·羔裘》就是表達鄶國人對國君的不滿情緒。但《史記》中周幽王的太史伯是周人,《詩經》又是被裁剪過的,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這裏麵有沒有抹黑的因素。一個古老的部族能夠經曆千年三個朝代,一定有它的道理。但周人是認人唯親的,認人唯親的一個毛病,就是時非的認人唯為親。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但你隻要到那些被認為是貪官、奸臣的家鄉了解一下民眾對這些公認的奸臣的看法,可能就會改變主意。我這麽說,實際上,我的親友如果受到別人的攻擊,我也會先為他們辯護。而若鐵哥們犯了事,被弄進局子裏,也一樣會想辦法先把他撈出來。因此,說鄶國國君貪婪可能是借口。退一步來說,即使鄶國國君不靠譜,你也不能把人給滅掉。把人家國家給拆遷了,這是不講道理的。但有時強權就是道理。
鄭武公是怎麽滅掉鄶國的?撲朔迷離。有史書上說,鄭武公與鄶國夫人私通,說鄭武公成功把鄶國夫人變成自己的情人。但鄭武公並不是貪圖女色,止於偷情,而是使了一計,通過這個情人了解鄶國的機密,然後對付鄶國。因此史書上說鄶國夫人與鄭武公私通,鄶國因此滅國。怎樣滅國的沒有說,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想像空間。但卻有這樣的故事。公元前769年,周平王東遷的第二年,鄭武公派就人把鄶國的賢臣、忠臣、名將、勇士登記造冊,然後他把這些名字寫到盟書上,盟書是竹簡還是其它材料的沒有說。盟書的內容是說他們將與鄭國聯合,做鄭國的內應,幫助鄭國攻打鄶國,滅掉鄶國,作為迴報,鄭武公將封賞他們高官良田。為了把假的弄成真的,鄭武公讓人在鄶國都城的城門外,搭建起一座祭台,灑上雞血和燒過的煙灰等物,製造一個結盟祭神的假現場。鄶國國君怎麽發現這個現場的沒有說,但是他發現了。他必須發現,不然這戲就演不下去了。本來鄭國就占據了自己的五個城邑,鄭國東遷後,並沒有返迴的意思,鄶國國君一直在提防著,害怕鄭武公發兵攻打鄶國,這一現場的發現使他十分緊張,失去理智。也許這個古老的族人善良、純樸、好騙。所以,鄭武公的小人之舉十分容易得手。鄶國國君在現場挖出了埋在地下的假盟書。相當憤怒地把名字出現在盟書上的大臣名將全給殺掉。
這一招夠損的,假借薑太公的名字編寫的兵書《六韜》的文伐十二法中有這一計,叫塞之以道。把敵國國君弄瞎了,弄聾了,然後斷其臂膀,最後消滅之。鄶國自廢武功,自斷臂膀,把忠誠於自己的文臣、能打仗的武將都殺了,接下來事情就好辦了,鄭國軍隊攻城,鄶國那裏有招架之功,被拆遷是水到渠成的事。
對自己堂兄弟幹的事,作為天子的周平王裝聾作啞。
鄶國被滅後,鄭武公利用機會又收拾了虢國,滅亡了另一個債主。
舍不得閨女滅不掉胡國
滅掉鄶國、虢國兩個債主之後,鄭武公還是覺得國土狹小,於是他又有了新的拆遷計劃,開始盯上了另一個鄰國——胡國。
胡國,今河南漯河市郾城、舞陽一帶。胡國也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國家,起源於堯舜時代的夔氏族部落,是東夷的一支,也稱歸夷,是歸夷後裔建立的國家。鄭武公滅亡鄶國用的借刀殺人,自讓其自毀武功,而滅亡胡國則用的是美人計或苦肉計,使其放鬆警惕,然後,在胡國人吃著火鍋還唱著歌時候,把它給滅了。
鄭武公滅亡胡國是用了一番心思,也下了血本。他先是把自己的女兒——鄭國的國女嫁給了胡國的國君。周人同姓不通婚,因此,國君的女兒一定是嫁到外國或本國的異姓。嫁到外國的國女也不是那個國家都可能去的,而是用心選擇的。周人很會用聯姻這個策略。聯姻在周人那裏有時就意味著聯盟。姬薑聯姻實際上就姬薑聯盟。姬薑聯盟,是周穩定的基礎。周代的國君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那個國家,基本上都有與這個國家建立或發展友好關係,互為依托互相支持的因素。這不隻是門檔戶對的問題。當然,這也是個大話題,我們這裏暫且不談。我們隻講,國君與那個國家聯姻,就有與那個國家結盟、建立友好關係的意思。但鄭武公姬掘突選擇把女兒嫁給鄰居胡國國君,目的卻是要吞掉胡國,置自己的女婿於死地。計劃頗具創意。公元前763年,姬掘突召集會議,商討解決自己疆域狹小的問題。
