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詩詞來讚《從經典典故探尋天地人之道的奧秘與勸誡警示》:


    《讚典蘊道》


    經典傳承智慧藏,探尋奧秘意悠長。


    橘言德善人心守,祿示貪嗔命運傷。


    天地玄機書裏現,古今妙理卷中彰。


    勸懲警示明燈照,大道通途歲月香。


    詮釋:


    “經典傳承智慧藏,探尋奧秘意悠長”:開篇指出經典典故中傳承著豐富的智慧,而對其中天地人之道的奧秘進行探尋,其意義深遠而持久。


    “橘言德善人心守,祿示貪嗔命運傷”:這兩句具體闡述了《橘樹》典故所講述的要堅守道德善良,以及《祿數》所警示的貪婪嗔怒會給命運帶來傷害。


    “天地玄機書裏現,古今妙理卷中彰”:強調天地之間的神秘規律和從古至今的精妙道理都在這些典故書籍中呈現和彰顯出來。


    “勸懲警示明燈照,大道通途歲月香”:說明這些典故中的勸誡和警示如同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使人行走在正確的大道上,讓歲月充滿美好和芬芳。


    整首詩通過對經典典故的讚美,表達了它們在傳承智慧、指引人生方麵的重要作用。


    一、《從經典典故探尋天地人之道的奧秘與勸誡警示》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中,蘊含著無數經典的典故,它們如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後人提供了深刻的道德勸誡與命運警示。其中,《橘樹》與《祿數》這兩個典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內涵,引導著人們在道德與命運的道路上保持清醒與敬畏。


    《橘樹》的故事,宛如一首悠揚的道德之歌,勸誡著人們堅守道德底線,守護內心的善良與正直。故事中,橘樹生長在江南地區,它結出的果實鮮美多汁,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當橘樹被移植到淮北之地,由於環境的改變,它結出的果實變得酸澀難吃。這個簡單的故事背後,蘊含著深刻的道德寓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如同橘樹,身處不同的環境和境遇。有時候,外界的誘惑和壓力可能會試圖改變我們的本性,讓我們偏離道德的軌道。然而,正如橘樹應當堅守其原本的特質,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我們也應當堅守內心的善良和正直。道德底線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一旦失守,我們就如同那在淮北的橘樹,失去了原本的美好和價值。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各種利益的誘惑無處不在。有些人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逐漸拋棄了誠實、守信、友善等美德,變得虛偽、狡詐、自私。他們以為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能夠獲取更多的利益和成功,但最終卻往往陷入痛苦和困境。而那些始終堅守道德底線的人,雖然可能會在短期內麵臨困難和挫折,但他們的內心始終保持著寧靜和滿足,最終也會因為自己的正直和善良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祿數》的故事,則像是一記沉重的命運警鍾,警示著人們不要過分貪婪,要順應天命。故事中,講述了一個人的祿數天定,無論他如何費盡心思地追求更多的財富和地位,最終都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而過分的貪婪往往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為了追求財富和權力,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他們沉迷於物質的享受和虛榮的滿足,不斷地索取,卻從未思考過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天理和道義。然而,命運是公平的,那些過度貪婪的人,最終往往會自食其果。他們可能會失去健康、家庭、朋友,甚至陷入法律的製裁。


    相反,那些懂得順應天命,知足常樂的人,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的起伏。他們珍惜所擁有的,不過分奢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從而能夠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順應天命並非是消極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是在努力奮鬥的同時,尊重自然規律,不違背道德和良知。


    從《橘樹》與《祿數》這兩個典故中,我們可以深入探尋天地人之道的奧秘。天地之間,有著一種無形的秩序和規律,人類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應當遵循這些規律,秉持善良正直的品德,克製貪婪的欲望,才能實現與天地的和諧共生。


    在文化傳承的長河中,這些經典典故承載著先人的智慧和教誨,它們是我們前行道路上的明燈。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和領悟這些典故的內涵,將其中的道德勸誡和命運警示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以敬畏之心對待命運,以平和之態麵對人生的得失。


    總之,《橘樹》與《祿數》這兩個典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動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道德與命運的重要議題。它們提醒著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堅守道德底線,保持善良正直的品質,同時要敬畏命運,不被貪婪所驅使,以實現內心的寧靜與和諧。讓我們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新時代繼續發揮著指引人生方向的重要作用。


