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褒姒的恨
褒姒鬥爭倒申後,當上了王後,伯服做了太子。按理說,褒姒應當心滿意足了,實則上,褒姒對周王朝的恨還沒有消失,隻是感情上變得更複雜了,從單純地恨變成了又恨又愛,畢竟,伯服將來是要做周王的。但這種情緒壓在心裏,時間長了,就要發泄出來,那就是折騰!被折騰的人就是幽王!
褒姒的具體表現就是不開心(不笑)。幽王就使用各種方法哄褒姒開心,唱歌、跳舞、樂器演奏等等。總之,那個時代能用上的各種娛樂手段全用上了,褒姒還是不開心。沒辦法!孩子的爺爺殺了孩子的姥姥。換你,你也笑不出來。
幽王就納悶了,問:王後,你喜歡什麽?
褒姒就說:我覺得撕錦緞的聲音非常好聽。撕錦緞的聲音能比樂器演奏好聽?鬼才信!不過,就是折騰你。
幽王一聽,得嘞。就這麽幹。
“嚓、嚓、嚓”一百匹錦緞撕完了。褒姒嘴角咧了一下,沒多大反應。折騰的就是你!
幽王又問:王後,還不滿意?
褒姒:我生平就不願意笑。
幽王頭疼了,接著想辦法。幽王也不是有辦法的人,讓幽王殺個人放個火啥的,幽王肯定有招,讓他哄王後開心,這種技術活,幽王扛不住。但是,幽王畢竟是周王啊。自己沒招,還有錢呢。沒錢,還有大臣呢。幽王下令:能讓褒姒一笑的,賞千金。
話說,褒晌當時一個直諫,“賢豪盡散”,朝中也沒啥高人了。也就石父琢磨半天,整出一個餿主意:烽火戲諸侯。
鄭桓公借地有法
前麵我們講了周天子東遷後,王室衰微,篡弑流行。司馬遷的第二句話是,諸侯強並弱。下麵我們就來說說這諸侯強並弱。
比起篡弑,兼並對王室的打擊更大,因為它開始拆周王室的骨架了。周的政治骨架是分封,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兄弟宗親、功臣和先王的後裔,讓諸侯眾星捧月地團結在自己周圍,拱衛周天子。這就是結構,是不能動的。這個結構的基本載體是土地和附著於土地上的身份。土地是周天子,隻有周天子可以決定土地的分配,而兼並一起,諸侯們自己開始占有並屬於天子的土地了,這事實上是拆周天子的骨架了。因此,兼並浪潮一起,周天子就被送上了手術台。所以篡弑比起兼並的浪潮來說怎麽也隻是小打小鬧。篡弑雖然流血,但那隻是流國君的血,隻是在國君的繼承方麵,破壞了君位繼承的規定動作,由自選動作取代,但兼並稱霸從根本上開始拆周王朝的骨架了。
什麽人敢這樣做?膽子大的,點子多的,勢力強的,還有一條很關鍵,就是血緣近的,必須是親兄弟或叔侄。於是,與周天子血緣關係最近的鄭國成為諸侯強並弱的始作俑者,鄭國動了周王室的奶酪。
關於鄭國我們可以講三個特點:
第一,鄭國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別的封國比如比較著名的齊魯衛晉宋燕等,到東周時期建國都有二百多年的曆史,幾乎與周王朝的年齡一樣大。但鄭國不是,鄭國到東周建立的時候,建國隻有35年。鄭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名字叫姬友。公元前806年,所謂的宣王中興時期,周宣王把都城鎬京東麵的鹹林(今天陝西省華縣西北一帶)分封給弟弟姬友建國,國號為鄭,這就是曆史上最早的鄭國。
第二,鄭國是一個很不起眼的邦畿內的小國。周分封的諸侯有邦畿內的,也有邦畿外的,所謂邦畿內的,就是周天子直接管轄範疇內分封的小國。而邦畿外則是周天子直接管轄地域之外的諸侯國。邦畿外的都是相對大的國家,負有為天了守疆土的責任,有著更自由的發展權。而邦畿內的諸侯則是一些小國,主要是為天子服務,發展受限。
第三,鄭國是一個伯爵。按照周王朝的規定,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一等大國的國君授公爵位,二等諸侯國的國君授侯爵位,三等是伯爵。姬友被授予伯爵,封地又在邦畿之內,因此,在最初,鄭國最多不過是一個三流的小諸侯國。
但是小歸小,子兒飽。有活力,有潛力,有能量、有內容。更主要的是姬友,也就是鄭國的第一任國君鄭桓公與現任的周天子血緣最近。他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在講究血緣關係的周天子看來,是最值得信任的。誰說不要任人為親?這是周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核心價值,即使在今天也是中國人的核心理念。中國人沒有普世的是非觀念,隻要是親人,而且對我好,無論別人怎麽說他,在我眼裏他就是好人。無論是受教育者還是沒有受過教育的都信奉這一點。你對我親,我就對你好,一個人無論別人怎麽罵你,隻要你是我的親人或有恩於我,就是我的好人。而一個人無論別人怎麽說他好,隻好有仇於我,就是我心目中的壞人。中國人在這環境中熏染了幾千年了,想把這個味去掉,那隻是說說而已,真得去掉了,那還是中國人嘛?想想看,一個對你特別親特別好的人,你對他恩情不顧,公事公辦,毫無情麵,在民間的觀點,那不是養了一頭白眼狼嘛!老百姓會罵人,而君子、所謂讀書人則會用一個《東郭先生》的寓言告訴你,是人就不要可憐這種白眼狼,要殺無敕。仔細琢磨這滋味,這還是在罵人,不過是用了一個人為設計的並沒有發生的故事。文人就是高!