開會就要有人發言,國君把問題拋出,大臣們就必須積極獻言獻策,這才像開會。但問題是鄭武公已經有了決策,卻召集一幫大臣裝模作樣地開會就不地道了。所以有時老板召集會議是不知道怎麽辦,有時候是知道怎麽辦,而有時候則是需要通過會議做引子,把事情搞掂了,所以做為大臣,一定要弄明白老反開會的目的。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並不知道,但卻自以為知道,結果就出事了。
鄭武公身邊一個大臣,名叫關其思。人如其名。關其思很善於觀顏查色,自以為讀懂了鄭武公的心思,知道鄭武公對胡國有想法,就建議:“胡國最是最好的目標。為什麽呢?因為胡國國君剛娶了我國的公主,肯定沒有防備,如果暗中偷襲,肯定能夠成功。”
這話一下說到了鄭武公的心裏,關其思可能還等著鄭武公的誇獎和國人看——他為此丟了性命。姬掘突聽到關其思正合心意的建議後,拍案大怒:“你怎麽能出這種混賬主意,讓我去打我的女婿!鄭、胡兩國是唇齒相依的友好鄰邦,胡國國君又是我的女婿,你竟有這種不仁不義的想法,太可恨了!拉出去砍了。”鄭武公真會演戲,演得也很像。政客不會演戲是不會有大出息的——這是必修課。
關其思被斬首。
關其思也是太精明了,他雖然揣摩到了鄭武公的心思,但終究是智力有限卻賣弄聰明,結果丟了性命。鄭武公的心思,關其思隻揣摩了第一層,卻沒揣摩到第二層,結果站著中槍。
說出了領導心中的話,看起來很合領導的意,但是他不知道鄭武公眼巴巴地正需要一個不怕死人去做這個動作,於是關其思上套丟了腦袋。所以,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在官場,說話做事一定要悠著點,裝傻子,既可愛,又安全,所謂難得糊塗。把上思的心思猜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猜不好,最好不猜。《三國演義》中,楊修也為此送命,這是大家熟知,而關其思的下場卻是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的。有點冤。
關其思死了,因為挑撥鄭武公攻擊胡國而被殺。得知這一新聞,他的女婿胡國國君異常感動,多麽好的老丈人啊!再設防就是不把親人當親人。於是不僅放鬆了警惕,還撤掉了邊防軍。這正是鄭武公想要的結果。然後,姬掘突趁機突然襲擊,很輕易地把胡國滅掉了。
提高警惕,保衛祖國。什麽時候都是重要的。老人家的話是正確的。
4、天子靠不住了。
周王朝中央政府對這種封國兼並封國的大事,毫無反應,於是,鄭國吞並胡國遂成為周王朝土崩瓦解的信號。他人讓們知道了周天子已經靠不住了,滅掉別人的國家都不管,都管不了,還能管什麽?其次,親情靠不住了,自己的女婿都去算計,自己女兒的命都不顧,親情能靠嗎?第三,王法靠不住了,規矩靠不住了。這將是一個險惡的國際環境。
什麽能可靠呢?肌肉最可靠!槍杆子裏出政權!隻有加強武力,增強國力,在亮肌肉的時候不吃虧。這是我們今天旁觀者清,處在那個時候的人沒有幾個能看到這一點,鄭國算是明白比較早的國家。正是鄭國,讓諸侯國們知道,周天子已經不行了,山中已經沒有老虎了。周天子這個老虎不是紙老虎,也是假老虎。當然這個事情是由鄭武公的兒子,那個精明的鄭莊公辦到的,這個鄭莊公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讓親弟弟多行不義,然後造成把討伐親弟弟描繪成“自斃”的鄭莊公,是很少被老人家點評為“很厲害”的曆史人物。那麽他又是怎麽做的呢?