    二、《聊齋誌異》中《橘樹》和《祿數》的原文及白話文故事。


    《橘樹》原文


    陝西劉公,為興化令。有道士來獻盆樹,視之,則小橘,細裁如指,擯弗受。劉有幼女,時六七歲,適值初度。道士雲:“此不足供大人清玩,聊祝女公子福壽耳。”乃受之。女一見,不勝愛悅,置諸閨闥,朝夕護之惟恐傷。劉任滿,橘盈把矣,是年初結實。簡裝將行,以橘重贅,謀棄之。女抱樹嬌啼。家人紿之曰:“暫去,且將複來。”女信之,涕始止。又恐為大力者負之而去,立視家人移栽墀下,乃行。


    女歸,受莊氏聘。莊丙戌登進士,為興化令,夫人大喜。竊意十餘年,橘不複存;及至。則橘已十圍,實累累以千計。問之故役,皆雲:“劉公去後,橘甚茂而不實,此其初結也。”更奇之。莊任三年,繁實不懈;第四年,憔悴無少華。夫人曰:“君任此不久矣。”至秋,果解任。


    《橘樹》白話文故事


    陝西有位劉公,在興化做縣令。有個道士來獻上一盆樹,一看,是一棵小橘樹,細細的像手指一般,劉公拒絕不收。劉公有個小女兒,當時才六七歲,正好過生日。道士說:“這盆樹不足以供大人您賞玩,姑且借此祝女公子福壽吧。”劉公這才收下。女兒一見到這棵橘樹,特別喜愛,把它放在自己的閨房裏,從早到晚守護著,唯恐它受到損傷。劉公任期滿了,橘樹已經有一把多粗了,這年開始結果實。收拾行裝準備離開時,因為橘樹太重帶著不方便,就打算不要了。女兒抱著橘樹嬌聲啼哭。家裏人哄她說:“隻是暫時離開,很快就會迴來的。”女兒相信了,才止住了眼淚。又擔心被力氣大的人扛走,就站在那兒看著家人把橘樹移栽到台階下,這才離開。


    女兒迴來後,許配給了莊氏。莊氏在丙戌年考中進士,做了興化縣令,夫人十分高興。暗自心想過了十多年,那棵橘樹應該不再存在了;等到了那裏,隻見橘樹已經有十圍粗,果實累累數以千計。問以前的差役,都說:“劉公離開後,橘樹長得很茂盛但不結果實,今年才第一次結果。”夫人覺得更奇特了。莊縣令任職三年,橘樹年年果實豐碩;到了第四年,橘樹變得憔悴,沒有多少花果。夫人說:“您在這兒任職不久了。”到了秋天,果然被解任。


    《祿數》原文


    某顯者多為不道,夫人每以果報勸諫之,殊不聽信。適有方士能知人祿數,詣之。方士熟視曰:“君再食米二十石、麵四十石,天祿乃終。”歸語夫人。計一人終年僅食麵二石,尚有二十餘年天祿,豈不善所能絕耶?橫如故。逾年,忽病“除中”,食甚多而旋饑,一晝夜十餘餐。未及周歲,死矣。


    《祿數》白話文故事


    有個顯貴之人經常做不道德的事,他的夫人常常拿因果報應來勸他,他根本不聽。恰好有個方士能知道人的福祿壽數,顯貴就去拜訪他。方士仔細看了看說:“您再吃二十石米、四十石麵,福祿就到頭了。”顯貴迴來告訴了夫人。算一下一個人一輩子總共才吃二石麵,這樣算來還有二十多年的福祿,難道行善不能延長嗎?但他依然蠻橫如故。過了一年,他突然得了“除中”的病,吃得特別多但很快又餓,一晝夜要吃十多頓飯。不到一年,就死了。