是人就要任人唯親,自己有福了,就要讓親人分享,這幾乎就是天經地義。再說了,任人唯親這一理念的發明推廣者周王朝正是靠這一核心價值理念存續了八百年。因為任人為親,周朝分封了最多的同姓諸侯,王室子弟都分享周王朝發展的好處,成為龐大的利益共同體(以後的朝代也都比葫蘆畫瓢)。因為任人唯親,天子身邊、諸侯身邊都是親戚。做高官的都是親人。
親戚是分遠近的,因此,親戚的遠近與官職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在周人看來,沒有血緣關係,不是親人,怎麽可能與你一條心?而與你不一條心,怎麽可能長治久安?有血緣關係,關係再緊張總還有緩和的媒介,再怎麽說,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而沒有血緣,關係再好,也會胳膊肘往外拐。因此,周人一上台,就狠批商紂王不任用親兄弟、不重視血緣,而重用外人,甚至把這作為一條罪狀向世人公布。今天看來,商紂王絕對是任人唯賢的典範,而在周人那裏,則是不重用子弟的混蛋。隻有混蛋才不重用自家人。中華文化的主流是周的文化,因此,周人的這一觀念被世家上最棒的二傳手儒家二傳,然後漢代經學三傳,宋明理學四傳,五傳、六傳………一直延續到今天。近親繁殖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特點,不論是官場、商場,還是學場雞場。不要不附加條件地相信任人唯賢。不親,不整天在我身邊晃悠,我怎麽知道你賢。所以要想升官,必須有事沒事在上司麵前晃悠。當然中國人是講禮貌、講禮儀的,幹晃悠不表示是不行的,那恰恰顯示出你的無禮。因此,在晃悠的同時,不斷地上些禮,才能達到親的效果,隻有親了,納入上司的圈子了,才算進入了任人唯賢的平台。否則,不親——不進入圈子,哪來的賢?您還別不信,人治的社會,就是這麽玩的。否則,終其一生,您也會不得要領,有句話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除非你玩選舉,玩純粹的民主。
查了許多史料,想弄清楚:石父與西周到底有何過節,為什麽這麽坑害幽王。史料太少,沒查到。從石父鬥爭趙叔帶,以及與褒姒結盟掌權的手段,可以看出石父是極具政治敏感性和鬥爭經驗的高手。石父不應該看不到烽火戲諸侯的後果:這對周朝的威信是個致命的打擊。而且,周朝敗落了,對石父隻有壞處,沒有好處!那麽,石父為何要這麽做,難道是隻是單純地給自己弄頂奸臣的帽子,搞個亂世,讓後人可以煮酒論史?如果是這樣,隻能說石父的覺悟太高了。
石父把烽火戲諸侯的想法說了:宣王在位時,怕被西戎襲擊,在驪山下設置了二十幾個烽火台,又放了數十個大鼓。一旦西戎襲擊,則點起烽火,報警求援;擂起大鼓,催促諸侯快行。現在是太平時代,這些東西也擱置不用了。所以,陛下可假意帶著娘娘去驪山遊玩,然後於夜間點起烽火,擂起大鼓,相信諸侯定會手忙腳亂趕來…到時候,娘娘肯定會笑。