</p>
吞並鄰國——鄭武公擴張有道
土地不能借
周王室的西遷,證明了鄭桓公的遠見卓識和借地之舉的英明。但對借地給鄭國的鄶國和虢國卻是一場災難。
因此,土地與金錢一樣,是不能借的,借出去容易,收迴來就難了。為什麽?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情的社會,是一個講關係、講人情、講道德的社會,而不是一個講契約的社會。
今天借錢不還,可以找法院,打官司。可以通過第三方強製執行。但這樣做,在中國是傷感情的。
因為中國人不會將錢借給一個不相幹的人,能借給他一定是關係不錯,你想關係不錯,因為點錢,找上法院,關係就沒有了。因為講關係,講人情,因此,你不能看著人家受難,他不還錢,一定是有難處,像楊白勞那樣,既然不能看著人家受難,那麽,當債權人要錢的時,舉債者隻要擺出困難,債權人就不好逼迫了,否則就是沒有人性的黃世仁,鄉裏鄉親的,那有那樣對付楊白勞的。
所以借出的錢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打漂了,因此,對待借錢,要麽大大方方地送給對方,幫人幫到底,讓他紮紮實實地落你個人情。
要麽不借,先輕輕地得罪一下人,免得將來既得罪人,又得罪錢,弄得個人錢兩空。所以過來人都說,不要借錢給人。
錢能不借,土地就更不能借了。
借出去容易,要迴來就不是那麽迴事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劉備借荊州了。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看著不走運的劉皇叔被曹操一路追得屁滾尿流的,從北方一直逃到
江南,心生慈善,為了共同對付曹操,把荊州那塊地方借給了劉備,給他一個棲身的場所。
那想到劉備根本就沒有把自己當外人,占著荊州就不走了。為了共同對付曹操,為了與劉備抱團取暖,孫權一開始沒好意思要。可你老是不要,時間長了,劉備真得就成了那塊地方的主人了。
可是你要是要吧,人皇叔沒有安身之地,你不能趕人家走吧。何況你要是硬趕人家走,曹操會趕你走。
更何況孫權的勢力未必就可以把人家皇叔趕走。劉備那邊態度很明確,我就占著不走了,有本身你來搶迴去。東吳真得搶了,還真得就沒有搶過去。如果諸葛亮不離開荊州,可能東吳真得就失去了荊州。隻是後來守荊州的關羽大意,最後,因為荊州,孫吳與西蜀成為了仇家,西蜀為此傷了元氣,孫吳為此傷了人氣。這就是借荊州借惹的禍。
還有前幾年打仗的科索沃,那是人家塞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人家的聖地。但當當地居民90%都是阿爾巴尼亞人時,科索沃從塞族人手中獨立出去也就是應該的了。同樣,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的發祥地,但當巴基斯坦人占據以後,你就不應該再把人家趕走,把人家拆遷自己住進去。因此,土地是不能借的。
土地一經使用就成為使用者的土地,他就會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生命付
諸在上麵,要讓他搬走,那是要他們的命,隻有通過強大的武力才能做到。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了諸侯,理論上他有權收迴這些土地,可實際上呢?他很難做到。而到了東周,天子沒有了武功以後,那套說辭就更成了寫下來或掛在牆上的美好的製度。隻能看看。
所以鄶國和虢國借出去的那10座城邑是別指望收迴來了。
問題雖是很複雜的,從道義上,鄭國是應該歸還地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這是民間百姓教育孩子的說辭。但鄭國已經不是孩子了,因此,他就不守這個規矩了。從法理上講,兩國是有權利要迴這些土地的。而從實踐中,不要說還這10個城邑,就是加上天子獎勵的土地,鄭國人也覺得根本不夠
居住,鄭國是周天子的近親,要住大房子,而要住大房子,就必須拆遷周邊的鄰居,因此,不要說還這10個城邑,就是再加上十個城邑也無法填滿鄭國人的胃口。實際上,周天子在遷到洛邑後。
對於幫助天子營救天子的功臣自然是少不了獎勵的。由於鄭武公攻打西戎軍隊和迎接新
天子有功,周平王對他進行封賞,把洛陽以東的大片土地賞賜給鄭武公。讓他世襲父親鄭桓公的爵位,做了卿士,留在王室執掌朝政。然而這些土地對鄭武公來說是不夠。
