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離第二次淘汰隻剩下十天時間,章劍也處於由明勁向暗勁過渡的關鍵時期。
形意宗師郭雲深先生,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他對形意拳作出了明勁、暗勁和化勁的劃分。《拳意述真》記載,他對明勁和暗勁進行了如下定義: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
大凡人之初,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
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麵目。
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
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
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
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
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
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
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
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
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
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複其初也。
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
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這些表述是說,嶽武穆王把達摩祖師的易筋、洗髓二經,擴充為三經,分別起到易骨、易筋和洗髓的作用,對應明勁、暗勁和化勁三個層次。
其中的明勁,指的是易骨,也就是道家講的練精化氣,身體能夠發出整勁,達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不浪費一絲一毫,便是明勁巔峰了。
至於暗勁,郭雲深先生認為: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合住。
兩手往後用力拉迴(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迴拉。其意如撕綿。
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裏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裏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
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
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
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
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從理論上,他把暗勁定義為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說明了暗勁是在明勁的基礎上修煉出來的。
先用拔鋼絲來說明其意,許多人小時候都過經驗,從電線膠皮裏麵拔出鋼絲,一隻手要將膠皮向前推,另一隻手將鋼絲向後拔。
怕讀者不明其意,又舉了幾個形象的例子,說明暗勁的外在表現。
所謂明勁,是有聲之意,所謂暗勁,是無聲之意。與《陰符經》中的“陰”類似,是“暗中”之意,不外顯,但確實存在,並起到主導作用。
以上是筆者對明勁和暗勁概括性的說明,不再進行一句一句的翻譯。
看了宗師對明勁和暗勁的具體定義,章劍頗為感慨。
“都說傳武沒落,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現代社會,一個人能夠把明勁練明白,就已經是傳武高手了。
但這樣的高手,與散打相比,實戰性還有不如,所以,在曆次較量中,頻頻處於下風。
普通人就會認為,傳武不如散打,更不如拳擊、跆拳道等等。雖然跆拳道也不怎麽樣,但起碼有好看的花架子。
其實他們不知道,傳武中,還有暗勁,更有化勁。隻是很少有人能夠練成。假如有人練成了,還會像猴子一樣,去打什麽擂台戰嗎?
要知道,明勁是練精化氣,暗勁是練氣化神,化勁就是練神還虛。
這三個境界,除了武力外,對精神的要求更高,特別是到了暗勁及化勁這個階段,高人們,已經超越了凡塵,避世猶恐不及,還會在人前逞能?
但暗勁和化勁,有如此多的講究,更需要天賦異稟,可見練成的難度有多高!”
盡管很難,在章劍麵前,也隻有這一條路可走,還得硬著頭皮走下去。
“繼續研究吧。”放棄也不是他的性格。
從明勁到暗勁,是由剛到柔的過程,練到極處,便是剛中含柔,這要怎麽轉化呢?
理論上非常明確,陰極而陽生,陽極而陰生。剛就是陽,柔就是陰,至於具體怎麽做,頗費思量。
既然明勁是練精化氣,暗勁是練氣化神,必然與唿吸密不可分,或許可以從唿吸上入手。
武聖對於兩個階段的唿吸都有表述,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或許就找到了出路。
關於暗勁的唿吸,武聖說:“練拳術之唿吸,口之開合、舌抵上齶等規則照前,惟唿吸與前一層不同。
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唿吸不過借此以通內外也。
此二層之唿吸,著意於丹田之內唿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練氣化神之理也。”
也就是說,明勁是調息的過程,注意力放在手足動作之上,當拳法練習純熟時,息也就調到了深、長、細、勻。
此時,需要進入胎息,才能夠更進一步了。
也就是不再用口鼻唿吸,隻有丹田唿吸,如果做到了胎息,就是練氣化神了,自然也就練成了暗勁。
結合《內功經》:“氣調而勻,勁鬆而緊。先吸後唿,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有丹田,氣之歸宿。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立或坐,吸氣於喉。以意送下,漸沉玉底。升有升路,脅骨齊舉。降有降所,俞有氣路。”
暗勁的唿吸就唿之欲出了。
於是,章劍紮了個三體式的樁,用鼻深深吸氣,做到深、長、細、勻,唿氣時將氣引入丹田,氣在丹田盤旋跳躍,氣自行上升至心下中丹田,而後下降至下丹田,如此上下往來,甚是有有趣。
章劍把意略放在氣的上下,隨之上下,隻感覺全身輕靈,不多時,似對外界事物漸感模糊。
他已經有過慘痛的經曆,第一次修煉內功經時,由於心中一喜,就從這種玄而又玄的意境跌落出來。這一次再遇這種情況,雖然內心十分激動,仍強自按捺住自己,保持著心境的平靜。
此時,隻感覺口鼻之唿吸似有似無,腹部一起一伏,似有氣自肚臍進入,直接進入下丹田,練習多時,下丹田有一種鼓脹感,很快就感覺到了極限,必須宣泄出去,否則將會漲破肚皮。
要麽上行打嗝,要麽下行放屁,其實這兩種都是氣的散逸,此時氣即將通過老路下行放屁。
如果是這樣,豈不是右拐、右拐、右拐,再右拐,轉了一圈,又將迴到原地?