幽王一聽,好主意!還是石父腦子好使。
幽王就帶著褒姒去了驪山。大晚上,就要點烽火。
大臣鄭伯友(鄭是諸侯國名,伯是爵位,友是名字,東周人物大多如此命名),趕忙進諫:烽火是求援諸侯的信號,也代表著陛下的信譽。一旦陛下無故點起烽火,戲弄諸侯,就會失信。將來鎬京真的受到攻擊,諸侯也不會再救援了。
幽王聽了,笑道:沒事,現在是太平時代,不會再打仗了。而且,我跟王後出遊,就是要拿諸侯來耍耍。
分析幽王的迴答。第一,幽王相信此舉會失信於諸侯,但是幽王不害怕,因為這是太平時代。第二,諸侯就是拿來耍耍的。幽王對未來沒有一點敬畏之心,對諸侯沒有一點尊敬之心,肆意妄為。本來宣王就留下一個爛攤子,勵精圖治尚恐救援不及,幽王還要踹上一腳。西周不滅亡,那才是老天不開眼。
幽王說完,下令:點火,擂鼓。
鎬京附近的諸侯國,看到驪山烽火,聽到鼓聲,立即奮不顧身地帶兵來救。救駕之功,升官發財。大晚上的,一群人往驪山跑,一路上人仰馬翻,氣急敗壞,你蹭著我了,我擦著你了,你被馬踢了,我被馬踹了…亂七八糟。唿拉拉地跑到驪山,卻看到一副優美的畫麵:幽王正陪著美人喝酒。就在諸侯以為自己是夢遊的時候,幽王霸氣地一指:你看,人仰馬翻!褒姒哈哈大笑。褒姒心頭這口氣總算出了。
幽王看王後笑了,也樂了:賞石父!石父受了重賞,也很開心。
幽王、褒姒、石父都很滿意,但諸侯不樂意。在諸侯國內,諸侯也是唿風喚雨,跋扈慣了。今天氣勢洶洶地盡忠救駕,卻被當猴耍。生氣!生氣歸生氣,也不敢把幽王怎麽地,灰溜溜地走吧。大不了,下次不再上當了!
下次?幽王以為絕不會有下次!事實證明:下次來得如此之快。
總結一下烽火戲諸侯,可以說: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君王,一個滿肚子怨氣的王後,一個腦子缺了弦的奸臣,三個人聯合上演了一處悲劇。悲劇是以大笑開始,以死亡終結。
</p>
褒姒的恨
褒姒鬥爭倒申後,當上了王後,伯服做了太子。按理說,褒姒應當心滿意足了,實則上,褒姒對周王朝的恨還沒有消失,隻是感情上變得更複雜了,從單純地恨變成了又恨又愛,畢竟,伯服將來是要做周王的。但這種情緒壓在心裏,時間長了,就要發泄出來,那就是折騰!被折騰的人就是幽王!
褒姒的具體表現就是不開心(不笑)。幽王就使用各種方法哄褒姒開心,唱歌、跳舞、樂器演奏等等。總之,那個時代能用上的各種娛樂手段全用上了,褒姒還是不開心。沒辦法!孩子的爺爺殺了孩子的姥姥。換你,你也笑不出來。
幽王就納悶了,問:王後,你喜歡什麽?
褒姒就說:我覺得撕錦緞的聲音非常好聽。撕錦緞的聲音能比樂器演奏好聽?鬼才信!不過,就是折騰你。
幽王一聽,得嘞。就這麽幹。
“嚓、嚓、嚓”一百匹錦緞撕完了。褒姒嘴角咧了一下,沒多大反應。折騰的就是你!
幽王又問:王後,還不滿意?