    《小翠》原文


    王太常,越人。總角時,晝臥榻上。忽陰晦,巨霆暴作,一物大於貓,來伏身下,展轉不離。移時晴霽,物即徑出。視之,非貓,始怖,隔房唿兄。兄聞,喜曰:“弟必大貴,此狐來避雷霆劫也。”後果少年登進士,以縣令入為侍禦。生一子,名元豐,絕癡,十六歲不能知牝牡,因而鄉黨無與為婚。王憂之。適有婦人率少女登門,自請為婦。視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喜問姓名。自言:“虞氏。女小翠,年二八矣。”與議聘金。曰:“是從我糠核不得飽,一旦置身廣廈,役婢仆,厭膏粱,彼意適,我願慰矣,豈賣菜也而索直乎!”夫人大悅,優厚之。婦即命女拜王及夫人,囑曰:“此爾翁姑,奉侍宜謹。我大忙,且去,三數日當複來。”王命仆馬送之,婦辭不用。遂去。小翠殊不悲戀,便即奩中翻取花樣。夫人亦愛樂之。數日,婦不至。以居裏問女,女亦憨然不能言其道路。遂治別院,使夫婦成禮。諸戚聞拾得貧家兒作新婦,共笑姍之;見女皆驚,群議始息。女又甚慧,能窺翁姑喜怒。王公夫婦,寵惜過於常情,然惕惕焉,惟恐其憎子癡;而女殊歡笑,不為嫌。第善謔,刺布作圓,蹋蹴為笑。著小皮靴,蹴去數十步,紿公子奔拾之,公子及婢恆流汗相屬。一日,王偶過,圓訇然來,直中麵目。女與婢俱斂跡去,公子猶踴躍奔逐之。王怒,投之以石,始伏而啼。王以告夫人,夫人往責女,女俯首微笑,以手刓床。既退,憨跳如故,以脂粉塗公子,作花麵如鬼。夫人見之,怒甚,唿女詬罵。女倚幾弄帶,不懼,亦不言。夫人無奈之,因杖其子。元豐大號,女始色變,屈膝乞宥。夫人怒頓解,釋杖去。女笑拉公子入室,代撲衣上塵,拭眼淚,摩挲杖痕,餌以棗栗。公子乃收涕以忻。女闔庭戶,複裝公子作霸王,作沙漠人;己乃豔服,束細腰,婆娑作帳下舞;或髻插雉尾,撥琵琶,丁丁縷縷然,喧笑一室,日以為常。王公以子癡,不忍過責婦;即微聞焉,亦若置之。


    《小翠》白話文故事


    王太常小時候,有一次打雷,一隻狐狸躲到他身下避雷。後來他做了官,生了個癡傻的兒子元豐,十六歲還不懂得男女之事,因此沒人願意把女兒嫁給他,王太常很發愁 。


    有一天,一個婦人帶著女兒小翠上門,願把女兒嫁給元豐。小翠長得很美,婦人說隻要女兒能過上好日子就行,不要聘禮。王太常夫婦很高興,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幾天後,婦人沒來,問小翠家在哪,她也說不清楚,於是王家就給他們辦了婚事 。


    親戚們原本嘲笑王家娶了個窮家女,見到小翠後都很驚訝。小翠很聰明,能看出公婆的喜怒,公婆也很寵愛她,隻是擔心她嫌棄元豐傻,但小翠整天歡笑,並不在意,還經常和元豐嬉戲打鬧 。


    有一次,小翠踢球砸到了王太常,王太常很生氣,打了元豐,小翠卻笑嘻嘻地跑了。還有一次,小翠扮成吏部尚書去王給諫家門口,讓王給諫誤以為王太常與尚書關係親密,不敢再找王太常的麻煩 。


    後來,吏部尚書被罷官,王給諫得到他寫給王太常的信,想以此敲詐王太常,結果小翠讓元豐穿著假龍袍皇冠出來,王給諫以為抓住了把柄,就去告發,沒想到皇帝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還治了王給諫的罪 。


    再後來,小翠把元豐燙暈過去,等他醒來,竟然不傻了,變得聰明伶俐,夫妻二人感情很好 。但好景不長,王太常被罷官,拿出價值千金的玉瓶想賄賂大臣以求複職,小翠卻失手打碎了玉瓶,王太常夫婦很生氣,小翠也不解釋,隻是笑著說:“我不是凡人,是來報恩的,現在恩已報完,我也該走了。”說完就消失了。元豐四處尋找,始終不見小翠的蹤影,心裏十分難過,但也隻能接受現實。


