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詩詞《從<牛成章>與<冤獄>透視社會萬象》:
《觀書有感》
牛章冤獄訴炎涼,世態紛紜筆底藏。
情變家中親意冷,法偏堂下眾心傷。
陰陽失序奸邪盛,道德沉淪正義亡。
掩卷沉思千古事,何時正氣滿穹蒼。
詮釋:
“牛章冤獄訴炎涼,世態紛紜筆底藏”:開篇指出《牛成章》和《冤獄》這兩部作品訴說著世間的冷暖,紛繁複雜的社會百態都蘊含在作者的筆下。
“情變家中親意冷,法偏堂下眾心傷”:這兩句具體描述了作品中所展現的家庭親情的變化,親人之間情意冷淡,以及司法不公導致在公堂之下民眾心靈受傷。
“陰陽失序奸邪盛,道德沉淪正義亡”:從哲學和道德層麵進行深入剖析,認為陰陽秩序的混亂使得奸邪之人橫行,道德的淪喪致使正義不複存在。
“掩卷沉思千古事,何時正氣滿穹蒼”:讀完這兩部作品後掩卷沉思,想到千古以來類似的事情,不禁發問,什麽時候正義之氣才能充滿天地。表達了對社會公正和正義迴歸的期盼。
整首詩通過對兩部作品的概括和思考,反映了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以及對美好社會的向往。
一、《從<牛成章>與<冤獄>透視社會萬象》
家庭倫理:在《牛成章》這部作品中,牛成章的人生曆程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細膩地展現出了家庭內部親情、愛情與背叛等錯綜複雜的情感交織。
牛成章原本生活在一個看似和睦的家庭中,父母慈愛,兄弟和睦。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中的種種矛盾逐漸浮出水麵。牛成章與妻子之間的愛情,在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中漸漸失去了最初的激情。曾經的山盟海誓,在現實的壓力和外界的誘惑下,變得脆弱不堪。妻子的心開始遊離,對家庭的責任和對丈夫的忠誠逐漸被拋諸腦後。
牛成章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也經曆著各自的困惑和掙紮。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理解,但家庭的紛爭卻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親子之間的溝通障礙,使得親情出現了裂痕。
而牛成章與兄弟之間,也因為財產的分配和家庭地位的爭奪,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曾經一起玩耍、互相扶持的兄弟情,在利益的麵前變得不堪一擊。
這些家庭問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社會現實的一個縮影。在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競爭壓力,讓人們變得浮躁和功利。家庭中的成員往往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和滿足,而忽略了親情、愛情的重要性。夫妻之間的背叛、親子之間的隔閡、兄弟之間的反目,成為了許多家庭麵臨的共同困境。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家庭中的這些變化和矛盾,是陰陽失衡的表現。陰陽的和諧與平衡是事物穩定發展的基礎,而在家庭中,親情、愛情等正麵情感代表著陽,背叛、冷漠等負麵情感則代表著陰。當陰陽失調,家庭就會陷入混亂和危機。
五行學說中,家庭的各個成員和關係也可以對應五行元素。父母為土,承載和滋養著家庭;夫妻為金,需要相互磨合和錘煉;子女為水,象征著生命的延續和流動。當五行相生相克的關係被打破,家庭的和諧也就不複存在。
司法不公:《冤獄》這部作品如同一把犀利的劍,深深地刺入了司法製度的黑暗角落,無情地揭露了其中的不公與腐敗。
故事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個無辜的平民,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冤案而身陷囹圄。司法機關在調查和審判過程中,敷衍了事,屈從於權貴的壓力和金錢的誘惑,完全背離了公正和正義的原則。
證據被篡改,證人被收買,法律的尊嚴被肆意踐踏。無辜者在獄中遭受著非人的折磨,而真正的罪犯卻逍遙法外,繼續為非作歹。
這種司法不公的現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病。權力的濫用、金錢的腐蝕、道德的淪喪,使得社會的公平正義蕩然無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司法製度的不公是陰陽失衡的極端表現。司法本應是維護社會公正的陽剛力量,但當它被黑暗勢力所侵蝕,就變成了陰邪的存在。這種陰陽的顛倒,導致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人民的苦難。
在五行學說中,司法可以視為火,象征著光明和正義。當司法之火被熄滅,社會就陷入了黑暗和混亂,五行的循環也就被打破。
綜上所述,《牛成章》和《冤獄》這兩部作品,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描寫,揭示了社會現實中的家庭問題和司法不公等現象。借助周易哲學和五行學說的深度解析,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這些問題背後的本質和根源,從而引發我們對社會、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公正的社會。
二、《聊齋誌異之卷七·牛成章》的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牛成章,江西之布商也。娶鄭氏,生子女各一。牛三十三歲病死。子名忠,時方十二;女八九歲而已。母不能貞,貨產入囊,改醮而去。遺兩孤,難以存濟。有牛從嫂,年已六秩,貧寡無歸,送與居處。
數年,嫗死,家益替。而忠漸長,思繼父業而苦無資。妹適毛姓,毛富賈也。女哀婿假數十金付兄。兄從人販鬻,途中遇寇,資斧盡喪。歸,無所為計,因思業商不行,不如就女寄生,遂往就之。至婿家,外道未通,毛翁先時喪偶,與女共居。婿入,毛公問其來故,忠以實告。翁大怒,婿與女謀,將誑而逐之。
女曰:“父雖不仁,子不可不義。”婿不得已,留居外舍。毛貨殖累千,自奉甚厚。忠日食粗糲,自操井臼,略無怨尤。久之,毛公憐之,唿與共食。忠頗馴謹,操作更勤。翁嫗大喜,以婢配之。忠辛勤積金,三年,翁嫗不問所自來,盡付於忠,使治產。忠跪拜辭讓,願仍為傭。翁曰:“坐食烏可長也?”忠乃受金,而租房別居。
女私遺金帛,皆不受。啖以酒食,亦不嚐。每早入問安,如事嚴父。越數年,家漸富,忠仍不娶。女勸之,不聽。後毛翁病卒,毛氏子不才,不能守業,貨財漸耗。忠乃出資,與之經紀,人皆服其不私。後女卒,忠送葬歸,仍返婿家。適被盜,資財悉空,毛氏子遂歸宗,而忠亦老矣。
忽夜夢父曰:“我死後,汝母嫁,生一子,今疾卒,兒流落丐食,汝可收留之。”忠醒,述於婦。婦曰:“此不可信。”忠曰:“死生大事,寧有妄耶?”越二日,果有人牽一兒至,丐於門,貌酷類父。忠惻然心動,攜入問之。兒曰:“我母死,無所依,故行丐耳。”忠問其名,曰:“叫牛有章。”忠大驚曰:“汝父在時,曾言有子名有章。”因留宿,訊其所由。兒曰:“父死,隨母至淮,母又嫁,後卒。”忠乃撫而泣曰:“我即汝兄也。”因以實告。兒亦大哭。忠乃攜歸,教以貿易,家漸裕。
白話文:
牛成章是江西的一個布商。他娶了鄭氏,生了一兒一女。牛成章三十三歲時病死了。兒子名叫牛忠,當時才十二歲;女兒隻有八九歲。母親鄭氏不能守節,把家產變賣裝入自己腰包,改嫁走了。留下兩個孤兒,難以生存。牛成章有個嫂嫂,已經六十多歲了,貧窮守寡無處可去,就和兩個孩子住在一起。
過了幾年,嫂嫂去世,家境更加衰敗。牛忠漸漸長大,想繼承父親的生意但苦於沒有資金。妹妹嫁給了姓毛的,毛家是富商。妹妹可憐哥哥,向丈夫借了幾十兩銀子交給哥哥。牛忠跟著別人去做生意,途中遇到強盜,錢財全被搶走了。迴來後,沒有辦法,想到做生意不行,不如到妹妹家寄住,就去了。到了妹夫家,從外麵的道路走還沒通報,毛翁之前喪偶,和女兒住在一起。妹夫進去後,毛公問他來的原因,牛忠如實相告。毛公大怒,妹夫和妹妹商量,打算騙他然後趕走他。
妹妹說:“父親雖然不仁慈,兒子不能不義氣。”妹夫不得已,讓牛忠住在外屋。毛家經商積累了上千財富,自己生活很奢侈。牛忠每天吃粗飯,自己打水舂米,毫無怨言。時間長了,毛公可憐他,叫他一起吃飯。牛忠很溫順謹慎,幹活更勤快了。毛公和妻子很高興,把婢女配給他。牛忠辛勤積攢錢財,三年後,毛公和妻子不過問錢是從哪裏來的,都交給牛忠,讓他去經營產業。牛忠跪拜推辭,願意仍然當雇工。毛公說:“坐吃怎麽能長久呢?”牛忠這才接受了錢,租房子另住。
妹妹私下送給他金銀綢緞,他都不接受。給他酒食,也不吃。每天早上進去請安,像侍奉嚴厲的父親一樣。過了幾年,家裏漸漸富裕,牛忠還是不娶妻。妹妹勸他,他不聽。後來毛翁病死,毛家的兒子不成才,不能守住家業,財產漸漸消耗。牛忠就拿出錢來,替他經營,人們都佩服牛忠不自私。後來妹妹死了,牛忠送葬迴來,仍然迴到妹夫家。恰好遇到被盜,財產全空了,毛家兒子就迴到本家,而牛忠也老了。
忽然有一天夜裏牛忠夢見父親說:“我死後,你母親改嫁,生了一個兒子,如今病得快死了,孩子流落討飯,你可以收留他。”牛忠醒來,跟妻子說了。妻子說:“這不可信。”牛忠說:“生死是大事,哪能亂說呢?”過了兩天,果然有人領了一個孩子來,在門口討飯,相貌極像父親。牛忠心中惻然感動,帶進來詢問。孩子說:“我母親死了,沒有依靠,所以討飯。”牛忠問他的名字,說:“叫牛有章。”牛忠大驚說:“你父親在世時,曾說有個兒子叫有章。”於是留他住下,詢問他的經曆。孩子說:“父親死後,跟著母親到了淮河,母親又改嫁,後來死了。”牛忠就撫摸著他哭泣說:“我就是你的哥哥呀。”於是把實情告訴他。孩子也大哭。牛忠就帶他迴家,教他做生意,家裏漸漸富裕起來。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麵對這首七律詩詞《從<牛成章>與<冤獄>透視社會萬象》的深度解析:
1. 陰陽平衡與失衡
在詩詞中,“情變家中親意冷”體現了家庭關係中親情的由暖變冷,這是陰陽失衡的表現。原本溫暖和諧的親情(陽)被冷漠和疏離(陰)所取代,破壞了家庭關係的平衡。
“法偏堂下眾心傷”反映了司法公正(陽)被偏向和不公(陰)所破壞,導致社會秩序的陰陽失衡,引起民眾的傷心和不滿。
2. 變化與發展
周易強調事物的變化是永恆的。詩中“牛章冤獄訴炎涼,世態紛紜筆底藏”暗示了社會萬象的不斷變化。從美好的狀態轉向炎涼和不公,正如陰陽的相互轉化。
“掩卷沉思千古事,何時正氣滿穹蒼”表達了對未來變化的期待,希望社會能從當前的不良狀態轉變為充滿正氣(陽)的理想狀態。
3. 因果關係
周易認為事物之間存在因果聯係。“陰陽失序奸邪盛,道德沉淪正義亡”說明了陰陽秩序的混亂(因)導致了奸邪橫行、正義缺失(果)。家庭中的情變和司法的不公,都是因為某種原因導致了陰陽的失調,從而產生了不良後果。
4. 和諧與對立
詩中描述的家庭親情的破裂和司法的不公正,展示了和諧(陽)與對立(陰)的衝突。原本應和諧的家庭出現矛盾,原本應公正的司法變得不公,這種對立狀態反映了社會的不和諧。
而作者期待的“正氣滿穹蒼”則是追求陰陽和諧、消除對立的理想境界。
5. 循環與周期
周易中的卦象和變化呈現出循環和周期的特點。這首詩中,作者反思千古之事,意識到社會的不良現象可能是一個循環周期中的階段,但仍然懷著希望等待正義和正氣的迴歸,相信這種循環會走向積極的方向。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描繪和思考,與周易哲學中的陰陽平衡、變化發展、因果關係、和諧對立以及循環周期等觀念相唿應,表達了對社會和諧、公正和正義的追求。
四、用不同詞牌名來解析《聊齋誌異之卷七·牛成章》:
《清平樂·牛成章》
家逢變故,慈母隨風去。孤苦無依生計苦,幸有親情相護。
商海波折重重,誠心終得財豐。兄弟重逢淚湧,親情溫暖寒冬。
《如夢令·牛成章》
昔日布商身死,子女伶仃孤倚。幸妹助兄資,卻遇盜財空矣。天意,天意,兄弟最終相會。
《菩薩蠻·牛成章》
牛家兒女多磨難,親情未斷真心伴。商海起波瀾,勤勞誌不殘。
夢中聞父語,尋弟終相遇。塵世有悲歡,團圓心自安。
《西江月·牛成章》
父逝家貧堪歎,母離子幼艱難。從商遇盜夢猶寒,幸妹幫扶無怨。
終與弟逢淚滿,教其貿易財還。親情暖暖化愁顏,共把艱辛驅散。
《漁家傲·牛成章》
布商家破親情在,牛忠堅毅心難改。商路崎嶇遭匪害,從頭邁,勤勞致富終無礙。
夢裏父言尋弟崽,街頭丐兒兄憐愛。教導從商財帛匯,同歡快,闔家團聚陰霾敗。
詮釋:
《清平樂·牛成章》:
上闋描述了牛成章家庭遭遇變故,母親改嫁離開,子女生活困苦,但幸好還有親情的守護。下闋寫牛忠在經商路上波折不斷,最終憑借誠心獲得財富。兄弟重逢的場景令人感動,親情如冬日的溫暖。
《如夢令·牛成章》:
上闋指出牛成章家庭變故後子女的孤苦無依。下闋說牛忠經商遭遇盜賊導致財產盡失,而兄弟最終的相會像是天意安排。
《菩薩蠻·牛成章》:
上闋感慨牛家兒女遭遇諸多磨難,但親情始終相伴。下闋寫牛忠在夢中得到父親的指引,最終與弟弟相會,親情溫暖了彼此。
《西江月·牛成章》:
上闋敘述牛忠遭遇家庭貧困,經商失敗,但妹妹幫助且自己毫無怨言。下闋寫牛忠與弟弟相遇時淚流滿麵,教導弟弟經商後財富歸來,團圓的結局讓人安心。
《漁家傲·牛成章》:
上闋描繪布商家境破敗但親情仍在,牛忠意誌堅定,即便經商遇盜也不氣餒。下闋寫牛忠夢到父親的話找到弟弟,教導弟弟經商積累財富,一家人歡快團聚,驅散了過往的陰霾。
五、《周易哲學視角下的經典典故探析:天地人之道的奧秘》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長河中,經典典故猶如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青娥、鏡聽、牛癀等典故,不僅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天地人之道的奧秘。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深邃視角去審視和解讀這些典故時,便能開啟一扇通向古老智慧的大門,領略其中更為深遠的意義。
青娥,這個典故中的女子,其形象往往代表著堅韌與執著。在周易哲學中,乾卦象征著剛健、進取,而青娥所展現出的不屈精神正與之契合。她或許在麵對重重困難和阻礙時,始終堅守著內心的信念,如同乾卦中的陽爻,勇往直前,毫不退縮。這種堅定的意誌,是在天地之間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力量源泉。從青娥的故事中,我們能體會到,人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挫折與困境是常態。但正如周易所教導的,隻要保持剛健中正的品質,便能在逆境中崛起,向著目標堅定前行。
鏡聽,這一典故則充滿了神秘與奇幻的色彩。它所反映的,是人們對未知的渴望與探索。在周易哲學裏,變化是永恆的主題。鏡聽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恰似世間萬物的無常變化。而我們要在這變化莫測的世界中尋求答案,就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應變的能力。坤卦所代表的柔順與包容,提醒著我們在麵對未知時,要保持一顆平和、包容的心,不被表象所迷惑,以柔順的姿態去適應變化,從而在紛繁複雜的情境中找到出路。
牛癀這一典故,或許講述的是關於疾病與治愈的故事。從周易的觀點來看,這其中蘊含著陰陽平衡的道理。疾病的產生往往是因為身體內部的陰陽失衡,而治愈則是恢複平衡的過程。正如天地之間,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製約,隻有達到和諧的平衡狀態,萬物才能蓬勃發展。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時刻關注自身的平衡,無論是身體的健康還是心靈的寧靜,都需要在陰陽的調和中得以實現。
深入探究這些經典典故,我們會發現它們與周易哲學的核心思想緊密相連。周易強調天地人三才的和諧統一,認為人應當順應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規律。青娥的堅韌、鏡聽的應變、牛癀的平衡,無不是在向我們展示,如何在天地之間找準自己的位置,如何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處。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迷失在快節奏的生活和紛繁複雜的信息中,忽略了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寶貴智慧。這些經典典故和周易哲學,如同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它們提醒我們,要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不忘修煉內心;在麵對變化時,保持冷靜和從容;在遭遇挫折時,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文化傳承是一項艱巨而又意義重大的任務。這些經典典故作為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經驗。我們有責任將它們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領悟其中的真諦。通過教育、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讓這些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總之,青娥、鏡聽、牛癀等經典典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以周易哲學為指引,深入剖析其中的主題思想和指導意義,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天地人之道的奧秘,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我們的人生賦予更加豐富和深刻的內涵。
六、“卷七 青娥、鏡聽、牛癀”的原文與白話文故事:
《青娥》原文
霍桓,字匡九,晉人也。父官縣尉,早卒。遺生最幼,聰惠絕人。十一歲,以神童入泮。而母過於愛惜,禁不令出庭戶,年十三尚不能辨叔伯甥舅焉。
同裏有武評事者,好道,入山不返。有女青娥,年十四,美異常倫。幼時竊讀父書,慕何仙姑之為人。父既隱,立誌不嫁,母無奈之。一日,生於門外瞥見之。童子雖無知,隻覺愛之極,而不能言;直告母,使委禽焉。母知其不可,故難之。生鬱鬱不自得。
母恐拂兒意,遂托往來者致意武,果不諧。生行思坐籌,無以為計。會有一道士在門,手握小镵,長裁尺許。生借閱一過,問:“將何用?”答雲:“此劚藥之具,物雖微,堅石可入。”生未深信。道士即以斫牆上石,應手落如腐。生大異之,把玩不釋於手。道士笑曰:“公子愛之,即以奉贈。”生大喜,酬之以錢,不受而去。
持歸,曆試磚石,略無隔閡。頓念穴牆則美人可見,而不知其非法也。更定,逾垣而出,直至武第。凡穴兩重垣,始達中庭。見小廂中,尚有燈火,伏窺之,則青娥卸晚裝矣。少頃,燭滅,寂無聲。穿墉入,女已熟眠。輕解雙履,悄然登榻,又恐女郎驚覺,必遭訶逐,遂潛伏繡褶之側,略聞香息,心願竊慰。而半夜經營,疲殆頗甚,少一合眸,不覺睡去。