褒姒:我生平就不願意笑。
幽王頭疼了,接著想辦法。幽王也不是有辦法的人,讓幽王殺個人放個火啥的,幽王肯定有招,讓他哄王後開心,這種技術活,幽王扛不住。但是,幽王畢竟是周王啊。自己沒招,還有錢呢。沒錢,還有大臣呢。幽王下令:能讓褒姒一笑的,賞千金。
話說,褒晌當時一個直諫,“賢豪盡散”,朝中也沒啥高人了。也就石父琢磨半天,整出一個餿主意:烽火戲諸侯。
鄭桓公借地有法
前麵我們講了周天子東遷後,王室衰微,篡弑流行。司馬遷的第二句話是,諸侯強並弱。下麵我們就來說說這諸侯強並弱。
比起篡弑,兼並對王室的打擊更大,因為它開始拆周王室的骨架了。周的政治骨架是分封,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兄弟宗親、功臣和先王的後裔,讓諸侯眾星捧月地團結在自己周圍,拱衛周天子。這就是結構,是不能動的。這個結構的基本載體是土地和附著於土地上的身份。土地是周天子,隻有周天子可以決定土地的分配,而兼並一起,諸侯們自己開始占有並屬於天子的土地了,這事實上是拆周天子的骨架了。因此,兼並浪潮一起,周天子就被送上了手術台。所以篡弑比起兼並的浪潮來說怎麽也隻是小打小鬧。篡弑雖然流血,但那隻是流國君的血,隻是在國君的繼承方麵,破壞了君位繼承的規定動作,由自選動作取代,但兼並稱霸從根本上開始拆周王朝的骨架了。
什麽人敢這樣做?膽子大的,點子多的,勢力強的,還有一條很關鍵,就是血緣近的,必須是親兄弟或叔侄。於是,與周天子血緣關係最近的鄭國成為諸侯強並弱的始作俑者,鄭國動了周王室的奶酪。
關於鄭國我們可以講三個特點:
第一,鄭國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別的封國比如比較著名的齊魯衛晉宋燕等,到東周時期建國都有二百多年的曆史,幾乎與周王朝的年齡一樣大。但鄭國不是,鄭國到東周建立的時候,建國隻有35年。鄭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名字叫姬友。公元前806年,所謂的宣王中興時期,周宣王把都城鎬京東麵的鹹林(今天陝西省華縣西北一帶)分封給弟弟姬友建國,國號為鄭,這就是曆史上最早的鄭國。
第二,鄭國是一個很不起眼的邦畿內的小國。周分封的諸侯有邦畿內的,也有邦畿外的,所謂邦畿內的,就是周天子直接管轄範疇內分封的小國。而邦畿外則是周天子直接管轄地域之外的諸侯國。邦畿外的都是相對大的國家,負有為天了守疆土的責任,有著更自由的發展權。而邦畿內的諸侯則是一些小國,主要是為天子服務,發展受限。
第三,鄭國是一個伯爵。按照周王朝的規定,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一等大國的國君授公爵位,二等諸侯國的國君授侯爵位,三等是伯爵。姬友被授予伯爵,封地又在邦畿之內,因此,在最初,鄭國最多不過是一個三流的小諸侯國。
但是小歸小,子兒飽。有活力,有潛力,有能量、有內容。更主要的是姬友,也就是鄭國的第一任國君鄭桓公與現任的周天子血緣最近。他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在講究血緣關係的周天子看來,是最值得信任的。誰說不要任人為親?這是周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核心價值,即使在今天也是中國人的核心理念。中國人沒有普世的是非觀念,隻要是親人,而且對我好,無論別人怎麽說他,在我眼裏他就是好人。無論是受教育者還是沒有受過教育的都信奉這一點。你對我親,我就對你好,一個人無論別人怎麽罵你,隻要你是我的親人或有恩於我,就是我的好人。而一個人無論別人怎麽說他好,隻好有仇於我,就是我心目中的壞人。中國人在這環境中熏染了幾千年了,想把這個味去掉,那隻是說說而已,真得去掉了,那還是中國人嘛?想想看,一個對你特別親特別好的人,你對他恩情不顧,公事公辦,毫無情麵,在民間的觀點,那不是養了一頭白眼狼嘛!老百姓會罵人,而君子、所謂讀書人則會用一個《東郭先生》的寓言告訴你,是人就不要可憐這種白眼狼,要殺無敕。仔細琢磨這滋味,這還是在罵人,不過是用了一個人為設計的並沒有發生的故事。文人就是高!