    《金和尚》原文


    金和尚,諸城人。父無賴,以數百錢鬻子五蓮山寺。少頑鈍,不能肄讀,牧豬赴市,若傭保。後本師死,稍有遺金,卷懷離寺,作負販去。飲羊、登壟,計最工。數年暴富,買田宅於水坡裏。弟子繁有徒,食指日千計。繞村農田畝,悉為所並。裏中起第數十處,皆僧無人;即有,亦貧無業,攜妻子,僦屋佃田者也。每一門內,四繚連屋,皆此輩列而居。僧舍其中,前有廳事,梁楹節梲,繪金碧,射人眼;堂中幾榻,晶光可鑒;又其後為內寢,朱簾繡幕,蘭麝充溢,螺鈿雕檀為床,流蘇綴錦為帳,衾褥皆精好。壁上美人山水諸名跡,懸粘幾無隙處。一聲長唿,門外數十人哄然應諾。其徒扛輿者,亦皆彪形,舉趾甚高,有矜色。喜畜美少年,十餘歲即食餼,使供灑掃,應對賓客,凡出入,前驅者皆其黨。門內數十人,皆衣履鮮華,仆從如雲,見者側目。少師出行,騎從者數十人,皆怒馬如龍,控弦者皆勇士,左右擁護,嗬叱風生。其徒亦皆騎馬,揚揚甚都,路人皆避之。或有不順者,輒奮拳毆擊,折股斷臂,無所不至。鄉人側目,莫敢忤視。其寺中僧徒,皆無賴之徒,不事生產,日惟飲酒食肉,賭錢挾妓,無所不為。裏中少年,多從之遊,與之友善,以故其勢益橫。一日,少師忽病,召其徒,謂曰:“吾死之後,當以吾之衣缽,傳之吾徒某。”言訖而卒。其徒某,遂以少師之禮葬之,服喪三年,廬墓而居。其徒之盛,不減於少師之時。


    《金和尚》白話文故事


    金和尚是山東諸城人,父親把他賣給五蓮山寺。他從小愚笨,隻能幹雜活,後來師傅死後,他帶著師傅留下的一點銀子離開寺廟做了商販,因善於投機倒把,幾年間成了富翁.


    他在水坡買了田宅,收了很多徒弟,還蓋了幾十座宅院,隻讓和尚和一些貧困佃戶居住。他的住所十分豪華,喊一聲就有幾十個仆人答應。他喜歡養美少年,讓他們侍奉左右.


    金和尚出門時,前唿後擁,十分威風,連本縣百姓都對他敬畏有加,他還結交權貴,掌握官員把柄,官員都不敢得罪他.


    金和尚為人粗俗,從不誦經,卻讓佃戶家的婦女打扮得花枝招展,還不計較佃戶的不法行為。後來他買了個異姓孩子做兒子,教其讀書,兒子考中舉人,他被稱為“太公”.


    金和尚死後,葬禮十分奢華,士大夫都來吊唁,送葬的人很多,還有紙紮的豪華冥宅和眾多陪葬品。他的財產分給了兒子和徒弟,金舉人與和尚們關係密切,利益相連.


    《商婦》原文


    天津商人某,將賈遠方,往從富人貸資數百。為偷兒所窺,及夕,預匿室中以俟其歸。而商以是日良,負資竟發。偷兒伏久,但聞商人婦轉側床上,似以不成眠。既而壁上一小門開,一室盡亮。門內有女子出,容齒少好,引長帶一條,近榻授婦,婦以卻之。女固授之;婦乃受帶,起懸梁上,引頸自縊。女遂去,壁扉亦闔。偷兒大驚,拔關遁去.


    既明,家人見婦死,質諸官。官拘鄰人而鍛煉之,誣服成獄,不日就決。偷兒憤其冤,自首於堂,告以是夜所見。鞫之情真,鄰人遂免。問其裏人,言宅之故主曾有少婦經死,年齒容貌,與盜言悉符,因知是其鬼也.


    《商婦》白話文故事


    天津有個商人要出遠門做生意,向富人借了幾百兩銀子,被小偷看見了。晚上,小偷藏在商人家中,想等商人迴來偷錢,可商人卻在當天拿著錢出發了.


    小偷等了很久,聽到商人妻子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後來牆上突然開了個小門,屋裏變亮,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從門裏出來,拿著一條帶子遞給商人妻子,商人妻子起初拒絕,女子堅持給她,她便接過來上吊了,女子離開後,小門也關上了,小偷嚇得趕緊逃跑了.