女醒,聞鼻息之咻咻者,開目,見穴隙亮入。大駭,急起,暗中拔關輕出,敲窗喚家人婦,共爇火操杖以往。則見一少年,酣眠繡榻。細審,識為霍生。推之始覺,遽起,目灼灼如流星,似亦不大畏懼,但靦然不作一語。眾指為賊,恐嗬之。始出涕曰:“我非賊,實以愛娘子故,願以近芳澤耳。”眾又疑穴數重垣,非童子所能者。生出镵以言其異。共試之,駭絕,訝為神授。女知其情,意亦稍安,乃曰:“此黠郎!不遣,且將為患。”眾議送之歸。女曰:“彼雖幼稚,而情癡頗重,得婿如此,妾亦無辭。”乃使與生同歸,詢其邑裏,將以車送之。生不肯,女曰:“恐為邏者所獲。”生不得已,遂行。女陰囑勿返,生諾之。
既至家,竟夕無一言。惟雌伏以待命。母恐其傻,竊憂之,然見其情狀楚楚,亦頗安之。女既定情,心益慰,然終不知生居址。一日,女以事入郡,適遇生,既見,絕喜。生因道相思之苦,女曰:“君盍歸省?”生以母有慈命,恐不容複來,女曰:“往返跬步耳,何憚而不速歸?”生從之。
生至家,母見之大驚,以為不祥。生略述女意,母益駭,以其言誕妄,弗之信。生乃囁嚅而前,具述女情。母曰:“此大非禮!人可無媒而娶乎?”生不語,久之,告母曰:“行且聘矣。”母曰:“渠家誰為媒妁?”生不能對。母曰:“癡兒!此烏可恃?”生遂絕念。
後數日,忽有車至門,女從數婢,皆綺羅,攜一榼酒,與母相見,曰:“新婦適歸寧,少住即返。”母不知其故,唯唯而已。女徑入室,與生相見,笑曰:“君不憶前言之不踐耶?”生靦然不敢應。女置酒相款,情意款洽。日暮辭去,曰:“新婦暫歸,當複來。”
數日不至,母頗疑之,往探其門,則空無人矣。至暮,女始至,曰:“家大人頗有嗔責,故暫歸省。”母問:“何不偕來?”女曰:“大人猶未許也。”自此往返無間。
逾年,女忽謂生曰:“郎盍娶我?”生曰:“固所願也。”女曰:“君但言娶,而不議婚,何也?”生曰:“我非不欲,奈家貧無以為禮。”女曰:“無他,但得君一言耳。”生乃告母,母仍以前言拒之。女曰:“曩已與郎有成言,今複何辭?”母終不許。女怒曰:“我自以誠意待君家,何相負之甚!”遂去,數日不返。
生思念綦切,乃往尋之。至其家,則門庭如故,而人蹤杳然。徘徊久之,悵然而返。後有媒來議婚,生堅辭不肯。母怪之,生述其故。母亦為之歎惋。
生自女去,神誌沮喪,廢學失業。值母生辰,舅家來賀,強令入都應舉。生不肯,舅強之,乃行。至都,入闈,竟擢高科。舅喜,促歸議婚。生以未得女為辭。舅怒曰:“婚姻之事,父母主之,豈容自專!”強為擇婚。生不可,遁歸。
抵家,始知母舅已為議婚於大家,女名阿美,頗秀麗。生聞之,涕泣不食。母慰之曰:“阿美良佳,何自苦乃爾?”生不言,終夜涕零。既而婚期逼,母強為飾裝,生入房,僵臥不起。母知不可強,乃聽之。
及夕,女輿至,鼓吹闐咽。生自念:“得婦如此,何以生為!”乃蒙被而臥。女入房,見生臥,驚曰:“郎何至此?”生不應。女解衿就榻,撫之曰:“郎病乎?”生仍不應。女乃泣曰:“妾身未得侍巾櫛,何遽見棄?”生聞之,心始動,然終不應。女曰:“君果無意乎?”生歎曰:“非無意也,實難忘舊情耳。”女曰:“舊情安在?”生乃述青娥之事。女曰:“此亦佳緣,君何守而不化?”生曰:“非敢守,實不能忘耳。”女曰:“君既不忘,妾願為君圖之。”生喜,起而謝之。
女乃使人偵青娥,知其已嫁,憮然不樂。生曰:“卿能為我謀,感且不朽。”女曰:“君無憂,妾當為君致之。”越數日,女忽喜曰:“有計矣。”生問其故,女曰:“妾有婢,頗狡黠,能偽作青娥,君試之。”生從其言。婢至,生視之,果貌似青娥,而舉止略異。生悵然。女曰:“君姑安之,容徐圖之。”
未幾,婢忽病,女曰:“此婢不中用,當另覓之。”乃更使人尋。一日,有老嫗攜一女至,女貌與青娥無異。生大喜,納之。女入門,見生家貧,意頗不悅。生慰藉再三,始少安。
逾月,女忽欲歸寧,生許之。女去數日不歸,生遣人往探,則空室無人矣。生大駭,悵恨欲死。
《青娥》白話文故事
霍桓,字匡九,是山西人。他父親擔任縣尉,很早就去世了。霍桓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聰慧過人。十一歲時,就因為是神童而進入縣學。但他母親過於疼愛他,禁止他走出家門,到了十三歲還分不清叔伯甥舅。
同裏有位武評事,喜歡修道,進山後就沒有迴來。他有個女兒叫青娥,十四歲,美得出奇。小時候偷偷讀父親的書,羨慕何仙姑的為人。父親隱居後,她立誌不嫁人,母親也沒辦法。一天,霍桓在門外偶然瞥見了她。這孩子雖然年幼無知,卻隻覺得喜愛極了,卻不會表達;直接告訴母親,讓母親去求婚。母親知道這不行,故意為難他。霍桓鬱鬱不樂。
母親怕違背兒子的心意,就托來往的人向武家轉達,果然沒有成功。霍桓冥思苦想,無計可施。恰好有個道士在門口,手裏拿著一把小镵,長度才一尺左右。霍桓借來看看,問:“這用來做什麽?”道士迴答:“這是挖藥的工具,東西雖小,堅硬的石頭也能鑿進去。”霍桓不太相信。道士就用它鑿牆上的石頭,石頭應聲而落,像腐朽的一樣。霍桓非常驚訝,拿在手裏把玩,舍不得放下。道士笑著說:“公子要是喜歡,就送給你。”霍桓大喜,用錢酬謝他,道士不收就走了。
霍桓拿迴家,試著鑿磚石,一點阻礙也沒有。頓時想到鑿穿牆就能見到美人,卻不知道這是不合法的。夜深人靜時,翻牆出去,一直來到武家。總共鑿穿了兩重牆,才到達中庭。看見小廂房裏還有燈火,偷偷窺視,原來是青娥在卸晚妝。過了一會兒,蠟燭滅了,寂靜無聲。穿牆進去,青娥已經熟睡。輕輕解開她的雙鞋,悄然爬上床,又怕女郎驚醒,一定會遭到責罵驅逐,於是潛伏在繡花褶子旁邊,略微聞到香氣,心裏暗自欣慰。但半夜的折騰,疲憊極了,稍微合眼,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青娥醒來,聽到急促的唿吸聲,睜開眼睛,看見牆上的縫隙有亮光透進來。大驚,急忙起身,在黑暗中拔開門栓輕輕出去,敲窗戶叫家人婦女,一起點火拿著棍棒過來。隻見一個少年,在繡床上酣睡。仔細一看,認出是霍桓。推他才醒,急忙起身,目光炯炯像流星,似乎也不太害怕,隻是羞慚地不說話。眾人指責他是賊,恐嚇嗬斥他。他才哭著說:“我不是賊,實在是因為愛慕娘子,希望能接近她而已。”眾人又懷疑鑿穿好幾重牆,不是小孩子能做到的。霍桓拿出小镵說明它的奇異。眾人一起試驗,非常驚訝,驚訝這是神賜的。青娥知道了他的情意,心裏也稍微安定,就說:“這狡猾的小子!不送迴去,將會成為禍患。”眾人商議送他迴家。青娥說:“他雖然幼稚,但情意癡迷很重,能有這樣的女婿,我也沒什麽可說的。”就讓他和自己一起迴家,詢問他的籍貫住處,準備用車送他。霍桓不肯,青娥說:“恐怕被巡邏的人抓住。”霍桓不得已,就走了。青娥暗中囑咐他不要再來,霍桓答應了。
到了家,整晚一句話也不說。隻是伏著等待吩咐。母親怕他傻了,暗自擔憂,但見他神情楚楚可憐,也稍微安心了。青娥定下情意,心裏更加欣慰,但始終不知道霍桓的住處。一天,青娥因為有事進郡城,恰好遇見霍桓,見麵後,非常高興。霍桓訴說相思之苦,青娥說:“你為什麽不迴家看看?”霍桓因為母親有慈愛之命,恐怕不容許再來,青娥說:“往返不過幾步路,為什麽害怕而不趕快迴去?”霍桓聽從了她。
霍桓到家,母親見了非常吃驚,認為不吉祥。霍桓大略講述了青娥的意思,母親更加驚訝,認為他的話荒誕虛妄,不相信。霍桓於是吞吞吐吐上前,詳細敘述了青娥的情意。母親說:“這太不合禮法!人可以沒有媒人就娶親嗎?”霍桓不說話,過了很久,告訴母親說:“就要去下聘禮了。”母親說:“她家誰做媒人?”霍桓迴答不上來。母親說:“傻孩子!這怎麽能依靠?”霍桓於是斷了念頭。
過了幾天,忽然有車來到門口,青娥帶著幾個婢女,都穿著華麗的衣服,帶著一壇酒,和母親相見,說:“新媳婦迴娘家,稍住就迴去。”母親不知道怎麽迴事,隻是唯唯答應。青娥直接進入房間,和霍桓相見,笑著說:“你不記得以前的話沒有兌現嗎?”霍桓羞愧不敢迴答。青娥擺酒款待,情意融洽。傍晚離開,說:“新媳婦暫時迴去,會再來。”
幾天不來,母親很懷疑,去探訪她家,卻是空無一人。到了傍晚,青娥才來,說:“家裏大人很有嗔怪責備,所以暫時迴娘家。”母親問:“為什麽不一起帶來?”青娥說:“大人還不允許。”從此往返沒有間斷。
過了一年,青娥忽然對霍桓說:“你為什麽不娶我?”霍桓說:“本來就願意。”青娥說:“你隻說娶,卻不商議婚事,為什麽?”霍桓說:“我不是不想,隻是家裏貧窮沒辦法準備聘禮。”青娥說:“沒別的,隻要你一句話就行。”霍桓於是告訴母親,母親仍然用以前的話拒絕。青娥生氣說:“我自己以誠意對待你家,為什麽這樣辜負我!”於是走了,幾天不迴來。
霍桓思念得非常急切,就去尋找。到了她家,隻見門庭依舊,卻不見人影。徘徊很久,惆悵地迴去。後來有媒人來議婚,霍桓堅決推辭不肯。母親奇怪,霍桓講述了原因。母親也為他感歎惋惜。
霍桓自從青娥走後,神情沮喪,荒廢學業和事業。正趕上母親生日,舅舅家來祝賀,強令他去京城參加科舉。霍桓不肯,舅舅強迫他,才去了。到了京城,進入考場,竟然考中高科。舅舅高興,催促他迴去商議婚事。霍桓以沒有得到青娥為借口。舅舅生氣說:“婚姻之事,父母做主,哪能自己做主!”強行給他選擇婚事。霍桓不同意,逃迴家。
到家,才知道母親舅舅已經為他向大戶人家議婚,女子名叫阿美,頗為秀麗。霍桓聽說,哭泣不吃飯。母親安慰他說:“阿美很好,為什麽這樣折磨自己?”霍桓不說話,整夜流淚。不久婚期逼近,母親強行為他打扮,霍桓進房間,躺在床上不起來。母親知道不能強迫,就聽他的。
到了晚上,新娘的車轎到了,鼓吹之聲喧鬧。霍桓自己想:“娶這樣的媳婦,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就蒙著被子躺著。新娘進房間,看見霍桓躺著,驚訝地說:“郎君為什麽這樣?”霍桓不迴答。新娘解開衣襟上床,撫摸他說:“郎君病了嗎?”霍桓還是不迴答。新娘於是哭著說:“我還沒侍奉您,為什麽就被拋棄?”霍桓聽到,心才動了,然而還是不迴答。新娘說:“您果真無意嗎?”霍桓歎氣說:“不是無意,實在是難以忘記舊情。”新娘說:“舊情在哪裏?”霍桓就講述了青娥的事。新娘說:“這也是好緣分,您為什麽固執不變?”霍桓說:“不是固執,實在是不能忘記。”新娘說:“您既然不忘,我願意為您想辦法。”霍桓高興,起身感謝她。