鄭武公是有夢想的,他們要建立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這麽小的空間,怎麽能實踐強國夢。
於是,野心勃勃的鄭武公就開始了大舉措,他要把這兩個國家拆遷了,這樣既不用背負借地不還的原罪,又能擴張國土,富國強國。怎麽辦呢?他使了心眼,借刀殺人,讓鄶國自廢武功,然後輕而易舉地占有鄶國。
鄶國是不是周王室的宗親或功臣建立的諸侯國,而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建立的國家,鄶國在夏代的時候就已經存在,經過商朝,到了周初,又重新接受了周天子的分封。也就是說鄶國在當時是曆史悠久而古老的部族,是夏人的後裔,而與周人關係相對疏遠。雖說周人也說自己是夏人的後裔,但那好像是宣傳的需要。實際上,周人與夏人即使有點關係,也可能遠得聞不到血絲味了。在《史記》中,周王室的太史伯說鄶國的國君是一個貪財好利的人物。有人說《詩經·檜風·羔裘》就是表達鄶國人對國君的不滿情緒。但《史記》中周幽王的太史伯是周人,《詩經》又是被裁剪過的,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這裏麵有沒有抹黑的因素。一個古老的部族能夠經曆千年三個朝代,一定有它的道理。但周人是認人唯親的,認人唯親的一個毛病,就是時非的認人唯為親。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但你隻要到那些被認為是貪官、奸臣的家鄉了解一下民眾對這些公認的奸臣的看法,可能就會改變主意。我這麽說,實際上,我的親友如果受到別人的攻擊,我也會先為他們辯護。而若鐵哥們犯了事,被弄進局子裏,也一樣會想辦法先把他撈出來。因此,說鄶國國君貪婪可能是借口。退一步來說,即使鄶國國君不靠譜,你也不能把人給滅掉。把人家國家給拆遷了,這是不講道理的。但有時強權就是道理。
鄭武公是怎麽滅掉鄶國的?撲朔迷離。有史書上說,鄭武公與鄶國夫人私通,說鄭武公成功把鄶國夫人變成自己的情人。但鄭武公並不是貪圖女色,止於偷情,而是使了一計,通過這個情人了解鄶國的機密,然後對付鄶國。因此史書上說鄶國夫人與鄭武公私通,鄶國因此滅國。怎樣滅國的沒有說,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想像空間。但卻有這樣的故事。公元前769年,周平王東遷的第二年,鄭武公派就人把鄶國的賢臣、忠臣、名將、勇士登記造冊,然後他把這些名字寫到盟書上,盟書是竹簡還是其它材料的沒有說。盟書的內容是說他們將與鄭國聯合,做鄭國的內應,幫助鄭國攻打鄶國,滅掉鄶國,作為迴報,鄭武公將封賞他們高官良田。為了把假的弄成真的,鄭武公讓人在鄶國都城的城門外,搭建起一座祭台,灑上雞血和燒過的煙灰等物,製造一個結盟祭神的假現場。鄶國國君怎麽發現這個現場的沒有說,但是他發現了。他必須發現,不然這戲就演不下去了。本來鄭國就占據了自己的五個城邑,鄭國東遷後,並沒有返迴的意思,鄶國國君一直在提防著,害怕鄭武公發兵攻打鄶國,這一現場的發現使他十分緊張,失去理智。也許這個古老的族人善良、純樸、好騙。所以,鄭武公的小人之舉十分容易得手。鄶國國君在現場挖出了埋在地下的假盟書。相當憤怒地把名字出現在盟書上的大臣名將全給殺掉。
這一招夠損的,假借薑太公的名字編寫的兵書《六韜》的文伐十二法中有這一計,叫塞之以道。把敵國國君弄瞎了,弄聾了,然後斷其臂膀,最後消滅之。鄶國自廢武功,自斷臂膀,把忠誠於自己的文臣、能打仗的武將都殺了,接下來事情就好辦了,鄭國軍隊攻城,鄶國那裏有招架之功,被拆遷是水到渠成的事。
對自己堂兄弟幹的事,作為天子的周平王裝聾作啞。
鄶國被滅後,鄭武公利用機會又收拾了虢國,滅亡了另一個債主。
舍不得閨女滅不掉胡國
滅掉鄶國、虢國兩個債主之後,鄭武公還是覺得國土狹小,於是他又有了新的拆遷計劃,開始盯上了另一個鄰國——胡國。
胡國,今河南漯河市郾城、舞陽一帶。胡國也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國家,起源於堯舜時代的夔氏族部落,是東夷的一支,也稱歸夷,是歸夷後裔建立的國家。鄭武公滅亡鄶國用的借刀殺人,自讓其自毀武功,而滅亡胡國則用的是美人計或苦肉計,使其放鬆警惕,然後,在胡國人吃著火鍋還唱著歌時候,把它給滅了。