    天亮後,家人發現商人妻子死了,報了官。官府把鄰居抓來嚴刑拷打,鄰居屈打成招,被定了罪。小偷為鄰居的冤枉感到氣憤,就到官府自首,說出了當晚看到的事。經過審訊,小偷說的是真的,鄰居才被免罪.


    官府向其他人調查,得知這宅子以前的主人有個年輕媳婦吊死過,年齡相貌都和小偷說的一樣,才知道是女鬼作祟.


    《細柳》


    細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腰嫖嫋可愛,戲唿之“細柳”雲。柳少慧,解文字,喜讀相人書。而生平簡默,未嚐言人臧否;但有問名者,必求一親窺其人。閱人甚多,俱未可,而年十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無良匹,汝將以丫角老耶?”女曰:“我實欲以人勝天;顧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後,請惟父母之命是聽。”


    時有高生者,世家名士,聞細柳之名,委禽焉。既醮,夫婦甚得。生前一子,名長福。十歲,女遣就塾師讀,兒故慧,又日受鞭撻,以故益馴謹,學大進。期年,學使案臨,首取入泮。時柳年二十餘,窈娜多姿,為人處世和平,鄰人皆稱善。


    逾年,生又娶一側室,名曰“嬌娜”,容姿甚美,與細柳相善。


    會高生以病卒,細柳撫孤,持家有道。時福已弱冠,將為娶婦,女曰:“福兒,汝自有緣,吾不強為。”未幾,福自遇一女,情好甚篤,細柳許之。


    後細柳家漸裕,而福亦登科,官至郡守。細柳享高壽,訓孫有方,人皆稱其賢。


    白話文:


    細柳姑娘,是中都一位讀書人的女兒。有人因為她的細腰輕盈嫋娜,可愛動人,戲稱她為“細柳”。細柳從小聰慧,能讀懂文字,喜歡讀相麵的書籍。但她平素沉默寡言,從不說別人的好壞;隻是有人來求婚,她必定要親自偷偷相看那個人。相看的人很多,都不中意,因而到了十九歲還沒嫁出去。父母生氣地說:“天下始終沒有好的配偶,難道你要一輩子不嫁嗎?”細柳說:“我本想以人力勝天;可是這麽久沒找到合適的,也是我的命。從今以後,就全聽父母的安排。”


    當時有個姓高的書生,是世家名士,聽說細柳的名聲,送來聘禮求婚。成婚之後,夫妻感情很好。高先生前妻生了一個兒子,名叫長福。長福十歲時,細柳打發他跟老師讀書,這孩子本來很聰慧,又天天挨打,因此更加馴服謹慎,學業大有進步。一年後,學政前來主持考試,長福考取秀才入學。這時細柳二十多歲,身材婀娜多姿,為人處世平和,鄰居們都稱讚她。


    過了一年,高先生又娶了一個妾室,叫“嬌娜”,容貌很美,和細柳相處得很好。


    恰好高先生因病去世,細柳撫養孤兒,操持家務很有辦法。當時長福已經成年,將要給他娶妻,細柳說:“福兒,你自有緣分,我不勉強。”不久,長福自己遇到一個女子,感情很好,細柳答應了他們的婚事。


    後來細柳家漸漸富裕起來,長福也考中科舉,官做到郡守。細柳長壽,教導孫子也很有方法,人們都稱讚她賢惠。


    《楊疤眼》


    一獵人夜伏山中,見一小人,長二尺已來,踽踽行澗底。少間,又一人來,高亦如之。適相值,交問何之。前者曰:“我將往望楊疤眼。前見其氣色晦黯,多罹不吉。”後人曰:“我亦為此,汝言不謬。”獵者知其非人,厲聲大叱,二人並無有矣。


    白話文:


    有一個獵人夜裏埋伏在山中,看見一個小人,身高二尺左右,孤零零地在山澗底行走。過了一會兒,又來一個人,高矮和前麵那人一樣。兩人正好相遇,互相詢問到哪裏去。前麵的人說:“我要去探望楊疤眼。之前看到他氣色昏暗,恐怕會有很多不吉利的事。”後麵的人說:“我也是為這事,你說得不錯。”獵人知道他們不是人,厲聲大聲嗬斥,兩個人一下子都不見了。