新娘就派人打聽青娥,知道她已經嫁人,悶悶不樂。霍桓說:“您能為我謀劃,感激不盡。”新娘說:“您別擔心,我會為您把她找來。”過了幾天,新娘忽然高興地說:“有辦法了。”霍桓問原因,新娘說:“我有個婢女,很狡黠,能假裝成青娥,您試試。”霍桓聽從她的話。婢女來了,霍桓看她,果然模樣像青娥,隻是舉止略有不同。霍桓很惆悵。新娘說:“您暫且安心,容我慢慢想辦法。”
不久,婢女忽然生病,新娘說:“這婢女不中用,應當另外尋找。”就又派人尋找。一天,有個老婦人帶著一個女子來,女子的相貌和青娥沒有差別。霍桓大喜,娶了她。女子進門,看見霍桓家貧窮,心裏很不高興。霍桓再三安慰,才稍微安心。
過了一個月,女子忽然要迴娘家,霍桓答應了。女子去了幾天不迴來,霍桓派人去探望,卻是空房子沒有人。霍桓非常驚訝,惆悵怨恨得要死。
《鏡聽》原文
益都鄭氏兄弟,皆文學士。大鄭早知名,父母嚐過愛之,又因子並及其婦;二鄭落拓,不甚為父母所歡,遂惡次婦,至不齒禮。冷暖相形,頗存芥蒂。次婦每謂二鄭:“等男子耳,何遂不能為妻子爭氣!”遂擯弗與同宿。於是二鄭感憤,勤心銳思,亦遂知名。父母稍稍優顧之,然終不能如大鄭之愛寵也。
次婦望夫綦切,是歲大比,竊於除夜以鏡聽卜。有二人初起,相推為戲,雲:“汝也涼涼去!”婦歸,兇吉不可解,亦置之。闈後,兄弟皆歸。時暑氣猶盛,兩婦在廚下炊飯餉耕,其熱正苦。忽有報騎登門,報大鄭捷。母入廚喚大婦曰:“大男中式矣!汝可涼涼去。”婦錯愕不知所從,泣謂小姑曰:“儂家今日,男子不富貴,omba 不涼涼矣!”無何,二鄭捷報亦至。次婦力擲餅杖而起,曰:“儂也涼涼去!”此時,若有斯人從旁覘之,當亦啞然一笑也。
《鏡聽》白話文故事
在益都有鄭氏兄弟倆,都是有學問的人。大哥很早就出名了,父母曾經特別偏愛他,又因為他而偏愛他的妻子;二弟鄭二比較落魄,不怎麽被父母喜歡,於是也厭惡二弟的媳婦,甚至不把她當家人看待。冷熱待遇差別明顯,心裏頗有嫌隙。二弟的媳婦常常對二弟說:“同樣是男人,為什麽就不能為妻子爭口氣!”於是就不讓二弟和她同睡。於是鄭二感到氣憤,勤奮用心思考,也漸漸有了名聲。父母對他稍微優待照顧些,但終究比不上對大哥的寵愛。
二弟的媳婦盼望丈夫成功極其急切,這一年科舉考試,她在除夕夜偷偷用鏡聽占卜。有兩個人剛起床,互相推讓開玩笑,說:“你也涼涼去!”媳婦迴來後,不明白這是兇是吉,也就放在一邊了。考試結束後,兄弟倆都迴家了。當時暑氣還很盛,兩個媳婦在廚房做飯給耕田的人吃,熱得很苦。忽然有報信的騎馬登門,報告大哥考中了。母親進廚房叫大媳婦說:“大兒子考中了!你可以涼涼去。”大媳婦驚愕不知怎麽辦,哭著對小姑子說:“我家今天,男人不富貴,我就不能涼涼了!”沒多久,二弟考中的捷報也到了。二弟的媳婦用力扔了餅杖站起來,說:“我也涼涼去!”這時候,如果有個人在旁邊看到,應當也會啞然一笑。
《閻羅宴》原文:
靜海邵生,家貧。值母初度,備牲酒祀於庭,拜已而起,則案上肴饌皆空。甚駭,以情告母。母疑其困乏不能為壽,故詭言之,邵默然無以自白。無何,學使案臨,苦無資斧,薄貸而往。途遇一人,伏候道左,邀請甚殷。從去,見殿閣樓台,彌亙街路。既入,一王者坐殿上,邵伏拜。王者霽顏命坐,即賜宴飲,因曰:“前過華居,廝仆輩道路饑渴,有叨盛饌。”邵愕然不解。王者曰:“我忤官王也。不記尊堂設帨之辰乎?”筵終,出白鏹一裹,曰:“豚蹄之擾,聊以相報。”受之而出,則宮殿人物一時都渺,惟有大樹數章,蕭然道側。視所贈則真金,秤之得五兩。考終,止耗其半,猶懷歸以奉母焉。
《閻羅宴》白話文故事:
靜海有個姓邵的書生,家裏很窮。母親生日那天,他在院裏準備供品祝壽,磕完頭供品卻沒了。邵生害怕,告訴母親,母親卻懷疑他買不起供品故意說謊,邵生隻能默默忍受。不久,考官到靜海,邵生借錢去應試。途中遇一人殷勤相邀,他跟著去了,隻見沿途殿閣樓台眾多。進殿後,王者讓邵生坐下賜宴,並說前些天路過他家,手下人饑渴吃了供品。邵生愕然,王者表明自己是四殿閻君。宴後,閻君送他一包袱白銀,邵生出門後宮殿人物消失,隻剩大樹。銀子是真的,有五兩,考試後邵生用了一半,剩下的拿迴去孝敬母親。
《役鬼》原文:
山西楊醫,善針灸之術,又能役鬼。一出門,則捉騾操鞭者皆鬼物也。嚐夜自他歸,與友人同行。途中見二人來,修偉異常。友人大駭,楊便問:“何人?”答雲:“長腳王、大頭李,敬迓主人。”楊曰:“為我前驅。”二人旋踵而行,蹇緩則立候之,若奴隸然。
《役鬼》白話文故事:
山西有個楊醫生,擅長針灸還能役鬼,他出門時,牽騾拿鞭的都是鬼。有天夜裏他和朋友迴家,途中遇兩個又高又大的人,朋友震驚,楊醫生詢問,得知是長腳王和大頭李前來迎接他。楊醫生讓他們帶路,二人轉身快走,楊醫生走得慢時他們就站住等候,像奴隸一樣。
《龍戲蛛》原文:
徐公為齊東令,署中有樓,用藏肴餌,往往被物竊食,狼籍於地。家人屢受譙責,因伏伺之,見一蜘蛛,大如鬥,駭走白公。公以為異,日遣婢輩投餌焉。蛛益馴,饑輒出依人,飽而後去。積年餘,公偶閱案牘,蛛忽來伏幾上。疑其饑,方唿家人取餌,旋見兩蛇夾蛛臥,細裁如箸,蛛爪蜷腹縮,若不勝懼。轉瞬間,蛇暴長,粗於卵。大駭,欲走。巨霆大作,闔家震斃。移時,公蘇,夫人及婢仆擊死者七人。公病月餘,尋卒。公為人廉正愛民,柩發之日,民斂錢以送,哭聲滿野。 異史氏曰:龍戲蛛,每意是裏巷之訛言耳,乃真有之乎?聞雷霆之擊,必於兇人,奈何以循良之吏,罹此慘毒?天公之憒憒,不已多乎!
《龍戲蛛》白話文故事:
徐公任齊東縣令時,縣衙有座樓用來貯藏菜肴食品,卻常被偷吃。家人埋伏查看,發現一隻大如鬥的蜘蛛,告知徐公後,他覺得奇異,每天派奴婢送食物給蜘蛛,蜘蛛愈發馴服。一年多後,徐公批閱公文時蜘蛛趴在桌上,他剛要叫人取食物,就見兩條筷子細的蛇夾著蜘蛛,蜘蛛很害怕。轉眼間蛇變粗如雞蛋,徐公想逃,卻雷聲大作,全家被震昏。過了會兒,徐公蘇醒,夫人和奴婢仆人共七人被雷擊死,他病了一個多月也死了。徐公為人廉正愛民,出殯時百姓斂錢送葬,哭聲遍野。
七、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麵對《鏡聽》的深度解析:
1. 陰陽平衡與變化
在《鏡聽》中,鄭氏兄弟起初境遇不同,大哥受寵,二弟落魄,這體現了陰陽的失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弟通過努力也獲得成功,這反映了陰陽的相互轉化和最終追求平衡的趨勢。正如《周易》所強調的,事物的發展總是在陰陽的動態變化中尋求平衡。
2. 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弟媳婦對二弟的激勵以及二弟的奮發圖強,符合《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念。無論遭遇怎樣的困境,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改變局麵,實現自身的價值。
3. 時機與等待
故事中兄弟倆科舉的結果在不同時間揭曉,這如同《周易》中的“潛龍勿用”和“飛龍在天”。在時機未到時,需要默默積累和等待;時機成熟時,便能展現出自身的成就。
4. 家庭關係中的和諧與矛盾
家庭中對兄弟倆的不同態度導致了矛盾,這可以從周易的“和而不同”來思考。家庭成員之間應該追求和諧,但也會存在差異和矛盾,關鍵在於如何協調和平衡這些關係。
5. 命運的不確定性與把握
鏡聽占卜的結果起初令人費解,最終卻在不同情境下有了不同的應驗,這類似於《周易》中對於命運的看法。命運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積極應對,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命運的走向。
6. 因果循環
父母對兄弟倆的偏愛導致了家庭的不和諧,而二弟的努力又改變了局麵。這符合《周易》中因果循環的觀念,善因結善果,惡因生惡果,人的行為和選擇都會帶來相應的後果。
總之,通過《周易》哲學的視角來解析《鏡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世間規律。
八、用不同詞牌名的詩詞歌賦對《鏡聽》進行的解析:
《清平樂·鏡聽》
鄭家有弟,冷暖雙親異。落拓心憂妻怨涕,發奮終成名第。
除夜鏡聽求祈,未知兇吉心迷。待到功成喜訊,方知命運玄機。
《如夢令·鏡聽歎》
曾記鏡聽初卜,未解其中深語。待到喜音傳,方曉福緣來處。休負,休負,勤奮自能開路。
《漁家傲·鏡聽思》
鄭氏兒郎分寵遇,二兄落拓妻憂慮。除夜鏡聽尋運數,心盼顧,終迎喜訊家門赴。
世事無常皆變數,人生有誌當爭赴。莫歎眼前風雨霧,勤思悟,功成自把榮光賦。
《菩薩蠻·鏡聽悟》
寒溫相別親情誤,二鄭立誌功名鑄。鏡聽夜祈祥,吉兇心內藏。
終傳科舉捷,婦喜眉梢悅。命運自無常,圖強方有光。
《卜算子·鏡聽情》
兄弟不同歡,婦亦憂和苦。鏡聽求祥歲末時,謎底無人訴。
名就喜方來,心定愁雲去。努力終能改運途,莫把光陰負。
《蘇幕遮·鏡聽感》
愛偏分,情有距。鄭氏家中,二子途殊遇。次婦含悲祈鏡語。暑熱炊忙,望訊心如煮。
捷音傳,愁緒去。命運無常,奮發終成譽。世事滄桑皆自馭。莫負流年,功在辛勤處。
詮釋:
《清平樂·鏡聽》:這首詞描繪了鄭氏兄弟在家庭中受到不同待遇,二弟在困境中奮發,最終獲得功名。強調了命運的變化和其中隱藏的玄機。
《如夢令·鏡聽歎》:迴憶起除夕夜的鏡聽占卜,當時不明白其中含義,等到傳來成功的喜訊,才明白命運的機緣所在,告誡人們不要辜負時光,要努力前行。
《漁家傲·鏡聽思》:講述了鄭氏兄弟所受待遇不同,二弟通過努力改變局麵。指出世事充滿變數,人要有誌向去努力爭取,不要畏懼眼前的困難,要通過思考和感悟去成就功名。
《菩薩蠻·鏡聽悟》:說明家庭中親情因偏愛產生錯誤,二弟立誌改變,除夕夜的鏡聽占卜吉兇未知。最終科舉中榜,讓人明白命運無常,隻有奮發圖強才有光明。
《卜算子·鏡聽情》:描述兄弟間待遇差別導致妻子的憂愁痛苦,通過鏡聽占卜尋求希望,最終傳來喜訊,憂愁散去,強調要珍惜時光,不要辜負。
《蘇幕遮·鏡聽感》:指出家庭中愛的分配不均,二弟媳在悲傷中通過鏡聽占卜,在炎熱中等待消息。最終傳來好消息,說明命運無常,要靠自己駕馭,不要辜負時光,成功在於辛勤努力。