這是章劍堅決不能允許的。
章劍一忍再忍,忽然有一縷氣從下丹田滲透進入氣海,然後愈來愈多,下丹田的鼓脹感便慢慢地減輕了。
章劍感到一陣驚喜,忽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來如此,按道家的理論,丹田是結丹的地方,氣海才是存儲氣的地方,現在各得其所,才是正途。”
又練了半天,丹田徹底沒有了鼓脹感,所有的氣都進入了氣海。
那又怎麽將氣使用出來呢?所有的功法,都是從丹田將氣引導到四肢,隨著手腳的動作擊打出去。
章劍轉念一想,便也有了思路,既然氣能從丹田進入氣海,自然可以從氣海調入丹田,想到這裏,章劍就試驗了起來。
一開始,他隻能調出一絲氣,成功率也不太高,但也讓他看到了希望。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能夠做到隨心調動,章劍心裏一陣欣喜。
既然能夠調動出氣,就可以按照氣的路徑修煉了,他便按照姬龍上次指出的路徑,運行了起來。
氣的運行磕磕絆絆,總算是成功了,但由於積累的氣還是太少,隻是運行了一個周天,便消耗的差不多了。
雖然是這樣,也讓章劍感到非常滿意了。
這一個周天看上去沒什麽了不起的,但卻標誌著,他已經真正做到了《內功經》入門,下一步隻要多多積精累氣,達到過關標準就是盼頭了。
這就用到了那句經典的話,“前進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感覺有點怪怪的!
先這樣吧。
形意宗師郭雲深先生,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他對形意拳作出了明勁、暗勁和化勁的劃分。《拳意述真》記載,他對明勁和暗勁進行了如下定義: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
大凡人之初,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
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麵目。
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
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
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
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
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
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
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
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
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
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複其初也。
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
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這些表述是說,嶽武穆王把達摩祖師的易筋、洗髓二經,擴充為三經,分別起到易骨、易筋和洗髓的作用,對應明勁、暗勁和化勁三個層次。
其中的明勁,指的是易骨,也就是道家講的練精化氣,身體能夠發出整勁,達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不浪費一絲一毫,便是明勁巔峰了。
至於暗勁,郭雲深先生認為: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合住。
兩手往後用力拉迴(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迴拉。其意如撕綿。
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裏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裏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
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
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
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
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從理論上,他把暗勁定義為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說明了暗勁是在明勁的基礎上修煉出來的。
先用拔鋼絲來說明其意,許多人小時候都過經驗,從電線膠皮裏麵拔出鋼絲,一隻手要將膠皮向前推,另一隻手將鋼絲向後拔。
怕讀者不明其意,又舉了幾個形象的例子,說明暗勁的外在表現。
所謂明勁,是有聲之意,所謂暗勁,是無聲之意。與《陰符經》中的“陰”類似,是“暗中”之意,不外顯,但確實存在,並起到主導作用。
以上是筆者對明勁和暗勁概括性的說明,不再進行一句一句的翻譯。
看了宗師對明勁和暗勁的具體定義,章劍頗為感慨。
“都說傳武沒落,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現代社會,一個人能夠把明勁練明白,就已經是傳武高手了。
但這樣的高手,與散打相比,實戰性還有不如,所以,在曆次較量中,頻頻處於下風。
普通人就會認為,傳武不如散打,更不如拳擊、跆拳道等等。雖然跆拳道也不怎麽樣,但起碼有好看的花架子。
其實他們不知道,傳武中,還有暗勁,更有化勁。隻是很少有人能夠練成。假如有人練成了,還會像猴子一樣,去打什麽擂台戰嗎?