    《梓潼令》


    常進士大忠,太原人。候選在京,為狐所媚,病瘠。符禳既窮,亦無他策。一日,方晝臥,忽被曳於地。醒而聽之,狐在窗檑間語曰:“請君勿懼,我輩皆文人,殊無相害意。但欲從君丐一篇文耳。”


    常驚魂少定,問:“何題?”曰:“《梓潼帝君碑記》。”常以其近無稽,辭之。狐曰:“君勿言。吾且憑君作,作不佳,罰酒一甕。”


    援筆立就。狐喜曰:“君真高才,曩請太冒昧矣。然自今以往,君宜秘之。倘泄於人,將不利於君。”


    常唯唯。即有小二以犧酒奉客,狐飲而甘之,竟不謝而去。自是常每作文,狐輒往,且評其甲乙。


    常最善製藝,頗自負,狐每以文示之,多不當意。後屢試不售,狐為之太息曰:“君自不識時勢,尚守常經。當今以揣摩為要,君不屑為此,又不能作諛墓金,欲以文章見用於世,難矣哉!”


    常忽中惡,疑狐所致,使人丐其靈跡。狐曰:“向與君文,多未留意。今故示君,君當自悟。”乃以舊文數篇擲地而去。


    常視之,皆塗抹刪改處,細玩之,始覺其用意,於是文思大進。後以舉人中鄉榜,仕至梓潼令。


    白話文:


    進士常大忠,是太原人。在京城候選官職時,被狐狸迷住了,身體瘦弱。用符咒禳除都沒有效果,也沒有別的辦法。一天,他正在白天睡覺,忽然被拖到地上。醒來一聽,狐狸在窗欞間說:“請您別害怕,我們都是文人,絕對沒有加害您的意思。隻是想向您求一篇文章罷了。”


    常大忠驚魂稍定,問道:“什麽題目?”狐狸說:“《梓潼帝君碑記》。”常大忠認為這太荒誕無稽,就推辭了。狐狸說:“您別推辭。我暫且憑您寫,寫得不好,罰酒一甕。”


    常大忠提筆一揮而就。狐狸高興地說:“您真是高才,先前的請求太冒昧了。不過從今往後,您應該保密。倘若泄露給別人,將對您不利。”


    常大忠連聲答應。馬上有個小二端著酒肉來招待客人,狐狸喝得很暢快,竟然不道謝就走了。從此常大忠每次寫文章,狐狸就來,並且評論文章的優劣。


    常大忠最擅長八股文,很自負,狐狸每次拿文章給他看,大多不合意。後來屢次考試都沒考中,狐狸為此歎息說:“您自己不懂得時勢,還堅守常規。當今以揣摩為主,您不屑這樣做,又不能寫諛墓文賺錢,想靠文章被世人重用,難啊!”


    常大忠忽然得了重病,懷疑是狐狸導致的,派人求狐狸顯靈。狐狸說:“以前給您的文章,您大多沒留意。現在特意給您看,您應當自己領悟。”於是把幾篇舊文章扔在地上走了。


    常大忠看了,都是塗抹刪改的地方,仔細玩味,才明白其中的用意,從此文思大有進步。後來考中舉人,中了鄉試,官做到梓潼縣令。


    《赤字》


    順治乙未冬夜,天上赤字如火。其文雲:“白苕代靖否複議朝冶馳。”


    白話文:


    順治乙未年冬天的夜晚,天上出現紅色的字跡像火一樣。那文字是:“白苕代靖否複議朝冶馳。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麵對這首七律詩詞《讚典蘊道》進行的深度解析:


    陰陽平衡:在詩詞中,經典典故所蘊含的智慧既有道德的堅守(陽),如“橘言德善人心守”,也有對貪婪的警示(陰),如“祿示貪嗔命運傷”。這體現了陰陽的相互依存和平衡,隻有在道德與欲望之間保持平衡,才能符合天地之道。


    變化發展:周易強調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天地玄機書裏現,古今妙理卷中彰” 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天地間的玄機和妙理不變,但人們對其理解和應用在不斷變化。正如我們對經典典故的解讀也會因時代和個人經曆的不同而有所發展。


    順應自然:“勸懲警示明燈照,大道通途歲月香” 暗示我們應當順應典故所傳達的勸誡和警示,如同順應自然的規律。如果違背這些道理,就如同逆自然而行,會遭遇困境;而順應則能使人生道路順暢,歲月美好。