這些詩詞歌賦通過不同的詞牌形式,表達了對《鏡聽》故事中命運變化、努力奮鬥等主題的感慨和思考。
待續
《觀書有感》
牛章冤獄訴炎涼,世態紛紜筆底藏。
情變家中親意冷,法偏堂下眾心傷。
陰陽失序奸邪盛,道德沉淪正義亡。
掩卷沉思千古事,何時正氣滿穹蒼。
詮釋:
“牛章冤獄訴炎涼,世態紛紜筆底藏”:開篇指出《牛成章》和《冤獄》這兩部作品訴說著世間的冷暖,紛繁複雜的社會百態都蘊含在作者的筆下。
“情變家中親意冷,法偏堂下眾心傷”:這兩句具體描述了作品中所展現的家庭親情的變化,親人之間情意冷淡,以及司法不公導致在公堂之下民眾心靈受傷。
“陰陽失序奸邪盛,道德沉淪正義亡”:從哲學和道德層麵進行深入剖析,認為陰陽秩序的混亂使得奸邪之人橫行,道德的淪喪致使正義不複存在。
“掩卷沉思千古事,何時正氣滿穹蒼”:讀完這兩部作品後掩卷沉思,想到千古以來類似的事情,不禁發問,什麽時候正義之氣才能充滿天地。表達了對社會公正和正義迴歸的期盼。
整首詩通過對兩部作品的概括和思考,反映了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以及對美好社會的向往。
一、《從<牛成章>與<冤獄>透視社會萬象》
家庭倫理:在《牛成章》這部作品中,牛成章的人生曆程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細膩地展現出了家庭內部親情、愛情與背叛等錯綜複雜的情感交織。
牛成章原本生活在一個看似和睦的家庭中,父母慈愛,兄弟和睦。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中的種種矛盾逐漸浮出水麵。牛成章與妻子之間的愛情,在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中漸漸失去了最初的激情。曾經的山盟海誓,在現實的壓力和外界的誘惑下,變得脆弱不堪。妻子的心開始遊離,對家庭的責任和對丈夫的忠誠逐漸被拋諸腦後。
牛成章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也經曆著各自的困惑和掙紮。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理解,但家庭的紛爭卻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親子之間的溝通障礙,使得親情出現了裂痕。
而牛成章與兄弟之間,也因為財產的分配和家庭地位的爭奪,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曾經一起玩耍、互相扶持的兄弟情,在利益的麵前變得不堪一擊。
這些家庭問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社會現實的一個縮影。在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競爭壓力,讓人們變得浮躁和功利。家庭中的成員往往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和滿足,而忽略了親情、愛情的重要性。夫妻之間的背叛、親子之間的隔閡、兄弟之間的反目,成為了許多家庭麵臨的共同困境。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家庭中的這些變化和矛盾,是陰陽失衡的表現。陰陽的和諧與平衡是事物穩定發展的基礎,而在家庭中,親情、愛情等正麵情感代表著陽,背叛、冷漠等負麵情感則代表著陰。當陰陽失調,家庭就會陷入混亂和危機。
五行學說中,家庭的各個成員和關係也可以對應五行元素。父母為土,承載和滋養著家庭;夫妻為金,需要相互磨合和錘煉;子女為水,象征著生命的延續和流動。當五行相生相克的關係被打破,家庭的和諧也就不複存在。
司法不公:《冤獄》這部作品如同一把犀利的劍,深深地刺入了司法製度的黑暗角落,無情地揭露了其中的不公與腐敗。
故事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個無辜的平民,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冤案而身陷囹圄。司法機關在調查和審判過程中,敷衍了事,屈從於權貴的壓力和金錢的誘惑,完全背離了公正和正義的原則。
證據被篡改,證人被收買,法律的尊嚴被肆意踐踏。無辜者在獄中遭受著非人的折磨,而真正的罪犯卻逍遙法外,繼續為非作歹。
這種司法不公的現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病。權力的濫用、金錢的腐蝕、道德的淪喪,使得社會的公平正義蕩然無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司法製度的不公是陰陽失衡的極端表現。司法本應是維護社會公正的陽剛力量,但當它被黑暗勢力所侵蝕,就變成了陰邪的存在。這種陰陽的顛倒,導致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人民的苦難。
在五行學說中,司法可以視為火,象征著光明和正義。當司法之火被熄滅,社會就陷入了黑暗和混亂,五行的循環也就被打破。
綜上所述,《牛成章》和《冤獄》這兩部作品,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描寫,揭示了社會現實中的家庭問題和司法不公等現象。借助周易哲學和五行學說的深度解析,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這些問題背後的本質和根源,從而引發我們對社會、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公正的社會。
二、《聊齋誌異之卷七·牛成章》的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牛成章,江西之布商也。娶鄭氏,生子女各一。牛三十三歲病死。子名忠,時方十二;女八九歲而已。母不能貞,貨產入囊,改醮而去。遺兩孤,難以存濟。有牛從嫂,年已六秩,貧寡無歸,送與居處。
數年,嫗死,家益替。而忠漸長,思繼父業而苦無資。妹適毛姓,毛富賈也。女哀婿假數十金付兄。兄從人販鬻,途中遇寇,資斧盡喪。歸,無所為計,因思業商不行,不如就女寄生,遂往就之。至婿家,外道未通,毛翁先時喪偶,與女共居。婿入,毛公問其來故,忠以實告。翁大怒,婿與女謀,將誑而逐之。
女曰:“父雖不仁,子不可不義。”婿不得已,留居外舍。毛貨殖累千,自奉甚厚。忠日食粗糲,自操井臼,略無怨尤。久之,毛公憐之,唿與共食。忠頗馴謹,操作更勤。翁嫗大喜,以婢配之。忠辛勤積金,三年,翁嫗不問所自來,盡付於忠,使治產。忠跪拜辭讓,願仍為傭。翁曰:“坐食烏可長也?”忠乃受金,而租房別居。
女私遺金帛,皆不受。啖以酒食,亦不嚐。每早入問安,如事嚴父。越數年,家漸富,忠仍不娶。女勸之,不聽。後毛翁病卒,毛氏子不才,不能守業,貨財漸耗。忠乃出資,與之經紀,人皆服其不私。後女卒,忠送葬歸,仍返婿家。適被盜,資財悉空,毛氏子遂歸宗,而忠亦老矣。
忽夜夢父曰:“我死後,汝母嫁,生一子,今疾卒,兒流落丐食,汝可收留之。”忠醒,述於婦。婦曰:“此不可信。”忠曰:“死生大事,寧有妄耶?”越二日,果有人牽一兒至,丐於門,貌酷類父。忠惻然心動,攜入問之。兒曰:“我母死,無所依,故行丐耳。”忠問其名,曰:“叫牛有章。”忠大驚曰:“汝父在時,曾言有子名有章。”因留宿,訊其所由。兒曰:“父死,隨母至淮,母又嫁,後卒。”忠乃撫而泣曰:“我即汝兄也。”因以實告。兒亦大哭。忠乃攜歸,教以貿易,家漸裕。
白話文:
牛成章是江西的一個布商。他娶了鄭氏,生了一兒一女。牛成章三十三歲時病死了。兒子名叫牛忠,當時才十二歲;女兒隻有八九歲。母親鄭氏不能守節,把家產變賣裝入自己腰包,改嫁走了。留下兩個孤兒,難以生存。牛成章有個嫂嫂,已經六十多歲了,貧窮守寡無處可去,就和兩個孩子住在一起。
過了幾年,嫂嫂去世,家境更加衰敗。牛忠漸漸長大,想繼承父親的生意但苦於沒有資金。妹妹嫁給了姓毛的,毛家是富商。妹妹可憐哥哥,向丈夫借了幾十兩銀子交給哥哥。牛忠跟著別人去做生意,途中遇到強盜,錢財全被搶走了。迴來後,沒有辦法,想到做生意不行,不如到妹妹家寄住,就去了。到了妹夫家,從外麵的道路走還沒通報,毛翁之前喪偶,和女兒住在一起。妹夫進去後,毛公問他來的原因,牛忠如實相告。毛公大怒,妹夫和妹妹商量,打算騙他然後趕走他。
妹妹說:“父親雖然不仁慈,兒子不能不義氣。”妹夫不得已,讓牛忠住在外屋。毛家經商積累了上千財富,自己生活很奢侈。牛忠每天吃粗飯,自己打水舂米,毫無怨言。時間長了,毛公可憐他,叫他一起吃飯。牛忠很溫順謹慎,幹活更勤快了。毛公和妻子很高興,把婢女配給他。牛忠辛勤積攢錢財,三年後,毛公和妻子不過問錢是從哪裏來的,都交給牛忠,讓他去經營產業。牛忠跪拜推辭,願意仍然當雇工。毛公說:“坐吃怎麽能長久呢?”牛忠這才接受了錢,租房子另住。
妹妹私下送給他金銀綢緞,他都不接受。給他酒食,也不吃。每天早上進去請安,像侍奉嚴厲的父親一樣。過了幾年,家裏漸漸富裕,牛忠還是不娶妻。妹妹勸他,他不聽。後來毛翁病死,毛家的兒子不成才,不能守住家業,財產漸漸消耗。牛忠就拿出錢來,替他經營,人們都佩服牛忠不自私。後來妹妹死了,牛忠送葬迴來,仍然迴到妹夫家。恰好遇到被盜,財產全空了,毛家兒子就迴到本家,而牛忠也老了。
忽然有一天夜裏牛忠夢見父親說:“我死後,你母親改嫁,生了一個兒子,如今病得快死了,孩子流落討飯,你可以收留他。”牛忠醒來,跟妻子說了。妻子說:“這不可信。”牛忠說:“生死是大事,哪能亂說呢?”過了兩天,果然有人領了一個孩子來,在門口討飯,相貌極像父親。牛忠心中惻然感動,帶進來詢問。孩子說:“我母親死了,沒有依靠,所以討飯。”牛忠問他的名字,說:“叫牛有章。”牛忠大驚說:“你父親在世時,曾說有個兒子叫有章。”於是留他住下,詢問他的經曆。孩子說:“父親死後,跟著母親到了淮河,母親又改嫁,後來死了。”牛忠就撫摸著他哭泣說:“我就是你的哥哥呀。”於是把實情告訴他。孩子也大哭。牛忠就帶他迴家,教他做生意,家裏漸漸富裕起來。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麵對這首七律詩詞《從<牛成章>與<冤獄>透視社會萬象》的深度解析:
1. 陰陽平衡與失衡
在詩詞中,“情變家中親意冷”體現了家庭關係中親情的由暖變冷,這是陰陽失衡的表現。原本溫暖和諧的親情(陽)被冷漠和疏離(陰)所取代,破壞了家庭關係的平衡。
“法偏堂下眾心傷”反映了司法公正(陽)被偏向和不公(陰)所破壞,導致社會秩序的陰陽失衡,引起民眾的傷心和不滿。
2. 變化與發展
周易強調事物的變化是永恆的。詩中“牛章冤獄訴炎涼,世態紛紜筆底藏”暗示了社會萬象的不斷變化。從美好的狀態轉向炎涼和不公,正如陰陽的相互轉化。
“掩卷沉思千古事,何時正氣滿穹蒼”表達了對未來變化的期待,希望社會能從當前的不良狀態轉變為充滿正氣(陽)的理想狀態。
3. 因果關係
周易認為事物之間存在因果聯係。“陰陽失序奸邪盛,道德沉淪正義亡”說明了陰陽秩序的混亂(因)導致了奸邪橫行、正義缺失(果)。家庭中的情變和司法的不公,都是因為某種原因導致了陰陽的失調,從而產生了不良後果。
4. 和諧與對立
詩中描述的家庭親情的破裂和司法的不公正,展示了和諧(陽)與對立(陰)的衝突。原本應和諧的家庭出現矛盾,原本應公正的司法變得不公,這種對立狀態反映了社會的不和諧。
而作者期待的“正氣滿穹蒼”則是追求陰陽和諧、消除對立的理想境界。
5. 循環與周期
周易中的卦象和變化呈現出循環和周期的特點。這首詩中,作者反思千古之事,意識到社會的不良現象可能是一個循環周期中的階段,但仍然懷著希望等待正義和正氣的迴歸,相信這種循環會走向積極的方向。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描繪和思考,與周易哲學中的陰陽平衡、變化發展、因果關係、和諧對立以及循環周期等觀念相唿應,表達了對社會和諧、公正和正義的追求。
四、用不同詞牌名來解析《聊齋誌異之卷七·牛成章》:
《清平樂·牛成章》
家逢變故,慈母隨風去。孤苦無依生計苦,幸有親情相護。
商海波折重重,誠心終得財豐。兄弟重逢淚湧,親情溫暖寒冬。
《如夢令·牛成章》
昔日布商身死,子女伶仃孤倚。幸妹助兄資,卻遇盜財空矣。天意,天意,兄弟最終相會。
《菩薩蠻·牛成章》
牛家兒女多磨難,親情未斷真心伴。商海起波瀾,勤勞誌不殘。
夢中聞父語,尋弟終相遇。塵世有悲歡,團圓心自安。
《西江月·牛成章》
父逝家貧堪歎,母離子幼艱難。從商遇盜夢猶寒,幸妹幫扶無怨。
終與弟逢淚滿,教其貿易財還。親情暖暖化愁顏,共把艱辛驅散。
《漁家傲·牛成章》
布商家破親情在,牛忠堅毅心難改。商路崎嶇遭匪害,從頭邁,勤勞致富終無礙。
夢裏父言尋弟崽,街頭丐兒兄憐愛。教導從商財帛匯,同歡快,闔家團聚陰霾敗。
詮釋:
《清平樂·牛成章》:
上闋描述了牛成章家庭遭遇變故,母親改嫁離開,子女生活困苦,但幸好還有親情的守護。下闋寫牛忠在經商路上波折不斷,最終憑借誠心獲得財富。兄弟重逢的場景令人感動,親情如冬日的溫暖。
《如夢令·牛成章》:
上闋指出牛成章家庭變故後子女的孤苦無依。下闋說牛忠經商遭遇盜賊導致財產盡失,而兄弟最終的相會像是天意安排。
《菩薩蠻·牛成章》:
上闋感慨牛家兒女遭遇諸多磨難,但親情始終相伴。下闋寫牛忠在夢中得到父親的指引,最終與弟弟相會,親情溫暖了彼此。
《西江月·牛成章》:
上闋敘述牛忠遭遇家庭貧困,經商失敗,但妹妹幫助且自己毫無怨言。下闋寫牛忠與弟弟相遇時淚流滿麵,教導弟弟經商後財富歸來,團圓的結局讓人安心。
《漁家傲·牛成章》:
上闋描繪布商家境破敗但親情仍在,牛忠意誌堅定,即便經商遇盜也不氣餒。下闋寫牛忠夢到父親的話找到弟弟,教導弟弟經商積累財富,一家人歡快團聚,驅散了過往的陰霾。
五、《周易哲學視角下的經典典故探析:天地人之道的奧秘》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長河中,經典典故猶如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青娥、鏡聽、牛癀等典故,不僅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天地人之道的奧秘。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深邃視角去審視和解讀這些典故時,便能開啟一扇通向古老智慧的大門,領略其中更為深遠的意義。
青娥,這個典故中的女子,其形象往往代表著堅韌與執著。在周易哲學中,乾卦象征著剛健、進取,而青娥所展現出的不屈精神正與之契合。她或許在麵對重重困難和阻礙時,始終堅守著內心的信念,如同乾卦中的陽爻,勇往直前,毫不退縮。這種堅定的意誌,是在天地之間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力量源泉。從青娥的故事中,我們能體會到,人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挫折與困境是常態。但正如周易所教導的,隻要保持剛健中正的品質,便能在逆境中崛起,向著目標堅定前行。
鏡聽,這一典故則充滿了神秘與奇幻的色彩。它所反映的,是人們對未知的渴望與探索。在周易哲學裏,變化是永恆的主題。鏡聽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恰似世間萬物的無常變化。而我們要在這變化莫測的世界中尋求答案,就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應變的能力。坤卦所代表的柔順與包容,提醒著我們在麵對未知時,要保持一顆平和、包容的心,不被表象所迷惑,以柔順的姿態去適應變化,從而在紛繁複雜的情境中找到出路。
牛癀這一典故,或許講述的是關於疾病與治愈的故事。從周易的觀點來看,這其中蘊含著陰陽平衡的道理。疾病的產生往往是因為身體內部的陰陽失衡,而治愈則是恢複平衡的過程。正如天地之間,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製約,隻有達到和諧的平衡狀態,萬物才能蓬勃發展。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時刻關注自身的平衡,無論是身體的健康還是心靈的寧靜,都需要在陰陽的調和中得以實現。
深入探究這些經典典故,我們會發現它們與周易哲學的核心思想緊密相連。周易強調天地人三才的和諧統一,認為人應當順應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規律。青娥的堅韌、鏡聽的應變、牛癀的平衡,無不是在向我們展示,如何在天地之間找準自己的位置,如何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處。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迷失在快節奏的生活和紛繁複雜的信息中,忽略了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寶貴智慧。這些經典典故和周易哲學,如同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它們提醒我們,要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不忘修煉內心;在麵對變化時,保持冷靜和從容;在遭遇挫折時,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文化傳承是一項艱巨而又意義重大的任務。這些經典典故作為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經驗。我們有責任將它們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領悟其中的真諦。通過教育、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讓這些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總之,青娥、鏡聽、牛癀等經典典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以周易哲學為指引,深入剖析其中的主題思想和指導意義,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天地人之道的奧秘,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我們的人生賦予更加豐富和深刻的內涵。
六、“卷七 青娥、鏡聽、牛癀”的原文與白話文故事:
《青娥》原文
霍桓,字匡九,晉人也。父官縣尉,早卒。遺生最幼,聰惠絕人。十一歲,以神童入泮。而母過於愛惜,禁不令出庭戶,年十三尚不能辨叔伯甥舅焉。
同裏有武評事者,好道,入山不返。有女青娥,年十四,美異常倫。幼時竊讀父書,慕何仙姑之為人。父既隱,立誌不嫁,母無奈之。一日,生於門外瞥見之。童子雖無知,隻覺愛之極,而不能言;直告母,使委禽焉。母知其不可,故難之。生鬱鬱不自得。
母恐拂兒意,遂托往來者致意武,果不諧。生行思坐籌,無以為計。會有一道士在門,手握小镵,長裁尺許。生借閱一過,問:“將何用?”答雲:“此劚藥之具,物雖微,堅石可入。”生未深信。道士即以斫牆上石,應手落如腐。生大異之,把玩不釋於手。道士笑曰:“公子愛之,即以奉贈。”生大喜,酬之以錢,不受而去。
持歸,曆試磚石,略無隔閡。頓念穴牆則美人可見,而不知其非法也。更定,逾垣而出,直至武第。凡穴兩重垣,始達中庭。見小廂中,尚有燈火,伏窺之,則青娥卸晚裝矣。少頃,燭滅,寂無聲。穿墉入,女已熟眠。輕解雙履,悄然登榻,又恐女郎驚覺,必遭訶逐,遂潛伏繡褶之側,略聞香息,心願竊慰。而半夜經營,疲殆頗甚,少一合眸,不覺睡去。