鄭武公滅亡胡國是用了一番心思,也下了血本。他先是把自己的女兒——鄭國的國女嫁給了胡國的國君。周人同姓不通婚,因此,國君的女兒一定是嫁到外國或本國的異姓。嫁到外國的國女也不是那個國家都可能去的,而是用心選擇的。周人很會用聯姻這個策略。聯姻在周人那裏有時就意味著聯盟。姬薑聯姻實際上就姬薑聯盟。姬薑聯盟,是周穩定的基礎。周代的國君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那個國家,基本上都有與這個國家建立或發展友好關係,互為依托互相支持的因素。這不隻是門檔戶對的問題。當然,這也是個大話題,我們這裏暫且不談。我們隻講,國君與那個國家聯姻,就有與那個國家結盟、建立友好關係的意思。但鄭武公姬掘突選擇把女兒嫁給鄰居胡國國君,目的卻是要吞掉胡國,置自己的女婿於死地。計劃頗具創意。公元前763年,姬掘突召集會議,商討解決自己疆域狹小的問題。
開會就要有人發言,國君把問題拋出,大臣們就必須積極獻言獻策,這才像開會。但問題是鄭武公已經有了決策,卻召集一幫大臣裝模作樣地開會就不地道了。所以有時老板召集會議是不知道怎麽辦,有時候是知道怎麽辦,而有時候則是需要通過會議做引子,把事情搞掂了,所以做為大臣,一定要弄明白老反開會的目的。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並不知道,但卻自以為知道,結果就出事了。
鄭武公身邊一個大臣,名叫關其思。人如其名。關其思很善於觀顏查色,自以為讀懂了鄭武公的心思,知道鄭武公對胡國有想法,就建議:“胡國最是最好的目標。為什麽呢?因為胡國國君剛娶了我國的公主,肯定沒有防備,如果暗中偷襲,肯定能夠成功。”
這話一下說到了鄭武公的心裏,關其思可能還等著鄭武公的誇獎和國人看——他為此丟了性命。姬掘突聽到關其思正合心意的建議後,拍案大怒:“你怎麽能出這種混賬主意,讓我去打我的女婿!鄭、胡兩國是唇齒相依的友好鄰邦,胡國國君又是我的女婿,你竟有這種不仁不義的想法,太可恨了!拉出去砍了。”鄭武公真會演戲,演得也很像。政客不會演戲是不會有大出息的——這是必修課。
關其思被斬首。
關其思也是太精明了,他雖然揣摩到了鄭武公的心思,但終究是智力有限卻賣弄聰明,結果丟了性命。鄭武公的心思,關其思隻揣摩了第一層,卻沒揣摩到第二層,結果站著中槍。
說出了領導心中的話,看起來很合領導的意,但是他不知道鄭武公眼巴巴地正需要一個不怕死人去做這個動作,於是關其思上套丟了腦袋。所以,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在官場,說話做事一定要悠著點,裝傻子,既可愛,又安全,所謂難得糊塗。把上思的心思猜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猜不好,最好不猜。《三國演義》中,楊修也為此送命,這是大家熟知,而關其思的下場卻是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的。有點冤。
關其思死了,因為挑撥鄭武公攻擊胡國而被殺。得知這一新聞,他的女婿胡國國君異常感動,多麽好的老丈人啊!再設防就是不把親人當親人。於是不僅放鬆了警惕,還撤掉了邊防軍。這正是鄭武公想要的結果。然後,姬掘突趁機突然襲擊,很輕易地把胡國滅掉了。
提高警惕,保衛祖國。什麽時候都是重要的。老人家的話是正確的。
4、天子靠不住了。
周王朝中央政府對這種封國兼並封國的大事,毫無反應,於是,鄭國吞並胡國遂成為周王朝土崩瓦解的信號。他人讓們知道了周天子已經靠不住了,滅掉別人的國家都不管,都管不了,還能管什麽?其次,親情靠不住了,自己的女婿都去算計,自己女兒的命都不顧,親情能靠嗎?第三,王法靠不住了,規矩靠不住了。這將是一個險惡的國際環境。
什麽能可靠呢?肌肉最可靠!槍杆子裏出政權!隻有加強武力,增強國力,在亮肌肉的時候不吃虧。這是我們今天旁觀者清,處在那個時候的人沒有幾個能看到這一點,鄭國算是明白比較早的國家。正是鄭國,讓諸侯國們知道,周天子已經不行了,山中已經沒有老虎了。周天子這個老虎不是紙老虎,也是假老虎。當然這個事情是由鄭武公的兒子,那個精明的鄭莊公辦到的,這個鄭莊公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讓親弟弟多行不義,然後造成把討伐親弟弟描繪成“自斃”的鄭莊公,是很少被老人家點評為“很厲害”的曆史人物。那麽他又是怎麽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