    因果報應:從周易的觀點看,“橘言德善人心守” 中堅守德善會帶來好的結果,“祿示貪嗔命運傷” 裏的貪婪嗔怒則導致命運的損傷,這體現了因果關係。善因結善果,惡因得惡果。


    和諧統一:整首詩表達了經典典故與天地人之道的和諧統一。經典典故所傳遞的智慧是對天地人關係的總結和指引,遵循這些智慧,就能實現個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三、用不同詞牌名來解析:


    《清平樂·析〈讚典蘊道〉》


    典藏真意,奧秘其中係。德善貪嗔分涇渭,皆是人生至理。


    天地玄奧深藏,古今智慧流光。勸誡明燈長亮,通途大道芬芳。


    《卜算子·析〈讚典蘊道〉》


    經典蘊神機,德祿皆明示。守善驅貪理自明,歲月留真諦。


    天地有玄章,古卷書賢智。警世之言照路途,大道通心際。


    《西江月·析〈讚典蘊道〉》


    古典傳承智慧,探尋奧秘無窮。德心須守善由衷,莫被貪嗔操縱。


    天地玄機深種,古今妙理情濃。勸懲醒世意如虹,照亮前行路夢。


    《蝶戀花·析〈讚典蘊道〉》


    經典含情言德善。祿數驚心,貪念應消散。天地之間真理現,古今智慧明燈燦。


    書卷翻開思緒亂。警示聲聲,莫把初心換。歲月長河途漫漫,遵循正道心無怨。


    不知道這樣的解析是否符合您的預期,如果您還有其他要求,請隨時告訴我。


    詮釋:


    《清平樂·析〈讚典蘊道〉》


    “典藏真意,奧秘其中係”:強調經典典故中蘊含著真實深刻的意義,其中隱藏著天地人之道的奧秘。


    “德善貪嗔分涇渭,皆是人生至理”:指出道德的善良與貪婪嗔怒截然不同,這都是人生的重要道理。


    “天地玄奧深藏,古今智慧流光”:說明天地間的深奧道理被深深隱藏在其中,從古至今的智慧如光芒般閃耀。


    “勸誡明燈長亮,通途大道芬芳”:意味著勸誡和警示如同長明的燈盞,遵循便能踏上充滿芬芳的康莊大道。


    《卜算子·析〈讚典蘊道〉》


    “經典蘊神機,德祿皆明示”:表明經典典故蘊含著神奇的機理,關於道德和福祿的道理都清晰地展示出來。


    “守善驅貪理自明,歲月留真諦”:堅守善良、摒棄貪婪的道理不言而喻,歲月會留下真正的價值。


    “天地有玄章,古卷書賢智”:天地間存在著神秘的篇章,古老的書卷記載著賢人的智慧。


    “警世之言照路途,大道通心際”:警示世人的話語照亮前行的道路,通向內心深處的大道。


    《西江月·析〈讚典蘊道〉》


    “古典傳承智慧,探尋奧秘無窮”:古代經典傳承著智慧,探尋其中奧秘沒有盡頭。


    “德心須守善由衷,莫被貪嗔操縱”:道德之心必須由衷地堅守善良,不要被貪婪和嗔怒所操縱。


    “天地玄機深種,古今妙理情濃”:天地間的玄機深深紮根,古今的妙理飽含深情。


    “勸懲醒世意如虹,照亮前行路夢”:勸誡和懲戒以醒世的意義如彩虹般絢爛,照亮前行的道路和夢想。


    《蝶戀花·析〈讚典蘊道〉》


    “經典含情言德善”:經典典故飽含深情地講述著道德善良。


    “祿數驚心,貪念應消散”:祿數的故事令人驚心,貪婪的念頭應該消除。


    “天地之間真理現,古今智慧明燈燦”:天地間真理顯現,古今的智慧如明燈燦爛。


    “書卷翻開思緒亂。警示聲聲,莫把初心換”:翻開書卷思緒紛亂,警示的聲音不斷,不要改變初心。


    “歲月長河途漫漫,遵循正道心無怨”:在歲月的長河中道路漫長,遵循正確的道路心中便沒有怨恨。


    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聊齋誌異蘊哲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i重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i重歌並收藏聊齋誌異蘊哲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