女醒,聞鼻息之咻咻者,開目,見穴隙亮入。大駭,急起,暗中拔關輕出,敲窗喚家人婦,共爇火操杖以往。則見一少年,酣眠繡榻。細審,識為霍生。推之始覺,遽起,目灼灼如流星,似亦不大畏懼,但靦然不作一語。眾指為賊,恐嗬之。始出涕曰:“我非賊,實以愛娘子故,願以近芳澤耳。”眾又疑穴數重垣,非童子所能者。生出镵以言其異。共試之,駭絕,訝為神授。女知其情,意亦稍安,乃曰:“此黠郎!不遣,且將為患。”眾議送之歸。女曰:“彼雖幼稚,而情癡頗重,得婿如此,妾亦無辭。”乃使與生同歸,詢其邑裏,將以車送之。生不肯,女曰:“恐為邏者所獲。”生不得已,遂行。女陰囑勿返,生諾之。
既至家,竟夕無一言。惟雌伏以待命。母恐其傻,竊憂之,然見其情狀楚楚,亦頗安之。女既定情,心益慰,然終不知生居址。一日,女以事入郡,適遇生,既見,絕喜。生因道相思之苦,女曰:“君盍歸省?”生以母有慈命,恐不容複來,女曰:“往返跬步耳,何憚而不速歸?”生從之。
生至家,母見之大驚,以為不祥。生略述女意,母益駭,以其言誕妄,弗之信。生乃囁嚅而前,具述女情。母曰:“此大非禮!人可無媒而娶乎?”生不語,久之,告母曰:“行且聘矣。”母曰:“渠家誰為媒妁?”生不能對。母曰:“癡兒!此烏可恃?”生遂絕念。
後數日,忽有車至門,女從數婢,皆綺羅,攜一榼酒,與母相見,曰:“新婦適歸寧,少住即返。”母不知其故,唯唯而已。女徑入室,與生相見,笑曰:“君不憶前言之不踐耶?”生靦然不敢應。女置酒相款,情意款洽。日暮辭去,曰:“新婦暫歸,當複來。”
數日不至,母頗疑之,往探其門,則空無人矣。至暮,女始至,曰:“家大人頗有嗔責,故暫歸省。”母問:“何不偕來?”女曰:“大人猶未許也。”自此往返無間。
逾年,女忽謂生曰:“郎盍娶我?”生曰:“固所願也。”女曰:“君但言娶,而不議婚,何也?”生曰:“我非不欲,奈家貧無以為禮。”女曰:“無他,但得君一言耳。”生乃告母,母仍以前言拒之。女曰:“曩已與郎有成言,今複何辭?”母終不許。女怒曰:“我自以誠意待君家,何相負之甚!”遂去,數日不返。
生思念綦切,乃往尋之。至其家,則門庭如故,而人蹤杳然。徘徊久之,悵然而返。後有媒來議婚,生堅辭不肯。母怪之,生述其故。母亦為之歎惋。
生自女去,神誌沮喪,廢學失業。值母生辰,舅家來賀,強令入都應舉。生不肯,舅強之,乃行。至都,入闈,竟擢高科。舅喜,促歸議婚。生以未得女為辭。舅怒曰:“婚姻之事,父母主之,豈容自專!”強為擇婚。生不可,遁歸。
抵家,始知母舅已為議婚於大家,女名阿美,頗秀麗。生聞之,涕泣不食。母慰之曰:“阿美良佳,何自苦乃爾?”生不言,終夜涕零。既而婚期逼,母強為飾裝,生入房,僵臥不起。母知不可強,乃聽之。
及夕,女輿至,鼓吹闐咽。生自念:“得婦如此,何以生為!”乃蒙被而臥。女入房,見生臥,驚曰:“郎何至此?”生不應。女解衿就榻,撫之曰:“郎病乎?”生仍不應。女乃泣曰:“妾身未得侍巾櫛,何遽見棄?”生聞之,心始動,然終不應。女曰:“君果無意乎?”生歎曰:“非無意也,實難忘舊情耳。”女曰:“舊情安在?”生乃述青娥之事。女曰:“此亦佳緣,君何守而不化?”生曰:“非敢守,實不能忘耳。”女曰:“君既不忘,妾願為君圖之。”生喜,起而謝之。
女乃使人偵青娥,知其已嫁,憮然不樂。生曰:“卿能為我謀,感且不朽。”女曰:“君無憂,妾當為君致之。”越數日,女忽喜曰:“有計矣。”生問其故,女曰:“妾有婢,頗狡黠,能偽作青娥,君試之。”生從其言。婢至,生視之,果貌似青娥,而舉止略異。生悵然。女曰:“君姑安之,容徐圖之。”
未幾,婢忽病,女曰:“此婢不中用,當另覓之。”乃更使人尋。一日,有老嫗攜一女至,女貌與青娥無異。生大喜,納之。女入門,見生家貧,意頗不悅。生慰藉再三,始少安。
逾月,女忽欲歸寧,生許之。女去數日不歸,生遣人往探,則空室無人矣。生大駭,悵恨欲死。
《青娥》白話文故事
霍桓,字匡九,是山西人。他父親擔任縣尉,很早就去世了。霍桓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聰慧過人。十一歲時,就因為是神童而進入縣學。但他母親過於疼愛他,禁止他走出家門,到了十三歲還分不清叔伯甥舅。
同裏有位武評事,喜歡修道,進山後就沒有迴來。他有個女兒叫青娥,十四歲,美得出奇。小時候偷偷讀父親的書,羨慕何仙姑的為人。父親隱居後,她立誌不嫁人,母親也沒辦法。一天,霍桓在門外偶然瞥見了她。這孩子雖然年幼無知,卻隻覺得喜愛極了,卻不會表達;直接告訴母親,讓母親去求婚。母親知道這不行,故意為難他。霍桓鬱鬱不樂。
母親怕違背兒子的心意,就托來往的人向武家轉達,果然沒有成功。霍桓冥思苦想,無計可施。恰好有個道士在門口,手裏拿著一把小镵,長度才一尺左右。霍桓借來看看,問:“這用來做什麽?”道士迴答:“這是挖藥的工具,東西雖小,堅硬的石頭也能鑿進去。”霍桓不太相信。道士就用它鑿牆上的石頭,石頭應聲而落,像腐朽的一樣。霍桓非常驚訝,拿在手裏把玩,舍不得放下。道士笑著說:“公子要是喜歡,就送給你。”霍桓大喜,用錢酬謝他,道士不收就走了。
霍桓拿迴家,試著鑿磚石,一點阻礙也沒有。頓時想到鑿穿牆就能見到美人,卻不知道這是不合法的。夜深人靜時,翻牆出去,一直來到武家。總共鑿穿了兩重牆,才到達中庭。看見小廂房裏還有燈火,偷偷窺視,原來是青娥在卸晚妝。過了一會兒,蠟燭滅了,寂靜無聲。穿牆進去,青娥已經熟睡。輕輕解開她的雙鞋,悄然爬上床,又怕女郎驚醒,一定會遭到責罵驅逐,於是潛伏在繡花褶子旁邊,略微聞到香氣,心裏暗自欣慰。但半夜的折騰,疲憊極了,稍微合眼,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青娥醒來,聽到急促的唿吸聲,睜開眼睛,看見牆上的縫隙有亮光透進來。大驚,急忙起身,在黑暗中拔開門栓輕輕出去,敲窗戶叫家人婦女,一起點火拿著棍棒過來。隻見一個少年,在繡床上酣睡。仔細一看,認出是霍桓。推他才醒,急忙起身,目光炯炯像流星,似乎也不太害怕,隻是羞慚地不說話。眾人指責他是賊,恐嚇嗬斥他。他才哭著說:“我不是賊,實在是因為愛慕娘子,希望能接近她而已。”眾人又懷疑鑿穿好幾重牆,不是小孩子能做到的。霍桓拿出小镵說明它的奇異。眾人一起試驗,非常驚訝,驚訝這是神賜的。青娥知道了他的情意,心裏也稍微安定,就說:“這狡猾的小子!不送迴去,將會成為禍患。”眾人商議送他迴家。青娥說:“他雖然幼稚,但情意癡迷很重,能有這樣的女婿,我也沒什麽可說的。”就讓他和自己一起迴家,詢問他的籍貫住處,準備用車送他。霍桓不肯,青娥說:“恐怕被巡邏的人抓住。”霍桓不得已,就走了。青娥暗中囑咐他不要再來,霍桓答應了。
到了家,整晚一句話也不說。隻是伏著等待吩咐。母親怕他傻了,暗自擔憂,但見他神情楚楚可憐,也稍微安心了。青娥定下情意,心裏更加欣慰,但始終不知道霍桓的住處。一天,青娥因為有事進郡城,恰好遇見霍桓,見麵後,非常高興。霍桓訴說相思之苦,青娥說:“你為什麽不迴家看看?”霍桓因為母親有慈愛之命,恐怕不容許再來,青娥說:“往返不過幾步路,為什麽害怕而不趕快迴去?”霍桓聽從了她。
霍桓到家,母親見了非常吃驚,認為不吉祥。霍桓大略講述了青娥的意思,母親更加驚訝,認為他的話荒誕虛妄,不相信。霍桓於是吞吞吐吐上前,詳細敘述了青娥的情意。母親說:“這太不合禮法!人可以沒有媒人就娶親嗎?”霍桓不說話,過了很久,告訴母親說:“就要去下聘禮了。”母親說:“她家誰做媒人?”霍桓迴答不上來。母親說:“傻孩子!這怎麽能依靠?”霍桓於是斷了念頭。
過了幾天,忽然有車來到門口,青娥帶著幾個婢女,都穿著華麗的衣服,帶著一壇酒,和母親相見,說:“新媳婦迴娘家,稍住就迴去。”母親不知道怎麽迴事,隻是唯唯答應。青娥直接進入房間,和霍桓相見,笑著說:“你不記得以前的話沒有兌現嗎?”霍桓羞愧不敢迴答。青娥擺酒款待,情意融洽。傍晚離開,說:“新媳婦暫時迴去,會再來。”
幾天不來,母親很懷疑,去探訪她家,卻是空無一人。到了傍晚,青娥才來,說:“家裏大人很有嗔怪責備,所以暫時迴娘家。”母親問:“為什麽不一起帶來?”青娥說:“大人還不允許。”從此往返沒有間斷。
過了一年,青娥忽然對霍桓說:“你為什麽不娶我?”霍桓說:“本來就願意。”青娥說:“你隻說娶,卻不商議婚事,為什麽?”霍桓說:“我不是不想,隻是家裏貧窮沒辦法準備聘禮。”青娥說:“沒別的,隻要你一句話就行。”霍桓於是告訴母親,母親仍然用以前的話拒絕。青娥生氣說:“我自己以誠意對待你家,為什麽這樣辜負我!”於是走了,幾天不迴來。
霍桓思念得非常急切,就去尋找。到了她家,隻見門庭依舊,卻不見人影。徘徊很久,惆悵地迴去。後來有媒人來議婚,霍桓堅決推辭不肯。母親奇怪,霍桓講述了原因。母親也為他感歎惋惜。
霍桓自從青娥走後,神情沮喪,荒廢學業和事業。正趕上母親生日,舅舅家來祝賀,強令他去京城參加科舉。霍桓不肯,舅舅強迫他,才去了。到了京城,進入考場,竟然考中高科。舅舅高興,催促他迴去商議婚事。霍桓以沒有得到青娥為借口。舅舅生氣說:“婚姻之事,父母做主,哪能自己做主!”強行給他選擇婚事。霍桓不同意,逃迴家。
到家,才知道母親舅舅已經為他向大戶人家議婚,女子名叫阿美,頗為秀麗。霍桓聽說,哭泣不吃飯。母親安慰他說:“阿美很好,為什麽這樣折磨自己?”霍桓不說話,整夜流淚。不久婚期逼近,母親強行為他打扮,霍桓進房間,躺在床上不起來。母親知道不能強迫,就聽他的。
到了晚上,新娘的車轎到了,鼓吹之聲喧鬧。霍桓自己想:“娶這樣的媳婦,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就蒙著被子躺著。新娘進房間,看見霍桓躺著,驚訝地說:“郎君為什麽這樣?”霍桓不迴答。新娘解開衣襟上床,撫摸他說:“郎君病了嗎?”霍桓還是不迴答。新娘於是哭著說:“我還沒侍奉您,為什麽就被拋棄?”霍桓聽到,心才動了,然而還是不迴答。新娘說:“您果真無意嗎?”霍桓歎氣說:“不是無意,實在是難以忘記舊情。”新娘說:“舊情在哪裏?”霍桓就講述了青娥的事。新娘說:“這也是好緣分,您為什麽固執不變?”霍桓說:“不是固執,實在是不能忘記。”新娘說:“您既然不忘,我願意為您想辦法。”霍桓高興,起身感謝她。