要知道,明勁是練精化氣,暗勁是練氣化神,化勁就是練神還虛。
這三個境界,除了武力外,對精神的要求更高,特別是到了暗勁及化勁這個階段,高人們,已經超越了凡塵,避世猶恐不及,還會在人前逞能?
但暗勁和化勁,有如此多的講究,更需要天賦異稟,可見練成的難度有多高!”
盡管很難,在章劍麵前,也隻有這一條路可走,還得硬著頭皮走下去。
“繼續研究吧。”放棄也不是他的性格。
從明勁到暗勁,是由剛到柔的過程,練到極處,便是剛中含柔,這要怎麽轉化呢?
理論上非常明確,陰極而陽生,陽極而陰生。剛就是陽,柔就是陰,至於具體怎麽做,頗費思量。
既然明勁是練精化氣,暗勁是練氣化神,必然與唿吸密不可分,或許可以從唿吸上入手。
武聖對於兩個階段的唿吸都有表述,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或許就找到了出路。
關於暗勁的唿吸,武聖說:“練拳術之唿吸,口之開合、舌抵上齶等規則照前,惟唿吸與前一層不同。
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唿吸不過借此以通內外也。
此二層之唿吸,著意於丹田之內唿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練氣化神之理也。”
也就是說,明勁是調息的過程,注意力放在手足動作之上,當拳法練習純熟時,息也就調到了深、長、細、勻。
此時,需要進入胎息,才能夠更進一步了。
也就是不再用口鼻唿吸,隻有丹田唿吸,如果做到了胎息,就是練氣化神了,自然也就練成了暗勁。
結合《內功經》:“氣調而勻,勁鬆而緊。先吸後唿,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有丹田,氣之歸宿。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立或坐,吸氣於喉。以意送下,漸沉玉底。升有升路,脅骨齊舉。降有降所,俞有氣路。”
暗勁的唿吸就唿之欲出了。
於是,章劍紮了個三體式的樁,用鼻深深吸氣,做到深、長、細、勻,唿氣時將氣引入丹田,氣在丹田盤旋跳躍,氣自行上升至心下中丹田,而後下降至下丹田,如此上下往來,甚是有有趣。
章劍把意略放在氣的上下,隨之上下,隻感覺全身輕靈,不多時,似對外界事物漸感模糊。
他已經有過慘痛的經曆,第一次修煉內功經時,由於心中一喜,就從這種玄而又玄的意境跌落出來。這一次再遇這種情況,雖然內心十分激動,仍強自按捺住自己,保持著心境的平靜。
此時,隻感覺口鼻之唿吸似有似無,腹部一起一伏,似有氣自肚臍進入,直接進入下丹田,練習多時,下丹田有一種鼓脹感,很快就感覺到了極限,必須宣泄出去,否則將會漲破肚皮。
要麽上行打嗝,要麽下行放屁,其實這兩種都是氣的散逸,此時氣即將通過老路下行放屁。
如果是這樣,豈不是右拐、右拐、右拐,再右拐,轉了一圈,又將迴到原地?
這是章劍堅決不能允許的。
章劍一忍再忍,忽然有一縷氣從下丹田滲透進入氣海,然後愈來愈多,下丹田的鼓脹感便慢慢地減輕了。
章劍感到一陣驚喜,忽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來如此,按道家的理論,丹田是結丹的地方,氣海才是存儲氣的地方,現在各得其所,才是正途。”
又練了半天,丹田徹底沒有了鼓脹感,所有的氣都進入了氣海。
那又怎麽將氣使用出來呢?所有的功法,都是從丹田將氣引導到四肢,隨著手腳的動作擊打出去。
章劍轉念一想,便也有了思路,既然氣能從丹田進入氣海,自然可以從氣海調入丹田,想到這裏,章劍就試驗了起來。
一開始,他隻能調出一絲氣,成功率也不太高,但也讓他看到了希望。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能夠做到隨心調動,章劍心裏一陣欣喜。
既然能夠調動出氣,就可以按照氣的路徑修煉了,他便按照姬龍上次指出的路徑,運行了起來。
氣的運行磕磕絆絆,總算是成功了,但由於積累的氣還是太少,隻是運行了一個周天,便消耗的差不多了。
雖然是這樣,也讓章劍感到非常滿意了。
這一個周天看上去沒什麽了不起的,但卻標誌著,他已經真正做到了《內功經》入門,下一步隻要多多積精累氣,達到過關標準就是盼頭了。
這就用到了那句經典的話,“前進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感覺有點怪怪的!
先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