是人就要任人唯親,自己有福了,就要讓親人分享,這幾乎就是天經地義。再說了,任人唯親這一理念的發明推廣者周王朝正是靠這一核心價值理念存續了八百年。因為任人為親,周朝分封了最多的同姓諸侯,王室子弟都分享周王朝發展的好處,成為龐大的利益共同體(以後的朝代也都比葫蘆畫瓢)。因為任人唯親,天子身邊、諸侯身邊都是親戚。做高官的都是親人。
親戚是分遠近的,因此,親戚的遠近與官職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在周人看來,沒有血緣關係,不是親人,怎麽可能與你一條心?而與你不一條心,怎麽可能長治久安?有血緣關係,關係再緊張總還有緩和的媒介,再怎麽說,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而沒有血緣,關係再好,也會胳膊肘往外拐。因此,周人一上台,就狠批商紂王不任用親兄弟、不重視血緣,而重用外人,甚至把這作為一條罪狀向世人公布。今天看來,商紂王絕對是任人唯賢的典範,而在周人那裏,則是不重用子弟的混蛋。隻有混蛋才不重用自家人。中華文化的主流是周的文化,因此,周人的這一觀念被世家上最棒的二傳手儒家二傳,然後漢代經學三傳,宋明理學四傳,五傳、六傳………一直延續到今天。近親繁殖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特點,不論是官場、商場,還是學場雞場。不要不附加條件地相信任人唯賢。不親,不整天在我身邊晃悠,我怎麽知道你賢。所以要想升官,必須有事沒事在上司麵前晃悠。當然中國人是講禮貌、講禮儀的,幹晃悠不表示是不行的,那恰恰顯示出你的無禮。因此,在晃悠的同時,不斷地上些禮,才能達到親的效果,隻有親了,納入上司的圈子了,才算進入了任人唯賢的平台。否則,不親——不進入圈子,哪來的賢?您還別不信,人治的社會,就是這麽玩的。否則,終其一生,您也會不得要領,有句話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除非你玩選舉,玩純粹的民主。
查了許多史料,想弄清楚:石父與西周到底有何過節,為什麽這麽坑害幽王。史料太少,沒查到。從石父鬥爭趙叔帶,以及與褒姒結盟掌權的手段,可以看出石父是極具政治敏感性和鬥爭經驗的高手。石父不應該看不到烽火戲諸侯的後果:這對周朝的威信是個致命的打擊。而且,周朝敗落了,對石父隻有壞處,沒有好處!那麽,石父為何要這麽做,難道是隻是單純地給自己弄頂奸臣的帽子,搞個亂世,讓後人可以煮酒論史?如果是這樣,隻能說石父的覺悟太高了。
石父把烽火戲諸侯的想法說了:宣王在位時,怕被西戎襲擊,在驪山下設置了二十幾個烽火台,又放了數十個大鼓。一旦西戎襲擊,則點起烽火,報警求援;擂起大鼓,催促諸侯快行。現在是太平時代,這些東西也擱置不用了。所以,陛下可假意帶著娘娘去驪山遊玩,然後於夜間點起烽火,擂起大鼓,相信諸侯定會手忙腳亂趕來…到時候,娘娘肯定會笑。
幽王一聽,好主意!還是石父腦子好使。
幽王就帶著褒姒去了驪山。大晚上,就要點烽火。
大臣鄭伯友(鄭是諸侯國名,伯是爵位,友是名字,東周人物大多如此命名),趕忙進諫:烽火是求援諸侯的信號,也代表著陛下的信譽。一旦陛下無故點起烽火,戲弄諸侯,就會失信。將來鎬京真的受到攻擊,諸侯也不會再救援了。
幽王聽了,笑道:沒事,現在是太平時代,不會再打仗了。而且,我跟王後出遊,就是要拿諸侯來耍耍。
分析幽王的迴答。第一,幽王相信此舉會失信於諸侯,但是幽王不害怕,因為這是太平時代。第二,諸侯就是拿來耍耍的。幽王對未來沒有一點敬畏之心,對諸侯沒有一點尊敬之心,肆意妄為。本來宣王就留下一個爛攤子,勵精圖治尚恐救援不及,幽王還要踹上一腳。西周不滅亡,那才是老天不開眼。
幽王說完,下令:點火,擂鼓。
鎬京附近的諸侯國,看到驪山烽火,聽到鼓聲,立即奮不顧身地帶兵來救。救駕之功,升官發財。大晚上的,一群人往驪山跑,一路上人仰馬翻,氣急敗壞,你蹭著我了,我擦著你了,你被馬踢了,我被馬踹了…亂七八糟。唿拉拉地跑到驪山,卻看到一副優美的畫麵:幽王正陪著美人喝酒。就在諸侯以為自己是夢遊的時候,幽王霸氣地一指:你看,人仰馬翻!褒姒哈哈大笑。褒姒心頭這口氣總算出了。
幽王看王後笑了,也樂了:賞石父!石父受了重賞,也很開心。
幽王、褒姒、石父都很滿意,但諸侯不樂意。在諸侯國內,諸侯也是唿風喚雨,跋扈慣了。今天氣勢洶洶地盡忠救駕,卻被當猴耍。生氣!生氣歸生氣,也不敢把幽王怎麽地,灰溜溜地走吧。大不了,下次不再上當了!
下次?幽王以為絕不會有下次!事實證明:下次來得如此之快。
總結一下烽火戲諸侯,可以說: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君王,一個滿肚子怨氣的王後,一個腦子缺了弦的奸臣,三個人聯合上演了一處悲劇。悲劇是以大笑開始,以死亡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