新娘就派人打聽青娥,知道她已經嫁人,悶悶不樂。霍桓說:“您能為我謀劃,感激不盡。”新娘說:“您別擔心,我會為您把她找來。”過了幾天,新娘忽然高興地說:“有辦法了。”霍桓問原因,新娘說:“我有個婢女,很狡黠,能假裝成青娥,您試試。”霍桓聽從她的話。婢女來了,霍桓看她,果然模樣像青娥,隻是舉止略有不同。霍桓很惆悵。新娘說:“您暫且安心,容我慢慢想辦法。”
不久,婢女忽然生病,新娘說:“這婢女不中用,應當另外尋找。”就又派人尋找。一天,有個老婦人帶著一個女子來,女子的相貌和青娥沒有差別。霍桓大喜,娶了她。女子進門,看見霍桓家貧窮,心裏很不高興。霍桓再三安慰,才稍微安心。
過了一個月,女子忽然要迴娘家,霍桓答應了。女子去了幾天不迴來,霍桓派人去探望,卻是空房子沒有人。霍桓非常驚訝,惆悵怨恨得要死。
《鏡聽》原文
益都鄭氏兄弟,皆文學士。大鄭早知名,父母嚐過愛之,又因子並及其婦;二鄭落拓,不甚為父母所歡,遂惡次婦,至不齒禮。冷暖相形,頗存芥蒂。次婦每謂二鄭:“等男子耳,何遂不能為妻子爭氣!”遂擯弗與同宿。於是二鄭感憤,勤心銳思,亦遂知名。父母稍稍優顧之,然終不能如大鄭之愛寵也。
次婦望夫綦切,是歲大比,竊於除夜以鏡聽卜。有二人初起,相推為戲,雲:“汝也涼涼去!”婦歸,兇吉不可解,亦置之。闈後,兄弟皆歸。時暑氣猶盛,兩婦在廚下炊飯餉耕,其熱正苦。忽有報騎登門,報大鄭捷。母入廚喚大婦曰:“大男中式矣!汝可涼涼去。”婦錯愕不知所從,泣謂小姑曰:“儂家今日,男子不富貴,omba 不涼涼矣!”無何,二鄭捷報亦至。次婦力擲餅杖而起,曰:“儂也涼涼去!”此時,若有斯人從旁覘之,當亦啞然一笑也。
《鏡聽》白話文故事
在益都有鄭氏兄弟倆,都是有學問的人。大哥很早就出名了,父母曾經特別偏愛他,又因為他而偏愛他的妻子;二弟鄭二比較落魄,不怎麽被父母喜歡,於是也厭惡二弟的媳婦,甚至不把她當家人看待。冷熱待遇差別明顯,心裏頗有嫌隙。二弟的媳婦常常對二弟說:“同樣是男人,為什麽就不能為妻子爭口氣!”於是就不讓二弟和她同睡。於是鄭二感到氣憤,勤奮用心思考,也漸漸有了名聲。父母對他稍微優待照顧些,但終究比不上對大哥的寵愛。
二弟的媳婦盼望丈夫成功極其急切,這一年科舉考試,她在除夕夜偷偷用鏡聽占卜。有兩個人剛起床,互相推讓開玩笑,說:“你也涼涼去!”媳婦迴來後,不明白這是兇是吉,也就放在一邊了。考試結束後,兄弟倆都迴家了。當時暑氣還很盛,兩個媳婦在廚房做飯給耕田的人吃,熱得很苦。忽然有報信的騎馬登門,報告大哥考中了。母親進廚房叫大媳婦說:“大兒子考中了!你可以涼涼去。”大媳婦驚愕不知怎麽辦,哭著對小姑子說:“我家今天,男人不富貴,我就不能涼涼了!”沒多久,二弟考中的捷報也到了。二弟的媳婦用力扔了餅杖站起來,說:“我也涼涼去!”這時候,如果有個人在旁邊看到,應當也會啞然一笑。
《閻羅宴》原文:
靜海邵生,家貧。值母初度,備牲酒祀於庭,拜已而起,則案上肴饌皆空。甚駭,以情告母。母疑其困乏不能為壽,故詭言之,邵默然無以自白。無何,學使案臨,苦無資斧,薄貸而往。途遇一人,伏候道左,邀請甚殷。從去,見殿閣樓台,彌亙街路。既入,一王者坐殿上,邵伏拜。王者霽顏命坐,即賜宴飲,因曰:“前過華居,廝仆輩道路饑渴,有叨盛饌。”邵愕然不解。王者曰:“我忤官王也。不記尊堂設帨之辰乎?”筵終,出白鏹一裹,曰:“豚蹄之擾,聊以相報。”受之而出,則宮殿人物一時都渺,惟有大樹數章,蕭然道側。視所贈則真金,秤之得五兩。考終,止耗其半,猶懷歸以奉母焉。
《閻羅宴》白話文故事:
靜海有個姓邵的書生,家裏很窮。母親生日那天,他在院裏準備供品祝壽,磕完頭供品卻沒了。邵生害怕,告訴母親,母親卻懷疑他買不起供品故意說謊,邵生隻能默默忍受。不久,考官到靜海,邵生借錢去應試。途中遇一人殷勤相邀,他跟著去了,隻見沿途殿閣樓台眾多。進殿後,王者讓邵生坐下賜宴,並說前些天路過他家,手下人饑渴吃了供品。邵生愕然,王者表明自己是四殿閻君。宴後,閻君送他一包袱白銀,邵生出門後宮殿人物消失,隻剩大樹。銀子是真的,有五兩,考試後邵生用了一半,剩下的拿迴去孝敬母親。
《役鬼》原文:
山西楊醫,善針灸之術,又能役鬼。一出門,則捉騾操鞭者皆鬼物也。嚐夜自他歸,與友人同行。途中見二人來,修偉異常。友人大駭,楊便問:“何人?”答雲:“長腳王、大頭李,敬迓主人。”楊曰:“為我前驅。”二人旋踵而行,蹇緩則立候之,若奴隸然。
《役鬼》白話文故事:
山西有個楊醫生,擅長針灸還能役鬼,他出門時,牽騾拿鞭的都是鬼。有天夜裏他和朋友迴家,途中遇兩個又高又大的人,朋友震驚,楊醫生詢問,得知是長腳王和大頭李前來迎接他。楊醫生讓他們帶路,二人轉身快走,楊醫生走得慢時他們就站住等候,像奴隸一樣。
《龍戲蛛》原文:
徐公為齊東令,署中有樓,用藏肴餌,往往被物竊食,狼籍於地。家人屢受譙責,因伏伺之,見一蜘蛛,大如鬥,駭走白公。公以為異,日遣婢輩投餌焉。蛛益馴,饑輒出依人,飽而後去。積年餘,公偶閱案牘,蛛忽來伏幾上。疑其饑,方唿家人取餌,旋見兩蛇夾蛛臥,細裁如箸,蛛爪蜷腹縮,若不勝懼。轉瞬間,蛇暴長,粗於卵。大駭,欲走。巨霆大作,闔家震斃。移時,公蘇,夫人及婢仆擊死者七人。公病月餘,尋卒。公為人廉正愛民,柩發之日,民斂錢以送,哭聲滿野。 異史氏曰:龍戲蛛,每意是裏巷之訛言耳,乃真有之乎?聞雷霆之擊,必於兇人,奈何以循良之吏,罹此慘毒?天公之憒憒,不已多乎!
《龍戲蛛》白話文故事:
徐公任齊東縣令時,縣衙有座樓用來貯藏菜肴食品,卻常被偷吃。家人埋伏查看,發現一隻大如鬥的蜘蛛,告知徐公後,他覺得奇異,每天派奴婢送食物給蜘蛛,蜘蛛愈發馴服。一年多後,徐公批閱公文時蜘蛛趴在桌上,他剛要叫人取食物,就見兩條筷子細的蛇夾著蜘蛛,蜘蛛很害怕。轉眼間蛇變粗如雞蛋,徐公想逃,卻雷聲大作,全家被震昏。過了會兒,徐公蘇醒,夫人和奴婢仆人共七人被雷擊死,他病了一個多月也死了。徐公為人廉正愛民,出殯時百姓斂錢送葬,哭聲遍野。
七、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麵對《鏡聽》的深度解析:
1. 陰陽平衡與變化
在《鏡聽》中,鄭氏兄弟起初境遇不同,大哥受寵,二弟落魄,這體現了陰陽的失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弟通過努力也獲得成功,這反映了陰陽的相互轉化和最終追求平衡的趨勢。正如《周易》所強調的,事物的發展總是在陰陽的動態變化中尋求平衡。
2. 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弟媳婦對二弟的激勵以及二弟的奮發圖強,符合《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念。無論遭遇怎樣的困境,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改變局麵,實現自身的價值。
3. 時機與等待
故事中兄弟倆科舉的結果在不同時間揭曉,這如同《周易》中的“潛龍勿用”和“飛龍在天”。在時機未到時,需要默默積累和等待;時機成熟時,便能展現出自身的成就。
4. 家庭關係中的和諧與矛盾
家庭中對兄弟倆的不同態度導致了矛盾,這可以從周易的“和而不同”來思考。家庭成員之間應該追求和諧,但也會存在差異和矛盾,關鍵在於如何協調和平衡這些關係。
5. 命運的不確定性與把握
鏡聽占卜的結果起初令人費解,最終卻在不同情境下有了不同的應驗,這類似於《周易》中對於命運的看法。命運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積極應對,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命運的走向。
6. 因果循環
父母對兄弟倆的偏愛導致了家庭的不和諧,而二弟的努力又改變了局麵。這符合《周易》中因果循環的觀念,善因結善果,惡因生惡果,人的行為和選擇都會帶來相應的後果。
總之,通過《周易》哲學的視角來解析《鏡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世間規律。
八、用不同詞牌名的詩詞歌賦對《鏡聽》進行的解析:
《清平樂·鏡聽》
鄭家有弟,冷暖雙親異。落拓心憂妻怨涕,發奮終成名第。
除夜鏡聽求祈,未知兇吉心迷。待到功成喜訊,方知命運玄機。
《如夢令·鏡聽歎》
曾記鏡聽初卜,未解其中深語。待到喜音傳,方曉福緣來處。休負,休負,勤奮自能開路。
《漁家傲·鏡聽思》
鄭氏兒郎分寵遇,二兄落拓妻憂慮。除夜鏡聽尋運數,心盼顧,終迎喜訊家門赴。
世事無常皆變數,人生有誌當爭赴。莫歎眼前風雨霧,勤思悟,功成自把榮光賦。
《菩薩蠻·鏡聽悟》
寒溫相別親情誤,二鄭立誌功名鑄。鏡聽夜祈祥,吉兇心內藏。
終傳科舉捷,婦喜眉梢悅。命運自無常,圖強方有光。
《卜算子·鏡聽情》
兄弟不同歡,婦亦憂和苦。鏡聽求祥歲末時,謎底無人訴。
名就喜方來,心定愁雲去。努力終能改運途,莫把光陰負。
《蘇幕遮·鏡聽感》
愛偏分,情有距。鄭氏家中,二子途殊遇。次婦含悲祈鏡語。暑熱炊忙,望訊心如煮。
捷音傳,愁緒去。命運無常,奮發終成譽。世事滄桑皆自馭。莫負流年,功在辛勤處。
詮釋:
《清平樂·鏡聽》:這首詞描繪了鄭氏兄弟在家庭中受到不同待遇,二弟在困境中奮發,最終獲得功名。強調了命運的變化和其中隱藏的玄機。
《如夢令·鏡聽歎》:迴憶起除夕夜的鏡聽占卜,當時不明白其中含義,等到傳來成功的喜訊,才明白命運的機緣所在,告誡人們不要辜負時光,要努力前行。
《漁家傲·鏡聽思》:講述了鄭氏兄弟所受待遇不同,二弟通過努力改變局麵。指出世事充滿變數,人要有誌向去努力爭取,不要畏懼眼前的困難,要通過思考和感悟去成就功名。
《菩薩蠻·鏡聽悟》:說明家庭中親情因偏愛產生錯誤,二弟立誌改變,除夕夜的鏡聽占卜吉兇未知。最終科舉中榜,讓人明白命運無常,隻有奮發圖強才有光明。
《卜算子·鏡聽情》:描述兄弟間待遇差別導致妻子的憂愁痛苦,通過鏡聽占卜尋求希望,最終傳來喜訊,憂愁散去,強調要珍惜時光,不要辜負。
《蘇幕遮·鏡聽感》:指出家庭中愛的分配不均,二弟媳在悲傷中通過鏡聽占卜,在炎熱中等待消息。最終傳來好消息,說明命運無常,要靠自己駕馭,不要辜負時光,成功在於辛勤努力。
這些詩詞歌賦通過不同的詞牌形式,表達了對《鏡聽》故事中命運變化、努力奮鬥等主題的感慨和思考。
待續